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區 : 道教詞彙 [顯示全部] : 中國 >江西 >鷹潭 >鷹潭市區 > 竜虎山
顯示地圖
目錄
《竜虎山 Manner of an emperor Mountain》
詩人: 江萬裏 Jiang Moli

  鑿開風月長生地,占卻煙霞不老身。
  虛靖當年仙去後,未知丹訣付何人。
《竜虎山 Manner of an emperor Mountain》
詩人: 易性中 Yi Xingzhong

  雲氣蓬萊近,山陰草樹香。
  禦風不知遠,仙骨已清涼。
在江西省貴溪縣西南
  在江西省貴溪縣西南。由竜、虎二山組成,故名。拔200米左右。東漢道教祖師張道陵後裔世居於此,為正一道發源地。原有竜虎觀坐落在山岩中,今存殘垣。山有二十四勝景。山東南麓上清鎮有上清宮、天師府等古跡。為全國重點風景名勝區。
山名
  山名。道教勝地。在今 江西省 貴溪縣 西南。由 竜 虎 二山組成,故名。 漢 張道陵 修道於此,為道教正一道發源地。山東南約4公裏的 上清鎮 ,有 上清宮 遺址。
No. 5
  竜虎山聯繫方式地址:江西省鷹潭市郊西南20公裏處。
  郵編:337100竜虎山投訴電話鷹潭市旅遊投訴電話:0701--6656125
  江西省旅遊投訴電話:0791—6269965
  國傢旅遊投訴電話:010-65275315竜虎山景區榮譽國傢文物保護單位;國傢4a級旅遊風景區竜虎山門票價格91元竜虎山節慶活動竜虎山道教文化節竜虎山最佳旅遊時間四季都適合旅遊竜虎山導遊圖竜虎山交通圖竜虎山美食竜虎山的菜餚分有江西的傢常菜以及特有的道傢風味菜餚,傢常菜具有濃郁的鄉情,而道傢菜餚則藴含了豐富的道傢文化內涵,不僅美味可口,而且色香味俱佳。
  道傢菜中尤以天師八卦宴和上清豆腐出名,雖然它們都是素菜,但那種色味卻能讓你流出口水。圖為上清豆腐,每個菜都是由豆製品燒成的。
  這些菜在上清古鎮就能吃到。竜虎山住宿竜虎山的住宿費用不算高,賓館中的雙標房價格在200元之內,還可議價;一些中小旅館則更便宜,價格從三四十元到100元不等;當地的農民傢中也可住宿,價格由雙方商定。竜虎山交通鷹潭火車站西側的長途汽車站乘往仙水岩方向的班車(5:30—17:30,15分鐘一班,票價5元,半小時可達)。206國道(煙臺—汕頭)、320國道(上海—瑞麗)經過鷹潭,到竜虎山的交通也因此而方便。竜虎山玩法觀光、攝影、旅遊、
  竜虎山原名雲錦山,是國傢重點風景名勝區,位於江西省鷹潭市郊西南20公裏處。據說東漢中葉時張天師在此煉丹,“丹成而竜虎現,山因得名”,竜虎山因而也成為中國道教發祥地。
  竜虎山景區有99峰、24岩、108個景物,景觀面積達200平方公裏左右,源遠流長的道教文化、獨具特色的碧水丹山和規模宏大的崖墓群構成了竜虎山風景旅遊區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的“三絶”。竜虎山由紅色砂礫岩構成,形成了赤壁丹崖的“丹霞地貌”,福建的武夷山和廣東的丹霞山也屬這種地貌。明淨秀美的瀘溪河從山中流過,如一條玉帶由南嚮北把上清宮、竜虎山、仙水岩等旅遊景點串連在一綫上,從上清古鎮乘竹筏順瀘溪河而下的20裏山水景色宛若仙境,令人流連忘返。
  竜虎山是一座名山還在於她是中國道教的發源處。東漢中葉,第一代天師張道陵在原名為雲錦山山麓肇基煉九天神丹,研創道教。“丹成竜虎見”,山名遂改為“竜虎山”道教由此登上中國歷史舞臺。至唐朝,道教為國教,宋元明時期,歷代天師被敕封“一品”,竜虎山統領江南道教,成為中國道教的傳播中心、“百神授職之所”。道教最興盛時期,竜虎山建有10座道宮、1處道觀、836座道院,其中以“上清宮”規模最大,宮內伏魔殿和鎮妖井就是施耐庵生花妙筆下的“水泊梁山一百單八將”的出生地。現在竜虎山作為道教聖地,在海內外道教界備受推崇,來此朝聖、觀光者絡繹不絶。
