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地圖 |
|
|
郵編:235300 代碼:341321 區號:0557
拼音:Dàng Shān Xiàn 英譯:Dangshan County
碭山縣位於安徽省最北部,皖、蘇、魯、豫4省交界處。總面積1193平方千米。總人口96萬人(2007年末)。
全縣轄13個鎮:碭城鎮、李莊鎮、唐寨鎮、葛集鎮、周寨鎮、玄廟鎮、官莊壩鎮、曹莊鎮、關帝廟鎮、朱樓鎮、程莊鎮、良梨鎮、趙屯鎮。縣政府駐碭城鎮。
地處黃泛區內,黃河故道及兩岸大堤遺址橫亙縣境北部,東西長44千米,南北寬28千米,海拔54.8米,高出兩側灘地6.8米。東南部地勢較低,海拔40米左右。有多條季節性河流,鼕春幹涸。年降水量773毫米,年均氣溫14℃。
隴海鐵路、310國道、101省道、223省道穿境。名勝古跡有李白遊碭山宴嬉臺(燕喜臺)、明代建邵普宅、碭山酥梨自然保護區等。 |
|
碭山縣又稱梨都位於安徽省最北端,地處蘇、魯、豫、皖四省七縣交界處;東連本省蕭縣,東南部、南部、西南部、西部分別與河南省永城市、夏邑縣、虞城縣接壤;西北部與山東省單縣,東北部與江蘇省豐縣毗鄰。縣境地處北緯34°16′~34°39′,東經116°29′~116°38′。隴海鐵路、 310國道貫穿全境,京九、京滬鐵路,105、206國道擦肩而過。百裏黃河故道橫臥其間。縣城東距歷史名城徐州市84公裏,西接古都商丘市72公裏,芒碭山雄峙於前,黃河襟帶於後,古為汴京齒唇,徐淮門戶,素有九州通衢、天下要衝之稱,是安徽省連接歐亞大陸橋的唯一通道。
全縣共386個行政村,總面積1193平方公裏, 總人口94萬,可耕地127萬畝,水果面積70餘萬畝,占全縣耕地面積的55%。
縣人民政府駐碭城鎮,郵編:235300。行政區劃代碼:341321。區號:0557。2000年,碭山縣轄14個鎮、5個鄉。總人口862356人,(根據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單位:人)2004年,碭山縣鄉鎮由19個調整為18個,撤銷隴海鄉,並入城關鎮,城關鎮更名為碭城鎮。2004年底,碭山縣轄14個鎮、4個鄉,10個居委會、382個村委會。2007年12月,碭山縣調整鄉鎮行政區劃:撤銷西南門鎮、文莊鎮、劉暗樓鄉、黃樓鄉、權集鄉、趙屯鄉,調整6個鎮,保留7個鎮,調整後全縣為13個鎮,1個開發區。
縣政府 |
|
至2007年12月,全縣總戶數26.56戶,總人口為955,422人。其中男性人口488,379人,女性人口467,043人。全縣非農業人口10.6萬人。
2005-2007年,碭山縣人口中包含漢、回、苗、侗、壯、藏、布依、土傢、獨竜、白、朝鮮、哈尼、蒙古、滿、赫哲、鄂溫剋、維吾爾、畲、土、羌、拉祜等22個民族。其中漢族約占總人口的98.9%;回族占總人口的1.1%,占少數民族的99%。 |
|
碭山縣境地勢平坦,係黃河衝積而成,境內中部略高,南北稍低。黃河故道以北平均海拔47.8米,以南平均海拔44米,縣西北最高處海拔54.8米,縣東南最低處海拔40.4米。由於黃河屢次泛濫及改道,中小地勢起伏,崗、坡、窪相間,這種微域地形的地貌變化,使水、????重新分配,形成碭山縣的廢黃河高灘地,决口扇形地,緩平坡地,淺平窪地,背河窪地五種地貌類型。碭山縣地處山東臺背斜徐蚌拗折帶,沉積了巨厚的第四係地層,其厚度至東嚮西逐漸增大。縣境南部的程莊、王灣、陳莊、關帝廟一帶,第四係厚度為318.15米~456.77米。下伏基岩為古生代二迭係砂頁岩。碭城南4裏王莊鑽孔打至500米尚未穿過第四係地層。 |
|
碭山縣地處新汴河、南四湖兩大水係,同屬淮河流域。兩水係以故黃河南堤為分水嶺,以北為南四湖水係,流域面積440.3平方公裏,占全縣總面積的36.9%,主要河流有故黃河、復新河;以南為新汴河水係,匯水面積752.84平方公裏,占全縣總面積的63.1%,主要河流有大沙河、巴清河、利民河、東洪河、文傢河等。
碭山縣地表水主要來源為大氣降水,縣境內降水總量豐水年為13.41億立方米,平水年為9.32億立方米,枯水年為6.28億立方米,多年平均降水9.51億立方米。碭山縣境內河流均係雨源型間歇性河道,地表水徑流年際變化較大,年份內分配不均,大部分降水集中在汛期,其中6-9月份降雨量占全年降雨量的67%。多年平均徑流深為92.5毫米,多年平均徑流總量為1.1億立方米;最大量(1963年)徑流深為373.3毫米,年徑流量4.45億立方米;最小年徑流深為16.2毫米,年徑流量0.19億立方米。正常年全縣地表蓄水量為4829.5萬立方米。
碭山縣地下水屬入滲-蒸發-開採型。主要來源是大氣降水的入滲,側嚮補給及越流補給微弱。在揭露深度範圍內為孔隙水。依據埋藏條件、水力性質劃分為0-50米的淺層孔隙水含水岩組和大於50米的中、深孔隙含水岩組,根據區域地下水動態監測資料分析,兩組之間水力聯繫微弱。富水性按勘探鑽孔成井砂層纍计度(細砂、粉砂、亞砂土)劃為富水區、中等富水區、弱水區三個類區。全縣多年平均地下水資源量為2.01億立方米,可開採模數16.84萬立方米/平方公裏。
