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级市 : 中国 >河南 >南阳 > 邓州市
显示地图
目录
概况 Dengzhou City
  邮编:474150 代码:411381 区号:0377
  拼音:Dèng Zhōu Shì 英译:Dengzhou City
  
    邓州市为河南省辖县级市,由南阳市代管。位于河南省西南部,西南与湖北省接壤。总面积2294平方千米,建成区面积35平方千米。总人口157万人(2006年末)。
    全市辖3个街道、13个镇、11个乡:古城街道、花洲街道、湍河街道、罗庄镇、汲滩镇、穰东镇、孟楼镇、林扒镇、构林镇、十林镇、张村镇、都司镇、赵集镇、刘集镇、桑庄镇、彭桥镇、张楼乡、白牛乡、夏集乡、裴营乡、文渠乡、高集乡、陶营乡、小杨营乡、腰店乡、龙堰乡、九龙乡。市政府驻花洲街道。
  
    地处南阳盆地西南部。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全市最高点为西部朱连山海拔469.7米,东南部最低处海拔85米。境内河流属长江水系,有白河、湍河、赵河、严陵河、刁河等。年均降水量730毫米,年均气温15℃。矿藏主要有碳酸钙、墨玉、大理石。国家粮食、黄牛、外贸烟出口生产基地和河南省棉花、芝麻生产重点市。
    1989年被国务院确定为对外开放城市,1993年被确定为改革开放特别试点市,1996年被省政府命名为历史文化名城,2001年被省确定为优先发展中等城市的试点市,2004年被省委、省政府确定为5个重点扩权县(市)之一和对外开放重点县(市)。
    焦(作)枝(城)铁路、许平南高速公路、207国道过境和六条省道过境。名胜古迹有太子岗、八里岗、黑龙庙等仰韶文化、龙山文化遗址及福胜寺塔、花洲书院等。
邓州简介
  邓州市地图邓州市地处豫、鄂、陕交界,素有“三省雄关”、“豫西南门户”之称。全市辖28 个乡镇(办、区), 154 万人,总面积2294 平方公里,总耕地面积240 万亩。中心城区建成区面积35 平方公里,人口30 万人。2010 年建成区面积40 平方公里,人口40 万人;2020 年建成区面积达到50 平方公里,城市人口超过50 万人。1988 年撤县建市,1989 年被国务院确定为对外开放城市,1993 年被国务院确定为改革开放特别试点市,1996 年被省政府命名为历史文化名城,2001 年被省政府确定为优先发展的中等城市试点市,2004 年被省委、省政府确定为5 个重点扩权市之一。
  邓州历史悠久、文化灿烂。约公元前21 世纪,夏帝仲康封其子于邓,即有邓国。隋文帝开皇三年(公元583 年)改为邓州,民国三年(公元1913 年)改为邓县.古老的邓州为后人留下众多的名胜古迹。现有八里岗遗址、邓国侯吾离陵、福胜寺塔、花洲书院等93 处文物保护单位,其中八里岗遗址距今有6800 多年历史,1994 年被评为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市内现有著名景点8 处,景色宜人,邻近驰名中外的道教圣地武当山和国家级自然生态区神农架及亚洲第一大淡水湖丹江口水库,旅游前景广阔。
  邓州地灵人杰,英才辈出。古代曾诞生过1 位圣人、62 代侯王、11位宰相、3 位状元、1位榜眼、66位进士、202位举人、21 名著名军事将领。汉代“医圣”张仲景,南北朝政治家宗懔,明相李贤,清雍正帝师彭始传等,原国务院副总理、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习仲勋,现代有著名作家姚雪垠、教育家韩作黎、当代军旅作家周大新等。同时,唐宋时期的名臣韩愈、寇准、范仲淹曾先后在邓州任职,后人尊称“三贤”。范仲淹在邓州写下了不朽名篇《 岳阳楼记》 ,留下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千古名句,以其崇高的思想境界,历历激越后人。
  邓州区位优越,交通便利.位于武汉一西安一郑州大三角和南阳一襄樊一十堰小三角中心,起着承东启西的“桥梁”作用,南水北中线工程渠首在邓州境内穿越50 公里;邓州距襄樊、老河口、南阳三个机场均在60 公里以内,可直达全国各地。
  邓州物产丰富,资源雄厚.盛产小麦、棉花、烟草、小辣椒、花生、豆类,被国家确定为商品粮、优质棉基地县(市), 是河南省油料生产和优质烟出口重要县(市)。年粮食总产10 亿公斤以上,棉花总产3500 万公斤,烟叶总产2000 万公斤,花生1000 万公斤;畜产品资源丰富,是南阳黄牛中心产区,年存栏45 万头,生猪存栏70 万头,家禽1500 万只。邓州素有“粮仓”之称,是全国商品粮基地和粮食生产先进县、河南省油料生产和优质烟叶出口重点市。邓州矿藏资源得天独厚,水泥灰岩储藏量13 亿吨,溶剂灰岩2 亿吨,黑墨大理石1100 万立方米,花岗岩储量600 万立方米。
  邓州经济社会发展迅速。近年来,邓州市在上级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团结带领全市广大干部群众,紧紧围绕建设“经济强市、文化名市、现代化中等城市”目标,大力弘扬“负重拼搏,敢于创新,坚韧不拔,实干兴业”的邓州精神,坚持" ‘三抓,带动、产业支撑、项目开发、城乡互动、优化环境”二十字方针,振奋精神,抢抓机遇,重点突破,创新工作,全市呈现出经济蓬勃发展、大局持续稳定、社会和谐共进的良好局面。2007 年,全市实现生产总值173 亿元,同比增长13.2% ; 完成地方财政收入4.3 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52.8 亿元,同比增长55.8%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0.7 亿元,同比增长18.l%;农民人均纯收入4347 元,同比增长19.2%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217 元,首次突破万元大关,同比增长21.9% ;市域综合经济实力提升,在豫西南的辐射带动力凸现。
行政区划
  邓州市辖3个街道、13个镇、11个乡:古城街道、花洲街道、湍河街道、罗庄镇、汲滩镇、穰东镇、孟楼镇、林扒镇、构林镇、十林镇、张村镇、都司镇、赵集镇、刘集镇、桑庄镇、彭桥镇、张楼乡、白牛乡、夏集乡、裴营乡、文渠乡、高集乡、陶营乡、小杨营乡、腰店乡、龙堰乡、九龙乡。
   古城街道 代码:411381001 常住人口:8.3万 2006年,辖8个社区:大西关社区、胜利街社区、民主街社区、新华街社区、小西关社区、新西社区、三里桥社区、解放社区。
  花洲街道 代码:411381002 常住人口:6.1万
  2006年,辖9个社区:前进街社区、建设街社区、春风阁社区、南桥店社区、小东关社区、大东关社区、三里阁社区、陈湾社区、张白社区。
  湍河街道 代码:411381003 人口:4.9万
  2006年,辖17个社区:姚巷社区、槐树社区、湍南社区、十里铺社区、海营社区、张寨社区、辛庄社区、许庄社区、丁屯社区、八里王社区、榆林社区、水车社区、三里河社区、金雷社区、白庄社区、金营社区、老李庄社区。
  罗庄镇 代码:411381102 常住人口:5.2万
  2006年,辖2个社区、21个村委会:罗东社区、罗西社区、岑子村、马岗村、周郝村、张宋洼村、林堡村、唐坡村、南古村、冯坡村、董寨村、白营村、肖营村、岭上村、青冢村、董赵村、张楼村、陈家村、王岗村、任岗村、高庄村、宅子村。
