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地圖 |
|
|
北安市面積6313平方千米。總人口47萬人(2004年)。市人民政府駐地郵編:164000。代碼:231181。區號:0456。拼音:Bei'an Shi。 |
|
北安市隸屬於黑竜江省黑河市的縣級市,位於黑竜江省正北方,總面積7194平方公裏,總人口48萬,城鄉人口各半。轄區內有省、黑河市直單位42個。
北安市地處黑河最南端,城區設鐵南、慶華、兆麟、鐵西、和平、北崗6個街道辦事處,轄131個居民委員會,人口13.6萬餘人。農村設通北、趙光、海星、石泉4個鎮和勝利、建華、自民、東勝、城郊、楊傢、石華、主星8個鄉、178個村。市區內有首都鋼鐵公司北安慶華工具廠、新生機械廠、北安發電廠、北安電業局、北安農管局、省第三醫院、北安農校等。
北安是黑竜江農墾總局北安分局的駐地,境內有北安農管局所轄的趙光、紅星、建設、長水河、二竜山農場五分場5個國營農場和通北林業局所轄16個國營林場以及17個部隊農場。
漢族為主,有滿、達斡爾、蒙古、回、朝鮮、錫伯、鄂溫剋等22個少數民族,共1.24萬。 |
|
北安市位於黑竜江省正北方,總面積7194平方公裏,總人口48萬, 城鄉人口各半。市轄6個街道辦事處,9個鄉鎮。轄區內有中、省、黑河市直單位42個。北安市東與綏棱縣、遜剋縣接壤,西與剋東、拜泉縣毗鄰,南隔通肯河與海倫市相望,北與五大連池市交界,地處北緯47°35′-48°33′、東經126°16′-127°53′之間。全市總面積7126平方公裏。其中,耕地2333平方公裏,占總面積的32.74%;林地3440平方公裏,占總面積的48.27%;草原433平方公裏,水面73平方公裏,可墾荒地40平方公裏。全市大部分為湖相沉積,地質成礦條件較差。發現有黃鐵、石英砂、建築用砂、藍鐵質、磷、耐火粘土、中石煤等礦。在廣阔的山區裏,有着極為豐富的山産品:榛子、木耳、蘑菇、猴頭、蕨菜、金針菜等;藥材有人參、鹿茸、黃芪、貝母、五味子等;珍貴的禽獸有飛竜、猞猁、貂、水獺等。
境內有烏裕爾河、南北河、通肯河,共有支流26條,總長953公裏。
北安市地處寒溫帶,屬於季風控製下的大陸性氣候。鼕季、春初、秋末受西伯利亞冷高壓控製,偏北風多,降雨量少,空氣乾燥,氣候寒冷。春末、夏季、秋初多受南來暖空氣、蒙古低壓影響,多偏南風、氣溫高,降水多而集中,空氣濕潤。常年平均氣溫0.2℃,最低氣溫-42.2℃,最高氣溫37.6℃。無霜期90-130天,全年平均日照2624小時,年降水量500-700毫米。 |
|
北安市駐地,因地處海倫北部,取北部安定之意,命名為北安村,後改北安鎮。清末,1910年5月(清宣統二年四月),黑竜江全省墾務總局决定,於竜門鎮(又稱“老竜門”,今德都縣境內)設竜門招墾局,始放毛荒。隸屬海倫府管轄。中華民國成立後,1912年5月29日,臨時省議會議决,將竜門招墾局改為竜門設治局,兼辦招墾事宜。由黑竜江省直轄。1914年6月劃歸綏蘭道管轄。1917年1月1日,依據省長公署令,將竜門設治局改升竜門縣,為二等縣。同年5月16日正式批準,並因與廣東省竜門縣重名,以其地原係竜門鎮,改為竜鎮縣;縣知事於7月14日啓用竜鎮縣印,正式更名為竜鎮縣。後將縣署遷至新竜門(今竜鎮),由縣名而取鎮名,稱“竜鎮”。