显示地图 目录 广义的劳动 指从生物学的角度对劳动 所做出的最广泛的抽象或概括,是指人们在各种活动中劳动 力的使用或消耗。
狭义的劳动 是指人类在自身智能分配下,通过各种手段和方式创造社会财富以满足人类日益增长的物质、精神等方面需要的有目的的活动。 能够对外输出劳动 量或劳动 价值的人类运动称之为劳动 。劳动 是人维持自我生存和自我发展的唯一手段。 按照传统的劳动 分类理论,劳动 可分为脑力劳动 和体力劳动 两大类。这种分类理论实际上是不完整的,因为有些特殊的劳动 如人口的生产、作为谋生手段的卖血或出卖人体器官的行为、从事模特行业的行为、以牺牲生命和鲜血为主要代价的战争行为等,既不能简单地算作脑力劳动 ,也不能简单地算作体力劳动 ,但它们应该属于劳动 的范畴,尽管这些劳动 可能是非法的或不道德的。这说明现有的劳动 分类理论存在着严重的缺陷,说明在脑力劳动 与体力劳动 以外,至少还存在一种为人们所忽略了的人类劳动 。
劳动 是人类运动的一种特殊形式,为了确定劳动 的分类方法,首先应对人类运动的形式进行分类。人类机体是由众多生理系统、组织或细胞有机地组合而成的,其中每一个系统、每种组织和各类细胞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各司其职,井然有序地通过新陈代谢来完成各种生理、心理和精神功能,以维持和发展整个机体复杂的生命运动。可以把人类机体的各组成部分完成规定功能的过程称为人的主体运动。从不同的观察角度来看,人的主体运动可分为若干种不同形式。例如,根据生理功能的不同,可分为消化运动、呼吸运动、血液循环运动、生殖运动、分泌运动、神经运动等;根据控制方式的不同,可分为自主运动与随意运动。 根据参与运动的人体主流系统的不同,人类运动可分为体力运动、脑力运动与生理力运动。
1、体力运动。体力运动是指以人体肌肉与骨骼的运动为主,以大脑和其他生理系统的运动为辅的主体运动,如步行、挑水等。体力运动是所有动物具有的运动形式,生物进化到一定程度,就形成了动物的运动系统。体力运动的形成使动物一方面能够通过改变自己与外部客观事物的空间距离,以灵活地选择客观事物和外部环境;另一方面能够通过肌肉和骨骼形成一定的机械作用力来改变事物的数学与物理性质,如空间位置、形状尺寸。任何体力运动的形成、维持和发展必须依靠机体其他生理系统的参与,并为之提供物质、能量和信息,因此体力运动必然伴随着其他生理系统的运动。
2、脑力运动。脑力运动是指以大脑神经系统的运动为主,以其他生理系统的运动为辅的主体运动,如思考、记忆等。第二信号系统的形成与发展是脑力运动得以产生的前提条件,低等动物的大脑由于不具备第二信号系统,不能相对独立地进行脑力运动,它只是为体力运动或其他运动提供必要的本能控制信号,从属于其他形式的运动,因此脑力运动是只有人类才具有的运动形式。
3、生理力运动。生理力运动是指除了体力运动和脑力运动以外的其他形式的主体运动。广义地讲,生理力运动是一切生物都具有的运动形式:对于植物来说,有光合作用、蒸腾作用、呼吸作用等;对于动物来说,有消化运动、呼吸运动、血液循环运动、生殖运动、分泌运动、神经运动等。任何形式的生理力运动都可归结于细胞的运动,而细胞的运动实际上就是一个物质和能量代谢的过程,人的生理系统通过一定的生理力运动对所获取的食物进行消化、吸收、传输和能量转换,为整个生理系统的正常运行提供所需的物质和能量,以保证机体协调一致地运行。
不同运动形式的相互关系。生理力运动、体力运动与脑力运动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互为补充的辩证统一关系。(1)生理力运动是体力运动与脑力运动的基础。生理力运动是体力运动与脑力运动存在的必要条件和基础因素;体力运动是生理力运动不断进化的产物,脑力运动又是生理力运动与体力运动不断进化的产物;体力运动与脑力运动的强度要受生理力运动所能提供的物质和能量的限制。(2)体力运动又是脑力运动的基础。体力运动的直接性、多样性、灵活性是神经系统不断发展的客观动力;脑力运动的基本设想最终必须由体力运动来实现。(3)脑力运动为体力运动确定了基本的发展方向。脑力运动可以有效地引导和促进体力运动的发展,为体力运动提供了预见性和目的性,使体力运动有了明确的动机;为体力运动提供了主动性和创造性,使体力运动不仅用于适应环境,还可以用来改造环境;为体力运动在总体上确立了未来的发展趋势,使得体力运动朝着提高灵活性和降低强度的方向发展;使得体力运动越来越多地与生产工具相结合,以产生越来越强的放大作用;使得体力运动越来越远离直接的自然物而与人工物相结合,越来越远离有形物质而与信息相结合;使体力运动的分工越来越细微,越来越专业化和复杂化。