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 >黑竜江 >鶴崗 > 綏濱縣
顯示地圖
目錄
行政區劃 Suibin Xian County
  綏濱縣位於蘿北縣東南,地處黑竜江省東北部的三江平原。黑竜江與鬆花江匯流的夾角地帶。北部以黑竜江主航道為界,與俄羅斯隔江相望,南瀕鬆花江與樺川縣、富錦市為鄰,東部與同江市一水相連。東西寬117千米,南北長46千米,面積3344平方千米。總人口19萬人(2004年)。
  縣人民政府駐綏濱鎮。郵編:156200。代碼:230422。區號:0468。拼音:Suibin Xian。
  
  行政區劃
  綏濱縣轄3個鎮、5個鄉、1個民族鄉:綏濱鎮、綏東鎮、忠仁鎮、連生鄉、北崗鄉、富強鄉、北山鄉、福興滿族鄉、新富鄉。縣境內有:二九零農場、綏濱農場。
  
  歷史沿革
  綏濱,在綏東設治局改設縣製時,以其縣城東部的綏東江岸舊綏濱埠,命名綏濱縣。因其地處邊境,又瀕鬆花江,乃取“綏靖”(安撫)和“濱江”之意。隋唐屬黑水靺鞨部,後歸黑水都督府,遼屬女真五國部的“奧裏米部”,金屬鬍裏改路,明屬奴兒幹都司,清為黑竜江副都統轄區。清末,1910年(清宣統二年),經湯原縣知縣奏請批準,在高傢屯(今綏濱縣臨江村)設分防巡檢。中華民國成立後,1912年7月,劃歸蘿北廳設治局管轄,1913年末改為高傢屯警察事務所。翌年7月1日,改設蘿北縣高傢屯佐治局。因高傢屯以姓名屯,“似欠雅馴”,1914年10月9日,奉令改為綏東城縣佐。1917年3月30日,根據黑河道尹的呈請,黑竜江省長公署批準,以綏東縣佐所轄區域設置綏東設治局,隸屬黑竜江省黑河道。同年4月 13日,北京政府內務部正式照準。1926年9月,將設治局移至敖來密屯(今綏濱鎮西敖來村),1927年於敖來村東一公裏處始放新街基(今綏濱鎮),並將設治局遷駐新建局署。1929年 1月9日,黑竜江省長公署核準,將綏東設治局升改綏東縣。因與熱河省綏東縣重名,省長公署又於1月23日發佈訓令,决定將綏東縣改為綏濱縣,直隸黑竜江省管轄。為三等縣,全縣總人口2.57萬人。東北淪陷後,初隸黑竜江省,1934年12月劃歸三江省管轄。1945年“九三” 抗日戰爭勝利後,劃歸合江省管轄。1949年5月,撤銷合江省,改隸鬆江省。同年6月23日,東北行政委員會批準,撤銷綏濱縣,並入富錦縣。60年代初,為了加強邊境地區的工作和對農業生産的領導,1963年12月30日,國務院批準,恢復綏濱縣,以富錦縣鬆花江以北的綏濱地區為綏濱縣的行政區域,縣址設於綏濱鎮,隸屬合江專區。1964年2月11日,省人民委員會下發通知,籌備設立綏濱縣,同年3月兩縣正式分開。1985年1月,正式撤銷合江地區,劃歸佳木斯市領導。1987年11月6日,國務院批準,劃歸鶴崗市領導。
  1992年,綏濱縣位於黑竜江省東北部,三江平原北緣。北以黑竜江與俄羅斯分界,南瀕鬆花江與富錦市、樺川縣一水相連,西與蘿北縣接壤,東隔鬆花江與同江市相望。全縣總面積3335 平方公裏。全縣共轄3鎮、9鄉。1992年末全縣總人口17.1萬人,其中非農業人口5.2萬人;滿、蒙古、回、朝鮮、赫哲等少數民族人口約占總人口的5%。縣政府駐地綏濱鎮。 (以上摘自《黑竜江省志·地名錄》)
  
  土名敖來密屯。綏濱地名的由來,是取綏靖和江濱之意而命名。“綏”即“綏靖”,“濱”即地瀕鬆花江之濱。
  此地早在周以前為肅慎地;漢時屬穢地;後漢、三國時期為扶餘奴隸製王國的屬地;晉時仍歸屬扶餘;後魏、北齊時期屬勿吉地;隋時屬靺鞨黑水部;唐時屬黑水靺鞨;五代至遼屬五國部的奧裏米國,奧裏米古城在縣城西十八裏的永興大隊(奧裏米為“渡口”之意。它是古代通往鬆花江南岸的渡口,隔江與富錦大屯古城相望)。金初此地屬溫都部,後屬扶餘路;元時為斡赤斤分地,屬碩達勒達路管轄。明時為撒哈達地。清為興東道轄地,屆湯原縣境。民國元年(1912年)將此地由湯源縣劃歸蘿北縣,民國六年(1917年)三月於綏東鎮置設治局,民國十五年(1926年)移治於敖來密。民國十八年(1929年)綏東設治局改為綏濱縣,直隸黑竜江省為三等縣。康德元年(1934年)十二月偽滿州國改行帝製,實行地方行政機構改革,劃東北為十四省,本縣劃歸三江省所轄。民國三十四年(1945年)東北光復後,民國三十六年(1947年)六月五日公佈東北新省區方案,改東北為九省,將偽三江、東安兩省合併為合江省,本縣劃歸合江省所轄,解放後恢復東北三省,綏濱縣隸屬於黑竜江省。
  
  ?年,綏濱縣轄3個鎮、9個鄉:綏濱鎮、忠仁鎮、綏東鎮、東方鄉、富強鄉、北山鄉、福興滿族鄉、新富鄉、中興鄉、北崗鄉、大同鄉、連生鄉。
  2000年,綏濱縣轄3個鎮、8個鄉。 根據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全縣總人口176086人,其中各鄉鎮人口(人): 綏濱鎮 32964 綏東鎮 16048 忠仁鎮 17730 連生鄉 12465 北崗鄉 10939 富強鄉 5018 北山鄉 4888 福興多 4321 新富鄉 3502 大同鄉 8586 中興鄉 2374 二九○農場虛擬鎮 25530 綏濱農場虛擬鎮 19183 普陽農場虛擬鎮 12438
地理資源
  綏濱縣隸屬於黑竜江省鶴崗市,位於黑竜江省鶴崗市東北部,黑竜江和鬆花江匯流夾角地帶,東經13l°8'12"一-132°,北緯47°11' 55"--47°45',23"之間東與同江市、南與富錦市、樺川縣隔鬆花江相望,縣段界江綫長148公裏。北與俄羅斯一水相隔,縣段國界綫長89公裏。西與蘿北縣毗鄰,縣界綫長6O公裏。縣界三綫相接形似菱形,東西長117.4公裏,南北寬40公裏,總面積為3335,216平方公裏。縣境內無山少崗,是全國唯一沒石頭的縣份,地勢低平、土壤肥沃、土地資源豐富,縣屬總土地面積為2548830.84畝,其中耕地面積1010355畝,人均分別占有19.48畝和7.7畝。縣境三面環水、境內溝河縱橫、泡沼衆多、水資源豐富,全縣總水域面積為334420畝,人均1.78畝。而地下水資源更為豐富,總靜儲水量292.5億立方米。地下礦藏資源有煤(儲量為5.3億噸)、砂金、天然氣和石油。
區域分劃
  縣境內設有綏濱、綏東、忠仁3個鎮,連生、北崗、北山、福興、新富、富強6個鄉,109個行政村。境內還有寶泉嶺農場管理局管轄的綏濱、二九O、普陽3個國營農場。
縣 界
  綏濱縣在民國6年(1917年)以前無正式疆界。但在清宣統2年(1910年)設立高傢屯巡檢署時,
  巡檢署就管轄着梧桐河以東直至裏竜江和鬆花江匯流處廣大地方。民國 3年(1914年)設立綏東
  佐治局時,湯源清丈局規定梧桐河荒段由綏東縣佐出放荒地。當時綏東佐治局就出放了梧桐河
  以東荒地4 000千垧。
