显示地图 |
|
|
溱潼投诉电话泰州市旅游投诉电话:0523-6839295
江苏省旅游投诉电话:025-83418185
国家旅游投诉电话:010-65275315
一
溱潼位于里下河地区的姜堰、兴化、东台三市(县)交界处,由古代凹陷地发育而成,面积0.54平方公里,四面环水,就像是漂浮在水面上的一叶轻舟。从境内出土的磨光石斧,可知在5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就曾有人居住。
南宋初年,泰州知州岳飞,曾驻兵溱潼村。明万历年间,太仆寺少卿泰州陈应芳绘制的《东下河水利图》上,开始正式出现了“溱潼”地名,距今已逾400多年。
早期的溱潼人,当是依靠着肥沃的土地和无垠的水域,过着农耕与取鱼为生的日子,直至清康熙时,诗人吴嘉纪的咏溱潼诗中仍有“有船田父皆为渔,十口五口依菰蒲(菰:池沼里的草本植物,叫茭白)”的诗句。在漫漫的历史长夜里,这个小小自然村的农夫和渔民们,就这样一代一代地生生不息。
后来有人发现,在溱潼附近的河湖港汊里,在河床的水下,沉积的泥土不硬不软,颗粒不大不小,黏性强,杂质少,是烧制砖瓦的好材料,于是就从水下取泥烧制砖瓦。相传清嘉庆年间,每到夜晚,镇里7座形似馒头的砖窑上,高挂起7盏窑灯,人称溱潼为“七星村”。
晚清民国之际,溱潼镇进入重要的商品经济发展时期。此时烧砖瓦的窑,逐渐迁往位于镇西南的湖西庄。由于溱潼居于三县交界,附近姜堰、兴化、东台所属的里下河大平原,是生产小麦、棉花和水稻的粮棉之仓。加之,这些地方通往溱潼的水上交通极为便利,溱潼便成了大规模棉粮集散地。清光绪末年,镇上就开有粮行10余家。随后油米行、米厂、油厂、纱厂、水运、南货、金融、通讯、茶馆、饭店、旅社、浴室等纷纷在小镇上兴起。上世纪20年代,粮食市场高峰时,夏季每天的粮食交易超过三四万担,贩粮的船有二百多条,浙江宁波、上海、天津等地的面粉厂,有专人驻镇溱潼收购小麦;秋季水稻市场更加兴旺,买稻加工大米的米厂多达30多家,粮行最多时有83家,从业人员上千人。
经济的繁荣,必然带来镇区新的变化。小镇上的人家开店、办厂后,手里有了钱,他们一方面投资教育,让子女们上学读书,走学而优则仕的道路;一方面就大力兴建住宅,向安居乐业的目标前进,大规模的镇区建设这时便进入了高潮,一座繁荣富裕的溱潼镇也就在此时建成了。我们今天看到的溱潼镇,几乎就是这时的老样子,而现存的大量古民居,从结构、材料、工艺等方面鉴定,也差不多全是这时所建造的老房子。
随着时代的前进,在陆上交通迅猛发展的形势下,在一些未能与时俱进人为的主观因素影响下,这座曾经风光无限的水上明珠,被漫天水面上的浓雾所笼罩,淹没在昔日湖光水影里。经济发展滞后,镇区面貌依然,百十年没有变化,好像被定格在上世纪初的时空中。然而,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重性。恰恰就在这没有变化的背景下,极为难得地保留了一座原汁原味的历史古镇。二
溱潼镇镇区面积很小,只有半个平方公里多一点。上世纪初,异常繁荣的商品经济,将镇区建设推向了鼎盛时期。在这极为有限的地盘上,竟然容纳了那么多的商行、店面和住宅,创造了前所未有的辉煌。在这里以水为邻街河并列的水乡风格,以长巷为主经纬分明的镇区布局,以院落为特色紧凑小巧的民居,无不凝聚着当时建设者们的聪明才智。