(4)体力运动为生理力运动确定了基本的发展方向。体力运动可以有效地引导和促进生理力运动的发展:对于生产工具的使用,促进了人类的手脚分工,使人类机体的生理结构产生了一系列变化;体力运动的成果改造了机体的生存环境,也使人类机体某些组织或器官的功能特性发生了变化;体力运动的复杂性促进了生理力运动与生理器官的复杂化和精确化。(5)脑力运动是人类最高、最复杂的运动形式。脑力运动使人类从根本上区别于一般低等生物,使人类具有极高的预见性、自觉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脑力运动具有无限的发展潜力,而生理力运动和体力运动的发展极为有限,它受生物规律的限制;脑力运动可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制约和控制体力运动或生理力运动。(6)脑力运动、体力运动是生理力运动的特殊形式。人的运动系统可看作是一种特殊的生理系统,体力运动可看作是一种特殊的生理力运动;人的大脑神经系统也可以看作是一种特殊的生理系统,脑力运动也可看作是一种特殊的生理力运动。 能够对外输出劳动 量或劳动 价值的人类运动称之为劳动 。运动并不等于劳动 ,它还包括消费活动,劳动 只是运动的一种特殊形式。人的消费活动与劳动 往往是相互渗透、相互作用的:消费活动中通常有劳动 的内容,劳动 也伴随着一定的消费活动。人类的消费活动从其客观目的来说,并不是为了主观的享受,而是为了劳动 做必要的生理、心理和精神上事前之准备和事后之补偿。消费活动是为劳动 服务的,是劳动 的前提和基础。区分劳动 与运动既不能用“是否带来痛苦”或“是否牺牲安乐与幸福”作为判断依据,消费过程往往也会产生痛苦的感觉;也不能用“是否有产品输出”作为判断运动与劳动 的依据,因为许多劳动 (如学习、锻炼和培训等)并没有直接的产品输出。
与人类运动相对应,人类劳动 可分为脑力劳动 、体力劳动 和生理力劳动 三大基本类型。
1、体力劳动 。体力劳动 是指以人体肌肉与骨骼的劳动 为主,以大脑和其他生理系统的劳动 为辅的人类劳动 。
2、脑力运动。脑力劳动 是指以大脑神经系统的劳动 为主,以其他生理系统的劳动 为辅的人类劳动 。
3、生理力运动。生理力劳动 是指除了体力劳动 和脑力劳动 以外的其他形式的人类劳动 。
一般的人类劳动 由脑力劳动 、体力劳动 与生理力劳动 按照不同的比例关系组合而成。通常意义上的脑力劳动 是指那些脑力劳动 占主要比例的复合劳动 ,体力劳动 是指那些体力劳动 占主要比例的复合劳动 ,生理力劳动 是指那些生理力劳动 占主要比例的复合劳动 。例如,人口的生产过程虽然以生理力劳动 为主,但也伴随着一定的体力劳动 和脑力劳动 。
生理力劳动 的具体形式。根据作用方式的不同,生理力劳动 可分为以下三种具体形式:(1)恢复性生理力劳动 。是指用以恢复和补偿原有的生理性组织、器官和体液等功能特性的生理力劳动 。例如,当人的大脑受到轻微损伤时,其机体通过吸收适当的营养物质并进行良好的精神调养以后,会逐步恢复大脑的健康;当产妇出现体质虚弱时,其机体通过吸收营养物质并将其转化为适当的化学物输送到相应的组织、器官和体液之中,用以恢复和补偿其功能特性;当皮肤擦破时,机体就自动地修补好皮肤;当机体的血液损失时(如献血),机体将通过肝脏等器官来制造新的血液。(2)加强性生理力劳动 。是指用以改善和加强原有生理性组织、器官和体液等功能特性的生理力劳动 。当人的某些生理组织、器官和体液的功能特性处于正常状态时,其机体通过某种生理力劳动 来不断地积累生理信息,以改善和加强这些组织或器官的功能特性。例如,对人的某些组织或器官进行适当的、损伤性的物理或化学刺激后,这些组织或器官的功能特性不仅能很快地恢复,而且还能得到改善和加强。(3)生育性生理力劳动 。是指用以生产新生儿的生理力劳动 。妇女在怀孕过程中,一方面通过生理力劳动 将各种营养物质和食物能量进行消化和吸收,并转送到胎盘里,又把胎盘所排泄的废物排出体外;另一方面孕妇体内的生理、心理和精神状态是胎儿生长发育的外环境,孕妇必须付出一定的生理力劳动 来形成、维持和改善这种环境。 统一价值论认为:信息的本质就是“消除不确定性”,而“消除不确定性”等同于“提高有序性,“提高有序性”就是“提高功能有序性”,“提高功能有序性”就是“增加价值量”。因此信息的根本作用和本质内涵在于改变系统的价值总量,即信息是价值的真正源泉。