  民國 5年(1916年)省公署責成蘿北縣知事和綏東縣佐治員待來年冰雪消融後,堪察蘿北縣
  和綏東設治局之間疆界,準備設立綏東設治局。民國6年(1917年)3月正式堪就蘿北縣與綏東設
  治局之間的疆界。分界綫的走嚮為:從今蘿北縣三間房(當時劃在綏東境內)以西 6裏清丈第21
  牌第13井起,至嘟嚕河清丈第二牌第十井之張傢窩棚,取一直綫於井字荒段,邊綫以東以南歸
  綏東,邊綫以北以西歸蘿北。嘟嚕河以東歸綏東,嘟嚕河以西歸蘿北。民國 6年(1917年)成立
  綏東設治局時尊照此界施政。
  1956年 7月經黑竜江省批準重新劃定蘿北與富錦之間的疆界。其走嚮為:從三間房至鬆花
  江北岸的二道壩中心點劃一綫,綫東屬於富錦縣的第十四區(今綏濱縣福興滿族鄉)、第十五區
  (今綏濱縣北崗鄉)。綫東之嚮陽屯因與十四區中間隔有綏濱農場不便管理。劃歸蘿北縣。
  1971年 9月經黑竜江省批準綏蘿兩縣重新劃定的邊界。劃界協議書中規定:北從黑竜江岸
  三間房東起,沿嚮陽排幹渠嚮南,經十道壩西端,直到嘟嚕河入鬆花江處,綫東屬綏濱縣,綫
  西屬蘿北縣。此界延用至今。
人口面積
  占地面積為1636.016平方公裏,占全縣總面積的49%。全縣現有居民60678戶,人口為187224人,其中男94824人,女92400人,總人口中非農業人口為82249人,占43.93%,農業人口104975人,占56.0 7%(包括3個國營農場)。居民人口中,縣屬居民39323戶,人口為130807人,其中男66091人,女64716人,非農業人口42092人,占縣屬人口32.17%。全縣人口密度每平方公裏為56.13人。
民族分佈
  居民中大多數為漢族,少數民族有滿、回、蒙古、藏、維吾爾、苗、彝、壯、布依、朝鮮、侗、高山、達斡爾、鄂溫剋、錫伯、赫哲等17個民族。滿族為綏濱縣的第二大民族,主要分佈在福興、北山、忠仁等鄉鎮。福興鄉是滿族鄉,滿族居民占全鄉總人口的60%。
綏濱鎮
  縣城在縣境南部瀕臨鬆花江北岸的綏濱鎮,是全縣政治、經濟、文化中心。距鶴崗市186公裏,距省城哈爾濱市541公裏。
歷史悠久
  綏濱自古就有人類在這裏繁衍生息。從商周至遼金先後有滿族的祖先肅慎、挹婁、勿吉、靺鞨、女真人在這裏居住。北魏時期,勿吉人創造了舉世聞名的同仁文化。遼代女真人在綏濱地區建立了奧裏米國。遼金時代綏濱地區達到鼎盛時期,當時有女真居民萬餘戶,並建立了奧裏米、中興兩大城池。金朝後期居民開始南移,至清朝後期歷經七百餘年,境內有極少數的居民,居住於沿江地帶從事漁獵,幾乎處於荒漠狀態。清末民初,外地移民開始進入綏濱,民國3年7月1日(1914年)設立了蘿北縣高傢屯佐治局。民國6年(1917年)佐治局升為綏東設治局。民國18年(1929年)正式建立綏濱縣,隸屬於黑竜江省。1932年日本侵略者占領綏濱,隸屬於三江省。1945年綏濱縣解放,隸屬於合江省。1949年綏濱縣合併於富錦縣歸屬鬆江省。1954年歸屬於黑竜江省。1964年從富錦縣析出,恢復綏濱縣建製,歸黑竜江省合江地區專員公署管轄。1984年12月末劃歸黑竜江省佳木斯市管轄。1988年1月劃歸黑竜江省鶴崗市管轄。
  古城玉人 :金代玉雕刻。黑竜江綏濱古城7號墓出土。頭戴帽,頸部有一銀項圈,左手執蕉葉、一半搭在背後,右臂下垂,前腿微麯,後腿翹起,作跳躍狀。為優美生動的玉雕精品。
  雙鹿形玉佩 :金代 高3.40釐米,寬3.99釐米,厚0.44釐米 綏濱縣奧裏米城北墓葬出土 現藏於黑竜江省博物館。玉色:白色。整塊玉呈三角形,中心是兩衹小鹿,似一雄一雌,前者作回首狀,後者引頸嚮前作行走狀;雙鹿上方雕有一隻雁;鹿的兩側有叢樹之枝葉相互搭接於玉佩的尖部。
  青玉童子佩 :金代 寬2.8釐米,高6釐米,重43 。特徵:青玉,圓雕。童子頭戴紗帽,帽檐翻捲有凹凸花紋。身着長衣,對襟敞開,不見口係,肥褲。左手按衣襟,右手握一長棍,右推直立,左腿稍嚮前擡起,玉人頭大,兩條腿腳短,頭頂部有一對穿孔,可係繩佩挂。此件玉人與黑竜江省綏濱縣中興鄉金墓出土的金代玉人很形似,應為金代作品。
  綏濱中興金墓出土了金耳墜、銀釵、銀釧、銀簪、銀耳墜、金指環、金花飾、銀鞍飾、銀碗等金銀器;綏濱奧裏米金墓中出土了金耳墜、銀釧、銀釵、銀片和帶有忍鼕圖案的金飾件。這些金銀器的式樣,有的與中原地區相同,有的則具有地方特色。
奧裏米古城
  奧裏米古城是遼代五國城之奧裏米古城遺址一,係女真族在鬆花江下遊(今哈爾濱-依蘭縣)所建立的五大城市中的重要城鎮,是遼金時代北方少數民族政治、文化活動的中心地域。奧裏米古城坐落在綏濱縣敖來河畔,呈長方形,北城墻沿存較為完整,長跑12米,有雉堞(即馬面)18個。東城墻北段保存較好,外面護城河與北城墻護城酒廠相連,迄今河內有水。南段因修江堤,早年已破損一部分,但城墻依稀可辯,殘留雉堞8個。東城寺東段342米,殘存雉堞7個。西城墻南段與南城墻大部分被敖來河水吞噬。南城墻東段尚存玩世不殘垣,長江2米,城角均呈圓弧形,以北、東南城墻測算全城周長1224米。古城坐北朝南,城內地表起伏,陶瓷殘片遍布,俯首可拾。城墻均為夯土築造。在此城西北部已被考古人員挖掘出金代墓群,出土地大量珍貴文物。
金界壕
  舊稱“老邊壕”、“邊堡”,是1115年女真族統一北方建立大金時修建,全長約2500公裏。
  遼代五國城之一的“奧裏米”都城:在敖來河與鬆花江匯口處,據舊《綏濱縣志》記載,1931年時城基尚存,高約4.5米,東西長750米,南北寬250米,北面城門可通馬車。東有土圍似城甕,內有銅馬、銅佛、銅塔等物。
中興古城遺址
  位於忠仁鎮高力島,周長1446米,為奧裏米古城的姊妹城,是黑竜江中遊較大的一座金代遺址和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73年,省考古研究所曾對古城西北的12座金代古墓進行發掘,出土了300餘件金、銀、銅、鐵、瓷、水晶、陶等製品,其中“金玉列蝶”和“玉器飛天”做工十分精美、考究,並在2001年10月份香港舉辦的中國隋唐至清代玉器學術討論會上,引起了與會專傢的高度重視和濃厚興趣。
同仁古城遺址
  遺址坐落於黑竜江南岸,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其所代表的文化早期為原始人肅慎、挹婁文化,中期為勿吉人文化,晚期為遼金時代女真文化,被世界考古界命名的一種新的類型——同仁文化。1973年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所和省博物館考古隊發掘出的三處房屋遺址,經碳-14測定為勿吉人南北朝時期的文化遺存,是我國考古界第一次接觸的勿吉人文化。
永生平民古墓群
