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地圖 |
|
|
郵編:463600 代碼:411724 區號:0396
拼音:Zhèng Yáng Xiàn 英譯:Zhengyang County
正陽縣位於河南省南部,駐馬店市東南。總面積1904平方千米。總人口76萬人(2006年末)。
全縣轄6個鎮、13個鄉:真陽鎮、寒凍鎮、汝南埠鎮、銅鐘鎮、陡溝鎮、熊寨鎮、慎水鄉、傅寨鄉、袁寨鄉、新阮店鄉、油坊店鄉、雷寨鄉、王勿橋鄉、永興鄉、呂河鄉、大林鄉、皮店鄉、彭橋鄉、蘭青鄉;五三農場。縣人民政府駐真陽鎮。
縣境南瀕淮河,北靠汝河、文殊河。慎水河、閭河、清水河、黃大港流貫境內。全縣地勢平坦。年均降水量941毫米,日照充足,年均溫14.9℃。開(封)龔(傢棚)、明(港)臨(泉)公路穿境。國傢糧食生産基地縣。特産有正陽大豆、黃雞、王勿橋伏陳醋、陡溝生薑、大蒜等。古跡有新石器時代王傢塚遺址、東漢石闕。 |
|
(1).指日中之氣。《楚辭·遠遊》:“飡六氣而飲沆瀣兮,漱正陽而含朝霞。” 王逸 註:“正陽,南方日中氣也。”《莊子·逍遙遊》“若夫乘天地之正,而禦六氣之辯,以遊無窮者,彼且惡乎待哉” 唐 成玄英 疏:“六氣者, 李頤 雲:平旦朝霞,日午正陽,日入飛泉,夜半沆瀣,並天地二氣為六氣也。”
(2).本指古歷夏歷四月,後泛指農歷四月。 漢 董仲舒 《雨雹對》:“陽德用事,則和氣皆陽,建巳之月是也,故謂之正陽之月。”《左傳·莊公二十五年》“唯正月之朔,慝未作” 晉 杜預 註:“正月, 夏 之四月, 周 之六月,謂正陽之月。” 北周 庾信 《徵調麯》:“正陽和氣萬類繁,君王道合天地尊。”《資治通鑒·宋哲宗元符三年》:“四月正陽之月,陽極盛,陰極衰之時。”
(3).指南面。《史記·司馬相如列傳》:“正陽顯見,覺悟黎烝。” 司馬貞 索隱引 文穎 曰:“陽,明也。謂南面受朝也。” |
|
正陽縣歷史悠久,古為慎國、江國;西漢時期設縣,距今2116年。正陽縣位於駐馬店市東南部,地處淮北平原,南與羅山、信陽隔淮河相望,東鄰新蔡、息縣,北靠汝南、平輿,西與確山接壤。東西長64.5公裏,南北寬57公裏。東距阿深高速、106國道和京九鐵路40公裏,西距京珠高速25公裏、距107國道和京廣鐵路37公裏。省道明臨路和開龔路東西交叉貫通全境。全縣總面積1903平方公裏,全縣共轄6個鎮、13個鄉:真陽鎮、寒凍鎮、汝南埠鎮、銅鐘鎮、陡溝鎮、熊寨鎮、慎水鄉、傅寨鄉、袁寨鄉、新阮店鄉、油坊店鄉、雷寨鄉、王勿橋鄉、永興鄉、呂河鄉、大林鄉、皮店鄉、彭橋鄉、蘭青鄉;五三農場,281個行政村,13個居委會,1421個村民組。總人口75萬人,非農業人口7萬人,農業人口68萬人。
郵編:463600 區號:0396
正陽縣處於北亞熱帶嚮暖溫帶過渡地區,屬大陸性季風濕潤氣候,日照水量充足,土地肥沃,物産豐饒,史稱 “膏粱豐腴之地”,是淮河北岸一顆璀璨的明珠。改革開放以來,正陽經濟建設、文化教育、城市建設、商貿流通等各行各業都發生了巨大變化,取得了顯著成就,為正陽縣的全面發展奠定了穩固的基礎。近幾年,正陽縣不斷加大改革開放力度,經濟建設,特別是農業經濟建設飛速發展,相繼成為全國花生第一大縣、全國優良生豬第一大縣、全國優質麥生産基地縣 、河南省首傢農業標準化示範縣。同時,正陽精神文明建設也取得豐碩成果,突出表現在近年來,正陽通過樹立正確的思想導嚮、用人導嚮、工作導嚮,大力培植社會正氣,使正陽涌現出大批各級英模人物。其中, 以全國先進工作者、公安部一級英模、中共十六大代表劉文功同志為傑出代表。
