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地圖 目錄 科索沃(阿爾巴尼亞語:Kosova 或 Kosovë,塞爾維亞語:Косово 或 Kosovo)是一個位於歐洲東南部巴爾幹半島上,已經單方面宣佈獨立,未獲國際社會廣泛承認,自定國名為科索沃共和國(阿爾巴尼亞語:Republika e Kosovës,塞爾維亞語:Република Косово 或 Republika Kosovo)的地區。該地區原為塞爾維亞的兩個自治省之一,稱為科索沃和梅托希亞(塞爾維亞語:Косово и Метохија 或 Kosovo i Metohija)。
自1999年的科索沃戰爭結束以來,科索沃僅在名義上為塞爾維亞的一部分,實際上則是聯合國的保護地,由聯合國科索沃臨時行政當局特派團臨時管治。1990年至1999年間,該地阿爾巴尼亞族人也將科索沃稱為“科索沃共和國”,但當時該國僅有阿爾巴尼亞一國承認。
科索沃問題一直懸而未决,阿族堅持要求獨立,但塞方要求保證塞爾維亞領土完整。各方已於2006年2月20日起就科索沃問題展開談判。經過兩年的談判與周旋,科索沃議會已於2008年2月17日通過獨立宣言,宣佈脫離塞爾維亞,並獲得了63個國傢的承認。塞爾維亞政府已經宣佈絶不放棄科索沃的主權,準備采取多項製裁措施,但保證絶不使用武力阻止科索沃的獨立。
地理
科索沃東、北面為塞爾維亞其餘部分,南臨馬其頓共和國,西南面為阿爾巴尼亞,西北為黑山。最大城市為首都普裏什蒂納。
梅托希亞地區指科索沃西部的高原及盆地,包括佩奇(阿爾巴尼亞語:Pejë;塞爾維亞語:Peć)、普裏茲倫(阿爾巴尼亞語:Prizeni;塞爾維亞語:Prizren)等城市,而狹義的科索沃指的是科索沃東部地區,包括普裏什蒂納(阿爾巴尼亞語:Prishtinë;塞爾維亞語:Priština)、烏羅捨瓦茨(阿爾巴尼亞語: Ferizaj;塞爾維亞語:Uroševac)等城市。
科索沃占地10887平方公裏 (4,203 平方英裏),人口接近兩百萬。最大城市為首府普裏什蒂納,人口大約六十萬;西南部城市普裏茲倫(阿爾巴尼亞語:Prizeni;塞爾維亞語:Prizren)人口大約16萬5千,佩奇(阿爾巴尼亞語:Pejë;塞爾維亞語:Peć)人口大約15萬4千,而北部人口則大約11萬,其餘五個城市人口超過9萬7千。
科索沃呈現大陸性氣候特徵,夏天溫暖,鼕天則寒冷多雪。
歷史
中世紀
科索沃古為伊利裏亞人和色雷斯人地域,後來成為羅馬帝國的一部分。公元6世紀末、7世紀初時,古斯拉夫人(即現在的塞爾維亞族、馬其頓族等民族的前身)開始從北方向該地遷徙,並嚮南滲透到今阿爾巴尼亞、希臘等地區(阿希兩國都不是斯拉夫國傢,也就是說斯拉夫人後來由於民族遷徙、融合等原因,地盤又有所退縮)。
阿爾巴尼亞族的起源則比較不確定,現在一般認為阿族是古伊利裏亞人的後裔,阿爾巴尼亞歷史學家稱伊裏利亞人早在6世紀時就被斯拉夫人的遷徙浪潮驅趕到今阿爾巴尼亞等地,並以該地區的一些地名的淵源為證,認為阿族長期在該地居住,但拜占庭帝國史料表明在1043年纔有“阿爾巴尼亞族”雇傭兵抵達今阿國中部,同時也有塞爾維亞學者稱阿族來自遠在中東與歐洲交界處的高加索山脈。
當時的科索沃位於拜占庭帝國控製範圍和斯拉夫移民地區的交匯處。1014年前科索沃由保加利亞人所控製,該年科索沃重新並入拜占庭。12世紀末至1216年,科索沃以北的尼曼雅王朝兼併了科索沃。
尼曼雅王朝為現在塞爾維亞的前身,科索沃當時為尼曼雅王朝的政治、經濟中心,該王朝一度定都普裏什蒂納。但尼曼雅王朝的民族構成則為現在歷史學家頗有爭論的問題,塞族學者認為該地當時主要是斯拉夫人,但阿族學者則認為當時科索沃的先住民為阿族人。
