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地圖 |
|
|
金星,北京世紀壇醫院副主任醫師,中共黨員。祖籍山東泰安,1941年9月出生在延安中央醫院。1966年畢業於北京醫科大學(現北京大學醫學部)公共衛生係。1968年參加工作後一直在臨床第一綫工作,是一個熱愛醫學、受人尊重的醫生。曾參加糖適平、單組分豬胰島素、基因工程人胰島素臨床科研及藥物的引進工作。退休後開展糖尿病教育和醫學咨詢工作,參與丹麥胰島素筆型註射器和瑞士胰島素泵的引進,設計了國內第一套仿真食品教具,出版了科普讀物《糖尿病保健新概念》一書。2006年開始關註延安中央醫院的歷史。 |
|
金星1太陽係九大行星之一,按離太陽由近而遠的次序計為第二顆,繞太陽公轉周期約224.7天,自轉周期約243天,自東嚮西逆轉。金星是各大行星中離地球最近的一個。(圖見〖太陽係〗)
金星2 [jīnxīng]①金黃色的五角星:~勳章。
②頭暈眼花時所感到的眼前出現的像星的小點:我跑得上氣不接下氣,眼前直冒~。 |
|
金星是八大行星之一,按離太陽由近及遠的次序是第二顆。它是離地球最近的行星。中國古代稱之為太白或太白金星。它有時是晨星,黎明前出現在東方天空,被稱為“啓明”;有時是昏星,黃昏後出現在西方天空,被稱為“長庚”。金星是全天中除太陽和月亮外最亮的星,亮度最大時為-4.4等,比著名的天狼星(除太陽外全天最亮的恆星)還要亮14倍,猶如一顆耀眼的鑽石,於是古希臘人稱它為阿佛洛狄忒(aphrodite)——愛與美的女神,而羅馬人則稱它為維納斯(venus)——美神。
金星和水星一樣,是太陽係中僅有的兩個沒有天然衛星的大行星。因此金星上的夜空中沒有“月亮”,最亮的“星星”是地球。由於離太陽比較近,所以在金星上看太陽,太陽的大小比地球上看到的大1.5倍。
有人稱金星是地球的孿生姐妹,確實,從結構上看,金星和地球有不少相似之處。金星的半徑約為6073公裏,衹比地球半徑小300公裏,體積是地球的0.88倍,質量為地球的4/5;平均密度略小於地球。但兩者的環境卻有天壤之別:金星的表面溫度很高,不存在液態水,加上極高的大氣壓力和嚴重缺氧等殘酷的自然條件,金星不可能有任何生命存在。因此,金星和地球衹是一對“貌合神離”的姐妹。
金星周圍有濃密的大氣和雲層。這些雲層為金星表面罩上了一層神秘的面紗。衹有藉助於射電望遠鏡才能穿過這層大氣,看到金星表面的本來面目。金星大氣中,二氧化碳最多,占97%以上。同時還有一層厚達20到30公裏的由濃硫酸組成的濃雲。金星表面溫度高達465至485度,大氣壓約為地球的90倍。
金星的自轉很特別,是太陽係內唯一逆嚮自轉的大行星,自轉方向與其它行星相反,是自東嚮西。因此,在金星上看,太陽是西升東落。金星繞太陽公轉的軌道是一個很接近正圓的橢圓形,且與黃道面接近重合,其公轉速度約為每秒35公裏,公轉周期約為224.70天。但其自轉周期卻為243日,也就是說,金星的“一天”比“一年”還長。
金星逆嚮自轉現象有可能是很久以前金星與其它小行星相撞而造成的,但是現在還無法證明。除了這種不尋常的逆行自轉以外,金星還有一點不尋常。金星的自轉周期和和軌道是同步的,這麽一來,當兩顆行星距離最近時,金星總是以同一個面來面對地球(每5.001個金星日發生一次)。這可能是潮汐鎖定(tidal locking)作用的結果--當兩顆行星靠得足夠近時,潮汐力就會影響金星自轉。當然,也有可能僅僅是一種巧合。 |
|
公轉周期: 224.701天
平均軌道速度: 35.03 千米/每秒
軌道偏心率: 0.007
軌道傾角: 3.4 度
赤道直徑: 12,103.6千米
質量(地球質量=1):0.8150
密度: 5.24 /立方釐米
自轉周期: 243.01 日
衛星數量: 0
公轉半徑: 108,208,930 km(0.72 天文單位)
表面面積: 4.6億 平方千米
表面引力: 8.78 m/s2
自傳時間 : -243.02天
逃逸速度 : 10.4 千米/秒
表面溫度 最低 平均 最高
737k 750k 773k |
|
在金星表面的大平原上有兩個主要的大陸狀高地。北邊的高地叫伊師塔地,擁有金星最高的麥剋斯韋山脈(大約比喜馬拉雅山高出兩千米),它是根據詹姆斯·剋拉剋·麥剋斯韋命名的。麥剋斯韋山脈包圍了拉剋西米高原。伊師塔地大約有澳大利亞那麽大。南半球有更大的阿芙羅狄蒂地,面積與南美洲相當。這些高地之間有許多廣阔的低地,包括有愛塔蘭塔平原低地、格納維爾平原低地以及拉衛尼亞平原低地。除了麥剋斯韋山脈外,所有的金星地貌均以現實中的或者神話中的女性命名。由於金星濃厚的大氣讓流星等天體在到達金星表面之前減速,所以金星上的隕石坑都不超過3.2千米。
大約90%的金星表面是由不久之前纔固化的玄武岩熔岩形成,當然也有極少量的隕石坑。這表明金星近來正在經歷表面的重新構築。金星的內部可能與地球是相似的:半徑約3000千米的地核和由熔岩構成的地幔組成了金星的絶大部分。來自麥哲倫號的最近的數據表明金星的地殼比起原來所認為的更厚也更堅固。可以據此推測金星沒有像地球那樣的可移動的板塊構造,但是卻有大量的有規律的火山噴發遍布金星表面。金星上最古老的特徵僅有8億年歷史,大多數地區都相當年輕(但也有數億年的時間)。最近的發現表明,金星的火山在隔離的地質熱點依舊活躍。
金星本身的磁場與太陽係的其它行星相比是非常弱的。這可能是因為金星的自轉不夠快,其地核的液態鐵因切割磁感綫而産生的磁場較弱造成的。這樣一來,太陽風就可以毫無緩衝地撞擊金星上層大氣。最早的時候,人們認為金星和地球的水在量上相當,然而,太陽風的攻擊已經讓金星上層大氣的水蒸氣分解為氫和氧。氫原子因為質量小逃逸到了太空。金星上氘(氫的一種同位素,質量較大,逃逸得較慢)的比例似乎支持這種理論。而氧元素則與地殼中的物質化合,因而在大氣中沒有氧氣。金星表面十分幹旱,所以金星上的岩石要比地球上的更堅硬,從而形成了更陡峭的山脈、懸崖峭壁和其它地貌。
另外,根據探測器的探測,發現金星的岩漿裏含有水。金星可能與地球一樣有過大量的水,但都被蒸發,消散殆盡,使如今變得非常乾燥。地球如果再比太陽近一些的話也會有相同的運氣。我們會知道為什麽基礎條件如此相似但卻有如此不同的現象的原因的。
大部分金星表面由略微有些起伏的平原構成,也有幾個寬闊的窪地:atalanta planitia,guinevere planitia,lavinia planitia;還有兩個大高地:在北半球的與澳大利亞一般大的ishtar terra和在沿赤道的與南美洲一般大的aphrodite terra。ishtar內主要由lakshmi planum高原組成,由金星上最高的山脈所包圍,包括巨型山maxwell montes。
來自magellan飛行器映像雷達的數據表明大部分金星表面由熔岩流覆蓋。有幾座大屏蔽火山,如sif mons(右圖),類似於夏威夷和火星的olympus mons(奧林匹斯山脈)。最近發佈的發現資料顯示金星的火山活動仍很活躍,不過集中在幾個熱點;大部分地區已形成地形,比過去的數億年要安靜得多了。
金星上沒有小的環形山,看起來小行星在進入金星的稠密大氣層時沒被燒光了。金星上的環形山都是一串串的,看來是由於大的小行星在到達金星表面前,通常會在大氣中碎裂開來。
金星上最古老的地帶看來形成於8億年前。那時廣泛存在的山火擦洗了早期的表面,包括幾個金星早期歷史時形成的大的環形山口。
金星沒有磁場區,也許是由於較慢的自轉速度引起的。
金星的表面比較年輕,大約是300至500萬年前纔形成的。金星的地勢比較平坦。金星上70%是起伏不大的平原,20%是低窪地,還有10%左右的高地。最高的山峰達10,590米,比珠穆朗瑪峰還高。一條從南嚮北穿過赤道的長達1200千米的大峽𠔌,是八大行星中最大的峽𠔌。
金星上沒有小的環形山,由於金星表面有稠密的大氣,小隕星在進入金星的大氣層時就被燒光了。金星上的環形山通常都是成群的,大概是由於較大的小行星在到達金星表面前,在大氣中碎裂所至。
火山及火山活動金星表面為數很多。至少85%的金星表面覆蓋着火山岩。除了幾百個大型火山外,在金星表面還零星分佈着100,000多座小型火山。從火山中噴出的熔岩流産生瞭瞭長長的溝渠,範圍大至幾百公裏,其中最長的一條超過7000公裏。
金星上的火山分佈
金星上可謂火山密佈,是太陽係中擁有火山數量最多的行星。業已發現的大型火山和火山特徵有1600多處。此外,還有無數的小火山,沒有人計算過它們的數量,估計總數超過10萬,甚至100萬。
金星火山造型各異。除了較普遍的盾狀火山,這裏還有很多復雜的火山特徵,和特殊的火山構造。目前為止,科學家在此尚未發現活火山,但是由於研究數據有限,因此,儘管大部分金星火山早已熄滅,仍不排除小部分依然活躍的可能性。
金星與地球有許多共同處。它們大小、體積接近。金星也是太陽係中離地球最近的行星,也被雲層和厚厚的大氣層所包圍。同地球一樣,金星的地表年齡也非常年輕,約5億年左右。
不過這些基本的類似中,也存在很多不同點。金星的大氣成分多為二氧化碳,因此它的地表具有強烈的溫室效應,其表面的溫度可高達??壓的90倍。這差不多相當於地球海面下一公裏處的水壓。
金星地表沒有水,空氣中也沒有水份存在,其雲層的主要成分是硫酸,而且較地球雲層的高度高得多。由於大氣高壓,金星上的風速也相應緩慢。這就是說,金星地表既不會受到風的影響也沒有雨水的衝刷。因此,金星的火山特徵能夠清晰地保持很長一段時間。
金星沒有板塊構造,沒有綫性的火山鏈,沒有明顯的板塊消亡地帶。儘管金星上峽𠔌縱橫,但沒有那一條看起來類似地球的海溝。
跡象表明,金星火山的噴發形式也較為單一。凝固的熔岩層顯示,大部分金星火山噴發時,衹是流出的熔岩流。沒有劇烈爆發、噴射火山灰的跡象,甚至熔岩也不似地球熔岩那般泥濘粘質。這種現象不難理解。由於大氣高壓,爆炸性的火山噴發,熔岩中需要有巨大量的氣體成分。在地球上,促使熔岩劇烈噴發的主要氣體是水氣,而金星上缺乏水分子。另外,地球上絶大部分粘質熔岩流和火山灰噴發都發生在板塊消亡地帶。因此,缺乏板塊消亡帶,也大大減少了金星火山猛烈爆發的幾率。
