: 中國 >湖北 >黃岡 > 浠水縣
顯示地圖
目錄
概況 Xishui County
  郵編:438200 代碼:421125 區號:0713
  拼音:Xī Shuǐ Xiàn 英譯:Xishui County
  
  浠水縣位於湖北省東部,長江北岸,東經115°-東經115°38′,北緯30°12′-北緯30°49′。東鄰蘄春縣,西界團風縣,西南與鄂州市、黃石市隔江相望,北及東北與羅田縣、英山縣毗連。南北長約68.5千米,東西寬約61.3千米,面積1949.3平方千米。總人口102萬人(2007年末)。全縣轄12個鎮、1個鄉:清泉鎮、竹瓦鎮、巴河鎮、汪崗鎮、團陂鎮、關口鎮、蔡河鎮、白蓮鎮、洗馬鎮、丁司壋鎮、散花鎮、蘭溪鎮、緑楊鄉。縣政府駐清泉鎮。
  
  地勢自東北嚮西南傾斜,地理概貌可分為北部山區、中部丘陵、西南沿江平原區,各占全縣總面積的20.4%、63.9%、15.7%。最高處三角山海拔1055米,最低處梅子湖海拔14.5米,河流南有長江,西有巴河,東有浠水河。湖泊南有策湖,西有望天湖等。年均降水量1350毫米,年均氣溫 17℃。
  
  國傢商品糧基地之一。礦藏資源有黃砂、大理石、花崗岩、金、銅、鐵、硅、鉀長石等。京九鐵路、柳(子港)界(子墩)公路由西北嚮東南並列橫跨過境,黃黃高速公路經過縣境南端,巴河、蘭溪、散茶三鎮緊靠黃金水道長江。名勝古跡有三角山森林公園,隋建的天然寺,唐建的佛教名寺鬥方禪林、竜洞寺、三角寺、清泉古剎寺,宋建的文廟,明建的文峰寶塔。
基本概況 Basic Overview
  浠水縣位於大別山南麓,湖北東部,長江中遊北岸,浠水縣轄15個鄉鎮(場),1個省級經濟開發區。面積1949.3平方公裏。年末總人口102.76萬。她是著名愛國詩人、學者、民主鬥士聞一多先生的故鄉,也是陳潭秋、董必武、徐嚮前、劉伯承、鄧小平、李先念等老一輩無産階級革命傢戰鬥和生活過的地方。
  浠水山川秀美,風景如畫。杜牧、蘇東坡、王羲之、黃庭堅等文豪詩聖曾多次到此遊覽,留下許多膾炙人口的詩篇墨跡。元末農民起義領袖徐壽輝曾在這裏建都。位於長江與浠河匯合處的“天下第三泉”,係茶聖陸羽親自鑒定。被譽為“佛教聖地”的鬥方山禪寺,始建於唐,大興於元,歷時千餘年仍香火興盛。馳名湖北的三角山避暑山莊和白蓮河風景區,歷來是旅遊觀光和休閑度假的理想場所。收藏綫裝古籍出版物四萬餘册、位居湖北各縣市之最的縣博物館,令人嘆為觀止。特別是由江澤民總書記親筆題寫館名的“聞一多紀念館”,已被國傢列為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參觀者更是絡繹不絶。
  浠水區位獨特,交通發達,自古即是商傢必爭之地。正處在九江、黃石、武漢的長江開放開發區內,長江水道、柳界公路、滬蓉高速公路平行過境;黃石長江大橋直跨浠水散花,二十分鐘可抵縣城;京九鐵路橫穿境內,並建有客貨兩站,形成了鐵路、公路、水路四通八達的網絡。
  浠水工業經濟發展態勢強勁。已有冶金、機械、化工、醫藥、建材、電子、食品等十四個門類,天寶酒、雙低油、高農肥、裝幀紙、低溫肉等150多種名牌精品,享譽大江南北,長城內外。
  浠水農業歷史悠久,耕作技術精良,特色産品風靡市場。已建成商品糧、商品棉、低芥酸油菜、瘦肉豬、淡水魚、速生豐産林六大生産基地。油料生産位於全國百強大縣之列。“芝麻湖藕”、“策湖螃蟹”為明清兩代貢品,被列入《中國菜譜》。優質米、低芥酸油菜、瘦肉豬、鮮魚、緑茶馳名中外,蔬菜、柑桔、板慄、茶葉、蠶桑等産品量大質優價廉,深受廣大消費者歡迎。 浠水物産豐富,資源優勢明顯。已探明的礦藏有三十八種,主要有鐵砂、黃砂、花崗石、大理石、鉀(鈉)長石、硫鐵礦等。黃砂資源得天獨厚,品質優良,靜態儲量達6.5億噸,年産量5000萬噸,被譽為建築材料的“全國糧票”。新發現的硅綫石礦總儲量在一千萬噸以上,其經濟價值約三百億元,屬全國少有。
  浠水基礎設施建設迅猛發展,縣城面貌煥然一新。城區街道整潔,道路寬敞,公用設施齊全,奪得全省縣城建設“楚天杯”。浠河實現梯級發電,持續發展。程控電話並入國際網絡,移動電話遍及城鄉。鐵路站區煤場投入運營,鐵路經濟大步前進。省管浠水經濟開發區和散花經濟小特區政策開放,環境優美,是中外客商投資置業的風水寶地。湖北宜化集團等20多傢中外知名企業在此投資10多億元,並已取得豐厚的經濟效益。
地理狀況 Geography
  浠水縣位於湖北省東南部,長江中遊北岸,大別山南麓。東鄰蘄春縣,北界團風縣,西與鄂州市、黃石市隔江相望。東北與英山、羅田兩縣毗連。地理方位為東經115度到115 度38分,北緯30度12分到30度49分。全縣東西寬61.3公裏,南北長68.5公裏,版圖面積1949.3平方公裏。浠水自古以來就是七省通衢之要道。縣城距省會城市武漢僅100公裏,至鄰近省會城市合肥、南昌、長沙,均在300公裏左右。境內有巴河、蘭溪、散花三處深水碼頭,上可入川,下可通滬。京九鐵路貫通全境,到北京、上海、廣州朝發夕至。滬蓉高速、武黃高速和大廣北高速縱橫過境。
  本縣地勢自東北嚮西南傾斜,海拔最高點為1055米(三角山頂),最低點為14.5米。全縣地形主要有低山、丘陵、平原三種類型,素有"三山六丘一平原,田園水面在其間"之說。低山多分佈於縣東部洗馬鎮和三角山旅遊風景區,面積407.8平方公裏,占全縣總面積的20.4% ; 丘 陵、崗地則遍及全縣,面積1276.4平方公裏,占全縣總面積的63.9%;衝積平原多見於西南濱江地帶,面積為314.9平方公裏,占總面積的15.7%。
  本縣有浠河、巴河、蘄河、策湖、望天湖五大水係,均屬長江水係。長江自巴河口入境,經巴河、蘭溪、戴傢洲、散花至茅山閘出境入蘄春縣,過境江段 41公裏。浠河全長133.5公裏,其中境內72.5公裏、流域面積816.5平方公裏。巴河為本縣與羅田、團風兩縣的界河,全長151公裏,流域面積579.93平方公裏。蘄河,境內有三條河的流域面積屬蘄河流域。一是洗馬河,長19.8公裏;二是劉鋪河,長9.5公裏;三是竜潭衝河,長8公裏。上述三條河流域面積為259.2平方公裏,均屬山溪性河流。策湖為本縣第一大湖,位於縣城南40公裏處,水面約1.35萬畝。望天湖位於巴河鎮東北,瀕臨長江,距縣城25公裏。面積約1萬畝。
行政區劃 Administrative divisions
浠水县 行政区划
  全縣共轄12鎮(清泉、巴河、竹瓦、汪崗、團陂、關口、白蓮、蔡河、洗馬、丁司壋、蘭溪、、散花)1鄉(緑楊)2區(浠水經濟開發區、三角山風景區)和1場(策湖養殖場),共有649個村(社區),5669個村民小組(居民小組)。
歷史沿革 History
