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 >湖北 >黃岡 > 黃梅縣
顯示地圖
目錄
概況 Huangmei County
  郵編:435500 代碼:421127 區號:0713
  拼音:Huáng Méi Xiàn 英譯:Huangmei County
  
  黃梅縣位於湖北省東部,長江北岸,東經115度43分至116度07分、北緯29度43分至30度18分。西與武穴市毗連,北與蘄春縣山水相依,東鄰安徽省宿鬆縣,南隔長江與江西省九江市相望。面積1701平方千米。總人口99萬人(2007年末)。全縣轄12個鎮、4個鄉:黃梅鎮、小池鎮、孔壟鎮、下新鎮、大河鎮、停前鎮、五祖鎮、濯港鎮、蔡山鎮、新開鎮、獨山鎮、分路鎮、杉木鄉、柳林鄉、苦竹鄉、劉佐鄉,以及挪步園管理處、竜感湖管理處。縣政府駐黃梅鎮。
  
  地處大別山丘陵嚮長江衝積平原過渡地帶。地勢由北嚮南傾斜,北部山地屬大別山脈,中部為丘陵及壟崗平原,中南部為湖泊,南部為濱湖沉積平原和沿江衝積平原,平原和湖泊占全縣總面積78%。最高的山峰為大土坡,海拔1244米。東有竜感湖,西有太白湖。地面高程約15—25米。較大河流有古角河、壠坪河、小溪河、考田河,並在其上遊分別建有古角、壠坪、考田、程晃嶺4大水庫。屬北亞熱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年降水量1270毫米,年均氣溫16.8℃。
  
  國傢商品糧、優質棉基地。礦産資源有褐鐵、菱鐵、磷、石英石、鉀長石、重晶石、滑石、陶土、石膏、花崗岩等。黃梅桃花為傳統工藝品,紫雲茶為傳統名茶。京九、合九鐵路在此交匯,境內設有5個客貨站。京福、滬蓉高速公路和105國道、柳界公路縱橫境內。長江黃金水道過境58.86千米,建有九江長江大橋。名勝古跡有五祖寺、四祖寺、蔡山晉梅等。
歷史沿革
  黃梅歷史悠久,遠在舊石器晚期(1——4萬年前)即有人類棲息。西漢文帝十六年(前164),境內即建有尋陽縣,迄今2149年。
  黃梅境內建縣始於漢,初名尋陽。漢文帝十六年(前164),置廬江國,領縣十二,有尋陽。此為尋陽縣名見於史册之始。
  西晉永興元年(304),劃廬江之尋陽,武昌之柴桑立尋陽郡,約以今之太白湖、竜感湖一綫的“江北故道”為界,北境劃歸蘄春縣,南境仍屬縣治遷江南之尋陽縣。
  北境,東晉太元三年(378)改蘄春為蘄陽。南齊永明四年(486)析蘄陽縣之東境立永興縣。隋開皇初(581),改永興縣為新蔡縣。十八年(598),改新蔡縣為黃梅縣。因縣境北有黃梅山,黃梅水,故名。唐武德四年(621),析黃梅為義豐、長吉、塘陽、新蔡四縣,置南晉州領之。八年(625),廢州,省四縣復為黃梅縣。自此至今,縣名未變。
  江南尋陽縣所轄今之黃梅地域,於東晉大興元年(318)立僑郡新蔡。太元三年1378),為與北方新蔡郡相區別,例稱南新蔡郡。南朝宋大明八年(464),史册初著此地僑置苞信縣。梁末(556),改苞信縣為新蔡縣。隋開皇九年(589),省尋陽、南 新蔡二郡及汝南、柴桑、新蔡3縣,復置尋陽縣。此後,縣名變動頻繁,依次曰:彭蠡、彭城、湓城、楚城、潯陽。五代南唐時,改潯陽縣為德化縣,民國3年(1914)改曰九江縣。25年(1936),劃定鄂贛省界,將江北原屬九江縣之封郭洲,團牌洲等地歸黃梅縣,從此南北合一,統為黃梅縣