金星上的大型盾狀火山
金星有150多處大型盾狀火山。這些盾狀直徑多在100公裏至600公裏之間,高度約有0.3~5公裏。其中最大的一座,直徑700公裏,高度5.5公裏。比起地球上的盾狀火山,金星火山顯得更加平坦。事實上,最大的金星盾狀火山,其基底直徑已經接近火星上的olympus火山,但是由於高度不足,體積比起olympus要小得多。
火星盾狀火山與地球上的盾狀火山有相似之處。它們大都被長長的呈放射狀的熔岩流所覆蓋,坡度平緩。大部分火山中心有噴射孔。因此,科學家猜測這些盾狀是由玄武岩構成的,類似夏威夷的火山。
金星上的盾狀火山分佈零散,並不象地球上的火山鏈。這說明金星沒有活躍的板塊構造。
金星上的小型盾狀火山:
金星約有10萬個直徑小於20公裏的小型盾狀火山。這些火山通常成串分佈,被稱為盾狀地帶。已被科學家在地圖上標出的盾狀地帶,超過550個,多數直徑在100~200公裏之間。盾狀地帶分佈廣泛,主要出現在低窪平原或低地的丘陵處。科學家發現,許多盾狀地帶已經被更新的熔岩平原覆蓋,因此他們推測,盾狀地帶的年齡非常古老,可能形成於火山活動初期。 |
大氣環境 Atmospheric Environment |
金星的天空是橙黃色的。金星上也有雷電,曾經記錄到的最大一次閃電持續了15分鐘。
金星的大氣主要由二氧化碳組成,並含有少量的氮氣。金星的大氣壓強非常大,為地球的90倍,相當於地球海洋中1千米深度時的壓強。大量二氧化碳的存在使得溫室效應在金星上大規模地進行着。如果沒有這樣的溫室效應,溫度會比現在下降400°c。在近赤道的低地,金星的表面極限溫度可高達500°c。這使得金星的表面溫度甚至高於水星,雖然它離太陽的距離要比水星大的兩倍,並且得到的陽光衹有水星的四分之一(高空的光照強度為2613.9 w/m2,表面為1071.1 w/m2)。儘管金星的自轉很慢(金星的“一天”比金星的“一年”還要長,赤道地帶的旋轉速度衹有每小時6.5千米),但是由於熱慣性和濃密大氣的對流,晝夜溫差並不大。大氣上層的風衹要4天就能繞金星一周來均勻的傳遞熱量。
金星濃厚的雲層把大部分的陽光都反射回了太空,所以金星表面接受到的太陽光比較少,大部分的陽光都不能直接到達金星表面。金星熱輻射的反射率大約是60%,可見光的反射率就更大。所以說,雖然金星比地球離太陽的距離要近,它表面所得到的光照卻比地球少。如果沒有溫室效應的作用,金星表面的溫度就會和地球很接近。人們常常會想當然的認為金星的濃密雲層能夠吸收更多的熱量,事實證明這是非常荒謬的。與此正相反,如果沒有這些雲層,溫度會更高。大氣中二氧化碳的大量存在所造成的溫室效應纔是吸收更多熱量的真正原因。
2004年金星凌日在雲層頂端金星有着每小時350千米的大風,而在表面卻是風平浪靜,每小時不會超過數千米。然而,考慮到大氣的濃密程度,就算是非常緩慢的風也會具有巨大的力量來剋服前進的阻力。金星的雲層主要是有二氧化硫和硫酸組成,完全覆蓋整個金星表面。這讓地球上的觀測者難以透過這層屏障來觀測金星表面。這些雲層頂端的溫度大約為-45°c。美國航空及太空總署給出的數據表明,金星表面的溫度是464°c。雲層頂端的溫度是金星上最低的,而表面溫度卻從不低於400°c。
金星表面的溫度最高達447℃,是因為金星上強烈的溫室效應,溫室效應是指透射陽光的密閉空間由於與外界缺乏熱交換而形成的保溫效應。金星上的溫室效應強得令人瞠目結舌,原因在於金星的大氣密度是地球大氣的100倍,且大氣97%以上是“保溫氣體”——二氧化碳;同時,金星大氣中還有一層厚達20~30千米的由濃硫酸組成的濃雲。二氧化碳和濃雲衹許太陽光通過,卻不讓熱量透過雲層散發到宇宙空間。被封閉起來的太陽輻射使金星表面變得越來越熱。溫室效應使金星表面溫度高達465至485℃,且基本上沒有地區、季節、晝夜的差別。它還造成金星上的氣壓很高,約為地球的90倍。濃厚的金星雲層使金星上的白晝朦朧不清,這裏沒有我們熟悉的藍天、白雲,天空是橙黃色的。 雲層頂端有強風,大約每小時350千米,但表面風速卻很慢,每小時幾千米不到。十分有趣的是,金星上空會像地球上空一樣,出現閃電和雷暴。
金星的大氣壓力為90個標準大氣壓(相當於地球海洋深1千米處的壓力),大氣大多由二氧化碳組成,也有幾層由硫酸組成的厚數千米的雲層。這些雲層擋住了我們對金星表面的觀察,使得它看來非常模糊。這稠密的大氣也産生了溫室效應,使金星表面溫度高達400度,超過了740開(足以使鉛條熔化)。金星表面自然比水星表面熱,雖然金星比水星離太陽要遠兩倍。
雲層頂端有強風,大約每小時350千米,但表面風速卻很慢,每小時幾千米不到。
金星的大氣層主要為二氧化碳 ,占約96%,以及氮3%。在高度 50至 70 公裏的上空,懸浮著濃密的厚雲,把大氣分割為上下兩層。雲為濃硫酸液滴組成,其中還摻雜著硫粒子,所以呈現黃色。在氣候良好的地球上 ,應該很難想像在太陽係中竟然有這樣瘋狂的世界.
金星接近地表的大氣時速較為緩慢 ,衹有每小時數公裏,但上層的時速卻可達每秒數百公裏,金星自轉的速度如此的緩慢,243個地球日纔轉一圈,但卻有如此快速轉動的上層大氣,至今仍是個令人不解的謎團 。
在照片中我們可以觀察到金星表面的雲層呈現倒v型的形狀,這種雲係統稱為帶狀風係統 。這種帶狀風的其實是太陽照射所造成的對流。 |
地質結構 Geological structure |
關於金星的內部結構﹐還沒有直接的資料﹐從理論推算得出﹐金星的內部結構和地球相似﹐有一個半徑約3﹐100公裏的鐵-鎳核﹐中間一層是主要由硅﹑氧﹑鐵﹑鎂等的化合物組成的“幔”﹐而外面一層是主要由硅化合物組成的很薄的“殼”。
科學家推測金星的內部構造可能和地球相似 ,依地球的構造推測,金星地函主要成分以橄欖石及輝石為主的矽酸????,以及一層矽酸????為主的地殼,中心則是由鐵鎳合金所組成的核心。金星的平均密度為5.24g/cc,次於地球與水星 ,為九大行星中第三密的。
一個直徑3000千米的鐵質內核,熔化的石頭為地幔填充大部分的星球。從magellan飛行器最近返回的重力數據表明金星的外殼比早先假定的硬得多,厚得多。就像地球,在地幔中的對流使得對表面産生了壓力,但它由相對較小的許多區域減輕負荷,使得它不會像在地球,地殼在板塊分界處被破壞。 |
|
人們曾經認為金星有一個衛星,名叫尼斯,以埃及女神塞斯(沒有凡人看過她面紗下的臉)命名。它的首次發現是由意大利出生的法國天文學家喬凡尼·多美尼科·卡西尼在1672年完成的。天文學家對尼斯的零星觀察一直持續到1982年,但是這些觀察之後受到了懷疑(實際上是其它昏暗的星體在恰好的時間出現在了恰好的位置上)。所以我們現在認為,金星沒有衛星。 |
|
金星的軌道比水星的要大。當進行處於西方(在太陽之又)或東方(在太陽之左)的最大距角時,看起來它距太陽比水星星距太陽遠一倍。金星是天空中最亮的天體之一,觀察它的最佳時間可能是當太恰好位於地平綫以下的時候。必須註意,千萬不能用眼睛直接看太陽。太陽落山金星隨後落下,此時它位於太陽之左;太陽升起前,金星首先升起,此時它位於太陽之右。
你很容易分辨出金星來,它明亮而略呈黃色。當金星呈大“新月”形時,用雙筒望遠鏡觀測它是最合適的。此時金星位於最大距角點與下合點之間。在下合點時金星位於地球與太陽 之間,我們便看不到它了,註意調好望遠鏡的焦距,使之能觀察遙遠的物體。 |
|
探測簡史
在太空探測器探測金星以前,有的天文學家認為金星的化學和物理狀況和地球類似,在金星上發現生命的可能性比火星還大。1950年代後期,天文學家用射電望遠鏡第一次觀測了金星的表面。從1961年起,前蘇聯和美國嚮金星發射了30多個探測器,從近距離觀測,到着陸探測。
金星是一顆內層行星,從地球用望遠鏡觀察它的話,會發現它有位相變化。伽利略對此現象的觀察是贊成哥白尼的有關太陽係的太陽中心說的重要證據。
第一艘訪問金星的飛行器是1962年的水手2號。隨後,它又陸續被其他飛行器:金星先鋒號,蘇聯尊嚴7號(第一艘在其他行星上着陸的飛船)、尊嚴9號(第一次返回金星表面照片[左圖])訪問(迄今已總共至少20次)。最近,美國軌道飛行器magellan成功地用雷達産生了金星表面地圖(上圖)1961年2月12日,蘇聯發射了“金星1號”飛船,這艘飛船643公斤,在距金星9.6萬千米處飛過,進入繞太陽軌道後失去聯絡,結果一無所獲。
1962年8月27日,美國發射了“水手2號”飛船,它於1962年12月14日到達金星附近。星載微波輻射計測量了大氣深處的溫度,紅外輻射計測量了雲層頂部的溫度。磁強計的測量結果表明金星磁場很弱,在它的周圍不存在輻射帶。
1967年6月12日,蘇聯發射了“金星”4號飛船,同年10月18日進入金星大氣層。“金星”4號的着陸艙直徑1米,重383公斤,外表包着一層很厚的耐高溫殼體,設計極限壓強為25個大氣壓。着陸艙進入大氣層後展開降落傘,在降落傘的作用下緩慢下落,探測數據及時發送到軌道艙,然後返回地球。當着陸艙下降到距離金星表面為24.96公裏時,信號停止發射,估計是着陸艙被金星的高氣壓壓癟了。
“金星”5號的發射時間為1969年1月5日,它的設計同“金星”4號非常接近,衹是更結實一些。在着陸艙下落過程中,獲得了53分鐘的探測數據。當着陸艙下落到距離金星表面約24~26公裏時被大氣壓壞,此時的壓力為26.1個大氣壓。
“金星”6號於1969年1月10日發射,同年5月17日到達金星。着陸艙一直下降到距離金星表面10~12公裏。1970年8月17日,蘇聯發射了“金星”7號,並於1970年12月15日到達金星。該飛船的着陸艙能承受180個大氣壓,因此成功地到達了金星表面,成為第一個到達金星實地考察的人類使者。
傳回的數據表明,溫度高達攝氏470度。大氣成分主要是二氧化碳,還有少量的氧、氮等氣體。至此,人類撩開了金星神秘的面紗。
金星環境復雜多變,天空是橙黃色,經常下硫酸雨,一次閃電竟然持續15分鐘!
