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地圖 |
|
|
郵編:245500 代碼:341023 區號:0559
拼音:Yī Xiàn 英譯:Yi County
黟縣位於安徽省南部,黃山市區西北部。總面積847平方千米,總人口10萬人(2007年末)。全縣轄4個鎮、4個鄉:碧陽鎮、宏村鎮、漁亭鎮、西遞鎮、柯村鄉、美溪鄉、宏潭鄉、洪星鄉。縣政府駐碧陽鎮。
地處皖南山區西部,黃山西段橫亙縣境中部,三府尖海拔1227米,為全縣最高點。南部盆地群山環抱,清溪南流。中部山嶺為長江、新安江分水嶺。嶺北諸水為青弋江上源,嶺南諸水為橫江源流。屬亞熱帶季風氣候,年均氣溫15.8℃,年降水量1795毫米。礦藏有石煤、石灰岩、石英、瓷土、釩、鐵等。
皖贛鐵路和326省道橫穿縣境南部,218省道縱貫南北。安徽省歷史文化名城。明、清古民居聞名遐邇,西遞古村落、宏村古村落為世界文化遺産。皖南蘇區江邊特區革命委員會舊址、程氏宅、鬍文光牌坊、西遞清代居民建築群、舒餘慶堂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
|
黟縣因黟山(黃山)而得名,總面積857平方公裏,轄8個鄉鎮,總人口9.67萬。建置於公元前221年,是全國歷史最為悠久的文明古縣之一,也是“徽商”和“徽文化”的發祥地之一。境內存有大量的明清民居、祠堂、牌坊、園林,更有世界文化遺産西遞、宏村古村落,素有“東方古代建築藝術寶庫”、“中國傳統文化縮影”之美譽。黟縣四季分明,氣候溫和,田園風光迷人。陶淵明遊歷於此,寫下了不朽名篇《桃花源記》,李白題詩贊譽“黟縣小桃源,煙霞百裏間,地多靈草木,人尚古衣冠”。因此,黟縣又被稱為“中國畫裏鄉村”、“桃花源裏人傢”。
黟縣生態優美,資源豐富。全縣耕地面積0.403萬公頃,山場面積7.04萬公頃,森林覆蓋率達76.3%。年平均氣溫15.8℃,降水量1686毫米,無霜期212-213天,適宜衆多的動植物生長。茶、桑等農作物具有較強市場競爭力,香菇、木耳、香榧等特産。
2006年,黟縣生産總值突破9億元,比上年增長14%;財政總收入突破1億元,財政一般預算收入突破7千萬元,分別同比增長14.1%和17%;全社會固定資産投資突破7億元,同比增長46.7%;引進外資322.9萬美元,比上年增長438.2%;嚮上爭取各類資金突破2億元,創歷史新高;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突破2.3億元,同比增長15.1%;在崗職工年均工資突破1.5萬元,同比增長20.6%;農民人均純收入突破3600元,同比增長20.4 %。
2006年,黟縣主打“世界遺産”與“世外桃源”兩大品牌,力推“中國畫裏鄉村”旅遊目的地形象,成功承辦了首屆國際山地自行車節、首屆中國黟縣攝影節等大型節慶活動。全年接待遊客突破240萬人次,其中入境遊客突破7萬人次,旅遊總收入突破9億元,同比分別增長14%、55.5%和31.9%。黟縣經濟開發區獲得省政府批準籌建後,完成開發區項目投資5110萬元,入駐企業23戶,實現産值3.4億元,工業支撐平臺初步形成。華盛絲綢集團、桃源罐頭食品有限公司等一批農業産業化竜頭企業迅速崛起。圍繞旅遊促工業,調農業,強三産,三次産業結構優化調整為23.6∶36.8∶39.6。被省政府授予全省首批旅遊經濟強縣,被國傢旅遊局列入首批“中國旅遊強縣創建工作試點縣”。黟縣正由一個傳統的山區農業縣轉嚮新興旅遊名縣。
2006年,黟縣運用城市經營理念取得成效,被確定為“全國第九批生態示範區建設試點地區”和安徽省“生態建設第二批綜合示範基地”、“首批生態示範區建設試點縣”,西遞、宏村鎮被評為“國傢環境優美鄉鎮”。文明創建水平不斷提高,榮獲“全省創建文明縣城工作先進縣”稱號。繼西遞、宏村之後,南屏列入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屏山和賽金花故居列入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徽州楹聯匾額、徽州篆刻、徽州祠祭列入全省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榮獲“全省社會治安綜合治理模範縣”、“平安縣”稱號。
黟縣西遞村全景2007年,是推進黟縣大跨越發展,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關鍵一年。