  竜虎山的交通十分便利,為遊客提供了極大的方便,而且它東臨武夷山、北接黃山、廬山和瓷都景德鎮,可以很方便地數景聯遊。
  竜虎山的名稱除與祖天師煉有關外,據說還有另一個出處,即“狀若竜虎”,若下排上岸,在離主峰不遠處往前看,就可見竜虎山有一山麯折盤旋如蟠竜,另一山背臥如伏虎,形成竜虎對峙、竜蟠虎踞的壯觀景象。有道是“山不在高,有仙則名”,竜虎山因祖天師在此結爐煉丹,修建道觀,使道教遍布天下,竜虎山也因此名揚海內外了。
  竜虎山麓之下骨一開闊平坦處,它坐北朝南,而水背山,乃正一觀舊址。第四代天師張盛從漢中攜祖天師印劍符籙遷回竜虎山,就在這裏建祠,祀祖天師。南唐建天師廟,宋改演法觀,明嘉修正一觀,建鐘鼓樓。天師府遷上清後,正一觀漸漸被冷落,最後成為廢墟。現正在修復當中。
  從正一觀繼續往上走,便到了祖天師結爐煉丹的水簾洞、煉丹岩了。煉丹岩前臨溪澗、峭石壁立,丹竈遺址尚存,草廬足跡仍在。水簾洞瀑布飛瀉,狀若珠簾,當年祖天師就是用此水煉成九天神丹的。據傳宋祥符、永樂皇帝曾派員跟蹤至此,撿到遺丹。今天雖然我們不能再撿到金丹,但到這裏看看當年祖天師結繩為梯、結爐煉丹的艱辛,想想他剋服千辛萬苦、煉丹救人的專心緻志,領悟一下他修心養性、求仙慕道的虔誠,對我們來說是很有意義的。
  對面有成片的天師板慄林,據說為當年祖天師親手所植。天師慄個大香甜、澱粉豐富,是理想的果品和滋補品。李時珍《本草綱目》上說:“天師慄,唯西蜀青城山有之,乃張天師學道於此所遺。”張道陵是先到竜虎山後到青城山的,由此可見,青城山的板慄是從竜虎山帶去的。祖天師活到123歲,其他早期的幾位天師也都在百歲上下,據傳是與他們長期修行煉志,愛吃板慄有關。
鷹潭竜虎山
  基本概況
  竜虎山位於江西省貴溪市(鷹潭市代管),距鷹潭市區20公裏。國傢AAAA級風景名勝區。是中國道教發祥地,國傢重點風景名勝區,2007年加入世界地質公園網絡。竜虎山是2009年經國務院批準的我國嚮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自然遺産中心推薦的中國丹霞[竜虎山(包括龜峰)等六處風景名勝區組合申報]項目,是2010年中國唯一申遺項目。2009年,竜虎山入圍“中國大學生最喜歡的旅遊景區”金奬。
  竜虎山為道教正一派“祖庭”。在中國道教史上有着承先啓後、繼往開來的地位和作用以及重大影響。竜虎山原名雲錦山,乃獨秀江南的秀水靈山。此地群峰綿延數十裏,為象山(應天山)一支脈西行所致。傳喻九十九條竜在此集結,山狀若竜盤,似虎踞,竜虎爭雄,勢不相讓;上清溪自東遠途飄入,依山緩行,繞山轉峰,似小憩,似戀景,過灘呈白,遇潭現緑,或輕聲雅語,或靜心沉思。九十九峰二十四岩,盡取水之至柔,繞山轉峰之溪水,遍納九十九竜之陽剛,山丹水緑,靈性十足。不久,靈山秀水被神靈相中,即差兩仙鶴導引張道陵攜弟子出入於山,煉丹修道。山神知覺,竜虎現身,取代雲錦。自後,竜虎山碧水丹山秀其外,道教文化美其中,位居道教名山之首,被譽為道教第一仙境。
  張道陵於竜虎山修道煉丹大成後,從漢末第四代天師張盛始,歷代天師華居此地,守竜虎山尋仙覓術,坐上清宮演教布化,居天師府修身養性,世襲道統63代,奕世沿守1800餘年,他們均得到歷代封建王朝的崇奉和册封,官至一品,位極人臣,形成中國文化史上傳承世襲“南張北孔(夫子)”兩大世傢。上清宮和嗣漢天師府得到歷代王朝無數次的賜銀,進行了無數次的擴建和維修,宮府的建築面積、規模、佈局、數量、規格創道教建築史之最。竜虎山在鼎盛時期,建有道觀 80餘座,道院36座,道宮數個,是名副其實的“道都”,是道士的世界王國。