  汲滩镇 代码:411381103 常住人口:6.6万
  2006年,辖1个社区、30个村委会:汲滩社区、孙庄村、刁堤村、廖寨村、孙寨村、东李洼村、刘岗村、南王村、张桥村、胜利村、元庄村、柿庄村、糜渠村、油李村、曾庄村、赵庄村、河口村、后寨村、王营村、罗营村、张井村、前渠村、莲花村、杨庄村、大王营村、东李岗村、王寨村、魏庄村、黄庄村、梁寨村、庞庄村。
  穰东镇 代码:411381104 常住人口:8.2万
  2006年,辖3个社区、28个村委会:穰西社区、穰东社区、穰南社区、前庄村、草庄村、小寨村、翟庄村、霍庄村、邹庄村、郑庄村、葛营村、明寨村、董周村、霍池村、梁庄村、三教村、牛庄村、周楼村、新铺村、房庄村、孙营村、柳庄村、白龙村、泰山庙村、刘顺雨村、高孙村、张拔庄村、张庄村、八里桥村、火星庙村、侯庄村。
  孟楼镇 代码:411381105 常住人口:2.52万
  2006年,辖3个社区、11个村委会:孟楼社区、兰冲社区、晋公社区、大刘岗村、玉皇阁村、大孔村、胡庄村、小孔村、西竹村、军九村、白楼村、长乐村、耿营村、南孔村。
  林扒镇 代码:411381106 常住人口:5.3万
  2006年,辖1个社区、17个村委会:林扒社区、沟王营村、马营村、西许村、周西村、阎东村、宋岗村、彭庄村、千兵村、吴岗村、辛家村、张仙营村、南许营村、姜营村、邱岗村、小李营村、南朱营村、下郝村。
  构林镇 代码:411381107 常住人口:7.1万
  2006年,辖2个社区、24个村委会:构林社区、郭庄社区、前王村、魏集村、岗岔楼村、古村、董家村、河上村、后张村、花栎树村、杨冢村、官刘村、袁宋村、袁岗村、贺营村、冯营村、河湾村、杨渠村、宋营村、司营村、赵岗村、李营村、高洼村、余集村、沈马岗村、夏洼村。
  十林镇 代码:411381108 常住人口:4.96万
  2006年,辖2个社区、25个村委会:十东社区、十西社区、王河村、张坡村、操场村、魏寨村、大路武村、贾寨村、风杨村、汤河村、安乡村、杨寨村、郭沟村、黄岗村、柳堰村、河池村、何营村、北岗村、宋集村、罗岗村、景岗村、景营村、大西村、大东村、堰子河北村、堰子河南村、习营村。
  张村镇 代码:411381109 常住人口:6.06万
  2006年,辖2个社区、23个村委会:张北回族社区、张南社区、冠军村、五湖村、郭王村、路寨村、贾桥村、朱营村、西裴营村、芦家村、杨楼村、高刘村、西河村、杜庄村、程营村、堰子赵楼村、梁庄街村、路庄村、赵家村、堰子王营村、李洼村、崔坡村、上营村、高家村、李楼村。
  都司镇 代码:411381110 常住人口:4.2万
  2006年,辖1个社区、18个村委会:都司社区、赵桥村、鲁家村、索程村、张洼村、小河刘村、扈庙村、丁集村、宣庄村、昌岗村、姚李村、刘洼村、八里村、大程营村、陈园村、户张村、大罗村、索庄村、冯王村。
  赵集镇 代码:411381111 常住人口:6.63万
  2006年,辖1个社区、24个村委会:赵集社区、宋家岗村、吕家村、赵马村、堤南高村、大赵营村、余家寨村、赵庙村、梨园郭村、小王集村、扁担张村、尚寨村、罗家村、河南村、河北村、秦杨村、彭家村、竹园李村、范岗村、黑白洼村、冀寨村、西孔村、东孔村、穆王营村、林头村。
  刘集镇 代码:411381112 常住人口:6.3万
  2006年,辖1个社区、23个村委会:刘集社区、胡鲁营村、小桥李村、石营村、单坡村、王赵坡村、郑赵集村、余家村、何冲村、钱湾村、李谦桥村、曾家村、秋树李村、钱集村、孙庄寺村、厚桥村、高河村、雷庄村、齐集村、户周村、王良村、陈桥村、杜营村;农科组村。
  桑庄镇 代码:411381113 常住人口:5.6万
  2006年,辖1个社区、18个村委会:桑庄社区、高店村、周庄村、格东湖村、湖堰村、田营村、双跃村、东鲁营村、西鲁营村、官路营村、西桥村、赵湾村、尹集村、尹营村、陈堂村、孔庄村、大李岗村、仝寨村、新华村。
  彭桥镇 代码:411381114 常住人口:4.9万
  2006年,辖1个社区、19个村委会:彭桥社区、严岗村、刘山村、赵河村、孙祁村、中楼村、丁南村、丁北村、赵建岗村、柏林村、高营村、时家村、郭庙村、丁冲村、林山村、绳岗村、禹南村、庙湾村、南岗村、陈堰村。
  张楼乡 代码:411381301 常住人口:3.82万
  2006年,辖20个村委会:老君村、文营村、吴集村、寺后村、李家村、张油坊村、刘楼村、耿家村、门庙村、牛王村、北张坡村、龚家村、小丁村、茶庵村、大庄村、吕楼村、谷楼村、东大王营村、丁湾村、孙渠村。
  白牛乡 代码:411381302 常住人口:4.6万
  2006年,辖23个村委会:白东村、窦堂村、盛营村、何庄村、庄子村、秦杨营村、白西村、栗扒村、干渠村、前张村、故事桥村、扇刘村、竹筲陂村、万庄村、严陵村、土楼村、单桥村、西刘楼村、娘娘庙村、河南郭庄村、谷社村、薛营村、邵营村。
  夏集乡 代码:411381304 常住人口:7.5万
  2006年,辖28个村委会:夏集村、郭关庙村、坡刘村、岗上村、邓营村、常营村、梅张村、翟坡村、小庄村、高台村、程集村、解放庄村、陈营村、小耿营村、苏家村、李官村、白塔村、大桥村、耿庄村、关刘村、贾洼村、城皇庙村、田洼村、王集村、万营村、唐张村、篦张村、孙沟村。
  裴营乡 代码:411381305 常住人口:8.3万
  2006年,辖28个村委会:裴营村、房营村、许营村、东丁村、大丁村、玉皇村、屈湾村、魏寺村、大耿营村、军杨村、寇营村、辛家村、和平村、前郑村、小刘营村、锞郑村、青冢坡村、滕楼村、幸福村、七潭村、张庙村、胡丁村、老常营村、花园村、闸刘村、小张闸村、大曾村、汤集村。
  文渠乡 代码:411381310 常住人口:6.6万
  2006年,辖21个村委会:文渠村、老街村、尹洼村、汤庄村、西许营村、泰山村、屈店村、蒋庄村、肖店村、段营村、蔡营村、孔楼村、翁寨村、前李洼村、岳洼村、庙沟村、盛号村、红庙村、东常村、郝楼村、马庄村。
  高集乡 代码:411381311 常住人口:5.86万
  2006年,辖21个村委会:高集村、大贺营村、黄龙村、李岗村、胡铁村、吕堂村、沈堂村、堰陂村、赵坡村、后李村、萝卜张营村、杨庄村、杨营村、寨上村、高岗村、王庄村、明池村、戴岗村、李庄村、大任岗村、袁庄村。
  陶营乡 代码:411381313 常住人口:4.23万
  2006年,辖16个村委会:卢岗村、上岗村、胡营村、徐楼村、王良村、朱西村、翟营村、高李村、马场村、郭庄村、单营村、刘庄村、代营村、付河村、任营村、肖坡村。
  小杨营乡 代码:411381316 常住人口:3.56万
  2006年,辖16个村委会:小杨营村、郭坡村、孙庄街村、白庙村、禹山村、宋楼村、十字村、杨岗村、砖桥村、安众村、角门村、姜胡营村、东楼村、水牛村、文昌村、伍冢村。
  腰店乡 代码:411381318 常住人口:5.16万
  2006年,辖24个村委会:腰店村、草寺村、曹桥村、夏楼村、黄营村、赵楼村、大薛营村、刘营村、四龙村、赵李营村、崔营村、燕店村、大房营村、前齐村、土楼寨村、丁营村、黑龙村、陈寨村、闫堂村、麦仁店村、绳营村、孙楼村、五龙村、焦林村。
  龙堰乡 代码:411381319 常住人口:5.27万
  2006年,辖23个村委会:北店村、白落堰村、郭惠庄村、白马王营村、牛营村、歪子村、大王村、小河村、申庄村、周河村、刘道庙村、徐营村、史坡村、姚营村、张营村、唐棚村、庞营村、唐坡街村、刁河店村、何营寨村、大周营村、穆庄村、彭营村。
