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 >黑竜江 >哈爾濱 > 延壽縣
顯示地圖
目錄
行政區劃 Yanshou Xian County
  延壽縣面積3226平方千米。總人口27萬人(2004年)。
  縣人民政府駐延壽鎮,郵編:150700。代碼:230129。區號:0451。拼音:Yanshou Xian。
  
  行政區劃
  延壽縣轄5個鎮、4個鄉:延壽鎮、六團鎮、中和鎮、加信鎮、延河鎮、安山鄉、壽山鄉、玉河鄉、青川鄉。境內有:慶陽農場。
  歷史沿革
  延壽一帶,清代屬吉林將軍轄區。清末放荒招墾,人煙漸稠。1882年(清光緒八年)賓州廳於瑪河適中之燒鍋甸子設立分防巡檢,專司緝捕,徵收賦稅。此後,商戶和居民陸續增多,僅設分防巡檢“難期控製”,經吉林將軍奏請,於1903年1月11日(清光緒二十八年十二月十三日)批準,設置長壽縣,並於翌年3月25日(農歷二月二十七日)委官試署。因該地居東、西長壽河之中,境南有長壽山,故命名為長壽縣,隸屬賓州直隸廳。中華民國初年,因與四川省長壽縣重名,遂以該縣隸屬賓州直隸廳,取其會同之義,於1914年6月改為同賓縣,隸屬濱江道轄。後因“同賓”與該縣“地理無涉”,取境內瑪**(又寫作瑪延)河之“延 ”字和長壽山之“壽”字,於1929年11月1日將同賓縣改為延壽縣。時為二等縣,全縣14.9 萬人。東北淪陷後,初隸吉林省,1934年12月劃歸濱江省管轄。1945年“九三”抗日戰爭勝利後,劃歸鬆江省管轄。1951年全縣總人口12.1萬人,為丁等縣。1954年8月,鬆江、黑竜江兩省合併後,由黑竜江省直轄。1956年3月,劃歸新設立之牡丹江專區管轄。1970年4月,劃歸鬆花江地區管轄。
  1992年,延壽縣位於黑竜江省中部,張廣纔嶺西麓,瑪**河(螞蟻河)中遊。北鄰方正縣,東、南與尚志市毗連,西與賓縣接壤。全縣總面積3150平方公裏。全縣劃分為15個鄉、鎮。1992年末全縣總人口25萬人,其中非農業人口5萬人;滿、朝鮮等少數民族人口約占7%。縣政府駐地延壽鎮。 (以上摘自《黑竜江省志·地名錄》)
  
  原名長壽、同賓。延壽地名是以此地較著名的螞蜒河(滿語為“肘子”之意)和長壽山而得名。取螞蜒河和長壽山各一字,即螞蜒河之“蜒”字。長壽山之“壽”字,組成地名“延壽”。
  唐虞三代為息慎地;夏周為肅慎(亦曰稷慎);漢晉為挹婁地;北魏為勿吉地;隋唐迄五代屬靺鞨,後屬渤海上京;遼初屬渤海,後屬女真的轄境;金為上京會寧府東境。元為合蘭府,碩達勒達的屬境;明為努兒幹都司窩集部的西北境、費光圖河衛的東境;清初屬窩集部西境,後屬阿拉楚哈,清光緒八年(1882年),置賓州廳,同時設分防巡檢,駐燒鍋甸,光緒二十三年(1897年)築城,二十八年於長壽山地方設長壽縣,(一說二十九年設置,實際上,二十八年設置,二十九年正式批準)。仍歸屬賓州廳管轄;宣統元年(1909年)賓州廳升為府。
