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汞是在常溫下唯一呈液態的金屬元素。在自然界裏大部分汞與硫結合成硫化汞(hgs),亦稱“辰砂”或“朱砂”,廣泛地分佈在地殼表層。辰砂及其多晶體偏辰砂是主要的含汞礦源。隨着自然的演化,環境的各個因素中都可能含有汞,形成汞的天然本底。汞的本底對判斷環境中的汞污染程度很有意義。地殼中汞的平均豐度為0.08ppm,土壤中為0.03~0.3ppm,大氣中為0.1~1.0ppt。汞在大氣中呈蒸汽態,因而雨水中也有汞,平均濃度為0.2ppb。水中汞的本底濃度,內陸地下水為0.1ppb,海水為0.03一2ppb,泉水可達80ppb以上,湖水、河水一般不超過0.1ppb。
人類活動造成水體汞污染,主要來自氯鹼、塑料、電池、電子等工業排放的廢水。據估計,1970~1979年全世界由於人類活動直接嚮水體排放汞的總量約1.6萬噸;排嚮大氣的總汞量達10萬噸左右;排入土壤總汞約為10萬噸,而排嚮大氣和土壤的也將隨着水循環回歸入水體。
由於天然本底情況下汞在大氣、土壤和水體中均有分佈,所以汞的遷移轉化也在陸、水、空之間發生。大氣中氣態和顆粒態的汞隨風飄散,一部分通過濕沉降或幹沉降落到地面或水體中。土壤中的汞可揮發進入大氣,也可被降水衝淋進入地面水和滲透入地下水中。地面水中的汞一部分由於揮發而進入大氣,大部分則沉澱進入底泥。底泥中的汞,不論呈何種形態,都會直接或間接地在微生物的作用下轉化為甲基汞或二甲基汞。二甲基汞在酸性條件可以分解為甲基汞。甲基汞可溶於水,因此又從底泥回到水中。水生生物攝入的甲基汞,可以在體內積纍,並通過食物鏈不斷富集。受汞污染水體中的魚,體內甲基汞濃度可比水中高上萬倍,危及魚類並通過食物鏈危害人體。
汞雖然是一種纍積性毒物,但人體對汞具有一定的排泄能力。試驗表明,成年人每天攝人0.025毫剋的甲基汞,由於人體排泄能力使之不會在身體內纍積,若攝入量超過人體的排泄能力,會在體內纍積。日本的水俁病,就是在大腦中纍積了甲基汞,損害腦組織所致。在人體其他組織中的金屬汞,可能氧化成離子狀態,並轉移到腎中蓄積起來。人體受汞慢性中毒的臨床表現,主要是神經性癥狀,有頭痛、頭暈、肢體麻木和疼痛、肌肉震顫、運動失調等。大量吸入汞蒸汽會出現急性汞中毒,其癥候為肝炎、腎炎、蛋白尿和尿毒癥等。這類病有嚴重的後遺癥和較高的死亡率,還可以通過母體遺傳給嬰兒。在我國鬆花江和薊河流域的一些漁民體內有明顯的汞積纍,而且已經出現了“擬似水俁病”的病人。
由於汞的毒性強,産生中毒的劑量就小,因此我國飲水、農田灌溉,都要求汞的含量不得超過0.001毫剋/升,漁業用水要求汞不得超過0.005毫剋/升。
汞中毒,通常又叫“水俁病”。首次出現是在1933年的日本九州熊本縣。汞中毒有一定的徵兆性,開始是走路不穩,面容癡呆,爾後耳聾眼瞎,重者全身麻痹,最後精神失常,以至死亡。這是因為汞中毒是一種神經中毒,可以造成全身性的神經損害。但是汞中毒又是可以預測的。當時在日本就發現了一種貓,被稱為舞蹈貓。原本正常的貓,走路變得搖搖晃晃,就像跳舞一樣。為什麽貓會先得病呢?這是因為貓去吃水俁灣裏的魚,而水俁灣的水受到污染汞含量超標。汞被魚吸收富集,再通過食物鏈轉到貓和人的體內。貓因為吃魚多,所以先中毒。貓得了舞蹈病,也就是水俁病,這時人還可以進行及時的救治。這是因為人體內的汞含量還沒有達到臨界值,一旦到達臨界值,就很難進行治療了。所以說,汞中毒還是有一定的可預見性的。