  自南北朝劉宋元嘉二十五年(公元448年)置縣,至今已有1500餘年歷史。原名"希水",南梁普通元年(520),改希水之"希"為"浠"。縣名"浠水"自此始。 在南朝齊、梁、陳期間,本地曾先後被北魏、北齊、北周短暫占領,多沿襲南朝舊置。唐武德四年(621)更名蘭溪縣。
  民國二十五年(1936)以浠水流貫縣境,改名浠水縣,隸屬湖北省第三行政督察區,抗戰時期隸屬鄂行政公署。1949年屬黃岡專區,1970年屬黃岡地區。1995年屬黃岡市。
    1997年,浠水縣面積1993平方千米,人口100萬,轄14個鎮、12個鄉:清泉鎮、巴驛鎮、巴河鎮、竹瓦鎮、汪崗鎮、團陂鎮、關口鎮、白蓮河鎮、蔡河鎮、洗馬鎮、丁司壋鎮、馬壠鎮、蘭溪鎮、散花鎮、麻橋鄉、西河鄉、朱店鄉、鬆山鄉、華桂鄉、大靈鄉、三店鄉、鬍河鄉、緑楊鄉、堰橋鄉、餘堰鄉、六神港鄉。縣府駐清泉鎮。
    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全縣總人口1008569人,其中:清泉鎮153756人,巴驛鎮49287人,巴河鎮 42372人,竹瓦鎮45228人,汪崗鎮34963人,團陂鎮43313人,關口鎮29775人,白蓮鎮21956人,蔡河鎮33788人,洗馬鎮 32374人,丁司當鎮36269人,蘭溪鎮31506人,馬壠鎮32201人,散花鎮45284人,麻橋鄉31973人,西河鄉26890人,朱店鄉 32592人,鬆山鄉39530人,華桂鄉29953人,大靈鄉29188人,三店鄉36031人,鬍河鄉24044人,緑楊鄉30591人,堰橋鄉 25915人,六神港鄉28160人,餘堰鄉41630人。
    2004年底,浠水縣總人口1030412人。轄清泉、巴河、竹瓦、汪崗。團被、關口、白蓮、蔡河、洗馬、丁司壋、散花、蘭溪12鎮,緑楊鄉,共有19個居委會、649個村委會。
    截至2005年12月31日,浠水縣轄12個鎮、1個鄉。共有19個居委會、648個村委會。
隋朝浠水 Sui Xishui
  唐朝武德四年(621),改浠水縣為蘭溪縣,省羅田縣入蘭溪縣。天寶元年(742),改蘭溪縣為蘄水縣,與蘄春縣同隸淮南道蘄州。 五代十國,蘄水縣、蘄春縣曾相繼屬楊吳。南唐、後周,所隸道、州如唐。 宋代,蘄水縣、蘄春縣開始隸淮南路蘄州;至熙寧五年(1072),分淮南路為東、西兩路,蘄水、蘄春兩縣均隸淮南西路蘄州(防禦州)。 元朝,蘄水、蘄春兩縣均隸河南行省河南江北道蘄州路。至正十一年(1351年),徐壽輝(羅田籍)起義反元,稱紅巾軍,建立政權,國號天完,年號治平,立國都於蘄水縣治東北清泉寺。並於蘄水縣治設蓮臺省(其職能相當於元中書省),總領百官,主持行政。至正二十年,陳友諒謀殺徐壽輝,改國號為漢。至正二十四年,朱無璋滅漢,改蘄州路為蘄州府,府治蘄春,隸湖廣行省,蘄水縣為其所轄。浠河以東(今本縣境東部)從蘄春縣析出,並入蘄水縣。 明洪武十一年(1378),蘄水縣改隸黃州府。崇禎十七年(1644)明亡,本縣仍被抗清軍占領。清順治二年(1645)十二月,本縣隸湖廣行省漢黃德道黃州。雍正七年(1729),改漢黃德道為武漢黃德道。
民國蘄水 Republic Qi water
  民國3年,撤觀察使,於省下設道領縣,蘄水縣隸湖北省江漢道。民國15年,道撤銷,縣直屬省。民國21年,於省、縣之間設行政督察區,蘄水縣隸湖北省第三行政督察區。民國22年6月,改縣名為"浠水"。民國25年4月,湖北省政府調整行政督察區,將原第三、第四兩個行政督察區合併為第二行政督察區,督察區專員公署於次年由蘄州遷往黃州。浠水縣為其轄縣之一。民國28年,改第二行政督察區專員公署為鄂東行署,代行省政府職權(因省政府遷恩施)。鄂東行署設於今羅田縣三裏畈。浠水縣為其領縣之一。 民國34年,抗日戰爭勝利後,撤銷行署,恢復行政督察區,區治黃州,浠水縣仍為其所轄。 1949年4月8日,浠水縣城解放;5月,縣人民民主政府遷至縣城;10月,將縣人民民主政府改為縣人民政府,隸湖北省黃岡專區。1968年,黃岡專區改為黃岡地區,本縣仍為其所轄。1996年黃岡地區改為黃岡市,本縣仍為其所轄。
交通區位 Traffic Location
  浠水素有“水陸要衝,鄂東門戶”之稱。浠水地處武漢城市經濟圈之內,距武漢僅90分鐘車程。境內長江水道47.5公裏,有深水碼頭3座,其中5000噸級深水碼頭1座,可通江達海;京九鐵路、滬蓉高速公路穿境而過,正在建設的大廣、合漢高速公路橫貫其間,縣城到武漢天河、九江國際機場均在100公裏左右,到北京、上海、廣州朝發夕至,半徑300公裏範圍內的省會城市有武漢、合肥、南京、南昌、長沙等。
氣候特徵 Climatic characteristics
  浠水縣為亞熱帶季風性濕潤氣候,境內太陽輻射的季節差別大,氣候的顯著特徵是鼕季低溫少雨,夏季炎熱多雨,秋季涼爽乾燥,春季溫度多變,一年四季分明。年平均氣溫為16.9 度 。1月最冷,平均氣溫4度左右;7月最熱,平均氣溫29度左右。年降水量在1350毫米左右。
名人名傢 Famous celebrities
  龐安時(1042-1099),字安常,本縣麻橋人,出生於中醫世傢,為北宋名醫。安時幼時,其父授以脈訣,他不以為足,後讀黃帝扁鵲的脈書,漸通曉醫理,悟出新意。年近弱冠病聾,刻苦鑽研《靈樞》、《素問》等秘籍,融會貫通"經傳百傢"所涉及的醫術。他曾說:"世傳所謂醫書,予皆見之。惟扁鵲之方深矣。蓋所謂《難經》者,扁鵲寓術於其書,而方之不詳,意者後人自求之歟?予之求蓋出於此。"
  安時為人治病,愈者十有八九。登門求治者,則設坊(醫療室)留診,親視湯藥,悉心護理,治愈後始允其回傢,據《宋史·龐安時傳》記載:"有民傢孕婦將産,七日而子不下,百求無所救,安時之弟子李百全適在傍捨,邀安時往視之,纔見,即連呼不死(不會死),令其傢人以湯溫其腰腹,自為上下撫摩,孕者覺腸胃微痛,呻吟間生一男子。其傢驚喜而不知所以然"。
  宋人黃庭堅,多稱道安時醫術,蘇軾的《東坡雜記》、《仇池雜記》,袁文之的《甕牖閑評》,均記有安時的醫跡。蘇軾評安時"精於傷寒,妙得長沙(指漢代名醫張仲景,曾任長沙太守)遺旨,"張耒《柯山集》中記載:"淮南人謂龐安常能與傷寒說話。"後世醫傢論龐安時"醫能啓扁鵲之所秘,元化(即華佗)之可法,使天假其年,其所就不在古人下"。
  安時58歲時發病,門人請他視自脈,他笑着說:"今予胃氣已絶,死矣。"拒飲湯藥,數日後,與客坐語而卒。後人為了紀念他,於浠水縣城內建有藥王廟(亦名洞天福地)、妙華庵(廟內設龐安時泥塑像),均毀。龐著有《難經辨》萬言、《主對集》(一捲)、《本草補遺》、《傷寒病總論》(九捲),在藥理、醫理、醫療諸方面,為祖國中醫學留下了寶貴的財富。《傷寒總病論》)(九捲)於1957年由商務印書館特予印行,推為中醫學經典著作。