  九龙乡 代码:411381320 常住人口:4.6万
  2006年,辖18个村委会:贾岗村、九龙村、后王村、大坡村、邓岗村、白庙岗村、犁坡村、舟坡村、半店村、同心号村、王坡村、王营寨村、后李洼村、王冲村、姚营寨村、前河村、贾营村、大张营村。
  南阳市黄牛良种繁育场 代码:411381400 常住人口:0..06万
  杏山旅游管理区杏山街道办事 代码:411381560 0.975万
  2006年,辖5个村委会:董营村、张岗村、杏山村、韩营村、乔营村。
邓州经济
  邓州市经济开发较早。
  战国时代"邓师铸剑"闻名于世,表明冶铁业较为发达。
  西汉元帝建昭年间(公元前38-34年),南阳太守召信臣于穰兴修六门碣、钳卢波灌溉农田,发展农业生产。
  宋代,邓州置榷场,宋金互市,商业初具规模。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邓州市人民在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的领导下,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国民经济在曲折中发展前进。尤其近几年来,邓州市委、市政府紧紧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以"三增一稳"(农民增收、工业增效、财政增长,社会稳定)为目标,以改革、发展、创新为主旋律,团结带领全市人民紧紧围绕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和产业结构升级这条主线,强力实施农业强市、工业立市、财政富市、城镇带动、科教兴市五大战略,精心组织,狠抓落实,促进了全市经济和社会事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2005年,全市完成生产总值125亿元,同比增长14%,人均生产总值达到8150;地方财政收入2.12亿元,增长32.6%,增辐为8年来最高水平;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26亿元,同比增长70%;农民人均纯收入3130元,同比增长17.7%;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294元,同比增长14.8%;金融储蓄存款余额42亿元,净增8.2亿元,综合实力位居全省第40位。2006年主要目标是,全市完成生产总值145亿元,同比增长13%;地方财政收入完成2.42亿元,同比增长15%;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达到 35亿元,同比增长30%以上 ,其中,城镇以上投资完成7.7亿元,同比增长92.1%;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000元,同比增长10%,农民人均现金收入3400元,同比增长9%。金融各项存款47.9亿元,比年初增10.2亿元。目前已初步形成食品加工、化工医药、棉纺服装、建材工业、烟草加工、造纸工业等六大工业体系,相继开发出了杏山牌水泥、久友牌面粉、先天下白酒等名牌产品,其中久友牌特精粉、特一粉于2002年被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命名为免检产品。工业经济已成为建立现代化中等城市的重要支撑点。非公有制经济在创新中迅猛发展。坚持"放手、放开、放胆"原则,切实解决观念、政策、服务、环境、资金五个制约因素,通过设立综合服务大厅,实行"一站式"办公、一条龙服务,设立示范区,实行"三监督一保护"等十大举措和23项优惠政策,切实优化了发展环境。非公有制经济总量扩张,规模扩大,质量和效益稳步提高,呈现出跨越式发展态势。非公有制经济成为经济发展中最具活力的增长点。邓州市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的做法,得到了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的肯定,原省委书记陈奎元亲笔批示,要求邓州经验在全省推广,原省长李克强、省人大主任任克礼、省委副书记王全书等领导亲临邓州视察非公有制经济工作。 近年来,邓州市认真贯彻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全会精神,围绕“一个目标” (建设经济强市、 文化名市、 现代化中等城市),弘扬“一种精神” (负重拼搏、敢于创新、坚韧不拔、实干兴业的邓州精神),实施“三大战略”(工业立市、开放带动、人才兴邓),实现“五大突破” (工业经济、城镇建设、特色农业、项目建设、民营经济),走好“三条路子” (找准工业和农业结合点, 两篇文章一起做,围绕农业办工业, 实现工农互动发展,走农区工业化路子;找准城乡结合点, 城镇、农村两个轮子一起转,加速各种生产要素优化聚集,实现城乡互动发展,走城镇化路子;找准经济和生态结合点,经济、生态两大难题一起解, 大力发展绿色经济, 实现经济生态互动发展,走可持续发展路子),实现邓州崛起。2008年全年完成国内生产总值205亿元,地方财政收入3.8亿元。08年来,邓州市委、市政府确定了“工业立市”的发展战略,工业进程加快把发展工业经济作为建立现代化中等城市的重要支撑点,突出抓好企业改制,积极实施技术和管理创新,努力把工业经济做大、做强、做活。形成了六大工业体系:在软环境建设上,成立了一站式办公、一条龙服务的非公有制经济综合服务大厅,并加强企业经营环境整治,严查"四乱"行为,经济发展的软环境不断优化,使邓州这片诱人的"沃土"成为外来客商发展的"乐土"和"热。
基础设施
  近五年来,先后打通、新建了仲景路、文化北路、北京大道、穰城北路、湍滨大道、团结东路、教育南路、交通南路、人民西路、西一环路等10条主次干道,拓宽延伸改造了三贤路、穰城路、北环路、新华东路等,累计硬化道路总长已达105公里,面积达236万平方米,新修排水管网110公里,在市区形成了9纵7横道路网路骨架。城区面积扩大到50平方公里,建成区35平方公里,城市功能和城市品位大大提高,呈现出"绿、亮、净、绿、畅、美"的崭新风貌。对邓南、邓新、邓襄、邓汲四个入市口进行了拓宽硬化、绿化改造,美化了城市环境,改善了城市形象。我们筹措社会资金535万元,对新华路、交通路、三贤路、人民路、北环路五条主干道两侧人行道进行了彩板铺设,总铺设面积达20万平方米。 在公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一是制定优惠政策,吸引社会资金,建成了水冲式公厕13座,封闭式垃圾中转站12座,购置环卫车辆9辆(台);二是筹措资金,对三贤路土城河桥、文化南路险桥、交通路土山渠桥、邓汲路小草河桥、古城路立交桥进行拓宽、改造和建设;三是采用“人民城市人民建”的办法筹措市民捐资5000万元,对内外城河进行了治理、护坡和绿化,对湍河南岸进行了砌石护坡。在城市绿化建设方面:先后完成了新华、新风2个游园建设;完成了奔马广场、中心广场两个广场绿地建设;完成了东关、店子口、水车、棉纺等10个花坛绿化改造建设;完成了湍河风景带一期绿化建设;完成了市区穰城路、北京大道、新华路、北环路、交通路绿化改造,建成了多条绿色长廊街道;完成了农发行、国税局、六高中等单位庭院绿化建设,拆墙透绿,形成连片绿化。五年来,共增加绿化覆盖面积78公顷,至目前,全市绿化覆盖面积已达248公顷,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12.7%。在工程建设方面:坚持“两场”连运(建筑市场、施工现场),强化政府监督,社会监理,企业自控的三级质量管理责任制,广泛开展以“创优秀设计、创优质工程、创文明工地,实现用户满意”为主要内容的“三创一满意”活动,深化工程招投标管理,严格工程竣工验收备案制度,工程招标率、工程报建率达到了100%。五年来,先后完成了农村信用大厦等多项大型建筑工程建设,一大批高层建筑拔地而起,城市景观大为改观。