信息的产生有两个来源:
1、生物进化。任何耗散结构都具有一定的自组织能力,它们在自组织过程中,一方面通过基因变异的方式来形成信息(包括正价值信息和负价值信息),另一方面通过优胜劣汰的方式来选择信息,并通过基因遗传的方式来贮存和传播信息。生物信息的积累使生物组织之间、及生物个体之间能够产生越来强的相干作用与协调作用,各组织的结构越来越精细,个体之间的协作越来越和谐。
2、人类劳动 。人类在劳动 过程中,一方面通过行为方式的变换与思维方式的变换来形成信息,通过价值判断与价值评价来选择信息,并通过经验和能力等方式来贮存和传播信息。另一方面通过建立、发展和完善各种形式的扩展耗散结构(生活资料、生产资料、社会关系、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等)来形成信息,通过价值判断与价值评价来选择信息,并通过科学与技术等方式来贮存和传播信息。第三方面,劳动 促进了手与脚的分工,使人学会了制造和使用工具;劳动 促进了语言的产生,加速了信息的生产和传播;劳动 促进了大脑和机体的进化,加速了信息的积累与处理。人类劳动 分为体力劳动 、脑力劳动 与生理力劳动 三种基本形式。体力劳动 、脑力劳动 和生理力劳动 都可以凝聚一定的信息,因而都可以产生价值增值,其中生理力劳动 凝聚的信息通常是以生理信息的形式凝聚于人的机体之中,主要表现为机体健康性、身体灵活性、感官灵敏性、环境适应性、思维创造性等方面的加强,有时也表现为缺陷器官的修复与强化、体液与组织的弥补和替代等。人类最早的信息也是全部来源于生物进化,它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前提。
由于生物进化过程非常缓慢,它所产生的信息可以忽略不计,因此人类劳动 可以看作是信息的唯一来源。于是,“信息是价值的唯一源泉”就基本上等价于“劳动 是价值的唯一源泉”了。总之,劳动 之所以被确认为价值的唯一源泉,并不是因为抽象意义上的定义,而是因为劳动 在信息(包括人类机体的生物信息)的形成、传播、处理和运行过程中起着决定性作用,因此可以说劳动 创造了所有价值,劳动 创造了人类本身。 人类的一切活动(经济活动、政治活动与文化活动)在本质上都是价值的运动,都是各种不同形式的价值不断转化、不断循环、不断增值的过程。这种价值运动具体表现为:使用价值、劳动 潜能、劳动 价值与新使用价值的循环回路,所有复杂形式的价值运动最终都可以分解为若干个这样的循环回路,所有复杂的社会现象都是由若干个这样的循环回路有机地组合而成。图1给出了一个直观的经济领域的价值模型,称为价值循环流量图。
↓←—————←——————←—————←—————←
↓ ∣→新的使用价值(生活资料)↑
使用价值→劳动 潜能→劳动 价值∣
(生活资料) ↑ ∣→新的使用价值(生产资料)↓
↑———————←———————←
图1 价值循环流量图
一般情况下,价值的循环运行可分为三个基本阶段:消费阶段(使用价值→劳动 潜能)、劳动 阶段(劳动 潜能→劳动 价值)、生产阶段(劳动 潜能→劳动 价值)。
1、消费阶段:使用价值向劳动 潜能转化。人们消费各种各样的生活资料,虽然在主观动机上是为了满足自己的主观需要,但在客观目的上是为了维持和发展自己的劳动 能力,更直接的意义是为劳动 过程积累必要的劳动 潜能。通常把生活资料使用价值转化为劳动 潜能的过程称为消费。
消费效益:消费过程中产出的劳动 潜能Qp与投入的生活资料使用价值Qu的比值,定义为该消费过程的消费效益,用E1来表示,即
E1=Qp/Qu (1)
2、劳动 阶段:劳动 潜能向劳动 价值转化。劳动 者在生产系统中通过具体的劳动 方式,把劳动 潜能释放出来并转化为劳动 价值。通常把劳动 潜能转化为劳动 价值的过程称为劳动 。
劳动 效益:劳动 过程中产出的劳动 价值Qv与投入的劳动 潜能Qp的比值,定义为该劳动 过程的劳动 效益,用E2来表示,即
E2=Qv/Qp (2)
3、生产阶段:劳动 价值向新的使用价值转化。劳动 者所付出的劳动 价值与生产系统中的生产资料相结合,并作用于劳动 对象,使劳动 对象的品质特性发生变化,从而增大其使用价值,这个过程实际上就是一个劳动 价值向新使用价值的转化过程。通常把劳动 价值向使用价值的转化和增值过程,称为生产。
生产效益:生产过程中新增的产品使用价值Q′u与投入的劳动 价值Qv的比值,定义为该生产过程的生产效益,用E3来表示,即
E3=Q'u/Qv (2-33)