黟縣因黟山(黃山)而得名,總面積857平方公裏,轄8個鄉鎮,總人口9.67萬。建置於公元前221年,是全國歷史最為悠久的文明古縣之一,也是“徽商”和“徽文化”的發祥地之一。境內存有大量的明清民居、祠堂、牌坊、園林,更有世界文化遺産西遞、宏村古村落,素有“東方古代建築藝術寶庫”、“中國傳統文化縮影”之美譽。黟縣四季分明,氣候溫和,田園風光迷人。粉墻黛瓦掩映在青山緑水、桃紅柳緑之間,儼然一幅人與自然和諧相處,文化與生態完美結合的優美畫捲。陶淵明遊歷於此,有感而發,寫下了不朽名篇《桃花源記》,李白題詩贊譽“黟縣小桃源,煙霞百裏間,地多靈草木,人尚古衣冠”。因此,黟縣又被稱為“中國畫裏鄉村”、“桃花源裏人傢”。
黟縣生態優美,資源豐富。全縣耕地面積0.403萬公頃,山場面積7.04萬公頃,森林覆蓋率達76.3%。年平均氣溫15.8℃,降水量1686毫米,無霜期212-213天,適宜衆多的動植物生長。茶、桑等農作物具有較強市場競爭力,香菇、木耳、香榧等特産蜚聲海內外。
近年來,我們以科學發展觀為統攬,積極響應省委、省政府“搶抓機遇、乘勢而上、奮力崛起”的號召,確立了“開放興縣、旅遊牽動、工業支撐、城鎮突破、社會和諧”的發展思路,傾力打造中國鄉村旅遊第一縣、全國一流旅遊經濟強縣,經濟社會呈現出又好又快發展的良好勢頭。
過去的一年,是黟縣跨入新世紀以來經濟發展速度最快、效益最好的一年。一係列主要經濟指標在新的起點上實現了新的跨越。全縣生産總值突破9億元,比上年增長14%;財政總收入突破1億元,財政一般預算收入突破7千萬元,分別同比增長14.1%和17%;全社會固定資産投資突破7億元,同比增長46.7%;引進外資322.9萬美元,比上年增長438.2%;嚮上爭取各類資金突破2億元,創歷史新高;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突破2.3億元,同比增長15.1%;在崗職工年均工資突破1.5萬元,同比增長20.6%;農民人均純收入突破3600元,同比增長20.4 %。全縣人民在親身感受經濟社會的發展變化中,對黟縣的未來更加充滿信心,熱愛家乡、建設家乡的熱情更加高漲。
過去的一年,是黟縣特色鮮明的縣域經濟日趨成熟的一年。我們充分依托得天獨厚的文化和生態資源優勢,主打“世界遺産”與“世外桃源”兩大品牌,力推“中國畫裏鄉村”旅遊目的地形象,成功承辦了首屆國際山地自行車節、首屆中國黟縣攝影節等大型節慶活動,黟縣旅遊的知名度、美譽度進一步提升。全年接待遊客突破240萬人次,其中入境遊客突破7萬人次,旅遊總收入突破9億元,同比分別增長14%、55.5%和31.9%。黟縣經濟開發區獲得省政府批準籌建後,完成開發區項目投資5110萬元,入駐企業23戶,實現産值3.4億元,工業支撐平臺初步形成。新農村建設初顯成效,特色農業現代化水平逐步提升,華盛絲綢集團、桃源罐頭食品有限公司等一批農業産業化竜頭企業迅速崛起。一年來,我們圍繞旅遊促工業,調農業,強三産,三次産業結構優化調整為23.6∶36.8∶39.6,走出了一條以旅遊為竜頭,牽動各業協調發展的特色縣域經濟發展之路,被省政府授予全省首批旅遊經濟強縣,被國傢旅遊局列入首批“中國旅遊強縣創建工作試點縣”。黟縣正由一個傳統的山區農業縣嚮世人矚目的新興旅遊名縣躍升。
過去的一年,也是黟縣城鄉面貌顯著變化,各項社會事業穩定發展的一年。運用城市經營理念,拓寬城市建設融資渠道,加大城市建設投入力度,城鎮建設呈現新面貌,人居環境明顯改善。實施嚴格的林政管理,生態建設取得明顯成效,被確定為“全國第九批生態示範區建設試點地區”和安徽省“生態建設第二批綜合示範基地”、“首批生態示範區建設試點縣”,西遞、宏村鎮被評為“國傢環境優美鄉鎮”。文明創建水平不斷提高,榮獲“全省創建文明縣城工作先進縣”稱號,涌現了一批以全國模範教師汪來九為代表的先進典型。繼西遞、宏村之後,南屏列入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屏山和賽金花故居列入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徽州楹聯匾額、徽州篆刻、徽州祠祭列入全省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社會治安防控體係建設卓有成效,榮獲“全省社會治安綜合治理模範縣”、“平安縣”稱號。
