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 >河南 >信陽 > 固始縣
顯示地圖
目錄
概況 Gushi County
  郵編:465250 代碼:411525 區號:0376
  拼音:Gù Shǐ Xiàn 英譯:Gushi County
  
    固始縣位於河南省東南部,東、南、北三面與安徽省接壤。地理坐標為東經115°21′~115°56′,北緯31°46′~32°35′。全縣南北最長 94.16千米,東西最寬56.19千米,總面積2946平方千米(《簡册》為2916平方千米)。 總人口163萬人(2006年末)。
  
    全縣轄8個鎮、24個鄉:城關鎮、陳淋子鎮、黎集鎮、蔣集鎮、往流鎮、郭陸灘鎮、鬍族鋪鎮、方集鎮、城郊鄉、洪埠鄉、楊集鄉、馬崗集鄉、草廟集鄉、汪棚鄉、南大橋鄉、段集鄉、趙崗鄉、武廟集鄉、祖師廟鄉、張老埠鄉、石佛店鄉、張廣廟鄉、泉河鋪鄉、分水亭鄉、沙河鋪鄉、陳集鄉、徐集鄉、三河尖鄉、李店鄉、豐港鄉、柳樹店鄉、觀堂鄉。縣人民政府駐城關鎮。
  
    地處大別山北麓,淮河南岸。地勢南高北低,南部為山地,中部為丘陵,北部為平原、窪地。淮河流經北部邊緣,還有史河、灌河等河流。年降水量1038.3毫米,年均溫15℃。礦藏有煤、石灰岩、水晶石、石棉、石墨、磷、銅等。312國道、淮(濱)商(城)公路過境,淮河可通航,有望崗碼頭。古跡有番國遺址、平寨遺址、清代植物學家吳其瀎墓,為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遊覽地有陳元光將軍祠和廟高寺。
區域性中心城市 — 固始
  概況
  唐城新姿固始是河南省直管縣,河南省五個規劃建設的區域性中固始政務中心心城市之一。縣人民政府駐城南新區人民大道1號。
  固始簡稱唐或蓼,別稱唐城、蓼城、蓼都。位於河南省東南端,係豫皖兩省交界、華東與中原地帶交融處。北瀕淮河,南依大別山,地理位置處於東經115°21′~115°56′,北緯31°46′~32°35′。南北最長94.16公裏,東西最寬56.19公裏,總面積2946平方公裏。轄10鎮22鄉,601個行政村番國大道(街),總人口165萬,是河南省第一人口大縣。
  縣境地勢大體由西南
  嚮東北呈傾斜狀,平均坡降1/1200,最高處華陽大佛山海拔1025.6米,最低處三河尖建灣村海拔23米,也是河南省海拔最低點。境內地形多樣,山區、丘陵、平原、窪地、濕地、灘地兼備。
  固始地處江淮之間,屬亞熱帶嚮暖溫帶過渡的季風性氣候區,氣候學上的0℃等溫綫壓境而中國人居環境範例城市過,是我國的南北氣候過渡地帶。氣候濕潤,雨量豐沛,四季分明。年平均氣溫15℃,年平均降雨量1066毫米,年平均日照2139小時,無霜期228天。
固始轄區沿革
  歷史上固始轄區面積變化較大,但中心區域相對穩定。西漢李通時代,固始是大候國,食四縣租稅,境域既大,從而奠定了固始後世疆域基礎。據明代固始縣志葛臣按:漢固始國境,東壽春,南麻城,西安陽(今商城縣、潢川境),北穎息,輪廣斥大,以侯李通”。唐代,期思縣並入固始,宋代商城並入固始,固始屬治進入最大時期。明成化時十一年(1475年),復置商城,縣境復如唐代。當時,固始轄5鄉、49裏、70村。清代,實行鄉、裏、保、甲製,固始轄4鄉、24裏、116保。據清乾隆五十一年(1786年)《固始縣志》記:固始邊境,東至大山鋪(安徽霍丘境內)、南至瓦廟集、西至春河、北至往流、東南至金傢寨(安徽省金寨縣梅山水庫淹沒區)、東北至三河尖、西南至李傢集(商城境內)、西北至張莊(淮濱縣境內)。 民國21年,區劃調整,固始所轄的金寨、李橋二保及長江河保的一半劃歸安徽省立煌縣(今金寨縣)。
  建國前後,又多次進行區劃調整,但都為局部調整。建國初期,固始屬潢川專署,1952年信陽、潢川合併,固始屬信陽所轄至2004年。1962年,固始縣西北的張莊、期思二區劃入淮濱。目前,全縣轄10鎮22鄉601個行政村(街),縣域面積2946平方公裏,總人口165萬。
  
  固始縣,古為番、蓼、蔣等國。戰國時名寖丘。據《水經註》:固始“故寖也,寖丘在南,故籍丘名縣矣。”唐張守節說:“今光州固始縣,本寖丘邑也。”東漢光武帝封大司農李通為固始侯,取“通與帝首事,欲其堅固初始歟”之意,固始由此得名。一說固始得名於光武帝“欲善其終,必固其始”一語。
    春秋屬蓼國、蔣國地,戰國置期思縣、雩婁縣。秦置安豐縣,西漢置蓼縣。南朝宋僑置固始縣,梁復名蓼縣,北朝東魏復置固始縣。隋開皇初年移固始縣治於今地。
  
    1997年,固始縣面積2916平方千米,人口146.5萬,轄6個鎮、27個鄉:城關鎮、黎集鎮、陳淋子鎮、往流鎮、蔣集鎮、郭陸灘鎮、城郊鄉、沙河鋪鄉、分水亭鄉、泉河鋪鄉、張廣畝鄉、陳集鄉、徐集鄉、洪埠鄉、李店鄉、豐港鄉、橋溝鄉、觀堂鄉、三河尖鄉、楊集鄉、鬍族鋪鄉、汪棚鄉、草廟集鄉、南大橋鄉、趙崗鄉、方集鄉、段集鄉、武廟集鄉、祖師廟鄉、柳樹店鄉、石佛店鄉、張老埠鄉、馬堽鄉。縣政府駐城關鎮。
    2000年,固始縣轄8個鎮、 25個鄉。第五次人口普查,全縣總人口1188599人,其中:城關鎮90118人、陳淋子鎮39122人、黎集鎮60459人、蔣集鎮37704人、往流鎮41253人、郭陸灘鎮38611人、鬍族鋪鎮58477人、方集鎮28107人、城郊鄉56896人、洪埠鄉40744人、楊集鄉36598人、馬崗集鄉31894人、草廟集鄉24456人、汪棚鄉45787人、南大橋鄉25082人、段集鄉26916人、趙崗鄉20560人、武廟鄉22681人、祖師廟鄉25060人、張老埠鄉26415人、石佛店鄉27673人、張廣廟鄉34330人、泉河鋪鄉30349人、分水亭鄉40196人、沙河鋪鄉 44041人、陳集鄉41644人、徐集鄉35198人、橋溝鄉22471人、三河尖鄉31095人、李店鄉34497人、豐港鄉22076人、柳樹店鄉 24535人、觀堂鄉23554人。