  位於北崗鄉永生村附近,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經省考古隊發掘,曾出土了大量平民隨葬品,是我省迄今已發現的一處較為重要並極具代表性的遼代平民墓葬群。通過出土文物可以生動地展現出當時普通女真人在飲器、炊器、服飾、發式、配飾和軍事裝備方面,與女真貴族存在着巨大的差別,對於進一步瞭解黑竜江流域普通女真人的生活狀況和當時階級關係有着極其重要的歷史研究價值。
北山古城遺址
  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經1973年省考古隊考察,根據它的地理位置和形狀屬漢、魏時期城堡,為綏濱縣境內的製高點,很可能是人工堆積而成。如此浩大的工程,可以反映出當時的挹婁人生産力發展程度和生産生活的繁榮景象。目前古城保存完好,未經任何挖掘與開發。
東勝古遺址
  位於在鬆花江下遊北岸,早期文化為鐵器時代,晚期文化為明清時期。1991年經考古發掘,出土了大量的珍貴歷史文物,進一步佐證了明清時期,鬆花江中下遊的“兀狄哈”人,也就是現今的赫哲族人曾在這裏生活過,沿江一側是居住地,靠北一側為墓群。
主導産業
  綏濱縣農業為縣域經濟的主導産業,年産值2.6億餘元,占全縣生産總值的41%左右,而農業又以種植業為主,年産值1.9億元左右,占農業總産值的71%左右。農作物主要有大豆、年播種面積50餘萬畝,占全縣總播種面積的50%左右,年産大豆1.2億餘斤。玉米,年播種面積10萬餘畝,占全縣總播種面積的10%左右,年産玉米7300餘萬斤。水稻、年播種面積12萬餘畝,占全縣播種面積的12%左右,年産水稻9600餘萬斤。薯類,年播種面積2.5萬畝,占全縣總播種面積的2.5%左右,年産薯類1400餘萬斤。其他作物有油料、糖類、烤煙、蔬菜、瓜類等。
畜牧業
  畜牧業,是農業經濟的重要成份,年産值6500餘萬元。飼養的畜禽類主要有:黃牛年存欄24000餘頭,奶牛2600餘頭,馬360匹、豬61000餘頭、山綿羊74000餘衹,傢禽百餘萬衹,畜産品,主要有牛奶年産5484噸,綿羊毛年産120餘噸,禽蛋年産3400餘噸,豬、牛、羊肉年産5540噸。近幾年發展起來的特色養殖主要品種有狗、貉、貂、麝鼠、蜜蜂、狐、兔、蝎、鵪鶉、肉鴿、蛙等。
綏濱名人
  白 福 厚:
  男,1913年生於遼寧省遼陽縣小堡黃傢屯,1922年全家逃荒到黑竜江省綏濱縣安樂屯定居。少年讀了 4年私塾,後隨父種田。17歲給地主傢扛活。1932年日軍侵入綏濱後,他毅然參加了陳大凡在綏濱縣中興鎮領導的抗日人民自衛軍。翌年 2月12日抗日人民自衛軍同日軍作戰,戰鬥進行三天兩夜。敵人遭受沉重打擊。陳大凡負傷去蘇聯治療,隊伍撤離綏濱縣中興鎮。白福厚回到家乡對青年們講:“國傢、國傢,先有國而後有傢,若沒有國,傢也就不存在了。我們到兆興(蘿北縣)投北軍去。”於是,白福厚會同魯志國等人到蘿北縣兆興鎮參加抗日的東北軍馬占山部五團,後來一部分東北軍投降日軍,被編入偽軍三十八團。他在迫擊炮連鬍連長(其表叔)手下當炮手,但他對東北軍投降日軍非常不滿,因此他與共産黨領導的抗日部隊經常來往,一次一名抗日戰士被俘,當天夜裏被白福厚偷偷放走。後來被特務告密,偽團長要處决他,經鬍連長保釋纔幸免。白福厚更加仇恨日偽軍,就積極協助被派到三十八團的黨的地下工作人員秘密宣傳抗日救國。經黨和地下工作者和白福厚的積極工作,1937年 9月的一天偽軍三十八團迫擊炮連和二連共二百多人在白福厚帶領下奮然起義。起義隊伍到安幫河後,被編為抗日聯軍六軍一師六團。白福厚任一連連長,從此該連同抗聯六軍一道轉戰鬆花江南北。
  1938年 8月李兆麟將軍率抗聯六軍教導隊嚮鍋盔山轉移,途中遭到敵人截擊。白福厚連主動擔任起阻擊敵人的任務。日偽軍以數倍的兵力嚮白福厚連部隊撲來,白福厚指揮隊伍與敵人展開激烈的搏鬥。白福厚大腿受了傷,用綁腿纏緊繼續戰鬥,堅持兩個多小時,直至李兆麟和教導隊安全轉移,他纔帶部隊機智地撤走。
  1938年下半年,日偽軍集中大批兵力對富錦、樺川、同江等下江地區采取“三光”政策。進行瘋狂地討伐,抗日聯軍為避開敵人的主力,各軍主力陸續西徵,抗聯三路軍主力也離開下江去黑嫩平原開闢新區。六軍一師代理師長陳紹斌和白福厚部隊被留下江堅持抗日遊擊活動。此後,白福厚的部隊就成為日偽軍討伐的主要目標。白福厚帶領這支隊伍戰勝了敵人討伐,嚴寒酷暑,缺衣少食等睏難,保持旺盛的戰鬥力。先後帶領部隊繳了集賢鎮偽軍三十五團的械,打了寶清縣五道梁子、蘭花頂子敵人兵營,襲擊西興隆溝的敵人,繳獲了大量槍支彈藥補充部隊。鼕天他被提為三團團長。經李雲峰介紹加入了中國共産黨。
  1939年由於日偽軍對留守部隊加緊進行圍剿,部隊有時吃凍山果,有時幾天吃不上東西,部隊唯一的一匹馬也被殺死吃掉。當時部隊與上級與地方組織失去聯繫,處境十分睏難,有的人經不起睏難考驗動搖了。白福厚挺身而出,堅定地號召大傢:“同志們,决不叫睏難嚇倒,决不叫革命半途而廢,我們一定抗日到底!”從此自福厚就擔任起這支部隊的領導職務。
  1939年春,白福厚帶領隊伍來到鬆花江北蒲鴨河魚亮子,準備買些魚吃,被特務發現,日軍的江上汽艇衝過來。部隊衹好邊打邊撤,走了一夜,來到白福厚的家乡福興區安樂屯,白福厚連老婆、孩子都沒顧看一眼,在村裏搞了一些糧食就迅速帶隊轉移。戰士稱團長為“中國第二個大禹呀!”出村後不久,敵人又追上來,已到黑竜江邊,再無退路。白福厚堅定的號召戰士:“我們衹有在這裏同敵人决一死戰,就是投江也不當俘虜!”在緊急時刻。正逢一艘帆船靠岸,船工見是白團長的抗日隊伍被圍,冒着危險把隊伍渡到黑竜江對岸蘇聯。敵人追到江邊大失所望。
  白福厚同志帶隊在蘇聯休整兩個來月後,於1939年 7月12日從嘉蔭回國。10月份來到鶴崗地區,在梧桐河金礦打了礦井隊,然後開始西徵。到慶安縣大伊吉密河找到三路軍指揮部,見到李兆麟。
  1940年春,白福厚部隊隨三路軍開到北安縣南北河休整後被編為三支隊第七隊,白福厚任大隊長。秋天,白福厚帶領七大隊在三路軍政委馮仲雲,三支隊隊長王明貴的指揮下攻下了剋山縣,占領縣公署,打死一名日軍軍官,放出三百多名革命群衆。隨後又同三支隊打北興鎮、通寬鎮、通南鎮、汗達氣、阿榮旗、拉哈鎮、科洛站等戰鬥。白福厚每次戰鬥都衝殺在前,成為三支隊一名出色指揮員。
  1941年 4月的一天,白福厚率領部隊在毛蘭頂轉移途中,與日軍討伐隊相遇,在激戰中不幸犧牲。時年28歲。
  王永昌:
  男,1901年生,山東省壽光市人。1931年“九·一八”事變後,日本帝國主義侵占了東三省。王永昌青年時代來到湯原縣積極的投入抗日救亡運動,加入了中國共産黨。1932年湯原縣中心縣委派他來綏濱,開始在中興鎮以開小鋪、做豆腐、賣麻花為掩護,秘密開展黨的工作,宣傳共産主義思想,無産階級革命道理,抗日救國主張,經常活動在中興鎮、大成號、河泉、福太、德勝、富山一帶。1933年,王永昌在大成號村發展肖文泰、徐連成入黨,建立起綏濱縣最早的黨支部大成號黨支部。
