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地圖 |
|
|
蓮花洞投訴電話洛陽旅遊投訴電話:0379-64310882
河南省旅遊投訴電話:0371—65506775
國傢旅遊投訴電話:010-65275315
蓮花洞又名伊闕洞,在竜門西山奉先寺以北。開鑿於北魏晚期,因窟頂浮雕一朵美麗的大蓮花而得名。主尊為圓雕釋迦牟尼遊說倚立像,高5.10米。兩側淺浮雕衆位弟子,其中右側的迦葉手持錫杖。洞中的佛龕琳琅滿目,龕額構圖精美,既有尖拱、楣拱、屋檐拱,又有瓔珞、帷幕、流蘇,還有雲紋、捲草紋、幾何紋以及蓮花、寶相花等,精雕細刻,變化多端。洞頂大蓮花旁高浮雕6個手捧果品、迎風飛翔的大型飛天,使整個藻井顯得靜中有動、動中有靜。竜門石窟中最小的佛龕就在這座洞裏。 |
|
景區名稱: 蓮花洞
所屬景區: 竜門石窟
景點介紹
北魏孝昌年間(公元525—527年)所造,因窟頂刻有一朵巨大的蓮花而名。
該洞一佛二弟子均呈立姿,為釋迦牟尼率二弟子遊說講經之像,大弟子迦葉手握錫杖,身着厚重寬大的袈裟,似經過艱辛歲月的長途跋涉。 左右菩薩頭戴蓮花寶冠,姿態優美。
南壁上方有高僅2釐米的小千佛,刻工精細,造型生動。下層第二龕內有兩幅精美的佛傳故事,上有飛天起舞。
窟外門楣處刻有火焰紋,中刻一獸形鋪首,雕工精湛。左上方有明代河南巡按趙岩題“伊厥”二字。
蓮花洞內雕刻
利用天然溶洞開鑿洞窟也是竜門石窟的一種,這種方法省時省力,見效快,蓮花洞即是一例。蓮花洞又名伊闕洞,在洛陽市竜門石窟西山,奉先寺以北。開鑿於北魏晚期,因窟頂浮雕有一朵美麗的大蓮花而得名。
蓮花洞內雕一佛二弟子二菩薩,主尊釋迦牟尼像,高5.10米,與其它佛像不同的是,佛像為立像,身着袈裟,似為釋迦牟尼佛不遠萬裏,一路風塵,從遙遠的印度來到中國弘傳佛教。兩側淺浮雕衆位弟子,迦葉、阿難隨侍左右,亦步亦趨,迦葉手執錫杖(惜頭面部已被盜去),阿難緻禮肅立。菩薩像清秀華麗,仿佛顯現着佛陀世界的莊嚴和繁榮。在洞窟兩壁刻滿了大大小小的佛龕,佈局或層次分明,或錯落有緻,龕額構圖精美,既有尖拱、楣拱、屋檐拱,又有瓔珞、帷幕、流蘇,還有雲紋、捲草紋、幾何紋以及蓮花、寶相花等,精雕細刻,變化多端。穹窿頂上,雕有一朵碩大精美的蓮花,高浮雕的手法使3米有餘的蓮花在洞內更顯醒目,圍繞蓮花,還有6個手捧果品、迎風飛翔的大型飛天浮雕,婀娜多姿,生動傳神,而天衣、雲彩隨着天女的舞動,如隨着音樂的旋律在翻飛,飄揚,使整個藻井一改以前的寧靜幽深,而變得靈動起來。
精美的雕像,諸如佛、弟子、菩薩、力士、飛天、聖僧、供養人等,林林總總,美不勝收,徜徉其間,倍覺佛國景象。窟頂的蓮花,美央絶倫,生動逼真,精細繁縟的文飾雕刻使整個洞窟充滿典雅、祥和的氣氛。佛教石窟窟頂藻井多是以蓮花為飾,但象這樣精美的蓮花雕刻在石窟中還是罕見的。 |
|
1928年拍攝
更多外文片名:
Xi you ji lian hua dong
導演:
李萍倩 Pingqian Li
編劇:
李萍倩 Pingqian Li
主演:
陳玉梅 Yumei Chen
章志直 Zhizhi Zhang
魏鵬飛 Pengfei Wei
譚勇魁
李銘
朱江 Jiang Zhu
張振鐸 Zhenduo Zhang
倪妙玉
蕭正中 Zhengzhong Xiao
影片類型:
劇情
片長:
90分鐘
國傢/地區:
中國
色彩:
黑白
混音:
默片 |
|