  此外,竜虎山景區應天山象山書院是中國古代哲學中“頓悟心學” 派的發源地;金竜峰馬祖岩是禪宗史上貢獻最大的禪師之一馬祖道早期參禪悟道的場所;仙水岩的崖墓群是中國葬俗史上的奇觀;“仙女現花”為道教第一絶景、世界第一絶景,等等。《竜虎山志·藝文》載:“竜虎山歷魏、晉、唐、宋,代有褒崇,若山川之勝,宮宇之麗,人物之繁,仙跡之異,道行之神,爵望之顯。代之慕擬歆豔者,或美之於詩文,垂之金石,傳遞一千餘載。”竜虎山幾千年來積澱而成的豐厚的道教文化遺産,和它在中國道教史上顯赫的祖庭地位,以及對中國道教發展所作的貢獻,被人公認為“道教第一山”在世界宗教史上也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近年來,竜虎山風景名勝區重在加強對道教文化內涵方面的發掘建設,推出了以瞭解道教概況,領略道教祖庭的威嚴的“瞰道教全貌” 的“身”遊綫路;推出了以領會道教崇尚“無為、自然”核心思想的 “覽道教仙境”的“心”遊綫路;還推出了以探考張道陵創道之目的的“思崖墓之奇”的“神”神綫路,完善各項設施,采取多種措施,使“百神受職之所”、“洞天福地”的竜虎山抖落塵埃,紫氣升騰,納迎四方賓客,替天行道,禳災降魔,造福於民,被旅遊界譽為“道教朝聖遊和第一遊”。
  竜虎山
  山名由來
  竜虎山山之得名有二說,《廣信府志·山川篇》謂其為象山山脈之一支,歷臺山西行數十裏,折而南,分兩支,環抱狀若竜盤虎踞,故名;《竜虎山志》載雲:“山本名雲錦山,第一代天師於此煉九天神丹,丹成而竜虎見,因以山名。”方圓 200 平方公裏,境內峰巒疊嶂,樹木蔥籠,碧水常流,如緞如帶,並以二十四岩、九十九峰、一百零八景著稱;道教宮觀廟宇星羅棋布於山巔峰下河旁岩上,據山志所載原有大小道教建築五十餘處,其中著名的如上清宮、正一觀、天師府、靜應觀、凝真觀、元禧觀、逍遙觀、天𠔌觀、靈寶觀、雲錦觀、祈真觀、金仙觀、真應觀等等,因屢遭天災兵火,大部分建築先後被毀廢,今僅存天師府一座,為全國道教重點開放宮觀之一。《雲笈七簽》捲二十七《洞天福地》載其為道教七十二福地之中的第三十二福地(歷代天師及《竜虎山志》稱之為道教第二十九福地),享有“仙靈都會”、“仙人城”之譽;為張天師後係世居之地,是中國道教名山之一。
  竜虎山在江西貴溪縣西南部。其名之由來有二說:一謂以山形得名。清雍正《江西通志》捲十一云:“竜虎山在貴溪縣南八十裏,兩峰對峙,狀若竜虎。”二謂據張陵故事得名。
  ①清婁近垣《竜虎山志》捲二雲:“竜虎山在江西廣信府貴溪縣西南八十裏之仁福鄉,……本名雲錦山,第一代天師於此煉九天神丹,丹成而竜虎見,因以名山。”
  ②後說自然是道教中人的識見。道教稱其為第三十二福地,司馬承禎《天地宮府圖·七十二福地》雲:“第三十二竜虎山,在信州貴溪縣,仙人張巨君主之。”
  ③竜虎山是天師道發展至竜虎宗時張陵後嗣世居之地,是竜虎宗、正一道的中心,在道教諸名山中居重要的地位。該山以張陵後嗣入居最早,據天師道士稱,張陵第四代孫張盛在三國或西晉永嘉(307~312)間已赴竜虎山,即竜虎山之有道士和天師道演變為竜虎宗在三國或西晉。此說疑點很多,缺乏佐證,很難當作信史。從古碑刻文字看,竜虎山最早的道教廟宇是南唐保大八年(950)所建的張天師廟,最早居竜虎山的張陵子孫為二十一代張秉一,此見五代南唐陳喬所撰之《南唐新建信州竜虎山張天師廟碑銘》:“道之將行,必先於崇奉,乃詔執事建天師新廟於信州竜虎山。……二十一代張秉一,體備清和,氣凝元寂,鈎深緻遠,……再光先構,不亦宜乎!”