  民國三年(1914年)因長壽縣與四川省縣名相同,故更名為同賓,以其原屬賓州廳,取其會同之意,命名同賓縣,劃屬吉林省濱江道;民國十八年(1929年)東北政務委員會成立,廢道製。縣歸省直接管轄,同時縣農會以“同賓”地名與本縣地理上沒有確切關係,建議呈請更名“延壽”做為地名,從此改 “同賓”為“延壽”,仍屬吉林省,為二等縣,偽滿大同元年(1932年)為吉林省的乙類公;康德元年(1934年)十二月實行地方行政機構改革,樂北劃為十四省,延壽縣劃屬濱江省;在此後的歷次行政機構改革中,本縣均隸屬濱江省。東北光復後,民國三十六年(1947年)六月五日公佈東北新省區方案,將偽省合併為九省,延壽縣劃屬鬆江省,全國解放後劃東北為三省,又劃歸黑竜江省。
  
  2000年,延壽縣轄5個鎮、10個鄉。 根據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全縣總人口237655人,其中各鄉鎮人口(人): 延壽鎮 56220 六團鎮 14360 加信鎮 22223 中和鎮 13855 延河鎮 12894 新村鄉 10126 高臺鄉 9303 太安鄉 7325 華爐鄉 8287 安山鄉 11297 壽山鄉 14289 玉河鄉 16194 延安鄉 7502 平安鄉 9018 青川鄉 17169 慶陽虛擬鄉 7593
地名 Place name
  延壽縣位於黑竜江省東南部,隸屬於哈爾濱市,地處張廣纔嶺西鬆花江右岸,瑪延河中下遊。南、東南、西南與尚志市為鄰,北和東北與方正縣接壤,西北與賓縣毗連。全縣幅員面積3,149.55平方公裏,為“七山半水二分半田”的山區農業縣份。全縣轄5鎮4鄉(合併前為15個鄉鎮),107個行政村(合併前為176個行政村),486個自然屯,總人口25.9萬人。境內有漢、朝鮮、滿、蒙古、回、壯、錫伯、侗、苗、達斡爾、赫哲、黎等12個民族聚居,漢族占總人口的92.8%。
  延壽縣經歷歷史的考驗,被國傢定為革命老區縣。在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期間,延壽縣曾是哈東軍分區、專員公署和鬆江省委、省政府的駐地,是當時北滿根據地的政治中心,韓光、馮仲雲、李兆麟、趙尚志等抗日將士都曾在延壽留下過戰鬥的足跡;毛華初、鄒問軒等革命人士也都曾在延壽生活、工作過。延壽人民曾為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的勝利作出過卓越的貢獻,歷史將永遠銘記。
  延壽縣地勢奇偉,瑪延河從中部斜穿而過,故南、北皆嚮中部傾斜,中部又由西南斜嚮東北,鳥瞰地貌為簸箕形。大河兩岸,土地肥沃,水源充足,衝擊平原上,湖泊沼澤星羅棋布。瑪延河手檢黑竜江水係鬆花江右岸一級支流,是延壽縣境內唯一的幹流,在境內總長96.7公裏;東亮珠河是瑪延河的最大支流,也是境內第二大河,河水經方正入鬆花江;瑪延河一級支流還有東、西柳樹河、大凌河、大柳樹河、黃泥河、烏吉密河等23條。境內有大、小泡澤300多個。在瑪延河右岸南部山區有套環山、雙丫山、長壽山、雞冠砬子山、石門山、馬鞍山、鷹嘴砬子山、子峰山、天台山等;在瑪延河左岸北部山區有大青山、石城山、二紅山、團山、萬寶山、虎圈山、橫頭山等。諸山中,海拔最高的為1007.5米的套環山,是境內的製高點。縣境內有得天獨厚的自然資源,在林濤樹海之內,在山川溝壑之中,藴有多種野生動物、植物資源,有珍貴藥材、天然山野菜,有豐富草場和地下礦藏,成為延壽招商引資、發展經濟的良好自然資源優勢。