正陽資源豐富,市場繁榮,風氣純正,有經濟發展、經貿合作的巨大潛力和廣阔前景。誠望八方賢士、四海賓朋前來正陽參觀考察、投資開發。熱情好客的正陽人民願為您提供最優惠的政策、最優美的環境。 |
|
正陽縣轄6個鎮、13個鄉:真陽鎮、寒凍鎮、汝南埠鎮、銅鐘鎮、陡溝鎮、熊寨鎮、慎水鄉、傅寨鄉、袁寨鄉、新阮店鄉、油坊店鄉、雷寨鄉、王勿橋鄉、永興鄉、呂河鄉、大林鄉、皮店鄉、彭橋鄉、蘭青鄉;五三農場。縣人民政府駐真陽鎮。
真陽鎮 代碼:411724100
2006年,轄11個居委會、14個村委會:東花園居委會、張莊居委會、南竜崗居委會、鐘鼓樓居委會、南街居委會、甘泉居委會、西菜園居委會、黌學居委會、金竜橋居委會、陳莊居委會、萬寶聚居委會、皮莊村、吳灣村、鄒樓村、梁廟村、龐橋村、梁樓村、張樓村、諸葛村、樂堂村、葉元村、段莊村、唐段莊村、張莊村、李通村。
寒凍鎮 代碼:411724101
2006年,轄16個村委會:寒凍村、大王莊村、固城村、羅崗村、亂塚村、秦莊村、從樓村、徐莊村、史莊村、翁崗村、祠堂村、楊莊村、候莊村、臺子寺村、袁樓村、李灣村。
汝南埠鎮 代碼:411724102
2006年,轄24個村委會:汝南埠村、陳門村、崗頭村、魏龔村、大溫村、謝寨村、小圍孜村、滕莊村、孫莊村、洪山村、張夾村、前龔村、楊圍孜村、嶽城村、梁湖村、於崗村、齊寨村、於寨村、袁莊村、譚圍孜村、陳圍孜村、阮窪村、餘樓村、楊崗村。
銅鐘鎮 代碼:411724103
2006年,轄15個村委會:銅鐘村、崔塘村、大李村、建安村、王寨村、北王村、大黃村、土橋村、大盛村、汪莊村、姚寨村、姚前村、小李村、閆莊村、小鬍莊村。
陡溝鎮 代碼:411724104
2006年,轄16個村委會:陡溝村、代灣村、張灣村、隗灣村、祝灣村、孟莊村、常閔村、小魏莊村、西閔村、大魯村、汪樓村、謝廟村、八裏村、孟寨村、尚田村、周灣村。
熊寨鎮 代碼:411724105
2006年,轄13個村委會:熊寨村、宋店村、崔莊村、農莊村、王樓村、王大塘村、劉大塘村、魏莊村、韓莊村、鬍寨村、嶽伍村、毛集村、大許村。
慎水鄉 代碼:411724200
2006年,轄16個村委會:劉塚村、劉桂莊村、王牌寺村、喻廖村、臺天村、洪廟村、十二裏灣村、大曾莊村、丁莊村、大鄒寨村、小鄒寨村、賈餘村、八裏橋村、山頭村、化莊村、劉莊村。
傅寨鄉 代碼:411724201
2006年,轄14個村委會:付寨村、雙屯村、章寨村、楊閣村、邱莊村、雙臺村、尚營村、陶莊村、熊樓村、殷寨村、老付寨村、伍莊村、伍閣村、高閣村。
袁寨鄉 代碼:411724202
2006年,轄15個村委會:袁寨村、楊寨村、尚莊村、付莊村、閔莊村、汪塚村、單樓村、齊莊村、梨王村、周莊村、大郝村、李莊村、陳莊村、魯店村、孫樓村。
新阮店鄉 代碼:411724203
2006年,轄12個村委會:徐圍孜村、前王樓村、萬馬村、孫竹村、鬍老村、管寨村、王李村、老王村、羅莊村、中心廟村、老阮店村、縣農場。
油坊店鄉 代碼:411724204
2006年,轄14個村委會:油坊店村、餘甲村、後孫莊村、趙店村、雷崗村、陳衝村、周樓村、賀寨村、王崗村、陳寨村、方莊村、吳樓村、賀莊村、闞莊村。
雷寨鄉 代碼:411724207
2006年,轄21個村委會:雷寨村、王圍孜村、後寨村、高鬍村、甘樓村、李樓村、關路口村、雷堰村、張伍店村、鄒莊村、董莊村、杜樓村、西嚴店村、何崗村、朱莊村、曹樓村、肖圍孜村、施莊村、石劉村、李塘村、塘坡村。
