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云禅寺
慈云禅寺联系方式地址:江苏省淮安市慈云街2号 邮编:223001 电话:0517-3941076慈云禅寺投诉电话淮安市旅游投诉电话:0517-3605355 江苏省旅游投诉电话:025-83418185 国家旅游投诉电话:010-65275315慈云禅寺最佳旅游时间四季皆宜旅游,尤以春暖花开或秋风送爽之际为佳。慈云禅寺美食淮安,作为人文荟萃的全国历史文化名城和敬爱的周总理故乡,人杰地灵、风光秀美、物产丰富,千百年来,这里孕育了灿烂的文化,是名扬中外的淮扬菜系的发源地之一.淮安菜是淮扬菜系不可缺少、不可替代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端可追溯到新石器时代的“青莲岗文化”,至迟在距今六千多年以前,当地先民已用陶器烹饪,经过数千年的变迁,至明清时期成为体系完整、风格独特、享誉南北的独立流派,和扬州等地一道,为淮扬菜系的最终形成作出了杰出的贡献。淮安菜讲究选料和前期加工;讲究刀工的合理运用;讲究火候的恰到好处;讲究调味的和合多变;讲究菜式的丰富多彩。其中的“软兜长鱼”、“平桥豆腐”、“鸡腿扒乌参”、“开洋扒蒲菜”、“朱桥甲鱼”、“生熏白鱼”、“风白鱼”、“清炒黄瓜鱼”、“白煮淮鲇”、“拆骨掌翅”、“炖家野”、“叉烤长鱼方”、“钦工肉圆”、“文楼汤饱”、“淮安茶馓”、“淮饺”等,早已成为淮扬菜的经典代表。《清稗类钞》录有全国五大名筵,淮安就独占其二,一为全鳝席,一为全羊席,与烧烤席、燕窝席、豚蹄席齐名天下。慈云禅寺交通公交4、28路车 古云﹕山不在高﹐有仙则灵﹔水不在深﹐有龙则名。在江苏淮阴市区一条平常的街道里﹐座落着一座十方丛林──慈云禅寺。这里既非名山大川﹐也不是旅游胜地。但却是苏北大地上住持如来正法的一方清净道场。平时来此进香参访,挂单实修的人很多﹐特别是到了佛菩萨的圣诞日﹐更是香火鼎盛﹐人烟如织。 慈云禅寺﹐原名慈云庵﹐始建于明万历四十三年(公元1615年)。清顺治十五年(1656)﹐清世祖福临召当时的武康名僧玉琳进京﹐对之“慰劳优渥”﹐送居万善殿﹐不时前往“临访道要”﹐“恨相见之晚﹐特赐号大觉禅师。”后又晋封“大觉普济能仁国师”﹐名闻一时。康熙十四年(1675)﹐已近垂暮之年的玉琳国师只身云游﹐挂单于淮安府(今淮阴)慈云寺﹐八月十日说偈跌坐而逝﹐为佛法作了最后一次布施﹐以自己的肉身来兴隆此一方道场。玉琳国师的肉身尚存﹐文革中被好心人掩埋﹐一时没下落﹐现正在寻找﹐相信会有重现的一天。他是历史上作为国师身份的僧人成就肉身的唯一。雍正十三年(1735)﹐清世宗以清江浦慈云庵为大觉圆寂之所﹐诏拨淮关银照大丛林式兴建﹐置香火地﹐命内务大臣﹑淮关监督年希尧督建此寺﹐钦赐《慈云禅寺》匾额﹐改庵为寺﹐至乾隆四年(1739)大功告成。建有钟﹑鼓二楼﹐东﹑西牌楼,上书为朕亲临﹐文官下轿﹐武官下马。殿院前后五进﹐依此为山门殿﹑金刚殿﹑大雄宝殿﹑藏经殿﹑国师殿。大山门上悬挂着雍正皇帝钦赐匾额﹐殿内佛像庄严﹐殿宇华丽壮观﹐寺内花木葱郁。其后﹐又屡蒙皇帝赐紫衣袈裟﹑赐藏经﹑伞盖经﹑玉如意﹑藤杖面等﹐遂名跻江淮﹐成为大丛林。