碭山縣位於黃淮海平原的南部,氣候界於暖溫帶和北亞熱帶之間,屬於季風半濕潤氣候區。年平均溫度14.1℃(1955-2000年),極端最高溫度41.6℃(1966年),極端最低溫度-19.9℃(1955年);平均年降水743.3毫米,最多年降水1333.4毫米(2003年),最少415.0毫米(1966年);年日照時數2219.1小時。四季最多風嚮:秋、鼕季偏北風;春、夏季偏東風。年無霜期201天。主要氣象災害:旱、澇、霜、風、雹、大霧等影響農業生産。 |
|
碭山縣地下礦藏初步探明有煤、石油、天然氣。
安徽省地質礦産局325地質隊於1958-1962年在普查填圖工作中,發現碭境南部地下藴藏煤。1978年,325地質隊同安徽省煤田第三勘探隊對煤田地質情況作進一步勘探,以李莊至朱樓公路為界,325隊勘探東礦段,第三隊勘探西礦段,勘探表明:煤田西自楊集車站,東至縣界,長30多公裏,南北寬10公裏左右,總面積300多平方公裏;地處永城背斜北冀,含煤地層為石河子組和山西組,呈嚮北斜的單斜構造,傾角5度至15度,煤層傾角與地層傾角一致;可採煤層為G1、G2、D1、C1、C2共5層,總厚度1.6米至13.87米;G1為主煤層,平均厚度1.25米,埋深290至1040米;其品種有焦煤、瘦煤、貧煤、自然焦等,總儲量為7億噸。即將開採的朱樓煤田主要位朱樓鎮境內,屬碭山東段煤田西南的一部分,井田面積76平方公裏,初步探明煤炭地質儲量2億噸,其中可開採儲量約為1.03億噸,以瘦煤為主,主要用於煉焦。
1979年,國傢地質部石油勘探隊、江蘇省石油勘探隊及中原油田石油公司先後到碭山縣勘查石油、天然氣資源,施工鑽孔4個,鑽地探尺1.7萬多米,勘得縣境北部玄廟一帶地下有儲油、儲氣構造,面積約12平方公裏。 |
|
碭山地理氣候條件適宜多種多樣動植物生長繁衍。根據碭山縣最新考察資料:
果樹資源共有23屬,23個樹種,311個品種。主要是碭山酥梨,總面積曾達50萬畝,其餘為蘋果、桃、杏、棗、柿、李、銀杏、葡萄、獼猴桃、櫻桃、棠棣、木瓜、無花果、沙果、文觀果、賴葡萄等。
農作物種植品種400多個。主要糧油棉作物有:小麥、玉米、紅芋、高梁、粟、土豆、大豆、芝麻、油菜、棉花等。
林業資源為33種,114個品種。用材樹木有:泡桐、楊、榆、桑、椿、楝、柏、槐、皂莢、樟、楮、法桐等;條類有:白臘條、簸箕柳、蔭柳、紫穗槐等。
野生草本植物共46科,273種。
中藥材資源共有29科,75個品種,其中野生48種,藴藏量20多萬公斤。主要有:苟杞、柏子、槐子、槐皮、兔絲、天麻、地黃、香附子、杜仲等。
野生動物資源主要有黃鼬、鼠類、蛇類、蛙類、石竜子等36種;
昆蟲主要有蚯蚓、蝸牛、土鱉、蠶、蜜蜂、蟬等。蟬幼是知了的幼蟲,土名爬猴,以吸食樹木根汁成長,體內富含精肉和蛋白質,皮殼稱蟬蛻,是解熱鎮痛、益肝明目的良藥。碭山人把爬猴作為美味佳餚,近年來也頗受各大城市食客青睞。由於碭山林木繁茂、水土適宜,爬猴大量孳生,也有人采用人工養殖批量生産,爬猴的捕、養、售、販、加工、儲藏已形成一項獨具特色的産業。
留鳥候鳥多達百種,其中省二級以上保護鳥類20餘種,國傢二級以上保護鳥類10種。
魚類有6科40種,大型定居性魚以草、鰱、鱅、鯉、鯽為優勢種群,小型以捧花魚、麥穗魚、黃桑、鰲魚、泥鰍等為優勢品種。
碭山因盛産馳名中外的碭山酥梨而被譽為“梨都”,是黃淮平原上一顆璀璨的緑色名珠。
碭山是歷史古邑,因有芒、碭二山而得名,卻以盛産酥梨而揚世。年産酥梨3億公斤,現有貯果窖3萬多座,年貯鮮果1.5億公斤。 據國傢統計局農業經濟調查總隊最新統計, 九七年碭山水果總産量位居全國第6位,進入中國水果強縣之列。碭山酥梨皮薄多汁、酥脆甘甜,果實碩大,黃亮型美。更兼有消渴生津、化痰潤肺、止咳平喘、清心解毒等藥用功效,被歷代醫傢稱之為“果中甘露子,藥中聖醍醐”,明、清時即被列為貢品。解放後,黨和國傢領導人毛澤東、鬍耀邦等同志品嚐後給予很高評價,至今更是譽滿天下。一九八五年以來,碭山酥梨連年榮獲國傢農業博覽會金奬,九三年獲泰國國際博覽會“竜馬金奬”,九五年通過中國緑色食品發展中心鑒定,獲緑色食品標志。産品遠銷美、澳、東南亞和全國各大中城市。
碭山現今境內無山,平疇沃野,四季分明,物産豐富,自然條件極為優越。地下有豐富的煤、石油和天然氣,盛産水果、蔬菜、小麥、棉花、玉米、大豆;擁有紡織、釀酒、建材、食品、化工、捲煙、機械加工等多項工業門類。改革開放的今天,梨都碭山正處在扶搖騰飛的發展新時期。 |
|
春秋時期,陳國株林。
戰國時屬宋國,,改碭邑。後楚來宋改屬楚。
秦始皇二十二年(前225年),滅魏國,置碭郡(治碭縣,今永城縣城芒山西麓),為三十六郡之一,在縣境設下邑縣。
漢王元年(前206年)四月,今縣境仍設下邑縣(治今碭山縣城東毛李莊),屬項羽西楚國(都彭城,今徐州市)碭郡(仍治故碭城)。