  ④從道教資料看,竜虎山最早的道教廟宇是唐會昌(841~846)中所建的真仙觀,最早居竜虎山的張陵子孫為第二十代張諶,此見婁近垣所撰之《竜虎山志》捲二。該捲《上清宮》條稱上清宮原為“第四代天師自漢中歸竜虎山(所)建傳籙壇,唐會昌中,賜額真仙觀。”⑤捲六《張諶傳》曰:“二十代諶,字子堅,唐會昌中,武宗召見,賜傳籙壇額曰真仙觀。”⑥張盛建傳籙壇不盡可信,張諶時武宗賜額傳籙壇,似近史實。
  道教文化
  從唐會昌至五代末,在貴溪竜虎山嗣教的張陵子孫為二十代張諶,二十一代張秉一,二十二代張善,二十三代張季文。他們皆無重要事跡可述。此期所建宮觀,即上述之真仙觀、張天師廟,和另一座三清觀。入宋以後,張陵後嗣漸受朝廷重視,竜虎山道教隨之興盛。在宋元時期成為與茅山、閣皂並立的三山符籙之一。此期嗣教的張陵後嗣為二十四代至三十五代,其名依次為張正隨、張乾曜、張嗣宗、張象中、張敦復、張景端、張繼先、張時修、張守真、張景淵、張慶仙、張可大。從二十四代張正隨起,每代都曾被詔赴闕,賜“先生”號,表現了宋室對竜虎宗的重視和支持。其中三十代張繼先和三十五代張可大尤得朝廷恩寵。張繼先,字嘉聞,一字道正,號翛然子。徽宗崇寧三年(1104),“赴闕,召見,問曰:‘卿居竜虎山,曾見竜虎否?’對曰:‘居山,虎則常見,今日方睹竜顔。’”所答十分乖巧。又問修丹之術,對曰:“此野人事也,非人主所宜嗜。陛下清靜無為,同夫堯舜足矣!上悅。”⑦崇寧四年(1105)賜號虛靖先生。“十二月還山,凡父兄皆賜爵有差。四方從學者恆數千(《竜虎山志》作“十”——引者註)百人。”⑧與林靈素、王文卿同顯於徽宗朝。喜屬文作詩,善內丹術,“雅善書法,嘗書《道德經》以進禦,……書《茅山宣和御制化導碑》,時稱其工”。⑨張可大,字子賢。端平(1234~1236)間纍召赴闕。嘉熙三年(1239)“七月召見,賜號觀妙先生,敕提舉三山符籙,兼御前諸宮觀教門公事。”AB據此記載,宋初鼎立的三山符籙,經過二百年之發展,竜虎宗竟躍居為三山符籙之首,表明其力量之壯大。
  兩宋時期,竜虎山除各代嗣教天師外,又出現了大批有名道士。婁近垣《竜虎山志》捲七“人物”目列有宋道士二十六人,其中有王道堅者,貴溪人,上清宮道士,就學於張繼先。政和(1111~1117)間赴召,“館於太乙宮,徽宗問以輕舉延年之術,對曰:‘清靜無為,黃帝所以致治;多欲求仙,漢武所以罔功,修煉非天子事也。’授太素大夫,號凝妙感通法師。”AC又有留用光,字道輝,貴溪人,師蔡元久。通法術,據稱多次禱雨有驗,宋孝宗“授左右街都道錄,太乙宮都監,號衝靜先生。寧宗為出內帑錢帛修上清宮,新而廣之,……嘉泰甲子(1204)得請還山,校定黃籙科儀。”AD今《道藏》第九册收有蔣叔輿編集的《無上黃籙大齋立成儀》五十七捲,除部分為陸修靜、張萬福、杜光庭之遺作輯錄外,大部皆題“留用光傳授,蔣叔輿編集”,證明留用光是繼杜光庭之後道教黃籙齋儀的重要整理、修訂人之一。