地理状况
  “山少岗多平原广”为邓州市的地貌特点。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地面平均坡降在1/800~1/1200。西部朱连山为全市最高点,海拔469.7米,东南部最低处海拔85米。境内有大小河流29条。较大河流有湍河、刁河、赵河和严陵河,分别从北部或西部入境,汇集于东南部,注入白河,流入汉水。河流之间,自然分割成扇形冲积平原,在北部、中部和东部形成大面积肥沃土地。土层深厚,土质为保水保肥性能强的潮土、黄老土和黑老土。属亚热带季风型大陆性气候,受季风转换影响,寒往暑来,四季更迭分明,温暖湿润。年降水量723.8毫米,平均气温15.1℃,年平均日照1985.9小时,无霜期平均为229天。
历史沿改
  邓州市建置较早,历史悠久。出土文物表明,人类在此定居,距今至少有六千多年,文字记载也有四千多年。约公元前21世纪,夏帝仲康封其子于邓,始建邓国。公元前16世纪,邓为商朝诸侯国之一。周朝初期,邓为曼姓侯国。公元前678年,楚灭邓,邓为楚地。公元前312年,归韩。公元前301年,秦伐韩,取穰,邓为秦地。公元前272年,秦置郡县,以穰为县,属南阳郡。汉承秦制,邓境内有穰、涅阳、山都、乐城、安众、朝阳、冠军等县。三国时期(220~265年),邓地归魏国。西晋时,邓地先后属义阳郡、新野郡辖。317年至420年,先后归于前、后赵国,前燕国,前、后秦国。南北朝时期先后属刘宋、北魏、北周、西魏辖。隋开皇三年(583年),置邓州,治穰。隋大业三年(607年),改邓州为南阳郡、治穰。唐武德二年(619年),改南阳郡为邓州。唐天宝元年(742年),改邓州为南阳郡,治穰。唐乾元元年(758年),复为邓州。五代时,邓州依次隶属于梁、唐、晋、汉、周,先后置宣化军、威胜军、武胜军。北宋初,设武胜军,治穰。宋乾德(963~968年)年间,复称邓州,统于京西南路。1141年,邓州归属金朝,属南京路。元朝时,邓州先后属襄阳府、南阳府。明清时,邓州属河南布政使司南阳府。中华民国2年(1913年),改邓州为邓县,属豫南道。民国3年(1914年),改属汝阳道。民国16年(1927年),直属河南省政府。民国22年(1933年),划归河南省第六行政督察区。民国36年(1947年),中国人民解放军进军豫西南。12月,于湍河南部置邓县。民国37年(1948年)元月,置邓北县。9月,置邓西县。民国38年(1949年)1月,撤销邓西县,辖区分别归邓北县、邓县。3月,邓县、邓北县合并为邓县,归属河南省南阳专区。1988年11月17日,经国务院批准,撤销邓县,设立邓州市(县级),1994年7月起由地级南阳市代管。2004年省政府批准邓州市享有全部省辖市经济及社会管理权限,为经济单列市。
  
  夏仲康封其子于邓,始建邓国。周朝初期,邓为曼姓侯国。公元前678年,楚灭邓,邓为楚地。公元前312年,归韩。公元前301年,为秦地。公元前272 年,秦置郡县,以穰为县,属南阳郡。汉承秦制,邓境内有穰、涅阳、山都、乐城、安众、朝阳、冠军等县。西晋时,邓地先后属义阳郡、新野郡辖。317年至 420年,先后归于前、后赵国,前燕国,前、后秦国。南北朝时期先后属刘宋、北魏、北周、西魏辖。
    隋开皇三年(583年),置邓州,治穰。大业三年(607年),改邓州为南阳郡、治穰。唐武德二年(619年),改南阳郡为邓州。天宝元年(742年),改邓州为南阳郡,治穰。乾元元年(758 年),复为邓州。五代时,邓州依次隶属于梁、唐、晋、汉、周,先后置宣化军、威胜军、武胜军。北宋初,设武胜军,治穰。宋乾德(963-968年)年间,复称邓州,隶属京西南路。1141年,邓州归属金朝,属南京路。元时,邓州先后属襄阳府、南阳府。明清时,邓州属南阳府。
    民国2年(1913年),改邓州为邓县,属豫南道。民国3年(1914年),改属汝阳道。民国16年(1927年),直属河南省政府。民国22年(1933年),划归河南省第六行政督察区。
    民国36年(1947年),中国人民解放军进军豫西南。12月,于湍河南部置邓县。民国37年(1948年)元月置邓北县,9月置邓西县。民国38年(1949年)1月,撤销邓西县,辖区分别归邓北县、邓县;3月,邓县、邓北县合并为邓县,归属河南省南阳专区。
    1988年11约17日经国务院批准,撤销邓县,设立邓州市(县级)。
  
    1997年,邓州市面积2294.4平方千米,人口148.7万,辖2个街道、7个镇、19个乡:西城街道、东城街道、孟楼镇、十林镇、张村镇、林扒镇、构林镇、穰东镇、汲滩镇、九龙乡、小杨营乡、元庄乡、文渠乡、白牛乡、龙堰乡、刘集乡、张楼乡、罗庄乡、城郊乡、赵集乡、都司乡、陶营乡、夏集乡、高集乡、彭桥乡、桑庄乡、腰店乡、裴营乡。市政府驻西城街道。
    2000年,邓州市辖12个镇、14个乡。第五次人口普查,全市总人口 1290656人,其中:汲滩镇17575人、穰东镇70296人、赵集镇53762人、罗庄镇41527人、十林镇53118人、张村镇48591人、彭桥镇37594人、孟楼镇23028人、林扒镇39090人、都司镇34973人、都司镇65724人、构林镇57933人、城郊乡47299人、龙堰乡43128人、张楼乡31086人、白牛乡42389人、元庄乡34186人、夏集乡60968人、裴营乡67774人、文渠乡44688人、九龙乡 35398人、高集乡49956人、陶营乡37209人、小杨营乡28897人、腰店乡45117人、腰店乡41609人、西城虚拟街道60995人、东城虚拟街道66489人、杏山开发区虚拟街道10257人。
    2005年10月17日,邓州市召开深化和完善乡镇机构改革工作会议:经河南省民政厅批复,邓州市撤销元庄乡,整体并入汲滩镇;撤销城郊乡,设立湍河街道办事处;东城街道办事处更名为花洲街道办事处;西城街道办事处更名为古城街道办事处。此次乡镇办调整后,邓州市共设置27个乡镇办,其中镇13个,乡11个,办事处3个。截至2005年12月31日,邓州市辖3个街道、13个镇、11 个乡:花洲街道、古城街道、湍河街道(新增);穰东镇、汲滩镇、孟楼镇、林扒镇、构林镇、十林镇、都司镇、赵集镇、张村镇、刘集镇、彭桥镇、桑庄镇、罗庄镇;夏集乡、九龙乡、裴营乡、高集乡、文渠乡、陶营乡、龙堰乡、张楼乡、白牛乡、腰店乡、小杨营乡。
历史人物
  邓州市地灵人杰,历代名人辈出。古代有东汉"二十八宿"中的贾复、杜茂、刘隆,名传千秋的汉代"医圣"张仲景,南北朝时的政治家宗懔,唐代名将张巡,南宋名将王坚,明代贤相李贤、名臣李永茂,清代云南左布政使彭而述,清雍正帝师彭师抟,台湾知府高叔祥等。近现代人才济济。有民族英雄马殿甲,同盟会员、革命烈士王庚先,女发明家丁育三,著名作家姚雪垠,著名语言学家丁声澍,教育家、儿童文学作家韩作黎,当代军旅作家周大新等。唐宋时期的韩愈、寇准、范仲淹都曾先后在邓州任职,后人称之为"三贤"。范仲淹在邓州写下了不朽名篇《岳阳楼记》,留下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千古名句。
