显示地图 |
|
|
项城市秣陵镇区位示意图 秣陵镇 (老城乡)
目录
【秣陵镇 (老城乡)简介】
【秣陵镇 (老城乡)历史】
【秣陵镇 (老城乡)现代建设】
【秣陵镇 (老城乡)简介】 秣陵镇 (老城乡)位于项城境中南部,四周与老城乡接壤。辖4个居委会,4个郊区行政村,面积4.79平方公里,耕地2550亩,人口14737人,其中非农业人口13088人。是回族居住较多的乡镇。
秣陵镇 (老城乡)位于河南项城市中南部,北依汾河,南枕泥河。距市区28公里,总面积57.58平方公里。辖25个行政村,91个自然村,217个村民组,52510人,49838亩耕地。
【秣陵镇 (老城乡)历史】
该乡历史悠久,具有500多年的历史和丰厚的文化积淀,北魏孝文帝曾在此设立为殄蔻镇,南宋时期侨置为秣陵县,境内有新石器时代的龙山文化等多处文化遗址。著名的莲溪书院、上蔡书院曾设于此。
该乡地理位置优越,交通条件便利,是项城市南半部的经济文化、金融、商贸中心。
据史料记载:明宣德三年(1428),项城县旧治从槐坊店(今沈丘县槐店)迁此,长达525年之久。民国时期为城关区,1942年称过一段秣陵镇。1950年,项城县人民政府驻地,亦称城关区。1953年冬,县政府迁水寨后,这里俗称老城。1982年改为县辖镇,定名秣陵镇。“秣陵镇”地名的由来是因为南北朝时期,在项城县立过“秣陵县”。
1989年,秣陵镇被河南省首批命 名为“中州名镇”,1995年被河南省确定为“河南省改革发建设综合试点镇”,2003年2月被国务院批准为“全国小城镇综合改革试点”。该镇地理位置优越,处豫、鄂、皖三省物流之要冲,居三市八县之中心,106国道穿过镇境,217省道横亘东西,阿深高速公路面朝该镇开口,城区道路四通八达。
【秣陵镇 (老城乡)现代建设】
在发展工业方面。秣陵镇已形成制革、制鞋、纺织三大支柱行业,配套催生出无纺布、机械、印刷等20多个相关行业。目前,全镇共同工业企业528家,其中产值超亿元的1家,5000万元以上的5家,1000万元以上的6家,从业人员6千余人。
商贸活动跃。该坚持实施大商贸战略,龙潭商贸城交易活跃,已成为河南、安徽、湖北三省商品的中转站,方圆百里的农贸市场和小品集散地。目前形成了“三带一中心”的商业格局,建有粮米、建材、服装、农贸、竹木、日杂、副食、水果八个专业市场,固定个体商点1862个,从业人员近万人,日客流量5万人次,年商品批发零售额2.5亿元。
城区基础设施日趋完善,现有大型医院两所,长途客运站、货运站各一个。按三星级宾馆标准建设的宾馆一个。 |
|
秣陵镇 秣陵镇位于项城市中部,距市政府30千米。辖北街、南街、东街、西街4个居委会,西郊、南郊、北郊、东郊、大凡、白沟、吴庄、前老家、金营、土屯、三里店、王营、范冢、闫楼、新庄、王路口、陶湾、西陈楼、八里庄、周池、东陈、南张、夏营、李庄、姚庄、吴场、骨头冢、李阁、朱营29个行政村。镇政府驻北关?居委会。106国道过境。 [代码]411681110:~001北街居委会 ~002南街居委会 ~003东街居委会 ~004西街居委会 ~200西郊村 ~201南郊村 ~202北郊村 ~203东郊村 ~204大凡村 ~205白沟村 ~206吴庄村 ~207前老家村 ~208金营村 ~209土屯村 ~210三里店村 ~211王营村 ~212范冢村 ~213闫楼村 ~214新庄村 ~215王路口村 ~216陶湾村 ~217西陈楼村 ~218八里庄村 ~219周池村 ~220东陈村 ~221南张村 ~222夏营村 ~223李庄村 ~224姚庄村 ~225吴场村 ~226骨头冢村 ~227李阁村 ~228朱营村
[沿革]“秣陵镇”地名的由来是因为南北朝时期,在项城县立过“秣陵县”。明宣德三年(1428),项城县治从槐坊店(今沈丘县槐店)迁此,长达525年之久。民国时期为城关区,1942年称过一段秣陵镇。1950年,为项城县政府驻地,亦称城关区。1953年冬,县政府迁水寨后,这里俗称老城。1982年改为县辖镇,定名秣陵镇。1997年,面积6平方千米,人口1.2万,辖南郊、东郊、西郊、北郊、东大街、北大街、南大街、西大街8个行政村。2005年,撤销秣陵镇、老城乡,设立新的秣陵镇。