乾隆帝曾二度于南巡时到寺内瞻礼﹐钦赐匾额《慧照常圆》﹐ 并留下诗文《慈云寺瞻礼》﹑《慈云寺瞻礼迭庚子诗韵》...... 咸丰十年﹐慈云寺部份殿堂毁于兵燹。同治元年(1862)﹐寺住持僧静修矢志兴复﹐集资重建﹐经营二十余年﹐复厥旧观。计占地1.6万平方米左右。是时宫殿盘郁﹐琼楼玉宇﹐飞檐流丹﹐佛塔高耸﹐精湛工艺﹐巧夺天工。 民国七年(1918)﹐慈云寺大雄宝殿毁于火。寺庙从此日渐颓败。六十年代﹐被市五金公司挪用为库房。院内仅存天王殿﹑藏经殿﹑国师殿及部份罗汉堂。 1986年﹐江苏省人民政府批复同意慈云寺修复开放﹐列为省重点寺庙之一。89年天王殿收回﹐93年6月藏经殿﹑国师殿﹑罗汉堂重归佛门﹐11月五金仓库从寺内全部搬出。收回的殿堂由于年久失修﹐已破败不堪。柱歪梁斜﹐屋面下沉﹐墙角摊塌﹐屋顶通风透亮。为此﹐本寺方丈德林大和尚委托市佛教协会会长﹑慈云寺监院觉顺法师为主办人﹐想方设法重修慈云寺。觉顺法师刚来时﹐慈云寺连一张桌椅板凳都没有﹐山门外买三辣汤的老婆婆同情老法师﹐给了他一张三条腿的桌子让他挨着墙用斋。他带领常住僧众多方化缘﹑筹集资金﹐开始了艰难的重建工作。为了节约资金﹐保证质量﹐觉顺法师不顾自己年事已高﹐事必躬亲﹐经常工作到深夜﹐即使病倒在床也不停工作。经觉顺法师和常住僧众及护法居士们多年来的努力﹐目前屋面已重修﹐摊塌的墙面砖已全部更新粉刷﹐并换上了雕花门窗。还在市政府的支持协助下﹐解决了山门殿原址上五户居民和慈云街农贸市场搬迁等问题﹐使山门得以重建。 目前﹐新建的山门殿上﹐镶嵌着全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老居士亲笔题写的“慈云禅寺”金字匾额。天王殿﹑藏经殿(暂代大雄宝殿)﹑国师殿已修茸一新﹐还将原库房改建成三圣殿﹑地藏殿﹑观音殿及禅房﹑斋堂﹑僧人宿舍等﹐重建的 慈云寺于94年12月15日正式对外开放。觉顺法师与寺中诸法师﹑居士们为了更好的宏扬正信佛法﹑庄严国土﹐利乐有情﹐已收回慈云一条街﹐计20多亩﹐正筹划修建﹐以恢复慈云寺金碧辉煌的原貌。 今日的慈云寺﹐正以她十方丛林的宽广胸怀﹐接纳着海内外四众弟子来此修学办道。目前寺里建有100多人住宿的客房﹐收藏了包括三部大藏经在内的法宝典籍﹐还经常集资翻印佛法书籍赠送结缘。觉顺法师的难行能行﹑难忍能忍的菩萨道精神﹐更是感化了不少年轻人来此归投出家。现任维那师﹑知客师的昌恩师﹐原籍是河南省﹐93年从重庆某大学毕业分配在淮阴工作﹐他原是练中功的﹐总想将来传功济世﹐成就一番大事业。95年底因看《坛经》﹐经中六祖的一句话使他似有所悟﹐他带着对人生宇宙真理的追求﹐找到慈云寺准备借地闭关修行﹐克期求证。在觉顺法师的慈悲摄化和菩萨道精神感召下﹐他明白了只有修学佛法﹐发菩提心﹐行菩萨道才是他唯一要寻找的解脱道﹐96年2月他毅然地投在觉顺法师座下出家了。三年多来﹐昌恩师跟着师父﹐修学非常精进刻苦﹐对佛法修行颇有造诣﹐被其它年长的师兄戏称为“大和尚”﹐也帮师父分担了许多寺院的事务。 慈云寺同样也以道场的清净感得天南地北的诸多居士慕名来此修学﹐并自愿在寺庙中帮忙。寺里事务很多﹐因为香客不断﹐木﹑瓦﹑漆工也一直不停地在做着修建工作﹐觉顺老法师拖着病体四处奔波﹐甚至为了买角钢都要亲自走一趟﹐各位僧人﹑居士也都各住其位﹐各司其职﹐有条不紊﹐辛勤忙碌不停﹐将修学佛法融合于行住坐卧之中。 