  范仲淹在邓州
  范仲淹是我国北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由他写成的记景抒情的名作《岳阳楼记》是一篇流传千古的经典作品,其"先天下之忧而忧, 后天下之乐而乐"和"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等名言,千百年来一直为世人广为传诵。其实只要是读过这篇作品的人都知道该文描述的岳阳楼是在湖南岳阳。但鲜为人知的是这篇作品却不是在岳阳写的,而是在邓州写的。
  范仲淹其人
  范仲淹(989~1052年),字希文,谥文正,苏州吴县(今江苏苏州)人,其父曾在徐州做官,后死于任上。其母谢氏随带子仲淹改嫁山东人朱文翰,并随其居住在山东邹平继父老家长山朱家村。少年范仲淹在那里一住就是12年,度过了自己求知、发展的漫长过程。
  宋真宗大中祥符八年(公元1015年),范仲淹考中进士,从此步入仕途。仁宗天圣六年(公元1028年),当朝宰相王曾、副宰相晏殊赏识其才干,保举他到北宋中央任秘阁校理。从那时起到庆历五年为止的17年间,他曾四次进京任职,又四次遭贬降职,屡遭打击,政治仕途可谓"几起几落"。但他始终清正廉洁、坚持改革,与朝中一些守旧官员以及腐朽势力作坚决的斗争。
  他第一次在朝任职时,正值仁宗皇帝继位不久,但这个皇帝并不掌握实权,大权全掌握在刘太后手里。刘太后独揽大权,胡作非为,满朝文武官员敢怒而不敢言。只有范仲淹一人不顾自己官小位低,冒死上书,请求皇太后把大权交给仁宗皇帝。副宰相晏殊见状大为吃惊,连忙劝道:"你这样上书,不但自己倒霉,还要连累我这个推荐人。"范仲淹听后严肃地告诉他:"尽管我是你推荐的,但你却常常因怕我不称职而感到羞愧,没想到现在我又因为忠直而得罪了你。"晏殊听后,无言以对。后来范仲淹终因大胆上书而触怒刘太后,被赶出东京,贬至河中府任职。
  明道二年(公元1033年),范仲淹被召进宫里,任右司谏。但没过多久他又因得罪把持朝政的守旧官员受到排挤,再次被贬出东京。
  景祐二年(公元1035年)他由于在苏州治水功,第三次被召进东京,授天章阁待制。但这次他因揭露宰相吕夷简等人结党营私、嫉妒贤能的丑行而受到打击再次被贬,到陕西任职。在送别的途中,他对送行的朋友这样说:第一次被贬你们在送我时说我是此行极光(非常光荣),第二次你们说我是此行愈光(更加光荣),这次你们又称我此行尤光(尤其光荣),而我这前后已是"三光"了。
  公元1043年,范仲淹第三次奉诏回京,不久便被提拔为参知政事(副宰相),与富弼、韩琦等人共同主持朝政。这时的北宋王朝阶级矛盾异常激化,农民起义接连不断,边境夷族又乘虚而入,差不多已成为瓜分豆剖、揭竿而起的境况。为了挽救国家命运,宋仁宗把一向主张改革的范仲淹调回中央委以重任,并请他拿出改革方案,支持范仲淹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并取得了明显的效果。这便是北宋历史上有名的"庆历新政"。但没过多久,他的改革方案又触及了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在他们的反对下,这次改革又一次失败。随后,范仲淹又被贬。这次他被贬至邓州任知州。
  在邓州写下了千古名篇《岳阳楼记》
  据说范仲淹到邓州任知州后,勤于民事,常实施忧国忧民之举.他经常深入民间,出入在老百姓的田间地头,有时还亲自耕种,深得百姓欢迎。他重安抚、轻惩罚、废苛杂,在他的《答提行张太传尝新耘》一诗中,他曾这样写,"长使下情达,穷民溪不伸","但愿天下东,一若樽前身,长戴尧舜主,尽做羲黄民,耕田与掘井,熙熙千万春"。这充分表达了他忧国忧民的胸怀和对劳动人民生活的极大关注。他希望广大劳动人民生活在尧舜盛世,过着无忧无虑的闲适生活,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凿井开饮,耕田而食,安居乐业,享受太平盛世带来的欢乐。
  为了办教育,范仲淹在上任的第二年,便主持修建了位于邓州东南隅的"百花洲"以及"春风堂"和"蓝秀亭"等建筑,逐步使这里成为环境幽雅、风景宜人的读书学习场所。后来他又创办了"花洲书院",成为当时邓州的最高学府。闲暇之时,他还常到书院给众学子讲学。范仲淹在他的《献百花洲图上陈州晏相公》一诗中曾这样描绘花洲书院:"穰下胜游少,此洲聊入诗,百花争窈窕,一水自涟漪,洁白令翘鹭,优戏美戏龟。"说明这花洲书院确实是一处景致迷人、读书学习的良好场所 。范仲淹的儿子、后官至观文殿大学士的范纯仁,以及官至崇文院校书的张载、曾任邓州知州的翰维都是从这所书院走出来的学生。
  也就是在范仲淹主办"花洲书院"的同时,他的好朋友滕子京派人来见范仲淹,并送上书信一封。原来滕子京被贬为岳州的地方官员后,经过一番努力,把当地治理成一个经济繁荣、安居乐业的地方。于是,他便决定整修江南名楼--岳阳楼。像这样的事情,该有人为此作记才好,那该让谁来为此作记呢?他想到了自己的好友、文才出众的范仲淹。于是滕子京先画了一幅岳阳楼的草图并附书信一封,派人送至千里之外的邓州。
  面对老朋友的千里求文,范仲淹甚为感动,当晚便热情招待了使者,安排信使休息后,范仲淹乘着酒兴,在花洲书院秉烛执笔,参照岳阳楼的草图,他仔细构思起来。当时正值农历九月中旬,秋高气爽,菊香飘溢,拿起笔来他顿时思绪万千。他想到自己的坎坷经历,想到了自己在邓州为民做出的一切。他觉得仅仅治理好一个地方是不行的,更重要的是整个国家都富裕了,才能使老百姓真正安居乐业。作为老百姓的父母官,都应该以天下为公,要具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高贵品质。想到此,他便奋笔疾书,很快写成了千古名篇《岳阳楼记》。其实,这篇名作就是范仲淹一生为人的真实写照,这篇作品后来被历代仁人志士奉为经典,直到今天仍然闪烁着催人奋进的先进思想光辉。
  邓州名人志:
  习仲勋(1913.10.15-2002.5.24)祖籍河南邓州市,曾任广东第一书记,国务院副总理等职务。
  习近平(1953年生--)祖籍邓州市十林镇,出生地北京,清华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研究生毕业,法学博士。中共十七届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家副主席。
旅游景点
  邓州旅游独具特色。邓州市建置较早,属中原历史文化名城,历史悠久,文化积淀丰厚,考古发掘七、八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遗址达20处之多,有文字记载邓州历代为国、郡、府、州、郡、县、市治所所在地,故地上地下文物蕴藏很丰富。
  邓州市文物古迹甚多,现市级文物保护单位93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4处,有太子岗、八里岗、黑龙庙等仰韶文化、龙山文化遗址;穰、涅阳、冠军、安众、乐城、临湍等古城遗址;秦汉墓群,南北朝彩色画像砖;福胜寺塔、花洲书院、邓国侯吾离陵等名胜古迹;汉华表、金元碑等珍贵文物。北宋名臣范仲淹曾任邓州知州,在花洲书院写下了千古名篇《岳阳楼记》。1985年5月,在福胜寺塔下地宫中发现的金棺、银椁、舍利子等稀世珍宝,更是辉映邓州。