  1934年調回湯原縣,經省委短期培訓後,以王德為名被任湯原抗日救國會主席。
  1936年春,王永昌又被派回綏濱。他仍以賣麻花、捲煙為名,背着箱子在綏濱各地與地下黨員進行聯絡,在二、三、四區一帶,繼續發展黨的組織,擴大黨的隊伍,宣傳共産主義思想,抗日救國。由於王永昌的影響和活動,1937年綏濱抗日組織壯大起來,掀起了抗日救亡高潮。
  1937年4月王永昌在三區麯傢窩棚(今望江村)組織起抗日遊擊隊、救國會、兒童團。5月份又在四區王大房、守護屯、西小山、沙院裏組織起抗日救國會,成立了簾區抗日遊擊隊。
  1937年 2月在王永昌的策劃下,河泉屯的進步青年劉成貴、李晨傢等人組織起來,用大刀、紅纓槍為武器繳了北大櫃屯的警察隊和自衛團的械。隨後組織起遊擊隊。王永昌又親自指揮遊擊隊,以裏應外合的方式繳了綏東警察署和自衛團的械。
  王永昌至綏濱後,對中俠、助國、全勝等抗日義勇軍做了大量爭取工作, 終於於1937年6月配合六軍派來的高玉斌將他們改編為抗日聯軍六軍五師。
  1937年6月,下江特委分局派劉忠民來綏濱配合王永昌開展工作。7月在麯傢窩棚建立起中共綏濱縣委員會,王永昌任縣委書記。縣委建立後,黨組織發展很快,黨員由20多人。發展到80多人。8、9月間先後建立了綏濱、綏東、聯區、蘿北 4個區委。縣委利用唯一的一部油印機,辦起了小報在各處散發,教育人民群衆,組織抗13力量。此時人民群衆抗13熱情高漲起來,遊擊隊、抗日救國會、兒童團活動非常活躍,經常為抗日部隊送衣、糧、槍支彈藥、藥品,並掩護傷員、傢屬。
  1938年11月抗日聯軍六軍西徵,王永昌隨軍部西徵。1939年到北安縣李殿芳屯以給尚大師夫做飯,種瓜為掩護進行抗日活動,建立了抗日救國會,繼續組織群衆為抗日部隊送糧、送藥品等。1940年李殿芳屯抗日組織遭到破壞,大批抗日人員被捕,革命群衆冒着殺頭的危險將王永昌保護下來。“九·三”後,為紀念這個屯群衆的革命精神,將李殿芳屯改名為革命屯。
  1945年王永昌出任北安縣縣委書記。1949年 5月15日黑竜江省與嫩江省合併,省會設在齊齊哈爾市,王永昌調往齊齊哈爾任省農業廳秘書科科長。1950年 6月調省監察委員會任秘書科科長,1952年春因患骨癌病逝。王永昌的一生是戰鬥的一生、革命的一生,為綏濱的抗日救國運動,開創黨的事業做出了巨大貢獻。
  杜太永:
  男,1899年4月24日生於遼寧省寬甸縣鼓樓村。
  1945年解放前,杜太永的前半生是在給地主傢放豬、扛活,給船主傢走船的壓榨和剝削下渡過的。
  1947年土地改革時,他秘密加入了中國共産黨,任農民會主席。他響應黨的土地改革的偉大號召,領導貧苦農民打土豪、鬥地主、分田地,帶頭將最好果實和土地分配給最貧苦的農民。1948年建黨建政時,當選為民主村黨支部書記。
  人民解放戰爭和抗美援朝時,帶頭支前。他已年近半百,主動報名到朝鮮戰場,雖沒批準,但在後方動員青年參軍參戰。在他的動員下,民主村有40多名青年參加東北民主聯軍,他還動員婦女做軍鞋、曬幹菜、支援前綫,1949年被選為縣委委員、鬆江省人大代表、省政府委員、省特等模範幹部。
  土改後,一傢一戶的農民無法進行農業生産,他帶頭在民主村成立了綏濱縣第一個互相組。接着又成立了大型組、初級社、高級社。他領導生産。實行科學種田。是全縣最早采用新式農具和新技術種田的人。他自己出錢買了鏟趟機、馬拉播種機、馬拉搖臂收割機,不僅自己采用機械生産,而且給其他農民耕種。當農民對新的農業生産技術沒有認識時,他就首先示範,給農民做樣子。1949年他從綏濱農場買回300斤優良豆種,種了2.5垧地,收穫後全部串換給其他農民。農民不願使用農藥拌種,他就先買農藥拌種農民看。在他的帶動下,全村農民都采用新農具和新技術種田。
  1956年夏,鬆花江水平槽,有决口的危險。合江地區幾個縣20 000萬多人都來綏濱搶險。杜太永帶領全村民工到鬆花江搶險第一綫,57歲杜太永和青年們展開扛土比賽,連戰三晝夜,全縣第一個完成搶險任務,之後他又幫兄弟村搶修險段。
  1958年大颳“共産風”、“浮誇風”、 “平調風”時, 杜太永極力反對。1959年被打成“右傾機會主義”分子,撤銷了村支部書記、縣委委員和省政府委員職務。免去省人大代表資格。1962年糾偏,恢復了名譽,任民主管理區副主任,恢復了縣委委員、省政府委員、省人大代表資格。同年因病逝世,享年63歲。
  李毓書:
  男,1920年生於遼寧省瀋陽市城東八傢村,26歲遷來綏濱縣梁傢堡落腳,1930年遷居吉長村。
  1948年土改勝利結束,開展大生産運動,農民急需生産資料和生活用品。李毓書急農民之所急,創辦了吉長供銷分店。建店時,僅有 3間破草房、2間倉庫、2名店員。由於他勇於艱苦創業,勤儉辦店,從1952年到1965年,連續14年被評為全省商業戰綫的一面紅旗。黑竜江報於1970年 7月15日以《對革命無限忠誠,為人民鞠躬盡瘁—記共産黨員、吉長供銷部經理李毓書同志的光輝事跡》為題,歌頌了他艱苦創業的歷程。
  扁擔精神是李毓書留給供銷店的傳傢寶。他是供銷店的經理,常教育營業員:“咱們辦這個商店就是面嚮農民。方便群衆,要隨時隨地滿足農村生産和各傢各戶在生活上的需要。”在農忙季節,店內衹留1人營業,李毓書則帶領營業員肩挑着扁擔走村串巷送貨到門。每逢4月初8農村下醬時,他們挑着海????送到各傢各戶。每年送到鄉下海????10餘噸。 送貨回來肩從不空擔,一擔一擔的挑回收購的廢品和新鮮雞蛋。為防止鮮蛋損失從不用車拉, 每年將從屯下挑4 000多斤,再挑到20裏遠的綏濱縣城,人們看到李毓書的扁擔隊,無不感到贊嘆!他出身農民,關心、熟悉農業生産,在他經營的16個村屯裏的土質、壟形,需要農具的品種、規格等都了如指掌。一次勝利大隊3付馬犁到江通去開荒,容易打鏵,李毓書讓營業員挑鏵子送去,一氣活。3條鏵子都打了,營業員挑着4個鏵子進地了,農民稱他為及時雨。
  勤儉辦店是李毓書的美德。2年內他領着營業員打草,割柳條,蓋了 3間草房,7個圓倉子,為國傢節約1000多元。營業室原是土地,易起灰塵,下雨滿地泥,容易沾污商品,他就到處揀
  缸碴、碗碴,揀點鋪點,一年多的時間把 5間營業室鋪成了磁磚式的地面。他用此教育營業員:“商品上有灰塵。說明我們思想上有灰塵”。他在學習筆記中寫道:“一粒米,一棵菜葉也不要白白的浪費掉,要用在饑餓上;一寸布,一釐錢也要使在刀刃上;一塊木棒,一兩煤也要燒在冷時候。為瞭解决鼕用的引火柴,李毓書上下班背着筐揀玉米棒子和木頭塊等,每年都揀100多筐為國傢節約了3 500餘元。