这里佛像庄严﹐道场清净﹐仪律威严﹐学风端淳。晨钟暮鼓﹐早晚上殿礼拜讽诵﹐饭食经行﹐无一不按丛林仪轨而行。晚斋后﹐僧众﹑居士们还一起聚集在禅堂里﹐跟着昌恩师学习校正经咒读音﹐唱诵声调﹐维那领起﹐敲打各种法器等规仪。我曾几次去寺里参加过早晚上殿礼拜课诵﹐并经历了四月初八释迦佛祝诞﹑升旗﹑放生﹑说三皈﹑授五戒﹑打供﹑做道场等仪式﹐每一项仪式都是那么清净﹑庄严﹑相好。梵音优扬﹐时常令我感动﹐令我流泪﹐令我向往﹐唤起我旧梦依稀。一跨进慈云寺的山门﹐心中就升起一种祥和宁静温馨的感觉﹐遇着的每一位出家人都是那么谦和安详。我的一位同修去寺里两次﹐即向法师请求让她来此出家...... 今日慈云寺之所以成为四众弟子向往归投的清凉世界﹐既是佛菩萨悯有情之慈悲加被﹐也与觉顺法师秉持玉琳国师家风﹐严守戒规﹐广行菩萨道是分不开的。老法师从不攀外缘﹐不结交权贵﹐也嘱咐弟子们不管现在将来﹐即使寺里一分钱 也没有﹐饿死冻死也绝不为金钱攀俗缘﹑赶经忏﹑外出做佛事﹐不拿如来袈裟换饭吃﹐不将佛法送人情﹐不走过场打什么观音七﹑地藏七﹐要做就做专修的念佛七。他对真心向道的人非常慈悲﹐无论你是一字不识的老太太﹐还是地位卑贱的农夫﹑工匠﹐他都有问必答﹐一一开示化导。如果用斋时间到了﹐他老还亲自把你领到斋堂﹐安排就斋。因此﹐附近的居民﹐甚至邻近各县的善士﹐都喜欢抽空来慈云寺坐一坐﹐听老法师讲讲佛法﹐结个善缘。老法师对常住僧众和常随居士等也是关怀备至﹐寺里专门有个备以常用药的小医务室。对年高僧人也老有所养﹐寺里还专门从外边聘请一个人来服侍一位八十多岁的老僧的饮食起居。老法师常开示弟子们﹐人身难得﹐佛法难闻﹐修行要作稀有想﹐要如救头燃﹐把自己看作已死人﹐一切都交给佛菩萨安排﹐放下万缘﹐一心办道﹐脱轮回﹐了生死。 觉顺法师曾于九七年作为中日韩佛教友好交流代表团成员出国参观访问﹐他放眼今日世界之佛法弘化﹐既要继承历代大德的玄古纯正道风﹐又要利用现代科学之工具﹐因而寺里投资买回了带声卡音箱的计算机﹐将寺庙内珍藏的法宝典籍编 录存档。并入了国际互联网﹐籍此进行网上弘法和数据交流。 同时觉顺法师还十分注重对年轻僧人的素质培养﹐他指导并放手让年轻人主持各种仪式﹑法会。今年二月初一慈云寺举办了恢复寺规以来的第一次念佛七﹐由昌恩师做主七师﹐整个佛七自始至终贯穿着古代丛林大德棒喝截流的活泼道风﹐七天中只有年轻的昌恩师一个人在说话﹐他仿照历代丛林的正统仪规﹐真正不留情面﹐管你什么身份﹐在此一律平等。每天除了早晚上殿﹑过堂外﹐保证九小时的念佛专修﹐目的就是除习气﹐了生死﹐克期求证。第六天上午还没有出消息﹐常恩师一时悲心切愿骤发﹐在座前痛哭流涕﹐场中七﹑八十人也哭成一片﹐惭愧心大发啊。到第七天﹐有六﹑七人达到了事一心不乱。此次念佛七非常圆满成功(寺里计划待机缘成熟还将举办此类不赶过场﹑以期求实证的专修佛七)。由此可见玉琳国师道风后继有人。 慈云禅寺﹐就是这样一座十方丛林﹐这么一处菩萨道场﹐是我们修学佛法成就佛道的活水源头。我们在这里体会到了菩萨道精神﹐看到了佛法于末法时期中兴的曙光。 慈云禅寺﹐原名慈云庵﹐始建于明万历四十三年(公元1615年)。