  楊思義(生卒不詳),本縣人。元至正二十四年(1364年),朱元璋稱吳王,啓用楊思義,命掌起居註,後調任司農卿。元至正二十八年(1368年)朱元璋即皇帝位,設六部,司農為戶部,楊思義任戶部尚書。在任期間,他對土地丈量、戶口清查、財糧收支等辦理得井井有條。明初經歷戰亂,百姓流亡,土地荒蕪,他奏請朝廷下詔,招撫流亡,開墾荒地,廣種麻桑,免稅四年,以利民生。當時朝野上下,無不稱贊其理政才能。後調任陝西參政,不久病逝。歸葬於本縣黃草湖。
  王聰(1362-1409),巴河鎮人,明代將軍。王聰出身農民,臂力過人。他習武投軍,隸屬燕王棣部下,智勇兼備,能謀善戰。洪武二十九年(1396年),他隨燕王巡視邊境,以軍功升任都指揮使,"靖難"之役,燕王奪取帝位,聰被封為武城侯。永樂七年(1409年),隨徵虜大將軍邱福出徵。福與本雅失裏(韃靼人)交戰,本雅失裏佯敗,福追擊,聰知其計,勸諫福止,福不聽從,終中埋伏。聰戰死,時年58歲。其屍毀於戰場,未能收骨,後追封為漳國公,立碑敕葬。衣冠塚在縣西司傢畈。
  文質 (生卒不詳),本縣人,字東進。善騎射,有異材,明嘉靖年間會試第一。清光緒十年版《黃州府志》及其墓志均記載為武狀元,任錦衣衛都督。其子應詔,由進士任錦衣衛都指揮僉事。父子二人,一封為昭義將軍,一封為昭勇將軍。其墓在縣北。
  姚明恭(1583-1644),字昆鬥,人稱"姚閣老",本縣巴河人。明萬歷四十七年(1619年)進士,授庶吉士,初任詹事,禮部右待郎。崇禎十二年(1639年)入閣,加太子少保,文淵閣大學士,任戶部尚書參與機要。相位一年,回歸故裏。光緒《黃州府志》載:"黃之九屬,數百年來,居相位者,惟明恭一人而已"。明恭宅心仁厚,曾緻信告誡其弟居恭(任劍州牧)"潔已愛民,虛心聽獄,嚴胥役,禁傢奴。"
  明恭回居鄉裏時,蘄水漕米在蘄州"兌軍"(作為年糧繳納,由軍隊驗收)。路遠,又無押運者,軍旅任意科旅。他為此嚮有關方面建議,改"兌軍"為"兌會城"(漕米直接交專收糧的機構),百姓得免其苦。
  陳沆(1785-1826),亦名學濂,字太初,號秋舫,本縣巴河人。10歲隨父讀書,以詩賦見長。15歲應試科舉,縣試,鄉試、會試,皆名列第一名。學使鮑星讀其試卷,擊節嘆賞。清嘉慶二十四年(1819年),保和殿對策,陳中第一甲第一名(狀元)。其策論文章,氣勢雄渾,論述精闢,筆力奇健(原捲手抄本藏於縣博物館)。授翰林院修撰。出任四川道監察御史。清道光二年(1822年),任廣東省主考(學政)。次年,任清禮部會試同考官。道光六年,病逝於北京,歸葬於本縣調軍山南麓。
  在文學史上,陳沆被列為清代古賦七大傢之一。其組詩《河南道上·樂府四章》中的《賣兒女》、《狗食人》、《吃草根》、《逃饑荒》等詩,用極其辛酸的筆調,活靈活現地寫出了當時河南道上的悲慘景象。陳的友人魏源,稱其詩是"香山樂府之遺。"陳的賦文,鋪敘多用白描,代表作有《簡學齋賦存》。陳著作《簡學齋詩存》、《課館試律存》、《詩比興箋》、《白石山房詩鈔》、《簡學齋賦續存》為後人整理出版。學術著作《近思錄補註》14捲,補宋代朱熹、呂祖謙及清代江永之缺,受到學術界的重視。
  瞿瀛(1857-1949),亦名炅,號幹琴。本縣人。幼就讀私塾,勤敏篤實,縣試名列前茅,府試名列第二,光緒二十九年(1903年)鄉試中亞元。回縣創辦學堂。廣西提學使李翰芬慕其人品,於1907年函召赴桂襄辦學務。辛亥武昌首義時返鄂,被推為浠水縣議會議長。年底應黎元洪之約入軍政府任機要主任。因辦事幹練,深得信任,幾次提名擔任國稅廳長、民政司長,瞿堅辭不就,僅任副秘書長。1912年10月10日辛亥革命1周年之際,北京及各省代表來鄂集會,追悼先烈。瞿奉命撰寫演講詞,言武漢所居的地位,謀人民之福祉,以慰先烈於九泉。洋洋7萬餘言,時傳誦甚廣。
  1913年12月,袁世凱將副總統黎元洪幽處瀛臺,瞿隨侍,持正不移。 1914年袁要黎為參政院長,並結為兒女親傢,瞿憤而歸隱。1914年勸黎辭去參政院長。1916年袁世凱密稱帝,封黎為"武義親王",瞿勸黎拒絶受封。同年8月,黎元洪擔任大總統,擬選瞿為秘書長,瞿辭之,乃改任副職仍掌機要。1917年張勳復闢,黎授命段祺瑞戡平叛逆,瞿多方參贊。事定,隨黎隱居天津。1922年黎元洪復任總統,瞿復原職。1928年黎元洪逝世,國府明令國葬於武昌卓刀泉,瞿赴武漢,主持喪事。後又將黎從政軼事,編輯成書,躬任校勘,數載始成。
  瞿返鄉後,杜門謝客,傢居20年,足不入公門。1930年川軍駐浠水,紀律極壞,邑人吳劍安激於義憤,投訴當局。川軍旅長竟捕吳擬置之死地。瞿聞訊,星夜奔馳十裏,趕至師部,請以身代吳。吳獲釋至瞿府長揖拜謝。瞿一一還拜曰:"足下為民請命,是僕應懷慚以叩謝者。"1947年11月,瞿光照、王細伢參加中國人民解放軍,活動於浠(水)、黃(岡)、羅(田)邊境,被國民黨縣政府逮捕,瞿力保釋放。
  瞿一生儉樸,在京作官,不穿皮襖,不坐車轎,熱心公益事業,為本村人修水井、建祠堂、辦學校。1935年大旱,四處募捐,買面粉救活700餘人。博覽群書,尤對考古、音韻訓詁之學造詣較深。著有《瞿典》、《文字考證》、《歷代政治傢言行考》、《清末明初政史紀實》(其中有辛亥革命始末)、《文物考古》、《從政篆文日記》、《浠水縣志》(均未刊印)。1949年病逝。
  孔庚(1873-1950),又名照煥,字文軒,號雯掀。本縣王祠人。清末秀纔。1898年,因帶頭毆打學官和劣紳之子,被捕下武昌府獄,後釋放。1903年與吳祿貞等暗組革命機關。後赴日本,入陸軍士官學校第六期騎兵科。1905年加入同盟會及"鐵血丈夫團"。1907年畢業回國,任廣西新軍督練公所參事官兼經理科、教育科科長,辦陸軍小學堂,訓練新軍後,任職於軍咨府。留學生考試賜兵科舉人。
  湯化竜(1874-1918),字濟武,本縣南涼人。縣稟膳生,肄業於黃州經古書院。清光緒壬寅(1902年)中舉於鄉,甲辰(1904年)試禮部,中進士,授刑部主事。旋應山西學政寶熙之聘,任山西大學國文教習。後二年自請赴日留學,攻讀法政。在此與鄂籍同學自辦留學生教育會及《教育雜志》。歷時二年回國。時鄂督陳夔竜奏請地方自治,湯化竜返鄂籌草自治事宜,旋任咨議局籌備處參事。次年當選為副議長,不久任議長。後赴京參加全國咨議聯合會議,被推舉為會議主席。
  1918年,湯懷着失意的心情出國考察,由日本及美國,歷時半年,同年9月初,在加拿大維多利亞市候船回國,被中華革命黨人--華僑理發師王昌刺死,時年45歲。
  聞一多(1899-1946),又名亦多,輩名傢驊,字友三,本縣巴河人。偉大的愛國主義者,民主革命戰士和傑出的詩人、學者,中國民盟早期領導人之一。清光緒二十五年十月二十二日(1899年11月24日)生於湖北省蘄水縣(今浠水縣)下巴河鎮的一個書香門第。