  李毓書生活儉樸。每次外出開會、辦事從不下小館。他自帶幹糧,不花公傢一分錢。去富錦縣開會往返100、華裏,從不花錢乘車。他每年晚上都到辦公室堅持2個小時的學習,可他卻點着自己花錢買的小煤油燈。他對營業員說:“學習是私事,不能點公傢的油。”他對別人冷暖特別的關心。他一傢 8口人,全靠工資維持生活,並不充足,但他逢年過節,見到社員有睏難,就主動拿錢資助,少則10元、20元,多則三、四十元。吉珍屯社員郭長發過年沒錢辦年貨,他就拿出30元錢給辦了年貨。 營業員沒有沒花過他的錢的。1953年李毓書為修自傢房。買了3米木材,正趕上供銷部也急需木材蓋倉庫,他就把自傢木材讓給了公傢使用。
  李毓書經營的供銷部晝夜不閉店,是全省聞名。從他辦店那天起,休息的牌子沒挂過。一年四季店內總為顧客擺着椅子、水碗、開水,對顧客問寒問暖,顧客到店如到傢。
  1965年李毓書身患肝癌,經醫治無效,病逝於哈爾濱醫院,終年63歲,他把一生心血無私地獻給了社會主義供銷事業。
  ]趙聖奎:
  男,1920年11月18日出生,原籍富錦縣三區信安屯。
  少年時期讀過初級小學。1934年在富錦縣東升木鋪學徒,滿徒後,在城鄉做木工活。
  1946年 9月13日,趙聖奎秘密加入中國共産黨。1947年10月參加革命工作,任土改工作隊隊長。土改後歷任公安局助理員,派出所所長,富錦縣公安局治安行政科副科長。1953年代理富錦縣公安局副局長。1952年在中央公安學院學習,1956年畢業後任富錦縣公安局副局長。1958年12月任局長。
  1960年3月,任集賢人民公社黨委書記、兼社長。1966年4月18日,經省委批準,任綏濱縣副縣長。
  趙聖奎任職月餘文化大革命開始, 在動亂中趙聖奎被“造反派” 打成反革命分子,關進“牛棚”。在“造反派”的逼供下於1968年6月29日不幸含冤逝世。1978年8月20日平反昭雪。
  趙聖奎生前被評為縣模範幹部。在公安局任職期間被評為省學習模範,受省發奬章一枚。
  他平時艱苦樸素,聯繫群衆,平易近人,吃苦在前,享受在後,時時想着人民,事事都要做出榜樣。他在基層工作時,把公傢給他蓋的新房讓給有睏難的幹部居住,而自己卻一直住着舊房。他在筆記中寫到:“我們身為黨的領導幹部,千萬不要擺出臭架子,要老老實實為人民多做好事,共産黨人的本色就是毫不利已,專門利人,時時事事都要給群衆做出個榜樣。”
  王慶林:
  男,1918年生於遼寧省海城縣。幼年隨父母遷至黑竜江省集賢縣太平鎮居往,因傢境貧寒,衹讀四年小學,綴學後,衹好在集賢、富錦兩縣隨父親扛活、賣零工度日。直至1945年解放,王慶林一傢定居在富錦縣長安區務本村。
  1946年王慶林積極地參加了中國共産黨領導的土地革命鬥爭,被選為村農會主席。1947年1月參加革命工作,先任富錦縣永安區區長,後任區委書記。1949年9月調富錦縣縣委任組織部副部長、部長。1951年10月到東北局黨校學習,1952年 8月回縣任富錦縣委書記。1964年任綏濱縣委書記。王慶林在富錦、綏濱兩縣任職20餘年,被人們稱為“兩袖清風的好書記。”
  王慶林工作積極肯幹,幾十年兢兢業業,任勞任怨,常年工作在基層。綏富兩縣是農業縣,王慶林一年四季滾在鄉村,深入群衆和社員一起犁田鋤地,調查研究,指導生産,他的足跡走遍了綏富兩縣千傢萬戶,山山水水。農民把他當做貼心人。
  1958年大颳共産風、浮誇風時王慶林堅持實事求是,反對浮誇風、共産風、平調風,反對大壟改小壟。1959年被打成“右傾機會主義分子”。下放到集賢縣四馬架農場勞動改造。
  1961年7月,王慶林同志被甄別平反,任合江專員公署畜牧局副局長。1962年6月調回富錦縣任縣委書記,仍然是長年蹲點在農村。他長期身患嚴重的氣管哮喘病,組織决定他休息,他拒絶了,繼續堅持工作。
  1964年富錦、綏濱分縣,綏濱被中央確定為邊防縣。王慶林帶領大批幹部懷着保衛邊疆建設邊疆的决心來到鬆花江北。開展工作。建縣初,各方面條件都很艱苦。他身體多病,從不要特殊照顧,總是和普通幹部吃在一起,睡在一起。在他的影響和帶動下,廣大幹部安心邊疆創業幹一輩子。綏濱縣重建工作很快開展起來。
  在十年動亂中,王慶林同志病重了。1971年初,他臥病在床,但仍不忘黨的事業。他病逝的前三天,用顫抖的手給縣委領導寫了《如何利用鬆花江水源,開渠種稻,造福人民》以及培養、提拔、使用幹部的工作建議。
  王慶林一生艱苦樸素,廉潔奉公,黨風正派。在他任職期間從不搞請客送禮,嚴格要求親
  屬不搞特殊化。妻子調整工資,孩子安排工作,親屬要求進城,王慶林從不特殊照顧。
  1956年他去蘇聯參觀學習農業,組織上給他做一套毛料服,一雙皮鞋,買了一臺照相機。歸國後,王慶林一直沒有捨得穿、用。在病重期間,他叫愛人將服裝和照相機交給了國傢。
  同年7月鬆花江暴漲,與鬆花江堤平槽,高出平地2米,一但决口,幾萬人民將遭沉重災難。上級决定綏濱為泄洪區。命令富錦縣將緩濱幾萬人民遷出,放棄綏濱。王慶林不願讓人民遭此重大災難,他和縣委成員討論决定,誓保綏濱,有王慶林在,就有綏濱在。他請求上級。要求兄弟市縣支援。上級答應了他的請求,先後調來雙鴨山、集賢縣、樺川縣和本縣民工 2萬餘人,晝夜戰鬥在鬆花江堤上。王慶林徹夜不眠地指揮在抗洪搶險第一綫上。經一個多月的搶險戰鬥,綏濱人民脫險了,男男女女,老老幼幼無不感謝老書記王慶林。
  王慶林因身患支氣管癌,於1971年11月14日逝世,享年54歲。
  張志超 (曾用名雷振華,真名張緒生):
  男,1919年生於山東省萊蕪縣。
  張志超1937年10月參加革命工作,同年加入中國共産黨。歷任山東省萊蕪八路軍四支隊戰士、排長、指導員、教導員。1938年在山東省滕縣、膳古、桑樹、風昌八裏溝戰鬥中立了二等功;1940年五次反頑戰役立了一等功;1942年在蓮花山反蠶食鬥爭中立了一等功。還歷任萊蕪縣區委書記、縣委社會部副部長、新甫區委副書記兼區長、縣委敵工部副部長、縣委宣傳部副部長。
  1945年參加支援東北幹部大隊來黑竜江,曾任富錦縣工作隊隊長、縣委副書記、富錦中心縣委書記。在富錦縣工作期間,組織地方武裝配合五團成功的將土匪尤達子隊趕出縣城,保衛了新生的地方政權。
  1946年調綏濱縣,先任縣委書記,後任縣委副書記。在綏濱工作期間,領導綏濱縣貧苦農民打土豪、鬥地主,開展了土改鬥爭,使綏濱縣 5萬多農民獲得土地,建立了各級黨組織和各級地方政權。
  1948年又領導翻身農民開展大生産運動,在洪災嚴重的情況下,連續3年獲得農業豐收,使翻身後的農民開始過上幸福生活。
  1952年後,曾任鬆江省林業局、黑竜江省林業局副局長,黑河地委第二書記,東北林業總局黨委副書記副局長等職。他熱愛林業,為林業事業勤勤懇懇兢兢業業奮鬥30餘年,為黑竜江省封山育林、護林防火、發展人工造林、管林機構建設、新林區開發建設做出了突出貢獻。
  張志超前半生戰功顯赫、後半生獻給了黑竜江偉大的林業事業,黑竜江人民是永遠不會忘記的。
  1983年12月3日因患心髒病逝世,終年61歲。