1929年2月,撤銷綏蘭道,改由省直轄。東北淪陷後,隸屬黑竜江省。1932年12月,偽竜鎮縣公署遷至北安鎮。1934年12月,劃歸竜江省管轄。1939年1月1日,將竜鎮縣改為北安縣。同年12月,改歸新設之北安省管轄。北安街為北安省省會。1945年“九三”抗日戰爭勝利後,劃歸黑竜江省管轄,省政府駐北安縣。1947年2月,成立黑嫩聯合省,隸屬第一專區;同年9月,黑嫩聯合省分開,歸黑竜江省管轄。1956年3月6日,撤銷通北縣,並入北安縣,同時將北安縣劃歸新設之綏化專區管轄。1958年8月,改隸嫩江專區。同年9月,撤銷德都縣,並入北安縣。1960年1月7日,撤銷北安縣,設置北安市(縣級),由黑河專區管轄。1963年6月29日,撤銷北安市,恢復北安縣和德都縣。北安縣仍隸於黑河專區。1982年12月18日,國務院批準,撤銷北安縣,設置北安市(縣級),並同時恢復通北縣。批文到省又有變化,經請示國務院於1983年4月28日批準,又將通北縣撤銷並入北安市。1983年5月,將北安縣正式改為北安市。隸屬黑河地區管轄。
通北縣 位於黑竜江省北安市境南部。中華民國初年設治,隸屬黑竜江省綏蘭道。通北縣,地居通肯河北岸,為“海倫所屬北字段”,“清時皇傢圍場地”。清末,1908年8月(清光緒三十四年七月),清廷準奏,擬設通北縣,知縣駐通肯河北,定名“通北”。中華民國成立後,1912年9月,設置海倫府通北稽墾局,“專理墾務”。翌年,省署派員查勘界址後,奉令將竜門續放安古鎮、天乙公司、八旗生計地三段荒地劃歸通北稽墾局。1915年5月14日,奉令將原通北稽墾局改設通北設治局,選定周傢地房為城基修築衙署。隸屬綏蘭道轄。設治局轄區,東至蘿北縣界160裏,西至剋山設治局界10裏,南至海倫縣界75裏,北至竜門設治局界45裏,總面積約4200平方公裏,人口1.8萬餘人。 1916年12月29日,黑竜江省長公署訓令,規定竜門、通北等設治局於1917年1月1日“實行改升縣缺”,為三等縣,隸屬綏蘭道。委任原通北設治局設治員熊良弼為代理通北縣知事。代理知事於1月22日啓用“通北縣印”。縣知事駐今趙光鎮前進村。至1930年,通北縣城“名為縣城,實無城池”,縣政府 “房屋坍斜,院墻未築”。東北淪陷後,始由黑竜江省管轄,1934年12月改隸竜江省,1939年6月劃歸新設之北安省管轄。1945年“九三”抗日戰爭勝利後,劃歸黑竜江省管轄。1946年4月,將拜泉縣石泉區劃歸通北縣,縣政府遷駐通興鎮(後改通北鎮)。1956年3月6日,國務院批準,撤銷通北縣,並入北安縣。1982年12月18日,國務院根據黑竜江省政府的請示批準,設置北安市的同時,恢復通北縣。批文到省未實行。1983年4月28日,國務院又根據黑竜江省政府的請求,同意撤銷通北縣,並入北安市。 (以上摘自《黑竜江省志·地名錄》)
原名竜門、竜鎮。地處祖國的北疆,北安之名,含有祈禱或寄希望於“北方平安”的意思。
