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作者: 佚名 Yi Ming 山海經是從戰國初年到漢代初年,經多人寫集成的一部古書,作者大概都是楚地的楚人。《山海經》是一部以神話為主流的書,它的內容包括範圍龐大,它除了保存有大量的神話資料而然,還涉及到學術領域的各個方面,諸如宗教學、哲學、歷史學、民族學、天文學、地理學、動物學、植物學、醫藥衛生學等,此書內容包羅萬象,可以稱得上是一部當時的生活日用百科全書。此書《五藏山經》的各經後面,大量列舉了祀神所用之物,有雄雞、犬、牡羊、圭、璧、璋、糈……等,而“糈”字在各經中所見最多。“糈,精米,所以享神。” 即是說巫師用精米來享神。《山海經》祀神物中多用糈,又有關於醫藥、咒禁、神怪等記敘。所以魯迅在《中國小說史略》裏說它“蓋古之巫書”,當是平情之論。 袁珂先生在《山海經校註.序》中曾這樣說:“《山海經》匪特史地之權輿,亦乃神話之淵府。”說《山海經》是中國神話的“淵府”(寶庫),是為歷來研究中國神話的學者衆所公認的。 魯訊先生在《中國小說史略》中亦說《山海經》“蓋古之巫書”,又在《漢文學綱要》中說“蓋以記神事”。足以證明《山海經》是一部極具神話研究價值的古書。 整部《山海經》大約可分如下幾部份: 一.《五藏山經》,共五篇 ,約占全書二分之三以上;內容有關山川地理、祀神的典禮儀式和所用之物,間中敘寫到諸山山神的形貌和神力。 二.《海外經》,共四篇;內容多記海外各國的異人、異物,也有些古老神話零片記敘,如誇父追日、刑天斷首。 三.《海內經》,共四篇;內容是記海內神奇事物,如昆竜景象、建木形態、巴蛇、雷神等。 四.《茺經》,共五篇;內又分為《大茺經》四篇和《海內經》一篇;內裏記錄了一些有關帝俊和黃帝(古代東西兩大民族所奉祀的上帝)的神話。此經是保存神話資料最多和最原始的;大部份重要的神話材料幾乎會萃在這裏,而這部份之寫作時期可能比經中其他部份還早。 從 “海外南經第六” 起到最後 “海外經第十八” 止之十三篇,簡稱為《海經》。和前面的《五藏山經》即《山經》合起來,總名之曰《山海經》 《神話性質》 1. 宗教 《山海經》書中展示之巫師所有宗教活動,真是觸目皆是,多難勝舉。如《山海經》中,每一小節的後面,都記載有對某係列山山神的不同禮典,不僅有如魯訊先生所說的“禮神之物多用糈(精米),與巫術合” ,禮典中還有什麼“幹舞置鼓”、“雄雞瘞之”、“合巫祝二人舞”、“聊用魚” ……等等,不外都是巫師祠祭時的景象。如諸山山神,有身人面者、有鹿身八足蛇尾者、有鳥身竜首者、有竜身鳥首者、有羊身人者、有竜身人面者、有豕身人面者、有人面三首者,奇形怪狀,種種不一,或是動物形體的拼湊,或是半人半獸的組合,也顯現了原始宗教自然崇拜的特色。 2. 歷史 《山海經》書中記有孚些神譜,有帝俊、炎帝、黃帝…… 的神譜,其他歷史性質的書中也記有若幹帝王譜係,我們若將二者來對照觀察,就會發現一個有趣的事實:神話與歷史竟是同步的。這可證明到原始初民是將口耳相傳的神話視為是他們的歷史。某些民族中巫師祀神寺演唱創世史詩和英雄史詩,講述天地如何開闢,人類如何誕生,講述祖先的事績和英雄的戰功等,在初民視為是歷史的,其實也全是神話。此可證在上古時期,神話與歷史同出一源。 3. 地理 神話和地理的關係,在《山海經》一書中,見得更是密切。整部《山海經》,便可說是一部神話性質的地理書。以禹因治水而求賢人的記錄為例。禹因東西南北所經之地,都作了神話性質的描述,文中所寫的地名國名,大都不可證實,衹可視為神話地理。 4. 民族 《山海經》給我們展示了豐富的民族學方面的知識,這些知識當然亦充分帶著神話色彩,如象不死民、三首國、長臂國、丈夫國、一目國、誇金國、跂踵國、犬封國、黑齒國,等等,單看以上的名目,就知道是屬於神話的民族學範圍。 5. 動物和植物 《山海經》所記的奇禽怪獸,異草珍木,就是神話的動物學和植物學;這些奇異的動物和植物,各自有其醫療效用,能治各種常見和不常見的病癥,這又成了神話性質的醫藥衛生學。例如有種動物,吃了它能使人不會放屁;有一種九條尾的狐狸,人吃了它庇不逢妖邪氣。有的動物狀如羊,九尾四耳;又有的狀如烏龜,卻有鳥首。各種奇形怪狀的動物,什為有趣。 6. 天文和氣象 如象羲和生日、浴日、常羲生月、浴月、湯𠔌十日、石夷“司日月之長短”,等等。又如《大荒東經》中記日月所出之山凡六:大言山、合虛山、明星山、鞠陵於又山、猗天藝門山、壑明俊疾山;《大荒西經》日月之山亦六:豐沮玉間山、竜山、明山、鏖巨山、常羊山、大荒出。此外,經中亦記,凡某神出入某山某淵,必伴隨著風雨晦明。而有此神一出現,便會帶來水災等。 7. 哲學 如誇父逐日、精衛填海、刑天斷首,鯀腹生禹,等等。其中都是鼓舞人們自強不息的精神和鬥志的,然而卻不用枯燥的說教,而是用通過神話折光反映出來的鮮明生動的藝術形象。最著名的是愚公移山的神話,其實是一段古老的神話,一段寓意性強的神話,它體現的精神,精衛填海的精神一致。接近道傢思想的《準南子》中,也記錄了相當可觀的神話傳說,其中所記四大神話:女禍天、羿射十日、共工觸山、嫦娥奔月,都各自有其寓意。 山海經是中國先秦古籍。一般認為主要記述的是古代神話、地理、物産、巫術、宗教、古史、醫藥、民俗、民族等方面的內容。有些學者則認為《山海經》不單是神話,而且是遠古地理,包括了一些海外的山川鳥獸。 《山海經》全書十八捲,其中“山經”五捲,“海經”八捲,“大荒經”四捲,“海內經”一捲,共約31000字。記載了100多邦國,550山,300水道以及邦國山水的地理、風土物産等訊息。其中《山海經》所載的大部分是歷代巫師、方士和祠官的踏勘記錄,經長期傳寫編纂,多少會有所誇飾,但仍具有較高的參考價值。 【《山海經》的地域範圍】 《山海經》的地域範圍:《南山經》東起浙江舟山群島,西抵湖南西部,南抵廣東南海,包括今浙、贛、閩、粵、湘5省。 《西山經》東起山、陝間黃河,南起陝、甘秦嶺山脈,北抵寧夏????池西北,西北達新疆阿爾金山,《北山經》西起今內蒙、寧夏騰格裏沙漠賀蘭山,東抵河北太行山東麓,北至內蒙陰山以北。《東山經》包括今山東及蘇皖北境。《中山經》西達四川盆地西北邊緣。 【《山海經》具有多方面的價值】 對歷史,民俗,科學等的作用 《山海經》最重要的價值也許在於它保存了大量神話傳說,這些神話傳說除了我們大傢都很熟悉的如誇父逐日、精衛填海、羿射九日、鯀禹治水等之外,還有許多是人們不大熟悉的。如《海外北經》中載:“共工之臣曰相柳氏,九首,以食於九山。相柳之所抵,厥為澤溪。禹殺相柳,其血腥,不可以樹五穀種。禹厥之,三仞三沮,乃以為衆帝之臺。在昆侖之北,柔利之東。相柳者,九首人面,蛇身而青。不敢北射,畏共工之臺。臺在其東。臺四方,隅有一蛇,虎色,首衝南方。”這個禹殺相柳的傳說充滿了神奇色彩,既可從文學或神話學的角度來研究,也可以從中看出共工、相柳、禹三人之間的關係,由此可見古代民族部落之間的鬥爭。《山海經》中大量存在的這些神話傳說,是今天我們研究原始宗教的難得材料。例如:巫鹹國在女醜北,右手操青蛇,左手操赤蛇。在登葆山,群巫所從上下也。(《海外西經》)有靈山,巫鹹、巫即、巫盼、巫彭、巫姑、巫真、巫禮、巫抵、巫謝、巫羅十巫從此升降,百藥爰在。(《大荒西經》) 在《山海經》的神話中,不僅可以看到巫師的活動,也可以看到古代民族的信仰、崇拜等。在《山海經》中,存在着大量的神奇動物的記載,這些動物主要是鳥、獸、竜、蛇之類,它們往往具有神奇的力量。這些動物很可能就是古人的圖騰崇拜。如上文所引的《海外西經》中的文字。“巫鹹國在女醜北,右手操青蛇,左手操赤蛇。”蛇可能就是巫鹹國的圖騰。研究中國古代的宗教信仰,《山海經》是必不可少的參考資料。 《山海經》中的神話傳說不僅僅是神話傳說,同時,在一定程度上它又是歷史。雖然由於濃厚的神話色彩,其真實性要大打折扣,但是,它們畢竟留下了歷史的影子。把幾條類似的材料加以比較,有時還是可以看到歷史的真實面貌的。例如上文所引《大荒北經》中黃帝戰蚩尤的記載,剔除其神話色彩,我們可以從中看到一場古代部落之間的殘酷戰爭。又如《大荒西經》、《海內經》中記載了一個黃帝的譜係:黃帝妻雷祖,生昌意。昌意降處若水,生韓流。韓流擢首、謹耳、人面、豕喙、麟身、渠股、豚止,取淖子曰阿女,生帝顓頊。