  1912年考入北京清華學校,喜讀中國古代詩集、詩話、史書、筆記等。1916年開始在《清華周刊》上發表係列讀書筆記,總稱《二月廬漫記》。同時創作舊體詩。1919年五四運動時積極參加學生運動,曾代表學校出席全國學聯會議(上海)。
  1920年4月,發表第一篇白話文《旅客式的學生》。同年9月,發表第一首新詩《西岸》。
  1921年11月與梁實秋等人發起成立清華文學社,次年3月,寫成《律詩底研究》,開始係統地研究新詩格律化理論。
  1922年7月赴美國芝加哥美術學院學習。年底出版與梁實秋合著的《鼕夜草兒評論》,代表了聞一多早期對新詩的看法。 1923年出版第一部詩集《紅燭》,把反帝愛國的主題和唯美主義的形式典範地結合在一起。
  1925年5月回國後,歷任國立第四中山大學(1928年更名為中央大學,1949年更名為南京大學)、武漢大學(任文學院首任院長並設計校徽)、青島大學、北京藝術專科學校、政治大學、清華大學、西南聯合大學教授,曾任北京藝術專科學校教務長、南京第四中山大學外文係主任、武漢大學文學院長、青島大學文學院長。
  1928年出版第二部詩集《死水》,在頽廢中表現出深沉的愛國主義激情。此後致力於古典文學的研究。對《周易》、《詩經》、《莊子》、《楚辭》四大古籍的整理研究,後匯集成為《古典新義》,被郭沫若稱為"前無古人,後無來者"。
  1937年抗戰開始,他在昆明西南聯大任教。抗戰八年中,他留了一把鬍子,發誓不取得抗戰的勝利不剃去,表示了抗戰到底的决心。
  在西南聯大時期,特別是1943年以後,聞一多在中國共産黨的影響和領導下,積極投身於反對國民黨政權的獨裁統治、爭取人民民主的鬥爭的洪流。 1944年,參加西南文化研究會,隨後加入中國民主同盟。從此,他以民主教授和民盟雲南省支部領導人的身份,積極參與社會政治活動,成為廣大革命青年衷心 愛戴和無比尊敬的良師益友。
  在“一二.一”學生愛國運動中,聞一多始終站在廣大愛國學生一邊,指導和鼓舞他們敢於鬥爭、善於鬥爭,為“一二.一”運動的勝利作出了重要貢獻。
  聞一多1945年為中國民主同盟會委員兼雲南省負責人、昆明《民主周刊》社長。1946年7月15日在悼念李公樸先生大會上,發表了著名的《最後一次的講演》,當天下午即被國民黨特務殺害。
  徐復觀(1903-1982),亦名秉常、佛觀,其師熊十力為之改"佛"為復。晚年居香港時,用名"天行"。浠水縣團陂人。是"現代新儒傢"的代表人物之一。其一生中就儒傢思想與中國傳統、文化問題,中國知識分子的性格及歷史、命運問題發表大量論著。如他與唐傢毅、牟宗三、張君勵聯名發表的《為中國文化敬告世界人士宣言》,係統闡述他們的中西文化觀,《中國人的恥辱,東方人的恥辱》駁斥鬍適等人的"全盤西化"論。又出版《中國人性論史》、《中國藝術精神》、《公孫竜子講疏》等書,探討中國古代思想、文化,撰《西漢思想史》(上、中、下)對西漢思想史進行縝密研究。他對研究、傳播中國傳統思想、文化作出重要貢獻,成為名揚海內外的"現代大儒"。
  湯佩鬆(1903-2001),本縣南涼人。小時在父親湯化竜身邊就讀。1917年入清華留學預備學校。1925年秋,赴美國明尼蘇達大學學習。1928年夏,考入當時以植物生理研究而頗負盛名的約翰·霍普金斯大學攻讀博士學位,兩年後畢業。1930年9月,受聘於哈佛大學普通生理學研究室。
  1933年秋回國,在武漢大學任教。1938年9月,應聘西南聯合大學植物生理研究室主任。抗戰勝利後,任清華大學農學院院長。1948年,被當時的國立中央研究院選聘為首批院士。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歷任北京農業大學教授,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研究員,所長、名譽所長。主要從事植物生理學的教學與研究工作,提出完整的植物呼吸代謝的控製理論。1955年被當選為中國科學院生物學部委員(院士)。1998年6月,又被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首批資深院士。
  聞允志(1904-1940),字永之,浠水縣巴河人。1926年加入中國共産黨,並在家乡領導工農運動,曾任國民黨蘄水縣黨部執行委員、青年部長。1928年留學日本早稻田大學經濟係,與中共黨員溫健公等組織留日學生會及社會科學研究會。
  1931年"九·一八"事變後回國。由中共黨組織派往河南偃師中學任教,從事地下工作。1935年春調北平,任《世界日報》社編輯,秘密進行抗日活動。同年到天津法商學院任輔導課主任,利用合法身份開展黨的工作。
  同年,天津爆發"一二·八"學生救亡運動,文化界以法商學院為中心組織文化勞動者協會天津分會(後改稱文化職業者協會),聞任執委,幫助成立天津學生聯合會。1936年秋,參與領導天津各學校和各機關反對強迫填寫"反共自願書"的鬥爭。1937年春,受中共組織委派,到河北省地方實力派張蔭梧部做統戰工作。同年赴豫北林縣、安陽、湯陰一帶開展抗日活動,組織抗日力量,又爭取團结河北民軍副總指揮王長江和國民黨駐軍黃宇宙及其他地方武裝。1938年10 月,民軍第十一團團長朱程在山西陵川成立河北民軍晉察豫邊區辦事處,聞任該部十一團部政治部主任,聞積極爭取朱程,並在部隊建立中共黨組織。
  1938年春調晉東南抗日軍政大學一分校任訓練教育科科長。同年,朱程因張蔭梧公開反共反人民,遂率部反張。八路軍總部改編朱部為華北抗日民軍,聞任黨代表兼政治部主任,並以抗大一分校帶去的部分軍政骨幹,在部隊重建黨組織。1940年任冀魯豫軍區第一軍分區政治委員兼華北抗日民軍政委,並任冀魯豫軍區黨委委員,領導軍民粉碎日寇多次掃蕩,建立沙區抗日根據地。同年8月調八路軍總部,由冀中南下。8月21日拂曉搶渡衛河時,遭日軍汽艇襲擊,不幸犧牲。
  徐楚光(1909-1948),又名建豫、祖芳、楚狂、席正,浠水縣華桂人。1926年入黃埔軍校第五期步科班,次年加入中國共産黨。1929年任鄂豫皖邊區直屬團連長;秋,受邊區黨組織派遣潛入國民黨軍內部,任蘄水縣自衛隊中隊長。1930年,任羅田縣自衛隊大隊副。1932年打入武漢第四集團軍十八軍和江漢師管區任連長、營長等職。1934年隨李濟深、宣俠父赴廣西南寧爭取桂係反蔣,後任豫西師管區兵役局局長。1937年兼任河南伊川縣第三科科長。 1938年春,打入冀察遊擊司令孫殿英部任教育大隊中校教育主任。秋,冀察遊擊隊改編為國民黨第五軍,孫殿英軍長委其為該軍後方司令部作戰參謀兼官佐子弟學校校長。1940年初,調至中共北方局黨校學習。不久,通過同鄉九十七軍參謀主任楊自繩的關係潛入該軍,順利完成對朱懷冰部的偵察和反正任務。後調任抗大總校任教官。1942年受八路軍總部秘書處(情報處)派遣,入汪偽首都南京。他通過舊時的朋友、汪偽自衛軍總司令金竜章介紹,拜南京"洪門大亞山"首領朱亞雄為大哥。復以黃埔軍校學生身份廣交軍政朋友,在汪偽中央軍官學校任上校戰術教官。1943年,任偽陸軍部第六科上校科長,挂名為偽軍參贊,兼偽中央政治感化院上校教官。秘密發展偽中將參贊武官洪俠和朱亞雄參加地下情報工作。得以會見軍統南京站少將站長、偽軍委會少將科長周鎬。遂秘密建立蘇北抗日根據地的地下交通運輸綫。12月潛入汪偽軍委會政治部情報局,任上校秘書。為取得京滬(今寧滬)鐵路綫的行動方便,徐任秘書主任兼督察長,不斷獲得蔣汪內情,並截取蔣汪聯合"剿匪"軍事計劃及江浙日偽聯合"清剿"行動計劃等重要情報。