    2005年,固始縣鄉鎮區劃調整:撤銷橋溝集鄉,將其行政區域劃歸豐港鄉管轄,豐港鄉政府駐高莊村。截至 2005年12月31日,固始縣轄8個鎮、24個鄉:城關鎮、黎集鎮、蔣集鎮、陳淋子鎮、郭陸灘鎮、往流鎮、方集鎮、鬍族鋪鎮;城郊鄉、南大橋鄉、趙崗鄉、張老埠鄉、武廟集鄉、段集鄉、祖師廟鄉、草廟集鄉、沙河鋪鄉、分水亭鄉、泉河鋪鄉、陳集鄉、張廣廟鄉、柳樹店鄉、石佛店鄉、汪棚鄉、馬堽鄉、楊集鄉、洪埠鄉、李店鄉、徐集鄉、豐港鄉、觀堂鄉、三河尖鄉。
固始政區
  行政區劃
  固始政區地圖2005年按照河南省撤鄉並鎮的工作安排,固始縣撤銷橋溝鄉,將其行政區域劃歸豐港鄉管轄,豐港鄉政府駐高莊村。
  固始縣現轄10個鎮22鄉。它們分別是:城關鎮、段集鎮、三河尖鎮、陳淋子鎮、黎集鎮、往流鎮、鬍族鋪鎮、郭陸灘鎮、方集鎮、蔣集鎮;城郊鄉、汪棚鄉、沙河鋪鄉、南大橋鄉、洪埠鄉、武廟集鄉、分水亭鄉、馬堽鄉、陳集鄉、徐集鄉、豐港鄉、張廣廟鄉、石佛店鄉、草廟集鄉、泉河鋪鄉、祖師廟鄉、趙崗鄉、柳樹店鄉、張老埠鄉、楊集鄉、李店鄉、觀堂鄉。
  其中,段集--固始火車站特區享受縣級經濟社會管理權限;三河尖--中國柳編工業城、中國柳編商貿城享受縣級經濟管理權限;陳淋子鎮、黎集鎮、祖師廟鄉三鄉鎮組成的國傢級史河灣發展改革試驗區,行使縣級經濟管理權限,境內的史河灣工業集聚區和固始縣城工業集聚區一起享受黃淮四市的政策扶持。
  固始銀博大酒店城市
  截止2009年10月份,固始中心城區建成區面積50平方公裏,城區人口40萬人。
  副中心城區——段集城區面積18平方公裏,城區人口10萬人。
  副中心城區——三河尖城區面積10平方公裏,城區人口5萬人。
  史河灣改革發展試驗區城區規劃面積30平方公裏,建成區面積10平方公裏,城區人口5萬人。
固始文化
  歷史
  固始在夏、商為蓼國地(蓼故都在固始縣東北的蓼城崗遺址),在西周為蓼、蔣、黃、潘等國地,春秋中期,楚滅此地諸國,建期思縣,固始彼是為期思縣之潘鄉,又名寢丘邑。西漢,於潘鄉(寢丘邑)置寢縣。東漢建武二年(公元26年),光武帝劉秀封其妹婿大司農李通為固始候,縣名由寢改為固始。關於固始縣名,明嘉靖固始縣志記載:“史記正義日,孫叔敖以寢丘土寢薄取為封邑,李通慕叔受邑,光武嘉之,改名固始。臣按:縣名日方此,豈因通與帝首事,欲其堅固初始歟?”可見,固始縣名是取“堅固通始”之意,由引沿用至今,已有近二千年。 另一典故有雲:“成大事者,必固其始,善其終”。
  境內擁有國傢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處,分別是陳氏將軍祠(陳元光祖祠)和番國故城遺址。
  與閩臺的關係
  1953年臺灣戶籍統計,當時戶數在500戶以上的100個大姓中,有63個姓氏的族譜上記載其先祖來自“光州固始”。這63個姓氏的戶數,占臺灣總戶數的80.9% ,表明每5戶臺灣居民中有4戶祖地在固始。
  宋代以後,不少福建人談及自己的祖先時,都說是從“光州固始”遷來。明清時期又有不少福建人遷至臺灣。從而形成了閩、臺人對光州固始的祖根認同,閩臺一些宗廟祠堂裏鎸刻“宗由固始,將軍及澤”
  據有關閩臺“移民資料”中介紹,先祖來自河南固始的族譜有16部之多,分佈於福建晉江、泉州、南安、安溪、永春、漳州、竜海、仙遊、長樂、詔安等地 。在臺灣省陳、黃、丘、宋、林等18部大姓族譜上都記載着其“先祖為光州固始人”。
  姓源地
  全部或部分以固始縣為姓源的有:潘、蓼(廖)、蔣、寢、安、婁、英、甄、期思(期)、黃、瀋、孫、復等。
  歷史名人
  孫叔敖(公元前650—593年)春秋期思縣潘鄉(今河南固始)人,其為民時,重視興修水利,發展農業,曾帶領當地百姓在縣境內的史河、灌河流域建成期思--雩婁灌溉工程(此工程比全國勞動生産力的都江堰還早200多年),後人自然之為“百裏不求天灌區”。後來,楚莊王知其賢,任為令尹(宰相)。孫叔敖國輔佐楚莊王治理國傢使楚國強盛,取得了中原霸主的地位。孫叔敖不衹是一代名相,也是一代著名的水利專傢,他深受世人的崇敬和愛戴,故後人為其建廟立碑,以志紀念。
  鬍綜(185年—243年)字偉則,汝南固始(今河南固始)人。三國時東吳官員,擅作辭賦。鬍綜自幼喪父,母親帶他到江東避難。孫策領會稽太守時,鬍綜十四歲,當門下循行,在吳郡與孫權一起讀書。孫策遇刺逝世後,孫權任討虜將軍,任命鬍綜為金曹從事,並跟隨討伐黃祖,拜鄂長。孫權任車騎當軍時,駐京口,徵召鬍綜任書部,與是儀和徐詳共掌機密事項。後來,東吳將領晉宗叛吳降魏,魏國任命晉宗為蘄春太守,多次侵擾長江邊的城鎮。孫權任命鬍綜和賀齊襲擊晉宗,最後生擒晉宗,鬍綜加官建武中郎將。孫權封吳王時,封鬍綜為亭侯,曾與周魴討伐作亂的將領彭綺。孫權稱帝後,遷都建業,任命鬍綜為侍中,進封都鄉侯,與徐詳兼左右領軍。後來又拜偏將軍,兼任左執法,領辭頌。嘉禾元年(232年),遼東公孫淵嚮東吳稱降,孫權主張接納,輔吳將軍張昭大力反對,孫權大怒,鬍綜等幫助他們二人和解。自孫權接手江東後,很多誥文、策封任命文書和緻鄰國的書函都是出自鬍綜之手。赤烏六年(243年)逝世。
  丁奉(?—271)廬江安豐(今河南固始)人。行伍出身。以軍功歷任偏將軍、滅寇將軍等。孫休稱帝,他與張布謀誅權臣孫琳,拜大將軍。休死,又與丞相濮陽興迎孫皓為帝,官至大司馬左軍師。病卒。