此地早在周以前為肅慎地;戰國時期為貉地;漢代屬穢地;後漢、三國時期為挹婁的屬境;晉屬寇漫汗;後魏、北齊屬豆莫婁;隋屬靺鞨黑水部;唐屬黑水靺鞨;遼為生女真地;金屬蒲與路境,明屬奴兒幹都司統轄的阿真國真衛;清屬興東道,為訥河廳轄境。民國三年(1914年)在竜門設置竜門設治局,後來竜門設治局開置為竜門縣,並將縣治移至其南的竜鎮,民國五年(1916年)因與山西省竜門縣重名,遂更名為竜鎮縣,屬黑竜江省綏蘭道管轄。民國十八年(1929 年)東北政務委員會成立後,廢除道製,縣歸省直接管轄,為三等縣。偽滿洲國成立之初,仍承襲舊製。大同二年(1933年)六月縣公所由竜鎮遷至北安鎮,康德元年(1934年)十二月偽滿洲國改行帝製,實行地方行政機構改革,將東北劃分為十四省,本縣劃屬新設的竜江省管轄,康德五年(1938年)竜鎮縣更名為北安縣,康德六年(1939年)六月省製改革,新增設北安,東安兩省,北安縣由竜江省劃歸北安省管轄,民國三十四年(1945年)東北光復後,民國三十六年(1947年)六月公佈東北新省區方案,將偽省合併為九省,北安縣隸屬黑竜江省。一九五六年將通北縣並入,一九六〇年北安縣升置為北安市,一九六四年北安市又降置為縣,一九八三年經國務院批準再次復設北安市。
1903年形成北安村,1914年,北安村稱北安鎮。1932年,設北安縣。1939年,偽北安省成立,管轄以北安為中心的現黑竜江省北部廣大地區。1945年8月15日,日本投降,北安光復。11月24日,北安成為當時的黑竜江省省會。(本段摘自“北安市政府網”)
1982年12月18日,國務院批準撤銷北安縣,設立北安市和通北縣,以原北安縣部分行政區域為北安市行政區域,以原合併於北安縣的通北縣行政區域為通北縣行政區域。通北縣人民政府駐通北鎮。1983年4月28日,國務院批準撤銷通北縣,將該縣行政區域並入北安市。
1992年,北安市位於黑竜江省北部,鬆嫩平原邊緣。東與綏棱縣、遜剋縣接壤,南以通肯河與海倫市分界,西與拜泉縣、剋東縣毗鄰,北與德都縣相連。全市總面積7194平方公裏。全市共轄6個街道辦事處、4個鎮、8個鄉。1992年末全市總人口45.3萬人,其中非農業人口21.2萬人,占總人口的 46.8%;滿、朝鮮、回、蒙古等少數民族人口近萬人,約占2.2%。市政府駐地市區交通路南段路西。 (根據《黑竜江省志·地名錄》)
1999年,北安市轄:(6個街道)、通北鎮、趙光鎮、石泉鎮、海星鎮、二井鎮、石華鄉、楊家乡、東勝鄉、勝利鄉、城郊鄉、自民鄉、主星鮮朝族鄉。
2000年,北安市轄6個街道、5個鎮、7個鄉。 根據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全市總人口442474人,其中各鄉鎮人口(人): 兆麟街道 30308 和平街道 36762 慶華街道 29978 北崗街道 22576 鐵南街道 15867 鐵西街道 10344 通北鎮 35450 二井子鎮 11094 趙光鎮 26248 石泉鎮 17698 海星鎮 15379 城郊鄉 11660 勝利鄉 9772 東勝鄉 15618 自民鄉 12988 楊家乡 20483 石華鄉 17558 主星朝鮮族鄉 4302 通北林業局虛擬鎮 28133 長水河農場虛擬鄉 13922 趙光農場虛擬鄉 28539 建設農場虛擬鄉 12932 紅星農場虛擬鄉 13523 北安農業研究所虛擬鄉 1340
2001年,北安市轄:(6個街道)、二井鎮、石泉鎮、趙光鎮、海星鎮、通北鎮、主星朝鮮族鄉、楊家乡、東勝鄉、城郊鄉。
2002年,北安市轄:(6個街道)、二井鎮、石泉鎮、趙光鎮、海星鎮、通北鎮、主星朝鮮族鄉、楊家乡、東勝鄉、城郊鄉。 |
|