清顺治十五年(1656)﹐清世祖福临召当时的武康名僧玉琳进京﹐对之“慰劳优渥”﹐送居万善殿﹐不时前往“临访道要”﹐“恨相见之晚﹐特赐号大觉禅师。”后又晋封“大觉普济能仁国师”﹐名闻一时。康熙十四年(1675)﹐已近垂暮之年的玉琳国师只身云游﹐挂单于淮安府(今淮阴)慈云寺﹐八月十日说偈跌坐而逝﹐为佛法作了最后一次布施﹐以自己的肉身来兴隆此一方道场。玉琳国师的肉身尚存﹐文革中被好心人掩埋﹐一时没下落﹐现正在寻找﹐相信会有重现的一天。他是历史上作为国师身份的僧人成就肉身的唯一。雍正十三年(1735)﹐清世宗以清江浦慈云庵为大觉圆寂之所﹐诏拨淮关银照大丛林式兴建﹐置香火地﹐命内务大臣﹑淮关监督年希尧督建此寺﹐钦赐《慈云禅寺》匾额﹐改庵为寺﹐至乾隆四年(1739)大功告成。建有钟﹑鼓二楼﹐东﹑西牌楼,上书为朕亲临﹐文官下轿﹐武官下马。殿院前后五进﹐依此为山门殿﹑金刚殿﹑大雄宝殿﹑藏经殿﹑国师殿。大山门上悬挂着雍正皇帝钦赐匾额﹐殿内佛像庄严﹐殿宇华丽壮观﹐寺内花木葱郁。其后﹐又屡蒙皇帝赐紫衣袈裟﹑赐藏经﹑伞盖经﹑玉如意﹑藤杖面等﹐遂名跻江淮﹐成为大丛林。乾隆帝曾二度于南巡时到寺内瞻礼﹐钦赐匾额《慧照常圆》﹐ 并留下诗文《慈云寺瞻礼》﹑《慈云寺瞻礼迭庚子诗韵》...... 咸丰十年﹐慈云寺部份殿堂毁于兵燹。同治元年(1862)﹐寺住持僧静修矢志兴复﹐集资重建﹐经营二十余年﹐复厥旧观。计占地1.6万平方米左右。是时宫殿盘郁﹐琼楼玉宇﹐飞檐流丹﹐佛塔高耸﹐精湛工艺﹐巧夺天工。 民国七年(1918)﹐慈云寺大雄宝殿毁于火。寺庙从此日渐颓败。六十年代﹐被市五金公司挪用为库房。院内仅存天王殿﹑藏经殿﹑国师殿及部份罗汉堂。 1986年﹐江苏省人民政府批复同意慈云寺修复开放﹐列为省重点寺庙之一。89年天王殿收回﹐93年6月藏经殿﹑国师殿﹑罗汉堂重归佛门﹐11月五金仓库从寺内全部搬出。收回的殿堂由于年久失修﹐已破败不堪。柱歪梁斜﹐屋面下沉﹐墙角摊塌﹐屋顶通风透亮。为此﹐本寺方丈德林大和尚委托市佛教协会会长﹑慈云寺监院觉顺法师为主办人﹐想方设法重修慈云寺。觉顺法师刚来时﹐慈云寺连一张桌椅板凳都没有﹐山门外买三辣汤的老婆婆同情老法师﹐给了他一张三条腿的桌子让他挨着墙用斋。他带领常住僧众多方化缘﹑筹集资金﹐开始了艰难的重建工作。为了节约资金﹐保证质量﹐觉顺法师不顾自己年事已高﹐事必躬亲﹐经常工作到深夜﹐即使病倒在床也不停工作。经觉顺法师和常住僧众及护法居士们多年来的努力﹐目前屋面已重修﹐摊塌的墙面砖已全部更新粉刷﹐并换上了雕花门窗。还在市政府的支持协助下﹐解决了山门殿原址上五户居民和慈云街农贸市场搬迁等问题﹐使山门得以重建。 目前﹐新建的山门殿上﹐镶嵌着全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老居士亲笔题写的“慈云禅寺”金字匾额。天王殿﹑藏经殿(暂代大雄宝殿)﹑国师殿已修葺一新﹐还将原库房改建成三圣殿﹑地藏殿﹑观音殿及禅房﹑斋堂﹑僧人宿舍等﹐重建的 慈云寺于94年12月15日正式对外开放。觉顺法师与寺中诸法师﹑居士们为了更好的宏扬正信佛法﹑庄严国土﹐利乐有情﹐已收回慈云一条街﹐计20多亩﹐正筹划修建﹐以恢复慈云寺金碧辉煌的原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