由价值循环流量图可以看出,使用价值(生活资料使用价值与生产资料使用价值)、劳动 潜能与劳动 价值都是价值的具体形态,它们之间相互转化、相互促进、互为前提,劳动 价值不再是“抽象的”,它与使用价值一样是具体的,属于相同的范畴,它来源于使用价值,又服务于使用价值,它是一种特殊的使用价值,它是“劳动 力”这种特殊生产资料的使用价值,它与使用价值具有完全相同的度量单位。由于“劳动 潜能”是(生活资料)使用价值向劳动 价值转化过程中的过渡形式,它必须通过转化为劳动 价值以后才能真实地体现出来,不能算作价值的基本形态,因此价值的基本形态就是使用价值与劳动 价值两种。 统一价值论认为,人的劳动 量与他所消耗的生活资料使用价值消费量之间存在一定的对应关系,经过理论论证,提出:
劳动 量的度量方式:采用“社会必要补偿性生活资料使用价值消费量”来度量劳动 者的劳动 量。
这里要掌握四个方面的规定与条件限制:
1、“生活资料使用价值”:价值形态包括物质和精神两个方面;价值层次包括温饱类、安全与健康类、人尊与自尊类、自我发展与自我实现类四个方面;表现形式包括商品和非商品(如服务)两个方面;享受范围包括个体生活与居住条件、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三个方面;享受方式包括个体独享(即工资、补贴、保险等)、集体共享(即集体福利)和社会共享(即社会福利)三个方面;价值延伸范围包括幼儿与少年成长、中年与青年发展和老年退休三个方面;价值使用途径包括生活、教育(含义务教育费和职业培训)和工作三个方面;价值用途包括赡养父母、养育子女和维持自己生活三个方面;价值体现方式包括工资、补贴和保险(含劳动 保险、医疗保险和养老保险)三个方面;等等。
2、“补偿性”。生活资料的消费可分为三种基本情况:补偿不足、补偿平衡、补偿有余。实践表明,劳动 者在进行劳动 前后必须消费一定形式和一定数量的生活资料使用价值来补偿其劳动 耗费量,否则劳动 者的劳动 能力就得不到可持续的维持和发展,如果所消费的生活资料使用价值小于一定值,则会出现“补偿不足”,此时劳动 的耗费量大于劳动 的补偿量,劳动 者的劳动 能力将受到损害而逐渐萎缩;如果所消费的生活资料使用价值大于一定值,则会出现“补偿有余”,此时劳动 的耗费量小于劳动 的补偿量,劳动 者的劳动 能力将得到增强而逐渐发展;如果所消费的生活资料使用价值正好等于一定值,则会出现“补偿平衡”,此时劳动 的耗费量正好等于劳动 的补偿量,劳动 者的劳动 能力将会维持原状。这就表明,只有在“补偿平衡”状态,劳动 者所消费的生活资料使用价值量与劳动 量才能有一定的对应关系。
3、“社会必要的”。同一社会时期,劳动 者的消费熟练度不同,相同的生活资料使用价值将会产生不同的劳动 潜能,消费熟练度高的人,只需要消费较少的生活资料使用价值,就可以产生较多的劳动 潜能,因此所谓“社会必要的”就是要求劳动 者具有社会平均的消费熟练度;同一社会时期,劳动 者的劳动 熟练度不同,相同的劳动 潜能将会产生不同的劳动 量,劳动 熟练度高的人,只需要消耗较少的劳动 潜能,就可以产生较多的劳动 量,因此所谓“社会必要的”就是要求劳动 者具有社会平均的劳动 熟练度。 马克思认为:“增进劳动 的强度,意思就是说在同一时间内增加劳动 的支出”,他还将劳动 强度定义为劳动 的内含量或劳动 的密度,并认为:“提高机器的速度,和扩大同一劳动 者照管的机器的范围”、“提高劳动 的紧张程度,更加细密地填满劳动 时间的微孔”、“增进劳动 的规律性、划一性、秩序性、继续性和能量”(《资本论》第1卷第438页)等都可提高劳动 强度。然而,劳动 的内含量或劳动 的密度是什么内涵呢?他并没有阐述清楚。劳动 强度是一个容易进行主观感觉而不容易进行理性抽象的概念。过去,人们往往从两个方面来理解劳动 强度。一是劳动 者主观感觉的紧张性、疲劳性和痛苦性,二是劳动 过程所完成的工作量密度。
统一价值论认为,劳动 强度的提高,对于劳动 对象来说,加大了劳动 者作用于劳动 对象的力度(对于脑力劳动 者来说,就是加大了大脑对于第二信号系统的处理力度),表现为工作量密度在增大;对于劳动 者来说,加大了内部生理、心理和精神的紧张性和痛苦性,表现为劳动 者用于补偿劳动 耗费所需要的生活资料在增加。由此可见,提高劳动 强度实际上就是提高主劳动 密度,并维持附加劳动 密度的相对不变。因此,对劳动 强度做出如下精确定义。
劳动 强度:主劳动 密度与附加劳动 密度之比值,称为劳动 强度,用I来表示,即