  延壽縣群山疊嶂、峰巒起伏,綿長的大小山脈,就嚮一條條巨竜臥伏於延壽大地上,雄偉壯觀,多姿多彩。延壽的旅遊資源有:最著名的“延壽山莊”,山水相依、湖光山影,景色怡人,風光雋秀;“石城山森林公園”是省級森林公園,園內林木蔥籠,券山涓涓,清澈見石,緑蔭碧天,大小山峰林立,巨石橫生,鬼斧神工,巍峨壯觀,古對參天,鳥語花香,山溪秀美,遊人幽聚。近幾年,新開發的旅遊景區還有“城北公園”、“乾翔公園”、“竜山灣休閑度假村”等景區。延壽景區不僅具有山秀、石怪、水清、林幽、峰險等自然風光,還有抗聯遺址,更具有田園之魅力。
  延壽縣自然條件優越,資源比較豐富,為經濟和社會發展創造了有利條件。建國以後,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在黨的領導和全縣人民的積極努力下,延壽縣的資源優勢逐步得到開發利用,國民經濟持續增長,人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社會事業逐步發展。2002年,全國國內生産總值實現11.1億元;全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達到3.1億元;財政收入實現5689萬元;經濟結構趨於優化合理,一、二、三産業的比重分別為26.1%:46%:27.9%。
  延壽縣是“七山半水二分半田”的山區,地貌多樣,雨熱同季,氣候適宜。不僅資源豐富,而且分佈立體性鮮明。這種立體性,决定了該縣的一大優勢。全縣擁有耕地面積119萬畝,土地肥沃,氣候適中,易於農作物生産,是玉米、大豆、水稻的穩産區。從自然資源優勢看,境內有大小河流、泡澤,可以發展漁業生産,此外還有部分荒山、荒坡和荒灘,宜於發展多種經營生産。山巒起伏、林草繁茂的自然環境藴育了豐富的動植物資源,境內有紫貂、狍子、貉子、狐狸、灰鼠、黃鼬、野兔、馬鹿等野生動物;珍貴樹種有紅鬆、水麯柳、黃菠羅、鬍桃楸和樟子鬆等,優勢樹種是楊、椴、柞等樹木真菌類主要有木耳、蘑菇。另外,還盛産鬆籽、橡子、核桃、山葡萄、山丁子、獼猴桃等野果。從山川到平原,分佈着200多種蜜源植物。在北部、南部山區和瑪延河、亮珠河流域,咳挖掘利用的中藥材有200餘種,其中藥用和産量較大的有刺五加、滿山紅、人參、黃柏、五味子、寄生、山豆根等20多個品種,稀有名貴的有山參、鹿茸、麝香、熊膽、中國林蛙、平貝、細章等品種,是全省中藥材重點産區之一。在河流兩岸、山間𠔌地、林緑緩坡有豐富的草場資源,草的主要品種有建群植物小葉樟,伴有各種苔草、莎草、野𠔌草、山黛蘭等,抽穗前適於放牧或青割,牲畜喜歡吃。孕穗期調製成幹草,營養豐富,適口性好,是本縣的優良飼草。此外,境內還有一定藏量的磁鐵礦、銅礦、鋁礦、石英、石灰岩、大理石、沸石、高嶺土等二十幾種礦物質。並已探明,油頁岩、大理石礦儲量十分豐富。從産業優勢看,延壽縣優質米、亞麻、萬壽菊、食品四大産業優勢比較明顯,並正在進一步做大做強。同時食用菌、中藥材、瓜果菜、白瓜籽、機械電子、礦業建材等産業也正在得到快速發展,“亞麻城”建設已初具規模,集中力量發展的以肉牛、生豬、山綿羊和肉蛋雞等畜牧業和特色養殖業為主的緑色畜産品開發已初具成效。
