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地圖 |
|
|
巴彥縣面積3138平方千米。總人口70萬人(2004年)。
縣人民政府駐巴彥鎮,郵編:151800。代碼:230126。區號:0451。拼音:Bayan Xian。
行政區劃
巴彥縣轄10個鎮、8個鄉:巴彥鎮、興隆鎮、西集鎮、窪興鎮、竜泉鎮、巴彥港鎮、竜廟鎮、萬發鎮、天增鎮、黑山鎮、鬆花江鄉、富江鄉、華山鄉、豐樂鄉、德祥鄉、紅光鄉、山後鄉、鎮東鄉。境內有:興隆林業局。
歷史沿革
巴彥縣,原名“巴彥蘇蘇”。一說蒙古語,一說滿語,皆屬“富庶”之意。其名稱來源,一是認為巴彥與木蘭交界之黃泥河(原名佛特庫河)附近稱“佛特喜蘇蘇”,“佛特喜蘇蘇”即“巴彥蘇蘇”;另是認為,是由境內巴彥蘇蘇山(俗稱“駱駝砬子”)得名。清代屬黑竜江將軍呼蘭城守尉轄地。1862年(清同治元年),黑竜江將軍奏準,添置民官,設置呼蘭廳,初駐呼蘭城,1864年(清同治三年)移駐巴彥蘇蘇(今巴彥鎮)。1905年1月29日(清光緒三十年十二月二十四日),呼蘭廳升改呼蘭府,移駐呼蘭城;“呼蘭廳原治之巴彥蘇蘇地方添置巴彥州”,隸屬呼蘭府。巴彥州知州王廷槐於同年8月31日(清光緒三十一年八月初二日)“抵蘇”,翌日“接任視事”,啓用關防。後因轄境過狹,將呼蘭府趙湖窩堡劃歸巴彥州管轄。1908年7月7日(清光緒三十四年六月初九日),設置巴彥州興隆鎮州判。中華民國之初,根據黑竜江都督1913年1月23日令各府廳州一律改縣的規定,將巴彥州改為巴彥縣,隸屬黑竜江省。1914年6月,改隸綏蘭道。1929年2月,裁撤道區,由黑竜江省直轄。時為一等縣。東北淪陷後,初隸黑竜江省,1934年12月劃歸濱江省管轄。1945年“九三”抗日戰爭勝利後,初歸哈北專區領導;1947年8月撤銷專區,由鬆江省直轄。1954年8月,鬆、黑兩省合併後,由黑竜江省直轄。1956年3月,將巴彥縣劃歸綏化專區管轄。1958年8月,隸屬鬆花江專區。1960年5月,劃歸哈爾濱市領導。1965年6月,復又改隸鬆花江專區。
1992年,巴彥縣位於黑竜江省中部,鬆花江中遊北岸。北接綏化市、慶安縣,東鄰木蘭縣,南以鬆花江與賓縣分界,西與呼蘭縣毗連。全縣總面積3137.7平方公裏。全縣共轄28個鄉、鎮。1992年末全縣總人口65.3萬人,其中非農業人口11.3萬人;滿、蒙古、回、朝鮮等少數民族人口約占1%。縣政府駐地巴彥鎮。 (以上摘自《黑竜江省志·地名錄》)
舊稱巴彥蘇蘇。巴彥之稱是取於舊名巴彥蘇蘇。“巴彥”蒙語、滿語均為“富饒”的意思。“蘇蘇”為滿語“屋子”的意思。另一種解釋為“巴彥蘇蘇”為蒙語“富饒村莊”“豐富之水”的意思。
此地遠在周以前屬肅慎地;戰國時屬貉地;漢代為穢地;後漢、三國魏屬扶餘地;晉仍為扶餘奴隸製王國的屬地;後魏北齊屬勿吉地;隋代屬靺鞨黑水部;唐開元年間以靺鞨黑水部酋長李獻城為黑水經略使,於此地設置黑水府管領,遼代黑水靺鞨分生女真與熟女真,此地為生女真地;金屬上京會寧府管轄,元為斡赤斤分地,歸屬合蘭府;明初於河勒楚喀附近置海西衛(今木蘭縣地),此地為阿哈阿衛西境,海西衛東北境,歸奴兒幹都司統轄;清雍正十二年(1734年)歸管理旗兵的呼蘭城守尉管轄,後歸呼蘭副都統管轄。光緒元年(1875年)設理事同知,駐巴彥蘇蘇,受同知管轄的主要是移駛的漢人,不僅管理巴彥蘇蘇的漢人,而且木蘭、呼蘭及蘭西各縣移駐的漢人均由同知管轄。光緒末期廢旗製,撤銷了呼蘭副都統,設置了呼蘭府及巴彥州,將今巴彥縣與木蘭縣均編入巴彥州。隸屬於呼蘭府;民國二年(1913年)撤銷府、州、廳等行政區劃時,將巴彥州改成巴彥、木蘭二縣,劃屬黑竜江省綏蘭道管轄。民國十六年(1927年)將本縣東北部劃歸東興設治局管轄。民國十八年(1929年)東北政務委員會成立後,廢除道製,縣歸省直接管轄,巴彥縣直隸黑竜江省,為一等縣。康德元年(1934年)偽滿洲國改行帝製後,實行地方行政機構改革,將東北劃分為十四省,本縣劃歸新成立的濱江省管轄。東北光復後,民國三十六年(1947年)六月五日公佈東北新省區方案,改東北為九省,巴彥縣劃屬嫩江省所轄,全國解放後,劃東北為三省,巴彥縣又劃歸黑竜江省所轄。