2007年是推進黟縣大跨越發展,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關鍵一年。我們將認真落實省八次黨代會、全省經濟工作會議、市四次黨代會、市委四屆二次全會和全市經濟工作會議精神,按照縣十二次黨代會確定的發展戰略和總體部署,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為統攬,以大跨越發展為主調,以解放思想和擴大開放為先導,緊緊圍繞“兩個一”戰略目標和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大力實施旅遊國際化、新型工業化、農業現代化、城鎮特色化戰略,全面推進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和黨的建設,努力實現又好又快發展,主要經濟指標增速快於全省全市平均水平,早日躋身全省縣域經濟動態“十佳縣”的目標,以優異成績迎接黨的十七大勝利召開。為此,在具體工作中我們將圍繞“財政增收、旅遊增強、縣城增靚、開發區增大、農民收入增長”的總體要求,繼續堅持以解放思想和擴大開放為先導,全力抓好招商引資和項目工作,掀起全民創業新熱潮;着力推進以構築大景區、拓展開發區、建設新城區為主要內容的“三區建設”;大力發展現代農業,統籌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堅持以人為本,認真解决關係人民群衆切身利益的問題,全面加快生態黟縣、和諧黟縣建設步伐。 |
|
秦置黟縣,屬鄣郡。據《水經註》:“浙江又北歷黟山。縣居山之陽,故縣氏之。”據《清史稿》:“縣以黟山名,即今黃山也。”
黟縣建於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原稱黝縣。宋淳熙《新安志》、明嘉靖《徽州府志》載:“秦並天下置黝、歙二縣,屬障郡。”
漢高祖六年(公元前201年),黟縣屬荊國,後改屬吳國、江都國、廣陵國。漢武帝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置丹陽郡,隸屬楊州,黝縣屬丹陽郡。成帝鴻嘉二年(公元前19年),黝縣建廣德王國,立中山憲王弟孫雲客為廣德王,鴻嘉三年逝世,無子繼承,國遂廢。平帝元始二年(公元2年)四月,復以廣德故國(黝縣)立廣川惠王曾孫倫為王,傳子赤。王莽篡位,貶赤為公,始建國二年(公元10年)廢,改黟為愬鹵。
東漢建安十三年(208年)將原歙縣劃分為歙、休陽、新定、黎陽四縣,加上黟縣、始新共六縣從丹陽郡分出,置新都郡,從此改黝字為黟。
晉滅吳,新部郡更名新安郡。黟縣屬新安郡。
隋朝改郡為州,開皇九年(589年)黟縣並入海寧,屬婺州。十一年復置黟縣,屬宣州。十二年置歙州,州治設在黟縣,領黟、歙、海寧三縣。大業三年(607),改州為郡,更歙州為新安郡。十二年,歙人汪華據黟,稱吳王,增置黟州於黟縣。
唐武德四年(621年),改新安郡為歙州,黟縣屬歙州。天寶元年(742年)改歙州為新安郡,乾元元年(758年)復改新安郡為歙州,黟仍屬歙州。永泰二年(766年)劃黟縣的赤山鎮及其六鄉和饒州的浮梁地置祁門縣,次年,又劃黟縣、秋浦、浮梁一部分置石埭縣。
宋宣和三年(1121年),改歙州為徽州,黟縣屬徽州。
南宋景炎二年(1277年),改州為路,黟屬徽州路。
元至正十七年(1357年)改徽州路為興安府,二十四年改為徽州府,黟縣屬徽州府。直至清朝,沿襲不變。
中華民國元年(1912年)元月,廢府留縣,黟縣直屬安徽省。民國3年6月,劃歸安徽省蕪湖道。民國17年8月廢道,直隸安徽省。民國21年,劃屬安徽省第十行政督察區。民國27年4月,屬皖南行署第十行政督察區。民國29年3月,直隸國民政府皖南行署,8月,劃屬安徽省第七行政督察區。1949年4月29日,黟縣解放。5月13日,黟縣劃屬皖南行署徽州專區。1950年,將石臺縣的柯村鄉、美溪鄉,太平縣的宏潭鄉劃入黟縣,1952年4月12日,屬安徽省徽州專區。1956年1月12日,撤銷徽州專區,屬安徽省蕪湖專區。1959年4月18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决定:黟縣並入祁門縣。1961年4月5日,國務院批準,復置黟縣,屬安徽省徽州專區。1971年3月29日,屬安徽省徽州地區。
1987年為黃山市轄縣。
1997年,黟縣面積858平方千米,人口9.8萬,轄3個鎮、9個鄉:碧陽鎮、際聯鎮、漁亭鎮、竜江鄉、碧山鄉、西武鄉、柯村鄉、美溪鄉、宏潭鄉、東源鄉泗溪鄉、洪星鄉。縣政府駐碧陽鎮。
2000年全縣總人口93919人,其中(4個鎮、8個鄉):碧陽鎮25550人,際聯鎮7731人,漁亭鎮8524人,西遞鎮6104人,柯村鄉6446人,美溪鄉3974人,宏潭鄉5383人,洪星鄉4824人,泗溪鄉2054人,竜江鄉8703人,碧山鄉6517人,西武鄉8109人。