  宋代貴溪竜虎山道教擁有大批宮觀。一是舊有幾座宮觀得到擴建、賜額。主宮上清宮在唐會昌中名真仙觀,宋祥符(1008~1016)間敕改上清觀,經幾次擴建,政和三年(1113)改名上清正一宮。後再經擴建,至南宋時規模已甚為可觀。原張天師廟,宋崇寧(1102~1106)中改名演法觀,鹹淳(1265~1274)間重建,明嘉靖乙卯(1555)重修,改額正一觀。南唐保大(943~957)中賜名的三清觀,元至大(1308~1311)間升衝虛至道宮。二是新建了大批宮觀。據元明善和婁近垣所撰兩種《竜虎山志》的粗略統計,可確定為宋代新建的宮、觀、庵、院,近二十所。計有:建於嘉祐(1056~1063)間的凝真觀,崇寧(1102~1106)間的靜應觀、祈真觀,大觀(1107~1110)間的靈寶觀,宣和(1119~1125)間的逍遙觀,嘉定(1208~1224)間的金仙觀,嘉熙(1237~1240)間的紫霄宮、真元宮、真應觀,南宋寧宗朝(1195~1224)的歸隱庵,AE鹹淳(1265~1274)間的瑞慶觀,北宋徽宗朝(1101~1125)的渾淪庵、靖通庵。AF另有建於宋,而不明具體創建年代之雲錦觀、仙隱觀、歸隱庵、蒙𠔌庵、天樂道院等,亦分別見於二種《竜虎山志》。
  元代是貴溪竜虎山道教的鼎盛時期。此期嗣教的張陵後嗣為三十六代至四十一代,其名依次為張宗演、張與棣、張與材、張嗣成、張嗣德、張正言。從張宗演起,代代被元室封為天師、真人,主領江南道教。至三十八代張與材時,更封為正一教主,主領三山符籙,位居諸符籙派之首。竜虎山因此也成為此後諸符籙派衆山之首。
  此期竜虎山出現了大批著名道士。一是輸送了一批道士至大都(燕京),由張留孫組成一個規模較大的竜虎宗支派——玄教,主領江南廣大地區之道教事務,其主要骨幹如張留孫、吳全節、夏文泳、陳日新、陳義高、薛玄曦等,不下數十百人,皆出身竜虎山。二是留居竜虎山者,亦不乏傑出之士。李宗老,達觀院道士,吳全節之師,世祖至元(1264~1294)間授江東道教都提點,住持本山上清宮。吳元初,竜虎山高士,就學於道教學者雷思齊,所著詩文集為《元元贅稿》,虞集為之敘。略雲:“元初服黃冠以自隱,無所營於時,故無所爭於人,交遊天下名士,詩文往來,皆一時之盛。其言溫而肆,清而容,雜而不厭,幾於道者之乎?”AG劉思敬,盧陵人,長遊蜀中,從靈寶陳君受丹砂訣,遍歷名山,年五十,始入竜虎山為道士,自號真空子。尋主鬱和道院。煉鉛汞為丹砂。世祖至元十八年(1281),奉詔赴闕,並進六甲飛雄丹治世祖足疾。居八年,乞還山,結八卦庵於琵琶峰之右。AH金志揚,號野庵,人稱金蓬頭,永嘉人。遊竜虎山,居先天觀,復構蓬萊庵於聖井山,又命其徒李全正、趙真純築天瑞庵於峰頂。四方聞其道者,無遠近,皆往禮叩問。AI張彥輔,竜虎山道士,精繪事,虞集曾為其所作《江南秋思圖》賦詩,又為方方壺作《聖井山圖》,危素為之作序。AJ元代竜虎山除對原有宮觀多有修葺外,又新建有大批宮觀。據元明善和婁近垣所修兩本《竜虎山志》的不完全統計,共新建宮、觀、庵、院達三十七所。計有:建於元世祖至元間的文惠觀、乾元觀、會真道院、望仙道院、紫霄道院、清溪道院,AK衝和觀、慈壽觀、八卦庵、止止庵、寄庵、太極庵、西華道院、東山道院、雲山道院、雲溪道院、瑤峰道院,LB建於元貞(1295~1296)間的竜泉觀、通真道院,建於大德(1297~1307)間的崇文宮、元成宮,LC怡雲道院,LD建於延祐三年(1316)的元禧觀,建於至治(1321~1323)間的仁靜觀,建於泰定元(1324)的明成觀,建於至正(1341~1368)間的繁禧觀、蓬蓽觀。另有建於元,而不明具體創建年代之玉隆宮、元都觀、神德觀、明勝觀、先天觀、佑聖觀、桃源觀、招真觀。LE還有仙源道院,元明善謂建於至元間,婁近垣謂建於大德間;紫雲庵,元明善謂建於大德間,婁近垣謂建於至正間。