漢高祖五年(前202年)正月,碭郡改屬彭越的梁國(治今碭山縣城東毛李莊)。六年春,碭郡歸漢.十一年三月丙寅,碭郡改屬劉恢梁國(都睢陽,今商丘南).高後七年(前181年)二月,改屬呂産的呂國.。八年八月,改屬梁國。後九月,碭郡歸漢。文帝前元二年(前178年)二月乙卯,碭郡改屬劉楫梁國。十二年,復為劉武梁國。元封五年(前106年)四月,梁國改屬豫州刺史部之。
新莽時(9年),改梁國為陳定郡,治所碭縣改為"節碭縣",改下邑縣為"下治縣",仍屬豫州刺史部。
東漢章帝建初四年(79年),復碭郡(仍治碭故城),下邑縣改名夏邑縣(仍治下邑故城),仍屬豫州(治譙,今亳州市區)。建初四年(79年),梁國遷都下邑故城,夏邑縣屬之.。三國(魏)革梁國,碭縣屬徐州。
三國延康元年(220年)十月,曹魏代漢,今縣境仍設夏邑縣(治今碭山縣東毛李莊),屬豫州(初治譙,後多次移治)梁郡(治夏邑,今碭山縣東1公裏毛李莊).青竜四年(236年),夏邑縣(仍治碭山縣東毛李莊)兼梁國國都。
晉武帝泰始元年(265年),復梁國,碭縣並入下邑縣。
南北朝宋時,復置碭縣,南齊(479年)廢。
北魏孝昌元年(525年)下邑縣移治今河南夏邑;二年(526年),置碭郡、碭縣。碭郡治年在原下邑城(今毛李莊處),碭縣治所魯城(其址查無考)。北齊(555年)廢碭郡、碭縣,置安陽縣。
隋開皇十八年(598年),改安陽縣為碭山縣,隋大業六年(610年)割彭城、瞧陽二郡之地置永城縣,芒碭山以北為碭山縣轄區。
唐,碭山縣屬瞧陽郡。光化二年(899年)朱全忠以碭山、單父、虞城、曹州這域表置輝州。後唐碭山縣屬單州。
宋,屬單州。
金興定元年(1217年),碭山縣改屬歸德府(今河南省商丘市)。興定五年升永城縣為永州,轄下邑、碭山、郟三縣,芒碭山一帶又屬碭山縣轄 ,宋理宗紹定年間(1228—1233年)碭山縣為洪水蕩沒,遷治年至保安鎮。
元憲宗七年(1257年),復置縣,還舊地屬東平路。元至元二年(1265年),降永州為永城縣,芒碭山一帶再屬永城縣。是年,碭山縣並入單父縣,至元三年,復置碭山縣,屬濟州,八年,屬濟寧路。
明洪武四年(1371年),碭山縣隨徐州改屬中書省。六年九月,改臨濠府為中立府(治中立縣,由鐘離縣改).七年八月,中立府改為鳳陽府(治臨淮縣,由中立縣改).八年十月,鳳陽府改鳳陽縣(今府城鎮).十三年正月,鳳陽府直隸六部.十四年十一月,碭山縣改屬直隸六部徐州直隸州.永樂元年(1403年),直隸徐州直隸南京(今南京市),後改為南直隸,又稱直隸南京(仍治今南京市).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水患,遷碭山縣治於小神集(今碭山縣城關鎮東南陳寨北門外小神集).四十四年,復舊治(今碭山縣東毛李莊).萬歷二十六年(1598年)改治舊城西1公裏秦傢堂(今城關鎮),二十八年竣工,為夯土磚堞城垣)。
清雍正八年(1730年)升徐州為府,碭山縣屬徐州府。
民國元年(1912年)碭山縣屬江蘇省徐海道;民國22年屬江蘇行政督察銅山區;民國24年屬江蘇省行政督察第九區。
民國27年5月,日軍陷徐州.5月25日,陷碭城,日偽以徐州為中心的蘇皖邊區的1個市21個縣作為特區直接控製。7月,日偽"碭山縣維持會"成立。次年,成立偽"縣政府"。31年1月15日,改屬汪偽"蘇淮特別行政區公署"(駐今徐州市)。33年1月13日,改屬"淮海省"(仍駐徐州市)"第三專區"(駐碭山縣),轄碭山,蕭縣,豐縣3個縣。34年8月15日,日本宣佈無條件投降.9月5日,國民黨接管汪偽碭山縣。
民國35年8月12日,中國人民解放軍七縱五十八,五十九團在碭山縣(碭北)大隊配合下解放碭山縣城。8月13日,離碭。8月16日,碭山縣政府撤至碭北縣陳集,賈莊一帶;雪楓縣(碭南)政府北撤至單縣,成武縣。不久,雪楓縣返回碭南地區。9月,碭山(碭北),華山,單虞3個縣撤至單縣,成武,巨野縣一帶。11月,改設華碭縣,並於年底返回至碭山縣西北吳溜,蔡堂兩區地帶。36年7月,復建華山,碭山縣,屬豫皖蘇解放區三專區.12月2日,恢復碭南縣人民政府,屬三專區。
民國37年11月,碭山縣屬豫皖蘇三分區所轄;1949年元月,屬中原行政區商丘專署所轄;1949年10月,屬皖北人民行政公署宿縣專署。
1949年10月1日建國,碭山縣仍屬皖北人民行政公署宿縣專區。
1950年2月,碭山縣民主政府改稱碭山縣人民政府。
1952年11月15日,碭山縣劃歸江蘇省。
1953年3月6日,碭山縣改屬江蘇省徐州專區(駐徐州市)。
1955年2月21日,將碭山縣劃入安徽省宿縣專區。
1956年1月12日,撤銷宿縣專區,碭山縣改屬蚌埠專區。1月,碭山縣人民政府改稱碭山縣人民委員會。
1959年3月22日,撤銷蕭縣,碭山縣,組建蕭碭縣,屬蚌埠專區。
1961年4月7日,蕭碭縣改屬宿縣專區。12月15日,撤銷蕭碭縣,恢復碭山縣,仍屬宿縣專區。
1968年8月,碭山縣革命委員會成立。