1972年到達金星表面的“金星8號”化驗了金星土壤,還對金星表面的太陽光強度和金星雲層進行了電視攝像轉播,金星上空顯得極其明亮,天空是橙黃色,大氣中有猛烈的雷電現象,還有激烈的湍流。
1975年至1984年是金星探測的高潮期。1975年6月8日和14日先後發射了“金星9號”和“金星10號”,於同年10月22日和25日分別進入不同的金星軌道,並成為環繞金星的第一對人造金星衛星。兩者探測了金星大氣結構和特性,首次發回了電視攝像機拍攝的金星全景表面圖像。
1978年9月9日和9月14日,前蘇聯又發射了“金星11號”和“金星12號”,兩者均在金星成功實現軟着陸,分別工作了110分鐘。特別是“金星12號”於12月21日嚮金星下降的過程中,探測到金星上空閃電頻繁、雷聲隆隆,僅在距離金星表面11公裏下降到5公裏的這段時間就記錄到1000次閃電,有一次閃電竟然持續了15分鐘!
人類探索金星的歷程
除太陽、月亮之外金星是天空中肉眼能夠看到的最明亮的星,最亮的時候達-4.4等,比全天最亮的恆星天狼星還亮14倍。金星毗鄰地球,兩者最近時為4100萬千米,其直徑比地球小約4%,質量輕20%,密度低10%。理論上金星有一個半徑約3100千米的鐵鎳核,中間為幔,外面為殼。由於它在大小、密度、質量、外表各方面很像地球,所以它有地球的“孿生姊妹”之美稱。
事實上,金星在許多方面與地球迥然不同,例如它的自轉是逆嚮的,即由東嚮西,周期約243天,比它繞太陽公轉周期225天還長18.3天!金星距離太陽比地球離太陽近約1/3,它得到的太陽光照比地球得到的多1倍。金星的反照率在所有的行星中名列第一,其反照率達0.76,也就是說照射在金星上的太陽光3/4以上被金星反射出來,而地球的反照率衹有0.39,月球纔0.07,這是因為金星有非常濃密的大氣層。
人類對太陽係行星的空間探測首先是從金星開始的,前蘇聯和美國從20世紀60年代起,就對揭開金星的秘密傾註了極大的熱情和探測競爭。迄今為止,發往金星或路過金星的各種探測器已經超過40個,獲得了大量的有關金星的科學資料。
前蘇聯金星探測開先河
前蘇聯於1961年1月24日發射“巨人”號金星探測器,在空間啓動時因運載火箭故障而墜毀。1961年2月12日試驗發射“金星1號”,這個成功飛往金星的探測器重643千克,在距金星9.6萬千米處飛過,進入繞太陽軌道後失去聯絡,結果一無所獲。1965年11月12日和5日發射的“金星2號”和“金星3號”均告失敗,“金星3號”重達963千克,當它在金星上硬着陸後,一切通信遙測信號全部中斷,估計是儀器設備摔毀了。儘管如此,前蘇聯科學家認為還是有收穫的,因為取得可直接“命中”金星的首戰告捷。
1967年1月12日,成功發射了“金星4號”探測器,同年10月抵達金星,嚮金星釋放了一個登陸艙,在它穿過大氣層的94分鐘時間裏,測量了大氣溫度、壓力和化學組成。1969年發射了“金星5號”和“金星6號”,再次闖入金星大氣探測,探測器最後降落在金星表面上,由於硬着陸儀器設備損壞,因此不能探測金星表面情況。1970年8月17日“金星7號”探測器成功發射,它穿過金星濃雲密霧,冒着高溫熾熱,首次實現金星表面的軟着陸。“金星7號”測得金星表面大氣壓力強至少為地球的90倍,溫度高達470℃。1972年到達金星表面的“金星8號”化驗了金星土壤,還對金星表面的太陽光強度和金星雲層進行了電視攝像轉播,金星上空顯得極其明亮,天空是橙黃色,大氣中有猛烈的雷電現象,還有激烈的湍流。
1975年至1984年是金星探測的高潮期。1975年6月8日和14日先後發射的“金星9號”和“金星10號”,與同年10月22日和25日分別進入不同的金星軌道,並成為環繞金星的第一對人造金星衛星。兩者探測了金星大氣結構和特性,首次發回了電視攝像機拍攝的金星全景表面圖像。1978年9月9日和9月14日,前蘇聯又發射了“金星11號和12號”,兩者均在金星成功實現軟着陸,分別工作了110分鐘。特別是“金星12號”在12月21日嚮金星下降的過程中,探測到金星上空閃電頻繁、雷聲隆隆,僅在距離金星表面11千米下降到5千米的這段時間就記錄到1000次閃電,有一次閃電竟然持續了15分鐘!
1981年10月30日和11月4日先後上天的“金星13號”和“金星14號”,其着陸艙攜帶的自動鑽探裝置深入到金星地表,採集了岩石標本。研究表明,金星上的地質構造仍然很活躍,金星的岩漿裏含有水分。從二者發回的照片知道,金星的天空是橙黃色,地表的物體也是橙黃色的。“金星13號”着陸區的溫度是457℃,“金星14號”的着陸地點比較平坦,是一片棕紅色的高原,地面覆蓋着褐色的沙礫,岩石層比較堅硬,各層輪廓分明。“金星13號”下降着陸區的氣壓是89個大氣壓;“金星14號”下降着陸區為94個大氣壓,這樣大的壓力相當於地球海洋900米深處所具有的壓力。在距離地面30千米到45千米的地方有一層像霧一樣的硫酸氣體,這種硫酸霧厚度大約25千米,具有很強的腐蝕性。探測表明,金星赤道帶有從東到西的急流,最大風速達每秒110米!金星大氣有97%是二氧化碳,還有少量的氮、氬及一氧化碳和水蒸氣。主要由二氧化碳組成的金星大氣,好似溫室的保護罩一樣,它衹讓太陽光的熱量進來,不讓其熱量跑出去,因此形成金星表面的高溫和高壓環境。
1983年6月2日和6月7日,“金星15號”和“金星16號”相繼發射成功,二者分別於10月10日和14日到達金星附近,成為其人造衛星,它們每24小時環繞金星一周,探測了金星表面以及大氣層的情況。探測器上的雷達高度計在圍繞金星的軌道上對金星表面進行掃描觀測,雷達的表面分辨率達1~2千米,可看清金星表面的地形結構,成功繪製了北緯30度以北約25%金星表面地形圖。1984年12月前蘇聯發射了“金星-哈雷”探測器,1985年6月9日和13日於金星相會,嚮金星釋放了浮升探測器——充氦氣球和登陸艙,它們攜帶的電視攝像機對金星雲層進行了探測,發現金星大氣層頂有與自轉同嚮的大氣環流,速度高達320千米/小時,登陸設備還鑽探和分析了金星土壤。“金星-哈雷”探測器在完成任務後利用金星引力變軌,飛嚮哈雷彗星。綜觀前蘇聯金星探測的特點在於,主要是投放降落裝置考察,以特殊的工藝戰勝金星上高溫高壓,取得了金星表面寶貴的第一手資料。
美國金星探測後來居上
前蘇聯航天技術的輝煌成就,極大地刺激了美國人。20世紀60年代初,美國宇航局根據肯尼迪總統提出的等月計劃,全力開展探月活動;但又看到前蘇聯對金星的探測活動,格外着急。美國當局立即决定分兵兩路,在實施等月的同時,拿出一部分力量來探測金星。美國於1961年7月22日發射“水手1號”金星探測器,升空不久因偏離航嚮,衹好自行引爆。1962年8月27日發射“水手2號”金星探測器,飛行2.8億千米後,於同年12月14日從距離金星3500千米處飛過時,首次測量了金星大氣溫度,拍攝了金星全景照片,但由於設計上的缺陷,在探測過程中,光學跟蹤儀、太陽能電池板、蓄電池組和遙控係統都先後出了故障,未能圓滿執行計劃。1967年6月14日發射“水手5號”金星探測器,同年10月19日從距離金星3970千米處通過,作了大氣測量。1973年11月3日發射“水手10號”水星探測器,1974年2月5日路過金星,從距離金星5760千米處通過,對金星極其大氣作了電視攝影,發回上千張金星照片。
從1978年起,美國把行星探測活動的重點轉移到金星。1978年5月20日和8月8日,分別發射了“先驅者-金星1號和2號”其中1號在同年12月4日順利到達金星軌道,並成為其人造衛星,對金星大氣進行了244天的觀測,考察了金星的雲層、大氣和電離層,研究了金星表面的磁場,探測了金星大氣和太陽風之間的相互作用;還使用船載雷達測繪了金星表面地形圖。1988年1月兩位美國地質學家報告說,金星表面的阿芙洛狄忒高原地區具有與地球上洋脊十分相似的特徵,他們分析了美國“先驅者-金星1號”宇宙飛船環繞金星時用雷達信號測量金星表面的結果,發現金星阿芙洛狄忒高原的岩層斷裂模式與地球上洋中脊附近的情況很相似,其主脊兩側的特徵近似呈鏡像對稱,這也正是洋中脊的重要特徵。那裏的高山、峽𠔌以及斷層諸方面的分佈特徵表明金星的地殼在擴張,其每年幾釐米的擴張速度與地球的海(洋)底擴張相仿。
“先驅者-金星2號”帶有4個着陸艙一起進入金星大氣層,其中一個着陸艙着陸後連續工作了67分鐘,發回了一些圖片和數據。在金星的雲層中不同層次具有明顯的物理和化學特徵,金星上降雨時,落下的是硫酸而不是水,探測還表明,金星上有極其頻繁的閃電;金星地形和地球相類似,也有山脈一樣的地勢和遼闊的平原;存在着火山和一個巨大的峽𠔌,其深約6千米、寬200多千米、長達1000千米;金星表面有一個巨大的直徑達120千米的凹坑,其四周陡峭,深達3千米。