(《海內經》)顓頊生老童,老童生重乃黎。帝令重獻上天,令黎邛(印)下地。下地是生噎,處於西極,以行日月星辰之行次。(《大荒西經》)這個譜係具有傳奇色彩,具有神譜的性質,但是,它與《大戴禮記·帝係篇》、《史記·五帝本紀》、皇甫謐《帝王世紀》基本相同。 同時,《山海經》又是一部科技史,它既記載了古代科學家們的創造發明,也有他們的科學實踐活動,還反映了當時的科學思想以及已經達到的科學技術水平。例如,關於農業生産,《大荒海內經》載:“後稷是始播百𠔌”,“叔均是始作牛耕”。《大荒北經》載:“叔均乃為田祖。”關於手工業,《大荒海內經》載:“義均是始為巧倕,是始作下民百巧。”關於天文、歷法,《大荒海內經》載:“噎鳴生歲有十二。”《大荒西經》載:“帝令重獻上天,令黎邛下地。下地是生噎處於西極,以行日月星辰之次。”諸如此類的記載不勝枚舉。有一些自然現象的記載尤其珍貴,這在其他書中是看不到的,如《海外北經》載:“鐘山之神,名曰燭陰。視為晝,暝為夜;吹為鼕,呼為夏;不飲、不食、不息、息為風。身長千裏。在無{上啓下月}之東。其為物,人面,蛇身,赤色,居鐘山下。” 現在,許多學者均認為,《山海經》在這裏記載的是北極地帶半年為晝,半年為夜的極地現象,衹不過是古人無法解釋這種現象,於是就用神話來解釋。這種記載無疑是寶貴的科學資料。類似的例子還有不少。例如《大荒東經》載:“湯𠔌上有扶木,一日方至,一日方出,皆載於烏。”又如《海外東經》載:“湯𠔌上有扶桑,十日所浴,在黑齒北,居水中。有大木,九日居下枝,一日居上枝。”這兩條記載,有人認為前者記載的是太陽黑子活動和北極的極地現象,後者記載的是極地附近的假日現象。此外,從《山海經》中,我們也可以看到古人對大地的探測活動。《海外東經》載:“帝命竪亥步自東極至於西極,五億十選(萬)九千八百步。竪亥右手把算,左手指青丘北。”《中山經》說:“天地之東西二萬八千裏。南北二萬六千裏。”這些記載,數字未必確實,但已反映出中國古人的探測活動。總而言之,《山海經》是一部充滿着神奇色彩的著作,內容無奇不有,無所不包,藴藏着豐富的地理學、神話學、民俗學、科學史、醫學等學科的寶貴資料,細心鑽研,深入探討,就不愁沒有新發現。 |
中國古代地理名著 Masterpieces of Chinese Ancient Geography |
中國古代地理名著。作者不詳。西漢末年流行於世。疑作於戰國後期(約公元前200年左右)。全書分《山經》、《海經》、《大荒經》三部分。其中以《山經》最有價值,記載有山四百四十七座,以山為綱,記述有關的河流、民族、植物、動物和礦産等地理知識,還參以神話傳說。對研究中國古代地理、歷史、民俗及神話等,均有參考價值。 大約成書於 戰國 時期, 西漢 初又有所增刪。內容主要為民間傳說中的地理知識,包括山川、道裏、部族、物産、草木、鳥獸、祭祀、醫巫、風俗等,內容多怪異,保存了不少古代神話傳說和史地材料,為世界上最早的有關文獻。 |
西漢劉秀《上山海經表》 Han Xiu "table on the Shan Hai Jing" |
侍中奉車都尉光祿大夫臣秀領校、秘書言校、秘書太常屬臣望所校《山海經》凡三十二,今定為一十八篇,已定。《山海經》者,出於唐虞之際。昔洪水洋溢,漫衍中國,民人失據,[危攵][阝區]於丘陵,巢於樹木。鯀既無功,而帝堯使禹繼之。禹乘四載,隨山刊本,定高山大川。益與伯翳主驅禽獸,命山川,類草木,別水土,四嶽佐之,以周四方,逮人跡所希至,及舟輿之所罕到。內別五方之山,外分八方之海,紀其珍寶奇物,異方之所生,水土草木禽獸昆蟲麟鳳之所止,禎祥之所隱,及四海之外絶域之國,殊類之人。禹別九州,任土作貢,而益等類物善惡,著《山海經》,皆聖賢之遺事,古文之著明者也。 其事質明有信。考武皇帝時,嘗有獻異鳥者。食之百物,所不肯食。東方朔見之,言其鳥名,又言其所當食,如朔言。問朔何以知之,即《山海經》所出也。考宣帝時,擊[石番]石於上郡,陷得石室,其中有反縛盜械人。時臣秀父嚮為諫議大夫,言此貳負之臣也。詔問何以知之,亦以《山海經》對。其文曰:“貳負殺窫寙,帝乃梏之疏屬之山,桎其右足,反縛兩手。”上大驚。朝士由是多奇《山海經》者,文學大儒皆讀學,以為奇可以考禎祥變怪之物,見遠國異人之謠俗。故《易》曰:“言天下之至賾而不可亂也。”博物之君子其可不惑焉。 臣秀昧死謹上。 |
|
| 喻指漫無邊際的談說。 洪深 《香稻米》第一幕:“今年夏天, 大保 放暑假回來,不是他們總在一起玩玩笑笑, 荷香 不是頂喜歡 大保 說‘山海經’嗎?”《人民日報》1955.1.12:“在生産時間,別人都聚精會神註意機器,她卻東奔西跑找人談‘山海經’。” |
|
| 指利用山、水資源的措施。《人民日報》1983.9.13:“ 福建 的山和海,潛力大得很。 福建 要翻身,就要念好‘山海經’。” |
|
《山海經》的內容
《山海經》是先秦古籍,是一部富於神話傳說的最古老的地理書。它主要記述古代地理、物産、神話、巫術、宗教等,也包括古史、醫藥、民俗、民族等方面的內容。除此之外,《山海經》還以流水帳方式記載了一些奇怪的事件,對這些事件至今仍然存在較大的爭論。 全書18篇,約31000字。五藏山經5篇、海外經4篇、海內經5篇、大荒經4篇。《漢書·藝文志》作13篇,未把大荒經和海內經計算在內。全書內容,以五藏山經5篇和海外經4篇做為一組;海內經4篇作為一組;而大荒經5篇以及書末海內經1篇又作為一組。每組的組織結構,自具首尾,前後貫串,有綱有目。五藏山經的一組,依南、西、北、東、中的方位次序分篇,每篇又分若幹節,前一節和後一節又用有關聯的語句相承接,使篇節間的關係表現的非常清楚。
該書按照地區不按時間把這些事物一一記錄。所記事物大部分由南開始,然後嚮西,在嚮北,最後到達大陸(九州)中部。九州四圍被東海、西海、南海、北海所包圍。 古代中國也一直把《山海經》作歷史看待,是中國各代史傢的必備參考書,由於該書成書年代久遠,連司馬遷寫《史記》時也認為:“至《禹本紀》,《山海經》所有怪物,餘不敢言之也。”
《山海經》奇書
《山海經》是中華民族最古老的奇書之一。它有如下幾個特點:
第一,《山海經》為述圖之書。
劉錫城在《全像山海經圖比較》(1)序言中指出:“東晉詩人陶淵明的“流觀山海圖”(《讀山海經13首》)、學者郭璞的“圖亦作牛形”和“在畏獸畫中”的記載和論述,說明早在2000多年前的戰國時代,曾有“山海圖”流行於世。而且據說《海經》部分是圖在先、文後出,因而“以圖敘事”的敘事方式,至少在戰國時代就已形成一種文化傳統”。馬倡議(2)也認為:“《山海經》的母本可能有圖,它(或其中一些主要部分)是一部據圖為文(先有圖後有文)的書,古圖佚失了,文字卻流傳了下來,這就是我們所見到的《山海經》。” 劉宗迪(3)寫道:“《海經》的荒誕色彩和神話色彩,與這本書的特殊來歷息息相關,這本書的來歷在古代典籍中是獨一無二的,簡單地講,這本書是述圖之作,也就是說,我們今天看到的《海經》,先有圖,後有書,書中的內容是對一幅圖畫中內容的寫照。《山海經》中的文字多靜態的刻畫,而少動態的敘述,多記空間方位,而少間時間進程,其述圖特點可謂一目瞭然,其實,前人早就註意到了這一點,最早指出這一點的是宋代學者朱熹,但前人在這一點上都有同一個誤解,即認為整部《山海經》包括《山經》都是有述圖的。實際上,像《山經》那樣包羅萬象的博物學知識是不可能在圖中畫出來的,更何況其中還記載了很多動物的聲音、習性等等,這些內容又如何能用圖畫表現出來呢?除非古時候已經有了現在這樣的多媒體技術。不過,《海經》所憑藉的圖畫早就佚失了,我們今天看到的《山海經》中都有插圖,怪怪奇奇,琳琅滿目,那衹是後人根據書中的內容想象增補的,與我說的古圖完全不是一回事”。
第二,《山海經》保留了大量遠古時期的史料。
《山海經》歷來被大多數人認為“荒誕不經”。連敢於打破《尚書》束縛,將中國上古史推至炎黃二帝的史學家司馬遷都說“至《禹本紀》、《山海經》所有怪物,餘不敢言之也”。形成這種看法的原因似乎與《山海經》由圖到文字的成書過程有關。例如《海外東經》記載“工蟲在其北,各有兩首。一曰在君子國北”。根據《山海經》先有圖後有書的成書過程推測,《山海經圖》上在君子國的北方畫有一個彩虹的“虹”字,表示該地經常見到彩虹。當時的圖像文字應該類似甲骨文的虹字,是彩虹的圖像,兩端有首(見熊國英著《圖示古漢字》)。而後來古人根據《山海經圖》著《山海經》時,時間已經過了幾百年,而著者並不見得一定是文字學家,這時彩虹的虹字已經成為“工蟲”的樣子,因此將彩虹描述為工蟲,並望文生義將其描述為“各有兩首”,使後人無法知道到底敘述的是天邊的彩虹呢,還是描寫一隻有兩個頭的怪物。所以就連司馬遷也說“餘不敢言之也”。