奧斯曼帝國時期
14世紀中葉,尼曼雅王朝衰弱,同時奧斯曼帝國開始入侵,並於1389年的科索沃戰役中擊潰塞爾維亞人(實際該戰役的結果現在尚有爭議)。之後科索沃漸漸成為奧斯曼帝國的一部分。
在奧斯曼統治下,科索沃漸漸成為穆斯林地區,同時阿族人漸漸在科索沃的部分地區出現,一部分塞族學者認為這些都是從阿爾巴尼亞遷來的移民,但也有學者認為當時在梅托希亞地區已經有阿族人居住。
現代
科索沃最終於1912年,第一次巴爾幹戰爭結束時由奧斯曼帝國劃歸塞爾維亞。之後塞爾維亞於1918年加入塞爾維亞人、剋羅地亞人和斯洛文尼亞人王國(即後來的南斯拉夫王國)。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軸心國占領了南斯拉夫,科索沃並入了由意大利所控製的阿爾巴尼亞。戰爭期間,大量塞族人被阿族武裝驅逐出科索沃。
戰爭結束後,科索沃重歸南斯拉夫,鐵托政權將科索沃設立為塞爾維亞的自治區(後又改為自治省),並給予當地阿族人地方自治,當地塞族人則認為科索沃所實行的民族政策實際上是對塞族的歧視。
1989年,塞爾維亞公投改憲,大大縮小了科索沃、伏伊伏丁那二自治省的自治權利,阿族人強烈抗議,並抵製了接下來舉行的科索沃議會選舉,後來阿族人宣佈建立獨立的科索沃共和國,自行舉行選舉,同時自行開辦了醫院、學校、廣播電臺等。
1990年代中葉,阿族遊擊隊以塞族軍政人物及設施為目標開始進行遊擊戰,1998年3月,南斯拉夫軍隊開始協助塞爾維亞警察,進行大規模軍事行動。在接下來的幾個月裏,有二十萬阿族人在南聯盟的軍事行動中流離失所,淪為難民,阿族及西方普遍認為這是南聯盟種族清洗政策的結果,認為塞爾維亞領導人米洛捨維奇當時圖謀把科索沃的主要民族由阿族換成塞族。同時也有數萬非阿族人(包括塞族人、羅姆族人等)淪為難民。1999年3月24日,北大西洋公約組織開始轟炸塞爾維亞,科索沃戰爭打響。北約稱戰爭的目的為保證阿族難民可以重歸傢園,但戰爭又造成數十萬阿族人及塞族人逃離傢園。戰後,阿族人大量重返傢園,但大量塞族難民則不願回到科索沃。
戰爭結束後,科索沃改由北約管轄,後來北約將管轄權交予聯合國。部份西方國傢如美國支持科索沃獨立建國,美國總統布什在2007年訪問阿爾巴尼亞時便公開表示此一立場;然而俄羅斯與塞爾維亞並不認同。
科索沃總理哈辛·塔奇於2008年2月17日,宣佈科索沃脫離塞爾維亞獨立,並由國會通過獨立宣言。然而,塞爾維亞政府宣佈絶不放棄科索沃的主權,準備采取多項製裁措施,但保證絶不使用武力阻止科索沃的獨立。塞爾維亞之盟邦俄羅斯也堅持反對該獨立行動,聯合國為此召開安全理事會緊急會議,但並未達成共識。
政治
2008年之前,科索沃名為塞爾維亞的自治省,實際上是由聯合國科索沃臨時行政當局特派團(以下簡稱UNMIK)所管轄。
UNMIK已設立了議會、政府、以及總統。UNMIK發行的護照、身份證、車牌衹被一部分國傢承認,科索沃的地址也衹被一部分國傢承認,萬國郵政聯盟建議寄往科索沃的信件應該註明“Kosovo (UNMIK)”的字樣。
科索沃在國際上依然被視為塞爾維亞的一部分。談判定於2005年舉行,但阿塞雙方各持己見,談判有相當的難度。阿族人不承認塞爾維亞對科索沃的主權,認為塞對科索沃的統治不可能尊重阿族人的權利。而塞方則視科索沃為塞爾維亞自古以來的領土,不接受科索沃獨立的可能性。國際社會則擔心,科索沃獨立的先例會重新引發波斯尼亞和黑塞哥維那境內的內戰。當時認為可能的折衷解决方案是:繼續維持現狀,將科索沃交予歐盟管轄。
科索沃總理塔奇已於2008年2月17日宣佈科索沃從塞爾維亞獨立。