王勿橋鄉 代碼:411724208
2006年,轄12個村委會:王勿橋村、黃莊村、謝莊村、熊莊村、大陳店村、大翁村、馬屯村、趙莊村、便民村、中張村、新豐村、馬莊村。
永興鄉 代碼:411724209
2006年,轄13個村委會:趙廟村、萬安村、餘莊村、路口村、高莊村、四樓村、吳相村、屈樓村、盛樓村、永興村、小陳村、王老村、徐楊村。
呂河鄉 代碼:411724210
2006年,轄16個村委會:呂河村、河灣村、席莊村、大楊村、商莊村、楊店村、彭圍孜村、夏莊村、黃山村、鬍莊村、大吳村、新寺村、朱腰村、大高村、邱店村、豬場村。
大林鄉 代碼:411724211
2006年,轄16個村委會:大林村、沿淮村、十門村、蔡莊村、彭莊村、錢寨村、姚莊村、柏王村、漫塘村、範店村、塗樓村、塗店村、葉廟村、湯廟村、李寨村、冷塚村。
皮店鄉 代碼:411724212
2006年,轄11個村委會:皮店村、幸寨村、潘店村、朱店村、夏寨村、盧寨村、康店村、王莊村、孫寨村、小集村、羅堂村。
彭橋鄉 代碼:411724213
2006年,轄9個村委會:彭橋村、大陳村、小趙村、大劉村、王店村、何莊村、板橋村、新店村、老店村。
蘭青鄉 代碼:411724214
2006年,轄16個村委會:蘭青村、江店村、郭樓村、劉鬍村、大餘村、楊樓村、後王莊村、吳莊村、智莊村、鬍塘村、前張村、丁毛樓村、鬍衝村、李窪村、潘莊村、周孟村。
五三農場 代碼:411724500
2006年,管理3個村委會:場部、東片村、西片村。
“正陽”名稱由來
正陽在夏朝時為慎國,西周時南部屬江國(都城在今大林鄉塗店),北部屬瀋國(都城在今平輿境內),戰國時屬楚國,秦始皇統一中國後屬潁川郡(郡治在禹縣),西漢(公元前118年)設慎陽縣,為正陽設縣之始,距今2116年。南朝時改名真陽縣。清朝雍正元年(公元1723年)為避諱雍正皇帝名胤禛(音印真),因“胤禛”的“禎”與“真陽”的“真”同音,改“真”為“正”,真陽從此改名正陽。 |
|
正陽縣漢代石闕位於正陽縣城的東關外,公路北側,當地群衆稱謂“望像臺”。民國二十五年重修正陽縣志記載:“望像臺在城東關外東嶽廟前,有石壁厚二尺,東西長六尺。東首石塊八層高七尺許,西首石塊十一層高一丈許,頂上有石板雕刻如瓦屋式,檐角四出,兩首側面斬齊,如門戶之一邊,似是古代石闕之左部…”正陽縣文化部門鑒於此“臺”建築形式古老,同時在群衆中又有許多古代的傳說故事,就把它列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予以保護。1961年5月河南省文化局文物工作隊,在全省文物調查登記中,對此“望像臺”進行了調查研究。纔知道它是一座漢代石闕。
石闕距公路約15米左右,闕之北是東嶽廟的廢墟。據縣志記載元代至元四年,邑人陳福成等人,曾在闕北廢墟上修建東嶽廟;乾隆三十五年,邑人李成仁等又重修東嶽廟。現僅存廢墟,其上瓦礫遍地,調查中也發現許多屬於漢代的遺物。可證在建東嶽廟之前,原即有建築物。石闕僅存東闕,西闕已經損毀,調查中為尋找西闕的遺跡,曾在附近進行了詳細的鑽探,鑽探結果沒有發現什麽跡象。不過我們聽到群衆有這樣一個傳說:“很早以前望像臺裂了大縫,中間可以過人,有一年瘟疫流行,死人很多,有人拿妖捉怪,忽一夜裂縫復合,長到了一塊”。很可能西闕是因迷信鬼神,拿妖捉怪的情況下被拆除的。