1981年12月30日,碭山縣革命委員會改稱碭山縣人民政府,至今未變。
1997年,碭山縣面積1193平方千米,人口83.1萬,轄14個鎮、5個鄉:城關鎮、曹莊鎮、李莊鎮、文莊鎮、程莊鎮、葛集鎮、唐寨鎮、周寨鎮、朱樓鎮、良梨鎮、官莊壩鎮、西南門鎮、關帝廟鎮、玄廟鎮、趙屯鄉、權集鄉、黃樓鄉、隴海鄉、劉暗樓鄉。縣政府駐城關鎮。
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全縣總人口862356人,其中:城關鎮79466人,西南門鎮35779人,李莊鎮49845人,唐寨鎮46186人,葛集鎮59129人,周寨鎮44954人,玄廟鎮53155人,官莊壩鎮44841人,曹莊鎮33926人,關帝廟鎮60556人,朱樓鎮36141人,文莊鎮25313人,程莊鎮54126人,良梨鎮56959人,隴海鄉40550人,權集鄉33904人,劉暗樓鄉22763人,趙屯鄉56585人,黃樓鄉28178人。
2004年,碭山縣鄉鎮由19個調整為18個,撤銷隴海鄉,並入城關鎮,城關鎮更名為碭城鎮。2004年底,碭山縣轄14個鎮、4個鄉,10個居委會、382個村委會。
2006年,碭山縣轄14個鎮、4個鄉:碭城鎮、西南門鎮、李莊鎮、唐寨鎮、葛集鎮、周寨鎮、玄廟鎮、官莊壩鎮、曹莊鎮、關帝廟鎮、朱樓鎮、文莊鎮、程莊鎮、良梨鎮、權集鄉、劉暗樓鄉、趙屯鄉、黃樓鄉。
2007年12月,碭山縣調整鄉鎮行政區劃:撤銷西南門鎮、文莊鎮、劉暗樓鄉、黃樓鄉、權集鄉、趙屯鄉,調整6個鎮,保留7個鎮,調整後全縣為13個鎮。具體情況為:將原西南門鎮整建製並入碭城鎮,鎮政府為原碭城鎮駐地(西河北路1號)。將原文莊鎮整建製並入唐寨鎮,鎮政府為原唐寨鎮駐地(局子街)。將原劉暗樓鄉整建製並入周寨鎮,鎮政府為原周寨鎮駐地(周寨村)。將原黃樓鄉整建製並入關帝廟鎮,鎮政府為原關帝廟鎮駐地(關帝廟)。將原權集鄉整建製並入玄廟鎮,鎮政府為原玄廟鎮駐地(碭山縣果園場場部所在地)。同時還將趙屯鄉撤銷,設立趙屯鎮,行政區劃範圍不變,鎮政府為原趙屯鄉駐地(陳莊村)。保留葛集鎮、李莊鎮、良梨鎮、程莊鎮、朱樓鎮、曹莊鎮、官莊壩鎮7個鎮,行政區劃範圍、鎮政府駐地不變。 |
|
清朝末年,全縣劃分4坊21社,後改為25裏。
民國元年(1912年),廢除裏,全縣劃為3個市4個鄉,人口不足4萬者為鄉,人口大於4萬者稱市。民國18年廢市、鄉,改設為7個區,下轄118個鄉鎮。民國23年,將一、七區合併為一區,五、六區合併為五區,全縣劃分為5個區,69個鄉鎮,建立了保甲制度,全縣有271個保,3828個甲。
民國37年(1948年)11月7日碭城解放。1949年1月,廢除保甲制度,全縣設唐寨、範寨、卞樓、邵樓、新興、雨亭、周集、吳集、城廂9個區,72個鄉鎮,1446個村。
1950年7月,撤消卞樓區,設立城西區,城廂區改稱城關鎮(區級),全縣9個區(鎮)100個鄉(鎮)。
1952年2月,新興、雨亭兩區劃為河南省永城縣管轄。固口橋、陳堤口、鬍屯、後謝油坊等莊仍由碭山縣管轄,全縣調整為唐寨、範寨、城關、闞寨、陳寨、周集、吳集、城西8個區,84個鄉(鎮),1592個行政村。
1953年8月6日,華山縣撤消,將原來屬碭山縣故黃河北(即華山縣六、七區)的20個鄉,255個自然村劃碭山縣管轄。仍稱六、七區,後改為高寨、周寨區。
1953年9月2日,改名範集區為一區,闞寨區為二區,陳寨區為三區,周集區為四區,唐寨區為五區,高寨區為六區,周寨區為七區,吳集區為八區,城西區為九區,所轄鄉未動。
1953年10月17日,山東省單縣第六區8個整鄉和3個半鄉計96個自然村劃歸碭山管轄,改設成9個鄉(馬良、王範莊、陳莊、劉莊、吳樓、羅寨、汪莊、陳集、玄廟),稱第十區。按舊治係一村兩省的馬良、盧王莊、楊莊集、賈莊、薑庵等5村劃歸碭山。另有單縣鬍楊莊、董臺子兩村經雙方縣政府與當地幹部協商亦劃歸碭山,這時碭山原界一體,全縣計有10個區,112個鄉、鎮,1373個行政村。
1954年8月27日,撤銷第二區建製,原第九區改名為第二區。
1956年3月,撤區並鄉,成立唐寨、良梨、豐棉、程莊、趙樓、卞樓、範集、邵樓、回竜、鄭屯、朱莊、城南、碭北、劉集、紅山、吳集、官莊、謝集、曹莊、産棉、竇集、孟樓、高寨、玄廟、鬍莊、馬良26個鄉和城關鎮。
1958年9月,全縣劃為河北鄉周寨、城西鄉碭城、中心鄉隴海、唐寨鄉唐寨、李莊鄉良梨、陳寨鄉陳寨六個人民公社(鄉),實行“政社合一”的管理體製。
1959年6月,城西鄉碭城人民公社分為城關鎮碭城人民公社、城西鄉東風人民公社。
1961年9月,原來的7個公社(陳寨、周寨、城西、唐寨、隴海、李莊、碭城)劃為15個公社。陳寨公社劃分關帝廟、黃樓、回竜3個公社;周寨公社劃分周寨、高寨、大寨3個公社;城西公社劃分官莊、曹莊、陳莊3個公社;唐寨公社劃分唐寨、趙樓2個公社;隴海公社劃分隴海、權集2個公社。李莊、碭城兩個公社規模不變(碭城公社包括城關鎮)。