2004年,黟縣鄉鎮由12個調整為8個。2004年底,黟縣轄4個鎮、4個鄉。 |
|
黟縣北枕黃山,南望白嶽,四面群山環抱,山川秀麗,習俗淳美,自古便享有“小桃源”之美譽。全縣人口90352人。可是,世界上一些主要國傢都有黟縣僑胞,旅居全國各地的也不少。全縣方圓857平方公裏,是黃山市最小的一個縣,也是最古的縣之一。黟縣境內連綿的群峰與黃山聯為一體,在歷史上曾阻礙了古黟與外部世界的交往,造就了黟縣“世外桃源”般的生態環境。中國著名古代文學家陶淵明受到這一特定環境和風情的啓發,寫下了不朽名篇《桃花源記》,從而使黟縣自古享有“桃花源裏人傢”的美譽。黟縣境內至今仍存有保護完整的古民居3600幢,為皖南之首。西遞、宏村、南屏、關麓、屏山等古民居建築村落佈局嚴謹,工藝精湛,藴藏着極其豐富的文化內涵,其中西遞、宏村已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世界文化遺産,是中外遊客嚮往的旅遊勝地。 |
|
旅遊産業:
黟縣由於其獨特的地理環境和豐富的優秀文化遺産,旅遊業已逐漸成為黟縣經濟的主導産業。2003年統計旅遊接待人次達到111萬,旅遊總收入2.7億元,超過全縣GDP的50%。黟縣目前擁有兩處世界文化遺産:
桃花源裏人傢----西遞、中國畫裏鄉村----宏村,均屬4A級旅遊景區。已開發的正在申報世界文化遺産的古民居景區有:菊豆的故鄉----南屏、神奇的八大傢連體建築----關麓、古黟風水村(舒秀文故居)----屏山。另有旅遊景區:徽州第一木雕樓、塔川秋色、木坑竹海、晚清名妓賽金花故居、陶淵明後裔居住地陶嶺村落、宏村竜池灣農耕文化園等。正在招商開發的主要景區有:五溪山自然保護區、西遞古石窟群、鴛鴦𠔌、十裏桃花長廊等。
絲織業:
黟縣西遞村全景 繭絲綢産業是黟縣經濟的又一支柱産業。八十年代初,從一個鎮辦集體繅絲廠起步,二十年後,黟縣已發展有桑園4.5萬畝,年産鮮繭2000噸;現有規模以上繅絲企業兩個,年繅白廠絲400噸,其中華盛絲綢集團的生産規模名列安徽省第二;一個規模以上捻綫企業,年産捻綫絲260噸,名列安徽省第一。繭絲綢産業總收入達1.5億元以上。
農副産業加工業:
黟縣農副産品加工企業較多,桃源罐頭食品有限公司是其中以生産糖水板慄、箬葉、微菜幹、竹筍罐頭等係列産品的竜頭企業,其糖水板慄産量在全國同行中名列第一,産品95%以上出口海外。黟縣臘八豆腐、宏潭豆腐乳等傳統手工藝製作的産品,也從手工作坊裏走進大型超市。黟縣的茶葉製作久負盛名,其中以黃山毛峰、五溪香芽、西遞翠眉等品種尤為出名。黟縣泗溪的香榧是省級名優産品,其中米榧和和尚榧尤受遊客歡迎。
旅遊工藝品生産産業:
黟縣旅遊工藝品産業是伴隨着旅遊業的發展而逐步壯大的。從最初一傢一戶的簡單手工製作産品,發展到擁有金星工藝品廠、黃山市民間工藝品有限公司和黟縣旅遊商品開發中心等竜頭企業的産業集群,目前大小加工企業有上百傢,其中文房四寶、木雕、磚雕、石雕等係列産品遠銷日本、韓國等國傢和國內二十多個省市。黟縣正逐步成為華東旅遊工藝品生産基地和産品貿易集散地。
其它産業:
黟縣機電、玩具、木竹等産業起步較早,基礎雄厚。軸承、長絨玩具、高性能磁材、小型茶機等産品已形成規模,産品在省內影響較大。黟縣竹材膠合板廠,是我國生産竹材膠合板較早的企業之一,其生産技術至今仍在全國同行中處於領先地位。 |
|
泗 溪 三 寶
---苦丁茶 香榧 葛粉
泗溪鄉深處高山密林,土地肥沃,終年雲霧蒸騰,蔭涼潮濕,由此孕育了珍奇的山果。苦丁茶、香榧、葛粉就生産在此地,被當地人們稱為“泗溪三寶”。
野生苦丁茶 黃山市黟泗溪天然食品開發中心生産的古黟苦丁茶,采用深山天然野苦丁茶葉精製而成,采摘精細,加工技術精湛、産品外形烏緑,茶湯杏緑,爽口耐泡,先苦後醇、經科研單位測定,苦丁茶富含多酚類、三萜類、黃酮類化合物、皂甙、熊果酸、蛇麻脂醇、蒲公英賽醇及多種無機????、氨基酸、維生素,營養與藥理成分豐富。含有多種生理活性天然物質和人體所需要的硒、鋅等多種微量元素。
苦丁茶茶藥兼用。《本草綱目》、《中藥大詞麯》、茶經等均有記載:悠久的民間與現代醫學驗證,苦丁茶具有消熱解毒、生津止渴,減肥降壓降血脂及血液沾稠度等功效。對防治心腦血管有良好的輔助治療作用,苦丁茶有着“天然保健美操茶”、“益壽茶”、“減肥美容茶”的美稱。苦丁茶是珍貴的禮品。
苦丁茶在我國曾有1000年的飲用歷史,但至本世紀初幾近失傳。80年度初,著名茶學家陳興琰教授等人經實地考察、文獻考證和標本鑒定,使苦丁茶“沉舸在現”,成為深受國內外消費者喜愛的保健飲茶。