2000年,巴彥縣轄11個鎮、17個鄉。 根據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總人口611556人,其中各鄉鎮人口(人): 巴彥鎮 74110 西集鎮 35350 興隆鎮 52815 萬發鎮 31113 竜廟鎮 14755 天增鎮 23107 愛民鎮 13795 竜泉鎮 24990 窪興鎮 15830 黑山鎮 9019 巴彥港鎮 5779 鬆花江鄉 27820 永發鄉 16918 富江鄉 18981 臨城鄉 14627 豐樂鄉 17835 安寧鄉 14400 康莊鄉 15663 榆樹鄉 20369 德祥鄉 20251 紅光鄉 17453 長春鄉 19067 山後鄉 23759 人和鄉 13727 華山鄉 21014 鎮東鄉 14742 雙山鄉 12554 東勝鄉 10081 興隆林業局虛擬鎮 11632 |
|
巴彥縣隸屬於黑竜江省哈爾濱市的近郊縣,位於黑竜江省中部偏南,鬆嫩平原腹地,鬆花江中遊北岸,地處哈爾濱、綏化兩市"一小時經濟圈”內。全縣幅員面積3137.7平方公裏,轄醜10鎮8鄉、116個行政村,總人口68.73萬。
巴彥縣轄10個鎮、8個鄉:巴彥鎮、興隆鎮、西集鎮、窪興鎮、竜泉鎮、巴彥港鎮、竜廟鎮、萬發鎮、天增鎮、黑山鎮、鬆花江鄉、富江鄉、華山鄉、豐樂鄉、德祥鄉、紅光鄉、山後鄉、鎮東鄉。境內有:興隆林業局。
巴彥開發較早,先秦、兩漢時期即有少數民族在此遊牧,係女真人發祥地。金代景祖昭肅皇后等4位後妃出生於此。民主革命以來,涌現出了秦廣禮、張甲洲、李時雨、羅雲鵬等一批革命先驅,誕生了傅炳耀、劉世民、劉玉良等17位共和國將軍。還有陳嶼、屈興歧、劉兆林等諸多較有影響的詩人、作傢、藝術傢。從這裏熱土走出的軍政要員、科技精英、商海巨子不計其數。
巴彥農業發達,係全國商品糧、商品豬、商品魚、大豆出口基地縣,曾多次被評為全國、省糧食生産先進縣。有沃土良田330萬畝,盛産大豆、玉米和經濟作物。糧豆總産穩定在9億公斤以上,品質、産量、商品率均列全國排頭,具有極強的規模優勢,稻米、大豆、玉米現已取得緑色標識。巴彥畜牧業發展迅猛,生豬飼養量在160萬頭以上,為“竜江生豬生産第一縣”。豬肉品質上佳,熱銷哈市、綏化、大慶,在全國不少地區廣有聲譽。 |
|
巴彥,原稱巴彥蘇蘇。巴彥,滿語謂“富貴”;蘇蘇,滿語謂“故鄉”,會譯即“富貴的故鄉”。早在周秦之際,本處就為隸慎屬地,以後的各個歷史時期都有少數民族在這裏過着遊牧生活。19世紀中葉,隨着黑竜江土地的大量開發,清鹹豐九年(1859年)始招民興墾,設治城為中興鎮(即今天巴彥鎮)。清周治元年(1862年)設呼蘭廳管理此地。清光緒三十年(1904年)十二月設呼蘭廳為府,移治呼蘭城,改呼蘭廳為巴彥州。1932年日本帝國主義入侵,巴彥淪陷,4月5日改為巴彥縣公署,隸屬為黑竜江省公署,為甲等縣。1945年8月抗日戰爭勝利,於9月成立巴彥縣民主聯合政府,11月成立巴彥縣人民政府,初由濱江省直轄。1946年1月為鬆江省哈北專員公署,1947年哈北專員公署撤消,由鬆江省直轄。1954年8月,鬆江省並入黑竜江省,巴彥縣為黑竜江省直轄縣。1955年3月改巴彥縣人民政府為巴彥縣人民委員會。1956年3月設綏化專員公署,巴彥縣為其所轄。1960年4月劃歸哈爾濱市,1965年6月成立鬆花江地區專員公署,本縣為其所轄。1996年3月鬆花江專署與哈爾濱市合併,巴彥縣又劃歸哈爾濱市管轄。 |
|