1964年2月,碭城公社公為城關鎮和碭城公社,城關鎮轄城鎮居民和四關生産大隊,碭城公社轄屈樓、劉閣、毛園、曾莊、馮園、土山等生産大隊。碭城公社後改稱城郊公社。
1964年4月11日,為利於解决水利糾紛,經安徽、河南兩省商定,將本縣東南邊沿地區,即黃樓公社所轄的鬍屯、鬍老莊、盧屯、李莊、鏘屯、汪莊6個行政村劃歸河南省夏邑縣。
1965年5月,李莊公社分成李莊、良梨兩個公社。全縣設16個公社,1個鎮,下轄224個生産大隊,3043個生産隊。
1980年2月,設區劃社,全縣設高寨、周寨、大寨、官莊、趙屯、關帝廟、梁寨、唐寨、李莊、朱寨11個區,1個城關鎮,改劃為63個公社,349個生産大隊,4558個生産隊。
1984年,撤銷公社體製,設立鄉政府,鄉下設行政村。鄉的名稱衹是將原公社名稱中的“公社”改成“鄉”,隸屬關係及行政區劃不變,全縣共11個區,1個鎮,63個鄉,584個行政村。
1988年2月,撤區並鄉,全縣設趙樓、黃樓、隴海、良梨、趙屯、權集、劉暗樓7個鄉,李莊、關帝廟、玄廟、周寨、葛集、唐寨、朱樓、官莊壩、西南門、城關11個鎮。
1992年2月,設立文莊鎮,將唐寨鎮的毛堂、東汪莊、侯口、文莊4個行政村和趙樓鄉的段樓、倪莊、劉莊、王寨4個行政村劃歸文莊鎮,鎮政府駐文莊。
1996年5月,趙樓鄉改設程莊鎮。良梨鄉改設良梨鎮,鎮政府駐於樓。
2000年4月,隴海鄉的楊樓、屈樓、土山、七神廟、毛園、劉閣、馮園7個行政村和趙屯鄉的葦子園、於樓2個行政村劃歸城關鎮。
2001年,全縣設:趙屯、隴海、黃樓、權集、劉暗樓5個鄉,城關、李莊、文莊、程莊、唐寨、葛集、周寨、玄廟、西南門、官莊壩、曹莊、關帝廟、朱樓14個鎮,共383個行政村。
2004年12月,城關鎮更名碭城鎮,隴海鄉整建製並入碭城鎮。全縣共置18全鄉鎮、394個村民委員會。
2005年,全縣進行部分村委會合併調整,年末村民委員會由原來的394個調整為358個。
2007年月12月,撤消西南門鎮、文莊鎮、黃樓鄉、權集鄉、劉暗樓鄉,並分別整建製並入碭城鎮、唐寨鎮、關帝廟鎮、玄廟鎮、周寨鎮;改設趙屯鄉為趙屯鎮。全縣原來18個鄉鎮混合型區劃體係調整為現在13個鎮級區劃體係,由原來358個村民委員會調整合併為155個村民委員會,10個社區居委會。
將原西南門鎮整建製並入碭城鎮,鎮政府為原碭城鎮駐地(西河北路1號)。將原文莊鎮整建製並入唐寨鎮,鎮政府為原唐寨鎮駐地(局子街)。將原劉暗樓鄉整建製並入周寨鎮,鎮政府為原周寨鎮駐地(周寨村)。將原黃樓鄉整建製並入關帝廟鎮,鎮政府為原關帝廟鎮駐地(關帝廟)。將原權集鄉整建製並入玄廟鎮,鎮政府為原玄廟鎮駐地(碭山縣果園場場部所在地)。同時還將趙屯鄉撤銷,設立趙屯鎮,行政區劃範圍不變,鎮政府為原趙屯鄉駐地(陳莊村)。保留葛集鎮、李莊鎮、良梨鎮、程莊鎮、朱樓鎮、曹莊鎮、官莊壩鎮7個鎮,行政區劃範圍、鎮政府駐地不變。
整合後的村鎮行政資料
碭城鎮 轄隴海新村、道南東村、道南西村、中原新村、侯樓、李屯、北郊、土山、雙裏廟、楊樓、徐井、王古樓、楊廟、蔣營、西南門、林屯16個村委會和東城社區、西城社區、南城社區、北城社區、城隍廟社區、梨苑社區、小石橋社區、高臺井社區、車站社區、意發社區10社區居委會。
周寨鎮 轄周樓、郭程莊、張老傢、洪莊新村、周寨、朱小樓、郭張莊、張屯、周平莊、解樓、劉暗樓、孫老傢、孫集13個村委會。
趙屯鎮 轄汪屯、張新莊、梅屯、呂集、卞樓、薛口、黃莊寨、趙屯、蔣莊、杜閣、萬樓11個村委會。
唐寨鎮 轄唐寨、山寨、潘壩、代莊、油坊、和諧、於集、光明、唐集、毛堂、侯口、文莊、汪莊、傢和14個村委會。
朱樓鎮 轄邵寨、朱樓、陳寨、邵莊、王灣、梁寨、邵樓7個村委會。
玄廟鎮 轄花園、梨花、大寨、吳寨、紅星、馬良、羅寨、三聯村、王集、權集、朱寨、張王莊、朱莊、古黃新村14個村委會。
程莊鎮 轄程莊、柴市、坡裏王屯、竜泉寺、張暗李樓、閘口王集、趙樓、馮莊、吳莊、周集、王明集、衡樓12個村委會。
良梨鎮 轄豐棉、桃源、禮河集、馬莊、三壩集、楊集、良梨7個村委會。
李莊鎮 轄海升新村、李園新村、鎮東、汪閣、朱店、賈樓、振興新村7個村委會和卞樓社區村委會。
曹莊鎮 轄梨園新村、科技新村、平安集、洪河、希望新村、酒店張莊、回民許莊7個村委會和曹莊社區村委會。
葛集鎮 轄竇集、李庵、葛集、土山、毛雷莊、白臘園、賈寨、範套、高寨、新華、範集11個村委會。
關帝廟鎮 轄邵樓、闞寨、刷集、毛莊寨、湯寺、黃屯、孟飯棚、趙崗、楊莊寨、薛樓、汪大樓、得民、沙河、清河、小神、神湖、便民17個村委會和熙可社區村委會。
官莊壩鎮 轄黃集、吳集、徐集、嶽莊壩、劉樓、竜潭6個村委會和官莊社區村委會。
另設碭山經濟開發區,轄毛李莊、馮園、毛油坊、闞油坊、五裏廟、曹樓6個村委會。
整合前的村鎮行政資料
碭城鎮
(原隴海鄉區域)
陸莊村 曹樓村 高屯村 郭劉村
白莊村 謝莊村 蘇集村 萬莊村
侯樓村 王樓村 蔡莊村 曾莊村
常莊村 宋屯村 周莊村 黃樓村
劉屯村 李屯西村 闞油坊村 邱桃園村
黃菜園村 李屯東村 毛油坊村 五裏廟村
雙裏廟村 趙堤口村 毛李莊村
(原西南門鎮區域)