為了在探測金星方面取得更大的成就,美國宇航局决定要利用其在雷達探測技術方面的先進設備,透過金星濃密的雲層,詳細勘察金星的全貌和地質構造。1989年5月4日,亞特蘭蒂斯號航天飛機將“麥哲倫”號金星探測器帶上太空,並於第二天把它送入金星的航程。“麥哲倫”號金星探測器重量達3365千克,造價達4.13億美元。後來的事實說明,“麥哲倫”號是迄今最先進最為成功的金星探測器。“麥哲倫”號裝有一套先進的電視攝像雷達係統,可透過厚厚的雲層測繪出金星表面上小如足球場的物體圖像,其清晰度勝過迄今所獲金星圖像的10倍!它裝載的高分辨率綜合孔徑雷達,其發射、接收天綫與著名的“旅行者”號探測器定嚮天綫相似,也是3.65米直徑的拋物面形天綫,但其性能比前者提高了許多,它在金星赤道附近250千米高空時,分辨率也可達到270米。“麥哲倫”的中心任務是對金星作地質學和地球物理學探測研究,通過先進的雷達探測技術,研究金星是否具有與河床和海洋構造,因前蘇聯有科學家推測,大約40億年前金星上有過汪洋大海。
“麥哲倫”經過15個月的航行,於1990年8月10日點燃反嚮製動火箭,使其速度由每小時3.96萬千米減至2.79萬千米,進入圍繞金星的軌道。“麥哲倫”探測器運行中沿金星子午綫繞一圈約需要189分鐘,掃描寬度為20~25千米;從北極區域到南緯60度計劃進行37分鐘的觀測,行程約1.5萬千米。8月16日“麥哲倫”發回第一批進行照片。
“麥哲倫”拍攝到金星上一個40千米×80千米大的熔岩平原,雷達的測繪圖像非常清晰,可以清楚地辨認出火山熔岩流、火山口、高山、活火山、地殼斷層、峽𠔌和岩石坑。金星火山數以千計,火山周圍常有因隕石撞擊而形成的沉積物,像白色花朵。“麥哲倫”發現金星上的塵土細微而輕盈,較易於被吹動,探測表明金星表面確實是有風的,很可能像“季風”那樣,時颳時停,有時還會發生大風暴。金星表面溫度高達280℃~540℃。它沒有天然衛星,沒有水滴,其磁場強度也很小,大氣主要以二氧化碳為主,一句話,它不適宜生命存活。它的表面70%左右是極為古老的玄武岩平原,20%是低窪地,高原大約占了金星表面的10%,金星上最高的山是麥剋斯韋火山,高達12000米。在金星赤道附近面積達2.5萬平方千米的平原上,有3個直徑為37千米~48千米的火山口。金星上環繞山極不規則,總共約有900個,而且痕跡都非常年輕。
“麥哲倫”拍攝了金星絶大部分地區的雷達圖像,它的許多圖像與前蘇聯“金星15號”和“金星16號”探測器所攝雷達照片經常可以重合拼接起來,使判讀專傢得以相互印證,從而使得人們對金星有進一步的瞭解。“麥哲倫”號從1990年8月10日至1994年12月12日一直圍繞金星進行探測,最後在金星大氣中焚毀。1990年2月飛往木星的“伽利略”號探測器途徑金星,成功地拍攝金星的紫外。紅外波段的圖像,照片上顯示金星大氣頂部的硫酸雲霧透過紫外光非常突出。雖說金星空間探測碩果纍纍,但仍然有許多待解之謎。譬如說,金星上確曾有過海嗎?金星上的溫室效應是在什麽時候、怎樣發生的?目前金星表面是經過大規模的火山活動而重新形成的嗎?金星大氣的精確化學成分是什麽?等等。據報道,2001年日本文部科學省宇宙科學研究所製定出一個金星探測計劃,準備在2007年用m5火箭發射金星探測器,預計它在2009年進入圍繞金星的大橢圓軌道,其近地點約300千米,遠地點約60000千米;它通過攜帶的5臺可穿透金星大氣的特殊紅外攝像機、紫外攝像機探測金星大氣和地質構造。未來的金星探測需要長壽命的登陸艙、專門的下降探測裝置、遙控探測氣球以及監視金星大氣的軌道器等。 |
|
金星凌日
凌日:指地內行星圓面經過日面的現象。水星和金星距離太陽比地球距離太陽近,在繞日運行過程中有時會處在太陽與地球之間。這時,地球上的觀測者可看到一小黑圓點在日面緩慢移動,這就是凌日現象。
金星有凌日現象,它以兩次凌日為一組,兩次凌日間隔8年,但兩組之間的間隔卻長達100多年,因此金星凌日是百年難遇的。金星凌日看起來就像太陽面龐上的一顆黑痣。英國天文學家哈雷(edmond halley)曾提出利用觀測凌日可得了出精確的日地距離。俄羅斯天文學家羅蒙諾索夫在1761年觀測金星凌日時發現了金星大氣。19世紀,天文學家通過觀測金星凌日成功地得出日地準確距離。
又由於水星、金星是位於地球繞日公轉軌道以內的“地內行星”。因此,當金星運行到太陽和地球之間時,我們可以看到在太陽表面有一個小黑點慢慢穿過,這種天象稱之為“金星凌日”。天文學中,往往把相隔時間最短的兩次“金星凌日”現象分為一組。這種現象的出現規律通常是8年、121.5年,8年、105.5年,以此循環。據天文學家測算,這一組金星凌日的時間為2004年6月8日和2012年6月6日。這主要是由於金星圍繞太陽運轉13圈後,正好與圍繞太陽運轉8圈的地球再次互相靠近,並處於地球與太陽之間,這段時間相當於地球上的8年。
公元17世紀,著名的英國天文學家哈雷曾經提出,金星凌日時,在地球上兩個不同地點同時測定金星穿越太陽表面所需的時間,由此算出太陽的視差,可以得出準確的日地距離。可惜,哈雷本人活了86歲,從未遇上過“金星凌日”。在哈雷提出他的觀測方法後,曾出現過4次金星凌日,每一次都受到科學家的極大重視。
他們不遠千裏,奔赴最佳觀測地點,從而取得了一些重大發現。1761年5月26日金星凌日時,俄羅斯天文學家羅蒙諾索夫,就一舉發現了金星大氣。19世紀,天文學家通過金星凌日搜集到大量數據,成功地測量出日地距離1.496億千米(稱為一個天文單位)。當今的天文學家們,要比哈雷幸運得多,可以用很多先進的科學手段,去進一步研究地球的近鄰金星了!
人們用10倍以上倍率的望遠鏡即可清楚地看到金星的圓形輪廓,40-100倍率左右的望遠鏡觀測效果最佳。雖然觀測這次“金星凌日”難度不算很大,但天文專傢提醒,在觀看時,千萬不能直接用肉眼、普通的望遠鏡或是照相機觀測,而要戴上合適的濾光鏡,同時觀測時間也不能過長,以免被強烈的陽光灼傷眼睛。
金星凌日觀測指導
此次金星凌日從北京時間6月8日13時13分左右開始,前後持續6小時左右。
這次金星凌日雖然說用肉眼也許也能看到,但效果總不會太好。如果您有望遠鏡——無論是小型觀景望遠鏡還是天文望遠鏡——都可以獲得更好的效果。10倍以上的倍率即可清楚地看到金星的圓形輪廓,40-100倍左右觀測最佳。天氣好的話,還可以看到由於金星濃厚的大氣折射成的光圈,景象猶為壯觀。如果當天日面上黑子較多,還可能出現金星掩太陽黑子的現象,使凌日的過程更加有趣。
正規的凌日觀測要進行描圖,因此要選擇帶有投影屏的天文望遠鏡。一臺帶有赤道儀並配備有電跟的望遠鏡會使你在長時間觀測中更加輕鬆。
在我國的大部分地區,凌日大多從13點左右開始。因此,想觀測的朋友們應該在中午之前做好準備,以保證活動有條不紊地進行。下面我簡述一下用赤道式望遠鏡的投影法觀測方法。
在入凌前,要把表對得盡量準確,應盡可能的調整好極軸,並把東西綫畫好(或把觀測用紙調整好),把太陽上的可見黑子描繪於觀測用紙上。描圖時,要註意手不要壓屏幕,頭不要碰屏幕,盡量保持屏幕穩定,增加準確度。描完黑子後,就進入了準備的最後階段。這時,眼睛要目不轉睛地註視日面的東邊緣,當看到圓滑的邊緣像日食似的剛開始缺了一小塊時,意味着凌日開始了。應立刻記下時間,這便是入凌時的外切時間(日面東邊緣與金星西邊緣外切的時刻),並描出外切的位置。同樣,也應記下入凌時的內切時間(日面東邊緣與金星東邊緣內切的時刻),描出內切的位置。這時,整個金星已經完全處於太陽的圓面之內了。從此刻開始,要每隔半個小時把金星的位置在同一張觀測用紙上描繪一遍,在每個位置上註明時間,直至即將出凌。在此過程中,您可以盡量欣賞這百年一遇的奇觀,看看是否能看到光暈。整個凌日過程將持續6個小時,為了保證儀器的安全,不要總是讓儀器工作,同時也要防止中暑。在休息時,蓋上鏡頭蓋,關掉電跟(如果有的話),盡可能的讓儀器冷卻。由於投影觀測不用深暗的濾光片或根本不用,目鏡片的溫度常達到幾百度!因此要謹防燙傷和鏡片炸裂,不要用手靠近目鏡。
太陽嚮西方地平綫緩緩沉去,眼看着金星就要移出日面了,觀測又緊張了起來。在出凌時,也要像入凌一樣把兩個切點位置標出。在我國,有很大一部分地區都很難看到完整的出凌,但帶凌的日沒也是一個很好的景觀;如果您看到了整個出凌,不要忘記記錄!如果太陽的光被霧氣消減得過多,投影法觀測不能繼續進行時,可以利用目視觀測。有興趣的話,可以不用望遠鏡,試試能否看到金星。這時,太陽往往被折射得很大,角直徑接近一角分,金星的黑影也異常明顯,眼力不太好的人也能看到。
隨着天色暗下來,觀測活動也接近了尾聲。欣賞一下日落的美景,收拾收拾東西,也該回傢了。怎麽樣?收穫不小吧!如果你認真觀測了的話,應該得到一張滿滿的觀測表。到傢以後,整理數據,最好寫篇觀測日記,當你以後看起來時,又會是一番感受。如果您沒有抓住機會,也沒關係,在2012年還會有一次金星凌日,一定要註意呀,否則就要再等上一百多年了!