I=Mlt/Mlb 1、劳动 熟练度提高的基本特征。我们经常看到这种现象:新工人在机床上操作时,开始总是感到笨手笨脚的,心理很紧张,动作迟缓,废品率高,不安全性大,每天下班回家感觉很疲劳,身体许多部位感到疼痛。随着工作时间的增长,以上现象逐渐减轻并消除。这种现象是由劳动 熟练度的提高而产生的。以体力劳动 为例,熟练劳动 行为有两方面的特征:(1)与熟练劳动 行为无关的多余动作逐渐减少,精神紧张性逐渐消失。例如,儿童初学写字时,常常是手指紧握笔杆,面部肌肉紧张,并且嘴唇噘起,眼睛歪斜,表现出一些多余动作和精神的紧张。(2)熟练劳动 行为中各个具体动作之间在时间和空间排列上越来越紧凑,在功能特性上越来越协调一致,并具有越来越高的精确性和灵巧性。如优秀运动员的精彩表演、雕刻家的精美作品往往使人赞叹不已,这就是人们常说的“熟能生巧”。第一个特征标志着劳动 者在完成相同的工作量时所耗费的劳动 量逐渐下降;第二个特征标志着劳动 者所耗费的劳动 量不变时所完成的工作量逐渐增加。总之,劳动 熟练度的提高可归纳为一个基本特征:工作量不变,劳动 量下降。
2、劳动 熟练度的生理机制。由心理学可知,大脑皮层的机能系统性最主要的表现是动力定型,简称为动型,它是大脑对一定的刺激物系统所产生的反应系统。动型:就是以几个不同的条件刺激物(声音、光线等)按一定时间间隔和顺序组成为一个定型系统,对动物进行反复训练,动物就会逐渐形成一个跟各个刺激物的强弱、性质以及相互关系相对应的稳定的反应系统。在这个反应系统中,机体对前一个条件刺激物的反应变成了后一个反应的条件刺激物,各个刺激物只具有始动作用,而各个反应的性质由整个定型系统来决定。在动型的情况下,高级神经活动可免除一些不必要的或不重要的活动,用以保持神经系统的活动不受次要因素的干扰,以减少能量的耗费。动型在人的身上表现为巩固的、习惯了的行为动作、思维方式、情感取向等。体力劳动 熟练度的生理机制是:人通过对某些具体动作按照固定的时间顺序和逻辑顺序进行多次反复练习,使其产生某种程度上的动型,从而逐步实现这一行动的自动化,从而逐渐减少机体内部的物质与能量的耗费(即劳动 量的耗费)。例如,工人在操作机器方面、运动员在体育项目方面的熟练都是长期勤学苦练的结果。脑力劳动 熟练度的生理机制与体力劳动 熟练度的生理机制大致相同,所不同的是引发动型的一系列刺激信号均为第二信号系统,即语言与文字信号,具体表现为大脑神经系统中暂时神经联系产生某种程度上的动型,从而逐步实现脑力思维“动作”的自动化。生理力劳动 的熟练度的生理机制与体力劳动 的熟练度的生理机制也大致相同,所不同的是引发动型的一系列刺激信号为机体内部组织所发出的生物化学信号,而产生的反应是机体内部组织的生物化学变化。
3、劳动 的熟练化倾向与非熟练化倾向。由于动力定型的存在,每一个人对于任何劳动 量或工作量所付出的劳动 潜能都是一个随时间而不断变化的量。不过,对于确定的生产领域来说,同时存在着两种变化倾向:熟练化倾向:是指同一个人完成同一工作量所付出的劳动 量,随着劳动 时间的增长而呈下降的趋势。非熟练化倾向:是指在确定的生产领域,由于劳动 力的新老交替,劳动 者平均完成相同的工作量所付出的劳动 量,随着劳动 时间的增长而呈上升的趋势。当生产领域的熟练化进程与非熟练化进程大体均衡时,对于确定的工作任务,整个生产领域每个劳动 者所付出的社会平均劳动 量是一个相对稳定的值。
统一价值论认为,劳动 熟练度就是用来描述和反映劳动 者劳动 熟练化发展状况的一种客观尺度。显然,它是一个相对概念。由于劳动 熟练度的基本特征是工作量不变而劳动 量下降,它反映了劳动 者个人相对于社会平均熟练者完成相同的工作所节省的劳动 量,因而反映了劳动 者相对于社会平均熟练者的熟练化状况。为此可以对劳动 熟练度做出如下精确定义:
劳动 熟练度:设劳动 者完成某工作所需的劳动 量为Ql,该工作所需的社会平均劳动 量为Qlo,则把
Rl=(Qlo-Ql)/Qlo
定义为劳动 熟练度。 “劳动 复杂度”到底是一个什么概念?这个问题一直困扰着价值理论界,许多学者对此作了大量的尝试性研究,但没有取得满意的结果。虽然,人们意识到复杂劳动 所创造的劳动 价值量相当于加倍的简单劳动 ,但并不清楚到底为什么会这样?也不知道复杂劳动 应该以什么原则折算成加倍的简单劳动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提出:复杂劳动 比简单劳动 的劳动 价值密度要大。但是,熟练劳动 同样比非熟练劳动 的劳动 价值密度要大,高强度劳动 同样比低强度劳动 的劳动 价值密度要大。然而,劳动 复杂度、劳动 熟练度和劳动 强度这三个基本因素各自以何种独特的方式来影响劳动 价值密度呢?