  1944年1月,汪偽創建警衛第三師,他利用偽中央政治訓練班總隊副趙鴻學潛入該師任政訓主任,爭取師長鐘健魂起義。旋在人民地方武裝六合支隊政委魏然策應下,鐘、徐、趙親率三師官兵3000餘人至淮南解放區鐘傢集宣佈起義,改編為人民解放軍獨立第一軍。鐘任軍長,徐任副政委兼參謀長和第二師政委。
  1946年,徐楚光調華中局聯絡部籌組第三工作委員會任主任。後由於三工委遭保密局偵破,徐於1947年4月在長沙組建湘鄂民主聯軍,任政委。9月,他從長沙抵武漢,不久即被捕,交保密局審訊。 1948年3月,敵人以"保密局特種政治問題研究組"第二組少將副組長的頭銜,誘他投降,遭拒絶。1948年10月9日,被保密局秘密殺害於南京,時年 39歲。
  蘇哲文(1915-2006),原名蘇有威,1915年8月出生,浠水縣人。1935年考入清華大學電機係。積極參加"一二·九"、"、一二·一六"抗日救亡運動。1936年參加革命工作,1938年2月加入中國共産黨。1946年由中共重慶辦事處派往東北解放區工作。自1950年起,歷任中央燃料工業部計劃司副處長、處長、副司長。 1955年任中央電力工業部計劃司副司長。1958年任水利電力部計劃司副司長、司長。1975年先後任水利電力部規劃設計院副院長、院長。1979年先後任電力工業部黨組成員、副部長,水利電力部總工程師。1985年離休後,擔任國務院技術經濟研究中心顧問,國務院上海經濟區規劃辦公室領導成員,三峽工程論證領導小組成員、三峽工程綜合經濟評價專題論證主持人,長江三峽工程建設委員會專傢組副組長。
  饒興禮(1925-2000),浠水縣清泉鎮十月村人。1949年6月投身革命,1951年3月加入中國共産黨。曾被當選為第一、二、三屆全國人大代表,第九、十、十一、十二屆中共中央委員。1966年被華中農業學院聘為客座教授。1993年被評為高級農藝師。
  徐復觀(1903-1982)原名秉常,字佛觀,後由熊十力更名為復觀。湖北浠水人。徐復觀在抗戰時期曾師事熊十力,接受熊十力“欲救中國,必須先救學術”的思想,從此下决心去政從學。其為學不喜形而上學的哲學,以為探討中國文化不能離開具體平實的現實世界,着重於歷史時空中展現的具體世界。徐復觀在先秦兩漢思想史研究方面頗有建樹。主張要在中國文化中找出可以和民主銜接的內容,力圖揭示歷史上個人主義與專製政體、道德與政治的對立和衝突。強調對中國封建專製主義與傳統思想文化應加以區分,認為儒傢思想在長期專製壓迫下必然會歪麯和變形,說明專製政體壓歪和阻隔了儒傢思想的正常發展,卻不能說儒學就是專製的“護符”。認為中國傳統思想始於殷周之際,以人性論為其主幹,而孔、孟、老、莊及宋明理學家的人性論就是中國人性思想的主流。提出一種不同於宗教恐怖絶望意識的“憂患意識”概念,認為正是在這種憂患意識的激發下産生了中國的道德使命感和文化精神,它成為中國傳統文化的主流。
  徐復觀對中國傳統作了深入分析,他有一個基本認識,即中國歷朝歷代一直貫穿着體現人文精神的聖人之道,或曰理,與表現為無限製的君主專製的勢的矛盾和衝突,這是“中國歷史的死結”。雖然士大夫始終堅持道尊於勢,但是中國數千年政治社會的嚴酷事實卻是勢遠遠強於道,知識分子在這種道與勢的緊張衝突中,形成了精神上的重負和奴才性格,變成君主專製的工具。他的剖析的最終目的是要論證衹有引進民主與科學,才能解開中國歷史的死結。此外,他還特別重視從傳統深處發掘其內在的精神生命力,把中國固有的人文精神轉化為民主和科學。
  主要著作有:《中國人性論史》、《兩漢思想史》、《中國思想史論集》、《公孫竜子講疏》、《儒傢政治思想與民主自由人權》、《周官成立之時代及其思想性格》、《中國經學史基礎》、《中國藝術精神》、《石濤研究》、《中國文學論集》等。
文化遺産 Heritage
  浠水文廟 位於清泉鎮新華正街南端,座北朝南嚮,面臨浠水河,背靠儒學巷,地勢開闊,環境優美。宋建以來的浠水文廟,有千餘年的歷史,屢經毀敗與重建,是浠水最大的古建築群,也是體現古代民間建築藝術風格的典範。文廟的總體佈局,采用了中國古代建築群體均衡對稱的佈局方法,在南北中軸綫上依次排列着泮池、欞星門、戟門、大成殿、崇聖祠等。由於歷史原因,一些單體建築已不存在,現保存有欞星門、東西兩廡、大成殿、崇聖祠、尊經閣、戟門基址。建築面積800平方米,占地面積四千平方米。 天下第三泉 據舊志載:在浠河入江處"近河面陡峭石壁之下,有甕口石穴,約深三尺,泉自其中流出,清澈見底。以水烹茶,味極甘洌"。明正德三年(1508年),知縣謝朝宣經考查著有《竜渠泉辨》,確認"第三泉"在此。明萬歷年間,知縣遊王廷在溪潭坳河濱的峭壁上,特書刻了"天下第三泉"五個大字,至今歷歷可見。民間傳說:因為潭水清澈明淨,能退心經之火。患眼疾者,衹要沽取一盞,邊飲邊搽,立見成效。但病痊愈後,須用朱紅筆將石刻之字塗新一遍,以謝水神,方能永保平安。習俗相傳,所以其字嶄新如初。近年還在河濱新修了"茶亭"一座,使"天下第三泉"的古跡更為凸現。據《湖北地名趣談》載:明代張又新在《煎水紀》中,把浠水名泉和濟南趵突"天下第一泉"及無錫惠山"天下第二泉"並稱。其泉獨特之處,係從河旁岩石罅隙涌出,不與河水相混,故碧澄清洌,烹茶清香味長。 浠川八景 《浠川八景》的命名,源自宋代名人王禹稱。宋真宗時,王出知黃州。因慕蘄水風光優美,來邑視事,暢遊名勝,題有詠《浠川八景》句。《湖北舊聞錄》載:"時因太守題詩,景譽八屬(三黃、兩蘄、麻、羅、廣)",使浠川聲價大增。雖事過千年,境遷俗易,景點仍可追尋。 蘭清時雨其景點在今蘭溪江口,前有"天下第三泉"陸羽的品評和石刻,後有歷代詩人的題詠,因而名噪一時。 石壁回瀾其景點在文廟右下側的南門河口,有石橫抵浠流,匯成激湍,上鎸"激湍"二字。《舊志》載:"石刻係蘇東坡所鎸。其上有'回瀾亭',皆久廢。"竜潭秋月景點在老竜洞。《浠水縣簡志》載:"老竜洞俗稱竜潭,在文廟下遊不遠的南岸。潭側有石壁立,下有古洞,深不可測,常與風水相吞吐,發聲如鼓,故名打鼓石。