金星入凌和出凌時的兩種有趣的現象
金星入凌和出凌時,細心的觀察者可能會發現所謂的“黑滴”現象。實際上,當我們對着光亮,將兩個手指逐漸靠近,當很接近的時候,可以發現儘管手指還沒有接觸,就能夠看到上下手指之間有陰影把它們聯繫了起來,像是手指間有水滴一樣,這就是所謂的“黑滴”現象。
在凌始內切和凌終內切時,即太陽邊緣和內行星邊緣互相靠得很近即將接觸時,會 發現有非常細的絲將兩個邊緣連接,這就是凌日時的黑滴現象。成因是我們大氣層的視寧度、光的衍射以及望遠鏡“極限分辨率”的等多種作用造成的視輪邊緣的模糊。
除此之外,在入凌和出凌階段,有時候金星視面邊緣會鑲上一絲極細的“暈環”或“光環”。這個“暈環”是由於金星大氣層頂部反射、散射陽光形成的。使用目鏡投影方式可看到它,但如果將望遠鏡加濾光片,則會更清楚。“暈環”大小的變化,環亮度是否均勻,是否能在太陽圓輪的背景下看到,這些都是很有意思的。 |
|
1.金星歷法
金星歷法是一種以金星的周期活動為標準的歷法規則。然而,金星歷法並不是甚麽科幻小說的作品,而是切切實實曾在古代瑪雅文明出現過的歷法係統。基於一種我們不知道的原因,瑪雅人同時采用兩套歷法係統,而其中一套歷法係統就是基於金星的周期運轉而製成。
2.太白金星
金星在我國古代稱為太白,早上出現在東方時又叫啓明、曉星、明星,傍晚出現在西方時也叫長庚、黃昏星。由於它非常明亮,最能引起富於想象力的中國古人的幻想,因此我國有關它的傳說也就特別多。
在我國本土宗教——道教中,太白金星可謂是核心成員之一,論地位僅在三清(太上老君,元始天尊,通天教主)之下。最初道教的太白金星神是位穿着黃色裙子,戴着雞冠,演奏琵琶的女神,明朝以後形象變化為一位童顔鶴發的老神仙,經常奉玉皇大帝之命監察人間善惡,被稱為西方巡使。在我國古典小說中,多次出現太白金星的傳奇故事,可見他的人氣之旺。在膾炙人口的《西遊記》中,太白金星就是個多次和孫悟空打交道的好老頭。
在與金星相關的衆多傳說中,最具有傳奇色彩的應該算是關於唐代大詩人李白的故事了。傳說李白的出生不同尋常,乃是他的母親夢見太白金星落入懷中而生,因此取名李白,字太白。長大後的李白也確有幾分“仙氣”,他漫遊天下,學道學劍,好酒任俠,笑傲王侯。他的詩,想象力“欲上青天攬明月”,氣勢如“黃河之水天上來”,無人能及。李白在當朝就享有“謫仙”的美名,後來更被人們尊為“詩中之仙”。
3.維納斯
venus是愛神、美神,同時又是執掌生育與航海的女神,這是她在羅馬神話中的名字;在希臘神話裏,她的名字是阿弗洛狄德。venus是從海裏升起來的。據說世界之初,統管大地的該亞女神與統管天堂的烏拉諾斯結合生下了一批巨人。後來夫妻反目,該亞盛怒之下命小兒子剋洛諾斯用鐮刀割傷其父。烏拉諾斯身上的肉落人大海,激起泡沫,venus就這樣誕生了。希臘語中“阿佛洛狄忒” 的意思就是泡沫。
在希臘與羅馬神話中,金星是愛與美的化身——維納斯女神。維納斯(venus)是羅馬人對她的美稱,意思是“絶美的畫”,在希臘神話中她叫阿佛洛狄忒(aphrodite),意思是為“上升的泡沫”,因為傳說她是在海面上起的泡沫之中誕生的。維納斯擁有羅馬神話中最完美的身段和容貌,一直被認為是女性體格美的最高象徵。她的美貌,使得衆女神羨慕不已,也讓無數天神為之着迷,甚至連她的父親宙斯也曾追求過她。但宙斯的求愛遭到拒絶後,十分氣惱,便把她嫁給了瘸腿的匠神伏爾甘(希臘神話稱為赫菲斯塔司)。不過維納斯後來卻愛上了戰神馬爾斯,並為他生下了幾個兒女,其中包括小愛神丘比特。
維納斯的一生都在追求愛情,然而愛情的熱力卻總是短暫的,她對於愛情並不專一。在她無數的羅曼史中,最為凄美感人的當數她和阿多尼斯(adonis)之間的故事了。阿多尼斯是一個俊美勇敢的年輕獵人,某日,維納斯邂逅了正在打獵的阿多尼斯,並很快墜入愛河。她擔心狩獵太危險,便勸阿多尼斯不要捕獵兇猛的大型野獸,然而阿多尼斯卻對此不以為然,維納斯一賭氣就離他而去,飛嚮神邸。不久,不幸的事發生了,阿多尼斯打獵時被一隻兇性大發的野豬撞死。維納斯在半空中聽到愛人的呻吟,趕緊飛回地面,卻衹見到他渾身浴血的屍體。維納斯傷痛欲絶,她把神酒灑到阿多尼斯的身體上,血和酒相互交融,冒出陣陣氣泡,然後像雨點一樣落在地面上。不久地上長出一種顔色如血的鮮花,凄美迷人,但是它的生命卻十分短暫,據說風把它吹開後,立即又把它的花瓣吹落。這就是秋牡丹,也叫“風之花”,成為這段動人愛情故事的美麗花祭。
福星?禍星?
金星雖然觀測耀目,但並非總是代表着吉祥。它時而在東方高懸,時而在西方閃耀,讓人捉摸不透,恐懼也就因此而生。對瑪雅人和阿茲特剋人來說,它既隱喻死亡,又象徵復活。它是阿茲特剋人的神魁紮爾科亞特爾,能使滅絶的人藉着從死人王國中偷來的骨架復活,並用這位神靈賜予的血再生。古代腓尼基人。猶太人都認為它是惡魔的化身,是一顆惡星,古代墨西哥人也害怕金星,在黎明時總要關閉門窗,擋住它的光芒。他們認為,金星的光芒會帶來疾病。
當然這些傳說都是因為古人不瞭解天體運動規律而臆想出來的唯心主義觀念,其實金星就是金星,無關人間禍福。總之,福星也好,禍星也罷,金星永遠是夜空中最亮的明星。 |
同名人物 People with the same name |
同名人物1:
金星
1967年出生於中國瀋陽。
1978年入瀋陽軍區前進歌舞團。
1984年畢業於解放軍藝術學院舞蹈係。
1985年獲首屆中國舞“桃李杯”少年組第一名,獨創男子足尖舞,第一次赴法國演出。
1986年獲第二屆全國舞蹈大賽特別優秀奬,出訪朝鮮參加“四月——春天的藝術祭典”的慶祝演出。
1987年入廣州舞蹈學校現代舞實驗班學習現代舞。
1988年獲美國亞細亞文化基金會和美國舞蹈節奬學金,赴紐約學習現代舞。
1989年在韓國漢城舉辦個人作品晚會。
1989~1990年任美國舞蹈節國際編導小組成員。
1991年被美國舞蹈節聘為首席編舞,同年獲美國舞蹈節年度最佳編舞奬,同時獲編舞傢稱號;赴意大利受聘於意大利電視一臺進駐編舞。
1992年赴比利時受聘於皇傢舞蹈學院現代舞教授,在比利時創建白風現代舞團,並舉辦兩次個人作品晚會。
1993年受聘於中華人民共和國文化部,舉辦全國舞蹈編導基訓班、全國現代舞演員訓練班,同年舉辦現代舞晚會。
1994年策劃、導演成方圓獨唱音樂會。
1995年任北京現代舞團藝術總監。
1998年現代舞《紅與黑》獲文化部頒發的文華奬。
2000年遷居上海,成立金星舞蹈團,在上海大劇院公演現代舞《海上風》和《卡爾米娜·布拉娜》。
2001年在成都等地公演《紅與黑》等現代舞,在上海與歐洲演員同臺演出《永遠的現在時》大型現代舞,在第14屆澳門國際音樂節上,為《布朗寺院之歌》配舞。
2002年被聯合國技術信息發展係統(tips)聘為東方文化藝術上海中心藝術顧問;應邀出席在韓國漢城舉行的慶祝世界杯開幕的大型文藝演出;在上海、廣州等地公演多媒體劇《從東到西》,出演話劇《狗魅sylvia》女主角。
2003年在上海、深圳等地公演現代舞《上海探戈》。
2004年以《上海探戈》為主舞目在歐洲巡演,並從《上海探戈》參加法國舉辦的中國文化年活動;同年在國內杭州等諸多城市公演。
2005年《卡爾米娜·布拉娜》在歐洲巡演。
血型a型。
星座獅子座。
愛好騎馬、遊泳。
格言真誠面對自己的人生。當命運碰到需要抉擇時,要聆聽的不是別人的聲音,而是自己內心深處最真誠的聲音
變性前和一個女孩有一段“十年婚姻”,變性後嫁了一個德國老頭,在北京領養了三個孩子.