  1949年屬黃岡專區,1970年屬黃岡地區。1995年屬黃岡市。
    1950年6月5日,經湖北省政府批準,把蔡山區所轄新洲上的一部分劃歸廣濟縣(今武穴市)。1953年,黃梅、宿鬆兩縣協定,兩縣邊緣湖泊水面界限:北以雞頭山至戾魚山,南以王傢夾至中嘴為兩縣共管地區,黃梅漁船東南不過中嘴,東北不過戾魚山,宿鬆漁船西南不過王傢夾,西北不過雞頭山。
    1955年下年,經湖北省政府批準,劃黃梅之柏樹林、楓樹林、嚮垸,直至太白湖西岸的水府廟一帶屬廣濟,劃廣濟餘川區之竜腰,徐政兩村以及吳文村的一部分屬黃梅。不到一年,除餘蘇垸留屬黃梅,其他地方仍歸屬廣濟。1956年元月1 日,經國務院、農墾部和中共湖北省委、省政府批準於竜感湖西部高灘澤地墾建竜感湖農場,直隸省農墾廳。1958年11月,將王埠鄉的嚴大墩、嚴細墩和黃太墩劃歸竜感湖農場。1959年元月,竜感湖農場改為縣轄,1960年3月復屬省轄。
    1997年,黃梅縣面積1071平方千米,人口94.3 萬。轄10個鎮、13個鄉:黃梅鎮、孔壟鎮、小池鎮、下新鎮、停前鎮、五祖鎮、大河鎮、濯港鎮、蔡山鎮、新開鎮、獨山鄉、長嶺鄉、杉木鄉、柳林鄉、苦竹鄉、王楓鄉、白湖鄉、張河鄉、李英鄉、分路鄉、王埠鄉、徐港鄉、劉佐鄉。境內有1個國營原種場。縣府駐黃梅鎮。
    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全縣總人口966416人,其中(12個鎮、11個鄉):黃梅鎮103392人,孔壟鎮75713人,小池鎮64431人,下新鎮8318人,大河鎮 34521人,停前鎮39489人,五祖鎮25853人,濯港鎮56803人,蔡山鎮63924人,新開鎮64536人,獨山鎮30227人,分路鎮 53498人,柳林鄉18417人,杉木鄉44734人,長嶺鄉21129人,苦竹鄉33377人,王楓鄉37230人,白湖鄉23617人,張河鄉 33773人,李英鄉24418人,劉佐鄉20225人,王埠鄉27711人,徐港鄉21823人,竜感湖農場37175人,張湖農場2082人。
    2004年底,黃梅縣總人口982100人。轄黃梅、小池、孔壟、下新、大河、停前、五祖、濯港、蔡山、新開、獨山、分路12鎮,杉木、柳林、苦竹、劉佐4鄉。共有33個居委會、488個村委會。
    截至2005年12月31日,黃梅縣轄12個鎮、4個鄉。共有33個居委會、495個村委會。
縣域隸屬
  1、建縣前
  據杉木鄉黃螃村發現的舊石器時代晚期的近百件石器考證,黃梅縣早在1~4萬年前,即有人類棲息。到約.5000年前的新石器時代,人類棲息的遺址則遍布上鄉源湖、竜感湖中的趕墩、涉墩各地。
  從夏、商至西周,按《禹貢》把全國劃分為九州的說法,黃梅地屬揚州。
  東周,春秋前期屬楚。前506年,吳破楚,後敗越,北上與晉爭霸,此時屬吳。戰國時,越於前473年滅吳,屬越。楚於前306年滅越,又屬楚。
  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分全國為三十六郡,屬九江郡。