香榧 黃山香榧是我國的珍稀幹果,早已馳名中外,黃山市黟縣泗溪鄉是全國聞名正宗香榧産地。它早就以殼薄、肉滿、味美、香脆可口,品質特佳、深受消費者歡迎。早在明朝時期被精選為皇宮“貢榧”,黃山香榧除暢銷國內各大中城市外,還遠銷日本、港澳及東南亞各國。泗溪鄉深處高山密林,土地肥沃,雲霧繚繞,氣候宜人、自然環境優越,最適宜榧樹的生長,栽培香榧樹已有千年歷史,素有“千年榧樹三代果”之稱。
香榧仁肉有豐實的脂肪、蛋白質、糖份及碳水化合物,並含有多種維生素和不飽和脂肪酸,有極高的營養價值。食用後對化痰、止咳、潤肺、通便、驅蟲、強身,都有奇特的療效,是不可多得的珍果。
黃山香榧是精選泗溪産地的優質榧仁,配以合理的各種上等輔料,用科學的方法加工而成,具有色香味俱佳,品質特優。
葛粉 泗溪鄉深處高山密林,土地肥沃,雲霧繚繞,氣候宜人,自然環境獨特,資源相當豐富。生長於高山上的野生葛草經科學加工後的葛粉是一種天然保健食品,所加工的野生葛粉呈白條狀,無污色,營養價值高,食法簡單,是清熱毒、提神醒腦、靜心防暑的理想食品,常飲可降血壓、降血脂、減肥、美容等特點。
臘八豆腐
“臘八豆腐”是安徽黟縣民間風味特産,在春節前夕的臘八,即農歷十二月初八前後,黟縣傢傢戶戶都要曬製豆腐,民間將這種自然曬製的豆腐,稱作“臘八豆腐”。
具體製作:用上等小黃豆做成豆腐,把豆腐抹以????水,在溫和的太陽下慢慢烤曬而成。成品色澤黃潤如玉,入口鬆軟,味鹹帶甜,又香又鮮。如在曬製時加入蝦米等配料,味則更好。“臘八豆腐”平時用草繩懸挂在通風處晾着,吃時摘取,一般可晾放三個月不變質、變味。它既可以單獨吃,也可與肉類同炒、同燉。招待貴賓時,黟縣人還將其雕刻成動物、花卉,澆上麻油,拌上蔥薑蒜等佐料,配成冷盤,成為酒宴佳餚。
食 桃
黟縣民間,每年寒鼕臘月,傢傢戶戶都遵照習俗蒸“食桃”,食桃是用優質秈米摻入一定比例的糯米機成米粉,如用石磨研粉更佳。然後用水和粉,揉成粉團,壓入模中成型,蒸熟即可食用。食桃模多用棗木、桃木精製雕刻而成,外形為桃的形狀,上面圖案各異,有麒麟送子、壽星福星和元寶等。食桃冷卻後浸入水中,久存而不變質。 食桃(又稱米果),食桃選用優質秈米並滲入一定比例的糯米機成米粉(古時是舂粉或磨粉),用水和粉,揉成粉團,壓入形狀各一,大小不等的“食桃模”,食桃成型用勁打出再放入鍋中竹扁上,蒸熟即可食用。一時吃不了,等其冷卻後浸入水中,每五、七天換一次幹淨冷水,鼕季不易變質。
食用方法是,可整個烘烤吃,也可切片用肉絲炒,雞蛋炒,蝦米炒以及青菜炒。其味鮮美,耐饑餓。古時黟縣人外出經商,多帶食桃。 |
|
碧陽鎮地處黃山南麓古黟盆地,位於世界文化遺産地西遞宏村的軸心地帶,距黃山風景區僅40余公裏,是黟縣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全鎮轄25個村委會、3個社區居委會,人口4.5萬,其中常住人口4.1萬,流動人口0.4萬;國土面積120平方公裏。
作為黟縣的工業重鎮,碧陽鎮始終把發展繭絲綢業、旅遊食品加工業、旅遊工藝品加工業作為主導産業,已建成規模以上企業8傢,年産值3.65億元,占全縣工業總産值的58%。被列入省“861計劃”的黃山旅遊商品工業基地,現入駐企業19傢,總投資已達2億元。作為該基地項目規劃新區之一五東殿工業新區項目也已正式啓動,一期投入1500萬元,徵地750畝,年內將完成園區規劃和徵地工作。今後,碧陽鎮將繼續加大招商引資和項目建設力度,將該工業基地建設成為全省一流、全國知名的旅遊商品生産基地和集散地。
碧陽鎮以市場經濟為杠桿,以農民增收為核心,以科技創優為先導,堅持圍繞旅遊辦農業,立足效益抓調整,重點發展生態型、觀光型和科技型等新型農業産業項目。現已初步形成蠶桑、水果、茶葉、紫竹、蔬菜、優質油稻等6大頗具鎮域特色的農業産業基地,其中蠶桑基地面積15000畝,水果基地面積2000畝,高效密植茶園面積2500畝,紫竹基地面積1500畝。蔬菜基地面積500畝,水田面積27000畝。一個集約化、規模化的特色農業産業化道路正嚮全鎮輻射形成。
碧陽鎮以發展第三産業和完善城市功能為重點,立足“世界遺産”、“世外桃源”兩大優勢,圍繞“改善旅遊接待能力、開發城區旅遊項目、加快縣城東擴西延”三個方面,推進城區深度開發,着力提高城鎮化水平。為充分發揮縣城輻射牽動作用,該鎮先後完成教育、衛生、文體等一批公益設施建設和鎮區道路改造及亮化、美化;並成功實施了城西新區、馬道路、翼然路、過境公路等舊城改造項目和黟縣賓館、中城山莊擴建等旅遊接待設施項目的建設,城區面貌明顯改觀,小城鎮功能日臻完善。
