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地圖 |
|
|
項城市秣陵鎮區位示意圖 秣陵鎮 (老城鄉)
目錄
【秣陵鎮 (老城鄉)簡介】
【秣陵鎮 (老城鄉)歷史】
【秣陵鎮 (老城鄉)現代建設】
【秣陵鎮 (老城鄉)簡介】 秣陵鎮 (老城鄉)位於項城境中南部,四周與老城鄉接壤。轄4個居委會,4個郊區行政村,面積4.79平方公裏,耕地2550畝,人口14737人,其中非農業人口13088人。是回族居住較多的鄉鎮。
秣陵鎮 (老城鄉)位於河南項城市中南部,北依汾河,南枕泥河。距市區28公裏,總面積57.58平方公裏。轄25個行政村,91個自然村,217個村民組,52510人,49838畝耕地。
【秣陵鎮 (老城鄉)歷史】
該鄉歷史悠久,具有500多年的歷史和豐厚的文化積澱,北魏孝文帝曾在此設立為殄蔻鎮,南宋時期僑置為秣陵縣,境內有新石器時代的竜山文化等多處文化遺址。著名的蓮溪書院、上蔡書院曾設於此。
該鄉地理位置優越,交通條件便利,是項城市南半部的經濟文化、金融、商貿中心。
據史料記載:明宣德三年(1428),項城縣舊治從槐坊店(今瀋丘縣槐店)遷此,長達525年之久。民國時期為城關區,1942年稱過一段秣陵鎮。1950年,項城縣人民政府駐地,亦稱城關區。1953年鼕,縣政府遷水寨後,這裏俗稱老城。1982年改為縣轄鎮,定名秣陵鎮。“秣陵鎮”地名的由來是因為南北朝時期,在項城縣立過“秣陵縣”。
1989年,秣陵鎮被河南省首批命 名為“中州名鎮”,1995年被河南省確定為“河南省改革發建設綜合試點鎮”,2003年2月被國務院批準為“全國小城鎮綜合改革試點”。該鎮地理位置優越,處豫、鄂、皖三省物流之要衝,居三市八縣之中心,106國道穿過鎮境,217省道橫亙東西,阿深高速公路面朝該鎮開口,城區道路四通八達。
【秣陵鎮 (老城鄉)現代建設】
在發展工業方面。秣陵鎮已形成製革、製鞋、紡織三大支柱行業,配套催生出無紡布、機械、印刷等20多個相關行業。目前,全鎮共同工業企業528傢,其中産值超億元的1傢,5000萬元以上的5傢,1000萬元以上的6傢,從業人員6千餘人。
商貿活動躍。該堅持實施大商貿戰略,竜潭商貿城交易活躍,已成為河南、安徽、湖北三省商品的中轉站,方圓百裏的農貿市場和小品集散地。目前形成了“三帶一中心”的商業格局,建有糧米、建材、服裝、農貿、竹木、日雜、副食、水果八個專業市場,固定個體商點1862個,從業人員近萬人,日客流量5萬人次,年商品批發零售額2.5億元。
城區基礎設施日趨完善,現有大型醫院兩所,長途客運站、貨運站各一個。按三星級賓館標準建設的賓館一個。 |
|
秣陵鎮 秣陵鎮位於項城市中部,距市政府30千米。轄北街、南街、東街、西街4個居委會,西郊、南郊、北郊、東郊、大凡、白溝、吳莊、前老傢、金營、土屯、三裏店、王營、範塚、閆樓、新莊、王路口、陶灣、西陳樓、八裏莊、周池、東陳、南張、夏營、李莊、姚莊、吳場、骨頭塚、李閣、朱營29個行政村。鎮政府駐北關?居委會。106國道過境。 [代碼]411681110:~001北街居委會 ~002南街居委會 ~003東街居委會 ~004西街居委會 ~200西郊村 ~201南郊村 ~202北郊村 ~203東郊村 ~204大凡村 ~205白溝村 ~206吳莊村 ~207前老傢村 ~208金營村 ~209土屯村 ~210三裏店村 ~211王營村 ~212範塚村 ~213閆樓村 ~214新莊村 ~215王路口村 ~216陶灣村 ~217西陳樓村 ~218八裏莊村 ~219周池村 ~220東陳村 ~221南張村 ~222夏營村 ~223李莊村 ~224姚莊村 ~225吳場村 ~226骨頭塚村 ~227李閣村 ~228朱營村
[沿革]“秣陵鎮”地名的由來是因為南北朝時期,在項城縣立過“秣陵縣”。明宣德三年(1428),項城縣治從槐坊店(今瀋丘縣槐店)遷此,長達525年之久。民國時期為城關區,1942年稱過一段秣陵鎮。1950年,為項城縣政府駐地,亦稱城關區。1953年鼕,縣政府遷水寨後,這裏俗稱老城。1982年改為縣轄鎮,定名秣陵鎮。1997年,面積6平方千米,人口1.2萬,轄南郊、東郊、西郊、北郊、東大街、北大街、南大街、西大街8個行政村。2005年,撤銷秣陵鎮、老城鄉,設立新的秣陵鎮。