也正因為《山海經》的所謂荒誕不經,幾千年來該書既不為正史所載,也不為諸子所傳,因而也很少被後人改動,在很大程度上保留了原書的風貌和許多珍貴的遠古資料和信息。
第三,《山海經》與東方夷族有關。
金榮權(4)在“帝俊及其神係考略”一文中指出:“帝俊在中國古代神話中是一個謎一般的神性人物,他的事跡既不為正史所載,也不為諸子所傳,衹見於《山海經》之中,尤其集中反映在“大荒”、“海內”兩經之中。究其神係淵源與脈略,顯不屬於炎帝世係,也不隸屬於黃帝世係,是與炎、黃兩大神係並存的第三神係”。“關於帝俊在中國古代諸神中的地位,今天衆說紛紜,然一般認為帝俊當是上古時代東方民族的祖先神,這種看法是一致的,因為《山海經》記載的帝俊活動地及其子孫之國大多在東方”。
徐旭生(5)說:“帝俊這個人物,在《山海經》裏面,可以說是第一顯赫的了。裏面載他的事,多至十六(在《經》裏面衹有帝顓頊多至十七事,可是他與九嬪葬處一事三見,那衹剩下十五事。此外黃帝十事,炎帝四事,帝嚳三事,帝堯二事,帝舜九見八事,帝丹朱二事,帝江一事,帝鴻一事。其餘的人沒有帝稱)”。通過這十六項的帝俊故事可以看出,第一,他東西南北,無所不至;第二,古代重要的大發明,差不多全出於他的子孫;第三,包括姬姓、姜姓、姚姓在內許多氏族都是由他分出;第四,太陽是他的兒子,月亮是他的女兒,在他之下有“人面、犬耳、獸身,珥兩青蛇,名曰奢(she)比屍”的神人和“五采之鳥”的“下友”。
西漢劉嚮(歆)《上〈山海經〉表》(6)說:“《山海經》者,出於唐虞之際,……禹別九州,任土作貢,而益等類物善惡,著《山海經》”,後人大多從其說。清畢沅《〈山海經〉新校正序》稱《山海經》相傳“作於禹益,述於周秦”。但後人研究認為,《山海經》非一人所作,有出自周人、齊人、楚人之說。而劉宗迪(7)認為,儘管“古人關於禹益作《山海經》的說法雖不可信,但可能也不是空穴來風”。自古以來,“神不禋非類,民不祀非族”,《山海經》中的某些史料特別是反應帝俊神係事跡的人文歷史地理資料來自東夷伯益或者伯益的族團應該無大誤。
第四,《山海經》有兩部分組成。
顧頡剛(8)認為:“《山海經》則至今流傳,其中《山經》和《海經》各成一體;《海經》又可分為兩組,一組為《海外四經》與《海內四經》,一組為《大荒四經》與《海內經》。這兩組的記載是大略相同的,它們共就一種圖畫作為說明書。所以可以說是一件東西的兩種記載”。現代研究同意這一觀點,王寧在“《山海經》的分篇問題”中說“《大荒四經》其實就是另一個版本的《海外四經》”。因此,在考證《山海經》地望時,《大荒東經》和《海外東經》可以相互印證。
第五,《山海經》地理描寫的順序與現實的順序不同。
《山海經》的順序是南、西、北、東,這可能與古人“天南地北”的習俗有關。也就是說,古《山海經圖》與現在的地理圖在方位上不同。以《海外東經》的湯𠔌地望為例:“黑齒國在其北,為人黑,食稻啖蛇,一赤一青,在其旁。一曰在竪亥北,為人黑首,食稻使蛇,其一蛇赤”。郝懿行雲:「黑下當脫齒字。王逸註楚詞招魂雲:『黑齒,齒牙盡黑。』高誘註淮南墜形訓雲:『其人黑齒,食稻啖蛇,在湯𠔌上。』是古本有齒字之證。“下有湯𠔌。湯𠔌上有扶桑,十日所浴,在黑齒北。居水中,有大木,九日居下枝,一日居上枝”。
上述記錄明確說明《山海經圖》中,黑齒國在圖的上方(南方),而湯𠔌在黑齒國的下方(北方)。這為《山海經》地望考證提供了方向上的坐標。
根據以上背景和原則,我們通過研究魯東南地區竜山時期(伯益為竜山文化後期東夷部落首領)考古資料和歷史地理文獻,考察魯東南地區沿海一帶人文風物山川地理形勢,發現《海外東經》描述的地域與《尚書》中嵎夷的地望以及海岱地區竜山文化堯王城類型的分佈極為一致,現報告如下:
海岱地區竜山文化堯王城類型及其地域分佈
王守功(10)在《山東竜山文化》一書中指出:“堯王城類型主要分佈於沂山之南、蒙山以東的魯東南地區。這一區域的地貌以丘陵為主,間有較大的河𠔌平原。該類型西、北兩側分別於尹傢城類型、姚官莊類型相鄰,東至黃海,南界約在隴海鐵路以北。行政區劃包括臨沂、日照兩市和江蘇東北角之一部分”。“根據遺址分佈特點可以推測,日照、臨沂一帶是堯王城類型的中心地帶。這裏地理環境特點是地勢平坦,土地肥沃,河流衆多,古代環境同現在差別較小。考古發現表明,這裏竜山文化遺址十分密集,且不乏大型遺址”。
堯王城類型也稱兩城類型。張學海(11)在《試論莒地古文化古城古國》一文中指出:“莒地竜山文化屬兩城類型。該類型的範圍大體在沂蒙山東南,尼山以東,以魯東南地區沂沭河流域為中心,北包魯東膠州、嶗山、青島市區等地,南含江蘇淮北東部地區,是竜山文化的主要地方類型之一。除莒地的四個竜山聚落群以外,尚有臨沂東部沂沭河中遊群,臨沂西部、費縣東北部、平邑北半部沂河中遊、祊河流域群,沂南東部、臨沂北境、莒縣西南端沂河上遊群,蒼山南半部、棗莊東南部群,此外北面的諸城中北境、高密南境、膠州西南境似有一小群,其東的膠州東北部、青島市區尚有少數遺址,不足10處,未作群體對待;南面的臨沭、郯城及同其接境的江蘇贛榆、東海、新沂也應有兩三個小群,總計達11個聚落群,僅山東境內就有遺址450處以上,占山東境內竜山遺址總數的三分之一強”。
因此,竜山文化堯王城(兩城)類型的分佈區域為南起江蘇灌雲縣,北到山東青島市的東部沿海一帶。而這一帶的大型竜山文化遺址基本都集中在日照地區,比如堯王城遺址、兩城遺址、段傢河遺址、東海峪遺址、另外還有大型大汶口文化遺址如凌陽河遺址和丹土遺址。因此日照地區是堯王城類型中的重點區域。
《尚書》中嵎夷的地望
據《尚書.堯典》,羲和浴日的湯𠔌(暘𠔌)在一個叫做嵎夷的地方。“乃命羲和,欽若昊天,歷象日月星辰,敬授人時。分命羲仲,宅嵎夷,曰暘𠔌”。孔安國註云:“東夷之地稱嵎夷。”
而嵎夷在中國東方的青州。《尚書.禹貢》曰: “海、岱惟青州:嵎夷既略,濰、淄其道” 。《尚書。禹貢》又載:“海、岱及淮惟徐州。淮沂其乂,蒙羽其藝;大野既豬……浮於淮泗,達於河(荷)”。歷史上有人認為日照屬於徐州。根據《尚書。禹貢》的記載,沂河流域屬徐州無疑,但日照地區在沭河以東,似乎不屬於徐州。因為徐州之民在《禹貢》中被稱為淮夷,歷史上也曾稱為“徐夷”。如果日照屬於徐州,則日照先民應為淮夷或徐夷,顯然與歷史記載不符。日照地區在歷史上和傳說中從來沒有淮夷或徐夷的記載。
根據南宋或者清乾隆年間編寫的《四庫全書》中的禹貢九州圖(12),日照地區應屬於青州。圖中以泰山、蒙山到羽山一綫為界,其北為青州,其南屬徐州淮夷,嵎夷恰恰就包括日照地區。
嵎夷的北部邊界大約在青島市區一帶,附近的膠州市三裏河曾經是古莒國的國都—介根。山東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王守功先生在《山東竜山文化》一書中指出:“山東地區四個地理單元中,華北平原與膠萊平原地貌都發生了很大變化。衹有泰沂山係和膠東丘陵基本保持了原來的面貌。在竜山文化時期,泰沂山係南北分屬淮河和濟水兩個水係,兩個流域的文化面貌有很大的不同。膠東地區,由於膠萊平原古代為海洋、河湖、沼澤地帶,影響着膠東地區與山東腹地的文化交流,因此自古以來就有自己獨立的文化特點”。膠東地區的竜山文化為楊傢圏類型。也就是說,竜山文化時期尚為海洋或沼澤之地的膠萊平原阻斷了魯東南與膠東丘陵地區的聯繫。堯王城類型為《禹貢》中的嵎夷,而楊傢圏類型為《禹貢》中的萊夷,所以青島市區一帶成為堯王城類型的東北部邊界。
嵎夷的南部界限可達江蘇灌雲縣及其周邊地區。考古結果證明,魯東南的大汶口文化竜山文化延伸到連雲港市的灌雲縣。《山海經。海內經》中記載:“都州在海中,一曰鬱州”。何光嶽(13)在《東夷源流史》中認為鬱州(江蘇連雲港附近雲臺山,古稱鬱州)大部分為鬱夷(嵎夷)人所居。這就是說,隅夷的南部邊界在江蘇灌雲縣一帶。這不但與禹貢九州圖相符,也得到地下考古結果的佐證。而這一疆域內的文化恰恰就是竜山文化堯王城類型的範圍。