完顔姓氏與綏濱蜿蜒河的淵源
  完顔一詞,是從漢語“蜿蜒”音轉的女真語。依傍綏濱蜿蜒河而居的黑水靺鞨一支,如星散一般分佈各地以後,就以蜿蜒河之名來作為姓氏。“蜿蜒”、“完顔”乃是同音異寫。所以,完顔部作為黑水靺鞨一支,是從蜿蜒河畔輾轉遊徙,遷移至阿什河之濱的。天長日久,女真語“完顔”演變為漢語的“王”。完顔氏,是女真族中的王族。女真族從長白山移居黑竜江中遊,而完顔部就定居在完達山。完達山,相傳是完顔部人女真王到過的地方,主峰在黑竜江中遊北岸的俄國境內。
  蜿蜒河 鬆花江左岸支流。位於黑竜江省東北部綏濱縣境內。發源於綏濱縣西部沼澤地,由西嚮東橫貫全縣,在二九○農場場區東北部註入鬆花江。由於河道蜿蜒麯折,故名。全長92.4公裏,河寬50—150米,水深0.5—1.5米,流域面積1036平方公裏。每年11月中旬至次年4月中旬為結冰期。流域地勢低平,河道比降小,流水不暢,汛期河水漫溢,常造成洪澇災害。70年代末和80年代初,開始進行大規模河道整治,在上中遊開挖河道,下遊進行疏瀎,河口修建排水站,可保護農田116萬畝。
綏濱名人
  白 福 厚:
  男,1913年生於遼寧省遼陽縣小堡黃傢屯,1922年全家逃荒到黑竜江省綏濱縣安樂屯定居。少年讀了 4年私塾,後隨父種田。17歲給地主傢扛活。1932年日軍侵入綏濱後,他毅然參加了陳大凡在綏濱縣中興鎮領導的抗日人民自衛軍。翌年 2月12日抗日人民自衛軍同日軍作戰,戰鬥進行三天兩夜。敵人遭受沉重打擊。陳大凡負傷去蘇聯治療,隊伍撤離綏濱縣中興鎮。白福厚回到家乡對青年們講:“國傢、國傢,先有國而後有傢,若沒有國,傢也就不存在了。我們到兆興(蘿北縣)投北軍去。”於是,白福厚會同魯志國等人到蘿北縣兆興鎮參加抗日的東北軍馬占山部五團,後來一部分東北軍投降日軍,被編入偽軍三十八團。他在迫擊炮連鬍連長(其表叔)手下當炮手,但他對東北軍投降日軍非常不滿,因此他與共産黨領導的抗日部隊經常來往,一次一名抗日戰士被俘,當天夜裏被白福厚偷偷放走。後來被特務告密,偽團長要處决他,經鬍連長保釋纔幸免。白福厚更加仇恨日偽軍,就積極協助被派到三十八團的黨的地下工作人員秘密宣傳抗日救國。經黨和地下工作者和白福厚的積極工作,1937年 9月的一天偽軍三十八團迫擊炮連和二連共二百多人在白福厚帶領下奮然起義。起義隊伍到安幫河後,被編為抗日聯軍六軍一師六團。白福厚任一連連長,從此該連同抗聯六軍一道轉戰鬆花江南北。
  1938年 8月李兆麟將軍率抗聯六軍教導隊嚮鍋盔山轉移,途中遭到敵人截擊。白福厚連主動擔任起阻擊敵人的任務。日偽軍以數倍的兵力嚮白福厚連部隊撲來,白福厚指揮隊伍與敵人展開激烈的搏鬥。白福厚大腿受了傷,用綁腿纏緊繼續戰鬥,堅持兩個多小時,直至李兆麟和教導隊安全轉移,他纔帶部隊機智地撤走。
  1938年下半年,日偽軍集中大批兵力對富錦、樺川、同江等下江地區采取“三光”政策。進行瘋狂地討伐,抗日聯軍為避開敵人的主力,各軍主力陸續西徵,抗聯三路軍主力也離開下江去黑嫩平原開闢新區。六軍一師代理師長陳紹斌和白福厚部隊被留下江堅持抗日遊擊活動。此後,白福厚的部隊就成為日偽軍討伐的主要目標。白福厚帶領這支隊伍戰勝了敵人討伐,嚴寒酷暑,缺衣少食等睏難,保持旺盛的戰鬥力。先後帶領部隊繳了集賢鎮偽軍三十五團的械,打了寶清縣五道梁子、蘭花頂子敵人兵營,襲擊西興隆溝的敵人,繳獲了大量槍支彈藥補充部隊。鼕天他被提為三團團長。經李雲峰介紹加入了中國共産黨。
  1939年由於日偽軍對留守部隊加緊進行圍剿,部隊有時吃凍山果,有時幾天吃不上東西,部隊唯一的一匹馬也被殺死吃掉。當時部隊與上級與地方組織失去聯繫,處境十分睏難,有的人經不起睏難考驗動搖了。白福厚挺身而出,堅定地號召大傢:“同志們,决不叫睏難嚇倒,决不叫革命半途而廢,我們一定抗日到底!”從此自福厚就擔任起這支部隊的領導職務。
  1939年春,白福厚帶領隊伍來到鬆花江北蒲鴨河魚亮子,準備買些魚吃,被特務發現,日軍的江上汽艇衝過來。部隊衹好邊打邊撤,走了一夜,來到白福厚的家乡福興區安樂屯,白福厚連老婆、孩子都沒顧看一眼,在村裏搞了一些糧食就迅速帶隊轉移。戰士稱團長為“中國第二個大禹呀!”出村後不久,敵人又追上來,已到黑竜江邊,再無退路。白福厚堅定的號召戰士:“我們衹有在這裏同敵人决一死戰,就是投江也不當俘虜!”在緊急時刻。正逢一艘帆船靠岸,船工見是白團長的抗日隊伍被圍,冒着危險把隊伍渡到黑竜江對岸蘇聯。敵人追到江邊大失所望。
  白福厚同志帶隊在蘇聯休整兩個來月後,於1939年 7月12日從嘉蔭回國。10月份來到鶴崗地區,在梧桐河金礦打了礦井隊,然後開始西徵。到慶安縣大伊吉密河找到三路軍指揮部,見到李兆麟。
  1940年春,白福厚部隊隨三路軍開到北安縣南北河休整後被編為三支隊第七隊,白福厚任大隊長。秋天,白福厚帶領七大隊在三路軍政委馮仲雲,三支隊隊長王明貴的指揮下攻下了剋山縣,占領縣公署,打死一名日軍軍官,放出三百多名革命群衆。隨後又同三支隊打北興鎮、通寬鎮、通南鎮、汗達氣、阿榮旗、拉哈鎮、科洛站等戰鬥。白福厚每次戰鬥都衝殺在前,成為三支隊一名出色指揮員。
  1941年 4月的一天,白福厚率領部隊在毛蘭頂轉移途中,與日軍討伐隊相遇,在激戰中不幸犧牲。時年28歲。
  王永昌:
  男,1901年生,山東省壽光市人。1931年“九·一八”事變後,日本帝國主義侵占了東三省。王永昌青年時代來到湯原縣積極的投入抗日救亡運動,加入了中國共産黨。1932年湯原縣中心縣委派他來綏濱,開始在中興鎮以開小鋪、做豆腐、賣麻花為掩護,秘密開展黨的工作,宣傳共産主義思想,無産階級革命道理,抗日救國主張,經常活動在中興鎮、大成號、河泉、福太、德勝、富山一帶。1933年,王永昌在大成號村發展肖文泰、徐連成入黨,建立起綏濱縣最早的黨支部大成號黨支部。
  1934年調回湯原縣,經省委短期培訓後,以王德為名被任湯原抗日救國會主席。
  1936年春,王永昌又被派回綏濱。他仍以賣麻花、捲煙為名,背着箱子在綏濱各地與地下黨員進行聯絡,在二、三、四區一帶,繼續發展黨的組織,擴大黨的隊伍,宣傳共産主義思想,抗日救國。由於王永昌的影響和活動,1937年綏濱抗日組織壯大起來,掀起了抗日救亡高潮。
  1937年4月王永昌在三區麯傢窩棚(今望江村)組織起抗日遊擊隊、救國會、兒童團。5月份又在四區王大房、守護屯、西小山、沙院裏組織起抗日救國會,成立了簾區抗日遊擊隊。
  1937年 2月在王永昌的策劃下,河泉屯的進步青年劉成貴、李晨傢等人組織起來,用大刀、紅纓槍為武器繳了北大櫃屯的警察隊和自衛團的械。隨後組織起遊擊隊。王永昌又親自指揮遊擊隊,以裏應外合的方式繳了綏東警察署和自衛團的械。
  王永昌至綏濱後,對中俠、助國、全勝等抗日義勇軍做了大量爭取工作, 終於於1937年6月配合六軍派來的高玉斌將他們改編為抗日聯軍六軍五師。