  明前中期,竜虎山道教續有發展。此期嗣教的張陵後嗣為四十二至四十九代,其名依次為張正常、張宇初、張宇清、張懋丞、張元吉、張玄慶、張彥頨、張永緒。最初,朝廷仍沿舊習封張正常為天師,不久,取消“天師”號,衹稱大真人。但其領導的正一派,仍為明室所承認和扶持,故至嘉靖末,其教仍能維持不墜。其中張宇初除熟諳傢傳符籙教法外,亦通內丹術,且較熟悉儒經子史,是張陵子孫中的佼佼者。有《峴泉集》二十捲行於世。此期有大批道士如吳葆和、林靖樂、傅同虛、曹大鏞等不下二十人,先後被徵召入京任道錄司官職。原為竜虎山達觀院道士的邵元節,在嘉靖中更受尊寵,位至三公。隨其入京的邵啓南、陳善道、王用佐、吳尚禮等,也得顯位。此期住山道士中,亦有傑出者。方從義,字無隅,號方壺子,貴溪人。出傢於混成道院,學仙於金蓬頭。工詩文,善古隸章草,尤精於畫,寫山水,極瀟灑。盧大雅,貴溪人,混成院道士。工詩為顧元等所稱道。吳伯理,號巢雲子,竜虎山道士。永樂(1403~1424)中任上清宮提點。隨四十三代天師張宇初訪張三豐,入蜀居鶴鳴山。博通經史,工詩文,精篆隸,亦能作枯木竹石。
  明前中期除對竜虎山原有某些宮觀作過修繕外,新建者寥寥無幾。計有:北真觀、南極觀。另有衝元觀,或謂明洪武(1368~1398)初建,或謂元元貞間建。LG明中葉後,特別是清代,朝廷對張陵後嗣的待遇多加貶抑,以竜虎山為中心的正一道漸趨衰落。至1936年,其主宮上清宮之建築已全被破壞,“衹空餘危樓一角”。張陵子孫世居之天師府,亦“經貴溪縣政府利用,開辦完全小學一所。天師亦不常駐此。”LH近十年來,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在竜虎山得到認真貫徹落實。1990年,江西省政府出資百餘萬元,遷出占用天師府的中學,重修天師府。“南國無雙地。西江第一傢”重又展現氣勢雄偉的建築風貌,海內外道衆參訪者絡繹不絶。
  竜虎山地質公園
  江西竜虎山地質公園是我國已發現737處丹霞地貌中發育程度最好序列發育最完整的地區。公園丹霞地貌成因以構造侵蝕為主,並有水流衝刷侵蝕、崩塌殘餘、崩塌堆積、溶蝕風化崩塌等多種類型;形成了石寨、石墻、石梁、石崖、石柱、石峰、峰林、峰叢、單面山、豬背山、嶂𠔌(一綫天)、天生橋、穿洞、扁平洞、岩槽、水蝕洞穴、竪壯洞穴、蜂窩狀洞穴、崩塌洞穴、崩積岩塊、石門、造型石、天然壁畫等地貌形態類型23種之多。
  懸棺之謎
  隨着貴溪市西南的竜虎山202座懸棺群,抖落塵封千年的黃土,走入世人的視野,時與空變得茫然交離,宇與宙顯得幽深玄迷。專傢考證認為,竜虎山的崖墓懸棺群,距今有2600餘年的歷史,是古越人所葬。這些崖墓群鑲嵌在陡峭的石壁上,猶如陳列在巨大的歷史長廊中的文化珍品。岩洞棋布,高低錯落,不可勝數,遙望絶壁之上歷經千年的淡黃色的棺木崖穴,令人心生謂嘆。
  令人嘆為觀止是,這些懸崖絶壁高100多米,竜虎山崖墓下臨深淵,地處絶壁,那麽古越人是如何將重達千斤的棺木是用什麽辦法放置進去的?古越族人為什麽要把先人安放洞裏?崖墓裏葬的又是什麽身份的人?古越人為何采用絶壁洞穴墓葬?重重懸疑背後,到底隱藏着一種什麽樣的文明形態?千百年來,這些疑問一直都是千古世界之謎,竜虎山崖墓因此蒙上了一層層神秘的色彩,由此産生了種種神話傳說:有人說這洞裏的東西,是神仙用金絲綫吊上去的;也有的說這洞裏裝的是無字天書、金銀財寶……絶壁崖墓懸疑千古,成為世界文化史上的一大奇觀。