《海外東經》諸方國地望考證
(一)《海外東經》描寫的地理走嚮與魯東南沿海一帶的地理走嚮一致
《海外東經》:“海外自東南陬至東北陬者”。敘述了從東南方到東北方沿海一帶的方國。
《大荒東經》“東海之外大壑,少昊之國。少吳孺帝顓頊於此,棄其琴瑟。有甘山者,甘水出焉,生甘淵”。由於《大荒東經》也是按東南到東北方向進行描述,其中的少昊之國(行政版圖)可理解為整個《大荒東經》描述的地域的總稱。
魯東南一帶竜山時期的堯王城類型考古文化南起江蘇灌雲縣北至青島市區一帶,是《尚書。禹貢》中的嵎夷所在地,在地形上也恰恰是東南至東北走嚮(圖2 夏代地圖),所以《海外東經》所描述的恰恰就是堯王城類型考古文化在東部沿海一帶方國的分佈。
(二)在《海外東經》和《大荒東經》記載的方國中,有四個方國可找到比較清楚的史料佐證。
1、奢比屍國
《海外東經》“奢比屍國在其北,獸身、人面、大耳,珥兩青蛇。一曰肝榆之屍,在大人北”。
《大荒東經》:“有神,人面、犬耳、獸身,珥兩青蛇,名曰奢比屍”。
肝榆既贛榆,肝榆之屍既贛榆之人。江蘇贛榆縣原政協副主席鄭礎久和連雲港報社王成章共持此說。
但該贛榆有可能是今之贛榆,亦有可能是古鬱州之贛榆。《山海經。海內東經》:“都州在海中。一曰鬱州”。根據贛榆縣志(14):“贛榆地夏以前屬九夷,商屬人方,西周屬莒、祝其二國。戰國時,先後歸越、齊、楚領地。秦時置贛榆縣,治於????倉城,屬琅琊郡;漢屬贛榆、祝其、利城三縣,分屬琅琊、東海二郡。公元元年,漢平帝劉衍封司徒馬宮為扶德侯,置國於贛榆,贛榆縣移治鬱洲(今連雲港市北連雲區);公元280年,西晉復贛榆縣。南北朝置為懷仁縣,世宗大定七年間(1167年)復名贛榆縣,此後元、明、清直至民初無變,先後隸屬於淮安府海州、江蘇省徐海道”。也就是說,要是《海外東經》成書於秦,奢比屍國位於今之贛榆;要是成書於漢代,奢比屍國有可能位於古鬱洲,即今之連雲港市連雲區。
地下考古表明奢比屍國很有可能在連雲區。該區域的考古文化以竜山文化藤花落遺址為代表。藤花落遺址位於連雲港市中雲辦事處西諸朝村南部,在南雲臺山和北雲臺山的𠔌地衝積平原上,海拔高度6~7米,為距今 4500—4000年的竜山文化遺址。發現奠基坑、灰坑、灰溝、道路、房址、水溝、水稻田、石埠頭等遺跡200多處。出土了石器、陶器、玉器 (爰有遺玉)以及炭化稻米等動植物標本2000餘件。
2、青丘國
《海外東經》“青丘國在其北,其狐四足九尾。一曰在朝陽北”。
《大荒東經》:有青丘之國,有狐,九尾。
《初學記》捲九引《歸藏。啓筮》雲“蚩尤出自羊水 , ……登九淖以伐空桑 , 黃帝殺之於青丘。”
江蘇贛榆縣有青口鎮,或許與青丘國有關。青口鎮南距連雲港60公裏,北距日照安東衛80公裏。
六朝時李邏註《千字文》“周伐殷湯”,謂妲己為九尾狐,明人小說《封神榜》更發揮其說,成為妖媚工讒的女子主詈稱。《山海經.南山經》:“[青丘之山]有獸焉,其狀如狐而九尾,其音如嬰兒,能食人,食者不蠱。”郭璞註:“即九尾狐”。由於青丘國距離殷人祖先王亥的方國不遠,青丘國應當與殷商有密切關係。
根據《海外東經》,青丘國位於朝陽𠔌之北(包括東北、西北方位),黑齒國之南(包括東南、西南方位)。
根據《大荒東經》,青丘國位於黑齒國、明星山之間,與白民國和嬴土國相鄰”。
3、黑齒國
《海外東經》“黑齒國在其北,為人黑,食稻啖蛇,一赤一青,在其旁。一曰在竪亥北,為人黑首,食稻使蛇,其一蛇赤”。郝懿行雲:「黑下當脫齒字。王逸註楚詞招魂雲:『黑齒,齒牙盡黑。』高誘註淮南墜形訓雲:『其人黑齒,食稻啖蛇,在湯𠔌上。』是古本有齒字之證。古人地理與現今不同,南為上,北為下(《山海經》順序為南、西、北、東)。因此“在湯𠔌上”即在湯𠔌之南。
《大荒東經》中“有黑齒之國。帝俊生黑齒,姜姓,黍食,使四鳥”。帝俊的後裔叫黑齒,黑齒建立的國傢叫黑齒國。
黑齒國地望應在贛榆枳汪鎮到嵐山安東衛、虎山鎮一帶。證據如下:
(1)黑齒國為帝俊後裔姜姓之國。
(2)夏商時姜姓紀國故地在日照安東衛到江蘇贛榆之間。
《左傳•隱公元年》(15)孔安國疏引《世族譜》說:“紀,姜姓,侯爵”。《太平寰宇記》捲二十二“海州”條下云:“紀障城,在縣(海州懷仁縣,今贛榆)東北七十五裏,平地近海,周一裏餘。按《春秋•昭公十九年》:“齊師伐莒”《傳》曰:“莒子奔紀障”即此地也””。贛榆到安東衛的距離恰好是75裏,所以今安東衛城正是古代紀障城。也有人認為紀障在贛榆縣界。《故城春秋——古城遺址考察》(16)一文說:“《左傳》記載:“魯定公十九年(公元前五二三年)秋,齊高發帥師伐莒(莒不事齊故),莒子奔紀鄣”;杜註:“紀鄣莒邑也,東海贛榆東北有紀城”;《路史禪通記》:“有紀氏,有鄣氏”;《通志》載:“紀,都紀,遷於劇,註,紀本在東海故贛榆縣紀城是”。“ 光緒《縣志》載:界墻城,即紀鄣城。“界墻城,縣北六十裏,東際海,西連山”,以東際海西連山的方位來測定,嵐山頭東南方向的海中古城遺址即紀鄣城無疑”。“《水經註》載:“遊水又東北徑贛榆北,又東北徑紀鄣城東北入海”;杜預《左傳》註:“紀、鄣地二名,東海贛榆縣東北,有故紀鄣城,即此城也”。這些記載,都說明紀鄣城址在今縣城東北境內”。
但贛榆北60-75裏的地望大約就在贛榆枳汪和嵐山安東衛一帶,二者相去並不甚遠。紀國大約在商末周初由紀障遷都到今壽光南部紀臺村,鄣邑(舊都)仍屬紀,春秋時歸屬莒國。
(3)古紀障之紀國的姜姓非炎帝之薑,而是帝俊之薑,土著之薑。
紀國姜姓為炎帝後裔的記載出現較晚,最早見於唐代《元和姓纂》(17)和宋代《通志.氏族略-以國為氏》(18)所載,相傳西周初年炎帝的後代受封於紀國(今山東省壽光縣紀臺縣). 春秋時, 紀國被齊國所滅, 其後以國名"紀"為氏。
但有史料證明紀障(古紀國)之姜姓非炎帝之薑,而是帝俊之薑,土著之薑。證據如下:
第一,《山海經》數次提到炎帝及其後裔包括在海岱地區的後裔,但在《海外東經》或《大荒東經》的地域內從未提到炎帝之姜姓。
例如:《北山經>”是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女娃遊於東海,溺而不返,故為精衛。常銜西山之木石,以堙於東海。漳水出焉,東流註於河”。《大荒西經》“有互人之國。炎帝之孫名曰靈恝生百互人,是能上下於天”。《海內經》“炎帝之妻,赤水之子聽𫍚生炎居,炎居生節並,節並生戲器,戲器生祝融。祝融降處於江水,生共工。共工生術器,術器首方顛,是復土穰,以處江水。共工生後土,後土生噎鳴,噎鳴生歲十有二”。《海內經》“炎帝之孫伯陵,伯陵同吳權之妻阿女緣婦,緣婦孕三年,是生鼓、延、殳。始為侯,鼓、延是始為鐘,為樂風”。《左傳.昭公二十年》記載晏嬰敘述齊地沿革時說:“昔爽鳩氏始居此地,季萴因之,有逢伯陵因之,蒲姑氏因之,而後太公因之”。《左傳》杜註稱:“逄伯陵,殷諸侯,姜姓”。山東濟陽縣劉臺子西周墓出土了屬於逢國的青銅器,逢公為伯陵之後,姜姓。儘管齊地與商周時壽光紀國接壤,歷史上從未有紀國之薑為逢伯陵之薑的記載或傳說。
第二,根據唐代《元和姓纂》和宋代《通志.氏族略-以國為氏》西周初年炎帝後代受封於紀國(今山東省壽光縣紀臺縣) 的記載,即使有個炎帝的後裔受封的紀國,也衹能是壽光的紀國,而不是紀障的紀國(假設有兩個紀國的話)。關於紀國之紀障古城,《故城春秋——古城遺址考察》一文寫道:“另據國名記載:“炎帝後,姜姓國”,但從史料考證,炎帝之後,周封國不在此地”。
第三,宣兆琦(19)在《從薑炎文化看齊文化的淵源》中寫到:“紀國。殷商時期,有一個紀國,在今山東壽光境內。《左傳•隱公元年》孔安國疏引《世族譜》說:“紀,姜姓,侯爵。”紀國為姜姓所建,並見於《史記》索隱及《路史》諸書。金文將“紀”寫作“己”。在壽光縣城南20裏處,有舊城遺址,紀侯臺遺址等。己侯鐘便出土於紀侯臺下。近年來,在壽光境內出土了一批紀器。據壽光博物館的專傢介紹,均為商代末期的器物。由此可知,西周前就有一個姜姓紀國存在,都城和疆域都在今壽光境內”。這說明紀障之紀國更是早於殷商時期。如果紀障之薑為炎帝之薑,就像逢伯陵之薑一樣,《山海經》中應該提及。也有另一種可能,壽光紀國為炎帝之薑,紀障紀國為帝俊之薑,後來由於歷史的原因二者混為一談。但不論那種可能,紀障之薑肯定不是炎帝之薑。那麽,紀障之薑衹能是帝俊之薑。