附:老城鄉位於項城市中部,距市政府30千米。106國道橫貫鄉境。 [沿革]1953年建老城鎮,1983年改鄉。1997年,面積82.6平方千米,人口4.9萬,轄三裏店、李閣、閻樓、前吳莊、周池涯、夏營、閻莊、金營、新莊、前高老傢、範塚、土屯、大李莊、八裏莊、吳場、朱營、南第莊、東陳樓、白溝、王營、骨頭塚、大樊莊、陶灣、西陳樓、姚莊、王路口26個行政村。 |
|
項城市秣陵鎮係項城市老縣城,位於項城市區南30公裏處,區域面積86.3平方公裏,總人口6.5該鎮地理位置優越,處豫、鄂、皖三省物流之要地,三市八縣之中心,交通便利,106國道穿鎮而過省道橫貫東西,大廣高速引綫直達城區,城區道路四通八達。該鎮歷史悠久,南北朝時期,便在此設秣丹陽鎮,南宋金國置殄寇鎮。明宣德三年(1428設項城縣,歷經明、清、民國等時期,前後500年文化底藴十分豐厚。1981年被省首批確定為建鎮,1989年被省首批確定為“中州名鎮”;1995年被河南省確定為“改革發展建設綜合試點鎮”:2003年2月被確定為“全國小城鎮綜合改革試點”;2004年2月被國傢六部委確定為“全國重點鎮”,2005年2月被周口市委、市政府確定為“周口重點鎮”。
該鎮係項城市老縣城,地理位置優越,處豫、鄂、皖三省物流之要衝,居三市八縣之中心。106國道穿鎮而過,217省道橫貫東西,阿深高速公路面朝該鎮開口,城區道路四通八達。該鎮歷史悠久,具有2000多年的建製史,600多年的縣城史,文化積澱十分豐厚。1981年被確定為省首批建製鎮;1989年被確定為省首批“中州名鎮”;1995年被確定為河南省“改革發展建設綜合試點鎮”;2003年2月被確定為“全國小城鎮綜合改革試點”;2004年2月被國傢六部委確定為“全國重點鎮”。
該鎮工業基礎雄厚,佈局合理。現已形成製革、製鞋兩大板塊經濟,配套催生出塑料泡沫、粘膠、無紡布、印刷、機械等20多個相關行業,形成了完整的生産體係。全鎮擁有工業企業1586傢,年産值5.6億元,其中年産值超億元的企業2傢,5000萬元以上的3傢,1000萬元以上的6傢。該鎮不斷加大科技投入,註重新産品的開發,産品質量不斷提高,享有較高的市場信譽度,有1傢企業被農業部評定為“質量管理達標企業”,6傢企業獲得河南省“最佳效益企業奬”,38種産品獲河南省優質産品稱號。
市場功能完善,商貿活躍。該鎮已成為河南、安徽、湖北三省的商品中轉站,方圓百裏重要的集貿市場和小商品集散地,形成了“三帶一中心”的商業格局,即以項新路為軸心的項新商業帶,沿東西大街的東西商業帶,沿長虹大道的長虹商業帶和竜潭商貿中心。建有水果、日雜、百貨、糧米、建材、農貿、服裝八大專業市場,日客流量6萬人次,年商品批發零售額6.5億元。
隨着經濟的發展,帶動了社會各項事業的飛躍。九年義務教育驗收達標,衛生、文化網絡健全,現有大型綜合醫院2所,設有病床360張,永祥賓館總投資1600餘萬元,按“三星級”標準設計建造。城區基礎設施完善,給排水設施齊全,街道全部硬化,主要街道實現了緑、美、淨、亮。有綫電視入戶率97%,自來水入戶率100%,電話入戶率83%,垃圾清運率100%。隨着城鎮基礎設施的完善,城鎮品位不斷提升,全鎮社會穩定,居民安居樂業。
優良的平臺,強勁的發展後勁,使該鎮的綜合實力不斷增強。2003年,各項人均經濟指標位居周口市鄉鎮級前列,社會綜合實力位居河南省鄉鎮級第12位,周口市建製鎮第1位。秣陵鎮正以其獨有的魅力,成為豫東璀璨的明珠。
優惠的政策,優美的環境,使秣陵鎮成為一塊發展的熱土。秣陵鎮黨委書記劉玉世攜全鎮幹群誠邀四海賓朋來鎮投資興業,共謀秣陵發展。 |
|
- : Moling Town
|
|
秣陵 |
|
|
|
東陳村 | 八裏莊村 | 西郊村 | 南郊村 | 北郊村 | 東郊村 | 白溝村 | 土屯村 | 三裏店村 | 王營村 | 陶灣村 | 南張村 | 夏營村 | 北街居委會 | 南街居委會 | 東街居委會 | 西街居委會 | 大凡村 | 前老傢村 | 金營村 | 範塚村 | 閆樓村 | 王路口村 | 西陳樓村 | 周池村 | 吳場村 | 骨頭塚村 | 李閣村 | 朱營村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