  魏敬(599—691)字玉珏,號雲霄,世稱魏媽。生於隋開皇十九年(599年)正月十一日,卒於武則天天授二年(691年)五月五日,享壽九十有三。天授三年(692年),武則天敕葬開國元勳夫人魏敬仙屍於漳江口南岸仙人峰半徑山,立神道碑於墓前。碑為花崗岩石,方向二十度,碑高2.5米,寬1.06米,額雕雙竜戲珠圖案,碑面刻楷字“庸開國元勳夫人陳太祖母魏氏神道”,望之巍然。魏媽乃汝寧望族,隋中書魏潛之女、適隋將陳果仁之子陳犢(字剋耕)。犢,河南固始浮光山人,佐高祖李淵平定天下,功拜玉鈐衛翊府中郎將,有開國元勳濟美嘉慶侯封爵。魏敬因稱開國元勳夫人,南宋高宗追贈濟順昭德夫人。
  陳政(616—677年)字一民,號素軒,河南固始人。以良傢子從軍,青年時隨其父陳犢攻剋臨汾等群,唐太宗任其為左郎將。公元669年(唐高宗總章二年),閩中曾鎮府年老乞休,又因泉(治今福州)潮州"蠻僚"嘯亂,唐廷遣戎衛歸德將軍陳政更代,晉升陳政為朝議大夫,統嶺南行軍總管事,率府兵三千六百人入漳。此時,福建多為狂鋒獠之地,百事待興。入漳伊始,受盡勞累病苦。陳政所率唐軍來到柳營江畔(今江東)紮營,並打退少數民族武裝,進軍盤陀梁山之下。後來,少數民族首領組織更大規模的狙擊,陳政以衆寡不敵退守九竜山(今九竜嶺),且耕且守。同時,奏請增兵,朝命以陳政之兄陳敏、陳敷帶領五十八姓軍校南下支持。公元670年(唐鹹享元年),陳敏兄弟奉母魏箴與年僅十四歲的陳元光同行。至須江縣(今浙江省江山市)地,陳敏、陳縛不幸相繼病逝。陳政迎其母,葬二位兄長於漢興(今福建浦城),領衆軍校入閩會合。陳政采納軍咨祭酒丁儒之策,瓦解柳營江西少數民族武裝,教化西北山峒的黎民,圍殲少數頑固之敵於蒲葵關下,打通了南進的道路,於是,進屯梁山外的雲霄鎮。在邊事稍有安息時,便建宅于云霄火田村居住。他曾經渡雲霄江,指着江水對父老說:"此水如上黨之清漳",因改雲霄江名?漳江"此即後來,以漳命州名的來由。公元677年(唐儀鳳二年)四月,陳政病故於軍中,享年六十二歲。公元1150年(南宋紹興二十年,追封陳政祚昌開佑侯。陳政墓,在福建省漳州市在雲霄縣城西3公裏處的將軍山麓。
  陳元光(657—711年)唐高宗時,戍衛歸德將軍陳政之也,今固始陳集鄉人。自幼聰明好學,13歲領光州鄉薦第一,14歲隨伯父陳敏、陳敷入閩,增援其父平息泉、潮間“蠻僚”嘯亂。儀鳳二年(667年),陳政病逝,陳元光襲左郎將之軍職。垂拱二年(686年),陳元光上《請建州縣表》,建議在泉潮間設州立縣,以便長治久安。武後準奏,命元光兼任刺史,建立漳州。陳元光治理漳州,主張民族團结,建章立製序,保持社會安定;興修水利,發展農業;興辦教育,培養人才;廣泛傳播中原文化,被後人譽為“開漳聖王”,聖王廟廣及閩南和臺灣等地。該縣陳集鄉陳氏將軍祠為陳元光孫輩於唐玄宗天寶年間回故裏暫居時所建,現已由縣、鄉投資修復。隨陳氏南徵者有84姓近9000人。原臺灣省地方首長陳水扁即其後裔。
  楊行密(852—905年)字化源,史載為廬江合肥淝人,雖其行狀相近,但封王之事各書記載不一,僅作參考。但據福建《五寶楊氏傢譜》載:“我楊氏入閩始祖,始贈侍郎,謚安公”,“其故傢在河南固始傳慶鄉海下裏”,於唐僖宗時,族人“行密僭稱王號據吳國,公懼禍及身,固欲避之”,乃“舉傢南行”。“公仍帶把總官軍七人,同王審知及諸仕宦等一時同遷,暫寓仙遊趙德山麓。”可見,由於當時楊行密“僭稱王號據吳國”,其真實籍貫可能另有隱情,族人才因此“懼禍及身”而“舉傢南行”,固始目前尚有其傢廟遺址和其“據吳”時修建的水利工程為證,且列入本籍待考。
  王潮(?-898年)表字信臣,光州固始(今河南固始)人,唐末任固始縣史。僖宗中和元年(881年),壽州(今安徽壽縣)變民首領王緒任命王潮為軍正。中和五年(885年)隨王緒轉戰福建,因王緒多疑猜忌,遂發動兵變,囚王緒。886年剋泉州,福建觀察使陳巖任命其為泉州刺史。陳巖死後,王潮命其弟王審知、堂弟王彥復攻福州(今福建福州),昭宗景福二年(893年)攻剋。其後漸占福建全境,王潮先後受封為福建觀察使、威武軍節度使。乾寧四年十二月初六(898年1月2日)王潮去世,被唐政府追贈為司空。弟王審知繼立,後稱王,開創了閩國。王潮兄弟自中原南下,帶來大批族人,所以至今仍被不少福建、臺灣王姓傢族奉為始祖。王潮死後葬於中國福建省泉州市惠安縣蠃陽鎮盤竜村的鳳旗山。王潮墓為大型的唐末五代古墓建築,是保存較完整的一個古代石構墓。1996年,福建省人民政府公佈為第四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王審邽(858—904年)字次都,光州固始(今河南固始)人。唐末,與兄王潮參加王緒領導的農民起義軍。光啓元年(885年),隨軍渡江南下。入閩後,任泉州刺史達12年,勤政愛民,輕徭薄賦,重視農桑,疏江治港,招引外商,促進中外經濟文化交流,發展經濟。設招賢院,廣納名儒碩士,發展文教事業。政績顯著。纍封工、兵、戶三部尚書,授威武軍節度副使,封開國侯,賜謚武肅王。墓在泉州市豐澤區東郊鳳山之麓,因陵墓在此,故又名“皇績山”。1998年,泉州市人民政府公佈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王審知(862—925年)字信通,號白馬三郎。光州固始(今固始縣分水亭鄉王堂村)人。五代閩國建立者。唐僖宗光啓元年(885年),王審知與兄王潮、王審邽帶固始5000鄉民隨黃巢義軍首領王緒入閩。乾寧五年(898年)朝廷任王審知為福州威武節度使。王審知治閩期間,節劍自處,選任良吏,輕徭薄賦,除暴安良,興農、興工、興商、興教,發展海上運輸,使福建經濟文化得以較大發展,很快統一了全閩。梁開平三年(909年),梁太祖封王審知為閩王,閩正式建立。王審知卒後,福建、臺灣及東南亞一些國傢和地區都先後建有祭祀閩王的廟宇。據初查,隨閩王兩次南遷者約有50多姓近10000人。