石闕是用青石條堆築而成,有子闕,闕身總高4.75米,母闕與子闕通寬2.10米,闕厚0.75米,全身略嚮北傾斜。闕基三層築成階梯形,底長3.7米,寬2.25米,中層長3.25米,寬1.75米。上層長2.6米,寬1.2米;基高0.67米。母闕闕身築石十一層,身高3.75米,子闕闕身築石八層,身高2.6米,闕頂單檐四註,母闕檐長2.25米,寬1.75米,高0.37米,子闕檐長1.12米,寬1.75米,高0.37米,其上皆雕瓦隴屋脊。由於石質比較粗劣,加之年久風雨侵蝕,闕身表面風化比較嚴重,大部分紋飾已模糊不清,衹有部分還可以看出一點形跡,如在闕身的南面和東面的人物、牛、竜、鋪首、斜綫和環形花紋。這些圖案花紋和在河南常見的東漢時期小磚側面的幾何圖案以及南陽畫像石上的圖象基本相同,惜未發現銘刻。這處闕的建築形式、築法、大小皆與今保存在登封的嵩山三闕極為接近,因此,很可能也是東漢時期所建的。
江國及其都城遺址考略
江,古封國,子爵位,建於西周初,滅於魯文公四年 (公元前623年),其疆域南濱淮水;北接蔡國,即今上蔡;東與息國毗連,即今息縣;西鄰道國,即今確山,面積相當於今正陽縣南半部,大約有800多平方公裏。經考證:江國都城遺址位於正陽縣大林鄉塗店,東西長2公裏,南北寬1.2公裏,總面積2.4平方公裏。城南一公裏,有滔滔淮水;城西南,有新石器時代的“臥牛堆文化遺址”,城東堰水環繞,入淮處,兩岸高聳,地勢險撥,古稱“鳳凰臺”,百姓呼為“烽火臺”。在古城遺址內,曾出土有商、周時代生活用陶器殘片。城址西北有一遺址,今稱“塚子園”,呈圓堆狀土堆,高8米,面積為2000平方米,是為古江亭遺址。江亭在西漢時猶存。江國都城遺址被當地政府定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正陽是江姓的發祥地
據史料記載和專傢考證,江姓是以國名為姓。古代江國位於正陽境內,故而正陽是江姓的發祥地確鑿無疑。
夏朝時期,有位部落首領伯益,傳為顓頊玄孫,因助禹治水有功,禹要讓位給他,他不受,避居箕山 (今河南登封縣東南)之北,這位賢人的後裔為嬴姓,在淮河沿岸形成了徐、黃、江等部族,早在商代有的就已成為國。周武王伐紂時,這些部族參加了徵討。商滅,周天子分封黃氏部族為黃國,在今潢川,封江氏部族為江國,國都邑在今正陽縣城東南35公裏的大林鄉塗店。江國弱小,加之淮水侵擾,春秋時介於楚、宋、齊大國勢力之間,衹得依附大國,受其控製和操縱一直沒能強盛起來。江國在春秋中期的35年間,采取或聯姻、或會盟的方式,先依附於楚國,後又與齊、宋伐楚。到魯文公四年 (公元前623年),楚國一怒之下滅掉江國,江國子孫紛紛逃散,流落外地,以國為姓,始有江氏。
江國子孫有一支逃到齊國,如東漢時以事母至孝而被稱為“江巨孝”的江蘋即是山東臨淄人;但多數仍留居河南,主要分佈在濟陽 (今蘭考縣東北)、開封、淮陽等地。所以,南朝時的江姓名人都出自蘭考,如梁醴陵侯江淹,以文章見稱於世;梁御史中丞江革,敢於彈劾權貴,以廉潔著稱;陳尚書令江總,也是著名的文學家。唐初,河南江姓軍校隨陳政人閩,在福建落戶。宋代,金兵攻占汴京,江氏有一支自開封遷至浙江杭州,還有一支遷至江西都昌,至宋末又徙居福建寧化石壁村。此後,江氏子孫繁衍發展,分佈遍及全國各地,乃至繁衍於海外。江姓名人中還有宋代名畫傢江參,抗元殉國的宋度宗左丞相江萬裏,清代經學家、音韻學家江永,江有誥,清代經學家江聲、江沅、江藩及清末維新派人物江標,清末將領江總源等等。