巴彥縣地處祖國的北疆,黑竜江省中部偏南,鬆花江中遊北岸,鬆嫩平原東部的邊緣地帶。地理坐標為東經126°45′53″~127°42′16 ″、北緯45°54′28″~46°40′18″,之間。縣之四鄰南靠鬆花江與賓縣為一水之隔,西依漂河與呼蘭縣為鄰,北枕泥河與綏化市、慶安縣交界,東接駱駝砬子山及黃泥河與木蘭縣劃疆而治。縣境內 南北最大間距85公裏,東西跨度最寬75.4公裏,邊界周長338公裏。總幅員面積3137.7平方公裏。縣境距省會哈爾濱市97公裏,是哈爾濱市郊區縣。
巴彥縣土地資源較為豐富,平原占總面積的2/3,山區、水域及其他土地占1/3。境內森林茂密,河流縱橫,沃野千裏,素有“三山一水六分田”之稱。縣境總的地勢由東北嚮西南逐漸降低,形成東高、西低、北崗、南平、中部多丘陵的趨勢,地理形狀是北寬南窄呈“楔形”。海拔最高564.3米,最低110米。縣境內有大小山峰29座、河流14條。
巴彥縣屬中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由於受季風氣候的影響,春季多風少雨,溫暖舒適;夏季氣候炎熱,雨量充沛;秋季溫涼適度,天高氣爽;鼕季歲月漫長,少雪寒冷。四季分明,溫差較大。年平均氣溫2.9℃。1月平均氣溫-20.9℃,7月平均氣溫22.4℃;年平均日照占總時數的46.9%。太陽輻射資源豐富,年輻射總量為44×108焦耳/m²左右,農作物生産季節輻射總量占全年55~60%;纍计平均降水量582.2毫米(1960年),最小372.5毫米(1954年);全年無霜期一般在115-135天之間,最長的151天(1978年),最短112天(1966年)。 |
|
土地資源 全縣土地總面積為313522公頃。其中耕地占總面積65.8%,園地占0.15%,林地占14.52%,牧草地占2.25%,水域占3.64%,交通用地占1.82%,村鎮用地占5.45%,未利用土地占6.47%。
水利資源 縣內有1江14條河,河道總長622.1公裏,總流域面積4465.9平方公裏。年平均河川徑流量2.10億立方米;地下水資源儲藏量(理論)65億立方米,年平均開採量2.23億立方米。水資源年利用總量5.73億立方米,人均用水量809立方米,土地畝均用水量212立方米。
礦産資源 巴彥縣已開採利用的礦産有:建築石,産於黑山老山口、駱駝砬子山一帶,為花崗岩,儲量5億立方米;大理石岩,分佈在黑山鎮北部,C級儲量560萬噸,D級儲量410萬噸,礦石含CaO53%,為水泥生産的主要原料;石灰石,産於黑山,含鈣量54%,為燒製建築用白灰的主要原料,藴藏量1.32億噸,現年均開採量30萬噸。此外尚有河流石、工程砂、耐火粘土、硫磺、石墨等。
森林資源 巴彥縣現有林地面積5.7萬公頃,活立木總基積量294萬立方米。全縣劃分14個林分類型,共14科、22屬、40餘種。
植物資源 全縣植物資源有𠔌類15種、菜類21種(其中野生10餘種),棚室菜生産是本縣近年來農業開發項目之一,占多種經營收入主要部分;樹類有楊、榆、鬆等21種;瓜果類有29種,近年人工傢植葡萄發展很快;野生藥材120餘種,人工人參種植園發展到7處,年均産參萬餘斤;草類有10餘種。
動物資源 野生動物有豹、狼、狸、狐、兔、鼬鼠等,近年增加了人工飼養的鹿、貂;魚類以鯉、鯽、鰱、鯰為多,年均捕撈量約300萬公斤。各類魚種有鬆花江的“三花”、“五羅”;鳥類有麻雀、鴿、蠟嘴等30多種。
旅遊資源 巴彥縣旅遊資源十分豐富,自古便有“黑山雲海”、“驛馬仙奕”、“雷劈古洞”、“駝峰夕照”等十大天然景觀。另外可供遊覽的人文景觀有驛馬山國傢級森林公園、楊立平市級野生動物自然保護區、江灣水庫、神龜山、高麗寨以及省級文物保護單位王脖子新石器遺址群、德政坊、皇后村,市級文物保護單位古城門、小城子遺址、玉皇閣抗聯遺址、遼金古墓遺址等。2004年,全縣共接待遊人16.8萬人次,收入約500萬元。