  全方位開展招商引資,最大限度調動廣大幹部招商引資積極性,加快招商引資信息網絡建設步伐,充分利用好與外界各方面的關係和有利因素,不斷延伸招商引資金觸角,以最優惠的政策,最寬鬆的環境歡迎域外客商到延壽縣投資創業。
區域簡介 Regional Overview
  延壽縣位於黑竜江省東南部,隸屬於哈爾濱市,地處張廣纔嶺西鬆花江右岸,瑪延河中下遊。南、東南、西南與尚志市為鄰,北和東北與方正縣接壤,西北與賓縣毗連。全縣幅員面積3,149.55平方公裏,為“七山半水二分半田”的山區農業縣份。全縣轄5鎮4鄉(合併前為15個鄉鎮),107個行政村(合併前為176個行政村),486個自然屯,總人口25.9萬人。境內有漢、朝鮮、滿、蒙古、回、壯、錫伯、侗、苗、達斡爾、赫哲、黎等12個民族聚居,漢族占總人口的92.8%。
  延壽縣轄5個鎮、4個鄉:延壽鎮、六團鎮、中和鎮、加信鎮、延河鎮、安山鄉、壽山鄉、玉河鄉、青川鄉。境內有:慶陽農場。
  延壽縣經歷歷史的考驗,被國傢定為革命老區縣。在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期間,延壽縣曾是哈東軍分區、專員公署和鬆江省委、省政府的駐地,是當時北滿根據地的政治中心,韓光、馮仲雲、李兆麟、趙尚志等抗日將士都曾在延壽留下過戰鬥的足跡;毛華初、鄒問軒等革命人士也都曾在延壽生活、工作過。延壽人民曾為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的勝利作出過卓越的貢獻,歷史將永遠銘記。
自然地理 Physical Geography
  延壽縣地勢奇偉,瑪延河從中部斜穿而過,故南、北皆嚮中部傾斜,中部又由西南斜嚮東北,鳥瞰地貌為簸箕形。大河兩岸,土地肥沃,水源充足,衝擊平原上,湖泊沼澤星羅棋布。瑪延河手檢黑竜江水係鬆花江右岸一級支流,是延壽縣境內唯一的幹流,在境內總長96.7公裏;東亮珠河是瑪延河的最大支流,也是境內第二大河,河水經方正入鬆花江;瑪延河一級支流還有東、西柳樹河、大凌河、大柳樹河、黃泥河、烏吉密河等23條。境內有大、小泡澤300多個。在瑪延河右岸南部山區有套環山、雙丫山、長壽山、雞冠砬子山、石門山、馬鞍山、鷹嘴砬子山、子峰山、天台山等;在瑪延河左岸北部山區有大青山、石城山、二紅山、團山、萬寶山、虎圈山、橫頭山等。諸山中,海拔最高的為1007.5米的套環山,是境內的製高點。縣境內有得天獨厚的自然資源,在林濤樹海之內,在山川溝壑之中,藴有多種野生動物、植物資源,有珍貴藥材、天然山野菜,有豐富草場和地下礦藏,成為延壽招商引資、發展經濟的良好自然資源優勢。
  延壽縣群山疊嶂、峰巒起伏,綿長的大小山脈,就嚮一條條巨竜臥伏於延壽大地上,雄偉壯觀,多姿多彩。延壽的旅遊資源有:最著名的“延壽山莊”,山水相依、湖光山影,景色怡人,風光雋秀;“石城山森林公園”是省級森林公園,園內林木蔥籠,券山涓涓,清澈見石,緑蔭碧天,大小山峰林立,巨石橫生,鬼斧神工,巍峨壯觀,古對參天,鳥語花香,山溪秀美,遊人幽聚。近幾年,新開發的旅遊景區還有“城北公園”、“乾翔公園”、“竜山灣休閑度假村”等景區。延壽景區不僅具有山秀、石怪、水清、林幽、峰險等自然風光,還有抗聯遺址,更具有田園之魅力。
  延壽政府官方網:http://www.hlyanshou.gov.cn/