碧陽鎮歷史悠久,人文薈萃,景色迷人,境內尚保存着數十處古街、古橋、古渠、古井和近800餘棟明清古建築。其中迷宮式古建築群南屏是《菊豆》、《大轉折》、《臥虎藏竜》等多部著名影片的拍攝地,俗稱為“中國影視村”;關麓“八大傢”宅體相通、造型精美,實為徽州古民居所罕見;三國古戰場淋瀝山徒壁懸崖,山清水秀,又有金戈鐵馬、刀光劍影之意境;桃花源生態旅遊觀光農業區風景優美,特色鮮明,區內的五裏、深衝兩村還被授予“全國文明生態示範村”稱號。碧陽鎮正努力發揮這些豐富的旅遊資源優勢,着力改善旅遊接待設施,真正讓旅遊牽動戰略為碧陽的經濟發展插上騰飛的翅膀。
如今,碧陽鎮正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為統領,以爭當崛起先鋒,共創和諧碧陽為己任,立足“工業強鎮、農業富民、旅貿活市”的工作思路,負重自強,開拓創新,為實現碧陽鎮經濟和社會發展的歷史性跨越而不懈努力。
西遞鎮原名東源鄉,為進一步發展旅遊業,1998年12月經安徽省人民政府批準更名為西遞鎮。西遞鎮位於皖南黟縣東南部,處於省“兩山一湖”黃金旅遊經濟圈內,地理位置十分優越,對外交通便捷,距縣城僅8公裏,離黃山火車站52公裏,黃山機場50公裏,距黃山南大門43公裏,黟黃公路從西遞通過,是黟縣通往黃山風景區的主要通道。
小城鎮建設:西遞鎮從1998年建鎮以來,一直非常重視小城鎮建設工作。1999年,該鎮製定了《綜合改革試點方案》,並申報列入全市20個綜合改革試點鎮之一。2001年初,被省政府列入全省200個中心建製鎮。全鎮電話裝機數量938部,鎮區自來水普及率100%,生活用燃氣普及率96%,有綫電視入戶率99%,人均住房面積30平方米。
文化教育:西遞鎮有中學1所,小學4所,小學教學點4個,教師61人,在校學生1155人,學齡兒童入學率達100%。
主導産業:農業作為該鎮的基礎産業,主要以水稻、油菜、茶葉、蠶桑為主。2002年,全鎮農作物播種面積9957畝,水稻播種面積3624畝,總産1348噸;油菜播種面積3126畝。近年來,西遞鎮以市場為導嚮,加快了農業産業結構調整,蠶桑在該鎮農業生産上占主導地位。2002年,蠶繭總産量345噸,直接收入3450萬元。
旅遊業是西遞鎮的支柱産業。 自1986年以來,西遞村依托獨特,珍貴的古民居資源大力興辦旅遊業,尤其近幾年,西遞在海內外知名度不斷提高。2000年11月30日西遞作為“中國古村落的傑出代表,徽文化和典型地方文化特色的具體體現,中國民間建築藝術的寶庫”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産名錄。2001年6月25日,西遞又被國務院批準為國傢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曾成功接待了江澤民,喬石,朱鎔基,錢其琛,印共總書記,泰國王儲等一大批中外黨和國傢領導人。隨着知名度的提高,遊客接待量逐年攀升。據統計,1996年-2002年,遊客年均增長率超過30%以上,2002年,遊客量達50萬人次,門票收入1500萬元。
旅遊資源:
人文景觀:西遞古民居建築群,西遞舊稱西川,三條溪流由東而西穿村而過,因水得名;又因村西1.5公裏處是古時驛站,又稱"鋪遞所",西遞之名由此而來。西遞始建於公元1047年,有950餘年歷史。西遞古村落的整體佈局、環境建築風格等方面完好地保存了明清時期的古樸風貌。全村現有14-19世紀祠堂3幢、牌坊1座、古民居124幢。
自然景觀;鴛鴦𠔌自然風景區,位於西遞古民居東北方向4公裏處,鴛鴦𠔌麯折幽深,千姿百態,徒壁懸崖,碧水深潭,香霧繚繞,幻影無窮,使人恍若身臨仙境。河灘多潭池,絶壁多深洞,大小池潭、山洞各有二、三十餘個。鴛鴦𠔌秀在其表,美在其中,是集山水風光融生態資源為一體的自然景觀。
燕山自然森林公園:距西遞古民居1.5公裏,旅遊資源豐富,山中有黃山鬆、銀杏、紅葉桂木、香果樹等珍貴名樹,有古松樹、古楓樹、古檀樹等百餘棵,山中還有畫眉、相思鳥、百靈鳥等珍奇。燕山奇崖怪石引人入勝,在此構建度假山莊,遊客不僅可以觀看燕山林區風貌,俯瞰西遞古民居全景,又能體味一下這裏的山寨生活。
特産:
臘八豆腐:外觀圓狀,中凹一宕,皮呈赭黃,其味鹹中帶鮮,鮮中藴甜,甜中含香,甚是可口,具備不易變質,隨吃隨取的特點,去皮雕心,外拭麻油,可款待上賓。
西遞翠眉:是一種高質名優茶,製作考究,采用高山茶葉,全部工序手工製作,外觀朵形、嫩黃,聞之清香,曾獲世界茶葉博覽會銀質奬。