第四,春秋時代,萊國與莒國尚夷風,用夷禮,因而為齊魯等周王室或其諸侯國所不齒。而紀國與萊國世代為通婚國,說明紀國與莒國一樣,是周王朝所封的土著東夷方國。
第五,宋代《路史》(20)記載少昊後代有:“偃姓國22個,贏姓國57個,李姓國4個,紀姓國6個,衊姓國2個,還有不知何姓的國9個。總共6姓100個國”。說明少昊之後有紀姓(姜姓,因國而姓)。
第六,從考古學的角度講,炎帝文化屬於仰韶時期的文化,與仰韶時期相當的海岱地區文化是大汶口文化。如果炎帝後裔從黃河中上遊遷移到黃河下遊的海岱地區,勢必將仰韶文化帶到海岱地區。考古學證明,由一個族群和部落因遷移而形成的方國,必然留下該族群的文化痕跡。因為除了遷移時攜帶的生活用品之外,即使到了一個新的環境之中,本族群的文化在他們製造的生活用品上也一定會得到反應。在整個海岱地區,特別是在日照一帶已發現了大量大汶口文化和竜山文化遺址,出土各種器物,但迄今為止並未發現有任何仰韶文化的痕跡。也就是說,海岱地區在竜山文化之前無炎帝之薑。海岱地區即使有炎帝之姜姓古國,也衹能是在夏商期間遷移而來。例如《左傳.昭公二十年》記載的逢伯陵。
第七,許倬雲(21)在《西周史》中列舉了包括紀國在內的衆多西周封國的遷徒,然後寫道:“這些封國均曾遠遷數百裏甚至上千裏之外,則隨封君遷移的族群,一定是分封的主體。以姬姓與姜姓封國遷移的路綫來看,都由河南移往更東方或南方的新領土,為周室建立新的藩屏。在新的地方,這些族群疊居在原居民的上面,構成封建的統治階層。《禮記》“王製”:“天子諸侯祭因國之在其地而無主後者。”所謂“因國”,也就是這些分封族群所君臨的土地。統治的族群在“因國”集中居在都邑之中,是即“國人”,而“因國”的原居民,散居在各處的聚落中,是即“野人””。這樣,唐代《元和姓纂》和宋代《通志.氏族略-以國為氏》所載的相傳西周初年炎帝的後代受封於紀國(今山東省壽光縣紀臺縣)的記載就有了合理的解釋。也就是說,古紀障之紀國的前身為黑齒國,帝俊之後姜姓。在殷商時期姜姓紀國擴展到了壽光一帶。後來周王朝將炎帝後裔作為統治者分封到了紀國,炎帝後裔成了“國人”,帝俊後裔則成了“野人”。因此纔有了紀國姜姓,炎帝之後的說法。
《淮南子•修務訓》(22)提到黑齒國:“堯立孝慈仁愛,使民如子弟,西教沃民,東至黑齒”。也明確說明黑齒國在華夏的東部。
4、十日國
《海外東經》“下有湯𠔌。湯𠔌上有扶桑,十日所浴,在黑齒北。居水中,有大木,九日居下枝,一日居上枝”。
《大荒東經》:“大荒之中,有山名曰孽搖頵羝。上有扶木,柱三百裏,其葉如芥。有𠔌曰溫源𠔌。湯𠔌上有扶木,一曰方至,一曰方出,皆載於烏”。
《大荒東經》:有甘山者,甘水出焉,生甘淵。
《大荒南經》:“東南海之外,甘水之間,有羲和之國,有女子名曰羲和,方日浴於甘淵。羲和者,帝俊之妻,生十日”。就像帝俊生黑齒一樣,羲和生十日表示羲和的後代建立了十日國。“有女子名曰羲和,方日浴於甘淵”。
在古人的眼中,太陽的變化是清晨日出時涼爽,爾後溫度逐漸升高變得炎熱直至落山,循環往復。古人對太陽在一天之內的溫度變化不理解,因此産生了太陽女神羲和在甘淵中浴日,使其降溫的傳說。這表現在《山海經圖》中就是有一女子在甘淵中給太陽洗浴的場景。到了文字《山海經》,就成了“有女子名曰羲和,方日浴於甘淵”。
根據黑齒國在“湯𠔌上(南)”,湯𠔌地望應在黑齒國之北,其地下考古所對應的是日照市的堯王城遺址,這就是所謂的“十日國”,羲和之國。而湯𠔌就是東夷人祭祀太陽神的聖地。
堯王城遺址屬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是一個相當大的“原始城市”,也是堯王城竜山古國的“都城”。中美聯合考古隊調查後認為,該遺址面積(超過100萬平方米)當與兩城鎮遺址面積相仿。在這裏首次發現了土坯房建築,特別是奠基石的發現揭開了中國在建築領域舉行奠基儀式的先河。墓葬的葬俗獨具特色,在墓主人周圍鑲陶片構成方形墓框的現象是非常少見的。該遺址出土的銅渣,表明該地最先邁進了銅石並用的文明時代。
根據山東大學東方考古研究中心與芝加哥自然歷史博物館組成的聯合考古隊普查結果,堯王城周邊地區為三級聚落分佈。從地理位置上來講,堯王城遺址面(東)嚮大海,背(西)靠老牛頭頂,雙山,白雲寺等山係,右(南)是竹子河和大寨山和磴山,左(北)為傅湍河和奎山。十足的帝王之氣和風水寶地。
堯王城墓葬考古表明,墓嚮均朝嚮遺址南部的磴山一帶。磴山東北麓有石盆山,石盆山上有衆多關於太陽崇拜和祖先崇拜的傳說(23)。現在仍然有太陽神石、石祖像、太陽神陵、雞呴呴嘍山、老母廟等遺跡。石盆山中的山𠔌為秦始皇所命名的望仙澗。根據清人王隕(24)的記載,望仙澗中有老母廟, 祭祀的是女媧和羲和。
(四) 其它方國地望的推測。
在奢比屍國(今江蘇連雲港連雲區到贛榆一帶)之南,有嗟丘和大人國。
《海外東經》“<長差>丘,爰有遺玉、青馬、視肉、楊柳、甘華。甘果所生,在東海。兩山夾丘,上有樹木。一曰嗟丘。一曰百果所在,在堯葬東”。
《大荒東經》:“東北(疑為“南”)海中,又有三青馬、三騅、甘華。愛有遺玉、三青鳥、三騅、視肉、甘華、甘柤。百𠔌所在”。
《大荒東經>:“大荒東南隅有,名皮母地丘”。 該“嗟丘”似為“皮母之丘”。
《海外東經》“大人國在其北,為人大,坐而削船。一曰在<長差>丘北”。
《大荒東經>:“東海之外,大荒之中,有山名曰大言,日月所出。有波𠔌山者,有大人之國”。“有大人之市,名曰大人之堂。有一大人踆其上,張其兩耳”。
嗟丘和大人國的地望大約在江蘇灌雲縣大伊山一帶。該區域的考古文化為大伊山新石器時代石棺葬遺址,該遺址在連雲港市灌雲縣城北一公裏處的大伊山東南角山麓臺地的青風嶺上。遺址揭露面積700平方米,清理出新石器時代“石棺墓葬”64座,隨葬文物150餘件。大伊山遺址反映出典型的大汶口等北方文化的類型特徵,又含有蘇南文化的某些因素,是東夷文化的前沿。
在贛榆之屍國之北,黑齒國(贛榆枳汪鎮到嵐山安東衛虎山鎮)之南,除了青丘國之外,尚有君子國和睏民國。
《海外東經》“君子國在其北,衣冠帶劍,食獸,使二大虎在旁,其人好讓不爭。有薫華草,朝生夕死。一曰在肝榆之屍北”。
《大荒東經》:有東口之山。有君子之國,其人衣冠帶劍。
珂案:說文四雲:「東夷從大,大人也;夷俗仁,仁者壽,有君子、不死之國。」而博物志外國雲:「君子國人,衣冠帶劍,使兩虎,民衣野絲,好禮讓不爭。土千裏,多薫華之草。民多疾風氣,故人不蕃息。」
君子國的地望似乎應在連雲區和贛榆青口鎮之間(二者距離60公裏)。
該區域的考古文化有如下代表:北青墩廟遺址(含蘇青墩遺址),係新石器時代竜山文化遺址,位於城頭鎮青墩廟村北,為一大河灣沙灘,面積約15萬平方米。????倉遺址(含廟臺子遺址),該遺址位於海頭鎮????倉城村,史載為春秋莒國????官駐地,漢代在此駐城,為一東西走嚮的臺地,長120米,寬115米,高3米。
《海外東經“在其北,各有兩首。一曰在君子國北”。《山海經圖》上有彩虹的虹字,圖像文字應該類似甲骨文的虹字,是彩虹的圖像,兩端有首(圖示古漢字,熊國英著)。古人根據《山海經圖》著《山海經》時,把彩虹描述為虹虹“各有兩首”,使後人無法知道到底是彩虹呢,還是有兩首的怪物。就連司馬遷也說“餘不敢言之也”。
《海外東經》“朝陽之𠔌,神曰天吳,是為水伯。在工蟲北兩水間。其為獸也,八首人面,八足八尾,皆青黃”。
朝陽之𠔌位於君子國和黑齒國之間。秦始皇統一中國後‘東遊海上,行禮祠名山大川及八神”,又“逮於海隅,遂登之果,昭臨朝陽”,此朝陽或許彼朝陽也。
《大荒東經》有神人,八首人面,虎身十尾,名曰天吳。
《海外東經》“帝命竪亥步,自東極至於西極,五億十選九千八百步。竪亥右手把算,左手指青丘北。一曰禹令竪亥。一曰五億十萬九千八百步”。
《大荒東經》有睏民國,勾姓而食。有人曰王亥,兩手操鳥,方食其頭。王亥托於有易、河伯僕牛。有易潛出,為國於獸,方食之,名曰搖民。帝舜生戲,戲生搖民。
據此,王亥的睏民國應該是竪亥的方國。遠古時期人們的地理順序是南、西、北、東,也就是說,《山海經圖》與今天的地圖恰恰相反,即上南下北,左西右東。根據“竪亥右手把算,左手指青丘北”推測,睏民國當在青丘國之西,正是臨沂地區。臨沂是竜山時期堯王城類型的另一個中心區,也是殷人先祖聚居的地方。