現居住在古江國都城遺址附近的江氏,是明末清初自湖北麻城返回河南正陽的,一支在羅山縣子路鄉江老墳山,一支在正陽縣蘭青鄉江店,一支在正陽縣大 林鄉江灣和大、小江莊。遷居江灣和大、小江莊的江姓最早是江梅、江榜兄弟倆,立有江氏祠堂,但於1978年被毀。江氏族譜一直保存在世代書香門第的江永敬傢裏,不幸的是被1968年發大水衝走。後續的新傢譜是在1989年初整理出來的,輩份排列為:天、開、文、運、正、道、揚、明、金、玉、萬、世、恩、德、繼、承、心、從、良、善、耀、華、傳、宗、仁、和、治、傢、禮、義、廉、宏。
在最近幾年的尋根熱中,先後有麻城、紅安、廣水、信陽、羅山及河北等江姓後人前來尋根認祖。 |
|
在歷史上,江姓不乏名人,如南朝梁濟陽考城(今蘭考西南陳留)人江淹,出身孤寒,歷仕南朝宋、齊、梁三代,封醴陵侯,以文章著於世;南朝梁考城人江革,任御史中丞,敢於彈劾權貴;南朝陳濟陽考城人江總,歷仕南朝梁、陳及隋三朝,陳時官至尚書令;南朝濟陽考城人江學文(音xiao),好文辭,少有美譽,南齊時官至侍中;宋衢人江參,擅長山水畫,存世作品有《千裏江山圖》;清江蘇元和人江聲,著有《尚書集註音疏》;江聲之孫江沅,著有《說文釋例》、《說文解字音韻表》;清江蘇甘泉人江藩,博綜群經,精於訓詁,著有《周易述補》、《國朝漢學師承記》、《國朝宋學淵源記》、《國朝經師經義目錄》、《爾雅小箋》、《隸經文》、《炳燭室雜文》等;宋朝江西都昌人江萬裏,官至同知樞密院兼權參知政事,議論朝政敢於直言不諱,後元兵南下,破饒州,他含恨自溺,等等。
江姓探源訪正陽
江姓出自嬴姓,為顓頊帝玄孫伯益之後。上古時代,顓頊帝有孫女名女修,女修因食燕子蛋而懷孕,並産下一子名大業,大業子名伯益,因伯益輔佐大禹治水有功,帝舜賜他嬴姓,伯益就成了古代嬴姓各族的祖先。伯益下傳幾十代,經夏、商,到西周時有裔孫名元仲。元仲受封於江,並建立了江國(今河南正陽縣塗店附近)。江國後被楚國所滅,其後子孫以國為氏,稱江姓,尊江元仲為江姓的得姓始祖,正陽為江姓的發源地。
去安徽古村旅遊,宣城市江氏的聚居地江村勾起我無限懷舊,牽出了我對江姓深厚的興趣。查閱了大量史書、辭書,江姓最初的發源地終於嚮我浮出了歷史的容顔:江姓出自古老的嬴姓,伯益為舜虞的大臣,因輔佐大禹治水有功,被賜姓為嬴,其部族在商周時期被分封為侯國,封地在江,後被楚滅,其國人子孫遂以江為姓,距今已有2600餘年歷史。其時的江國故地,即今河南省駐馬店市正陽縣城東南45公裏的大林鄉塗店附近,其都城就位於塗店東北角。
自1995年新加坡六桂堂組織江氏宗親回正陽縣尋根祭祖後,雙方結下了濃厚的友誼,正陽先後組團前往新加坡進行經貿文化交流。一直與南洋江氏宗親會保持聯繫,並邀請江啓逢會長回國觀光考察。1999年,中央電視臺《天涯共此時》欄目播放了《江姓》專題片,使海內外江氏人知道了根的脈絡,感到了根的溫暖。2000年組織撰寫了《江姓起源於正陽》一書,較詳細地介紹了江姓的起源及今日正陽的嶄新風貌。
正陽縣位於河南駐馬店市,歷史悠久,自西漢設縣,距今2100多年,處於秦嶺、淮河這個中國南北氣候的分界綫上,日照充足,雨量充沛,土地肥沃,物産豐富,史稱“膏粱豐腴之地”,是淮河北岸一顆璀璨的明珠。
淮河在正陽縣流經3個鄉鎮,蜿蜒40多公裏,正陽素有“豫州之腹地,天下之最中”之稱,以江國故裏而成為華夏江氏尋根祭祖之地。出於對江姓探源的熱情,我終於踏上了尋根的旅途,去追尋祖先們漸行漸遠的背影,去揭開被歲月遮蔽了存在。
我們到正陽時正值深秋,天高地爽,這個以農業為主的小城,美麗的田園以絢麗的風光迎進了遠方的遊子。公交車行在通往江國故地的路上,故國傢園已遠遠在望,我怎麽能不激動?