  種種傳說似乎不能使人信服,一千多年前,就有人表示了心中的疑惑,宋理學家朱熹曾發出疑問:“三麯君看架壑船,不知停棹幾何年?”無獨有偶,原中科院院長、現代考古學家郭沫若也發出了“船棺真個在,遺蛻見崖看”的感嘆,表示無法用科學解釋崖墓的遺憾。如今竜虎山懸棺的“千古之謎”,已令國內外衆多專傢學者為它皓首窮經,欲解其謎。
  門票信息
  一、主要景區票價
  1、仙水岩景區船筏聯遊價格(含遊船票、導遊票在內):淡季執行120元/人次,旺季執行139元/人次。
  2、竜虎山竹筏景點聯票價格(含竹筏票在內):淡季執行120元/人次,旺季執行139元/人次。
  3、上清竹筏景點聯票價格(含竹筏票在內):淡季執行125元/人次,旺季執行145元/人次。
  二、單景點門票價格
  1、仙人城景點:30元/人次。
  2、象鼻山景點:15元/人次。
  3、大上清宮景點:30元/人次。
  4、天門山景點:25元/人次。
  5、竜虎山水滸影視基地:30元/人次。
  三、對現役軍人、殘疾人、70周歲以上的老年人【憑有效證件】、1.2米以下的兒童免收門票,衹收取遊船(竹筏)費。
  申遺進展
  2008年7月30日至8月1日,以國際地質學權威——沃夫岡·伊德為首的4名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專傢來到貴溪竜虎山,對景區的申遺工作進行實地考察。據悉,竜虎山和龜峰此次是以組合的方式同其他各省的名山捆綁在一起組成“中國丹霞”申報單元一起申報自然遺産的,竜虎山參與的“中國丹霞”申遺已經排定了日程表,申遺總文本將於明年初正式提交給國傢住房和城鄉建設部,最快有望在2010年納入世界遺産名錄。
  考察期間,國際專傢組先後來到竜虎山的仙水岩、仙人城、象鼻山等主要景點,考察了這裏的地質地貌和生物多樣性情況,研究其中藴含的科學價值。考察結束後,專傢組認為,竜虎山和龜峰景區的自然文化結合得非常好,是中國中老年期丹霞地貌的典型代表,同時景區旅遊設施完備,當地居民和景區的旅遊發展形成了良好的互動,因此完全有資格成為“中國丹霞”聯合申遺的領頭羊。同時,專傢組還建議,應加強對景區自然性和完整性的保護,盡快對影響景觀的建築物進行搬遷和改造。
  “中國丹霞”聯合申遺工作於去年正式啓動,並確定了江西省竜虎山、龜峰和廣東丹霞山、湖南莨山等9大丹霞地貌景區成為第一批申遺預選地。
廣西竜虎山
  竜虎山自然保護區位於廣西隆安縣境內,離縣城36公裏,距南寧廣西竜虎山市西郊83公裏處, 總面積21平方公裏。森林覆蓋率98.7%,是典型的亞熱帶岩溶雨林地貌。區內古木森森,巨藤纏繞,秀樹參天,空氣清新,有不少國傢一級保護動植物。主要景點有深山逗猴、溶洞奇觀、石林盆景等。南寧至大新、靖西、憑祥、雲南的公路貫通景區,交通十分方便。
  保護區始建於1980年, 1987年列為自治區級風景區和自治區自然保護區。主要保護對象為岩溶地區的珍貴藥用植物和岩溶景觀。植物種類1145,其中藥用植物713種,包括密花美登、青天葵、廣防風、一支黃花、幹層紙等。國傢級保護植物有毛瓣金花茶、金絲李、蜆木、肥牛樹等, 國傢級保護動物有黑葉猴、獼猴、冠軍犀鳥、蟒、穿山甲等。