  施琅(1621—1696)字尊候,號琢公,福建晉江竜湖鎮衙口人,祖籍河南省固始縣方集鎮。清初著名將領。早年,他是鄭芝竜的部將,順治三年(1646年)隨鄭芝竜降清。不久,由於鄭成功的招攬,入海加入鄭成功的抗清隊伍,成為鄭軍中一員虎將,積極參與抗清活動。後因與鄭成功交惡,釀成父親和弟弟被殺的大禍,他再次投清。他先後擔任副將、總兵、水師提督,參與清軍對鄭軍的進攻和招撫。康熙二十二年,施琅率軍平臺,之後,他積極呼籲清廷在臺灣屯兵駐守,力主保臺固疆。他為今時的祖國作出了傑出的貢獻,受到廣泛的贊譽,但也為一些人所詬病。對施琅的評價是一個海內外史學界較有爭議的問題。究其原因,主要是由於史學觀點的不同。
  鄭成功(1624-1662年)明清之際民族英雄。漢族,本名森,又名福鬆,字明儼,號大木,福建省南安市石井鎮人。公元1624年8月27日誕生於日本長崎縣平戶千裏濱,史書記載他“少年聰敏,英勇有為”。其父鄭芝竜,其母名田川氏。祖籍河南省固始縣汪棚鄉鄧大廟村。弘光時監生,隆武帝賜姓朱、並封忠孝伯,這也就是他俗稱“國姓爺”的由來。清兵入閩,其父鄭芝竜迎降,他哭諫不聽,起兵抗清。後與張煌言聯師北伐,震動東南。康熙元年(1662年)率將士數萬人,自廈門出發,於臺灣禾寮港登陸,擊敗荷蘭殖民者,收復臺灣,更使他彪炳千古,青史留名。鄭成功在1662年末得病逝世,在世38年。
  吳其濬(1758—1847年)固始城關人。清代河南唯一狀元,一生“宦跡半天下”,曾任兵部左侍郎,戶部右侍郎,湖廣、雲貴總督,湖南、浙江、雲南、福建、山西巡撫。吳其濬還是一位偉大的植物學家,著有《植物名實圖考》,收錄植物1714種;《植物名實圖考長編》,收錄植物838種。《植物名實圖考》19世紀七十年代傳到法國、日本,其價值在於彌補了李時珍《本草綱目》之不足。
  祝慶藩(1777—1853年)固始城關人。清嘉慶十六年(1811年)進士,十九年(1814年)以殿試一甲二名(榜眼),授翰林院編修,曾當過道光皇帝教師(太傅),歷任詹事府左、右春坊贊善、翰林院待講學士、國子監祭酒、光祿寺卿、太常寺卿、通政使司通政使、內閣學士、都察院左副都御史、刑部、兵部、戶部左侍郎、吏部左右侍郎、禮部尚書等職。著有《奏疏稿》、《蒙求》等書。
  李昭壽(?—1881)河南省固始縣陳淋子鎮人。捻軍首領之一。鹹豐三年在家乡結捻起義,次年率部投降清軍,鹹豐五年殺死清朝道員何桂珍,投嚮太平軍,隸李秀成部,任七十二檢點。八年再次降清,漸次擢為江南提督。在家乡橫行,1881年被安徽巡撫捕殺於安慶。
  吳元炳(?—1886)字子健,河南固始縣城關人。鹹豐進士。從團練大臣毛昶熙回籍辦團練,與捻軍戰於河南各地。同治二年擢侍講學士,十年出任湖南布政使,湖北巡撫。十三年調安徽,再調江蘇。光緒中,先後任江蘇巡撫,三署兩江總督、漕運總督。疏瀎江蘇高寶河、????運河,勘察山東河工、海防,開挖黃河故道,興修水利。光緒十二年卒於安徽巡撫任上。清代鹹豐年間,祖籍固始的巡撫吳元炳曾以鄉土特産進奉朝廷,頗受帝王後妃青睞。自此,“固始皮絲”被列為貢品。1914年被選為中國名特産品參加巴拿馬萬國博覽會而名揚世界。
  蔣湘南(1795一1854年),字子瀟,回族,固始縣城關鎮陪濠沿人。湘南自小喪父,母親王氏寒暑無間,對其進行啓蒙教讀。叔父見其聰明好學,置書千捲,聘請老師教授。19歲考中秀纔。道光五年(1825年),河南學政吳巢鬆舉其為撥貢,並寫詩贊曰:“一鞭初指僕公來,難得風檐有此纔!”次年入京,結識阮元、顧蒓、黃爵滋、龔自珍、魏源等學者名人。其後在南京兩江總督蔣攸鑽府作短期幕僚,同江南學者文人交流學問。八年(1828年)底,為陝甘學政周之禎幕僚一年,寫下許多詩篇,其中描寫蒙古族草原生活的《鄂爾多樂府》,具有民族史料價值。十五年(1835年)中舉。二十四年(1844年),大挑二等,補虞城教諭,湘南絶意仕進,拒絶任職,專事遊幕、講學,潛心研究經學,他先後主講於關中書院、同州書院,並修纂《蘭田縣志》、《經陽縣志》、《留壩廳志》、《同州府志》、《夏邑縣志》、《魯山縣志》等志書,最後完成《陝西通志》稿。鹹豐四年(1854年)八月卒於陝西鳳翔。
  秦樹聲(1861—1926年)字宥橫,號乘庵,出生於固始南鄉樂道衝耕讀家庭,雙科進士。秦樹生是清末民初有名的書法傢,其墨跡收入《民國書法》,北京頤和園亦有收藏。光緒十二年(1886)進士,官工部主事,不久充會典館繪圖處《地理鈞稽圖志》總纂,後晉秩郎中、外務部傳補御史。和、光緒二十九年(1903)再中經濟科進士,後任雲南麯靖知府、雲南按察使、雲南提法使,又調任廣東提學使。辛亥革命起,秦樹生避居上海。民國元年(1912),國民政府擬任其為河南提學使,秦樹生不應,移居北京,清史館聘為《地理志》總纂,直到成書。家乡有關其逸聞頗多,唯有他在全國最先引進兩部印刷機,最值得一提,一部交商務印書館,另一部則贈送家乡固始。秦樹生著有《南北史》、《唐書》、《刑法會要》、《乘庵文錄》、《清地理志》、《西洋史》、《續修河南新志》等。秦樹生故居位於固始縣段集鄉樂道衝村,為清末建築,占地6000多平方米,原為四進四合大院,現存堂樓上下兩層28間,西邊房7間,建築為青磚灰瓦,木框架結構,廊沿為石基立柱,內廊上方木構件雕有花紋,在後院東邊有一口古井。同時,固始縣城南20公裏處的趙崗鄉九竜村還有秦傢北圍,秦樹生在此也居住過。