相傳蘇東坡曾泛舟於此。鎸有'擊空明'(劃破月光照着的清澈河水)三字。又去北岸石上鎸有'泝流光'三字,皆本《赤壁賦》中語。舊皆有亭,久廢。"明竟陵名士潭元春過蘄水同黃美中等名士遊竜潭,尋蘇端明(蘇軾係端明殿學士)所書"擊空明"石。題有古風詩:"一河風日守,夏水來寂寂。回環舟不怠,相就石磊歷。石上三字寒,不為苔所食……"詠的是泛舟尋勝的事。 鳳頂夕陽景點在"鳳棲山"。《明統志》載:"山在蘄水縣城東二裏,俗傳常有鳳棲此山故名。" 但關於"鳳棲山"的命名,傳說不一。按《浠水縣簡志》:"相傳東漢末年,曾任江州令的張道陵,後棄官修道(世稱"張天師"),曾在玉臺山腳洞內煉丹。已成者三,雞食其一,化為鳳,飛棲此山中,因名'鳳棲山'。山麓曾有蘇軾書'鳳棲石'三字石刻。"文化大革命中,此石被毀,今人仿原石刻於該處。 緑楊春曉景點在躍竜門側護城河(河水來自熊傢湖,下出浠河)。橋因緑楊垂覆,故名。此橋臨城傍郭,依山跨水,遊人至此,一洗城市塵囂之氣,更感風景的清幽,倍添雅興。 蘇軾來蘄,題有《西江月》詞:"照野彌彌淺浪,橫空暖暖微霄。障泥未解玉驄驕,我醉欲眠芳草。可惜一溪風月,莫教踏碎瓊瑤。解鞍欹枕緑楊橋,杜宇一聲春曉。"正因為大文豪的一麯新詞,道出了疑非人世的仙境,引起了後代遊人的詩情畫意。 明黃岡處士王一翥《緑楊橋》詩:"狀靜垂楊柳,人行渡石橋。高明遠塵俗,非為解鞍勞。"是按蘇詞的原意而和的。清蘄春名士顧景星有《尋緑楊橋》(按:明末,其橋不存,故云"尋")詩:"悠悠今古事,杜宇一聲中。誰臥橋亭月,偏當酒旆風。舊堤無老樹,野店發新叢。往跡知何在,溪光處處同。"極盡憑吊之情。 玉臺丹井景點在玉臺山。《大清一統志》載:其山在蘄水縣城東南角上,是全城的製高點。因産白石如玉,故名。相傳漢張天師來此,鑿洞開井煉丹,後人稱此洞為"仙人洞",井為"丹井"。清代邑中名士張師聖詠《登玉臺山》詩詠其事:"麯水環城堞,煙光望裏奢。遠山懸暮雨,嬌鳥囀春花。井畔芳蹤杳,洞門石徑斜,丹成曾化鳳,何處覓仙槎。" 順治十八年(1661年),在半山炸石開基,修建了兩大間學捨及食堂,號"玉臺書院"。譚元春曾讀書於此。乾隆十年(1745年)增修學捨數間,改為"蘄陽書院"。縣中童生,一入書院,則身價倍增。 嗣後,縣城百姓集資在山頂又修建了"春曉亭",記有大文豪蘇軾遊蘄的軼事。亭落成時,邑名士邵應竜題詩祝賀:"當年勝跡久沉淪,喜得佳亭今一新。四面峰巒凝黛翠,半灣溪水蹙魚鱗……"邑進士楊繼經與龔芝麓使君(時龔任蘄州知州)酌"春曉亭"卒題以志。詩云:"緑楊晴掩一溪橫,新築園齋附郭城。不為蘭畦多闢地,肯因沙路獨躬耕。白雲渺渺當窗落,青障層層隔岸生。誰道髯翁(指長須蘇軾)呼不應,數聲杜宇曉春情。" 陸羽茶泉、右軍筆沼據《湖北地名趣談》所錄:"在鳳山之陽,寺院之陰,為陸羽烹茶之泉;其在鳳山之陰,為逸少洗筆之泉。王、陸之水,皆源一溪耳。"又引楊繼經詩:"蘭溪石下水最清,蘭溪石上月最明,前有羲之後陸羽,此地水月無人爭。"作者還註明此詩說明洗筆泉與陸羽泉在一起。 傳說唐朝處士陸羽,今天門人,不願為官,以嗜茶著名,能"觀山川之清秀,而知水味之醇甘"。時人尊為"茶神"。他曾親到濟南,品嚐"趵突泉"後,又從山東臨清運河直下淮揚,暢飲"惠山泉",意猶未足。因憶青年名士劉禹錫遊清泉寺詩,極稱泉水之佳。乃由長江溯流而上,夜抵蘄水,宿清泉古寺。上人奉茶,頓覺香沁心脾,津生齒舌,樂不可支。翌晨,急催上人同探泉源,稱贊不已。他曾一度駐清泉寺,並在寺旁建有陸羽茶亭。
礦産資源 Mineral Resources
  浠水縣共探明儲量礦種根據GB958---89標準有礦産共有18類2572處,以非金屬礦産為主,其中,金、磁鐵礦、釩鈦磁鐵礦、銅、硫鐵礦、黃砂、花崗岩、大理石、硅綫石、鉀(鈉)長石、水晶、石英、白雲岩等礦産資源儲量較大,潛在價值較大,開發前景可觀。
  金屬礦産主要有金、銅、磁鐵礦、釩鈦磁鐵礦等四種。石英質金礦主要分佈在六神郭毛嶺及丁斯當等地,礦區範圍約5平方公裏,礦石含金品位平均為每噸5-8,最高品位達每噸20,超過國傢規定的每頓3剋的開採標準。業已探明2、4兩號主礦體總儲量為:C+D+E級礦石量 384527.49噸,含金屬量3372.77公斤。平均品位8.66 g/噸。其中占儲量78%的2號礦體儲量C+D+E級礦石量280428.98噸。磁鐵礦分佈在河坪、蓮花山、仙女廟等地總儲量在500萬噸左右,TFe40%---60%,易采易選。釩鈦磁鐵礦分佈於關口鎮雲霧山,品位為5%左右,礦物中TiO2約10--19%,TFe52.13--55.3%, V2O5 0.09--0.36%,儲量約幾十萬噸。銅礦CU 0.13--0.50%,儲量較大。
  非金屬礦産資源主要有建築用砂(黃砂)、硫鐵礦、磷灰岩、水晶、長石、雲母、蛭石、矽綫石、花崗岩(飾面用、建築用)、大理岩(建材、無機化工)、白雲岩、蘭晶石等。黃砂資源主要分佈在浠水、巴水流域,靜態儲量在10億噸以上,SiO2為67以上,中細粒為優良的建築原料。黃鐵礦S品位為27.65--40.75%,平均34.48%,規模為小型礦床。磷灰岩為含磷石英岩和磷錳硅質片岩組成。P2O5一般為10%左右,最高達23.49%,小型礦床。花崗岩主要分佈在團陂、華桂、緑楊等地,總儲量3億立方米以上,抗壓強度為2200公斤/平方釐米,主要可用於飾面用花崗岩和建築用花崗岩及其他花崗岩製品。大理岩分佈於清泉白石山等地。儲量大,易采。品種有漢白玉、疊翠、雲灰、冰花等,花紋美觀,性能良好,具有良好的建築裝飾作用。硅綫石礦分佈於關口橫山等地,礦體延伸長,厚度大,埋藏淺,易開採。總儲量約5000萬噸,礦石含硅量71.95--77.81%,AL15.27--20.84 %。是優良的耐火材料。鉀、鈉長石主要分佈在華桂、蔡河、竹瓦等地,總儲量在100萬噸左右,K2O+Na2O含量在12%以上 。水晶主要分佈在團陂等地。業已探明礦脈搏78條,晶體結晶良好,以茶色、無色為主,偶見其他顔色,可供光學原料,質地優良的可成為寶石原料。石英主要分佈於丁斯當、緑楊等地。二氧化硅含量達97%以上,儲量大,易開採。矽綫石主要分佈於關口等地。含量在5%以上。一般可作為煉鋼熔劑,其中在巴河散見蘭晶石礦,質地優良者可用於寶玉石原料。花崗岩主要分佈在團陂、華桂、緑楊等地,總儲量3億立方米以上,抗壓強度為2200公斤/平方釐米,主要可用於飾面用花崗岩和建築用花崗岩及其他花崗岩製品。大理岩分佈於清泉白石山等地。儲量大,易采。品種有漢白玉、疊翠、雲灰、冰花等,花紋美觀,性能良好,具有良好的建築裝飾作用。
  水氣礦産主要有溫泉。分佈於團陂樓灣村。水溫為61.5攝氏度,無色,無味,可供旅遊項目開發,利用前景良好。
旅遊資源 Tourism Resources