經濟發展 Economic development
  延壽縣自然條件優越,資源比較豐富,為經濟和社會發展創造了有利條件。建國以後,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在黨的領導和全縣人民的積極努力下,延壽縣的資源優勢逐步得到開發利用,國民經濟持續增長,人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社會事業逐步發展。2002年,全國國內生産總值實現11.1億元;全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達到3.1億元;財政收入實現5689萬元;經濟結構趨於優化合理,一、二、三産業的比重分別為26.1%:46%:27.9%。
  延壽縣是“七山半水二分半田”的山區,地貌多樣,雨熱同季,氣候適宜。不僅資源豐富,而且分佈立體性鮮明。這種立體性,决定了該縣的一大優勢。全縣擁有耕地面積119萬畝,土地肥沃,氣候適中,易於農作物生産,是玉米、大豆、水稻的穩産區。從自然資源優勢看,境內有大小河流、泡澤,可以發展漁業生産,此外還有部分荒山、荒坡和荒灘,宜於發展多種經營生産。山巒起伏、林草繁茂的自然環境藴育了豐富的動植物資源,境內有紫貂、狍子、貉子、狐狸、灰鼠、黃鼬、野兔、馬鹿等野生動物;珍貴樹種有紅鬆、水麯柳、黃菠蘿、鬍桃楸和樟子鬆等,優勢樹種是楊、椴、柞等樹木真菌類主要有木耳、蘑菇。另外,還盛産鬆籽、橡子、核桃、山葡萄、山丁子、獼猴桃等野果。從山川到平原,分佈着200多種蜜源植物。在北部、南部山區和瑪延河、亮珠河流域,咳挖掘利用的中藥材有200餘種,其中藥用和産量較大的有刺五加、滿山紅、人參、黃柏、五味子、寄生、山豆根等20多個品種,稀有名貴的有山參、鹿茸、麝香、熊膽、中國林蛙、平貝、細章等品種,是全省中藥材重點産區之一。在河流兩岸、山間𠔌地、林緑緩坡有豐富的草場資源,草的主要品種有建群植物小葉樟,伴有各種苔草、莎草、野𠔌草、山黛蘭等,抽穗前適於放牧或青割,牲畜喜歡吃。孕穗期調製成幹草,營養豐富,適口性好,是本縣的優良飼草。此外,境內還有一定藏量的磁鐵礦、銅礦、鋁礦、石英、石灰岩、大理石、沸石、高嶺土等二十幾種礦物質。並已探明,油頁岩、大理石礦儲量十分豐富。從産業優勢看,延壽縣優質米、亞麻、萬壽菊、食品四大産業優勢比較明顯,並正在進一步做大做強。同時食用菌、中藥材、瓜果菜、白瓜籽、機械電子、礦業建材等産業也正在得到快速發展,“亞麻城”建設已初具規模,集中力量發展的以肉牛、生豬、山綿羊和肉蛋雞等畜牧業和特色養殖業為主的緑色畜産品開發已初具成效。
歷史沿革 History
  延壽一帶,清代屬吉林將軍轄區。清末放荒招墾,人煙漸稠。1882年(清光緒八年)賓州廳於瑪河適中之燒鍋甸子設立分防巡檢,專司緝捕,徵收賦稅。此後,商戶和居民陸續增多,僅設分防巡檢“難期控製”,經吉林將軍奏請,於1903年1月11日(清光緒二十八年十二月十三日)批準,設置長壽縣,並於翌年3月25日(農歷二月二十七日)委官試署。因該地居東、西長壽河之中,境南有長壽山,故命名為長壽縣,隸屬賓州直隸廳。中華民國初年,因與四川省長壽縣重名,遂以該縣隸屬賓州直隸廳,取其會同之義,於1914年6月改為同賓縣,隸屬濱江道轄。