  丁遜之(1822—1894)號:竹樵 字謙六,河南固始人。1856考入進士,戶部主事,擅長蘭花圖,聞名江浙,著作:《蘭譜草年》。
  李孟群(1827—1859)字少樵,號鶴人。河南固始人。歷署廣西靈川、桂平知縣,南宋同知,兩敗太平軍,功擢道員。鹹豐四年隨曾國藩組建水師與太平軍戰,署湖北按察使。六年擢布政使,調安徽。鹹豐九年被太平軍活捉殺之。
  陳傢庚(1874—1961年)出生於福建廈門,著名愛國華僑領袖,第一屆全國政協副主席。他在《南僑回憶錄》第218節《河南是故鄉》中自述:“餘先祖原籍河南光州固始人,數百年前遷移福建……”。據其族譜記載,陳傢庚先祖陳煜於南宋末年避亂入閩,到陳傢庚為第19代。
  凌鉞(1882—1945)河南省固始縣郭陸灘鎮樟柏嶺村人。清光緒八年生。1905年加入中國同盟會。辛亥武昌起義,在天津法租界與白雅雨等組織北方共和會,任軍務。運動華北軍隊,編組敢死隊,自任隊長,兼主軍事。自率敢死隊至灤州,與施從雲等組織都督府,任外交部長。1912年5月回豫,被推為全省國民代表。1913年二次革命失敗後出走日本。1916年國會恢復,仍任衆議院議員。1935年1月,任立法院第四屆立法委員。抗日戰爭爆發後,隨院赴重慶。1945年病逝於寓所。
  蔡仲美(1900~1930)原名蔡良芬,河南省固始縣張廣廟鄉人。1926年加人中國共産黨,歷任中共固始中學支部書記、中共固始縣委書記、固始縣獨立團團長兼政委等職。1926年夏,從河南開封返回固始,與共産黨員陳初陽在固始西鄉楊集的田湖一帶發動群衆,將那裏的貧苦農民團结起來,組成鞭桿會,與地主豪紳鬥爭。1927年他應聘任固始中學教師,以教師的身份為掩護開展革命鬥爭。八七會議後,蔡仲美把鬥爭的重點從城市轉移到農村。他參與領導了河南省委在豫東南組織的大荒坡農民暴動的工作。革命轉入低潮後,他回到家乡張廣、羅集一帶開展革命鬥爭,擴大扁擔會的組織,發展會員1900餘人,發展黨員100餘人,建立黨支部13個,領導人民在固始東鄉開展抗租、抗糧、抗稅鬥爭,組織遊擊隊,開展武裝鬥爭,打????卡,殺地霸,鏟民團,威震敵膽。1929年底,他帶領固始遊擊隊參加了首剋商城的戰鬥。1930年初,由於叛徒告密被捕,敵人威逼利誘均不能動搖他的革命意志。2月28日,就義於張廣廟楊井崗。
  王子春(1900~1932)原名王芝田,化名王獨清,河南省固始縣城關人,豫南地區早期黨員,中共固始縣地方組織創始人之一。1924年在河南公立農業專科學校上學期間加入中國共産黨。此後,在省城開封參加組織和領導學生運動。1927年春回到固始,受聘為固始中學校長,以該校為陣地,延聘從外地回鄉的共産黨員到校任教,在師生中發展黨員,進行建黨活動,並組織進步師生開展了轟轟烈烈的革命運動,在固始城鄉造成極大影響。1928年夏,因身份暴露,離開固始到開封後,受省委指派,以省委交通員身份,到洛陽從事地下工作,曾於1930年鼕,協助洛陽軍委為發動豫西暴動,做了大量工作。1931年秋,又以省委特派員的身份,被派往豫北從事地下黨活動。1932年夏,他深入焦作煤礦秘密組織工人運動,因叛徒告密而被捕,押至開封入獄。在敵人法庭上,他受盡酷刑折磨,下肢幾乎殘廢,但他堅貞不屈,始終保持了一個共産黨人的崇高革命氣節。同年秋,被國民黨秘密殺害於開封市宋門外。
  楊鬆柏(1901~1931) 河南省固始縣往流鎮人,河南省著名烈士。1926年在黃埔軍校武漢分校學習時加入中國共産黨。1927年夏,被黨組織派回河南工作。1928年春,根據中共河南省委指示,他參加紅色互濟會工作,利用社會關係到河南省教育廳任宣傳股長職務,以此作掩護,秘密從事互濟會工作。在黨組織和濟總的領導下,為了營救獄中的同志,他不畏艱辛,奔走於社會各界,使不少身份尚未暴露的同志得以營救出獄。同時,他還以推廣社會教育為掩護,到豫東、豫中、豫西各地幫助建立和擴大紅色互濟會的組織,配合黨的中心工作。1930年,他擔任洛陽中心縣委委員,同年鼕,為協助洛陽軍委籌劃豫西暴動,曾冒險到駐魯山、雲陽一帶的國民黨雜牌武裝崔邦傑部策動起義,在該部官兵中宣傳了中國共産黨土地革命的主張。1931年春,調任許昌中心縣委委員,負責指導葉縣黨組織發動春荒鬥爭,經過深入發動,數千農民群衆行動起來,強行藉取了焦莊糧庫近百萬斤糧食,取得春荒鬥爭的勝利。同年5月,在實施省委製定的紅五月工作計劃時,敵人實行大搜捕,不幸在許昌被捕,後被押解到開封。國民黨河南省綏靖公署主任兼省主席劉峙以黃埔軍校師生關係出面審訊,對楊鬆柏進行拉攏利誘,均遭嚴辭駁斥。同月,楊鬆柏於開封城北門外英勇就義。
  蔣光慈(1901—1931)原名蔣如恆,又名蔣光赤,字號俠僧。河南省固始縣陳淋子鎮聯閤村人。紅色作傢。7歲發蒙,14歲入河南固始志成小學,其間寫出小說《鴨緑江上》、《少年飄泊者》。17歲即1918年入安徽蕪湖省立五中,在校主編《自由魂》。1922年轉為中共黨員。1925年詩集《新夢》出版,1927年詩集《哀中國》、短篇小說《鴨緑江上》、中篇小說《短褲黨》出版。1929年先後主編《海風周報》、《新流月報》,完成長篇小說《麗莎的哀怨》,並參加南國社。1931年8月31日病卒。
  卜萬科(1910—1969)開國少將,河南省固始縣陳淋子鎮人。一九三○年參加中國工農紅軍。一九三一年加入中國共産黨。土地革命戰爭時期,任紅四方面軍第三十一軍九十三師二七九團排長,副連長,連長,營長,第九十一師二七一團副團長,第四軍十二師參謀長,第十二師三十四團團長。參加了長徵。抗日戰爭時期,任八路軍一二九師三八五旅七七○團營長,副團長,豫西第四支隊十團團長,河南軍區獨立第三旅副旅長。解放戰爭時期,任中原軍區第二縱隊十三旅副旅長,豫皖蘇軍區汝南軍分區副司令員。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任河南軍區信陽軍分區司令員。一九五五年被授予少將軍銜。