劉樓村 李樓村 陸灣村 林屯村
王莊村 劉集村 楊廟村 拐樓村
徐井村 蔣營村 梁莊村 黃樓村
鄭樓村 常河村 汪集村 東楊莊村
西南門村 東南門村 盧徐莊村 曹官莊村
黃杜莊村 王古樓村 黃河新村
(原城關鎮區域)
毛園村 馮園村 土山村 楊樓村
屈樓村 於樓村 劉閣村 七神廟村
葦子園村
葛集鎮
鎮政府駐地:葛集村
葛集村 範集村 新華村 高寨村
土山村 楊寨村 葛套村 李寨村
常莊村 範套村 高莊村 賈寨村
仝集村 李庵村 竇集村 蔣屯村
沙灘村 毛雷莊村 韓新莊村 汪小樓村
夏黃樓村 白臘園村 張馬吳莊村
關帝廟鎮
鎮政府駐地:關帝廟
楊樓村 汪莊村 徐廟村
陳屯村 馬莊村 小路口
陳莊村 張閣村 邵樓村
孟莊村 曹橋村 闞寨村 刷集村
仝莊村 李屯村 薛樓村 閆莊村
劉莊村 葛屯村 趙崗村 孫莊村
關帝廟村 黃草廟村 孟飯棚村 大李樓村
趙平坊村 小毛莊村 大華樓村 汪大樓村
小王莊村 毛莊寨村 張莊寨村 楊莊寨村
八裏井村
(黃樓鄉並入關帝廟)
小屯村 楊莊村 範集村 固口村
羅莊村 曹口村 周莊村 郭莊村
黃橋村 武莊村 三陳樓村 張小樓村
黃菜園村
周寨鎮
鎮政府駐地:周寨村
周寨村 張屯村 竇樓村 瀋屯村
金樓村 洪樓村 汪集村 吳莊村
朱樓村 孟樓村 汪莊村 趙樓村
戚莊村 孟堤口村 大孟莊村 小孟莊村
郭張莊村 龐大樓村 朱小樓村 周平莊村
蔣李莊村 蔣李莊村 李新莊村 張老傢村
梨花灣村
(劉暗樓並入周寨)
劉暗樓村 陳集村 解樓村 鬍莊村
孫集村 劉新莊村 孫老傢村 孫李莊村
市力集村
程莊鎮
鎮政府駐地:程莊村
程莊村 闞寨村 石樓村 趙樓村
柴市村 吳莊村 房莊村 王集村
周廟村 宋樓村 鬍寨村 王屯村
坡裏村 包樓村 瀋莊村 鄭樓村
魏莊村 衡樓村 李樓村 汪樓村
周集村 闞平寨村 房溝涯村 王明集村
曹莊鎮
鎮政府駐地:曹莊村
曹莊村 尚莊村 徐莊村 棗園村
閆莊村 平莊村 張莊村 楊樓村
薑屯村 曹窯村 謝集村 陳樓村
汪平村 鄭莊村 蔣廟村 蔣新莊村
回民許莊村
趙屯鎮(趙屯鄉更名為趙屯鎮)
鎮政府駐地:趙屯村
趙屯村 卞樓村 蔣樓村 呂集村
洪樓村 杜閣村 陳閣村 馮莊村
楊樓村 萬樓村 王莊村 李樓村
白樓村 汪屯村 董梅村 時楊村
馮許村 範劉村 大黃村 溫莊村
薛口村 後口村 宋莊村 趙樓村
蔣莊村 丁樓村 李桃園村 杜田莊村
老張莊村 大張莊村 張新莊村 黃莊寨村
吳莊寺村 李代莊村 三座樓村
朱樓鎮
鎮政府駐地:朱樓村
尉屯村 回竜村 朱樓村 梁寨村
大房村 王灣村 杜樓村 陳樓村
邵樓村 邵寨村 邵莊村 邵橋村
陳寨村 北門村 新莊村 黃莊村
紙房村 張屯村
玄廟鎮
鎮政府駐地:玄廟村
玄廟村 花園村 王井村 白樓村
範莊村 小寨村 賈莊村 大王村
五愛村 羅寨村 大徐村 大寨村
董莊村 西劉村 陳莊村 東蔣村
蔣樓村 馬良村 紅星村 梨花村
梨園新村 五座樓村 果園場
(權集鄉並入玄廟)
權集村 朱寨村 朱莊村 季莊村
後郭村 鬍套村 趙莊村 範寨村
王集村 李窪村 大李莊村 穆李莊村
郭曹莊村 張王莊村 馮老傢村
良梨鎮
李閣村 於樓村 豐棉村 劉莊村
訾莊村 張莊村 吳莊村 單莊村
翟寺村 馬莊村 魏寨村 郭莊村
侯樓村 王莊村 孫莊村 楊集村
黃廟村 豐莊村 禮河集村 汪闞莊村
閆王廟村 華王莊村 盧王莊村 王暗樓村
張何莊村 陳馬路口村 園藝場
官莊壩鎮
官莊村 鬍莊村 姚樓村 劉樓村
秦莊村 黃集村 張集村 段莊村
劉莊村 孫樓村 吳莊村 林場村
吳集村 竜潭村 權王莊村 張王莊村
朱李樓村 高新莊村 張老傢村
唐寨鎮
唐寨村 套中村 油坊村 潘壩村
山寨村 楊莊村 張庵村 戴莊村
光明村 於集村 西門村 唐集村
張樓村 馬莊村 李寨村 定國寺村
夾堤子村 大王莊村
(文莊鎮並入唐寨)
文莊村 侯口村 毛堂村 汪莊村
魏集村 倪莊村 王寨村 劉莊村
段樓村 臧路口村
李莊鎮
卞東村 汪閣村 三屯村 夏橋村
卞西村 馮集村 吳廟村 黃樓村
高莊村 汪樓村 孫觀村 於莊村
朱店村 田樓村 豐屯村 毛莊村
賈莊村 鬍屯村 張樓村 邵樓村
蔣樓村 賈樓村 後唐莊村 毛堤口村
汪六樓村 曹三子樓村
以上村鎮排名不分先後。 |
|
碭山歷史悠久,位置顯著。夏分九州,碭屬豫州之域;西周初期屬宋,為碭邑。秦設36郡,碭郡為其一,隋開皇18年改為碭山縣。《漢書·地理志》:“碭山出文石”。《水經註》:“獲水又東逕碭縣故城北,秦立碭郡,蓋取山之名。”訓詁學家顔師古註:“以有碭山故名碭郡,碭,文石也,其山出焉,故以縣名。”《明史·地理志》:碭山縣“東南有碭山,其北有芒山”。《環宇通志》:“碭山,在碭山縣東南七十裏,縣之名取此。”