  漢高祖元年(前206),項羽封英布為九江王,都六安(今安徽六安),屬西楚九江國。四年(前203)七月,高祖封布為淮南王,屬漢淮南國。六年(201),置郡領縣當時,周圍鄰縣(蘄春、柴桑、鬆茲)均於是年置,黃梅居其中,既不屬其領轄,史册又未明載置縣。
  2、建縣後
  漢文帝十六年(前164),分淮南置廬江國,以厲王長子陽周候為廬江王,領縣十二,尋陽為其一。縣治約在今蔡山附近的古城村。據《中國人口·湖北分册》載:尋陽縣面積為7938平方公裏,包括今黃梅縣全部,廣濟縣絶大部分,宿鬆縣湖區以南至望江縣華陽沿江一帶,九江縣大部分,湖口、彭澤兩縣北部沿江一帶(即古之柴桑、彭澤二縣之間自長江至廬山一帶)。
  東漢順帝時(126—144)屬揚州廬江郡。建安十三年(208),孫權分江夏郡置蘄春郡,領尋陽隸荊州。十四年(209),呂蒙為尋陽令。魏黃初二年(221),孫權改鄂為武昌郡,領尋陽隸荊州。同年,改武昌郡為江夏郡,此時,尋陽還隸揚州蘄春郡。黃初三年(222)屬魏荊州蘄春郡。吳黃武四年(225),還屬吳揚州蘄春郡。
  西晉太康元年(280),撤蘄春郡,劃尋陽隸荊州武昌郡。二年(281),還隸揚州廬江郡。永興元年(304),劃廬江之尋陽、武昌之柴桑二縣立尋陽郡,黃梅縣境始南北分治。北境劃歸豫州西陽國之蘄春縣,縣治今蘄春縣八裏湖土門城。南境仍屬縣治遷江南鶴問寨之尋陽縣,隸江州尋陽郡。
  北境蘄春縣,東晉鹹和初(326),隸豫州西陽郡。太元三年(378)為避宣太後鄭春諱,改蘄春為蘄陽,隸豫州南新蔡郡,受江州督。
  南朝宋孝建元年(454),分豫州之西陽等六郡置郢州,蘄陽隨西陽郡隸郢州。
  泰始五年(469),隨西陽郡還隸豫州。齊永明四年(486),析蘄陽之東,即原由尋陽劃歸蘄春之地置永興縣,隸豫州齊昌郡,縣治今大河區白花畈。梁太清三年(549),地入東魏。太平二年(557),於江南原江州治置西江州,永興屬南新蔡郡 隸之。不久,隨南新蔡郡改隸江州。北齊立羅州,永興縣屬齊昌郡隸之。陳太建中(569—582),取江北地,隸江州齊昌郡,北周時改羅州為蘄州,隸蘄州齊昌郡
  隋開皇初(581),撤州郡置總管府,改永興縣為新蔡縣。因此時長江北汊主道由太白湖、楊柳湖、張湖、竜感湖一綫南移至今廣濟竜坪、鬍世柏、蔡山、扁擔大(土聿)(音列)、北池口、吳河、王埠至小池口,故將兩條江北汊道之間,原屬南新蔡郡新蔡縣的地域劃歸新蔡縣,隸蘄州總管府。新江北汊道以南地域仍屬江州新蔡縣。九年(589),改府為州,十八年(598)改新蔡縣為黃梅,隸蘄州。大業三年(607),改蘄州為蘄春郡,領黃梅等五縣。
  唐武德四年(621),析黃梅為義豐、長吉、塘陽、新蔡四縣,置南晉州領之。八年 廢州並縣復黃梅,隸蘄州。天寶元年(742)改州為郡,隸淮南道蘄春郡。乾元元年 (758),改郡為州,隸淮南道蘄州。
  五代,黃梅仍隸蘄州。吳天祚三年(937)以前屬楊吳,以後屬南唐。後周顯德五年(958),改取江北之地,屬後周。
  宋至道三年(997),分全國為十五路,隸淮南路蘄州蘄春郡。熙寧五年(1072),分淮南為東西二路,隸淮南西路,所隸州郡仍舊。嘉熙(1237—1240)兵亂,縣治僑 於大江中洲(地屬德化)。
  元至元十二年(1275),於蘄州置淮西宣撫司,黃梅隸之。十四年(1277)改總管府,十八年(1281)撤總管府復州,上置蘄黃州宣慰司,黃梅隸之。二十三年(1286),撤宣慰司,屬蘄州隸湖廣行省。皇慶元年(1312),遷縣治於今黃梅鎮。至正二十四年(1364),隸湖廣行中書省蘄州府。