统一价值论认为,复杂劳动 与简单劳动 在其外部特征和内部反应上存在一系列的差异,这些差异存在如下的逻辑关系:引发复杂劳动 的前提条件是提高劳动 者的培养费用;由此产生的直接结果是提高劳动 者的技能质量水平;从而使劳动 者能够改造那些在组织功能上或逻辑结构上日趋复杂的劳动 对象;劳动 对象的复杂性必然引起劳动 者内部反应的复杂性和劳动 量支出的复杂性,从而产生了与简单劳动 之间在劳动 量上的倍比关系;这种倍比(价值)关系必然反映在它们所体现的交换关系之中,也必然反映在它们的劳动 主体所体现的社会关系之中;这种交换关系或社会关系必然为人们所反映,并形成相应的观念与意识。由此可见,只有透过复杂劳动 所表现出的外部特征,才能准确发现复杂劳动 的本质内涵。
实践表明,提高劳动 密度可通过三个基本途径来实现:①提高劳动 强度;②提高劳动 熟练度;③提高劳动 复杂度。由于劳动 熟练度的提高只是改变不同劳动 者之间劳动 密度的相对差异,并不改变整个社会在劳动 密度上的平均水平。提高劳动 密度只能通过两个途径来实现:一是提高附加劳动 密度;二是维持附加劳动 密度相对不变,提高主劳动 密度。显然,第二个途径实际上就是提高劳动 强度,那么第一个途径无疑就是提高劳动 复杂度。
事实上,附加劳动 密度的提高,改善了机体的内环境,提高了劳动 行为的技术质量水平,从而对主劳动 密度产生了一定的功能放大效应,使劳动 者能够对较为复杂的劳动 对象施加作用力,这本身就意味着提高了劳动 复杂度。劳动 复杂度的提高通常需要通过基础知识的学习、专业技术的培训和实践经验的总结来实现。因此可以对劳动 复杂度做如下的精确定义。
劳动 复杂度:复杂劳动 的附加劳动 密度Mlb与简单劳动 的附加劳动 密度Mlbo之比值称为劳动 复杂度,用G来表示,即
G=Mlb/Mlbo 劳动 的特征:
1, 劳动 的本质:
在一个价值周期中,劳动 的价值在于满足价值主体“获取并消耗价值客体”的需要。 (换个角度,也可以这样表述:在一个价值周期中,劳动 的价值在于帮助价值客体实现自己的价值。)
劳动 的价值,也只在于获取和消耗。这是劳动 存在的根本价值。除此以外,劳动 不存在另外的价值。
2,劳动 不创造任何价值。它只能在帮助价值客体实现价值的前提下,实现自己的价值。
3, 在一个价值周期中,劳动 只对价值主体有价值,而对价值客体没有价值。这种情况的劳动 价值, 我们称之为“劳动 的单向价值”。
4,在一个价值周期中,同一个劳动 所涉及到的两端的事物,互为价值的主体和客体。 这样的价值周期,我们称之为“双向的价值周期”。而这种价值周期中的劳动 ,它同时充当了分别为两端的事物获取并实现对方价值的角色,它的所具有的价值,我们称之为“劳动 的双向价值”。双向的价值周期向我们展示出她的许多温柔和美好的特点:公正、平等、双赢和可持续的建设性。
5,所谓剥削,是指单向的价值周期中的价值主体向价值客替施加的劳动 。
我们也可以说,单向价值的劳动 ,我们就称之为“剥削”。
对劳动 的不正确定义. 有几种情况:
一, 定义范围狭窄. 比如, "劳动 是人创造自我内、外存在的活动". 但是,劳动 是生命现象,不只存在与人类. 再比如,"其包括各种生产过程", 但是除了"生产过程"之外的其他劳动 呢?定义不详尽.
二, 定义矛盾. 比如, "人类创造物质或精神财富的活动", 人类的"财富"由两点构成: 1, 价值. 2, 劳动 . (详见《资本论》第五卷说明)。 用“财富”参与定义“劳动 ”,它就变成了: 劳动 ,是“人类创造物质或精神劳动 的活动。”
三,“劳动 是具有一定生产经验和劳动 技能的劳动 者使用劳动 工具所进行的有目的的生产活动,是生产的最基本内容。劳动 是专属于人和人类社会的范畴,是人类本身及自然界与社会关系的积极改造,其根本标志在于制造工具”。以及“(劳动 )是指人们在各种活动中劳动 力的使用或消耗。”等
这些是无效的定义。因为它使用了需要被定义的概念“劳动 ”来定义自身。
另外,“劳动 是专属于人和人类社会的范畴”这一点是错误的。是对马克思的思想的曲解。劳动 是整个生命世界共有的现象。正如马克思认为,劳动 创造了人本身,如果在人产生之前没有劳动 ,而人产生之后才有劳动 ,即,“劳动 是专属于人和人类社会的范畴”,那么,劳动 就不可能创造人,因为人已经存在。这与马克思先生的结论是背道而驰的。
下面是各种不正确或不完全正确的劳动 定义:
劳动
劳动 是人创造自我内、外存在的活动,其包括各种生产过程(在汽车制造厂上班,在土地上耕作,在学校里教学、学习,或制作比萨饼等!)。在各种技术水平上,千百万种工作和任务都是由劳动 完成的。对于一切人类文明来说,劳动 力都是最重要的生产要素。
①人类创造物质或精神财富的活动:脑力劳动 ,体力劳动
②专指体力劳动 :劳动 锻炼
③进行体力劳动 :他劳动 去了
劳动 是具有一定生产经验和劳动 技能的劳动 者使用劳动 工具所进行的有目的的生产活动,是生产的最基本内容。劳动 是专属于人和人类社会的范畴,是人类本身及自然界与社会关系的积极改造,其根本标志在于制造工具。劳动 是整个人类生活的第一个基本条件,它既是人类社会从自然界独立出来的基础,又是人类社会区别于自然界的标志。马克思主义还认为,劳动 创造了人本身。
人类生产出的人和财富,都是劳动 力、生产工具、劳动 对象这三种基本要素共同作用的产物,劳动 力是其中的决定因素。劳动 创造文明,创造财富,促使人类发展,推动历史前进。在一定的历史下生产力体现为劳动 力与生产工具总体的对于自然及外在社会关系的矛盾。
劳动 的核心矛盾就是生产力的内在矛盾。其基本规律为劳动 力的与生产工具的外在创造性发展规律。发现与创新的规律,积累与重复劳动 的规律。其规律的表现为劳动 力与生产工具的螺旋上升及不断扩展的生产对象。
劳动 是公民的权利和义务。
关于劳动 名言如下:(16句)
任何一种不为集体利益打算的行为,都是自杀的行为,它对社会有害。 —— 马卡连柯
我们世界上最美好的东西,都是由劳动 、由人的聪明的手创造出来的。 —— 高尔基
只有人的劳动 才是神圣的。 —— 高尔基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 李绅