江國建國初期,曾一度繁榮,國力強盛,政局穩定,人民漁、獵、耕、織,安居樂業。後期東周式微,大國崛起,戰事頻仍,江國深受其害,加之淮水侵擾,春秋時介於楚、宋、齊大國勢力之間,江國成為一個非常弱小的國傢,衹得依附大國,受其控製和操縱,一直再沒能強盛起來。春秋中期的35年間,江國采取或聯姻、會盟的方式,先依附於楚國,以圖復興。後又與齊、宋伐楚。到魯文公四年(公元前623年),楚國一怒之下滅掉江國,江國子孫紛紛逃散,流落外地,以國為姓,始有江氏。江國所屬人口,史書中未見記載,根據其時代人口密度推斷,其人口當在一萬人左右。
當年的江國故城約有900平方公裏,距淮河1公裏,城池約有2.4平方公裏,是一片地勢險拔的高地,古稱“鳳凰臺”,當地人叫它“烽火臺”。西北角有座2000平方米的圓椎形土堆,曾是江國國君遊樂、納涼的地方,古稱“江亭”。
沿着鄉間小路,我們拜訪了都城遺址,望着四周絢爛清香的田野,思古幽情驟然而生,歷史和現實畫面在心中激蕩。遺址內西北有一高臺,高8米,面積為2000平方米,為古江亭遺址。江亭在西漢時猶存。《後漢書·劉表、袁術、呂布列傳第十五》載:術,不得過,復走還,六月,至江亭。《後漢書·郡國二》載:汝南郡,高帝置;安陽、候國,有江亭,故國,蠃。《水經註》:淮水又東經安陽縣故城南,江國也,今其地有江亭,春秋文公四年,楚滅江。
悠悠的淮河水曾見證了古江國的榮辱興衰,如今的江國故城早已沒有當年的繁華,歲月在這裏沒有給我們留下任何可供我們憑吊遺跡,我們處心許久,纔覓着先祖的來竜去脈,試圖在此找到先祖的蹤跡,以昭列祖浩蕩之德業,述先澤傳世之源遠,然而這一刻,迎着千百年來涼涼的秋風,面對千百年來忠實的土地,我們遺憾化成了內心的嘆息。江國故城曾經有口皆碑的二柏土地遍、三步兩架橋、七步兩座山、十二蓮塘月兒彎、鳳凰臺、江祠、江亭、臥牛堆、觀音寺等遺跡,如今衹是一個美麗的傳說,為當年的古江國平添了幾分神秘色彩。
其實,我們也是幸運的,我們來過祖先曾經生活的地方了,我們知道自己的根就在這塊土地上,我們最初的血緣就是從這裏源遠流長。那麽,讓我們面對這片青天,這塊土地,深深一拜――!
中國姓氏文化源遠流長,自伏羲氏至今已有五千多年歷史。姓氏産生最為頻繁的時代,當推周朝春秋時期。姓氏多以國名、封邑、謚號、官職、居住地或皇帝賜姓産生。江姓是以國名為姓氏。明末,由於自然災害、戰亂頻繁,江國故地少有江氏後裔。清初,江梅、江榜二兄弟由湖北麻城返回,居住在江國都城遺址附近,今塗店以西3公裏淮河灣岸邊,後稱其居地為江傢埠(現名江灣),江氏兄弟以淮河擺渡,捕魚為生,勤奮勞作,繁衍生息,不久江氏傢族人丁興旺,繁榮昌盛,成為當地望族,之後有三個支係遷往他鄉。一支定居在今羅山縣子路鄉江老墳山;一支定居在正陽縣蘭青鄉江店;一支定居江灣西北3.5公裏遠的大、小江莊。現今,居住在江灣的江氏有100餘人,江店有700餘人,大、小江莊有200餘人,加之散住縣境各地者,總計正陽縣江姓人共近3000人。
我們跟隨當地宣傳部的同志,去了一趟江灣,江灣是淮河岸邊的一個小村莊,以江姓人傢為主,民風非常淳樸,沒有都市人的精明和浮躁。在江灣,我們拜訪了江氏後裔江正奇老人一傢,與江氏後裔親切交談,傳遞着彼此的真誠和濃濃的親情。
江正奇老人現為正陽縣江氏研究會會長,聽說我們是來探訪江氏源流的,老人非常高興地與我們談起了江國的由來及傳說:古時候,氣候變化異常,經常是大雨滂沱,洪水遍地,人們對洪水泛濫毫無辦法。這時,有一個叫江的部落首領告訴大傢,我們整天這樣究慌,餓不死也得淹死,我看不如把洪水引走。於是,江便帶人挖出了一條長三千裏,寬十裏的大溝,洪水很快退下去了,人們就在大片沃土上定居下來,過着安居樂業的生活。人們為了紀念江的功勞,就給這條排水溝起名叫古江。傳說中的古江就是淮河。後來,周武王率兵攻入朝歌(安陽),建立了周朝,因濟天殷有功,武王封他到河南正陽縣當諸侯國王,他帶領大臣來此上任,一看到處波浪滔天,趕快嚮武王回稟災情。武王聽後說道,既是一片汪洋,就叫做江國吧。江國從此而得名。