北安市地處黑竜江省北部的中心地帶,濱北、齊北、北黑三條鐵路幹綫和黑大、碾北、綏北、鶴嫩四條公路幹綫以及北五高等級公路在北安交匯,是我國最北部的交通樞紐,是由黑河通往俄羅斯及東歐國傢旅貿大通道的必經中轉站,毗鄰天然火山博物館五大連池。建國前和建國初曾兩度作為省會城市,1991年國傢計委在《國土規劃綱要》中,把北安列為二級發展極核的區域性中心城市。隨着電力、郵政、通訊事業的發展,逐步成為黑竜江省北部的電力供應、郵政轉運和信息的傳輸中心。 |
|
北安市地處鬆嫩平原嚮興安山地過渡的中間地帶,土地肥沃,農業是市域經濟的支柱産業。市屬耕地面積130萬畝,主要盛産大豆、玉米、小麥、水稻、馬鈴薯、甜菜、亞麻及雜糧雜豆.特別是高油高蛋白大豆的主産區,已被列入黑竜江省大豆振興計劃。全市草原面積285萬畝,發展畜牧業優勢明顯。2002年,九三油脂集團,完達山乳業集團落戶北安,大豆、奶牛兩大産業竜頭帶基地的産業化體係基本形成.生態環境良好,非常適宜緑色食品生産。已註册的具有緑色食品標識的"清水源”牌大米、“玉鈴”牌速凍馬鈴薯食品和“聖園”牌油豆角。 |
|
全市有工業企業205戶,其中冰凌啤酒有限公司、進發塑料製品有限公司、三九永安藥業、飛竜動物製藥廠、海聖彩鋼板廠、慶華科技開發公司等已成為全市工業骨幹企業,已初步形成機械、冶金、化工、食品、建材、醫藥為主的工業體係。 |
|
改革開放以來,北安市圍繞“富民強市”戰略目標,搶 抓機遇、銳意進取,使經濟總量不斷增加,綜合實力明顯增長。大豆、奶牛兩大産業成為農業增效和農 民增收的有力保證,産權制度改革使企業重現生機活力,個體私營 經濟已經“三分天下有其一”,外經貿、旅遊等新興産業發展壯大,招商引資成效顯著,金星乳業集團、中𠔌集團、北京奧內特集團、九三油脂集團、建三江東北亞集團、完達山乳業集團、黑竜江省益民集團先後落戶北安,項目建設成為市域經濟快速發展的重要支撐. 經濟快速發展促進了城市功能的日趨完善和社會事業協調的發展,
三個文明建設取得了豐碩成果。 |
|
- n.: Bei'an City
|
|
北安 |
|
|
|
北安市賓館 | 北安市療養院 | 北安市中醫院 | 北安市棉麻廠 | 北安市紡織廠 | 北安市第一中學 | 北安市羊毛衫廠 | 北安市鐵西醫院 | 北安市五官醫院 | 北安市兆麟醫院 | 北安市中醫醫院 | 北安市兆林醫院 | 北安市衛生防疫站 | 北安市工藝美術廠 | 北安市新潮服裝廠 | 北安市榮華服裝廠 | 北安市惠達大酒店 | 北安市婦幼保健院 | 北安市結核病醫院 | 北安市飛竜動物藥廠 | 北安市第三人民醫院 | 北安市通北服裝二廠 | 北安市皮革羽絨製品廠 | 北安市第二人民醫院 | 北安市聾啞學校童裝廠 | 黑竜江省北安市衛生防疫站 | 北安市第一人民醫院 | 北安市婦幼保健醫院 | 北安市趙光亞麻原料扶貧福利廠 | |
|
|
紅星農場 | 石泉鎮 | 和平街道 | 勝利鄉 | 城郊鄉 | 鐵南街道 | 主星鄉 | 兆麟街道 | 北崗街道 | 慶華街道 | 鐵西街道 | 通北鎮 | 趙光鎮 | 海星鎮 | 二井鎮 | 東勝鄉 | 楊家乡 | 長水河農場 | 趙光農場 | 建設農場 | 通北林業局 | 北安分局 | 主星朝鮮族鄉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