在十日國(堯王城古國)之北,有雨師妾國、玄股國、毛民國和勞民國。
《海外東經》“雨師妾在其北。其為人黑,兩手各操一蛇,左耳有青蛇,右耳有赤蛇。一曰在十日北,為人黑身人面,各操一龜”。郭璞雲:「雨師謂屏翳也。」郝懿行雲:「楚詞天問雲:『蓱號起雨。』王逸註云:『蓱,蓱翳,雨師名也;號,呼也。』初學記(捲二)雲:『雨師曰屏翳,亦曰屏號。
《山海經•大荒北經》蚩尤作兵,伐黃帝,請風伯雨師,縱大風雨。
雨師妾國可能在海麯古城(日照縣城之西)一帶,東海峪遺址遺址為其代表。該遺址在2006年被國務院核定公佈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遺址公佈面積有8萬平方米,中美聯合考古隊進行“區域係統調查”時認為該遺址當為20餘萬平方米。東海峪遺址房屋建築分佈密集,反映出這裏是一處規模較大的原始村落。從“東海峪遺址”房屋的建築看,房屋臺基的出現、夯築技術的使用,都開啓了中國傳統的夯築臺基式土木建築的先河,這在中國古代建築史上具有重要的價值與意義,房屋建築出現“散水”設施,說明先民已掌握了較為先進的防潮技術。
東海峪遺址明顯不屬於堯王城古國,因為東海峪墓嚮多以嚮河山為主,而堯王城墓嚮多朝嚮石盆山。東海峪出土有陶玲,應當是雨師祭祀時用的樂器。
《海外東經》“玄股之國在其北。其為人衣魚食,使兩鳥夾之。一曰在雨師妾北”。
《大荒東經》:有招搖山,融水出焉。有國曰玄股,黍食,使四鳥。
玄股國地望大約在兩城遺址一帶的地域。兩城遺址背山面海,面積約100萬平方米。據英國版本《世界史便覽》稱:公元前3500年至公元前2000年,中國山東日照市兩城為亞洲最大的城市。2005年被國傢文物局列入全國100處重點大遺址保護項目。該遺址文化層厚2—5米,文化內涵十分豐富。文化層以竜山文化層為主,這裏出土了全國唯一的一件獸面紋玉錛;出土的鑲嵌緑鬆石玉鉞也是玉器中的精品;陶器的器型十分豐富,出土的器物造型幾乎涵蓋了此後歷朝、歷代的造型,而且具有豐富的文化內涵,其藝術性也極強,遺址中出土的陶鳥、太陽紋陶盆就是其中的代表,證明兩城鎮先民不僅是一個崇尚鳥的民族,也是一個崇尚太陽的民族。兩城鎮遺址有三圈城壕,遺址是所處聚落群的一個核心,是兩城鎮古國的“都城”;遺址內發現了近百平方米的房址,應為祭祀或大型聚會所用;葡萄酒的發現,駁斥了中國釀葡萄酒外來說,把中國釀葡萄酒的歷史提前了兩千年;浮選的小麥標本是考古的重要發現,證明竜山時代中國北方,魯東南地區是一個旱澇適宜的農作區。
《海外東經》“毛民之國在其北,為人身生毛。一曰在玄股北”。
《山海經•大荒東經》:有招搖山,融水出焉。 有國曰玄股,黍食,使四鳥。」
毛民國有可能在膠南縣,琅琊附近的靈山衛一帶在春秋時代屬莒國。莒國在此設安陽邑,為莒國"五陽"之一。
《海外東經》“勞民國在其北,其為人黑。或曰教民。一曰在毛民北,為人面目手足盡黑”。
勞民國可能在膠州市三裏河到青島市區一帶。地下考古以三裏河竜山文化遺址為代表。該遺址屬山東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於膠州市南關街道辦事處北三裏河村神仙溝西,面積約為5萬平方米。遺址的地層堆集分為上、下兩層,上層屬竜山文化層,下層為大汶口文化層,經兩次發掘,出土文物達2000餘件,是一處內涵極為豐富的古遺址。其中,薄胎黑陶器(又稱蛋殼陶器)是中國竜山文化獨有的文化遺存,工藝之精,實屬罕見。在中國歷史博物館展出的1件該遺址出土的黑陶高柄杯,高20釐米,重39剋,口盤部分僅厚0.3毫米,薄如蛋殼,光亮如鏡,堪稱絶世佳作。另外,還發現竜山文化類型墓葬近百座,大汶口文化類型墓葬60餘座及房屋遺跡、窯穴等。
古莒國曾立都於膠州市三裏河不遠的地方——計斤,即《左傳》上的“介根”。袁兆國(25)在《莒國文明註青史 激蕩演義六百年》一文中說:“據有關歷史考古專傢推論新證:在歷史上,隨着莒國變遷,國都也多次轉移新址。其一說約在商代莒都曾一度遷於江蘇贛榆,到西周時又遷回莒地,初都莒地陵陽河大汶口文化城,繼而段傢河竜山城。又一說莒國初都介根(今膠州市西南),後徙於莒。還有一說春秋莒國有三都,即:莒城、渠丘、鄆。莒城即今縣城地;渠丘在莒城南,當在今江蘇贛榆縣西境;鄆在莒城北東莞鎮,當即袁傢莊東周遺址”。
“東方句芒,鳥身人面,乘兩竜”
本句指的是嵎夷之地(竜山堯王城類型)先民的圖騰與崇拜。句芒(或名句竜)是少昊的後代,名重,為伏羲臣。死後成為木神(春神),主管樹木的發芽生長。太陽每天早上從扶桑上升起,神樹扶桑歸句芒管,太陽升起的那片地方也歸句芒管。句芒在古代非常非常重要,每年春祭都有份。他的本來面目是鳥——鳥身人面,乘兩竜。
史跡茫茫,有的已永遠無法考證。但有如下幾點比較明確:第一,奢比之屍(肝榆之屍)位於今之連雲港贛榆之間;第二,黑齒國姜姓為古紀國之地,亦即今之嵐山區安東衛虎山鎮一帶;第三,十日國在堯王城遺址一帶。其它地望有待進一步考證。
附:《海外東經》方國及其地望
海外自東南陬至東北陬者。(江蘇灌雲縣至青島市區沿海)
<長差>丘,爰有遺玉、青馬、視肉、楊柳、甘華。甘果所生,在東海。兩山夾丘,上有樹木。一曰嗟丘。一曰百果所在,在堯葬東。古 大人國在其北,為人大,坐而削船。一曰在<長差>丘北。(江蘇灌雲縣)
奢比奢比屍國在其北,獸身、人面、大耳,珥兩青蛇。一曰肝榆之屍在大人北。(連雲港市連雲區,漢代為贛榆縣所在地)
君子君子國在其北,衣冠帶劍,食獸,使二大虎在旁,其人好讓不爭。有薫華草,朝生夕死。一曰在肝榆之屍北。(連雲區與贛榆青口鎮之間)
工蟲在其北,各有兩首。一曰在君子國北。(此地有彩虹)
朝陽之𠔌,神曰天吳,是為水伯。在北兩水間。其為獸也,八首人面,八足八尾,皆青黃。(此地有朝陽之𠔌)
青丘國在其北,其狐四足九尾。一曰在朝陽北。(贛榆青口鎮以北)
帝命竪亥步,自東極至於西極,五億十選九千八百步。竪亥右手把算,左手指青丘北。一曰禹令竪亥。一曰五億十萬九千八百步。(竪亥的睏民國在青丘國之西,臨沂地區)
黑齒國在其北,為人黑,食稻啖蛇,一赤一青,在其旁。一曰在竪亥北,為人黑首,食稻使蛇,其一蛇赤。(嵐山安東衛,帝俊後裔,古姜姓紀國)
下有湯𠔌。湯𠔌上有扶桑,十日所浴,在黑齒北。居水中,有大木,九日居下枝,一日居上枝。(十日國,崇拜太陽,發明十月太陽歷,堯王城遺址)
雨師妾在其北。其為人黑,兩手各操一蛇,左耳有青蛇,右耳有赤蛇。一曰在十日北,為人黑身人面,各操一龜。(日照故城,東海峪一帶)
玄股之國在其北。其為人衣魚食,使兩鳥夾之。一曰在雨師妾北。(兩城鎮遺址)
毛民之國在其北,為人身生毛。一曰在玄股北。(膠南縣)
勞民國在其北,其為人黑。或曰教民。一曰在毛民北,為人面目手足盡黑。(青島市區,膠州三裏河一帶)
東方句芒,鳥身人面,乘兩竜。(句芒:春神) |
|
山經
第一捲 《南山經》
第二捲 《西山經》
第三捲 《北山經》
第四捲 《東山經》
第五捲 《中山經》
海經
第一捲 《海外南經》
第二捲 《海外西經》
第三捲 《海外北經》
第四捲 《海外東經》
第五捲 《海內南經》
第六捲 《海內西經》
第七捲 《海內北經》
第八捲 《海內東經》
第九捲 《大荒東經》
第十捲 《大荒南經》
第十一捲 《大荒西經》
第十二捲 《大荒北經》
第十三捲 《海內經》 |
|
《山海經》的地域範圍:《南山經》東起浙江舟山群島,西抵湖南西部,南抵廣東南海,包括今浙、贛、閩、粵、湘5省。
《西山經》東起山、陝間黃河,南起陝、甘秦嶺山脈,北抵寧夏????池西北,西北達新疆阿爾金山,《北山經》西起今內蒙、寧夏騰格裏沙漠賀蘭山,東抵河北太行山東麓,北至內蒙陰山以北。《東山經》包括今山東及蘇皖北境。《中山經》西達四川盆地西北邊緣。 |
|
《讀山海經》①
陶淵明 精衛銜微木②,將以填滄海。刑天舞幹戚③,猛志固常在。同物既無慮④,化去不復悔⑤。徒設在昔心⑥,良辰詎可待⑦! ◇古詩大意 精衛口含小小的木塊,將要填平深深的大海。刑天失敗仍揮舞盾斧,剛毅的精神始終存在。 同樣是生靈不存餘哀,化成了異物並無悔改。徒然胸懷昔日的雄心,美好的時刻怎可期待!