  明初襲元製,洪武九年(1376),降府為州,隸湖廣布政司黃州府蘄州。十一年(1378),改隸河南布政司,二十四年(1391),還隸湖廣布政司,上隸州府均不變。
  清初(1644),隸湖廣布政司漢黃德道黃州府。康熙三年(1664),分置湖北布政司,黃梅屬黃州府隸之。
  民國元年(1912)廢黃州府。直隸湖北省武漢黃德道。後改隸鄂東道。3年(1914),改鄂東道為江漢道,隸之。18年(1929),廢江漢道,直隸湖北省。21年(1932),湖北省設11個行政督察區,隸第3行政督察區。25年(1936),第3、4行政
  督察區合併為第3行政督察區,黃梅隸之。
  如前所述,黃梅南境係西晉永興元年(304)劃歸江南尋陽縣。
  東晉大興元年(318),於“江北故道”以南,即今黃梅下鄉、武穴東南部置新蔡郡,隸豫州,受江州督。治今蔡LIJ附近古城村。太元三午(378),為了把僑郡與北方原新蔡郡相區別,例稱南新蔡郡。
  南朝宋大明八年(464),南新蔡郡領苞信等四縣隸江洲。苞信縣亦治今蔡山附 近古城村。梁元帝時(552—554),於江南原江州治置西江洲,苞信屬南新蔡郡隸 之。梁末(557),改苞信縣為新蔡縣,隸江州南新蔡郡。陳太建八年(576),分江州 之晉熙、高塘、新蔡三郡為晉州,新蔡縣屬南新蔡郡隸之。陳末還隸江州。
  隋開皇九年(589)平陳,省尋陽,南新蔡二郡及汝南、柴桑、新蔡3縣,復置尋陽縣,隸江州。十八年(598),改尋陽縣日彭蠡縣,仍隸江洲。大業二年(606),改江州為九江郡,改彭蠡目彭城,尋又改目湓城,均屬九江郡。
  唐武德三年(620),置江州總管府,後改為都督府,湓城隸之。五年(622),改湓城為楚城,仍隸之。貞觀元年(627),罷都督府,分全國為十道,楚城隸江南西道江州。八年(634),省楚城更置潯陽縣(“潯”始加三點水),上隸不變。天寶元年(742),改為江州潯陽郡,領潯陽縣江南西道。乾元元年(758),改潯陽郡為江州,潯陽隸之。
  五代楊吳時,潯陽縣隸楊吳江州。南唐改潯陽日德化,隸奉化軍。
  北宋開寶八年(975),德化隸江南東路江州潯陽郡。元豐間(1078—1085),析全國為23路,屬江州隸江南西路。南宋建炎元年(1127),升江州為定江軍,隸之二年(1128),以江、池、饒、信四州為江州路,亦隸之。紹興二年(1132),隨江州隸江南西路。
  元至元十一年(1275),置江東西宣撫司,德化隸之。十三年(1276),隸揚州行省江西大都督府。十四年(1277),罷都督府,置江州路,領德化隸竜興行都元帥府後置江西行中書省,江州領德化隸之。十六年(1279),隸蘄黃宣慰司。二十二年(1285),隸江西行省江州路。
  明洪武九年(1376),改行省為布政司,德化隸江西布政司九江府。清仍明製。
  民國3年(1914),改德化縣日九江縣,隸江西省九江府。24年(1935),江西省設8個行政督察區,九江縣屬第5行政督察區。25年(1936)1月28日,國民政府行政院决定:“以長江為界”,劃定鄂贛省界。7月1日,兩省辦完邊界交接手續從此,黃梅南北合為一縣。29年(1940),改行政督察區為鄂東行署,黃梅隸之。31年(1942),撤鄂東行署,設第2行政督察區,隸之。