溱潼是一座与水为邻的岛镇,镇周围全是水,水包围着镇,镇依靠着水,无数的码头和粮行就建在镇四周的水边上。现在我们走进溱潼,所见到的水泥路面大街和仿古商业大楼处,原本也是一条东西流向横贯全镇的夹河,河上曾架设过3座造型各异的拱桥。过去大大小小装满稻麦的运货船就来往穿梭于夹河之中,夹河南岸是一条名为竹河街的东西大路,沿河是一家接连一家的竹行。水乡船篙、农具、渔具多用竹子,需要的毛竹多。从宜兴和江西等地购进的毛竹,像一片又一片竹林依靠在河岸边,河面上一个接一个竹排,有时甚至阻塞运货的河道。
夹河北岸是一条叫作口街的沿河小街,街南为傍河而居的店铺和民居,街北就是与夹河平行镇中大街店铺的后门。这条长约1华里的镇中大街,是溱潼经济的中心。街上条石铺地,街面不宽,两边店铺的员工可相互交谈,街两侧是各色各样的店面,南货、北货齐全,吃的、穿的、用的应有尽有。溱潼附近农夫撑船来到镇上,船停在夹河里,全都在这条街上买商品,满街人头攒动,熙熙攘攘,一年四季天天如此,以至于有人将溱潼称为“小上海”。
遗憾的是建国后,这条镇上重要的最具水乡韵味的夹河逐渐被填埋,而与河并列的大街,又在前几年被拆除,建造了宽阔的水泥大路,路两旁盖起了名为仿古,实与溱潼当地古建筑风格相去甚远、体量偏大、高度超群、色彩过于鲜亮的商业楼。如果还是以前的河与街,稍作整理,与现存镇内的大量古民居一起,就能与江南作为世界文化遗产的历史名镇相媲美。所幸的是拆建比例就全镇来说极小,而且并非没有恢复的可能。
溱潼的巷子布局合理,有纵有横有弯曲,经纬分明。全镇以纵向小巷为主,从东向西一条又一条有规律地间隔排列。这些纵向巷子的巷口都开在大街上和大街相接,大致以大街为界,街南的巷子向南延伸,街北的巷子向北走去。又因地块而异,长短不一,最长的庆雨巷约有500米。在大街两侧与大街平行的是东西向横巷,其数量虽然较少,但起着联系纵向巷子沟通全镇交通的作用。此外在靠近镇边缘的地方,还有一些曲曲弯弯大小不等的小巷沿河而建,俗称十八弯的建设巷就是典型实例。
溱潼面积较小,而溱潼的巷子特多,以前有人粗略统计过,加起来总共有百十来条。溱潼巷子多数小而窄。位于绿树院巷西头最窄的一条巷子宽不足1米,对面来人无法交会,只好有一人退让才能通过。可因为巷子的数量多,人行其间能很快得到分散,这就很自然地解决了巷小人挤的困难。
在纵、横相交的巷子转角处,住户人家都自觉地将自家的墙角抹去,为的是让肩挑货物的来往行人顺利通过,既撞不到自家的墙又方便了他人的走,于己方便于人方便,有人将此举称之为“左右逢源”、“和气生财”。
纵向巷子的南北两头,听说都曾设有可以开关的贡(共)门,每到晚间,巷内各户门前都挂起灯笼,家人回来后就将灯笼取下,待巷子里灯笼全都收拾进去,两头巷门关闭,全巷人安然入睡。
住在南北向巷子的人家,为了主体建筑面南,大多为山墙对着巷子,小巷两边山墙接着山墙磨砖驳缝,美观而又防火;而住在东西向巷子内人家,或大门或后墙对着巷子,立面上高低有差,形式上多有变化。这里的巷子多用麻石铺地,石下暗沟排水,雨止巷干。