  浠水是經國務院批準的對外開放縣,有較豐富的旅遊資源。主要景點有:
  儒學 又名文廟,始建於北宋。位於清泉鎮沿河街博物館巷,占地面積3500平方米,現今保存有大成殿、崇聖祠、尊經閣、欞星門等古建築面積900平方米。“浠水縣博物館”現設在儒學內,設有文物陳列室、古字畫、古瓷藝術等展廳,藏有古籍綫裝書、碑帖、金石印章等珍貴歷史文物4萬餘件。
  風景名勝
  聞一多紀念館 位於清泉鎮鳳棲山東麓原清泉寺舊址,占地面積14畝,建築面積1212平方米。分序廳、聞一多生平事跡簡史展廳兩大部分組成,展廳前矗立着高2.5米、基座1.4米的聞一多銅像。江澤民總書記題寫館名。該館1986年開始籌建,1993年5月18日正式建成開放。
  三角山國傢級森林公園 4A景區。鄂東名山之一,因三峰鼎峙而得名。山勢巍峨,風光秀麗,勝跡很多。最高峰海拔1055米,主峰兩側有“捨身崖”、“摘星臺”、“通天道”等景點,歷代書畫傢留下了不少刻石。1947年劉伯承、鄧小平率大軍南下,曾登上頂峰拍照留念。新中國成立後,浠水縣人民政府在三角山創辦了國營林場和“三角山莊”賓館,使三角山成為旅遊、避暑勝地。近幾年來,縣委政府大力發展旅遊業,籌資800多萬元新建靈秀山傢園金邊溪景區、聽濤飛瀑、天池、將軍亭等景點,引資700多萬元興修了翠園泰式傣族風情樓、九麯水上回廊。三角山景區被國傢旅遊局評為AAAA級風景區,成為湖北省大別山首傢4A景區。
  城山 位於長江北岸,巴水河東15公裏上。因東漢末年,吳王孫權曾在此山紮營,築石城以抗禦曹軍而得名。傳說赤壁大戰之前蜀將趙雲曾到城山,並用其鋼槍寫下了有名的“一筆竜”。唐末義軍首領黃巢、元朝紅巾軍首領徐壽輝、明代永樂年間武城侯王聰、清朝鹹豐年間太平軍首領陳玉面等都在此駐紮過軍營。城山風景優美,古跡較多,亦為文人學士遊覽觀光的勝地。宋代蘇軾、清代狀元陳沆等曾登山觀光,並留下不少詩詞刻石。1992年,巴驛鎮籌資60萬元,對古景點進行了修繕。1993年,經上級批準,城山作為“三國旅遊景點”正式嚮外開放。
  鬥方山 鬥方山是鄂東佛教名山之一,位於縣城東北35公裏的白蓮河畔,因山勢險峻,山形如鬥而得名。山上有古寨遺址,係蘄、黃“四十二寨”之一。山寨內有鬥方禪林,923年(唐同光元年)無著禪師始建,宋代佛印禪師曾駐此傳經。山間怪石嵯峨,形態各異,因形狀物,栩栩如生,更有洞庭遍布,歷來為遊人神往。山東側的“捨利寶塔”建於北宋時期,紅紗石質,形如立鼓,小巧玲瓏,被載入《中國寶塔名勝大辭典》。鬥方寺古殿為一色的花崗石建築,石梁、石柱、石墩、石架、石墻貫鬥、上刻蟠竜花紋,工精形肖,勢態宏偉壯觀,富有濃厚的傳奇色彩,是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山中還有摩岩刻字十多處,歷代文人騷客留下的詩文上百篇,傳奇故事數百個,潛在着豐富的旅遊資源。
  白蓮河水庫 白蓮河水庫是鄂東第一人工水庫。這裏原有“百裏險”,相傳河的東西兩岩有一對戀人相愛,因山高水惡阻隔不能相會,姑娘思念成恨,跳進河裏,水面上浮起了一朵潔白的蓮花,人們為了紀念這位“白蓮仙子”,便將“百裏險”改名為白蓮河。白蓮河發源於安徽嶽西黃梅尖和英山的雲峰頂,上遊由兩條支流組成,全長148公裏,於英山兩河口匯合,經浠水註入長江,二十世紀六十年代,黃岡人民在河𠔌狹窄,水流湍急的“石險灘”築起了百餘米高的大壩,建成了承水面積為1800平方公裏,庫溶為12.5億立方米的水庫。白蓮河水庫有着奇特的自然風光。庫畔群山連綿,樹繁竹茂。有唐代始建的大王廟,有位於懸崖上的白蓮寺、下馬寺。庫面上島嶼遍布,碧水縈迥,漁帆片片,煙水蒼茫,在水上乘船觀光如夢幻仙境。
  天然寺係唐初建寺,為佛教禪宗三祖僧璨駐錫之所,傳六世至僧丹霞始創禪林,法名天然,天然寺因此得名。1938年,張體學在此領導軍民抗日,曾遇險得主持僧悟性營救,傳為“青天遇活佛”的佳話。天然寺現存山門石基、鐘樓、鼓樓、和尚塔以及“泰春山八景詩”石刻。目前,我縣政府正多方籌措資金,修復天然寺廟,以使再現昔日風貌,供旅遊愛好者觀光嘗景。
天然寺 Natural Temple
  係唐初建寺,為佛教禪宗三祖僧璨駐錫之所,傳六世至僧丹霞始創禪林,法名天然,天然寺因此得名。1938年,張體學在此領導軍民抗日,曾遇險得主持僧悟性營救,傳為“青天遇活佛”的佳話。天然寺現存山門石基、鐘樓、鼓樓、和尚塔以及“泰春山八景詩”石刻。目前,我縣政府正多方籌措資金,修復天然寺廟,以使再現昔日風貌,供旅遊愛好者觀光嘗景。
主要物産 The main property
  (1)農作物
  糧食:有𠔌、麥、豆、雜四大類,225個品種。𠔌類以水稻為主,分早稻、晚稻、中稻,共149個品種,其中在解放後引進的品種有104個。麥類有小麥、大麥等20個品種。豆類有大豆、蠶豆、豌豆、飯豆、緑豆等26個品種。雜糧有紅薯、高粱、玉米、馬鈴薯、蕎麥等30個品種。
  油料:有油菜、芝麻、花生等37個品種,此外還有油茶、烏桕等木本油料。
  纖維類:有棉花、黃紅麻、苎麻等品種。
  蔬菜:有傢生的瓜、豆、菜、椒、蔥、蒜、薑、茄等99個品種,還有7個野生品種。
  水果:有桔、柑、梨、李、杏、柿、蘋果、櫻桃、蟠桃、獼猴桃、葡萄、荸薺、菱角、蓮蓬等30多個品種。
  甘蔗:有本地蔗、水果蔗、臺蔗等134個品種。
  茶葉:有三角山中葉茶、黃竜山大葉茶、福鼎大白、竜井43、政和大白、水仙、芙蓉等品種。
  (2)動物資源
  野生動物:獸類有20餘種,鳥類有40餘種,蛇、蛙、蟲類近百種。其中國傢重點保護動物11種:水獺、香獐、斑羚、穿山甲、錦雞類、鸚鵡類、天鵝類、白鶴、鷹類、虎紋蛙、叉犀金龜;省重點保護動物23種:豬獾、狗獾、黃鼠狼、果子狸、華南兔、小麂、豪豬、野雞類、野鴨類、鷺類、秧雞、斑鳩、傢燕、山雀、喜鵲、畫眉、啄木鳥、八哥、陸龜、蛇類、蟾蜍類、蛙類。
  (3) 植物資源
  木本植物:共有50科,98屬,152種,其中:用材樹種主要有馬尾鬆、杉樹、柳杉、池杉、柏、刺槐、楓香、國槐、意楊、樟樹等。經濟樹種以油科為主的有油茶、油桐、烏桕,以幹果為主的有板慄、核桃、茅慄,以水果為主的有柑桔、油桃、梨、李、市、柿、棗、櫻桃等。珍稀樹種有國傢一級重點保護樹種水杉,國傢二級重點保護樹種杜仲、銀杏、鬍桃,國傢三級重點保護樹種有厚樸、楠木、青槐、黃連。
  藥材:野生中草藥品種共有120餘種,建國後新種或引種藥材有13種。其中比較名貴的中藥材有杜仲、厚樸、黃柏、天麻、紅梔子、板蘭根、杭菊等。