  邓州市张村镇上营村是远近 闻名的“台湾村”,全村2300多人,约60%为台湾高山族后裔,已经在此居住了300多年。邓州“台湾村”聚居台湾同胞数量之多、历史之久,在祖国大陆绝无仅有。
  台湾村:
  清康熙七年(公元1668年),黄廷将军随郑成功收复台湾之后,率十万大军投诚清朝,他在带兵进京途中,受命沿路屯垦,最后的5个营在邓州扎营。依那思罗、迪摩达奥、安笃斯且、安达依鲁等5位兵将随军屯垦后,各娶当地汉族女子为妻,并分别改为汉姓陈、周、蔡、黄、林。在300多年漫长的岁月中,五姓后裔繁衍壮大,但他们有些风俗习惯一直没有改变,最终形成了今天的“台湾村”
  福胜寺塔
  福胜寺塔位于邓州市区十字街西南50米处。为七级八角仿阁楼式砖塔。平面呈八角形,塔门向南,高38.28米。塔身全部用青砖垒砌,内外壁面用白灰浆勾缝,内部用红粘土粘合。塔身自下而上逐层递减,外廓刚柔适度,造型优美,有明显的宋塔特色。河南省古代建筑保护研究所修葺该塔时发现地宫。经报经国家文物局批准,于1988年7-8月进行了发掘。通过发展。在地宫中发现金棺、银椁及佛骨、佛牙、舌利子等28件稀世珍宝,蜚声海内外,对研究古代的科技史、艺术史、宗教史、建筑史等均具有重要学术价值。
  清真西寺
  清真西寺始建于明,清道光四年重修,原有房屋28间,占地1000多平方米,另有石碑8通,木制匾额21块,明未遭兵焚。清道光二年(1736年)和道光四年(1825年)进行了重修。几经沧桑,现有礼拜堂、望月楼和卷栅9间,是伊斯兰教寺院中特有的建筑,为向訇观看月亮出没,宣读圣书、斋戒时使用的地方。整个建筑雕龙画栋,八角玲珑,颇具匠心。礼拜殿、望月楼、卷栅三者以勾连搭式之法组合在一起,紧紧相连,给人以宽敞肃穆之感,现归邓州市伊斯兰教协会管理。
  汲滩陕山会馆
  汲滩陕山会馆位于城东20公里的汲滩镇中学校院内。是外地旅邓商人聚会议事的地点。也用来敬神感灵,祈福禳祸,交流信息,接待商人和停放货物的地方。明清时期,邓州经济活跃,在邓州兴建的会馆有15处之多,在这些会馆中,以汲滩的“陕山会馆”最讲究。会馆内有大殿、拜殿、戏楼、钟楼、鼓楼、春秋楼及石牌坊等,气势雄伟,巍巍壮观。汲滩镇紧靠湍河,又是赵河入湍处,且东边与新野的上庄、王集乡毗邻。全镇地处平原,地势平坦。湍河自西由后湾入境,赵河自北由李洼入境,至后湾汇入湍河,东流折向南,过刁堤入新野县境。在清代湍河水深,汲滩镇是邓州水路货运的集散地,非常繁华,有“小汉口”之美誉。因此,陕山会馆当时经济是很活跃的,有大批商贾集此地。现存的陕山会馆,中线上有卷棚三间,大殿三间。大殿两侧各有陪房两间,构成一个整体,全系砖瓦结构。主房全出前、后檐,歇山式。卷棚进深8.7米,长11.6米,高7米;前有月台,月台高0.5米,宽4米,长9.5米;大殿进深11.6米,高8米,陪房进深6.5米,长7.2米,高5米。卷棚与大殿间有近2米的间隔,房檐相接,显得紧凑,建筑高大雄伟,结构严整,保护较好。
  花洲书院
   花洲书院位于邓州古城东南隅,坐落着一所历史悠久、闻名遐迩的千年学府——花洲书院。书院系北宋著名政治家参知政事范仲淹因推行“庆历新政”失败被谪知邓州后,为造就人才而创建。庆历六年(1046年),范公应挚友滕子京之邀,在花洲书院挥毫写下了脍炙人口、中外传颂的《岳阳楼记》。范公“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名句遂成为天下之千古绝唱,花洲书院也随之名畅海内外。“一代师承百世馨”。当年范公兴学重教,培育英才之举,如日月经天,江河行地,功垂千秋!师“忧乐”精神传千古,继往开来谱新篇。古老的学府踏着历史的脚步,伴着改革的大潮,迎来了新世纪的春天。邓州市委、市政府以弘扬范公“忧乐”精神为先导,以创建豫西南中等城市为目标,以发展邓州经济为根本,作出了修复花洲书院的决策。这是一项继承历史文化传统,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的德政工程,必将惠及当今,泽被后世,因而得到了社会会各界的一致拥护和支持。花洲书院修复工程于二00二年四月一日奠基启动,整个工程现在已竣工并向游人开放。工程面积为8.4万平方米,包括春风阁、春风堂、藏书楼、先圣殿、览秀亭、范文正公祠、名人馆、百花洲、碑林、碑廊、盆景园、南大门、花洲游园等建筑和景点。工程建设源于历史但高于历史,工程富有内涵和文化品位。
  吾离冢遗址
  吾离冢,位于邓州市东南2公里处,属于城郊乡(现湍河办事处)一行政村,又名“五离冢”、“五女冢”,传为春秋时期邓侯吾离冢,为邓州市第一冢。1957年被原邓县人民政☆府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据《左氏春秋传》载;“鲁桓公七年(周桓王十五年,即公元前705年),邓侯吾离朝于鲁”。
  吾离在任期间,励精图治,发展农桑,鼓励冶铁铸造,“邓师铸剑”曾闻名天下,又广泛与列国建交,邓国曾一度崛起,屹立于列国之林,是邓国历史上一位有作为的国君。
  吾离死后,葬于今邓州东南吾离冢村,距今二千六年多年,他的墓是邓州古墓中有名字的最早的一个。所以称之为“邓州第一冢”。
  当地老人说,古辈时,冢曾被盗,出土有陶鬲、陶俑等,并发现一把半截铜剑。
  再者《辞源》称:春秋时,邓侯吾离,子孙以国为氏,所以吾离应是中原邓姓人的祖先。吾离朝鲁那一年,楚武王已在位三十六年,楚武王夫人邓曼,计算起来,应是吾离的女儿,邓祁侯的妹妹。吾离死后,子孙以国为氏,以邓为姓,故吾离是邓姓人的始祖。
  邓姓遍布于世界各地,国内以河南、湖南、江西、湖北、四川、台湾和香港等;国外主要分布于泰国、美国、马来西亚、加拿大等地,邓氏后裔不忘先祖开基创业之功,发奋图强,仅见于经传的就有200余人。
  据《明嘉靖邓州志》载:“夏,帝仲康封其子于邓”,此邓之始。商王武丁时,大封诸侯,丁已年(公元前1264年,另据“夏商周断代工程”公布的《夏商周年谱》推算为公元前1240年),将其叔父曼(字德阳)封于邓地,建立曼姓邓国,为一世邓国侯。至周时发展成为较为重要的异姓诸侯国,强盛时疆域北起南阳盆地南部,东连今湖北枣阳,南接汉水,西连今湖北宜城。国都在今邓州城。邓国于公元前678年被楚文王所灭,历时586年(自夏起为1300年),传国22世。吾离为第十九世邓侯,在位期间励精图治,在大国争霸的形势下求生存,曾多方与大国交好。公元前705年,邓侯吾离又与宜伯绥去今山东曲阜朝拜鲁国。此时邓国中兴,国势昌盛,屹立于列国之林,史称吾离为邓国中兴之君。公元前700年病逝,葬于国都南郊,即今邓州市东南3公里处八里王村,历经沧桑,陵存至今,世人皆谓“邓氏第一陵”。
  对于邓国吾离之邓姓,在唐代的《元和姓纂》中载:邓,“曼姓,殷时候国也。春秋时,邓侯吾离朝鲁,后为楚文王所灭,子孙以国为氏。”综上所述,邓州为邓国故地,邓姓源于邓州。
  经过3260多年的发展,邓氏后裔如今已遍布海内外。据统计,在中国常用的3000多个姓氏中,邓姓位居第34位,总人数达650万。集中分布在四川、广东、湖南、湖北、河南、江西、云南、广西、福建、海南、陕西等省。在香港、台湾两地,邓姓亦是名门望族。还有不少邓姓人步出国门,走向世界,落地生根。在美国、英国、加拿大、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等20多个国家都有分布。
  八里岗遗址