後因“同賓”與該縣“地理無涉”,取境內瑪**(又寫作瑪延)河之“延 ”字和長壽山之“壽”字,於1929年11月1日將同賓縣改為延壽縣。時為二等縣,全縣14.9 萬人。東北淪陷後,初隸吉林省,1934年12月劃歸濱江省管轄。1945年“九三”抗日戰爭勝利後,劃歸鬆江省管轄。1951年全縣總人口12.1萬人,為丁等縣。1954年8月,鬆江、黑竜江兩省合併後,由黑竜江省直轄。1956年3月,劃歸新設立之牡丹江專區管轄。1970年4月,劃歸鬆花江地區管轄。
  1992年,延壽縣位於黑竜江省中部,張廣纔嶺西麓,瑪**河(螞蟻河)中遊。北鄰方正縣,東、南與尚志市毗連,西與賓縣接壤。全縣總面積3150平方公裏。全縣劃分為15個鄉、鎮。1992年末全縣總人口25萬人,其中非農業人口5萬人;滿、朝鮮等少數民族人口約占7%。縣政府駐地延壽鎮。 (以上摘自《黑竜江省志·地名錄》)
  原名長壽、同賓。延壽地名是以此地較著名的螞蜒河(滿語為“肘子”之意)和長壽山而得名。取螞蜒河和長壽山各一字,即螞蜒河之“蜒”字。長壽山之“壽”字,組成地名“延壽”。
  唐虞三代為息慎地;夏周為肅慎(亦曰稷慎);漢晉為挹婁地;北魏為勿吉地;隋唐迄五代屬靺鞨,後屬渤海上京;遼初屬渤海,後屬女真的轄境;金為上京會寧府東境。元為合蘭府,碩達勒達的屬境;明為努兒幹都司窩集部的西北境、費光圖河衛的東境;清初屬窩集部西境,後屬阿拉楚哈,清光緒八年(1882年),置賓州廳,同時設分防巡檢,駐燒鍋甸,光緒二十三年(1897年)築城,二十八年於長壽山地方設長壽縣,(一說二十九年設置,實際上,二十八年設置,二十九年正式批準)。仍歸屬賓州廳管轄;宣統元年(1909年)賓州廳升為府。
  民國三年(1914年)因長壽縣與四川省縣名相同,故更名為同賓,以其原屬賓州廳,取其會同之意,命名同賓縣,劃屬吉林省濱江道;民國十八年(1929年)東北政務委員會成立,廢道製。縣歸省直接管轄,同時縣農會以“同賓”地名與本縣地理上沒有確切關係,建議呈請更名“延壽”做為地名,從此改“同賓”為“延壽”,仍屬吉林省,為二等縣,偽滿大同元年(1932年)為吉林省的乙類公;康德元年(1934年)十二月實行地方行政機構改革,樂北劃為十四省,延壽縣劃屬濱江省;在此後的歷次行政機構改革中,本縣均隸屬濱江省。東北光復後,民國三十六年(1947年)六月五日公佈東北新省區方案,將偽省合併為九省,延壽縣劃屬鬆江省,全國解放後劃東北為三省,又劃歸黑竜江省。
英文解釋
  1. n.:  Yanshou County
近義詞
延壽, 延壽村
相關詞
黑竜江地理行政村
包含詞
延壽縣中醫院延壽縣人民醫院延壽縣六團中學
延壽縣第一中學延壽縣婦幼保健站延壽縣亞麻分公司
延壽縣衛生防疫站延壽縣亞麻紡織廠延壽縣中和鎮農貿商場
黑竜江省延壽縣亞麻原料廠延壽縣亞麻紡沙有限公司延壽縣東升建築工程有限公司
黑竜江省延壽縣亞麻紡紗有限公司黑竜江省延壽縣亞麻棉有限公司
分類詳情
張開延河鎮張開壽山鄉張開中和鎮張開加信鎮張開延壽鎮
張開六團鎮張開安山鄉張開玉河鄉張開青川鄉張開慶陽農場
張開太平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