碭山自古人傑地靈、名人薈萃,千百年來哺育過無數文治武功、彪炳史册的名人賢士。漢高祖劉邦斬蛇舉義於此;秦末農民起義領袖陳勝轉戰趙、魏,死後葬於芒碭山麓;取代李唐,建立後梁的梁太祖朱溫誕生於碭北午溝裏;碭山也是近代畫壇宗師齊白石的祖籍。歷史上檄定百夷的傅友德,理萬財而不貪的丞相申屠嘉,文武兼資的丁寬,漢時“大戴學”、“小戴學”的開創者戴德、戴聖,與司馬遷共定漢律歷的壺遂,易經專傢焦贛,名重一時的葛俊清等俊傑賢士代出其間。至於文人墨客、顯達名宦慕名遊斯者,更是摩肩接踵、數不勝數。這裏有唐朝大詩人李白泛舟觴詠的宴嬉臺,有輪奐巍煌的清真寺,有 “三省莊”、“三省井”,有芒碭二山中的漢墓群、斬蛇碑、陳勝墓。更有每年的梨花觀賞活動中新開闢的梨花觀賞新景點——“烏竜披雪”、“鰲頭觀海”、“瑤池煙霞”、“武陵勝境”、“貢梨園”、“故黃映雪”、“古渡曉月”等,吸引了衆多的海內外賓朋,年年來梨都覓古攬勝,旅遊觀光。每年陽春三月,春和景明時節,碭山大地萬物復蘇,故黃漲緑,數十萬畝梨花吐蕊綻蕾,競相盛開。屆時,放眼環顧,全縣雪堆雲涌,銀波瓊浪,沃野千頃,一片花海,景象蔚為壯觀。白的梨花欺雪,緑的麥苗凝翠,紅的桃花勝霞,黃的油菜若金,絢麗的大自然景色獨步天下。登高鳥瞰,滿目雲海花潮,一派雪的世界。這裏有全國書協主席瀋鵬先生題名的鰲頭觀海,有全國緻公黨副主席楊紀珂先生題名的“梨樹王”,有夾岸繁花競逐的故黃碧水,有萬畝桃林如火如霞的武陵仙境,真是片片紅霞沉雪海,泱泱彩雲映古黃,詩情畫意,其樂無涯。到八月中秋,遍地金珠墜地,碭山又是果的世界。50萬畝酥梨碩果纍纍,20萬畝蘋果壓彎枝頭,田間地頭又成了果山果海。到處人歡車鳴,芳香鋪地。置身其間,徜徉園圃,品嚐酥梨似蜜之甘甜,令人樂不思歸,留連忘返。 |
|
碭山是全國生態試點縣之一,其境內環境優美,資源豐富,交通便捷,通訊設備先進,各種服務設施齊全。2007年,全縣國內生産總值50.81億元。其中,第一産業完成增加值21.71億元,第二産業13.91億元,第三産業15.19億元。縣委、縣政府堅持高投入帶動大發展,全力實施工業強縣計劃,2007年完成8.6億元的工業固定資産投資,占全社會固定資産投資總額的40.6%。新增規模以上工業企業19傢,總數達54傢;新增私營企業145傢,比上年增長42%。全縣招商規模大幅躍升,項目建設實現較大突破。2007年新開工項目164個,北京匯源果汁、陝西海升果業投資近10億元的兩大水果加工項目相繼建成投産;皖能集團投資3.5億元的生物質能發電項目等一大批投資規模大、技術含量高、關聯效應好的工業項目相繼入住碭山,碭山縣工業經濟厚積薄發的勢頭,必將迎來又好又快的發展。
以酥梨等水果生産為支柱産業的梨都大地正發生滄桑巨變。春來碭山是花的海洋,紅白紫黃,色彩斑斕,花團錦簇,爭奇鬥妍,蔚為壯觀;秋來碭山是碩果滿園,葉緑枝垂,芳香遍地,人歡車鳴,緑洲果海,嘆為觀止。每年春天的“梨花節”,秋季的“金秋梨都行”活動吸引了國內外大批來賓前來旅遊、觀光、考察、投資。碭山正以昂揚的新姿煥發出無可限量的勃勃生機。 |
|
碭山政府網 http://www.dangshan.gov.cn
碭山新聞網 http://www.dangshan.cc
碭山梨網 http://www.dangshanli.com
碭山同鄉網 http://www.dangshan.org
碭山信息港http://www.dangshan.info
安徽省碭山中學 http://www.ahdszx.com/
安徽省碭山二中 http://www.ahdsez.com/
安徽省碭山生物工程研究所 http://www.dsswgc.com/
相關企業
碭山縣海信旗艦店
碭山縣佳緣婚慶禮儀公司
匯源集團碭山水果飲料食品
碭山宴嬉臺集團股份有限公司
碭山陽光電器商場
碭山深藍電腦公司
文簫網絡服務有限公司
安徽省碭山縣梨文化傳播有限公司(http://www.dangshanli.com)
安徽碭山紅薯粉絲加工廠 (http://fen-si.cn)
碭山曉武汽摩養護中心
碭山縣健康水生活館
碭山縣梨都網絡科技有限公司 (http://lidunet.com)
碭山竜騰罐頭廠
碭山縣新華罐頭廠
碭山縣官莊壩鎮朱李樓西磚瓦窯廠
碭山縣勝華罐頭食品有限公司
碭山縣永昌木業公司
碭山縣文莊鎮四方紙箱廠
碭山縣劉暗樓鄉罐頭食品廠
碭山縣豐苑紙箱製品有限公司
碭山縣周寨鎮新立窯廠
五福包裝製品(碭山)有限公司
碭山縣傢佳構件廠
碭山縣周寨鎮李平窯廠
碭山縣劉玉仙罐頭廠
碭山縣李莊鎮永興紙箱廠
碭山縣助力特農用助劑廠
碭山縣華聯罐頭食品廠
碭山縣曹莊鎮超時傢具廠
碭山縣化工總廠
碭山縣西南門聯華面粉廠
上海利普飼料碭山有限公司
碭山縣方正紙箱廠
碭山縣隴海鄉鬍莊磚瓦廠
碭山縣西南門沙發廠
碭山縣曹莊鎮勝竜化工有限公司
碭山縣雁發塑膠製品有限公司
碭山縣興達皮革有限公司
碭山縣李莊鎮豐屯村郭志願紙箱廠
碭山縣天地面粉實業有限公司
碭山縣塑料二廠
碭山縣劉暗樓鄉雙樓面粉廠
碭山縣黃樓窯廠
碭山縣紙箱廠
碭山縣周寨鎮紀海堂窯廠
碭山縣金錨膠帶廠
碭山縣官莊壩鎮朱李樓磚瓦窯廠
碭山縣玄廟鎮賈莊面粉廠
碭山縣郡城塗布紙業有限公司
碭山縣官莊壩鎮竜潭窯廠
碭山縣周寨鎮朱永栓窯廠
碭山縣助劑廠
碭山縣防風膠廠
碭山縣文莊鎮杜樓泡花鹼廠