對外宣傳:圍繞“徽文化”和“美生態”兩大特點,利用各種傳媒加大對外宣傳力度。1998年,自製發行了vcd光盤,同年12月份,西遞村各景點概括又上了因特網。2003年,該鎮又着手建立自己的網站,構築一扇西遞對外展示的理想窗口。
經濟概括:近年來,該鎮依靠良好的區位優勢和資源優勢,製訂了以農穩鎮、以旅興鎮、以商活鎮的戰略方針,重點實施“旅遊興鎮”戰略。2002年西遞鎮財政收入達589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達2660元,企業營業收入總額達5900萬元,居民儲蓄存款金額1570元。
2000年12月,西遞和宏村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大會正式批準通過,成為中國34處世界遺産中的一處,真正成為人類共同的瑰寶。
宏村位於安徽省黟縣東北部,地理坐標:東經117°38′,北緯30°11′,村落面積19.11公頃,宏村建於南寧紹熙年間(公元1131年),至今800餘年。它背倚黃山餘脈羊棧嶺、雷崗山等,地勢較高,常常雲蒸霞蔚,時而如潑墨重彩,時而如淡抹寫意,恰似山水長捲,融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為一體,被譽為“中國畫裏的鄉村”。特別是整個村子呈“牛”型結構佈局,更是被譽為當今世界歷史文化遺産的一大奇跡。那巍峨蒼翠的雷崗當為牛首,參天古木是牛角,由東而西錯落有緻的民居群宛如寵大的牛軀。以村西北一溪鑿圳繞屋過戶,九麯十彎的水渠,聚村中天然泉水匯合蓄成一口鬥月形的池塘,形如牛腸和牛胃。水渠最後註入村南的湖泊,鵒稱牛肚。接着,人們又在繞村溪河上先後架起了四座橋梁,作為牛腿。歷經數年,一幅牛的圖騰躍然而出。這種別出心裁的科學的村落水係設計,不僅為村民解决了消防用水,而且調節了氣溫,為居民生産、生活用水提供了方便,創造了一種“浣汲未防溪路遠,傢傢門前有清泉”的良好環境。
宏村又名弘村,都是取宏廣發達之意。宏村汪九是唐初越國公汪華的後裔。村子始建於宋代,數百戶粉墻青瓦、鱗次櫛比的古民居群,特別是精雕細鏤、飛金重彩的被譽為“民間故宮”的承志堂、敬修堂和氣度恢宏、西樸寬敞的東賢堂、三立堂等,同平滑似鏡的月沼和碧波蕩漾的南湖,巷門幽深,青石街道旁古樸的觀店鋪,雷崗上參天古木和探過民居庭院墻頭的青藤石木,百年牡丹,森嚴的敘仁堂、上元廳等祠堂和93歲翰林侍講梁同書親題“以文傢塾”匾額的南湖書院等等,構成一個完美的藝術整體,真可謂是步步入景,處處堪畫,同時也反映了悠久歷史所留下的廣博深邃的文化底藴。至清代宏村已是“煙火千傢,棟宇鱗次,森然一大都會矣”,至今仍為宏村鎮人民政府所在地。至八十年代中期開始發展旅遊業,喬石、朱鎔基等先後來宏村旅遊考察,陳復禮、瓊瑤、陳凱歌等先後來宏村進行藝術創作。進入九十年代,宏村入境遊客人數每年以40.5%的速度增長,其中又以港臺及海外遊客為多。
宏村已於2000年11月30日在第24屆世界遺産委員會上正式確定為世界文化遺産,2001年又被確定為國傢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安徽省愛國主義教育基地。2002年12月30日加入中國風景名勝區協會,2003年3月加入中國風景名勝區協會世界文化遺産工作委員會, 2003年7月,被正式評為國傢級4A景區,2003年12月被評為全國首批歷史文化名村。
漁亭鎮位於黃山市西部,黟縣、休寧、祁門三縣交界處,是黟縣南大門,距離縣城13公裏,距離世界著名風景區──黃山僅40公裏,離世界文化遺産地──西遞、宏村10余公裏,慈張公路、皖贛鐵路穿境而過,交通十分便利,區位優勢明顯。東與道教聖地齊雲山接壤,西與國傢級森林公園──牯牛降為鄰,黟縣火車站坐落境風,素有“七省通衢”之美稱,是皖南商品重要集散地,歷來為商傢必爭之地。
漁亭鎮面積69.3平方公裏,下轄6個行政村,47個村民組,1個居民隊,2681戶,11159人。山場面積80400畝,森林覆蓋率達76.9%,耕地面積10400畝,其中水田6150畝,茶園6000畝,桑園1500畝。
洪星鄉位於黃山市黟縣中西部,屬長江支流---青弋江水係源頭,總面積120平方公裏,轄6個行政村,31個村民組,總人口5100人,其中農業人口4800人左右。有林地13.9萬畝,林業用地16.9萬畝,森林蓄積550885立方米,森林覆蓋率85%,人均山場面積30畝,毛竹林6畝。年降水量1708毫米,年均溫15.8攝氏度,無霜期218天。森林植被屬亞熱帶常緑闊葉林帶,樹木種類繁多,境內珍稀野生動植物資源也有廣泛分佈。全鄉交通狀況良好:黟七公路、黟宏公路縱橫貫穿全境,同川、楊林兩條道路拓寬工程已完成、黟七綫改造工程、至各村組有機耕路連接正在實施,方傢嶺隧道即將貫通;國際互聯網絡、移動、聯通均已開通;有綫電視、廣播電視、電話覆蓋全鄉。