  1949年5月,在中國共産黨領導下,黃梅隸中原區。6月,撤中原區設中南區,下置湖北省,黃梅縣屬之。1950年6月5日,經湖北省把蔡山區所轄新洲上的一部分劃歸廣濟縣(今武穴市)。1953年,黃梅、宿鬆兩縣協定,兩縣邊緣湖泊水面 界限:北以雞頭山至戾魚山,南以王傢夾至中嘴為兩縣共管地區,黃梅漁船東南不過中嘴,東北不過戾魚山,宿鬆漁船西南不過王傢夾,西北不過雞頭山。
  1954年撤銷中南區,黃梅隸屬湖北省未變。
  1955年下年,經劃黃梅之柏樹林、楓樹林、嚮垸,直至太白湖西岸的水府廟一帶屬廣濟,劃廣濟餘川區之竜腰,徐政兩村以及吳文村的一部分屬黃梅。不到一年,除餘蘇垸留屬黃梅,其他地方仍歸屬廣濟。1956年元月1日,經國務院、農墾部和中共湖北省委、省政府批準於竜感湖西部高灘澤地墾建竜感湖農場,直隸省農墾廳。1958年11月,將王埠鄉的嚴大墩、嚴細墩和黃太墩劃歸竜感湖農場。1959年元月,竜感湖農場改為縣轄,1960年3月復屬省轄。
地理
  黃梅縣地勢北高南低,呈三級階梯狀傾斜。北部山地屬大別山脈,中部為丘陵及壟崗平原,中南部為湖泊,南部為濱湖沉積平原和沿江衝積平原,平原和湖泊占全縣總面積78%。這裏屬北亞熱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光照充足,氣候溫和,雨量充沛,年均無霜期達258天,年平均溫度為攝氏16.8℃左右。
自然資源
  黃梅水域廣阔,河流、湖泊、水庫衆多,塘堰密佈,共計河流34條,大小湖泊29個,大中小型水庫24座,長江水道59.2公裏,全縣可利用水資源裝機2萬千瓦。
  黃梅礦産資源豐富。其中磷礦探明儲量1300萬噸;鐵礦儲量5800萬噸,品位45%左右;重晶石儲量約50萬噸;硅石儲量約1000萬噸;鉀長石儲量約5000萬噸;石膏儲量約2.6億噸;滑石粉儲量2000萬噸;瓷土、石灰石、花崗岩分佈較廣,儲量甚為可觀。
農業
  黃梅是全國商品糧和優質棉生産基地縣。全縣耕地64.3萬畝,水面59萬畝(其中可養水面23.6萬畝)。農作物品種豐富,黃梅青蝦馳名中外,天然香稻、挪步園的雲霧茶曾獲國傢優質奬和省一等奬。縣城東南約15公裏處的竜感湖,是全省四大淡水湖之一,已列為省級自然濕地保護區,正在申報國傢級自然保護區,總面積21萬畝,可供開發水面12萬畝,盛産天然名貴水産品,魚肥水美,荷香菱甜。朝看千帆競發,夜觀萬傢漁火,蔚為壯觀。竜感湖建有國傢青蝦繁育基地,年産青蝦5萬公斤,遠銷江浙沿海和東南亞一帶。高背鯽、鱸魚、毛蟹、牛蛙、黃鱔等養殖面積不斷擴大,全縣水産品産量居湖北十強縣市之列,被譽為“魚米之鄉”。
黃梅戲的發源地
  CCTV—4《走遍中國》黃梅戲起源 優酷 http://v.youku.com/v_playlist/f1092816o1p2.html
  黃梅戲是我國名聞天下的五大戲劇種類之一。它可能是起源於明朝黃梅縣的民歌小調黃梅調(特別是採茶調)和鄂東地區流行的“山歌畈腔”。 黃梅縣的紫雲,竜坪,多雲等山區,早在唐宋時就盛産茶葉,並享譽全國。每年春天採茶時,茶農們習慣於一邊採茶一邊唱着山歌小調和民歌,來調劑生活。就在這種漫山遍野歌聲不絶之中,黃梅採茶戲孕育成熟。 黃梅採茶戲在自身不斷地發展過程中,積極嚮外地拓展,約清朝康熙,乾隆年間,黃梅採茶戲隨着黃梅縣的逃荒難民和說書藝人大量入皖而流傳到安慶以及江西鄱陽湖一帶,並形成成熟的黃梅戲。