  1937年6月,下江特委分局派劉忠民來綏濱配合王永昌開展工作。7月在麯傢窩棚建立起中共綏濱縣委員會,王永昌任縣委書記。縣委建立後,黨組織發展很快,黨員由20多人。發展到80多人。8、9月間先後建立了綏濱、綏東、聯區、蘿北 4個區委。縣委利用唯一的一部油印機,辦起了小報在各處散發,教育人民群衆,組織抗13力量。此時人民群衆抗13熱情高漲起來,遊擊隊、抗日救國會、兒童團活動非常活躍,經常為抗日部隊送衣、糧、槍支彈藥、藥品,並掩護傷員、傢屬。
  1938年11月抗日聯軍六軍西徵,王永昌隨軍部西徵。1939年到北安縣李殿芳屯以給尚大師夫做飯,種瓜為掩護進行抗日活動,建立了抗日救國會,繼續組織群衆為抗日部隊送糧、送藥品等。1940年李殿芳屯抗日組織遭到破壞,大批抗日人員被捕,革命群衆冒着殺頭的危險將王永昌保護下來。“九·三”後,為紀念這個屯群衆的革命精神,將李殿芳屯改名為革命屯。
  1945年王永昌出任北安縣縣委書記。1949年 5月15日黑竜江省與嫩江省合併,省會設在齊齊哈爾市,王永昌調往齊齊哈爾任省農業廳秘書科科長。1950年 6月調省監察委員會任秘書科科長,1952年春因患骨癌病逝。王永昌的一生是戰鬥的一生、革命的一生,為綏濱的抗日救國運動,開創黨的事業做出了巨大貢獻。
  杜太永:
  男,1899年4月24日生於遼寧省寬甸縣鼓樓村。
  1945年解放前,杜太永的前半生是在給地主傢放豬、扛活,給船主傢走船的壓榨和剝削下渡過的。
  1947年土地改革時,他秘密加入了中國共産黨,任農民會主席。他響應黨的土地改革的偉大號召,領導貧苦農民打土豪、鬥地主、分田地,帶頭將最好果實和土地分配給最貧苦的農民。1948年建黨建政時,當選為民主村黨支部書記。
  人民解放戰爭和抗美援朝時,帶頭支前。他已年近半百,主動報名到朝鮮戰場,雖沒批準,但在後方動員青年參軍參戰。在他的動員下,民主村有40多名青年參加東北民主聯軍,他還動員婦女做軍鞋、曬幹菜、支援前綫,1949年被選為縣委委員、鬆江省人大代表、省政府委員、省特等模範幹部。
  土改後,一傢一戶的農民無法進行農業生産,他帶頭在民主村成立了綏濱縣第一個互相組。接着又成立了大型組、初級社、高級社。他領導生産。實行科學種田。是全縣最早采用新式農具和新技術種田的人。他自己出錢買了鏟趟機、馬拉播種機、馬拉搖臂收割機,不僅自己采用機械生産,而且給其他農民耕種。當農民對新的農業生産技術沒有認識時,他就首先示範,給農民做樣子。1949年他從綏濱農場買回300斤優良豆種,種了2.5垧地,收穫後全部串換給其他農民。農民不願使用農藥拌種,他就先買農藥拌種農民看。在他的帶動下,全村農民都采用新農具和新技術種田。
  1956年夏,鬆花江水平槽,有决口的危險。合江地區幾個縣20 000萬多人都來綏濱搶險。杜太永帶領全村民工到鬆花江搶險第一綫,57歲杜太永和青年們展開扛土比賽,連戰三晝夜,全縣第一個完成搶險任務,之後他又幫兄弟村搶修險段。
  1958年大颳“共産風”、“浮誇風”、 “平調風”時, 杜太永極力反對。1959年被打成“右傾機會主義”分子,撤銷了村支部書記、縣委委員和省政府委員職務。免去省人大代表資格。1962年糾偏,恢復了名譽,任民主管理區副主任,恢復了縣委委員、省政府委員、省人大代表資格。同年因病逝世,享年63歲。
  李毓書:
  男,1920年生於遼寧省瀋陽市城東八傢村,26歲遷來綏濱縣梁傢堡落腳,1930年遷居吉長村。
  1948年土改勝利結束,開展大生産運動,農民急需生産資料和生活用品。李毓書急農民之所急,創辦了吉長供銷分店。建店時,僅有 3間破草房、2間倉庫、2名店員。由於他勇於艱苦創業,勤儉辦店,從1952年到1965年,連續14年被評為全省商業戰綫的一面紅旗。黑竜江報於1970年 7月15日以《對革命無限忠誠,為人民鞠躬盡瘁—記共産黨員、吉長供銷部經理李毓書同志的光輝事跡》為題,歌頌了他艱苦創業的歷程。
  扁擔精神是李毓書留給供銷店的傳傢寶。他是供銷店的經理,常教育營業員:“咱們辦這個商店就是面嚮農民。方便群衆,要隨時隨地滿足農村生産和各傢各戶在生活上的需要。”在農忙季節,店內衹留1人營業,李毓書則帶領營業員肩挑着扁擔走村串巷送貨到門。每逢4月初8農村下醬時,他們挑着海????送到各傢各戶。每年送到鄉下海????10餘噸。 送貨回來肩從不空擔,一擔一擔的挑回收購的廢品和新鮮雞蛋。為防止鮮蛋損失從不用車拉, 每年將從屯下挑4 000多斤,再挑到20裏遠的綏濱縣城,人們看到李毓書的扁擔隊,無不感到贊嘆!他出身農民,關心、熟悉農業生産,在他經營的16個村屯裏的土質、壟形,需要農具的品種、規格等都了如指掌。一次勝利大隊3付馬犁到江通去開荒,容易打鏵,李毓書讓營業員挑鏵子送去,一氣活。3條鏵子都打了,營業員挑着4個鏵子進地了,農民稱他為及時雨。
  勤儉辦店是李毓書的美德。2年內他領着營業員打草,割柳條,蓋了 3間草房,7個圓倉子,為國傢節約1000多元。營業室原是土地,易起灰塵,下雨滿地泥,容易沾污商品,他就到處揀
  缸碴、碗碴,揀點鋪點,一年多的時間把 5間營業室鋪成了磁磚式的地面。他用此教育營業員:“商品上有灰塵。說明我們思想上有灰塵”。他在學習筆記中寫道:“一粒米,一棵菜葉也不要白白的浪費掉,要用在饑餓上;一寸布,一釐錢也要使在刀刃上;一塊木棒,一兩煤也要燒在冷時候。為瞭解决鼕用的引火柴,李毓書上下班背着筐揀玉米棒子和木頭塊等,每年都揀100多筐為國傢節約了3 500餘元。
  李毓書生活儉樸。每次外出開會、辦事從不下小館。他自帶幹糧,不花公傢一分錢。去富錦縣開會往返100、華裏,從不花錢乘車。他每年晚上都到辦公室堅持2個小時的學習,可他卻點着自己花錢買的小煤油燈。他對營業員說:“學習是私事,不能點公傢的油。”他對別人冷暖特別的關心。他一傢 8口人,全靠工資維持生活,並不充足,但他逢年過節,見到社員有睏難,就主動拿錢資助,少則10元、20元,多則三、四十元。吉珍屯社員郭長發過年沒錢辦年貨,他就拿出30元錢給辦了年貨。 營業員沒有沒花過他的錢的。1953年李毓書為修自傢房。買了3米木材,正趕上供銷部也急需木材蓋倉庫,他就把自傢木材讓給了公傢使用。
  李毓書經營的供銷部晝夜不閉店,是全省聞名。從他辦店那天起,休息的牌子沒挂過。一年四季店內總為顧客擺着椅子、水碗、開水,對顧客問寒問暖,顧客到店如到傢。
  1965年李毓書身患肝癌,經醫治無效,病逝於哈爾濱醫院,終年63歲,他把一生心血無私地獻給了社會主義供銷事業。
  ]趙聖奎:
  男,1920年11月18日出生,原籍富錦縣三區信安屯。
  少年時期讀過初級小學。1934年在富錦縣東升木鋪學徒,滿徒後,在城鄉做木工活。