溱潼人爱清洁,巷子里不管晴天雨日,全都干干净净,步入这深深小巷,整洁而通畅,你来我往,宁静而安详。这里没有现代都市的噪声和尘灰,没有堵塞的交通苦恼和心烦,便利幽静,贴近自然,贴近生活。
位于溱潼大街上的住宅,为前后多进的连家店。前面是迎街的店面,后面就是店主人的住家,两进房屋紧靠一起,中间不设天井,用天沟排水,为的是不浪费地方。而在数以百计小巷内的民居,则更是一户挨着一户,紧密相连。各家各户多以院落为单位,单门独院。院落形式多样,因地制宜。
简单的院落为3间正屋,1间厨房和1简易门楼;稍好院落内在其中再加1间厢房;也有的院落为1间门楼1间厢房和3间厅屋及3间照厅;最好的大户人家则由照厅、厅屋、穿堂、堂屋前后多进,外加厨房、厢房、书房等多个院落组成的大型建筑群。镇上人习惯把在正屋两侧建厢房形成的院落叫四关厢;一侧建厢房,另一侧砌围墙的叫外关厢;而在天井内建厢房连着正屋的则叫做内关厢。
无论是哪种院落,有一点是共同的,那就是自我封闭,自成一体互不干扰,但又家家相通,户户相联,往往前面一家的后墙就是后面一家天井前的围墙,左侧人家的西山墙,就是右侧邻居的东山墙。房屋建筑的彼此关联,互相依存,天长日久之后,便形成了邻里间多有照应,和睦相处,相互关心。
溱潼民居没有雕梁画栋,没有翘角飞檐,梁架简朴,装饰无多,崇尚朴实,不事奢华。这可能也与水乡人生活习惯和建房的理念有关。溱潼当地出产的砖瓦,土质细腻,色泽相同,规格一致,经久耐用,是建筑房屋的好材料,砌成的砖墙青灰勾缝,看上去特别的舒服。这里的砖,又是用于砖雕的最佳材料。
镇上各家门楼都用磨砖一层一层向外挑出,精工细作,美观大方。多数门上有砖雕“福”字和“喜鹊登梅”、“桂树蝙蝠”的图案。少数院内还有砖雕仪门和正对大厅的砖雕照壁,内容有三国水浒人物故事,渔樵耕读情节,吉祥如意的福、禄、寿等等。铺在室内的地面,是特制大方砖。有的于方砖四角下置陶盆,不但防潮,而且人走在上面能发出空响,名叫响厅。
房屋全是小木作,榫卯结构,抬梁式或穿斗式,无雕刻和彩绘,也不用油漆,只少数梁头刻着花纹,厅屋当心间格扇的裙板上则往往有精雕细刻的“八仙人物”、“四时花卉”、“松竹梅兰”图案。
为了增加房屋的美感,溱潼民居在细砖砌筑的屋脊上,别出心裁地进行了打扮,即在脊的正中及起翘的两头,用青灰堆塑出立体的荷花、莲、藕、螃蟹,松鼠、葡萄,福禄寿三星等图案,生动活泼,惟妙惟肖。抬头望去,屋脊上的一堆一堆的灰塑,成了一道水乡特色颇浓的风景线。
溱潼现存房屋中,除有1座具明末清初风格名为绿树院的庙宇和溱湖街38号、小溱湖巷2号、东桥巷43号等几处清代早、中期建的房屋外,几乎全都是上世纪初商业兴起时建造的瓦房。从高处俯瞰遍布全镇约有2万多平方米的古民居,一色的青砖黛瓦,一样的两披水硬山屋面,整整齐齐,排列有序。溱潼民居开在巷子中的大门,相对两户不允许大门对着大门,这家房屋上屋脊也不允许对着那家已建的大门,实在无法避让,则要砌一面马头山墙挡住对方,正对着巷子的墙,都立有一块“泰山石敢当”的石刻,房间朝北的一面都不设窗等等,所有这些,都体现出这里民居的个性,保留着当地建房的民风民俗。