  餘成斌(1911—1978)開國少將,河南省固始縣城郊鄉人。1927年加入中國共産主義青年團,1928年轉入中國共産黨。1929年參加中國工農紅軍。土地革命戰爭時期,任固始縣遊擊大隊中隊長、大隊長、縣獨立團副團長,川陝省保衛局秘書長,獨立團團長,紅四方面軍獨立第二師參謀長,西北保衛局特務大隊政治教導員,執行科科長,參加了創建鄂豫皖、川陝革命根據地的鬥爭和長徵。抗日戰爭時期,任八路軍一二九師東進縱隊政治部保衛科科長,冀南軍區政治部保衛科科長。參加了鞏固和擴大冀南抗日根據地的反“掃蕩”、反頑鬥爭。解放戰爭時期,任晉冀魯豫軍區第二縱隊政治部組織部部長,冀南軍區政治部副主任,晉冀魯豫軍區十縱隊政治部副主任,桐柏軍區政治部副主任,第四野戰軍五十八軍政治部副主任。參加了創建中原解放區的鬥爭和淮海、渡江戰役。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任河南軍區許昌軍分區司令員,河南省軍區幹部管理部副部長,粵西軍區司令員,廣西軍區副司令員。1955年被授予少將軍銜,榮獲二級八一勳章、二級獨立自由勳章、二級解放勳章。是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五屆全國委員會委員,中國共産黨第七次全國代表大會代表。
  宋治民(1912—1988)開國少將,河南省固始縣馬崗鄉人。1930年參加中國工農紅軍,1932年加入中國共産黨。土地革命戰爭時期,任縣獨立團特務連司務長,紅二十五軍第七十五師二二五團營黨支部書記、紅十五軍團直屬隊政治處總支書記,參加了鄂豫皖革命根據地反“圍剿”作戰和開闢鄂豫陝革命根據地的鬥爭,參加了長徵。抗日戰爭時期,任八路軍一一五師通信營政治教導員兼通信隊政治指導員,師直屬隊政治處組織幹事,中國人民抗日軍政大學三大隊政治指導員,新四軍第六支隊三團政治處主任,新四軍第四師特務團政治處主任,特務營政治委員、師衛生隊政治委員,師政治部幹部科科長,第十一旅三十一團政治委員。參加了開闢淮北抗日根據地和反“掃蕩”、反頑鬥爭。解放戰爭時期,任華東野戰軍第二縱隊五師政治部副主任、主任,第三野戰軍二十一軍六十二師政治部主任。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任華東軍區公安部隊師政治委員,軍分區政治委員,浙江省軍區政治部副主任、主任,江蘇生産建設兵團副政治委員,浙江省軍區顧問。1955年榮獲二級八一勳章、二級獨立自由勳章、二級解放勳章。1964年晉升少將軍銜。
  餘剋勤(1913—1988)開國少將,河南省固始縣方集鎮吳上樓村人。1929年參加中國工農紅軍,1930年加入中國共産主義青年團,1933年轉入中國共産黨。土地革命戰爭時期,任紅二十五軍第七十三師排長、紅軍大學區隊長、連長,參加了鄂豫皖革命根據地反“圍剿”作戰和開闢川陝革命根據地的鬥爭,參加了長徵。抗日戰爭時期,任陝北公學支隊長,中國人民抗日軍政大學第一分校營長,冀魯豫軍區獨立遊擊支隊參謀長,新編第三旅七團團長,教導第七旅副旅長,水東軍分區司令員,參加了反“掃蕩”鬥爭。解放戰爭時期,任冀魯豫軍區第五軍分區司令員,第三軍分區參謀長、副司令員,華北軍區獨立第二旅旅長,參加了平津、淮海戰役。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任平原省湖西軍分區司令員,副軍長,第八步兵學校校長。1955年被授予少將軍銜,榮獲三級八一勳章、二級獨立自由勳章、二級解放勳章。1988年榮獲一級紅星功勳榮譽章。
  楊森(1916—2004)開國少將,河南省固始縣武廟集鄉鄧嶺村人。1930年參加中國工農紅軍,同年加入中國共産主義青年團,1936年轉入中國共産黨。土地革命戰爭時期,任紅二十五軍第七十五師二二五團通信排長、特務連連長、通信參謀,參加了鄂豫皖革命根據地反“圍剿”作戰和開闢鄂豫陝革命根據地的鬥爭,參加了長徵。抗日戰爭時期,任八路軍一一五師三四四旅六八八團通信參謀,抗日軍政大學第二分校區隊長,中共中央北方分局警衛大隊副大隊長、大隊長,晉察冀軍區第十二軍分區遊擊大隊長,軍分區司令部通信股股長,第四十團參謀長、團長。參加了反“掃蕩”、反頑鬥爭。解放戰爭時期,任晉察冀軍區第十二軍分區十二團團長,第十九兵團六十五軍一九三師副師長。參加了平津、太原戰役。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任中國人民解放軍第六十五軍一九三師師長。參加抗美援朝,任中國人民志願軍師長,榮獲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二級自由獨立勳章。回國後,任中國人民解放軍第六十五軍副軍長、軍長,北京衛戍區副司令員、顧問。1955年榮獲三級八一勳章、二級獨立自由勳章、二級解放勳章,1964年晉升少將軍銜,1988年獲一級紅星功勳榮譽章。2004年10月在北京病逝。