附:老城乡位于项城市中部,距市政府30千米。106国道横贯乡境。 [沿革]1953年建老城镇,1983年改乡。1997年,面积82.6平方千米,人口4.9万,辖三里店、李阁、阎楼、前吴庄、周池涯、夏营、阎庄、金营、新庄、前高老家、范冢、土屯、大李庄、八里庄、吴场、朱营、南第庄、东陈楼、白沟、王营、骨头冢、大樊庄、陶湾、西陈楼、姚庄、王路口26个行政村。 |
|
项城市秣陵镇系项城市老县城,位于项城市区南30公里处,区域面积86.3平方公里,总人口6.5该镇地理位置优越,处豫、鄂、皖三省物流之要地,三市八县之中心,交通便利,106国道穿镇而过省道横贯东西,大广高速引线直达城区,城区道路四通八达。该镇历史悠久,南北朝时期,便在此设秣丹阳镇,南宋金国置殄寇镇。明宣德三年(1428设项城县,历经明、清、民国等时期,前后500年文化底蕴十分丰厚。1981年被省首批确定为建镇,1989年被省首批确定为“中州名镇”;1995年被河南省确定为“改革发展建设综合试点镇”:2003年2月被确定为“全国小城镇综合改革试点”;2004年2月被国家六部委确定为“全国重点镇”,2005年2月被周口市委、市政府确定为“周口重点镇”。
该镇系项城市老县城,地理位置优越,处豫、鄂、皖三省物流之要冲,居三市八县之中心。106国道穿镇而过,217省道横贯东西,阿深高速公路面朝该镇开口,城区道路四通八达。该镇历史悠久,具有2000多年的建制史,600多年的县城史,文化积淀十分丰厚。1981年被确定为省首批建制镇;1989年被确定为省首批“中州名镇”;1995年被确定为河南省“改革发展建设综合试点镇”;2003年2月被确定为“全国小城镇综合改革试点”;2004年2月被国家六部委确定为“全国重点镇”。
该镇工业基础雄厚,布局合理。现已形成制革、制鞋两大板块经济,配套催生出塑料泡沫、粘胶、无纺布、印刷、机械等20多个相关行业,形成了完整的生产体系。全镇拥有工业企业1586家,年产值5.6亿元,其中年产值超亿元的企业2家,5000万元以上的3家,1000万元以上的6家。该镇不断加大科技投入,注重新产品的开发,产品质量不断提高,享有较高的市场信誉度,有1家企业被农业部评定为“质量管理达标企业”,6家企业获得河南省“最佳效益企业奖”,38种产品获河南省优质产品称号。
市场功能完善,商贸活跃。该镇已成为河南、安徽、湖北三省的商品中转站,方圆百里重要的集贸市场和小商品集散地,形成了“三带一中心”的商业格局,即以项新路为轴心的项新商业带,沿东西大街的东西商业带,沿长虹大道的长虹商业带和龙潭商贸中心。建有水果、日杂、百货、粮米、建材、农贸、服装八大专业市场,日客流量6万人次,年商品批发零售额6.5亿元。
随着经济的发展,带动了社会各项事业的飞跃。九年义务教育验收达标,卫生、文化网络健全,现有大型综合医院2所,设有病床360张,永祥宾馆总投资1600余万元,按“三星级”标准设计建造。城区基础设施完善,给排水设施齐全,街道全部硬化,主要街道实现了绿、美、净、亮。有线电视入户率97%,自来水入户率100%,电话入户率83%,垃圾清运率100%。随着城镇基础设施的完善,城镇品位不断提升,全镇社会稳定,居民安居乐业。
优良的平台,强劲的发展后劲,使该镇的综合实力不断增强。2003年,各项人均经济指标位居周口市乡镇级前列,社会综合实力位居河南省乡镇级第12位,周口市建制镇第1位。秣陵镇正以其独有的魅力,成为豫东璀璨的明珠。
优惠的政策,优美的环境,使秣陵镇成为一块发展的热土。秣陵镇党委书记刘玉世携全镇干群诚邀四海宾朋来镇投资兴业,共谋秣陵发展。 |
|
- : Moling Town
|
|
秣陵 |
|
|
|
东陈村 | 八里庄村 | 西郊村 | 南郊村 | 北郊村 | 东郊村 | 白沟村 | 土屯村 | 三里店村 | 王营村 | 陶湾村 | 南张村 | 夏营村 | 北街居委会 | 南街居委会 | 东街居委会 | 西街居委会 | 大凡村 | 前老家村 | 金营村 | 范冢村 | 闫楼村 | 王路口村 | 西陈楼村 | 周池村 | 吴场村 | 骨头冢村 | 李阁村 | 朱营村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