  旅遊區內群峰疊翠,四季長青,古藤,竹橋,碧水,樓宇,百鳥唱林間,群猴迎遊客。竜虎山一大景點是觀猴, 現有半人飼養的獼猴2500多衹,集散在路邊、橋頭、 沿江迎接賓客, 活潑可愛,能與遊客嬉戲玩耍, 合影留念, 野趣無窮。現已開放的主要景點有:深山逗猴、溶洞奇觀、翠海觀仙女、石林盆景、緑水江泛舟、壯傢小竹樓等。
  廣西竜虎自助遊路綫
  竜虎山景區:獼猴——石山區藥用植物天堂——竜門寨——竜山寨——白花寨——等猴點——金竜寨——水寨——仙佛園——盆景園——藤蔓世界——甲秀峰
  交通:(1)在北大客運中心搭乘旅遊專綫。(2)在北大客運中心搭乘天等—大新客運大巴
新餘竜虎山
  新餘竜虎山抱石公園位於江西省新餘市渝水區建設路西段,距仙女湖18公裏,占地面積29.13公頃,1983年為紀念新餘籍國畫大師傅抱石,新餘市已將竜虎山闢為公園,修建了抱石公園。公園突出“文化、休閑、娛樂”三大主題,以文化、休閑為主,娛樂為輔,將成為“全省一流,全國有名”的城市綜合性公園。公園將適當擴大湖水、草地和廣場的面積,原市政管理處、城管支隊等單位所在地將改造成市民休閑廣場,原東風管理處辦公樓將改造成湖水和草地。與此同時,突出抱石文化,保留抱石紀念館,重新建造抱石先生塑像,並合理規劃花草樹木、湖光山水、樓臺亭閣;加強湖水及周邊環境的改造,配置茶館等設施,營造一片青山緑水的休閑聖地,保留農田等自然生態,將市民娛樂休閑與大自然融合在一起,實現生態遊、農傢樂。此外,公園內還將建造一座高達70餘米的標志性建築———仿古景觀塔,修建碟𠔌花溪棧道、麯廊夕照長廊,同時興建一座供文人墨客賦詩作畫的竹籬館。
香港竜虎山
  竜虎山(Lung Fu Shan),是一個位於香港中西區的一個小山峰,高253米,是竜虎山郊野公園的所在地。竜虎山東接太平山,南接西高山(以夏力道為界),西接摩星嶺,北接西環。香港大學本部建築群坐落於竜虎山東北部山腰部份。有著名的
  鬆林炮臺遺跡。
近義詞
竜虎山
竜虎山
相關詞
人物宗教道教漢代鷹潭漂流景區旅遊
江西公園景德鎮婺源三清山廬山
包含詞
竜虎山村竜虎山鎮
竜虎山路竜虎山中學
竜虎山客棧竜虎山大橋
竜虎山崖墓中國竜虎山
竜虎山决鬥風雨竜虎山
江西竜虎山竜虎山旅遊
竜虎山與龜峰竜虎山旅遊網
竜虎山仙水岩竜虎山天師府
竜虎山新遊綫竜虎山上清宮
竜虎山秋海棠竜虎山大决戰
竜虎山茶牧場竜虎山遊客中心
竜虎山森林公園竜虎山地質公園
江西竜虎山旅遊遊竜虎山贈天師
贈竜虎山甘道士竜虎山郊野公園
竜虎山丹霞地貌竜虎山正一真人
江西竜虎山風景區竜虎山風景名勝區
竜虎山自然保護區寓竜虎山示張煉師
鷹潭市竜虎山賓館竜虎山虹橋旅行社
竜虎山康輝旅行社隆安竜虎山自然保護區
竜虎山九麯洲生態園中國江西鷹潭竜虎山
竜虎山世界地質公園南寧竜虎山風景名勝區
江西竜虎山國傢地質公園江西竜虎山地質公園
寄竜虎山道士孔野雲竜虎山祈雨早行有作
竜虎山舒傢雕刻工藝品廠鷹潭竜虎山中國青年旅行社
出遊竜虎山舟中望仙岩壁立千仞者不可上其高處穴中往往如囷倉棺槨雲蓋仙人所居也餘意大水人宅山上所作竜虎山高士毛和叔愚泉詩稿
孫鍊士話竜虎山之勝於其行因以送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