◇賞析
詩的前半部分,歌頌了精衛和刑天。“精衛銜微木,將以填滄海刑天舞幹戚,猛志固常在。”精衛是炎帝少女死後化為的精靈,雖然身小力薄,卻常西山之木以填於東海。“微木”與“滄海”是一組多麽強烈懸殊的對比,以微木填海何時方可填平?一如愚公一擔一石之移山。但詩人歌頌的是這種鍥而不捨的精神與矢志靡它的决心,衹要有這種精神與决心終有成功勝利的一天!“刑天舞幹戚”講的是刑天操斧執盾不甘失敗的故事。刑天被天帝斷首,仍然揮舞牌,剛毅的精神長留不衰。“猛志固常在”中的這個“固”字點明刑天的“猛志”本為其生來所固有而永不衰竭,無論失敗還是死亡終不能使其消減。詩人在“精衛”與刑天身上看到他們這種共有的百折不撓的堅強意志,從而加以贊頌謳歌,就隱含着詩人自身也時時以這種精神自策自勵。
這首詩的後半部分詩人進一步贊揚這兩個英雄頑強的鬥志。儘管良機已失,徒懷雄心,但他們也不存憂慮,毫無悔意。通過精衛和刑天的行動,寄托了自己的悲憤。
“同物既無慮,化去不復悔。徒設在昔心,良辰詎可待!”前二句寫“精衛”與“刑天”如此剛毅的緣由。“同物”、“化去”即物化之意。“物化”一般指死生變化而言。生與死不過是不同形式的“物化”,死衹不過是生的另一種形式而已。女媧變成精衛,刑天變成乳目臍口的怪神,都是由此物化為彼物,其精神不死,故而無論銜微木填海,或舞幹戚嚮敵,都能無慮而不悔。詩人在此以“物化”的哲學觀點激勵自己無慮不悔的鬥爭意志。最後二句是詩人思想情感又一次跌宕:表面上是感嘆精衛與刑天徒然存在着昔日猛志,但如願以償的時機豈能等到?實際上是詩人慨嘆理想的無法實現。前人認為此二句是詩人的自白之語。
女媧補天,出自《山海經·水經註》
我國古史神話傳說中,有一位女神,她叫女媧。女媧是個什麽樣的呢?傳說她是人首蛇身。女媧是一位善良的神,她為人類做過許多好事。比如說她女媧補天曾教給人們婚姻,還給人類造了一種叫笙簧的樂器。而使人們最為感動的,是女媧補天的故事。
傳說當人類繁衍起來後,忽然水神共工和火神祝融打起仗來,他們從天上一直打到地下,鬧得到處不寧,結果祝融打勝了,但敗了的共工不服,一怒之下,把頭撞嚮不周山。不周山崩裂了,撐支天地之間的大柱斷折了,天倒下了半邊,出現了一個大窟窿,地也陷成一道道大裂紋,山林燒起了大火,洪水從地底下噴涌出來,竜蛇猛獸也出來吞食人民。人類面臨着空前大災難。
女媧目睹人類遭到如此奇禍,感到無比痛苦,於是决心補天,以終止這場災難。她選用各種各樣的五色石子,架起火將它們熔化成漿,用這種石漿將殘缺的天窟窿填好,隨後又斬下一隻大龜的四腳,當作四根柱子把倒塌的半邊天支起來。女媧還擒殺了殘害人民的黑竜,剎住了竜蛇的囂張氣焰。最後為了堵住洪水不再漫流,女媧還收集了大量蘆草,把它們燒成灰,埋塞嚮四處鋪開的洪流。
經過女媧一番辛勞整治,蒼天總算補上了,地填平了,水止住了,竜蛇猛獸僉欠跡了,人民又重新過着安樂的生活。但是這場特大的災禍畢竟留下了痕跡。從此天還是有些嚮西北傾斜,因此太陽、月亮和衆星晨都很自然地歸嚮西方,又因為地嚮東南傾斜,所以一切江河都往那裏匯流。
1.誇父逐日:誇父與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飲,飲於河、渭,河、渭不足,北飲大澤。未至,道渴而死。棄其杖。化為鄧林。
2.刑天舞幹戚:“形天與帝爭神,帝斷其首,葬之常羊之山。乃以乳為目,以臍為口,操幹戚以舞。”後來陶淵明有詩:“刑天舞幹戚,猛志固常在".我覺得孫悟空有點刑天的氣概。
誇父逐日的故事
誇父逐日是一個神話故事。它講得是上古時期,神人誇父追趕太陽,最後被太陽烤死的事情。古籍《山海經》對此有詳盡描述:“誇父與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飲。飲於河、渭,河、渭不足;北飲大澤,未至,道渴而死。棄其杖,化為鄧(桃)林。”
這段記述是說:誇父追趕太陽,追至太陽身邊,因炎熱而口渴,喝幹了江河仍嫌不足,於是,欲飲沼澤之水,未等喝到,不幸渴死。手杖棄於路邊,競長成一片桃林。
誇父為何要去追趕太陽?
楊公驥先生認為,誇父逐日的故事有其極為深記得的寓意。
它說明“衹有重視時間和太陽競走的人,才能走得快;越是走得快的人,纔越感到腹中空虛,這樣才能需要並接收更多的水(不妨將水當作知識的象徵);也衹有獲得更多的水,才能和時間競走,才能不致落後於時間”。楊先生這一觀點被編入《中國文學》一書,受到許多同志的贊同。
另外,文學家蕭兵先生在其《盜火英雄:誇父與普羅米修斯》一書中稱:誇父逐日是為了給人類采擷火種,使大地獲得光明與溫暖。誇父是“盜火英雄”,是中國的普羅米修斯。
蕭兵先生的看法,頗有幾分浪漫色彩。
還有人把誇父逐日看成是自然界的一種爭鬥,誇父代表“水”,而太陽代表“火”。水神、火神相爭,水火不容。
誇父逐日的故事,給人以豐富的想象,也給人以深刻的啓迪。如何理解這個故事,已不僅僅是學術界關註的問題,而它積極的意義在於,人們以各自不同的理解,去認識這個世界,去實現自己美好的追求。
精衛填海
發音 jīng wèi tián hǎi 精衛填海
釋義 精衛銜來木石,决心填平大海。舊時比喻仇恨極深,立志報復。後比喻意志堅决,不畏艱難。
出處 《山海經·北山經》:“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女娃遊於東海,溺而不返,故為精衛,常銜西山之木石,以堙於東海。”
示例
原文
發鳩之山,其上多枯木,有鳥焉,其狀如烏,文首,白喙,赤足,名曰精衛,其鳴自詨。是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女娃遊於東海,溺而不返,故為精衛,常銜西山之木石,以堙於東海。漳水出焉,東流註於河。
譯文
太陽神炎帝有一個小女兒,名叫女娃,是他最鐘愛的女兒。炎帝不僅管太陽,還管五穀和藥材。他事情很多,每天一大早就要去東海,指揮太陽升起,直到太陽西沉纔回傢。
炎帝不在傢時,女娃便獨自玩耍,她非常想讓父親帶她出去,到東海太陽升起的地方去看一看。可是父親忙於公事,總是不帶她去。這一天,女娃便一個人駕着一隻小船嚮東海太陽升起的地方劃去。不幸的是,海上起了風暴,像山一樣的海浪把小船打翻了,女娃被無情的大海吞沒了,永遠回不來了。炎帝固然痛念自己的女兒,但卻不能用醫藥來使她死而復生,也衹有獨自神傷嗟嘆了。
女娃死了,她的精魂化作了一隻小鳥,花腦袋,白嘴殼,紅腳爪,發出“精衛、精衛”的悲鳴,所以,人們又叫此鳥為“精衛”。
精衛痛恨無情的大海奪去了自己年輕的生命,她要報仇雪恨。因此,她一刻不停地從她住的發鳩山上銜了一粒小石子,或是一段小樹枝,展翅高飛,一直飛到東海。她在波濤洶涌的海面上回翔闃,悲鳴着,把石子樹枝投下去,想把大海填平。
大海奔騰着,咆哮着,嘲笑她:“小鳥兒,算了吧,你這工作就幹一百萬年,也休想把大海填平。”
精衛在高空答復大海:“哪怕是幹上一千萬年,一萬萬年,幹到宇宙的盡頭,世界的末日,我終將把你填平!”
“你為什麽這麽恨我呢?”