  黃梅戲,舊稱"黃梅調",源於湖北黃梅地區,因人民的社會交往逐漸嚮東流傳到安徽懷寧為中心的地區,並以此為中心,發展成型,在其漫長的過程中,不斷地吸收了青陽腔、徽劇等和當地民歌及其他戲麯的音樂精華,逐漸形成了今天自己獨特的風格。黃梅戲用安慶語言念唱,唱腔淳樸流暢,以明快抒情見長,具有豐富的表現力;黃梅戲的表演質樸細緻,以真實活潑著稱。黃梅戲來自於民間,雅俗共賞、怡情悅性,她以濃郁的生活氣息和清新的鄉土風味感染觀衆。
  早期黃梅戲的演出劇目,大多為老藝人自編自演的反映底層民間生活的小戲。本世紀50年代,一大批有志於戲麯事業的知識分子加入黃梅戲傳統劇目的發掘與再創造的行列,他們的加入,大大豐富了黃梅戲的表現形式,加強了黃梅戲的文學性,發展了唱腔和伴奏,使其原來的民俗性和通俗性得到質的升華,旋律更為優美,影響更為擴大,黃梅戲真正迎來了百花齊放推陳出新的藝術春天。也就是在這一時期,出現了嚴鳳英、王少舫、潘璟琍、張雲風等一大批優秀表演人才,《天仙配》、《女駙馬》、《羅帕記》就是這一時期所産生的代表性作品。隨着衆多優秀劇目的不斷推出,國內外的觀衆,認識並接受了黃梅戲,使黃戲從鄉村草臺登上了都市的大雅之堂,最終成為馳名海內外的著名劇種。本劇院的劇目和演員曾獲得衆多奬項,多次赴香港、澳門、新加坡、德國、臺灣、美國、澳大利亞等國傢和地區演出,獲得文泛的好評,被外國友人譽為"中國的鄉村音樂"。
  驕傲和光榮已成為歷史,新世紀已經找開希望之門,如今的安徽黃梅戲又涌現出如馬蘭、黃新德等為代表的衆多新人。面對新世紀,我們寄希望於新一代黃梅戲傳人承前啓後,繼往開來,用青春、美麗和智慧,創造新的燦爛……
  黃梅戲的起源
  史書記載,黃梅縣北部的大別山自古盛産茶葉。每當收穫茶葉的季節,男女青年上山採茶,邊採茶邊唱歌,人們稱之為“採茶歌”。
  “三陽天,春光好,百鳥盛多。三月三,去采桑,母女兩個。寶童哥,生得好,有纔又有學……”
  採茶歌有獨唱和對唱,常常是一人唱了衆人和,唱的內容既有歷史傳說也有今天的見聞,大多是人民群衆日常生活中發生的故事。這就是黃梅戲的雛形。
  後來,採茶歌又從茶山唱到了湖上漁傢,唱進了市井鄉村的千傢萬戶。
  清朝的一位詩人曾經這樣描述黃梅採茶歌:“多雲山上稻蓀多,太白湖中漁出波。相約今年酬社主,村村齊唱採茶歌。”
  詩中的多雲山就是黃梅縣北部的茶山。鄉親們用採茶歌的形式講述故事,逢年過節的時候又聚在一起演唱,自娛自樂。這時候,黃梅戲逐漸具有了一個戲麯劇種的形態。
  根據安徽省宿鬆縣志記載,民國初年的時候,黃梅縣的採茶小戲,當時已經叫做黃梅戲了,而且受到了安徽人的喜愛。
  湖北省黃岡市黃梅縣檔案館工作人員 徐守海:“根本上從歷史資料的角度來說,黃梅戲還是起源於黃梅。這裏面有安徽宿鬆縣志的記載。這個版本是 1920年,民國九年的時候,(安徽省)宿鬆縣志上面記載有:‘邑境西南,與黃梅接壤。梅俗好演採茶小戲,亦稱黃梅戲。’”
  然而,來自安徽的史料畢竟衹是一個旁證,在黃梅縣,今天還能夠找到黃梅戲起源於這裏的證明嗎?
  根據民間傳說,黃梅戲的第一個女演員叫邢綉娘。綉娘就是綉花的女子,為什麽這位黃梅戲的創始人又被稱為“綉娘”呢?難道黃梅戲與綉花有什麽關係嗎?