巴彥縣充分利用國傢扶持農業開發的積級政策,加大了農業資源開發步伐。2004年,組織實施農業綜合開發項目9個,其中,土地治理項目6個,多種經營項目1個,科技推廣項目2個,總投資2247萬元,其中,省投資1410萬元。土地治理項目。改造中低産田0.85萬畝,造林500畝,打機電井20眼,架輸電綫路5.25公裏。挖排水渠2.64公裏,整修幹渠4400米,修路1.05公裏,建橋涵8座,購置播種機10臺,開發北藥0.3萬畝,新增烤煙面積0.1萬畝。多種經營項目。全縣新建種豬場2個,建豬捨30棟,10150平方米,養種豬9000頭,生豬存欄60萬頭。科技推廣項目。新建生豬基地8棟,3200平方米,飼養生豬1200頭.建大豆育種基地3500畝,打機電井6眼,配套噴灌設備6套。 |
|
巴彥縣從改善生態環境質量,保護群衆健康,實現經濟社會與環境可持續發展出發,把環境保護工作放在突出位置,並貫穿於經濟社會生活的各項决策之中。近年來,縣政府不斷加大環保投入,逐步建立完善了環境監督、監測、監控和防治體係和工作機製,使工業污染、農業污染和水污染得到了有效控製,全縣環境質量狀況有了明顯改善。2004年末.全縣大氣總懸浮微粒年日均值控製在203微剋/立方米以下,全縣空氣質量達到和好於二級天數達到了90%以上,城鎮噪聲控製在60分貝以內,飲用水質達標率達到了90%以上,工業固廢和生活垃圾處置率達到了80%以上。
幾年來,巴彥縣以建設“生態巴彥、緑色傢園”為目標,狠抓了生態環境建設和保護工作。截至到2004年來,全縣有林地面積98萬畝。森林覆被率達21.8%。草原面積10.9萬畝。濕地面積1.0萬畝。2004年全縣完成植樹造林4.01萬畝,其中退耕還林0.5萬畝,兩荒造林1.5萬畝,“三北四期”工程1萬畝,封山育林1.01萬畝,治理侵蝕溝240條,小流域38條,治理面積4萬畝;圍繞生態資源,大力發展了緑色無公害食品,2004年,已爭取生豬、大鵝、大豆、玉米、水稻、食用菌等緑色品牌8個,緑色種植面積達10萬餘畝。 |
|
巴彥縣交通以公路為主,鐵路、航運為輔,縣內南北最大運距85公裏,東西最寬運距75.4公裏。濱北鐵路穿越縣境北部, 哈肇省級幹綫公路橫貫東西,哈綏高速公路途經縣境西北部,鬆花江航運經過南部鄉鎮,通鄉公路、通村公路密集,“三縱 四橫”成環狀,形成了鐵路、幹綫公路連國內,支綫公路連城鄉,方便快捷的交通運輸網絡。近幾年,縣政府不斷加大交通基礎設施建設投入,先後對100多公裏通鄉公路進行了改造.鋪裝了白色路面,哈肇公路的改建也將在2005年完成。同時,客、貨運輸能力迅速提高,條件不斷改善,貨物運輸十分便利,服務熱情周到。截止2004年末,全縣公路總里程已達700余公裏,貨運總量達l8698萬噸,客運總量達15168萬人次。 |
|
- n.: Bayan County
|
|
巴彥 |
|
|
|
巴彥縣山後中學 | 巴彥縣人民醫院 | 巴彥縣衛生防疫站 | 巴彥縣婦幼保健站 | 巴彥縣紡織工業局 | 巴彥縣富隆大酒店 | 巴彥縣聚仙大酒店 | 巴彥縣華山鄉連山衛生所 | 巴彥縣興隆林業局醫院 | 巴彥縣興隆中學飯店 | 巴彥縣愛民鎮供銷飯店 | 巴彥縣教師進修學校 | 巴彥縣烏鴉泡林業局醫院 | 巴彥縣第二人民醫院 | 巴彥縣興隆竭誠服裝店 | 黑竜江省巴彥縣西集糧竹製品紡織加工車間 | |
|
|
興隆鎮 | 西集鎮 | 萬發鎮 | 富江鄉 | 竜泉鎮 | 巴彥鎮 | 窪興鎮 | 巴彥港鎮 | 竜廟鎮 | 天增鎮 | 黑山鎮 | 鬆花江鄉 | 華山鄉 | 豐樂鄉 | 德祥鄉 | 紅光鄉 | 山後鄉 | 鎮東鄉 | 復興鄉 | 興隆林業局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