溱潼镇内古建筑房屋开间一般都小,多数人家的房间仅能安下一张木床,屋脊大多不高,屋檐尤其低矮,一般在2.3米左右,这样的体量和高度,为他处民居所少见,可有效地利用土地,加大建筑密度,在有限的空间内能建造更多的房子,因而民居小巧经济,建筑特别紧凑。由于民居间的房子前后左右连在一起,左邻右舍间相互约束,相互牵制。一家修理房屋时的施工脚手,往往要搭建在另一家之中,邻里间和睦相处,互相关心支持。在这当中,没有人想把建好的房屋扩大一点,增得高一点,因为会影响别人。居住在这里的居民,他们彼此约束,关系极为融洽。基于这样的原因,当一个街巷的房子建成后,也就会从此固定下来,这就使溱潼民居能在一个较长阶段相对稳定,也是我们所说古镇定格在历史时空的重要客观原因。
古代民居是溱潼历史文化的一个重要内涵,就从这些保存着的民居中,相继走出了许许多多的历史名人,也就在这些古民居里,迎来过不少的文人墨客。在溱潼的大街小巷里,至今仍保留往日诸多的信息,流传着不少悲欢离合的故事。保护了这些古街巷和古民居,也就保护了溱潼光辉的历史和文化遗产。三
古镇溱潼从远古走来,饱尝过数千年农耕和捕鱼的艰辛;进入清代以后,经历过制砖窑膛火焰千万次熔炼;上世纪初,创造过商品经济发展阶段特别的辉煌。今天,呈现在我们眼前的溱潼,是一座美丽的水乡小岛,未有多少改变保存完好的历史文化古镇。
唯物主义认为,一切事物都在运动中前进,世界上任何事物无时无刻不在改变。我们所说的定格和不变,只是相对于大拆大建、全部推翻过去重新建设、从形式到内容的彻底改变。实际上溱潼人家从室内的陈设,到生活设施也都在改变,都在向着人居更舒适的方向变化和发展。但这种变化没有割断历史,而是继承和保留小镇建筑和历史文化。
溱潼镇保护和开发的潜力很大,镇区面积小,又处于四周是水的包围之中,只要适度疏散镇内人口,拆除新建的一些杂乱建筑,增加配套生活设施,逐渐修缮和整理现有的民居,小镇就会恢复到历史的原样,就会重新焕发昔日的荣光。目前溱潼镇的领导和居民已充分认识到古镇的价值,开始整治修复,绿树禅院、民俗风情馆、院士故居、茶花书屋等已作为景点对外开放。伴随改革的春风,彰显中国溱潼会船节盛名,开发古镇溱潼的旅游,发展溱潼经济前程无限。在未来的新一轮的发展中,溱潼充满了无限希望。 |
|
溱潼投诉电话泰州市旅游投诉电话:0523-6839295
江苏省旅游投诉电话:025-83418185
国家旅游投诉电话:010-65275315
“莫道江南花似锦,溱潼水国胜江南”,这是一位诗人对古镇溱潼的赞美,溱潼镇地处江苏省里下河地区,位于盐城、南通、泰州三市交界处,长江水系与淮河水系在此交汇,是苏北里下河地区的一个历史重镇,是全国民间艺术之乡、江苏省百家名镇、江苏省新型示范小城镇、江苏历史文化名镇。溱潼镇行政区域40多平方公里,辖4个社区居民委员会,9个行政村,总人口3.2万人,其中:城镇居民人口1.8万人。
这里四面环水,风光秀丽,水土肥美,环境优雅,气候宜人,素有水上明珠之称。走进溱潼,你会发现,这里有着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历代名流独领风骚,溱湖八景点缀其中。一年一度的溱潼会船节更以其独特的人文景观和民俗风情而享誉天下。