“因為你奪去了我年輕的生命,你將來還會奪去許多年輕無辜的生命。我要永無休止地幹下去,總有一天會把你填成平地。”
精衛飛翔着、鳴叫着,離開大海,又飛回發鳩山去銜石子和樹枝。她銜呀,扔呀,成年纍月,往復飛翔,從不停息。後來,精衛和海燕結成了夫妻,生出許多小鳥,雌的像精衛,雄的像海燕。小精衛和她們的媽媽一樣,也去銜石填海。直到今天,她們還在做着這種工作。
人們同情精衛,欽佩精衛,把它叫做“冤禽”、“誓鳥”、“志鳥”、“帝女雀”“青鳥”,並在東海邊上立了個古跡,叫作“精衛誓水處”。 |
|
說起《山海經》,國人大都知道這是一本風格獨特的奇書、怪書。此書分《山經》五捲和《海經》十三捲,雖僅有三萬一千餘字,但就其敘述的內容而言,從天文、地理、神話、宗教,到民族、動物、植物、礦産等,天南海北,包羅萬象,堪稱我國古籍中藴珍藏英之最者,實為研究上古時代絶好的寶貴資料。然而,由於它所述多奇詭怪異,常被人斥為荒誕無經,所以,《山海經》的書名雖最早見之於《史記》,但司馬遷觀之卻嘆曰:"至《禹本紀》、《山海經》所有怪物,餘不敢言之也。"因此,直到約百年後漢成帝時, 劉嚮、劉歆父子奉命校勘整理經傳諸子詩賦,纔將此書公之於衆。 《山海經》涉獵之廣,內容之奇雜,從古至今使人對其該歸於何類多有分歧。《漢書·藝文志》將它列入形法傢之首,《隋書·經籍志》以下則多將它歸入地理書,但清《四庫全書總目提要》卻謂其為"小說之最古者爾",魯迅先生則將它視為"古之巫書"。因此,《山海經》問世之後,圍繞其內容、成書時間的爭論,對它的作者是誰一直衆說紛紜是個謎,乃至釀成學術界中千年未解的懸案。
按照劉嚮、劉歆父子和東漢王充的"正統"說法,《山海經》的作者是大禹和伯益,但人們在《山海經》中卻找到了發生在大禹和伯益以後的史實,因此"禹、益作說"受到了質疑。此後,隋朝的顔之推雖堅持舊說,但面對難以掩蓋的漏洞,他衹好用"後人羼入,非本文也"來作掩飾。所以,《山海經》的作者便成了衆多學者考證的對象,種種假說紛紛而出,如"夷堅作說";"鄒衍作說";後人綜合炎黃兩族的傳說而成說;南方楚人作說;巴蜀人作說;早期方士作說,等等。當代學者袁珂認為,《山海經》實際上是無名氏的作品,而且不是一時期一人所作。以上各說雖有不同,但都肯定《山海經》的作者是中國人。
不過,耐人尋味的是,有關《山海經》作者的爭論並未到此為止,一些學者、特別是國外學者對《山海經》的內容的作過仔細分析和研究後,將尋蹤作者的視角嚮國外延伸,作出了令人大吃一驚的結論。他們說,《山海經》並不是中國人所作,它的真正作者很可能是外國人。這種說法就象《山海經》中光怪陸離的神話一樣,讓人大開眼界!那麽,他們得出這種結論的根據何在? 法國漢學家馬伯樂認為,《山海經》所述地理係受到公元前5世紀外來的印度和伊朗文化潮流的刺激和影響而成。其言下之意,暗示《山海經》的作者可能是印度人或伊朗人。而香港學者衛聚賢在其《古史研究》一書中,進一步明確《山海經》的作者為印度人隋巢子。
1978年在臺北出版的《屈原與九歌》的作者蘇雪林在提及《山海經》時,又把作者的屬地推嚮更西更遠的巴比倫。他認為,《山海經》是關於阿拉伯半島中兩河流域的地理書,原為古巴比倫人所作,戰國時由波斯人帶到中國,其中有些關於中國地理的內容是後人混入的。他還認為,《山海經》可能是也是鄒衍的講義,由其弟子筆錄,但記錄者並非一人。
還有一些歐洲學者將《山海經》所記載的內容同希臘神話進行了比較,認為書中有關長耳、奇股、三足等怪人形象與希臘神話裏的怪物極其相似。另外,美國學者也認為,《山海經》中有對美洲大陸的精確描寫,如《海外東經》、《大荒東經》中描述的"光華之𠔌",與美國科羅拉多大峽𠔌有驚人的相似之處;《東山經》則生動而精確地描寫了美國內華達州的黑色石、金塊、舊金山灣的海豹、會裝死的美洲負鼠等。有些研究者還按照《山海經》指示的路綫考察了美洲大陸,發現兩者之間有着極為吻合的地理現象。從這些歐美學者的考證看,其弦外之音似乎《山海經》又成了希臘人或美洲人所作!
對《山海經》作者的爭論,從一個方面反映了今天此書在歷史、地理、文學、動植物學等諸多領域內有着極其重要的學術價值和學術地位。一些研究者從中國之外去尋覓作者的作法,雖然看上去有些牽強和難免嘩衆取寵之嫌,但也不乏真知灼見。究其原因,實因《山海經》所涵蓋的令人驚嘆的博大龐雜、無所不包的內容所致,以致使研究者産生了仁智互見的結論。因此,這一疑案的徹底破解尚需要時日。而現在看來,歷史學家凌純聲的看法可能較符合實際,即:《山海經》乃是以中國為中心,東及西太平洋,南至南海諸島,西抵西南亞洲,北到西伯利亞的一本《古亞洲地志》,它記述了古亞洲的地理、博物、民族、宗教等諸多寶貴的資料,至於其作者可能已難於確認。
《山海經》主要欄目:中篇新故事、聰明人的故事、城鄉奇聞、驚險故事、家庭悲喜劇、
親歷故事、清官故事、幽默與諷刺故事、民間傳奇、茶館趣聞錄、妙聯巧對故事、民間奇案、海外奇聞、傷心女子故事、宮廷密聞、三教九流的故事、謎語故事 |
|
《山海經》
Book of Mountains And Seas
shanhaijing
《山海經》(醜閱殼of掬ro翻倒厄如And反哪)成書於春秋
戰國時期,共18捲,39篇,廣泛輯錄了中國各地的山川、物産、
風俗、神話、民族及巫術方面的資料,由西漢末劉欲(後改名秀)
編定。
《山海經》全書約3萬餘字,記載了中國古代550座山,義舊
條水道。從地學角度看,先秦古籍中關於礦産、地質等方面的
記述,以《山海經》記載為最多。《山經》部分又分為“南山經”、
“西山經”、“北山經”、“東山經”、“中山經”,合稱《五藏山經》。
在《山經》部分,作者對礦産的記述方法是把礦種和産地聯繫起
來論述的。關於礦産的種類,全書記載達100餘種,大致可分
為石、玉、碧、丹、堅、金、銀、銅、鐵、錫以及岩石、礦物等礦産。
在《山經》的結尾處,作者假托大禹的話對當時中國的地學礦産
知識作了概括和總結。“天下出銅之山四百六十七,出鐵之山
三千六百九十”。
《山海經》中對一些河流的發源地、流嚮、流域作了記述,同
時對某些山體的地貌與範圍,對沙漠和岩溶現象也有記述。
(李部榮陳寶國)
|
|
- n.: the Classic of Mountains and Rivers
- v.: title of a book dealing with geography as known to the ancient Chinese, author unknown
|
|
| 歷史 | 神話 | 盤古 | 江蘇 | 湖泊 | 江南 | 古鎮 | 詞語 | | 地理 | 湖 | 東曦既駕 | 曦和 | 人物 | 傳說 | 神仙 | 妖怪 | | 仙靈 | 軒轅劍 | 心燈 | 神獸 | 遊戲開發 | 詩經 | 中國古典文學 | 商頌 | | 鵲山 | 招搖山 | 更多結果... |
|
|
| 新·山海經 | 山海經緯 | | 新山海經 | 山海經學 | | 讀山海經 | 山海經夔 | | 談山海經 | 山海經物語 | | 山海經箋疏 | 天天山海經 | | 上山海經表 | 圖解山海經 | | 山海經異獸 | 一休山海經 | | 山海經怪獸 | 讀山海經圖 | | 山海經校註 | 註山海經敘 | | 珍版山海經 | 閑讀山海經 | | 手持山海經 | 山海經選讀本 | | 阿長和山海經 | 阿長與山海經 | | 和陶讀山海經 | 山海經稱為類 | | 古本山海經圖說 | 全註全譯山海經 | | 經典圖讀·山海經 | 經典圖讀山海經 | | 國學大書院-山海經搜神記 | 山海經圖文百科1000問 | | 讀山海經·精衛銜微木 | 讀山海經·誇父誕宏志 | | 中華經典藏書―山海經 | 《阿長與〈山海經〉》 | | 讀山海經·孟夏草木長 | 讀山海經·逍遙蕪臯上 | | 圖解山海經中國的創世史詩 | 中華經典藏書山海經 | | 和陶讀《山海經》 | 讀山海經十三首其四 | | 讀山海經十三首其八 | 讀山海經十三首其九 | | 讀山海經十三首其十 | 讀山海經十三首其十一 | | 讀山海經十三首其十二 | 讀山海經十三首其十三 | | 讀山海經十三首其五 | 讀山海經十三首其六 | | 讀山海經十三首其七 | 讀山海經十三首其一 | | 讀山海經十三首其二 | 讀山海經十三首其三 | | 失落的天書(山海經與古代華夏世界觀) | 圖解山海經——中國的創世史詩 | | 北京山海經緯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 子瞻和陶公讀山海經詩欲同作而未成夢中得數句覺而補之 | | 讀《山海經》十三首∶其十三 | 讀《山海經》十三首∶其十二 | | 讀《山海經》十三首∶其十一 | 讀《山海經》十三首∶其十 | | 讀《山海經》十三首∶其九 | 讀《山海經》十三首∶其八 | | 讀《山海經》十三首∶其一 | 七月十四日韓持國直廬同觀山海經 | | 和陶讀山海經十三首韻送機簡堂自景星岩再住隱靜 | 讀《山海經》十三首∶其二 | | 讀《山海經》十三首∶其三 | 讀《山海經》十三首∶其七 | | 讀《山海經》十三首∶其六 | 讀《山海經》十三首∶其五 | | 讀《山海經》十三首∶其四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