美溪鄉位於黟縣西北部,距城41公裏,南鄰祁門,北接石臺,居於洪星、宏潭、柯村等山區四鄉中心。全鄉共轄四個行政村,24個村民組,農業總戶數986戶,人口3813。境內總面積68平方公裏。全鄉現有水田3089.6畝,旱地526.9畝。山場88000畝,森林覆蓋率為76%。農業主要經營項目:林、茶、糧、豬,加上近年蓬勃興起的蠶桑、食用菌、中藥材、果品業在農民收入中開始占有一定的比重。2004年農民年人均純收入1830元。
(一)旅遊潛在資源
本鄉地理呈喀斯特地貌特徵。境內峰巒疊翠,溪流飛瀑;深衝大塢,環境清幽。擁有打鼓潭瀑布、牛鼻坑風光等一批景點,更兼竹林裏人傢、大河竹筏和古水車一類的村俗文化,可資開發“山區河道漂流”,“高山洞穴探幽、探險”和休閑、度假等旅遊觀光項目。因地理區位偏僻、封閉,這些天然旅遊資源長時期得不到很好的開發。
(二)生態農業及旅遊産品開發前景
本鄉山地資源豐富,可規模開發種植緑色食品如天然無公害有機茶園、高山蔬菜、發展中藥材種植等;利用小雜竹、小雜木、奇花異草製作盆景、根雕、草編、竹編各種旅遊工藝品。
(三)地域特徵、優勢企業及名優土特産品
該鄉位於著名的黃山西麓,素有黟縣“小桂林”、太平湖畔的一顆明珠之稱。境內林木蔭蓊,溪水透瑩,具有開發生態旅遊的高品位純天然資質。境內平均海拔500多公尺,全年平均降雨量1750mm,無霜期210天左右,年平均溫度15ºC。四季明顯,空氣濕潤溫差大,農業環境清新、淨潔。盛産木材、毛竹、茶葉、香菇、筍蕨、𠔌物、油料,生豬、蠶繭等;加工業産品有石灰、碳化磚,各種仿古桌椅、茶几傢俱,節日糕點食品,野生苦丁茶,健身藥用係列蛇酒等。
(四)投資環境及招商項目
近年來,該鄉致力優化發展環境和生態建設,先後建成鄉政府所在地柏油馬路、美溪口商住樓,初步完善了供電、供水和通訊等一大批現代集鎮基礎設施,尤其貫穿境內的省道黟七公路正在實施拓寬、澆油改造,將使該鄉投資環境進一步得到改善和優化。黟縣縣委、縣政府在確立以旅遊經濟為中心的發展戰略同時,將美溪鄉作為集鎮建設和開發山區生態旅遊的重點,並實施以開發美溪“小桂林”山水風光為主,帶動柯村鄉“紅色”旅遊,輻射宏潭鄉五溪山自然保護區,形成“山外看文化,山裏看生態”的格局,使之成為古黟旅遊後續發展基地。與其得天獨厚的山水資源,質樸純美的人文景觀,無疑給投資者帶來豐厚的利潤及巨大的市場空間。除係列開發生態旅遊項目,還可以利用深衝大塢、林間濕地等自然原生地獨特的環境條件,發展種植珍稀森林植物如各種可食性孢菇和天麻、靈芝、人參等名貴中藥材、興辦盆景、根雕園,開發高山小水電等緑色環保企業。
柯村鄉位於黟縣的西北部。全鄉8個行政村,總人口6399人,總面積87.79平方公裏,林地11.08萬畝。境內森林覆蓋率81%。植被覆蓋率達95%以上。2004年財政收入60萬元,人均純收入1948元。境內有皖南第一個紅色政權——皖南蘇维埃,有革命先輩方志敏同志率領北上抗日先遣隊來到皖南紅色蘇區進行革命鬥爭指導蘇區工作留下的大量足跡;柯村鄉將以紅色旅遊和生態建設為抓手,打造山區一流的旅遊生態環境,逐步建成以紅色旅遊與自然景觀相互輝映的山區生態旅遊經濟強鄉。
宏潭鄉位於世界著名旅遊勝地黃山景區、世界文化遺産西遞、宏村西北部,是青弋江發源地,國土面積127平方公裏,轄6個行政村43個村民小組,1591戶5607人,山場面積17萬畝,耕地5800畝,茶園3643畝,桑園1920畝。四季分明,氣候溫和,雨水充沛,日照充足,是一個以糧、林、茶、桑兼作的山區鄉。盛産五溪山牌毛峰茶、宏潭豆腐乳、靈芝、食用菌、筍幹等農副特産品。青弋江上遊茶溪河、清溪河分別自東西北部流經該鄉。境內群山疊翠,溪流縱橫,田、林、竹、桑、茶園相間,空氣環境優越。鄉內尚存部分古亭橋坊、祠堂庭院及古墓,為明清初時遺留的古建築文物。 |
|
- n.: Yi County
|
|
黃山 | 水果 | 特産 | 泗溪 | 旅遊 | 安徽 | 景點 | 鈎針 | 棒針 | 中國竹針 | 順林竹針 | 風景名勝 | 地名 | 安徽省 | 黃山市 | ????業公司 | ????務管理局 | 更多結果... |
|
|
宏村鎮 | 漁亭鎮 | 宏潭鄉 | 美溪鄉 | 碧陽鎮 | 西遞鎮 | 柯村鄉 | 洪星鄉 | 泗溪鄉 | 碧山鄉 | 西武鄉 | 際聯鎮 | 竜江鄉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