同名人物2:
呼倫貝爾市人大常委會秘書長
金星,男,朝鮮族,1956年2月出生,黑竜江五常人,大學文化程度,1977年12月加入中國共産黨,1972年7月參加工作。
1972.07—1979.08 鄂倫春旗吉文林業局汽車隊、吉文建材廠下鄉知青
1979.08—1982.12 鄂倫春旗大楊樹鎮供銷社、鄂倫春旗供銷社秘書
1982.12—1984.12 鄂倫春旗政府辦公室秘書
1984.12—1987.01 內蒙古師範大學中文係秘書專業學習
1987.01—1992.06 鄂倫春旗政府辦公室秘書、副主任、主任
1992.06—1999.05 鄂倫春旗大楊樹鎮黨委書記、人大主任
(其間:1994.08—1996.12中央黨校函授學院經濟管理專業學習)
1999.05—2000.11 鄂倫春旗旗委常委、宣傳部長
2000.11—2001.11 呼盟盟委宣傳部副部長
2001.11—2002.03 呼盟盟委黨校黨委書記、副校長
2002.03—2004.12 呼倫貝爾市委黨校黨委書記、副校長
2004.12—2005.03 呼倫貝爾市人大常委會黨組成員、辦公廳主任
2005.03— 呼倫貝爾市人大常委會秘書長
同名人物3:
南陽市人大常委會副主任 :金星
女,漢族,1949年7月生,方城縣人;1965年8月參加工作,1995年6月加入民革,中國人民大學在職研究生畢業。現任市人大常委會副主任,民革南陽市委主委。
1965年8月-1985年1月方城縣唐樓小學、二郎廟高中、縣九中、縣新建中學教師;1985年1月-1992年11月南陽市(縣級)歸僑僑眷聯合會幹事、秘書;1992年11月-1996年8月南陽市(縣級)僑聯、臥竜區僑聯副主席兼秘書長;1996年8月-2002年08月民革南陽市委副主委兼秘書長;2002年8月-2004年1月民革河南省委常委、民革南陽市委副主委兼秘書長;2004年1月-2004年4月,民革河南省委常委、民革南陽市委主委兼秘書長;2004年4月至今任民革河南省委常委、民革南陽市委主委兼秘書長、南陽市三屆人大常委會副主任。
十屆全國人大代表,南陽市二屆人大常委會委員,市二屆、三屆人大代表。
工作分工: 協管南陽市人大財經委員會工作。 |
|
金星(Venus)是太陽係中八大行星之一,按離太陽由近及遠的次序是第二顆。它是離地球最近的行星。中國古代稱之為長庚、啓明、太白或太白金星。公轉周期是224.71地球日。夜空中亮度僅次於月球,排第二,金星要在日出稍前或者日落稍後才能達到亮度最大。它有時黎明前出現在東方天空,被稱為“啓明”;有時黃昏後出現在西方天空,被稱為“長庚”。金星是全天中除太陽和月亮外最亮的星,亮度最大時為-4.4等,比著名的天狼星(除太陽外全天最亮的恆星)還要亮14倍,猶如一顆耀眼的鑽石,於是古希臘人稱它為阿佛洛狄忒(Aphrodite)——愛與美的女神,而羅馬人則稱它為維納斯(Venus)——美神。
金星和水星一樣,是太陽係中僅有的兩個沒有天然衛星的大行星。因此金星上的夜空中沒有“月亮”,最亮的“星星”是地球。由於離太陽比較近,所以在金星上看太陽,太陽的大小比地球上看到的大1.5倍。
有人稱金星是地球的孿生姐妹,確實,從結構上看,金星和地球有不少相似之處。金星的半徑約為6073公裏,衹比地球半徑小300公裏,體積是地球的0.88倍,質量為地球的4/5;平均密度略小於地球。但兩者的環境卻有天壤之別:金星的表面溫度很高,不存在液態水,加上極高的大氣壓力和嚴重缺氧等殘酷的自然條件,金星不可能有任何生命存在。因此,金星和地球衹是一對“貌合神離”的姐妹。
金星周圍有濃密的大氣和雲層。這些雲層為金星表面罩上了一層神秘的面紗。衹有藉助於射電望遠鏡才能穿過這層大氣,看到金星表面的本來面目。金星大氣中,二氧化碳最多,占97%以上。同時還有一層厚達20到30公裏的由濃硫酸組成的濃雲。金星表面溫度高達465至485度,大氣壓約為地球的90倍(相當於地球900米深海中的壓力)。
金星的自轉很特別,是太陽係內唯一逆嚮自轉的大行星,自轉方向與其它行星相反,是自東嚮西。因此,在金星上看,太陽是西升東落。金星繞太陽公轉的軌道是一個很接近正圓的橢圓形,且與黃道面接近重合,其公轉速度約為每秒35公裏,公轉周期約為224.70天。但其自轉周期卻為243日,也就是說,金星的自轉恆星日一天比一年還長。不過按照地球標準,以一次日出到下一次日出算一天的話,則金星上的一天要遠遠小於243天。這是因為金星是逆嚮自轉的緣故;在金星上看日出是在西方,日落在東方;一個日出到下一個日出的晝夜交替衹是地球上的1.1675天。
金星逆嚮自轉現象有可能是很久以前金星與其它小行星相撞而造成的,但是現在還無法證明。除了這種不尋常的逆行自轉以外,金星還有一點不尋常。金星的自轉周期和軌道是同步的,這麽一來,當兩顆行星距離最近時,金星總是以同一個面來面對地球(每5.001個金星日發生一次)。這可能是潮汐鎖定(tidal locking)作用的結果--當兩顆行星靠得足夠近時,潮汐力就會影響金星自轉。當然,也有可能僅僅是一種巧合。 |
|
在金星表面的大平原上有兩個主要的大陸狀高地。北邊的高地叫伊師塔地(Ishtar Terra),擁有金星最高的麥剋斯韋山脈(大約比喜馬拉雅山高出兩千米),它是根據詹姆斯·剋拉剋·麥剋斯韋命名的。麥剋斯韋山脈(Maxwell Montes)包圍了拉剋西米高原(Lakshmi Planum)。伊師塔地大約有澳大利亞那麽大。南半球有更大的阿芙羅狄蒂地(Aphrodite Terra),面積與南美洲相當。這些高地之間有許多廣阔的低地,包括有愛塔蘭塔平原低地(Atalanta Planitia )、格納維爾平原低地(Guinevere Planitia)以及拉衛尼亞平原低地(Lavinia Planitia)。除麥剋斯韋山脈外,所有的金星地貌均以現實中或神話中女性命名。由於金星濃厚的大氣讓流星等天體在到達金星表面之前減速,所以金星上的隕石坑都不超過3.2千米。
大約90%的金星表面是由不久之前纔固化的玄武岩熔岩形成,當然也有極少量的隕石坑。這表明金星近來正在經歷表面的重新構築。金星的內部可能與地球是相似的:半徑約3000千米的地核和由熔岩構成的地幔組成了金星的絶大部分。來自麥哲倫(Magellan)號的最近的數據表明金星的地殼比起原來所認為的更厚也更堅固。可以據此推測金星沒有像地球那樣的可移動的板塊構造,但是卻有大量的有規律的火山噴發遍布金星表面。金星上最古老的特徵僅有8億年歷史,大多數地區都很年輕(但也有數億年的時間)。那時廣泛存在的山火擦洗了早期的表面,包括幾個金星早期形成的大的環形山口。最近發現表明,金星的火山在隔離的地質熱點依舊活躍。
金星本身的磁場與太陽係的其它行星相比是非常弱的。這可能是因為金星的自轉不夠快,其地核的液態鐵因切割磁感綫而産生的磁場較弱造成的。這樣一來,太陽風就可以毫無緩衝地撞擊金星上層大氣。最早的時候,人們認為金星和地球的水在量上相當,然而,太陽風攻擊已經讓金星上層大氣水蒸氣分解為氫和氧。氫原子因為質量小逃逸到了太空。金星上氘(氫的一種同位素,質量較大,逃逸得較慢)的比例似乎支持這種理論。而氧元素則與地殼中物質化合,因而在大氣中沒有氧氣。金星表面十分幹旱,所以金星上岩石要比地球上的更堅硬,從而形成了更陡峭的山脈、懸崖峭壁和其它地貌。一條從南嚮北穿過赤道的長達1200千米的大峽𠔌,是八大行星中最大的峽𠔌。
另外,根據探測器探測,發現金星岩漿裏含有水。金星可能與地球一樣有過大量的水,但都被蒸發,消散殆盡,使如今變得非常乾燥。地球如果再比太陽近一些的話也會有相同的運氣。我們會知道為什麽基礎條件如此相似但卻有如此不同現象的原因。
來自麥哲倫飛行器映像雷達的數據表明大部分金星表面由熔岩流覆蓋。有幾座大屏蔽火山,如Sif Mons(右圖),類似於夏威夷和火星的Olympus Mons(奧林匹斯山脈)。最近發佈的發現資料顯示金星的火山活動仍很活躍,不過集中在幾個熱點;大部分地區已形成地形,比過去的數億年要安靜得多了。
金星上沒有小的環形山,看起來小行星在進入金星的稠密大氣層時沒被燒光了。金星上的環形山都是一串串的,看來是由於大的小行星在到達金星表面前,通常會在大氣中碎裂開來。
火山及火山活動金星表面為數很多。至少85%的金星表面覆蓋着火山岩。除了幾百個大型火山外,在金星表面還零星分佈着100,000多座小型火山。從火山中噴出的熔岩流産生瞭瞭長長的溝渠,範圍大至幾百公裏,其中最長的一條超過7000公裏。
金星上的火山分佈
金星上可謂火山密佈,是太陽係中擁有火山數量最多的行星。已發現的大型火山和火山特徵有1600多處。此外,還有無數的小火山,沒有人計算過它們的數量,估計總數超過10萬,甚至100萬。
金星火山造型各異。除了較普遍的盾狀火山,這裏還有很多復雜的火山特徵,和特殊的火山構造。目前為止,科學家在此尚未發現活火山,但是由於研究數據有限,因此,儘管大部分金星火山早已熄滅,仍不排除小部分依然活躍的可能性。
金星與地球有許多共同處。它們大小、體積接近。金星也是太陽係中離地球最近的行星,也被雲層和厚厚的大氣層所包圍。同地球一樣,金星的地表年齡也非常年輕,約5億年左右。
不過這些基本的類似中,也存在很多不同點。金星的大氣成分多為二氧化碳,因此它的地表具有強烈的溫室效應。其大氣壓大約是地球的90倍,這差不多相當於地球海面下一公裏處的水壓。
金星地表沒有水,空氣中也沒有水份存在,其雲層的主要成分是硫酸,而且較地球雲層的高度高得多。由於大氣高壓,金星上的風速也相應緩慢。這就是說,金星地表既不會受到風的影響也沒有雨水的衝刷。因此,金星的火山特徵能夠清晰地保持很長一段時間。
金星沒有板塊構造,沒有綫性的火山鏈,沒有明顯的板塊消亡地帶。儘管金星上峽𠔌縱橫,但沒有哪一條看起來類似地球的海溝。
跡象表明,金星火山的噴發形式也較為單一。凝固熔岩層顯示,大部分金星火山噴發時,衹是流出的熔岩流。沒有劇烈爆發、噴射火山灰的跡象,甚至熔岩也不似地球熔岩那般泥濘粘質。這種現象不難理解。由於大氣高壓,爆炸性的火山噴發,熔岩中需要有巨大量的氣體成分。在地球上,促使熔岩劇烈噴發的主要氣體是水氣,而金星上缺乏水分子。另外,地球上絶大部分粘質熔岩流和火山灰噴發都發生在板塊消亡地帶。因此,缺乏板塊消亡帶,也大大減少了金星火山猛烈爆發的幾率。
金星上的大型盾狀火山
金星有150多處大型盾狀火山。這些盾狀直徑多在100公裏至600公裏之間,高度約有0.3~5公裏。其中最大的一座,直徑700公裏,高度5.5公裏。比起地球上的盾狀火山,金星火山顯得更加平坦。事實上,最大的金星盾狀火山,其基底直徑已經接近火星上的Olympus火山,但是由於高度不足,體積比起Olympus要小得多。
火星盾狀火山與地球上的盾狀火山有相似之處。它們大都被長長的呈放射狀的熔岩流所覆蓋,坡度平緩。大部分火山中心有噴射孔。因此,科學家猜測這些盾狀是由玄武岩構成的,類似夏威夷的火山。
金星上的盾狀火山分佈零散,並不象地球上的火山鏈。這說明金星沒有活躍的板塊構造。
金星上的小型盾狀火山
金星約有10萬個直徑小於20公裏的小型盾狀火山。這些火山通常成串分佈,被稱為盾狀地帶。已被科學家在地圖上標出的盾狀地帶,超過550個,多數直徑在100~200公裏之間。盾狀地帶分佈廣泛,主要出現在低窪平原或低地的丘陵處。科學家發現,許多盾狀地帶已經被更新的熔岩平原覆蓋,因此他們推測,盾狀地帶的年齡非常古老,可能形成於火山活動初期。 |
占星術中的金星 Venus in astrology |
金星在星盤中也屬於“個人行星”,它是最靠近地球的星球,在黃道上運轉較地球快速。金星從未遠離太陽46度以外。金星是顆女性的、陰性的星,代表我們的愛情的行情和價值,是愛情和官能而非性愛。它的本質是陰性的、溫暖的、潮濕的。其性質是兩性的,既乾燥又潮濕的。表是社交驅力和價值觀。在人物方面則代表女性的、陰性的。
金星的圖騰符號是維納斯女神化妝臺的鏡子與榮華,和維納斯連接在一起。緊緊圍着太陽的金星,它護着金牛和天平座。在雙魚座是旺勢,在天蝎座和白羊座是失勢,在處女座則使落陷。屬於金星的字訣是“情愛”。
它的影響如:影響個人的成功、名聲、健康、金錢、社交;以及宇宙的運行、次序、盛衰、天體的周期性、引力和排斥作用。它同時也是墮落、性能力、裁判意識的象徵。和諧的金星,支配着藝術、文化、美學、財産、夥伴、美、魅力、良好品位、感傷、糖果與糖、色彩、和諧、詩歌、繪畫、珠寶、歌唱、戲劇與音樂。金星在星盤中的宮位,表是星盤主在該領域中何種方式表的得最好。
金星對身體也有相對感應的部位,如喉嚨、下巴、兩鬢、味覺、腎髒、內生殖器、靜脈血液循環、皮膚的感覺。所代表的疾病如扁挑腺炎及所有喉嚨的感染、白喉、甲狀腺腫瘤、淋巴腺疾病、性病、腎髒的毛病、肌肉組織的損懷。
金星的正面特徵有:威嚴的、民主主義的、多才多藝的、充滿活力的、雄心的、建設性的、教育的愛好者。而負面特徵如:招搖的、貪得無厭的、缺乏雄心的、傲慢的、專橫的、訴諸情緒的固執、保守的、唯物論的、武斷的、頑固的、占有欲的、色情的、貪婪的。 |
|
金星凌日
由於水星、金星是位於地球繞日公轉軌道以內的“地內行星”。因此,當金星運行到太陽和地球之間時,我們可以看到在太陽表面有一個小黑點慢慢穿過,這種天象稱之為“金星凌日”。天文學中,往往把相隔時間最短的兩次“金星凌日”現象分為一組。這種現象的出現規律通常是8年、121.5年,8年、105.5年,以此循環。據天文學家測算,這一組金星凌日的時間為2004年6月8日和2012年6月6日。這主要是由於金星圍繞太陽運轉13圈後,正好與圍繞太陽運轉8圈的地球再次互相靠近,並處於地球與太陽之間,這段時間相當於地球上的8年。
公元17世紀,著名的英國天文學家哈雷曾經提出,金星凌日時,在地球上兩個不同地點同時測定金星穿越太陽表面所需的時間,由此算出太陽的視差,可以得出準確的日地距離。可惜,哈雷本人活了86歲,從未遇上過“金星凌日”。在哈雷提出他的觀測方法後,曾出現過4次金星凌日,每一次都受到科學家的極大重視。
他們不遠千裏,奔赴最佳觀測地點,從而取得了一些重大發現。1761年5月26日金星凌日時,俄羅斯天文學家羅蒙諾索夫,就一舉發現了金星大氣。19世紀,天文學家通過金星凌日搜集到大量數據,成功地測量出日地距離1.496億千米(稱為一個天文單位)。當今的天文學家們,要比哈雷幸運得多,可以用很多先進的科學手段,去進一步研究地球的近鄰金星了!