  1946年 9月13日,趙聖奎秘密加入中國共産黨。1947年10月參加革命工作,任土改工作隊隊長。土改後歷任公安局助理員,派出所所長,富錦縣公安局治安行政科副科長。1953年代理富錦縣公安局副局長。1952年在中央公安學院學習,1956年畢業後任富錦縣公安局副局長。1958年12月任局長。
  1960年3月,任集賢人民公社黨委書記、兼社長。1966年4月18日,經省委批準,任綏濱縣副縣長。
  趙聖奎任職月餘文化大革命開始, 在動亂中趙聖奎被“造反派” 打成反革命分子,關進“牛棚”。在“造反派”的逼供下於1968年6月29日不幸含冤逝世。1978年8月20日平反昭雪。
  趙聖奎生前被評為縣模範幹部。在公安局任職期間被評為省學習模範,受省發奬章一枚。
  他平時艱苦樸素,聯繫群衆,平易近人,吃苦在前,享受在後,時時想着人民,事事都要做出榜樣。他在基層工作時,把公傢給他蓋的新房讓給有睏難的幹部居住,而自己卻一直住着舊房。他在筆記中寫到:“我們身為黨的領導幹部,千萬不要擺出臭架子,要老老實實為人民多做好事,共産黨人的本色就是毫不利已,專門利人,時時事事都要給群衆做出個榜樣。”
  王慶林:
  男,1918年生於遼寧省海城縣。幼年隨父母遷至黑竜江省集賢縣太平鎮居往,因傢境貧寒,衹讀四年小學,綴學後,衹好在集賢、富錦兩縣隨父親扛活、賣零工度日。直至1945年解放,王慶林一傢定居在富錦縣長安區務本村。
  1946年王慶林積極地參加了中國共産黨領導的土地革命鬥爭,被選為村農會主席。1947年1月參加革命工作,先任富錦縣永安區區長,後任區委書記。1949年9月調富錦縣縣委任組織部副部長、部長。1951年10月到東北局黨校學習,1952年 8月回縣任富錦縣委書記。1964年任綏濱縣委書記。王慶林在富錦、綏濱兩縣任職20餘年,被人們稱為“兩袖清風的好書記。”
  王慶林工作積極肯幹,幾十年兢兢業業,任勞任怨,常年工作在基層。綏富兩縣是農業縣,王慶林一年四季滾在鄉村,深入群衆和社員一起犁田鋤地,調查研究,指導生産,他的足跡走遍了綏富兩縣千傢萬戶,山山水水。農民把他當做貼心人。
  1958年大颳共産風、浮誇風時王慶林堅持實事求是,反對浮誇風、共産風、平調風,反對大壟改小壟。1959年被打成“右傾機會主義分子”。下放到集賢縣四馬架農場勞動改造。
  1961年7月,王慶林同志被甄別平反,任合江專員公署畜牧局副局長。1962年6月調回富錦縣任縣委書記,仍然是長年蹲點在農村。他長期身患嚴重的氣管哮喘病,組織决定他休息,他拒絶了,繼續堅持工作。
  1964年富錦、綏濱分縣,綏濱被中央確定為邊防縣。王慶林帶領大批幹部懷着保衛邊疆建設邊疆的决心來到鬆花江北。開展工作。建縣初,各方面條件都很艱苦。他身體多病,從不要特殊照顧,總是和普通幹部吃在一起,睡在一起。在他的影響和帶動下,廣大幹部安心邊疆創業幹一輩子。綏濱縣重建工作很快開展起來。
  在十年動亂中,王慶林同志病重了。1971年初,他臥病在床,但仍不忘黨的事業。他病逝的前三天,用顫抖的手給縣委領導寫了《如何利用鬆花江水源,開渠種稻,造福人民》以及培養、提拔、使用幹部的工作建議。
  王慶林一生艱苦樸素,廉潔奉公,黨風正派。在他任職期間從不搞請客送禮,嚴格要求親
  屬不搞特殊化。妻子調整工資,孩子安排工作,親屬要求進城,王慶林從不特殊照顧。
  1956年他去蘇聯參觀學習農業,組織上給他做一套毛料服,一雙皮鞋,買了一臺照相機。歸國後,王慶林一直沒有捨得穿、用。在病重期間,他叫愛人將服裝和照相機交給了國傢。
  同年7月鬆花江暴漲,與鬆花江堤平槽,高出平地2米,一但决口,幾萬人民將遭沉重災難。上級决定綏濱為泄洪區。命令富錦縣將緩濱幾萬人民遷出,放棄綏濱。王慶林不願讓人民遭此重大災難,他和縣委成員討論决定,誓保綏濱,有王慶林在,就有綏濱在。他請求上級。要求兄弟市縣支援。上級答應了他的請求,先後調來雙鴨山、集賢縣、樺川縣和本縣民工 2萬餘人,晝夜戰鬥在鬆花江堤上。王慶林徹夜不眠地指揮在抗洪搶險第一綫上。經一個多月的搶險戰鬥,綏濱人民脫險了,男男女女,老老幼幼無不感謝老書記王慶林。
  王慶林因身患支氣管癌,於1971年11月14日逝世,享年54歲。
  張志超 (曾用名雷振華,真名張緒生):
  男,1919年生於山東省萊蕪縣。
  張志超1937年10月參加革命工作,同年加入中國共産黨。歷任山東省萊蕪八路軍四支隊戰士、排長、指導員、教導員。1938年在山東省滕縣、膳古、桑樹、風昌八裏溝戰鬥中立了二等功;1940年五次反頑戰役立了一等功;1942年在蓮花山反蠶食鬥爭中立了一等功。還歷任萊蕪縣區委書記、縣委社會部副部長、新甫區委副書記兼區長、縣委敵工部副部長、縣委宣傳部副部長。
  1945年參加支援東北幹部大隊來黑竜江,曾任富錦縣工作隊隊長、縣委副書記、富錦中心縣委書記。在富錦縣工作期間,組織地方武裝配合五團成功的將土匪尤達子隊趕出縣城,保衛了新生的地方政權。
  1946年調綏濱縣,先任縣委書記,後任縣委副書記。在綏濱工作期間,領導綏濱縣貧苦農民打土豪、鬥地主,開展了土改鬥爭,使綏濱縣 5萬多農民獲得土地,建立了各級黨組織和各級地方政權。
  1948年又領導翻身農民開展大生産運動,在洪災嚴重的情況下,連續3年獲得農業豐收,使翻身後的農民開始過上幸福生活。
  1952年後,曾任鬆江省林業局、黑竜江省林業局副局長,黑河地委第二書記,東北林業總局黨委副書記副局長等職。他熱愛林業,為林業事業勤勤懇懇兢兢業業奮鬥30餘年,為黑竜江省封山育林、護林防火、發展人工造林、管林機構建設、新林區開發建設做出了突出貢獻。
  張志超前半生戰功顯赫、後半生獻給了黑竜江偉大的林業事業,黑竜江人民是永遠不會忘記的。
  1983年12月3日因患心髒病逝世,終年61歲。
  馬詩紅——1964年6月生於黑竜江,1986年進哈爾濱藝校,後分配哈爾濱話劇院,國傢二級演員,哈爾濱青年聯合會委員
  主要作品
  電 影:
  《燈塔世傢》(飾貓虎)
  《主卜歷險記》(飾滾地竜)
  《美麗白銀那》(飾陳大力)
  電視劇:
  《戒酒記》(飾張大久)
  《北方往事》(飾賀子文)
  《鄉村女法官》(飾陸建民)
  《不廢江河》(飾村長)
  《愛沒有鼕季》(飾李福生)
  《黑嫂》(飾二虎)
  《大廠》(飾徐明)
  《魂係哈軍工》(飾武建國)
  《023檔案》(飾葛懷新)
英文解釋
  1. n.:  Suibin County
近義詞
綏濱
相關詞
地理黑竜江省行政村
包含詞
綏濱縣中醫院綏濱縣中心醫院綏濱縣人民醫院
綏濱縣婦幼保健站綏濱縣衛生防疫站綏濱縣人民政府賓館
綏濱縣新富鄉衛生院
分類詳情
張開北崗鄉張開福興鄉張開富強鄉張開北山鄉張開綏濱農場
張開普陽農場張開福興滿族鄉張開二九零農場張開綏濱鎮張開綏東鎮
張開忠仁鎮張開連生鄉張開新富鄉張開農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