江正奇老人講的雖然衹是傳說,但代代相傳的傳說與歷史總是有着異麯同工的相似。在江正奇老人的指引下,我們再次遊覽了古江國遺跡,每處古跡,在江正奇老人的指點下,我們雖然衹能想像,但也充滿了緬懷先祖的虔誠。
除了江國故城遺跡,正陽縣境內還有著名的東漢石闕,黃叔度墓、顔真卿書法碑刻等遺跡,都是正陽歷史留下的精華,在這塊對我們來說既是故鄉又是異鄉的地方,尋根的旅程總有結束的時候,但我們內心的尋找卻永遠不會停息。 |
|
交通:正陽縣西臨京廣鐵路、京珠高速公路和107國道,東靠京九鐵路、106國道和阿深高速公路,南接312國道和寧西鐵路,距鄭州和武漢機場各2個小時車程。正陽縣到大林鄉塗店江國舊址40公裏,交通便利。
駐馬店汽車東站(老站),這裏都是依維柯,票價20元,5分鐘一發,大約1個半小時到達正陽;在正陽縣汽車南站轉乘開往大林鄉的公交車,告訴售票員要去江國遺跡,車程約1個多小時,車票5元。
住宿:縣委賓館最好的房間需100元左右,普通招待所條件也不錯,有電視,房價30元左右。
江氏起源有三:一是源自嬴姓。西周時,顓頊[音同“專需”]裔孫伯益的兒子玄仲,被大禹的兒子啓封在江國(今河南省駐馬店市正陽縣)。春秋時江國被楚國攻占,江國子民流落異鄉,為紀念故國,很多人都以江為氏。另據沿海江氏族譜記載,宋初,福建泉州人翁乾度生有六個兒子,分姓洪、江、翁、方、龔、汪六姓。其中次子處恭,姓江,其子孫也姓江。兄弟六人同中進士,被譽為“六桂聯芳”。現在的“六桂宗親”就是從此而來。江姓還有一支是姓蕭的改姓的。唐代蕭氏因敗於黃巢,怒而指江為姓,後裔主要聚於江西婺源江村。嬴姓江氏的發源地在今河南省駐馬店市正陽縣,沿海江氏的發源地在今福建省泉州市。 |
|
正陽工業發展較快,在鞏固農副産品加工、化工、輕紡、皮件、建築、機械等原有工業體係的基礎上,近年又培育出了以精細化工、木業加工、食品加工、服裝加工、建築建材等為主的新的支柱産業,擁有四大工業品牌。一是球墨鑄鐵。球鐵鑄件工藝精良,成為出口創匯免檢産品,遠銷歐、美等8個國傢和地區,並獲得出口自營權,目前全縣有規模以上球墨鑄鐵生産企業4傢,年出口球墨鑄件1萬多噸。二是“駝峰”牌真皮箱包。産品款式新穎,做工精良,年産各種箱包25萬衹,有自營出口權。三是“王勿橋”牌伏陳醋。色正味美,醋香醇厚,具有500多年的釀造歷史,是中國三大名醋之一,並榮獲了“2004年河南省名牌産品”稱號,2005年又被評為河南省“著名商標”。四是“金土地”農機具。正陽車輛廠是豫南生産農機具的重點廠傢,其“金土地”係列農機具有“河南犁子王”之稱,暢銷河南、安徽、山東等省市。特別是項目帶動戰略的深入實施,又拉動了正陽工業的快速發展。
正陽縣基礎條件不斷完善,發展環境明顯改觀。交通上,全縣公路通車總里程748公裏,公路密度每百平方公裏達到39.6公裏。阿深高速公路和明臨、確平、永定、吳黃四省道縱橫交叉穿過縣境,全縣已形成了以省道為主構架的“三縱三橫”的高等級公路網絡。縣城西距京廣鐵路、107國道37公裏,距京珠高速明臨路正陽入口處不到30公裏、確平路入口處不到40公裏;東距京九鐵路、106國道45公裏,阿深高速南北穿過正陽縣境東部,入口處距縣城不到40公裏。加上北面的新陽高速、南面的葉信高速,形成了高速公路環繞四周的格局。正陽還位居武漢天河、鄭州新鄭兩個國際機場的中間點,均為兩個半小時的行程。農業上,自1988年實施農業綜合開發以來,纍计投入1億多元,改造中低産田49萬畝,造林21萬畝,打配機電井1580眼,硬化渠道50多公裏,建橋涵閘壩等5200座,整修道路2400公裏,新增和改善有效灌溉面積45萬畝,治理除澇面積46萬畝,農業綜合生産能力不斷增強,2004年被確定為全省24個“農業綜合開發重點縣”之一。城鎮建設上,編製實施了縣城西區規劃,規劃建設了總占地近5000畝的縣工業集中區,縣城框架進一步拉大,並建成了真陽、汝南埠、熊寨等一批省、市重點建設鎮。三年內纍计投入資金2億多元,實施了新區開發和舊城改造,其中新建和改擴建城區道路10條20多公裏,興辦了供水、照明、緑化等一大批城建工程;商品集散功能逐年提高,擁有40多個專業市場,成為豫南最大的商品集散地之一。電力通訊上,纍计投資1.6億元實施了農村電網和城網改造,實現了用電同網同價,移動通訊實現了全縣無縫覆蓋。