我觉得人生求乐的方法,最好莫过于尊重劳动 。一切乐境,都可由劳动 得来,一切苦境,都可由劳动 解脱。 —— 李大钊
劳动 是一切知识的源泉。 —— 陶铸
所有现存的好东西都是创造的果实。 —— 米尔
在人的生活中最主要的是劳动 训练。没有劳动 就不可能有正常的人的生活。 —— 卢梭
劳动 是社会中每个人不可避免的义务。 —— 卢梭
完善的新人应该是在劳动 之中和为了劳动 而培养起来的。 —— 欧文
体力劳动 是防止一切社会病毒的伟大的消毒剂。 —— 马克思
劳动 却是产生一切力量、一切道德和一切幸福的威力无比的源泉。 —— 拉·乔乃尼奥里
劳动 是财富之父,土地是财富之母。 —— 威廉·配第
有总是从无开始的;是靠两只手和一个聪明的脑袋变出来的。 —— 松苏内吉
我知道什么是劳动 :劳动 是世界上一切欢乐和一切美好事情的源泉。 —— 高尔基
要工作,要勤劳:劳作是最可靠的财富。 —— 拉·封丹
劳动 诗句:
【观刈麦】
时为盩厔县尉
白居易
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
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
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
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
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
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复有贫妇人,抱子在其旁。
右手秉遗穗,左臂悬敝筐。
听其相顾言,闻者为悲伤。
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
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
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
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
【悯 农】
李 绅
春 种 一 粒 粟,
秋 收 万 颗 子。
四 海 无 闲 田,
农 夫 犹 饿 死。
白居易的《卖炭翁》,代表作。
卖炭翁, 伐薪烧炭南山中。
满面尘灰烟火色, 两鬓苍苍十指黑。
卖炭得钱何所营? 身上衣裳口中食。
可怜身上衣正单, 心忧炭贱愿天寒。
夜来城外一尺雪, 晓驾炭车辗冰辙。
牛困人饥日已高, 市南门外泥中歇。
翩翩两骑来是谁? 黄衣使者白衫儿。
手把文书口称敕, 回车叱牛牵向北。
一车炭,千余斤, 宫使驱将惜不得。
半匹红纱一丈绫, 系向牛头充炭直。
《悯农》
锄禾日当午,
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
粒粒皆辛苦。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座中泣下谁最多?江中司马青衫湿
劳动 散文:
劳动 ,是一块巧克力,
先苦后甜,有耐心,就可以为人生留一片滋味.
劳动 ,是最伟大的,
从来默默无言,不知疲倦.
有人问,劳动 是什么?
劳动 是不怕苦,不怕累,
是几十年如一日.
在每天的日落时,
夕阳将忙碌的身影拉长,
那布满茧花的双手、最美。
他(她)没有任何怨言为我们人类默默献出着.........
劳动 赞语:
五月,真情五月。
在楼外高楼,在亭外长亭,让我们手挽手,肩并肩,豪情万丈,血气方刚的唱一首大江东去,把全世界劳动 者的心愿送给远方,送给明天。
让我们为明天喝彩,为五月高歌,为劳动 者鼓掌!
为他们的劳动 而去赞美他们! 劳动 ( Labor)
劳动 是指生产商品和服务的过程中所使用的人们的努力、体力和脑力。 劳动
labour
人类劳动 力的使用,即人们运用劳动 资料,改变劳动 对象,使之适合自己需要的有目的的活动。劳动 在从猿到人的转变过程中起了决定性的作用,劳动 创造了世界,也创造了人类本身,使人把自己与动物区别开来。人的劳动 与动物的活动有着根本的区别,主要表现在:①人的劳动 是有意识的、有目的的活动;动物的活动只是一种本能的、自发的活动。②人的劳动 不仅改造自然,而且也在改造自身;动物的活动只是消极地适应自然,完全受自然界的规律所支配。③人的劳动 能够制造和使用工具,而动物的活动则不可能做到这一点。劳动 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最基本的条件,是物质资料生产过程的一个重要要素。物质资料生产过程有3个要素,即劳动 、劳动 对象和劳动 资料。在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中,劳动 借助于劳动 资料使劳动 对象发生预定的变化,当这一过程结束时,劳动 与劳动 对象结合在一起,劳动 物化了,劳动 对象被加工成产品,形成了能够满足社会需要的使用价值。劳动 是人们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进行的,劳动 赖以进行的这种社会关系即劳动 的社会性质,取决于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性质。在生产资料私有制中,奴隶主所有制条件下人们的劳动 具有奴隶劳动 的社会性质;封建主所有制条件下人们的劳动 具有农奴劳动 的社会性质;资本主义所有制条件下人们的劳动 具有雇佣劳动 的社会性质。在生产资料公有制中,社会主义所有制条件下人们的劳动 虽然还只是一种谋生的手段,但劳动 却成为一切有劳动 能力的社会成员的权力和义务,目的在于满足全体社会成员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共产主义所有制条件下人们的劳动 将会从一种负担变成一种快乐,成为生活的第一需要。 laodong