这里东连宁盐一级公路,西接宁靖盐高速公路互通口,南临宁启铁路,北枕省三级航道泰东河,对外交通十分便利,地理区域更显优越。镇区店铺林立,人如海,花如潮,鹿鸣钟声催人奋进,麋鹿戏水妙趣横生,是一个集购物、休闲、度假与一体的商贸旅游型中心镇。
溱潼镇区域内河港交织,岛屿星罗,碧波荡漾,嘉树丰草,环护长堤,富有传奇色彩的喜鹊湖,众多鸟类在此繁衍栖息。湖面2.1平方公里,是省内难得一见的无污染水体。湖区盛产鱼虾、菱、藕、水瓜等无公害绿色食品。以溱湖鱼虾制作的鱼饼、虾球,白如明玉,红如珊瑚,色香味均无可匹美,被称为溱湖双绝。著名的溱湖簖蟹更以其肉质嫩腴丰厚,堪称溱湖美食之上乘。如今的喜鹊湖已被列为省级溱湖风景度假区。
在这里,你可以阅读天然泳池,舒展身心,也可以乘坐快艇飞舟湖上;你可以手持钓竿,先享取鱼之乐,再尝出水之鲜;也可以踩踏古老的水车,回味一下祖先们劳动的艰辛。你可以到保留着原始风貌的麋鹿园抒发一番思古之悠情,还可以看一看溱潼小桥流水,深巷幽居,麻石铺街,老井当院,追踪往日溱湖八景,古韵民风。
游溱湖,逛古镇,妙趣横生,其乐融融。一年一度的溱潼会船节更以其恢宏壮观的场面、惊心动魄的比赛、多姿多彩的表演,堪称民俗文化之大观,水乡风情之博览,被海内外人士盛赞为“天下会船数溱潼”。
“栽下梧桐树,引来金凤凰”,良好的投资环境有力地推动了古镇经济的发展。我镇现有工业企业100多家,有纸业、电器、仪表、机械、纺织、化工、磨料磨具等10多个门类产品。近年来,我镇为进一步加快经济建设发展步伐,在镇区东侧建立了工业园区,凭借优越的区位优势、优惠的激励政策和优良的服务措施,吸引了众多的投资者,目前,在园区投资的企业已有30多家。放眼园区,到处是热火朝天的建设场面,处处涌动着发展的春潮。 |
|
溱潼,地名,俗称'存中'。原名秦潼,古称秦泓。地处南通盐城泰州三市交界处,旧有“犬吠三县闻”之说。这里河港交织、气候湿润,境内多处发现麋鹿化石遗骨和出土新石器时代的石斧、石器。溱潼一度临海,夏商时属扬州,春秋时属吴。这里水草丰茂,麋鹿“千百成群”,农民“不耕而作”。镇区四面环水,波光粼粼,环境优美,素有'水乡明珠'之称。溱潼盛产稻米、棉花、鱼虾、簖蟹,是名副其实的鱼米之乡。
溱潼镇,最早得名于明代。原名秦潼。后乾隆经此,朗声念道“秦潼”,然后略作沉思说:“此处四面环水,名字也应该字字含水,现在只有‘潼’字带水,朕给‘秦’字也加上三点水。”自此溱潼的名字就流传下来了。 从名字来看,命中注定了溱潼与水的不解之缘。清代中叶起,溱潼农业、渔业和窑业日渐兴盛,又处姜兴河、泰东河的交汇之地,占航运之利,是漕运盐运必经之地。随之人烟稠密,店铺林立,成为水乡的闻名市镇。二十年代至抗战初期,溱潼粮食贸易繁荣,米厂、油坊越办越多,茶馆、饭店、浴室兴起,交通运输业、金融业、商业相应发展。镇上有电灯照明,电话、电报成了商家的通讯手段。《溱湖日报》、《溱报》相继问世。溱潼一度有'小上海'之称。发展至今天,溱潼已成为闻名遐迩的历史名镇、全国重点镇。
溱湖八景:东观归渔,绿院垂槐,南寺书楼,北村莲社,石桥明月,西湖返照,花影清皋,禅房修竹。