  2002年,全縣林業用地面積978452.5畝,占全縣土地總面積33%,林業用地面積中,有林地765718.5畝,占林業用地79%,疏林地7377畝,灌木林地62120畝,未成林造林地66024畝,無立木林地75800.5畝,苗圃地1394.5畝。全縣立木總蓄積181.06萬立方米,森林覆蓋率34.7%,林果面積20萬畝,年産柑桔、梨等水果8000噸,板慄1000噸,林業緑化工作取得了成績,被湖北省緑化委員會、湖北省林業廳授予“全省林業緑化達標先進縣”。
  (4)水産資源
  魚類共有13目27科69種,重要經濟魚類有青、草、鰱、鯉、鰻、鯽、鯿、鱔、鱖魚、黃顙魚等,引進的品種有加州鯽、淡水白鯧、南方大口鯰、淡水石斑、草鬍子鯰、巴西鯛、羅非魚等。名貴魚有鰻鱺、團頭魴 、銀魚、鱖魚、魚回魚、加州鱸、淡水石斑、黃顙魚等。珍稀魚種有白暨豚、中華鱘、白鱘、大鯢、胭脂魚等。
  其它主要經濟水生動物有龜、鱉、河蟹、河蚌、田蠃、水蝦等。
土地資源 Land Resources
  浠水縣土地總面積為19.43萬公頃,按照現行土地分類其利用方式為:農用地14。74萬公頃,占土地總面積75.86%,其中耕地4.80萬公頃,園地0.51萬公頃,林地6.42萬公頃,牧草地0.0011萬公頃,其它農用地3.02萬公頃;建設用地1.81萬公頃,占土地總面積9.33%,其中建設占地1.45萬公頃,交通運輸用地0.096萬公頃,水利設施用地0.27萬公頃,未利用地2.88萬公頃,占土地總面積14.81%,其中未利用土地0.67萬公頃,其它土地2.21萬公頃。
  浠水縣土地開發利用的主要特點是,土地開發利用程度高,達到95%。土地墾殖率較低,為25.8%。集約經營程度不高,開發潛力大。存在的主要問題是,耕地資源逐年減少,人口與耕地矛盾日益突出;地力有下降趨勢。
水利資源 Water resources
  浠水縣襟江帶湖,水資源十分豐富。長江在境內長42.5公裏。境內有浠水、巴水、蘄水、策湖、望天湖五大水係,小大支流50餘條,其中註入長江的有浠水、巴水、蘄水三大水係。最長的河流是浠水,上接白蓮河水庫,下至蘭溪入長江,境內72.5公裏,流域面積816.5平方公裏。巴水境內長63公裏,流域面積579.93平方公裏。蘄水境內有3條支流,共長37.3公裏,流域面積259.2平方公裏。最大的湖泊是策湖,水面約1.35萬畝,納支流4條,流域面積231.65平方公裏。望天湖水面約1萬畝,流域面積169平方公裏。此外,本縣湖水面有79個,約計2萬畝。縣境內各類水庫67座,其中大型水庫1座,中型水庫2座,小(一)型水庫17座,小(二)型水庫47座。大型水庫白蓮水庫,總庫容11.84億立方米,承雨面積1800平方公裏,防洪庫容35200萬立方米,興利庫容57200萬立方米,死庫容22800萬立方米。境內地表水資源,主要為大氣降水而産生的地表徑流,年均徑流深為632.6毫米,年徑流量為12.37億立方米。境內地下水資源有鬆散岩類孔隙水和基岩裂隙水兩種,淨儲量3.9億立方米,開採儲量1.43億立方米。
  全縣水力資源集中在五大水係主要幹支流上,水力藴藏量34578千瓦(不包括白蓮河水庫),現已建大小電站57處,總裝機13537千瓦,還可供開發21041千瓦,占藴藏量60.8%。其中,浠水上下遊落差達141米,水藴藏量20778千瓦,占全縣可開發電量的98.7%。規劃6級開發,目前已實現三級開發,即建有白蓮河一級電站和二、四級電站,年發電量9500萬度以上。
記者之縣 Reporter's County
  早在幾年前,著名愛國詩人、學者、民主鬥士聞一多的故鄉湖北省浠水縣就有了“記者縣”的稱謂。據浠水縣委宣傳部的不完全統計,散布在全國各地的浠水籍記者達千餘名,其中具有高級職稱的就有上百人。
  浠水縣位於湖北的東部,既是農業大縣,也以文化之鄉而聞名。不僅有歷代文人杜牧、劉禹錫、蘇軾等留下的足跡,而且走出了民國教育總長湯化竜、愛國詩人聞一多、著名學者徐復觀等近現代名人。而在當代,因為從這裏走出的記者人數衆多,散布在全國各地,使得浠水“記者縣”的稱謂不脛而走。從事新聞工作的浠水籍記者究竟有多少,尚無準確的數字。但據浠水縣委宣傳部副部長何格非介紹,他們近年來做了一些搜集整理工作,初步掌握散布在全國各地的新聞工作者不下千人,其中,具有高級職稱的就有上百人。
  何格非說,浠水“盛産”記者,除了歷史文化的淵源外,也是聞一多新聞理想和精神風骨對一代又一代的浠水人産生了巨大影響。聞一多不僅是詩人、學者,早在北京清華學校,就曾任《清華周刊》、《清華學報》學生部編輯,開始了早期的辦報生涯;出任民盟中央執行委員、雲南省支部宣傳委員時,他又兼任《民主周報》社社長。
  浠水縣還是教育大縣,崇文重教,重視學生的素質教育,各類文學社團和刊物遍布城鄉和各個校園,如浠水縣實驗小學辦有《新苗報》;實驗中學創辦了蓮池文學社,辦有《蓮池》校刊;實驗高中創辦了雛鳳文學社,辦有《雛鳳》刊物;浠水縣一中的荷蕾文學社還入圍全國100傢優秀文學社團。這些文學社團和刊物,為學生們激發興趣、啓迪才智提供了舞臺,也形成了新聞從業熱情的土壤。據浠水縣教育部門統計,每年的高考學生中,填報新聞專業的學生平均有五六十人。
官方網站 Official Website
  浠水縣人民政府網::http://www.xishui.gov.cn/
  中國浠水網(綜閤門戶網):http://www.cnxishui.net/
相關視頻 Related Video
  今日浠水:http://www.cnxishui.net/2007-12/02/cms8454article.shtml
  今日浠水: http://tieba.baidu.com/%E4%BB%CB%AE/shipin/play/7ff31e231d833fdebe8bd6d1
英文解釋
  1. n.:  Xishui County
近義詞
浠水
相關詞
奶牛竹瓦鎮周陳灣湖北黃岡鄉鎮石佛村黃石
農場開發區黃石港區更多結果...
包含詞
浠水縣博物館浠水縣棉紡廠
浠水縣中醫院湖北浠水縣人
浠水縣人民醫院浠水縣第一中學
浠水縣供銷飯店浠水縣城關醫院
浠水縣????務管理局浠水縣不夜城賓館
浠水縣金𠔌園賓館浠水縣衛生防疫站
浠水縣五翔大酒店浠水縣婦幼保健院
浠水縣實驗高級中學浠水縣人才交流開發中心
浠水縣曹曉傑中醫正骨診所浠水縣計劃生育服務站
浠水縣濟蒼中醫診所浠水縣高葦中醫針灸診所
浠水縣紅十字會醫院湖北省浠水縣紡織品公司
浠水縣種子公司緑薇賓館浠水縣市府賓館有限責任公司
黃岡市廣播電視大學浠水分校浠水縣成人中專
分類詳情
張開團陂鎮張開清泉鎮張開巴河鎮張開汪崗鎮張開關口鎮
張開丁司壋鎮張開緑楊鄉張開蘭溪鎮張開竹瓦鎮張開蔡河鎮
張開白蓮鎮張開洗馬鎮張開散花鎮張開丁司當鎮張開三角山林場
濱江原種場巴驛華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