還有就是,在香港有一些人發現自己經常感冒,總感覺很纍,經常頭痛、失眠、頸椎痛、腰痛,而且久治不愈。經過化驗,發現這些人體內的汞比一般人都高,病因就是這些人愛吃海魚。類似的情況在日本水俁,農民的發病率就要比漁民低得多。概括地講,在被污染的水域淺水魚的汞含量相對較高,深海魚類相比較來說則低得多。
有人預測,本世紀將流行精神病,因為汞的中毒主要是損傷神經,所以說體內汞含量太高,就有可能得精神病。七十年代中國精神病發病率是3.2‰,現在上升到15.56‰,大約一千五百萬人。增長速度是非常快的。 |
|
gong wuran
汞污染
pollution by mercury
汞是在常溫下唯一呈液態的金屬元素。在自然界裏大部分汞與硫結合成硫化汞(辰砂),廣泛分佈在地殼表層。
本底 辰砂及其多晶體偏辰砂是主要的含汞原礦。在風化作用下,汞以固體微粒等形態進入環境。進入土壤中的汞可以被植物吸收。進入水中的汞可變成溶解狀態或與水中的懸浮固體結合而沉降於水底,也可被水生生物吸收。汞還可揮發進入大氣。因此,環境的各個介質和地面各種物體中都可能含有汞,形成汞的天然本底。
汞的本底對判斷環境的汞污染程度很有意義。地殼中汞平均豐度為0.08ppm,土壤為0.03~0.3ppm。大氣中汞的本底濃度為0.1~1.0ppt。汞在大氣中呈蒸汽態,因而雨水中也有汞,平均濃度為0.2ppb。水中汞的本底濃度:內陸地下水為0.1ppb,海水為0.03~2ppb,泉水可達80ppb以上,湖水、河水一般不超過0.1ppb。
污染來源 人類使用汞的歷史可追溯到公元前一千多年,如中國早在殷商時代就使用辰砂作顔料。隨着工業的發展,汞的用途越來越廣,産量也越來越大。據統計1970~1979年世界汞産量為8.76萬噸。煤和石油的燃燒、含汞金屬礦物的冶煉和以汞為原料的工業生産所排放的廢氣,是大氣中汞的主要來源;施用含汞農藥和含汞污泥肥料,是土壤中汞的主要來源;氯鹼工業、塑料工業、電池工業和電子工業等排放的廢水,是水體中汞的主要來源。1970~1979年全世界由於人類活動嚮大氣排放的總汞量達10萬噸左右;排入水體的總汞量約1.6萬噸;排入土壤的總汞量約為10萬噸,總計超過20萬噸。
遷移轉化 大氣中氣態和顆粒態的汞隨風飄散,一部分通過濕沉降或幹沉降落到地面或水體中。土壤中的汞可揮發進入大氣,也可被降水衝洗進入地面水和地下水中。地面水中的汞一部分由於揮發而進入大氣,大部分則沉降進入底泥。底泥中的汞,不論呈何種形態,都會直接或間接地在微生物的作用下轉化為甲基汞或二甲基汞(見汞的生物甲基化)。二甲基汞在酸性條件下可分解為甲基汞。甲基汞可溶於水,因此又從底泥回到水中。水生生物攝入的甲基汞,可在體內積纍,並通過食物鏈不斷富集。受汞污染水體中的魚,體內甲基汞濃度可比水中高上萬倍。通過揮發、溶解、甲基化、沉降、降水衝洗等作用,汞在大氣、土壤、水之間不斷進行着交換和轉移。
危害和環境標準 各種汞化合物的毒性差別很大。元素汞基本無毒;無機汞中的□汞是劇毒物質;有機汞中的苯基汞分解較快,毒性不大;甲基汞進入人體很容易被吸收,不易降解,排泄很慢,特別是容易在腦中積纍,毒性最大。如水俁病就是由甲基汞中毒造成的。
中國規定環境中汞的最高容許濃度(按汞計)如下:居住區大氣為0.0003毫剋/米□,地面水為0.001毫剋/升,飲用水不超過0.001毫剋/升;工業廢水排放時汞及其無機化合物的最高容許排放濃度為0.05毫剋/升。
(龐叔薇) |
|
- : mercury pollution
- n.: Mercury contaminatio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