改革開放以來,正陽這塊充滿活力的土地越來越散發出無限的生機,經濟社會發展步入快車道。特別是近年來,正陽縣委、縣政府搶抓機遇,與時俱進,堅持以項目為抓手、以工業為主導、以開放為動力、以農業為基礎、以民營為重點,大力實施工業強縣和開放帶動戰略,加快工業化、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步伐,使全縣呈現出經濟快速發展、事業全面進步、社會持續穩定的良好態勢。
教育狀況
正陽縣境內目前有三所全日製普通高中和一所職業高中,分別為河南省省級示範高中河南正陽高級中學,正陽縣第一高級中學、正陽縣第二高級中學,和正陽縣職業中專,又稱正陽縣三高。幾年來全力抓教育,大力育人,培養出大批的優秀高等學府的學子。正陽一高,二高,正高和職業高中一起嚮未來邁進。 |
|
正陽縣,曾名滇陽、慎陽和真陽。據《讀史方輿紀要》:“滇、慎具讀真”音,西漢置滇陽縣,由滇水經縣南流過,故名滇陽。永平五年失印,據《重修正陽志》: “正陽縣,古慎國”。便以古國名作縣名,改滇為慎,水名也被改為慎水。南北朝時改為真陽縣。隋為真丘縣,唐初為淮陽縣,後復真陽縣。清世祖名胤禛,年號雍正,諱“慎”字。“禛”與“真”同音,雍正元年改“真”為“正”,始名正陽縣。
1997年,正陽縣面積1903平方千米,人口 70.9萬,轄6個鎮、16個鄉:真陽鎮、寒凍鎮、汝南埠鎮、銅鐘鎮、陡溝鎮、熊寨鎮、慎水鄉、傅寨鄉、袁寨鄉、新阮店鄉、油坊店鄉、嶽城鄉、王勿橋鄉、雷寨鄉、西嚴店鄉、呂河鄉、永興鄉、大林鄉、彭橋鄉、皮店鄉、蘭青鄉、梁廟鄉。縣政府駐真陽鎮。
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全縣總人口 690505人,其中:真陽鎮48086人、寒凍鎮44022人、汝南埠鎮29326人、銅鐘鎮31917人、陡溝鎮32453人、熊寨鎮25525人、慎水鄉50528人、傅寨鄉30869人、袁寨鄉36796人、新阮店鄉25286人、油坊店鄉34429人、嶽城鄉21705人、西嚴店鄉22284 人、雷寨鄉23727人、王勿橋鄉28970人、永興鄉25954人、間河鄉28663人、大林鄉38826人、皮店鄉29431人、彭橋鄉24016 人、蘭青鄉32054人、梁廟鄉19520人、河南省五三農場虛擬鄉6118人。
2005年,正陽縣鄉鎮行政區劃調整:撤銷西嚴店鄉,將其行政區域劃歸雷寨鄉管轄,雷寨鄉政府駐地不變;撤銷梁廟鄉,將其行政區域劃歸真陽鎮管轄,真陽鎮政府駐地不變;撤銷嶽城鄉,將其行政區域劃歸汝南埠鎮管轄,汝南埠鎮政府駐地不變。截至2005年12月31日,正陽縣轄6個鎮、13個鄉:真陽鎮、寒凍鎮、汝南埠鎮、銅鐘鎮、陡溝鎮、熊寨鎮;慎水鄉、傅寨鄉、蘭青鄉、彭橋鄉、皮店鄉、新阮店鄉、袁寨鄉、油坊店鄉、雷寨鄉、王勿橋鄉、閭河鄉、永興鄉、大林鄉。 |
|
- n.: Zhengyang County
|
|
正陽 |
|
行政區劃 | 鄉鎮簡介 | 梁廟 | ????業公司 | ????業管理局 | 人物 | 縣委書記 | 政府單位 | 文化 | 創業 | 縣長 | 河南 | 將軍 | 武警 | |
|
|
正陽縣中醫院 | 正陽縣人民醫院 | 正陽縣中醫醫院 | 正陽縣????業管理局 | 正陽縣衛生防疫站 | 正陽縣公共資源交易中心 | 正陽縣第一高級中學 | 正陽縣第二高級中學 | 正陽縣皮革製品廠二 | 正陽縣銅鐘鎮皮革廠 | 正陽縣真陽鎮皮革廠 | 正陽縣公費醫療醫院 | |
|
|
陡溝鎮 | 汝南埠鎮 | 呂河鄉 | 大林鄉 | 永興鄉 | 油坊店鄉 | 五三農場 | 真陽鎮 | 寒凍鎮 | 銅鐘鎮 | 熊寨鎮 | 慎水鄉 | 傅寨鄉 | 袁寨鄉 | 新阮店鄉 | 雷寨鄉 | 王勿橋鄉 | 皮店鄉 | 彭橋鄉 | 蘭青鄉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