蓮花古洞:又稱蓮花洞或花洞,位於縣城東北約8公裏的馬嶺岡半坡上,距公路1公裏左右。蓮花洞洞口狹小,僅容1人進出,洞口上方立一菱形巨石,鎸刻國民黨貴州省主席楊森題寫的"蓮花古洞"四個大字。全洞有一個主洞,兩個耳洞,每洞各有"天窗"一個。從洞口沿石階拾級而下即為主洞,主洞為一能容千人的寬大高敞廳堂,幾根石柱拔地嚮上,支撐洞頂,四壁石簾石幔懸挂,陽光從廳頂天窗射入,廳前一張石床,相傳東海竜王曾在此過夜,故稱"竜床"。順大廳左側耳洞前行數百步,即達陰河洞,陰河流水潺潺,河水緊貼洞底岩壁而過,透過天窗光綫,可見水中遊魚,陰河岸上有一巨石矗立,高約2米,巨石頂端如一大托盤,盤中盛有石蓮,層層花瓣清晰可辨,擡頭仰觀,從數十米高的洞頂鐘乳叢中滴下的水珠正落入盤中,年長月久,水滴石穿,形成瓣瓣蓮花,滴水成花,蓮花洞因此得名。岸邊一穴,一條石竜蜿蜓盤旋,若隱若現。從主洞右壁耳洞穿入,則為芭蕉洞,芭蕉洞內茅竹叢生,幾株高大芭蕉伸嚮天窗,洞壁野藤攀援,遊人至此,頓覺心曠神怡。蓮花洞三洞相連,各洞自有天窗,甚為奇特。每到春節期間,縣人成群結隊往遊。文人騷客留下許多詠嘆詩洞文章,民國年間鄉紳張一普有七言詩一首"蓮花洞內石如蓮,蓮花臺下水潺潺,石乳蓮花常不老,水流千載永源源,兩洞玲瓏常有天,愚人到此亦羨仙,橋頭山下憑放眼,渴望春色在人間,人間不應有此景,此中花木四時鮮,紅日白雲常來往,不知人世幾千年。"即是洞景的最好寫照。此外,洞內還有不少名人手跡石刻,著名書法傢任可澄先生題有"水流花放,嶽聳蓮披",每字各一米見方,甚為狀觀。 |
|
蓮花洞
明代:袁宏道
原文:蓮花洞之前為居然亭。亭軒豁可望,每一登覽,則湖光獻碧,須眉形影,如落鏡中。六橋楊柳,一路牽風引浪,蕭疏可愛。晴雨煙月,風景互異,淨慈之絶勝處也。洞石玲瓏若生,巧逾雕鏤。餘嘗謂,吳山南屏一派,皆石骨土膚,中空四達,愈搜愈出,近若宋氏園亭皆搜得者。又紫陽宮石,為孫內史搜出者甚多。噫!安得五丁神將,輓錢塘江水,將法泥洗,山骨盡出,其奇奧當如何哉?
譯文:蓮花洞的前面是居然亭,亭開暢,可以遠眺。每次登上觀望,湖水清澈透明,(站在湖旁)人的影子像是在鏡子裏,全部顯現。六橋的楊柳,一路上被風吹拂,搖曳多姿,倒好像是楊柳牽引着風,引出了水中波浪,楊柳錯落有緻,非常迷人。晴朗的月夜和煙雨迷茫的時候,風景各不相同,這是淨慈寺最絶妙的地方。洞裏的石頭玲瓏剔透,好像活的一樣,比精工雕刻還要巧妙。我已經認識到吳山、南屏山一帶都是表層為土,下面是石頭,石頭中間有孔,可以相互貫通,且這種洞石越發掘越多。近點的如宋氏園亭的石頭,都是從這裏搜索的,又如紫陽宮的石頭,很多是被孫內使從這挖掘出來的。噫!如果能使五丁大力神把錢塘江的水挑來,將山的表面塵泥洗盡,使山下面石頭的奇妙奧秘全部顯露出來,該是怎麽樣的情形呢?
簡介:袁宏道(1568~1610)明代文學家,"公安派"主帥,袁宗道二弟,袁中道二哥。袁宏道與其兄袁中道、弟袁宗道合稱為“公安三袁”。字中郎,又字無學,號石公,又號六休。荊州公安(今屬湖北)人。
袁宏道始終無意於仕途,萬歷二十年(1592)就中了進士,但他不願做官,而去訪師求學,遊歷山川。他曾辭去吳縣縣令,在蘇杭一帶遊玩,寫下了很多著名的遊記,如《虎丘記》《初至西湖記》等。他生性酷愛自然山水,甚至不惜冒險登臨。他曾說“戀軀惜命,何用遊山?”“與其死於床,何若死於一片冷石也。”(《開先寺至黃岩寺觀瀑記》)在登山臨水中,他的思想得到瞭解放,個性得到了張揚,文學創作的激情也格外高漲。 |
|
蓮花洞村 |
|
蓮花洞村 | 蓮花洞石林 | 蓮花洞石窟 | 羅妹蓮花洞 | 贈蓮花洞僧二首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