  毛和發(1919—1999)開國少將,河南省固始縣城郊鄉人。1931年參加中國工農紅軍,1934年加入中國共産主義青年團,1935年轉中國共産黨。土地革命戰爭時期,在鄂豫皖紅二十五軍任戰士、警衛班長、連隊文書。參加了鄂豫皖革命根據地反“圍剿”作戰和開闢鄂豫陝革命根據地的鬥爭,參加了長徵。抗日戰爭時期,任八路軍一一五師三四四旅六八七團連政治指導員、副營長。1940年2月以後,隨團先後編入八路軍第二縱隊三四四旅、第五縱隊第三支隊,南下華中,挺進淮海地區,任新四軍第三師八旅二十四團營長、第三師特務團副團長,參加鞏固和發展蘇北抗日民主根據地的鬥爭。解放戰爭時期,任東北民主聯軍第七縱隊二十一師六十一團團長,第四野戰軍第十五兵團四十四軍一三二師副師長,參加了四平保衛戰、遼瀋、平津、渡江戰役和嚮中南進軍的湘贛戰役、廣東戰役。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任中國人民解放軍第四十三軍一三二師師長、海南軍區副司令員、廣東省軍區副司令員、顧問。1955年榮獲三級八一勳章、二級獨立自由勳章、二級解放勳章。1964年晉升少將軍銜,1988年獲一級紅星功勳榮譽章。1999年10月2日在廣州逝世。
  金振中(1903—1985)幼名金靄如,河南省固始縣城關鎮人。傢境貧寒,曾在商店學徒。1924年,投軍於馮玉祥部隊。入伍不久,就學於西北邊防陸軍幹部學校。1926年畢業後,歷任排、連、營長。1930年,中原大戰後,被編入二十九軍三十七師一一○旅二一九團任三營營長。1933年參加喜峰口戰役,因作戰勇敢受到師長馮治安的奬勵。1936年春,奉命接替宛平城和蘆溝橋防務。為激勵官兵守土抗敵之志,要求全營官兵吃飯前、睡覺前都要高喊“寧為戰死鬼,不作亡國奴”的二十九軍口號。1937年“七?七事變”時,自7月8日晨至11日,他指揮三營全體官兵前後擊退日軍5次進攻。11日凌晨2時,在追擊逃敵時,被隱匿之敵擊傷,被擡出戰場,送往保定醫院救治。1938年,傷愈後又回到二十九軍。1943年,因遭親共疑忌調為軍部上校副員,作為編餘人員,駐在柳泉車站。1949年春,回原籍參加生産。文革中,曾受到不公正待遇,十一屆三中全會後,黨給他落實了政策。1980年11月,被安置在固始縣文化館任行政幹部。1985年3月1日,因病逝世,終年83歲。遺囑要求將骨灰撒在蘆溝橋畔,經北京市領導批準,於1985年8月14日,在蘆溝橋舉行了金振中先生骨灰安葬儀式。
  宗教 信教公民10餘萬人,天主教、基督教、伊斯蘭教、佛教和道教五種主要宗教都有活動,已開放宗教活動場所261處,建立宗教團體4個。
  佛教 佛教於南北朝時已傳入固始。清至民國時期,全縣共有佛教寺庵130餘座,較大的有城關的白衣庵、南部的妙高寺等。歷經戰亂和文革“破四舊”,現僅有少數得以保留。
  其中妙高寺始建於隋朝,位於陳淋子鎮境內九華山上。相傳為地藏菩薩的道場。明朝以後成為臨濟宗大悟山派之祖庭。明嘉靖《固始縣志》載,時任監察御史的朱冠曾賦詩:
  古寺馳名已有年,追隨今喜得參禪。
  報賓童子鐘初動,習靜僧人榻已穿。
  打坐我便鬆下石,奮飛鶴避竹煙間。
  出門便落風塵裏,何幸山房藉一眠。
  寺院主體建築於1995年被列為河南省文物保護單位,2007年由當地民營企業主投資進行了重建,並被闢為旅遊景點。
  道教
  境內道觀多屬全真道太上元皇上帝正乙法派(元皇派),清初由湖北黃陂木蘭山傳入。境內主要道觀有城隍廟、玄妙觀、小南海廟、安山奶奶廟等。建國後多廢。
  基督新教
  1911年,美國牧師白光照、施士達進入固始,傳入基督教信義會。1930年,安徽省霍邱縣內地會牧師單培思傳入中華基督內地會。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實行“三自”政策,於1984年成立中國基督教固始縣三自愛國委員會,管理境內基督教活動。目前全縣有基督教徒3萬餘人。
  飲食
  固始歷來為水稻主産區,小麥也有種植。居民亦多以稻米為主食,面食次之。特色食品有皮絲、蘿蔔窩、汗鵝塊等,固始雞、雞蛋也享有盛名。固始人好客、愛排場,宴請賓客喜大操大辦,多有鋪張。2000年以來茶藝館、西餐館、咖啡館興起,為飲食之新風尚。
  節慶
  當地除與中國其他地方一樣普遍慶祝春節、上元、清明、端午、中秋、重陽等傳統節日外,還較重視農歷二月二“竜擡頭”、三月三“小鬼節”等。同時本地回族居民多慶祝開齋節、古爾邦節、聖紀節等本民族節日。
固始旅遊
  固始具有魅力無限的原生態旅遊資源。固始南擁大別山,襟帶長淮,南北相距100公裏,海拔落差1000餘米。河流縱橫,山九華山風景區川秀美。這裏有山必緑,有水必秀,有石必奇,堪稱“中國地理教科書”。原汁原味、古樸多彩的原生態環境,是人們親近自然、考察地理、休閑度假、放飛心情的理想之地。固始具有中原特有的尋根文化旅遊資源。由於固始地處中原南部,氣候宜人,春秋時期鄉賢孫叔敖修建雩婁灌區,使固始自古以來都是物産豐饒之地。歷史上,固始人先後4次大規模嚮東南沿海一帶定嚮移民,使固始成為蜚聲海內外的“中原第一僑鄉”,在閩臺和東南亞等地具有高度的認可度,是固始旅遊對外的一塊金字招牌。遷離故土的固始先民,在固始這塊土地上留下了大量遺址、遺跡,如現存的潘國故城遺址、陳氏將軍祠、安山奶奶廟、王審知故裏、施琅祖墓地、鄭成功墓等等,都是開展尋根旅遊的有效載體。固始有着極具影響的紅色旅遊資源。固始是鄂、豫、皖蘇區的重要組成部分,這裏是紅四軍、紅二十五軍和紅二十八軍誕生地之一,境內爆發了著名的“大荒坡農民暴動”、“楊山煤礦工人武裝起義”、“瓦廟集農民起義”、“富金山抗日保衛戰”等等,在土地革命時期,固始犧牲的紅軍烈士有3萬餘人。從這裏走出了夏士厚、洪學智、皮定鈞、楊森、餘成斌、餘剋勤、毛和發、宋治民、李大江、丁選武等紅軍將領和一大批地廳級領導幹部。境內的鎖口王堂子蘇维埃縣政府舊址、大荒坡烈士墓、楊山煤礦爆動舊址、黑湖烈士陵園等等。
  華陽湖風景區 固始境內旅遊景點較多。陳元光故居、王審知故居、鄭成功墓地、吳其氵睿 故裏等正在開發當中。目前已建成規模正式對外開放的景點主要有:
  陳將軍祠 位於陳集鄉境內,唐天寶年間所建,為“開漳聖王”陳元光傢祠。該祠坐北朝南,占地800平方米,有房屋26間。三行青石鋪路,庭院隨遷而高。正常帶廊,有石階、石柱、石楹。石獅、石象、石鼓玲瓏剔透。“開閩數十年烽煙無驚稱樂土,建漳千百載香火不絶祀將軍”。祠前是一灣池,名“月牙塘”,現存水面10餘畝,月牙塘東南角是陳氏“七星拱月”祖墓地。近年,海外及漳州等地不斷組團來人到此祭祀祖根。
  秀水公園 位於縣城中心區域,環境優雅,交通方便,東大門氣勢恢弘,八卦亭靈秀飛動,飛虹橋七彩臥波,牡丹亭翹首飛檐。程控噴泉、南北湖、月季園、百果園、S型花架、兒童樂園、國防教育園星羅棋布;玉皇閣、名人園、植物園、遊藝場、魁星樓、九麯板橋、秀水山莊、別山飛簾、文化藝術宮、水上活動中心正在籌建。
  安山森林公園 位於縣城東北20公裏,屬豫皖兩省結合部的安山境內,海拔419米,方圓45平方公裏。公園內森林資源、動植物資源、自然資源、人文資源極為豐富,是人們休閑度假、觀光旅遊、享受自然的理想勝地。自然景觀有白竜池、金銀魚池、九竜倒挂瀑布、仙人洞、老貓洞、防空洞、捨身臺等。
  九華山風景名勝旅遊區 位於陳淋子鎮後衝村所在地。2000年9月河南省人民政府公佈為第三批文物保護單位。屬亞熱帶嚮暖溫帶過渡區域,氣候溫暖,四季分明,境內山清水秀,風景秀麗,景色宜人,名勝古跡甚多,千色古剎妙高寺坐落其間,千畝秀竹舞風,萬畝梯茶蕩波。關門水庫碧波萬頃,山水風景如詩如畫,20多處景點滿山遍布,神秘色彩從古到今。
固始交通
  固始交通便利。境內寧西鐵路、滬陝高速橫貫南部,312國道、濟廣高速聯絡綫貫穿東西,固淮高速溝通南北。省道204、216、339以及各條縣鄉高等級公路網縱橫交錯。三河尖望崗港淮河水運可通江達海。距離合肥新橋國際機場僅1小時車程。
經濟社會發展現狀
  近年來,固始縣始終堅持以發展為第一要務,以城鎮建設為竜頭,以改革開放為動力,以招商引資為重點,鎖定建設鄂豫皖三省交界區域性中心城市目標,全力打造“民風淳樸、文化濃郁、山川秀美、經濟發達”的魅力新固始,縣域經濟和社會實現了跨越式發展,被河南省人民政府確定為5個規劃建設的區域性中心城市之一,享有與省轄市相同的經濟管理權限和部分社會管理權限,省計劃單列直管縣(市)。固始新區2008年,全縣生産總值140.4億元,增長12.3%。財政一般預算收入3.41億元,增長18.2%。金融機構各項存款餘額105.6億元,各項貸款餘額36.1億元,分別比年初增加18.1億元、2.38億元。全社會固定資産投資86億元,增長25.5%。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54億元,增長22.9%。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689元,實際增長11.4%;農民人均純收入4160元,實際增長8%。2008年,第八屆全國縣域經濟基本競爭力與科學發展評價結果揭曉,共有2001個縣域單位參加評價,我縣位居全國341位、中部71位,縣域經濟連續五年躋身中部百強縣(市)。固始先後獲得“河南省民營經濟發展環境50優”、“河南省對外開放重點縣”稱號,成為全省26個城鎮化發展重點縣市之一、全省5個規劃建設的區域性中心城市之一、河南省發展服務業試點市縣之一,並被省推薦為全國縣域經濟發展試點縣。2005年榮獲“全國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示範縣”稱號,省委、省政府對固始寄予了殷切的期望,省委書記徐光春把固始作為他的長期工作聯繫點,並要求固始要在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中當好排頭兵。
  2005年5月被國傢環保總局評為國傢級生態建設示範區,2006年12月,被國傢建設部授予“中國人居環境範例奬”城市。2007年12月,被河南省授予“河南十大文化強縣”。
發展前景
  在2006年製訂的《固始縣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一個五年規劃綱要》中,固始縣把自己定位於河南面嚮華東的窗口,這必將為固始縣的騰飛插上翅膀!
英文解釋
  1. n.:  Gushi County
近義詞
固始
相關詞
信陽市鄉鎮介紹旅遊地理商丘科技職業學院網絡歌手單雙地名
鄉鎮河南省社旗大馮營高能物理學霍邱縣第一中學????業公司????業管理局
門戶網站洪埠鄉固始慈濟高中更多結果...
包含詞
固始縣督查局固始縣中醫院固始縣人民醫院
固始縣中醫醫院固始縣黃山醫院固始縣????業管理局
固始縣衛生防疫站固始縣婦幼保健院固始縣頤養院老年公寓
固始縣九華山旅遊風景區固始縣蓼西抽紗工藝品公司固始縣第二人民醫院
固始縣黃山醫院麻風病醫院固始縣黃山醫院麻風病固始縣中山皮膚病醫院
固始縣慈濟高中附屬初級中學
分類詳情
張開城關鎮張開楊集鄉張開蔣集鎮張開方集鎮張開城郊鄉
張開陳集鄉張開徐集鄉張開柳樹店鄉張開觀堂鄉張開草廟集鄉
張開汪橋鎮張開陳淋子鎮張開黎集鎮張開往流鎮張開郭陸灘鎮
張開鬍族鋪鎮張開洪埠鄉張開馬崗集鄉張開汪棚鄉張開南大橋鄉
張開段集鄉張開趙崗鄉張開武廟集鄉張開祖師廟鄉張開張老埠鄉
張開石佛店鄉張開張廣廟鄉張開泉河鋪鄉張開分水亭鄉張開沙河鋪鄉
張開三河尖鄉張開李店鄉張開豐港鄉張開武廟鄉張開橋溝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