溱潼会船节:溱潼会船一年一度,日期在清明节的第二天。据传,宋代岳飞部下张荣、贾虎与金兵大战秦潼村,溃敌于缩头湖。自己也陈尸湖畔不少。每逢清明节第二天,溱潼人便撑篙划桨,汇聚溱湖,追悼忠魂,竞舟礼祭,一直沿袭至今。届时十里溱湖,千舟竞发,万民欢腾,中外友人'浪花中携手,笑声中相逢;心比春风暖,情比美酒浓'。这项活动已被国家旅游局定名为'中国溱潼会船节',并被列为全国十大民间节庆活动之一。
溱湖风景区:喜鹊湖湖面宽阔,风光旖旎,幽静宜人。区内有稀有动物麋鹿、鳄鱼,有温泉,既是湿地草原,又是国家森林公园。溱潼镇有'院士旧居'景点,当代李德仁、李德毅'兄弟二人四院士'的佳话传遍中华。被誉为'神州茶花王'的溱潼万朵古山茶位于一古民居内,全国罕见,世界少有,是世界文化遗产。该风景区已批准为国家AAAA级风景区。
溱湖八鲜:溱湖水域宽阔,水质清淳,水草丰茂,所繁育生长的水生动植物肉质细嫩,味道鲜美,营养丰富。由溱湖簖蟹、溱湖青虾、溱湖甲鱼、溱湖银鱼、溱湖四喜、溱湖螺贝、溱湖水禽、溱湖水蔬总称之为'溱湖八鲜'。来古镇溱潼,尝溱湖八鲜,品溱湖水啤酒,将使人流连忘返。
溱湖湿地农业生态园:里下河观光和农业旅游路不可缺少的风景。楼台环绕、亭阁相映、碧水相连的园林化农业观光!
当代音乐家、诗人石林赞曰:'莫道江南花似锦,溱潼水国胜江南!'
清康熙时,早期的溱潼人依靠着肥沃的土地和无垠的水域,过着农耕与取鱼为生的日子。清嘉庆年间,因当地人取河道之泥烧制砖瓦,大建房
屋,便有镇里七座形似馒头的砖窑上,高挂起七盏窑灯,人称溱潼为“七星村”之美名。
溱潼古镇
晚清民国之际,溱潼镇进入重要的商品经济发展时期。此时烧砖瓦的窑,逐渐迁往位于镇西南的湖西庄。由于溱潼居于三县交界,附近姜堰、兴化、东台所属的里下河大平原,是生产小麦、棉花和水稻的粮棉之仓。加之,这些地方通往溱潼的水上交通极为便利,溱潼便成了大规模棉粮集散地。此外清朝词学家蒋鹿潭在此久居,写下了《永云楼词》。诗人吴嘉记、画家郑板桥、学者孙乔年、民国元老于右任,都曾挥毫寄意,吟咏溱潼。清光绪末年,粮食生产局面达到鼎盛,仅镇上就开有粮行 10余家。经济的繁荣,带来镇区新的变化,大规模的建设进入了全盛,一座繁荣富裕的溱潼镇建成了,也极为难得地保留了一座原汁原味的历史古镇。
黄桥战斗前夕,新四军挺进纵队司令管文蔚同志贯彻“联李反顽”方针,与国民党苏鲁皖边区游击总指挥李明扬在溱潼夏家汪成功地进行了水上商谈。民国三十二年 (1943年)这里是中共民主政权兴东行署辖区,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四月民主政权兴东县溱潼镇设在这里,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十月民主政权兴东县兴南办事处设在溱潼,1945年10月民主政权溱潼县成立。
1949年5月19日中共苏北区党委决定撤销溱潼县,溱潼行政区从原国民党时期的东台县划入泰县,为泰县溱潼区。建国以后,此地行政区辖几次更变,1999年9月,溱潼乡镇行政区划调整,再度合并为溱潼镇。当代著名气象学家朱乾根、画家朱铭、雕塑家吴为山、作家周桐淦等都是古镇的骄子。 |
|
溱潼镇 溱潼乡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