  八里岗遗址是新石器时代的古文化部落遗址,坐落在河南邓州市东约3公里处湍河南岸八里岗西北的坡状高岗上,距今约6800年,文化层厚3-5米,面积近九万平方米。八里岗遗址1957年发现并被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2000年9月25日,被河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三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6月25日,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91年秋至今,北京大学文博学院考古系与南阳文物研究所联合对八里岗遗址进行了七次发掘,揭露面积5000余平方米,出土了大量的遗迹和遗物,收获颇丰。其中1994年的发掘因发现了仰韶文化中晚期长排连间套房房屋基址而被评为当年的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发掘中发现了大量有价值的遗迹遗物,计有:房基66座,墓葬150余座,灰坑窖穴千余个、文物标本万余件。揭示遗址的文化层堆积自下而上依次为:仰韶文化早期、中晚期,屈家岭文化中后期,石家河文化--龙山文化晚期地层。
  发掘工作主要在遗址的中心区进行,共清理窖穴、灰坑500余座,房屋遗迹48座,墓葬120余处,获得了大量陶、石、骨器等人工制品以及谷物、兽骨等自然遗物,其中大多数为仰韶文化至石家河文化的新石器晚期至铜石并用时代遗存。其文化序列比较完整,为南阳盆地史前文化研究增添了一批新资料,其中多座仰韶文化晚期前段及庙底沟期的连间长排房子不仅在同类遗存中年代早,而且房屋本身及其他与之相关的迹象保存亦比较完备,更为史前考古学通过聚落遗存研究当时的社会历史提供一批较好的素材。
  几次发掘所见遗迹均窖穴和灰坑,分布密集,其间打破现象较多。大多数窖穴为圆形口小底大的袋形坑,较完整的尚深3米余,有的坑壁抹泥,有的穴底铺垫碎红烧土层以防潮,不少窑穴的堆土经浮选采集到炭化稻谷及其它炭化果实,还有若干窖穴废弃后用来葬人,或者整猪整狗出土。灰坑中出土大量陶器,亦常见鹿、牛、猪、蚌等动物遗骸。
  迄今清理的房屋基址绝大多数属仰韶晚期偏早阶段及庙底沟时期,多为分间长徘房,也有双套间和单间者。均呈东西分别的南北两排,间隔约20米,年代相应。各排里不同年代的房子层层叠压,但始终不离本排的位置。两排房屋之间的地层堆积呈多层相迭的水平状,平整而较致密坚硬,包含遗物少而细碎,不见同期灰层或灰坑一类堆积,当是一处由人工不断平整铺垫的空场。表明这一聚落区虽在长期内房屋存在废弃与重建,但聚落布局经一次性规划后长期延续不变,是该聚落变迁过程中一段较为稳定的时期。两排房屋不乏保存不好而仅余墙基或垫土者,但也有很多遭火焚毁弃,其墙体和居住面均被烧烤成坚硬的红烧土,因而保存状况良好。有的残墙尚高达70厘米左右,室内器物也因不及搬走而遗留原址,从目前发展情况看,所有长房的建筑方法基本一致。
  在以上房屋聚落遗存之下叠压着一处属仰韶文化半坡期的墓地。墓葬排列大多紧密,叠压打破现象十分复杂,大约可以分为早晚两个阶役。晚段者以多人合葬竖穴土坑墓为主,有的留有二层台,每墓葬数人至十数人,甚至近百人不等,多数为二次葬,少见一次葬:早段者多为单人一次葬竖穴土坑墓,以东西走向、头向西者为多见。各墓随葬品不等,少者1一3件,多者20余件,以陶器为主,有的以鼎、罐、钵、器座为一套。在墓地范围内还有多座圆形祭坑。抑或是与墓分开的随葬品埋纳坑,一般不大,埋有十件猪下颌骨和少量猪头骨,有的也同时出土数件陶罐、盖等明器。
  1993年3月28日及1994年12月25日,《中国文物报》先后两次在显要位置作了专题报道,1994年《华夏考古》杂志发表了发掘简报,并被评为1994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轰动国内外。
教育成果
  邓州市一高中原址位于邓州土城东南隅,北宋副宰相范仲淹贬任邓州时曾于此创建花洲书院.宋仁宗庆历六年(公元1046年),范仲淹在花洲书院写成了脍炙人口,中外传诵的名篇<<岳阳楼记>>,抒发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博大胸怀。
  1905年,花洲书院设立邓州高等小学堂,1926年设立邓县县立初级中学,1905年附设高中班, 1952年高中班合并为南阳高中,1956年再次更名为邓州市第一高级中学校。现邓州市一高中位于北京大道上,是河南A类高中,学校现有54个教学班,8500余名学生,教职工近300余人,中学高级教师36人,中学一级教师12人,特级教师2人,在职进修研究生13人.80%以上的教师都经过计算机培训,90%以上的教师普通话达标.近年来,学校教育科研取得突出成绩,教师们在各级教育刊物上发表论文193篇,校内结集3册,发表论著16部,获部、省,市级以上奖励108人次。现有省学科带头人和教师培训对象12人,南阳市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44人,名师2人,邓州市科技拔尖人才2人(教师情况有待考证)。多年来,学校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为国家输送了大批优秀人才,并先后培养出多名高考成绩居全省榜首的学生。一高中占地200亩,建筑面积10万平方米,包括:教学楼、实验楼、图书馆、体育场、体育训练馆、办公楼、餐厅楼、学生公寓楼、教师公寓楼等。共分三个年级经过多年的不懈努力,学校在基本建设上取得很大成绩,建有两幢教学大楼,一幢科技馆,一幢教研楼,五幢学生宿舍楼,一幢教工宿舍楼等,总建筑面积36284平方米,后勤供应和师生生活设施也是趋完善。两年来,学校投资120万,内置160台微机、50台彩电,装配了两个多功能教室(供学生上信息技术课和英语听力训练课)和一个教师用微机室,还装配了多媒体电教室和双向教学控制系统。各学科教师利用多媒体制作课件,广泛应用多种现代化教学手段,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益。学校衽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内设办公室、教务处、政教处、总务处、工会团委、妇联等机构。一切重大决策均经过学校教代会讨论通过。学校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强力推进素质教育,形成了“团结、勤学校的良好校风和教育质量享有较高声誉,得到各级领导的肯定和人民群众的赞誉。国家督学柳彬、教育部副部长张保庆、原河南省委书记刘杰等领导同志先后视察学校,张保庆同志鼓励学校再创辉煌,欣然题词: “更上一层楼”。进入新世纪,教育事业发展迎来新的契机,学校党委提出要抓住国家发展高等教育和刘中阶段教育的机遇 , 制定了“十五”规划,以“创示范高中,迎百年校庆”为动力和奋斗目标。决心在今后五年中使办学规模、基本建设、电化教学、师资水平和学校管理等方面更上一层楼,再创辉煌,力争在2005年前成为省级示范性高中,2010年跨入国际大循环家示范性高中行列。
  邓州市第二高级中学位于邓州市城区新华路东段,湍河西畔,北京大道东侧,处于浓郁的历史文化氛围和风景名胜之中:东接邓州市唯一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八里岗遗址,西连蓬勃发展的邓州市区,南临碧叶连天的万亩荷塘,北靠的湍河游览区。