劳动
labour
人类特有的基本的社会实践活动,也是人通过有目的的活动改造自然对象并在这一活动中改造人自身的过程。
人类对劳动 的认识经历了一个历史的发展过程。在古希腊的《荷马史诗》和中国春秋时代编成的《诗经》等古代文献中,已有不少赞颂劳动 的诗句,但尚未把劳动 当作专门的考察对象,没有对劳动 概念作出明确的规定。在经济学上规定劳动 概念是从重工主义、重商主义和重农主义开始的。它们认为主体的活动即工业劳动 、商业劳动 和农业劳动 是财富的源泉,不过它们只考察了劳动 的一定形式而不是劳动 一般。18世纪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家亚当·斯密(1723~1790)考察了劳动 的抽象的一般性,但也只是把劳动 确定为财富的源泉,把劳动 者当作发财致富的手段,未能揭示劳动 的本质。19世纪德国哲学家G.W.F.黑格尔第一次在哲学上对劳动 概念作出明确规定。他认为,劳动 是主体和客体的对立统一联系,劳动 概念是实践概念的具体化,比实践概念具有更强的目的指向性。不过黑格尔所说的劳动 实际上只是一种精神的活动。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了历史唯物主义,从而使人类认识史上第1次有了真正科学的劳动 观。
马克思说,劳动 “是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即人类生活得以实现的永恒的自然必然性”(《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第56页)。人自身作为一种自然力而与自然物质相对立。人为了在对自身有用的形式上占有自然物,使之符合和满足人的需要,就必须以自身的活动直接或间接地作用于外部自然,引起强调和控制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过程。在这一过程开始之前,劳动 结果已预先存在于人的观念之中。通过劳动 过程,人不仅使自然物发生形式变化,而且在自然物上实现自己的目的。劳动 的自觉目的性表明人不是消极地适应自然界,而是能动地支配自然界,这是人和动物的本质区别。通过劳动 ,人自身的自然与外部自然之间实现了物质、能量变换,使人的生命得以维持和延续,也使人自身的自然得以改善和改变。因此,劳动 是人类生存的最基本的条件。
劳动 同时也是社会的过程。人类所特有的劳动 只有在一定的社会关系、社会结合形式中才能实现,同时劳动 又促使人们更加密切地联系起来,成为个人与社会之间相互作用的基础和纽带。随着劳动 的发展,在人们之间形成了愈益丰富的社会关系体系。
劳动 作为自然过程和社会过程的统一,在人本身表现为人的自我创造活动。劳动 不仅形成了人手,促进了语言的形成和猿脑向人脑的转化,而且形成了人的社会性,造就了社会化的人。劳动 已经在人与自然的关系方面把人从狭义的动物界提升出来,而且在人与社会的关系方面把盲目支配人的社会力量置于人们的自觉控制之下。
劳动 过程的最简单的要素包括:有目的的活动即劳动 本身;劳动 对象;以劳动 工具为主的劳动 资料。以劳动 资料为凭借、作用于劳动 对象的人的有目的活动,是体力劳动 和脑力劳动 的结合(见脑力劳动 和体力劳动 )。“单个人如果不在自己的头脑的支配下使自己的肌肉活动起来,就不能对自然发生作用。正如在自然机体中头和手组成一体一样,劳动 过程把脑力劳动 和体力劳动 结合在一起了”(《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第 555页)。
由上述三个要素构成的劳动 过程,是不以任何社会形式为转移的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这是劳动 的一般性。但在不同的历史条件、特别是在不同的生产关系下,劳动 的性质是不同的。在生产资料氏族公有的原始共产主义社会里,人们平等地集体进行生产劳动 ,共同分享劳动 成果。在以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基础的阶级社会里,先后出现了奴隶劳动 、农奴劳动 、雇佣劳动 ;劳动 n.: dinkum, housework, labor, laboring, labour, labouring, work, working, yakka, labor; work, physical labor, with your leave, manur labor, work or try hard, US labor, (physical) labor v. travailler 全神贯注 , 专心致志 , 心安神定 , 专心一志 , 一心一计 , 吸收 , 飞快 , 努力 , 工作 , 任务 , 操作 , 运转 , 有报酬的 , 问题 , 要处理的事 , 疑问 , 义务 , 职责 , 经营 , 维持 , 管理 , 拼搏 , 奋斗 , 斗争 , 格斗 , 搏斗 , 战斗 , 打斗 , 扶持 , 支持 , 支援 , 资助 , 供养 , 支撑 , 承受 , 支承 , 承受住 , 表示同情 , 赞同 , 同情 , 受得了 , 能忍受 , 必须做的工作 , 难题 , 尝试 , 棘手的事 , 抓 , 抱 , 咬 , 托 , 拿 , 持续 劳动社区 劳动村 劳动居委会 劳动镇 劳动乡 劳动街道 东瞧西望 , 二三其德 , 二三其节 , 二三其操 , 二心两意 法律 人力资源管理 劳资关系 经济百科 百科大全 保险 节日 工人运动 第二国际 纪念日 法规 百科辞典 劳动法权益 法治 立法 科学 经济学 数学 社会 工作 时间 劳动学 词汇 社会学 保护 简称 更多结果...
劳动乡 劳动力 劳动者 劳动节 劳动布 劳动营 劳动的 劳动地 劳动服 不劳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