人們用10倍以上倍率的望遠鏡即可清楚地看到金星的圓形輪廓,40-100倍率左右的望遠鏡觀測效果最佳。雖然觀測這次“金星凌日”難度不算很大,但天文專傢提醒,在觀看時,千萬不能直接用肉眼、普通的望遠鏡或是照相機觀測,而要戴上合適的濾光鏡,同時觀測時間也不能過長,以免被強烈的陽光灼傷眼睛。
金星凌日觀測指導
金星凌日雖然說用肉眼也許也能看到,但效果總不會太好。如果您有望遠鏡——無論是小型觀景望遠鏡還是天文望遠鏡——都可以獲得更好的效果。10倍以上的倍率即可清楚地看到金星的圓形輪廓,40-100倍左右觀測最佳。天氣好的話,還可以看到由於金星濃厚的大氣折射成的光圈,景象猶為壯觀。如果當天日面上黑子較多,還可能出現金星掩太陽黑子的現象,使凌日的過程更加有趣。
正規的凌日觀測要進行描圖,因此要選擇帶有投影屏的天文望遠鏡。一臺帶有赤道儀並配備有電跟的望遠鏡會使你在長時間觀測中更加輕鬆。
在我國的大部分地區,凌日大多從13點左右開始。因此,想觀測的朋友們應該在中午之前做好準備,以保證活動有條不紊地進行。下面簡述一下用赤道式望遠鏡的投影法觀測方法。
在入凌前,要把表對得盡量準確,應盡可能的調整好極軸,並把東西綫畫好(或把觀測用紙調整好),把太陽上的可見黑子描繪於觀測用紙上。描圖時,要註意手不要壓屏幕,頭不要碰屏幕,盡量保持屏幕穩定,增加準確度。描完黑子後,就進入了準備的最後階段。這時,眼睛要目不轉睛地註視日面的東邊緣,當看到圓滑的邊緣像日食似的剛開始缺了一小塊時,意味着凌日開始了。應立刻記下時間,這便是入凌時的外切時間(日面東邊緣與金星西邊緣外切的時刻),並描出外切的位置。同樣,也應記下入凌時的內切時間(日面東邊緣與金星東邊緣內切的時刻),描出內切的位置。這時,整個金星已經完全處於太陽的圓面之內了。從此刻開始,要每隔半個小時把金星的位置在同一張觀測用紙上描繪一遍,在每個位置上註明時間,直至即將出凌。在此過程中,您可以盡量欣賞這百年一遇的奇觀,看看是否能看到光暈。整個凌日過程將持續6個小時,為了保證儀器的安全,不要總是讓儀器工作,同時也要防止中暑。在休息時,蓋上鏡頭蓋,關掉電跟(如果有的話),盡可能的讓儀器冷卻。由於投影觀測不用深暗的濾光片或根本不用,目鏡片的溫度常達到幾百度!因此要謹防燙傷和鏡片炸裂,不要用手靠近目鏡。
太陽嚮西方地平綫緩緩沉去,眼看着金星就要移出日面了,觀測又緊張了起來。在出凌時,也要像入凌一樣把兩個切點位置標出。在我國,有很大一部分地區都很難看到完整的出凌,但帶凌的日沒也是一個很好的景觀;如果您看到了整個出凌,不要忘記記錄!如果太陽的光被霧氣消減得過多,投影法觀測不能繼續進行時,可以利用目視觀測。有興趣的話,可以不用望遠鏡,試試能否看到金星。這時,太陽往往被折射得很大,角直徑接近一角分,金星的黑影也異常明顯,眼力不太好的人也能看到。
隨着天色暗下來,觀測活動也接近了尾聲。欣賞一下日落的美景,收拾收拾東西,也該回傢了。怎麽樣?收穫不小吧!如果你認真觀測了的話,應該得到一張滿滿的觀測表。到傢以後,整理數據,最好寫篇觀測日記,當你以後看起來時,又會是一番感受。如果您沒有抓住機會,也沒關係,在2012年還會有一次金星凌日,一定要註意呀,否則就要再等上一百多年了!
金星入凌和出凌時的兩種有趣的現象
金星入凌和出凌時,細心的觀察者可能會發現所謂的“黑滴”現象。實際上,當我們對着光亮,將兩個手指逐漸靠近,當很接近的時候,可以發現儘管手指還沒有接觸,就能夠看到上下手指之間有陰影把它們聯繫了起來,像是手指間有水滴一樣,這就是所謂的“黑滴”現象。
在凌始內切和凌終內切時,即太陽邊緣和內行星邊緣互相靠得很近即將接觸時,會發現有非常細的絲將兩個邊緣連接,這就是凌日時的黑滴現象。成因是我們大氣層的視寧度、光的衍射以及望遠鏡“極限分辨率”的等多種作用造成的視輪邊緣的模糊。
除此之外,在入凌和出凌階段,有時候金星視面邊緣會鑲上一絲極細的“暈環”或“光環”。這個“暈環”是由於金星大氣層頂部反射、散射陽光形成的。使用目鏡投影方式可看到它,但如果將望遠鏡加濾光片,則會更清楚。“暈環”大小的變化,環亮度是否均勻,是否能在太陽圓輪的背景下看到,這些都是很有意思的。 |
|
金星一晝夜為243天,公轉周期為225天。金星的緩慢自轉是逆行的,也就是說它是由東嚮西自轉的,而不是像大多數行星那樣由西嚮東自轉(天王星同樣是逆行自轉的,而且天王星的自轉軸是97.86度傾斜的,幾乎就是橫於軌道面上)。這種現象有可能是很久以前金星與其它小行星相撞而造成的,但是現在還無法證明。除了這種不尋常的逆行自轉以外,金星還有一點不尋常。金星的自轉周期和和公轉是同步的,這麽一來,當兩顆行星距離最近時,金星總是以同一個面來面對地球(每5.001個金星日發生一次)。這可能是潮汐鎖定(tidal locking)作用的結果——當兩顆行星靠得足夠近時,潮汐力就會影響金星自轉。當然,也有可能僅僅是一種巧合。 |
韓國女演員 South Korean actress |
個人資料
姓名:金星/김별/Kim Byul (Kim Byeol)
原名:金美善/김미선
性別:女
生日:1986年12月2日
身高:1.60m
體重:40kg
星座:射手座
血型:O型
家庭:一男一女中的長女
經濟公司:star-made
首次亮相:2003年出演KBS2《尚道上學去》
電影作品
2005《舞女的純情》
2005《愛之屋》
2006《多細胞少女》
2008《葬禮成員》
2008《寶貝和我》(又名《孩子和我》)(合作演員:張根錫)
2009《飛翔》(又名《悲傷》)(合作演員:金範)
電視劇作品
2003 KBS2《尚道上學去》
2005 MBC 《泰陵選手村》
2008 KBS2《最強柒宇》(飾 穎篤)
相關介紹
金星在MBC最佳劇場的‘泰陵選手村’裏飾演一名很有個性的體操少女‘鄭馬璐’受到了人們的強烈關註,之後出演電影‘多細胞少女’和‘山埂菜少女’正式登上了銀屏。 “新時代明星張根錫和金星被最終確定為電影《嬰兒和我》(導演:金真英,製作出品:prime娛樂)的男女主角。”2008年 電影《孩子和我》作為描繪剛登場就意外的成為孩子父親的俊秀的橫衝直撞的學校生活的作品,而金星則是作為和張根錫一起養育孩子的同班同學“金星”這樣的角色登場。 通過這次作品第一次擔綱電影主演的金星說:試鏡的當時看到劇本中的人名和我的名字一樣都是:金星的時候真的非常吃驚。
2009年 金星與金範合作,拍攝《飛翔》(悲傷)。 |
傳奇舞蹈傢金星 Venus legendary dancer |
血型:A型
星座:獅子座
愛好:騎馬、遊泳
格言:真誠面對自己的人生。當命運碰到需要抉擇時,要聆聽的不是別人的聲音,而是自己內心深處最真誠的聲音
1967年出生於中國瀋陽
1978年入瀋陽軍區前進歌舞團
1984年畢業於解放軍藝術學院舞蹈係
1985年獲首屆中國舞“桃李杯”少年組第一名,獨創男子足尖舞,第一次赴法國演出
1986年獲第二屆全國舞蹈大賽特別優秀奬,出訪朝鮮參加“四月——春天的藝術祭典”的慶祝演出
1987年入廣州舞蹈學校現代舞實驗班學習現代舞
1988年獲美國亞細亞文化基金會和美國舞蹈節奬學金,赴紐約學習現代舞
1989年在韓國漢城舉辦個人作品晚會
1989~1990年任美國舞蹈節國際編導小組成員
。。。。。
金星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一名女芭蕾舞者,也是“上海金星現代舞蹈團”團長。
是1967年出生於中國瀋陽的朝鮮族男性。就讀於當地的朝鮮學校。小時即展現高度的智力(珠算比賽第一名)與對舞蹈的熱情。九歲起加入人民解放軍學習舞蹈與軍事技能。小時即展現強烈的變性欲,是典型的易性癖患者。曾說過在下雨時她會跑到室外,希望雨天霹靂能將她的身體變成女性。曾以中亞式民族舞蹈獲全國舞蹈大賽青少年組冠軍。1988年赴紐約學習現代舞,之後旅行歐洲。1993年26歲回到中國,1995年4月,28歲接受變性手術。手術後短暫出現左腿癱瘓的副作用,後來康復,到上海作編舞與訓練工作。33歲領養一名兒子。2002年赴韓國演出科幻動作片“성냥팔이 소녀의 재림”(英文片名:Resurrection of the Little Match Girl)。2005年赴泰國演出“拳霸2”。
金星,這個名字被關註,曾經一度是因為1995年的變性手術。但隨着她在世界各地舞蹈巡演的成功,她在現代舞創作和表現方面的成就越來越為人矚目。5月14日和15日,她將帶着現代舞《上海探戈》來到保利劇院,在記者面前,她聊的卻不僅僅是舞蹈,還有很多女人感興趣的話題。觀點犀利,妙語連珠,看來她表達自己思想和情感的工具不僅有舞蹈,還有充滿個性的語言,如同她的名字“金星”——宇宙中與其他行星逆嚮旋轉的星球,黎明前獨一無二最為耀眼的星體。 |