  学校占地229亩,有教学、办公、实验、餐厅、师生住宿等17栋大楼以及大型体育运动场、看台等。配置有多媒体教室、电子备课室、双向闭路电视教学系统等;校园布局合理,四季绿树成荫。有60余个教学班,教工250余名,高级47人,省骨干11人,南阳市学科带头人16人,南阳市骨干53人,17人取得硕士研究生学历。学校坚持开展“修师德、练师能、铸师魂”系列活动,教师以教为荣,治学严谨,敬业爱生。
  建校以来,培养了2万余名优秀毕业生。1977年高考恢复后,学校连续4年高招录取居全县第一,近几年更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好成绩。一批批优秀毕业生步入北大、人大、复旦、南开等重点高校的大门,多位学生在国家、省、市学科竞赛或活动中获奖。99年高招升入各类高校学生达510人,孙书红同学获市理工类第一名;2000年高招升入各类高校学生达696人;2001年高招省专以上上线725人,比上年增长165.6%。毕业生中涌现有将军、国管专家、博士、中高级领导干部和商界骄子等各类人才。1999年以来,学校设立了“德学双馨”奖学金,开展了“学生在我心中”助困活动,更加激励了广大学子奋发学习、自强报国的积极性。近年来先后获省文明单位、省卫生先进单位、省体育达标先进单位等荣誉,连年被邓州市教育局评为目标管理先进单位。《中国教育报》、《河南日报》等多家新闻媒体对学校的办学经验进行过报道。
  校址原为乡绅庄园,历任学校领导不畏困难,励精图治,艰苦创业,不断改善办学条件,完善教学设施。学校始建于1951年8月,初名“邓县第二初中”;1969年5月始办高中班;1980年更名“邓县第二高级中学”,停办初中;1984年被省批准为南阳地区重点高中;1988年改为现校名。2007被省批准为河南省示范性高中 。
  邓州市花洲实验高级中学,原名邓州市第四高级中学,原址位于河南省西南部的邓州市区新华中路180号。
  她创建于1926年,至今已有82年的建校历史。
  学校占地75亩。有教学楼两栋、科技楼、教科研楼、图书楼、男女生宿舍楼、学生餐厅等各种楼房共700多间,总建筑面积25000m2。
  学校有计算机机房3个,29寸彩电40台,建成了学生电脑室、多媒体教室、双向闭路电视教学系统、教师电子备课室和学校办公电脑室,建立了校园局域网,并与因特网连接,建成了设备一流的演播室,实现了教学手段的现代化。
  学校有各类教学仪器11000多台(件),其中精密仪器480件,各类图书资料数十万册,基本上能满足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需要。
  学校现在的36个教学班,2700多名学生。有教职工157人,目前,具有高、中级职称的教师已63人。具有研究生学历的20人,省级骨干教师5人,南阳市学科带头人3人,南阳市骨干教师17人。
  学校的发展方向是:打造普通高中强校,打造特色名牌学校。学校的办学理念是:以人为本,因材施教,促进学校全面发展,为学生终身负责;培养有思想的学生,创办有灵魂的教育。
  近3年来,我校为高一级学校输送了大量的合格新生,其中本科一批128人,本科二批405人,体育、艺术、招飞等特长教育也在南阳市名列前茅。我校以办学条件现代化、学校管理规范化、教育教学质量优质化为追求目标,负重奋进,自我加压,开拓创新,奋力拼搏,学校各项工作按照既定目标一步一步向前发展。多次获得上级表彰,学校先后被授予“国家招飞先进单位”、“河南省军队招生工作先进单位”、“河南省卫生先进单位”、、“河南省‘五四’红旗团委”“南阳市文明单位”、“南阳市百佳校园”、“南阳市电化教育一类学校”、“南阳市文明学校”称号。
  2008年,为优化城区教育资源,9月,邓州市委、市政府决定四高中整体搬迁至原一高中校址。这里是宋代宗臣范仲淹知邓期间创办的“花洲书院”旧址,其千古绝唱“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激励一代又一代仁人志士,很多学生也在这里感悟范公精神,沐浴花洲灵气,刻苦求学,立志报国。
  10月20日,邓州市四高中正式更名为“花洲实验高级中学”。
  学校占地229亩,有教学、办公、实验、餐厅、师生住宿等17栋大楼以及大型体育运动场、看台等。配置有多媒体教室、电子备课室、双向闭路电视教学系统等;校园布局合理,四季绿树成荫。有60余个教学班,教工250余名,高级47人,省骨干11人,南阳市学科带头人16人,南阳市骨干53人,17人取得硕士研究生学历。学校坚持开展“修师德、练师能、铸师魂”系列活动,教师以教为荣,治学严谨,敬业爱生。
  陶营简介:
  陶营乡位于豫鄂两省三市交界处。北邻南阳飞机场,西邻中国南水北调工程丹江渠首闸,南邻襄樊市、老河口市,207国道和焦枝铁路穿境而过。辖区内建有万门程控移动电话和互联网站直通国内外,交通通讯十分方便。全乡总人口4.2万人,耕地9.2万亩;全乡有大小水库和坑塘400余座,丹江自流灌溉农田面积达70%以上;常年种植的小辣椒品种由日本枥木三鹰椒、贵州王、邓椒王,并辐射周边乡镇达30余万亩,年产干红小辣椒7500万公斤。
  都司镇
  邓州市都司镇地处两省(湖北省、河南省)三县市(湖北襄阳县,老河口市,河南省邓州市)交接部位,1998年3月26日经省政府批准撤乡建镇,北依207国道、焦枝铁路擦东边而过。总面积100、1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0、2万亩,总人口41448人,辖19个行政村,122个自然村,219个村民小组,有汉、回两个民族,地势属岗坡地,粘土,境内有排子河一条河流,刁南灌区灌溉面积达7.6万亩,全镇坑塘堰坝水面4400亩,土地面积较大、水利资源丰富为该镇两大资源优势。
  乡镇企业方面,围绕“从小起步,个体突破,多轮驱动,滚动发展”的指导思想,目前已形成面总粉加工、建材、柳编等个体私营企业981家,镇办企业主要有磷肥厂、预制厂、面粉厂等。1998年乡镇企业总产值完成2、3亿元。
英文解释
  1. n.:  Dengzhou City
近义词
邓州, 邓州区, 邓县
相关词
盐业公司盐业管理局地理河南省行政村裴营地区介绍现代化农村
大臣历史人物宰相唐代人物地名更多结果...
包含词
邓州市六高中邓州市中医院邓州市越调剧团
邓州市古城宾馆邓州市中医医院邓州市人民医院
邓州市康复医院邓州市骨伤医院邓州市盐业管理局
邓州市星伦食品厂邓州市方正纸箱厂邓州市盛源油脂厂
邓州市卫生防疫站邓州市妇幼保健院邓州市皮革总公司
邓州市第三人民医院邓州市桑庄镇鲁大寨邓州市第三高级中学
邓州市第二高级中学邓州市第四高级中学邓州市第一高级中学
邓州市古城宾馆餐厅邓州市畜牧兽医工作站邓州市周围血管病研究所
邓州市第二人民医院邓州市珍宝服装有限公司邓州市长城皮革有限公司
邓州市第一棉纺织厂邓州市顺安汽车销售服务有限公司河南省南阳市邓州市骨伤医院
邓州市港域皮革制品有限公司邓州市针织服装有限责任公司
分类详情
张开十林镇张开东城区张开西城区张开古城街道张开张村镇
张开赵集镇张开城郊乡张开九龙乡张开刘集镇张开龙堰乡
张开汲滩镇张开高集乡张开构林镇张开林扒镇张开罗庄镇
张开孟楼镇张开裴营乡张开桑庄镇张开夏集乡张开腰店乡
张开张楼乡张开陶营乡张开白牛乡张开都司镇张开彭桥镇
张开穰东镇张开湍河街道张开文渠乡张开小杨营乡张开花洲街道
张开元庄乡桑庄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