科索沃獨立
科索沃總理塔奇於2008年2月17日宣佈科索沃從塞爾維亞獨立。在議會召開特別會議,由議員投票通過科索沃獨立,按照人民意願,成為“一個獨立、有主權和民主的國傢”。會議過程由電視直播,隨官員宣讀獨立宣言,議長拉斯尼奇(Jakup Krasniqi)宣佈獨立,之後議員還隨即投票决定國旗和國徽。國旗會勾勒出科索沃在地圖上的輪廓,配以跟歐盟旗幟一樣的藍底色,象徵歐盟是科索沃的未來,普裏什蒂納(Pristina)成為首都。
科索沃的外交
目前未表態的國傢
雖然科索沃仍未被聯合國承認,但是現時已獲部分國傢或地區承認,及或將會可能於該國設立大使館,目前世界上已有63個聯合國會員國予以承認(2009年11月)。以下是承認國傢或地區列表:
美洲地區
美國、 加拿大、 哥斯達黎加、 伯利茲、 秘魯、 哥倫比亞、 巴拿馬、 多米尼加
亞洲地區
阿富汗、 中華民國(臺灣)、 日本、 韓國、 馬來西亞、 阿拉伯聯合酋長國、 馬爾代夫、 沙特阿拉伯、 巴林、 約旦
歐洲地區
法國、 英國、 德國、 波蘭、 丹麥、 瑞士、 瑞典、 挪威、 芬蘭、 冰島、 荷蘭、 愛爾蘭、 土耳其、 奧地利、 匈牙利、 意大利、 盧森堡、 比利時、 拉脫維亞、 斯洛文尼亞、 阿爾巴尼亞、 列支敦士登、 摩納哥、 保加利亞、 剋羅地亞、 立陶宛、 聖馬力諾、 捷剋、 馬耳他、 愛沙尼亞、 葡萄牙、 黑山、 馬其頓
非洲地區
塞內加爾、 布基納法索、 利比裏亞、 塞拉利昂、 岡比亞、 科摩羅
大洋洲地區
澳大利亞、 馬紹爾群島、 瑙魯、 薩摩亞、 密剋羅尼西亞聯邦、 帕勞、 新西蘭
A 未獲國際社會廣泛承認
正面支持
孟加拉國、 卡塔爾、 巴基斯坦、 海地、 東帝汶、 阿曼、 聖盧西亞、 印度尼西亞、 也門、 毛裏塔尼亞、 薩爾瓦多等國則表示支持科索沃獨立,並將會承認其合法國傢地位。
反對獨立
塞爾維亞拒絶承認科索沃獨立。 俄羅斯更指科索沃未經聯合國授權下獨立,違反國際法規定,先例一開,會令車臣等地區仿效,爭相宣佈獨立,令“凍結了的衝突”再爆發。另外,多個國傢暫時都不會承認科索沃,包括 中華人民共和國、 塞浦路斯、 希臘、 羅馬尼亞、 西班牙等,這些暫不承認科索沃獨立的國傢在其國內大多有分離主義運動,因此擔心承認科索沃獨立後會助長國內的分離主義運動。
行政區劃
在塞爾維亞將科索沃分為5個州,而在聯合國托管時期則被劃分為7個州,獨立後暫時沿用聯合國托管版本。
經濟
歐元為科索沃的法定貨幣。同時塞爾維亞第納爾也是法定貨幣,但一般衹在塞族聚集地區使用。 全國人口雖達二百萬,但有三成七人民生活在貧窮綫以下水平。全國基礎建設可說是陷於停留階段,公路大多日久失修。失業率亦高達45%,因此有人質疑科索沃雖然獨立,但實際上仍需要各國的經濟援助。
人口
至2008年,阿爾巴尼亞人在科索沃總人口中已超過90%。近年來,由於種族衝突等原因,大量少數民族(如塞爾維亞族、羅姆族等)離開科索沃,阿族比例不斷上升。
據《科索沃統計局2000年度生活質量調查》顯示,科索沃總人口為197萬,其中:
88%為阿爾巴尼亞人 (1,733,600)
7%為塞爾維亞人 (137,900)
1.9%為波斯尼亞人 (37,400)
1.7%為羅姆族 (33,500)
1%為土耳其族 (19,700) n.: Kosovo i Metohija 科索沃與梅托希亞 , 科索沃 , 科索沃共和國 佩奇州 普裏什蒂納州 烏羅捨瓦茨州 達科維卡州 吉尼拉內州 科索夫斯卡米特羅維查州 普裏茲倫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