  在2006年發佈的中國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中得到了印證,黃梅挑花與黃梅戲共同名列其中。兩者頗有淵源,相傳,黃梅挑花起源於唐宋時期,成熟於明末清初。經過一代又一代農傢婦女的實踐和創造,這門民間工藝日臻完善,花樣豐富多彩,具有濃郁的地方特色。黃梅挑花的作品大多為日常生活用品,如被面、床單、門簾、圍腰等,其中以方巾最為出色,曾多次獲國際博覽會金奬,並懸挂在人民大會堂湖北廳。這位民間藝人就參加了人民大會堂那幅挑花作品的製作。“楊傢將”和“穆桂英下山”都是傳統戲劇的劇目。黃梅挑花的圖案大多取材於黃梅戲,表現劇中的人物和故事,黃梅挑花傳播了黃梅戲,也見證了黃梅戲起源於黃梅的史實,可說是花中有戲,戲中有花。
  中國作傢協會會員、國傢一級作傢 周濯街:“黃梅挑花和黃梅戲實際上是二位一體的,也就是說黃梅挑花經常把黃梅戲的故事拿來作為花樣,而黃梅戲又經常演繹、演出黃梅挑花的故事。甚至有一些挑花女直接就是黃梅戲演員。黃梅挑花的挑花女直接就是黃梅戲的演員。比如說我們著名的黃梅戲演員邢綉娘,她為什麽叫邢綉娘,就因為她原來就非常會挑會綉,後來纔成為黃梅戲的著名演員,也是黃梅戲的創始人。”
旅遊資源
  黃梅人文歷史悠久,旅遊開發潛力巨大。隋開皇十八年(公元598年) 建縣,名勝古跡衆多,全縣擁有各類文物點200多處,縣中有省級保護單位7處,縣級文物保護單位111處,有馳名中外的"禪宗祖庭"四祖寺、五祖寺,有中華長梅壽星、蔡山晉梅,有新石器時代的焦墩遺址,有南北朝詩人鮑照墓,嶽飛之子嶽震、嶽霆墓、宋代亂石塔、有避暑山莊挪步園等等,這些已與江西的廬山、石鐘山、安徽的九華山、黃山、黃州的東坡赤壁等連成跨省旅遊網絡,黃梅挑花曾榮獲巴拿馬世界博覽會金奬,並作為民間藝術珍品陳列在人民大會堂湖北廳,黃梅還有黃梅戲之鄉、楹聯之鄉、詩詞之鄉、民間藝術之鄉的稱譽........ 除黃梅挑花外,該縣的黃梅戲與安慶的黃梅戲也並列為國傢非物質文化遺産。黃梅縣成為全國唯一有兩項入選國傢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的縣。
詞語——黃梅
  【詞目】:黃梅
  【釋義】:
  (1)指成熟的梅子。
  杜甫《梅雨》詩:“四月熟黃梅。”
  (2)指梅子成熟的季節。
  薛道衡《梅夏應教》詩:“長廊連紫殿,細雨應黃梅。”
  (3)指臘梅的別名。
  龔自珍《寒月吟》:“供黃梅一枝,朝朝寫《圓覺》。”
黃梅論壇
  http://www.huangmei8.com
英文解釋
  1. n.:  Huangmei County
近義詞
黃梅
相關詞
文化教育初中教育機構湖北黃岡鄉鎮更多結果...
包含詞
黃梅縣博物館黃梅縣中醫院黃梅縣人民醫院
黃梅縣實驗中學黃梅縣第五中學黃梅縣第二中學
黃梅縣杉木醫院黃梅縣邊黃梅雨黃梅縣眼科醫院
黃梅縣中醫醫院黃梅縣????務管理局黃梅縣精神療養院
黃梅縣精神病醫院黃梅縣婦幼保健院黃梅縣衛生防疫站
湖北省黃梅縣蚯蚓良種場湖北省黃梅縣第一中學黃梅縣第二人民醫院
黃梅縣第三人民醫院婦幼黃梅縣黃梅鎮第二診所黃梅縣紅十字會醫院
黃梅縣小沁中心衛生院黃梅縣下肢外科醫院黃梅縣孔壠中心衛生院
黃梅縣國營竜感湖農場職工醫院
分類詳情
張開黃梅鎮張開停前鎮張開獨山鎮張開劉佐鄉張開大河鎮
張開柳林鄉張開小池鎮張開孔壟鎮張開下新鎮張開五祖鎮
張開濯港鎮張開蔡山鎮張開分路鎮張開杉木鄉張開苦竹鄉
張開新開鎮張開挪步園管理處張開挪步園風景管理處竜感湖管理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