|
風水學術語金星
五種基本定穴星峰之一,指頂部圓淨呈弧狀隆起的山形,稱為“金星”。劉基《堪輿漫興》雲:“金星形體淨而圓,弓起渾如月半邊。”按金星所生的不同地勢,又可分為三類。高山之金星,如覆鐘覆釜之形,頭圓而不欹斜,光彩肥潤;丘壠之金星,如笠如馬,圓轉靈動,如珠走玉盤;平地之金星,圓扁如糖餅,光淨肥滿。金星以清正剛明為吉。空石長者《五星捉脈正變明圖》雲:“金之體圓而不尖,金之性靜而不動,勢、面、頂、腳以定靜、光圓、肥滿、平正則吉。”吉金之星,其形秀麗清新,則生忠義士夫,其形高雄威武,則主兵權尊重。金星忌枝腳奔竄,山體欹斜,面部臃腫,山頭破碎,凡此種種,均為惡形,葬之多生逆淪犯上之輩,有夷族、滅門之禍。陽宅以屋宇方正,堂局陽明,四詹平齊,旁有兩廂為金形宅。兩廂謂之金庫,主傢道富貴,若邊有邊無,稱為金星半邊桔,公位大不利,兄弟相殘。前有兩廂,後有兩廂者,稱四金照堂,人財大吉,唯四廂須求長短大小乎齊,不能高過正屋或前長後短,後有前無,此俱為不吉之象,大兇。
《地理醒心錄·金星》雲:“笫一金星生水脈,隨腳斜來側,笫二金星取徵窩,下穴有偏頗,若見金星穴開口,量金須用鬥,孤金平面主生離,縱發不多時,兩邊一土夾一金,正穴在窩心,若能開口取水穴,仍前富貴生,大金更下高金穴,軍賊屠見絶,先逢羅頼上門來,長子見悲哀,金木換妻並殺長,金水因女旺,金土開庫矮肥人,金火瞎眼真。”
水兵金星
日本武內直子知名作品《美少女戰士》中的主角之一
愛野美奈子/水兵金星/水手維納斯Sailor Venus
美奈子的前世是金星的守護戰士,即愛與美的戰士,可以自由操縱光,也是金星的公主,愛野美奈子是她轉世後在地球上的身份。她是最早記得前世的人,會說話的白貓亞提密斯(Artemis)是她明智的導師、得力的助手和忠心的侍從。在其他4位戰士還沒有出場的時候,她就已經以水手V的身份單獨戰鬥了。金星是水手戰士的領袖,擁有不同於他人的強大力量。生活中的美奈子性格活潑開朗,富有運動細胞,是校排球隊的主力隊員,似乎不夠智慧與認真,但實際上“反應敏銳,隨機應變能力很強,不會因驚慌而手忙腳亂”(亞提密斯的評價),她意志更為堅強、執著,有強烈的責任感,寧可捨棄生命也要完成前世的使命,保護公主倩妮迪。
名詞
當人們迷惑時或挨打時(頭部),我們也會說:“滿眼冒金星。”
開發團隊
手機應用開發團隊,項目包括iPhone、Android、Blackberry等,面嚮歐美客戶提供産品和服務。 |
天文百科 Encyclopedia of Astronomy |
除了太陽和月亮,天空中最亮的天體就是金星。金星最亮的時候達-4.4等,比全天最亮的恆星天狼星還亮14倍,比第二亮的行星木星亮6倍。白天它也不會被太陽完全淹沒。同別的行星比金星離地球比較近,最近時為4100公裏。
金星離太陽比地球離太陽近約1/3,它得到的太陽光照比地球得到的多1倍。另外,它的反照率特別大,在所有行星中名列第一。金星的反照率是0.76,也就是說照射在金星上的太陽光2/3以上又重新被金星反射出來。地球的反照率衹有0.39,而月球纔0.07。這是因為金星有濃密的大氣。
金星大氣最早是羅蒙洛索夫發現的,成分以二氧化碳為主,約占97,在接近金星表面的大氣低層,其比例更是高達99,因此産生強烈的溫室效應。在金星上空30-40千米的大氣層中,還布滿一層厚25千米的濃密雲層,它們不是由水霧組成,而是由腐蝕性很強的濃硫酸霧組成。表面大氣壓為地球的100倍,表面溫度480。左右,且沒有地區、季節、晝夜變化。低層大氣較寧靜,層頂有與自轉同相的大環流,速度高達320公裏/小時。大氣還有頻繁放電現象。
金星表面地勢平坦,既有山脈也有平原。赤道區還有一條自南嚮北穿過赤道的大裂𠔌,長達1200公裏。理論上金星有一個半徑約3100公裏的鐵鎳核,中間為幔,外面為殼。在大小、密度、質量、外表各方面金星很像地球。
金星的軌道是最圓的。公轉速度僅次於水星,224.7天/周。金星是太陽係裏唯一逆相自轉的行星,金星上太陽西升東落,自轉224.3天/周。
我國民間稱金星為“太白星”。大距時,離太陽角距離在45-48。之間。金星為晨星時,稱為“啓明星”,為昏星時,稱為“長庚星”。用望遠鏡很容易觀測到金星的位相變化。伽利略1610年最先發現這一現象。 |
|
jinxing
金星
Venus
太陽係九大行星之一,按離太陽由近及遠的次序為第二顆,中國民間稱為“太白星”或“太白金星”,在天文學中以符號♀表示。除太陽、月球外,它是天空中最亮的星,亮度最大時為-4.4等,比著名的天狼星還亮14倍。金星是地內行星,故有時為晨星,有時為昏星。古代還有人把它誤認為兩顆星。在中國史書上,分別稱晨星為“啓明”,昏星為“長庚”。
金星(“水手”10號行星探測器攝)
用望遠鏡觀測,很容易發現金星如月球那樣有位相變化。這種現象在1610年為伽利略最先發現,並成了支持哥白尼日心體係的一個有力證據。
金星同地球十分相似,也是一個有大氣層的固體球,它的大小、質量、密度都同地球非常接近,其半徑約為地球赤道半徑的95%,約為 6,050公裏;質量為地球的81.5%,相當於4.87×10□剋;平均密度約為地球的95%。金星和水星一樣,是太陽係中僅有的兩個沒有天然衛星的大行星。自古以來,它一直是人們最感興趣的行星之一,可是在雷達技術應用於天文以前,人們有關金星的不少推測都是錯誤的。1961年以來,蘇聯和美國先後發射了14個行星際探測器飛嚮金星。最早是蘇聯在1961年2月發射“金星”1號。美國在1962年8月27日發射的“水手”2號於同年12月24日到達金星附近,與金星最近距離為34,833公裏。蘇聯在1967年6月發射的“金星”4號的飛行艙於同年10月18日首次進入金星大氣,撞在金星的表面上。1975年6月蘇聯發射的“金星”9號和“金星”10號,分別於同年10月22日和25日到達金星,並在金星表面上實現了軟着陸,獲得了第一批金星全景遙測照片。1978年,美國發射了“先驅者-金星”1號和2號,蘇聯發射了“金星”11號和12號。這四個行星際探測器都在1978年12月到達金星附近,共發出7個着陸艙降落到金星表面進行綜合科學考察,大大增加了人們對金星的知識。
“金星”9號拍攝的金星表面照片
金星的視大小和位相變化
公轉和自轉 金星的公轉軌道的偏心率衹有 0.007,是一個很接近圓的橢圓,軌道傾角為3□4,和黃道面接近重合。金星同太陽的平均距離為 0.723天文單位。平均軌道速度約為每秒35公裏,公轉周期約為224.7日。金星同地球的距離變化相當大,“上合”(見行星視運動)時,金星離地球2.57×10□公裏,此時金星的視角徑衹有10□左右;而“下合”時,離地球僅4×10□公裏,其視角徑可達61□。有時金星下合時也會從太陽的圓面上經過,這種現象稱為金星凌日。金星凌日是一種比較罕見的天文現象,曾被用來測定天文單位的準確值。
關於金星的自轉,過去爭論很大,現在知道,它是太陽係內唯一的逆嚮自轉的大行星。因此,金星上看到的太陽是西升東落的。金星的自轉周期為243±1日。金星的白晝和黑夜各約為59日,也就是說,金星上一晝夜相當於地球上的117日。
大氣 金星的大氣是俄國學者羅蒙諾索夫在1761年金星凌日時最先發現的。金星大氣中二氧化碳的含量在97%以上,低層甚至可達99%,此外還有少量的氮、氬、一氧化碳、水蒸汽、氯化氫和氟化氫等。在離金星表面30~40公裏處,密佈着厚達25公裏的濃雲,它可以反射掉75%左右的入射的太陽光。濃雲是由微米量級大小的濃硫酸霧組成的,在雲層外面則基本上是原子氧。金星大氣的二氧化碳産生非常強烈的溫室效應,使金星表面溫度高達465~485℃,而且基本上沒有地區、季節、晝夜的區別。金星探測器測知,北極區的溫度反比陽光照射的赤道地區高10℃左右。隨着高度的增加,大氣中的溫度下降,到大氣層頂溫度為-55℃。接近金星表面的低層大氣一般比較寧靜,風速僅每秒2米 |
|
- : Jin Xing
- n.: lucifer, phosphor, phosphorus, Venus, vesper, star, the planet secondin order from the sun, next to the Earth
|
|
- n. Vénus
|
|
太白星, 金星村 金星社區 金星居委會 金星鎮 金星街道 金星滿族鄉, 金星鄉, 金星滿族 |
|
自然 | 天文 | 宇宙 | 星係 | 天體 | 自然現象 | 天文知識 | 神話傳說 | 道教 | 神仙 | 教育 | 公司 | 歷史 | 歷法 | 物理百科 | mp4 | 科技 | 電子 | 更多結果...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