碭山縣興華電綫電纜廠
碭山中學印刷廠
安徽省碭山縣太白酒廠
碭山縣良梨鎮光明紙箱廠
碭山縣文莊鎮文莊煤球廠
碭山縣官莊壩鎮前王莊窯廠
碭山縣賈寨磚瓦廠
碭山縣臥竜紙箱廠
安徽省碭山縣食品廠
碭山縣官莊壩雪源面粉廠
碭山縣唐寨鎮朱子安瓦窯廠
碭山縣西南門鎮竇寨二窯廠
碭山縣磚瓦廠
碭山縣磷肥廠
碭山縣黃樓鄉黃橋盧莊窯廠
碭山縣旭光罐頭廠
碭山縣隴海鄉蘇集村二窯廠
碭山縣醬園廠
碭山縣西南門鎮新劉莊磚窯廠
碭山縣天力飼料有限公司
安徽神康銀杏葉茶廠
碭山縣戚志民罐頭廠
碭山縣文莊鎮侯口預製廠
碭山縣民選肥料有限公司
碭山縣永樂罐頭廠
碭山縣官莊壩鎮竜潭二窯廠
碭山縣華豐鑄造廠
碭山縣周寨鎮王春窯廠
碭山縣曹莊鎮孫樓板皮廠
碭山縣廣濤罐頭廠
碭山縣黃樓鄉薛樓緑洲面粉廠
碭山縣緑源生態肥料有限公司
碭山縣建材公司構件廠
碭山縣李莊鎮金陵紙箱廠
碭山縣新運罐頭廠
碭山縣權集鄉大李莊潤發面粉廠
碭山縣官莊壩鎮徐堤口中窯廠
碭山縣玄廟鎮羅寨磚瓦廠
碭山縣永春罐頭廠
碭山縣周寨鎮孟憲磊窯廠
碭山縣曹莊鎮陳莊磚瓦廠
碭山縣藝寶軒筆業有限公司
碭山縣綫毯廠
碭山縣文莊鎮志遠傢具廠
碭山縣趙屯鄉蓄電池廠
碭山縣恆豐紡織有限公司
碭山縣李莊鎮亞力紙箱廠
碭山縣隴海機製木炭廠
碭山縣鞋廠
碭山縣文莊鎮天齊廟紙箱廠
碭山縣豐潤紡織品有限公司
碭山縣官莊壩鎮嶽堤口窯廠
碭山縣隴海鄉闞油坊盛源果粕廠
碭山縣曹莊鎮金剛傢具廠
碭山縣作峰罐頭廠
碭山縣化工紙箱廠
碭山縣劉暗樓鄉綜合罐頭廠
碭山縣隴海鄉蘇集村四窯廠
碭山縣糧油食品局文莊鎮紙箱廠
碭山縣世紀實業有限公司
碭山縣李莊鎮恆隆紙箱廠
碭山縣安居塑鋼門窗有限公司
碭山縣周寨鎮董加愛窯廠
碭山縣唐寨鎮王凱紅瓦廠
碭山縣程莊鎮磚瓦廠
安徽碭山東方製罐有限公司
碭山縣竹葉挂面廠
碭山縣義和祥面粉廠
碭山縣富春罐頭廠
碭山縣李莊軋花廠(紙箱廠)
碭山縣唐寨鎮套中村朱子忠磚窯廠
碭山縣周寨鎮董傢富窯廠
碭山縣葛集鎮朱蘭店田樓再生紙廠
碭山縣唐寨鎮張安楊景安紙箱廠
碭山縣通用機械廠
碭山縣隴海鄉城郊磚瓦廠
碭山縣李氏冰糕廠
碭山縣西南門傲雪面粉廠
碭山縣唐寨鎮白雪面粉廠
宿州市業發福利面粉廠
碭山縣雙貓罐頭廠
碭山縣福源木業有限公司膠廠
碭山縣恆達罐頭廠
碭山縣城關大洋紙箱廠
碭山縣官莊壩鎮高新莊窯廠
碭山縣曹莊鎮軍領板皮廠
碭山縣文莊鎮建軍傢具廠
碭山縣西城塗布紙業有限公司
碭山縣唐寨鎮黃河紙箱廠
碭山縣利民紙業有限公司
碭山縣官莊壩鎮黃集西窯廠
碭山縣水利局構件廠
安徽省碭山機械廠
碭山縣唐寨鎮戴莊村宋建設紙箱廠
碭山縣唐寨鎮魏廣言瓦廠
碭山縣玄廟鎮小寨窯場
碭山縣官莊壩鎮鬍莊窯廠
碭山縣鴻鑫面粉廠
碭山縣良梨鎮禮河集恆昌網套廠
碭山縣禾邦肥料有限公司
碭山縣戚浩紙箱廠
碭山縣周寨鎮張振鵬窯廠
碭山縣官莊壩鎮徐堤口窯廠
碭山縣玄廟鎮馬良面粉廠
碭山縣曹莊鎮華竜面粉廠
碭山縣曹莊鎮華光紙箱廠
碭山縣唐寨鎮孫馬路口紙箱廠
碭山縣唐寨鎮唐集板材加工廠
碭山縣唐寨鎮套中村李民生磚窯廠 |
|
- n.: Dangshan County
|
|
碭山 |
|
|
|
碭山縣梨 | 碭山縣鞋廠 | 碭山縣醬園廠 | 碭山縣食品廠 | 碭山縣綫毯廠 | 碭山縣中醫院 | 碭山縣磚瓦廠 | 碭山縣紙箱廠 | 碭山縣助劑廠 | 碭山縣磷肥廠 | 碭山縣民族學校 | 碭山縣防風膠廠 | 碭山縣黃樓窯廠 | 碭山縣塑料二廠 | 碭山縣太白酒廠 | 碭山縣化工總廠 | 碭山縣人民醫院 | 碭山縣棉紡織廠 | 碭山縣交通飯店 | 碭山縣????務管理局 | 碭山縣方正紙箱廠 | 碭山縣金錨膠帶廠 | 碭山縣衛生防疫站 | 碭山縣傢佳構件廠 | 碭山縣海信旗艦店 | 碭山縣新華罐頭廠 | 碭山縣華豐鑄造廠 | 碭山縣永樂罐頭廠 | 碭山縣永春罐頭廠 | 碭山縣新運罐頭廠 | 碭山縣廣濤罐頭廠 | 碭山縣臥竜紙箱廠 | 碭山縣賈寨磚瓦廠 | 碭山縣旭光罐頭廠 | 碭山縣戚浩紙箱廠 | 碭山縣竹葉挂面廠 | 碭山縣富春罐頭廠 | 碭山縣化工紙箱廠 | 碭山縣作峰罐頭廠 | 碭山縣李莊軋花廠 | 碭山縣鴻鑫麵粉廠 | 碭山縣通用機械廠 | 碭山縣李氏冰糕廠 | 碭山縣雙貓罐頭廠 | 碭山縣恆達罐頭廠 | 碭山縣梨鄉風光旅行社 | 碭山縣西南門鎮竇寨二窯廠 | 碭山縣黃樓鄉黃橋盧莊窯廠 | 碭山縣隴海鄉蘇集村二窯廠 | 碭山縣天力飼料有限公司 | 碭山縣戚志民罐頭廠 | 碭山縣文莊鎮侯口預製廠 | 碭山縣民選肥料有限公司 | 碭山縣官莊壩鎮竜潭二窯廠 | 碭山縣唐寨鎮朱子安瓦窯廠 | 碭山縣良梨鎮光明紙箱廠 | 碭山縣文莊鎮文莊煤球廠 | 碭山縣官莊壩鎮前王莊窯廠 | 安徽省碭山縣食品廠 | 碭山縣官莊壩雪源麵粉廠 | 碭山縣周寨鎮王春窯廠 | 碭山縣曹莊鎮孫樓板皮廠 | 碭山縣趙屯鄉蓄電池廠 | 碭山縣恆豐紡織有限公司 | 碭山縣李莊鎮亞力紙箱廠 | 碭山縣隴海機製木炭廠 | 碭山縣文莊鎮天齊廟紙箱廠 | 碭山縣豐潤紡織品有限公司 | 碭山縣官莊壩鎮嶽堤口窯廠 | 碭山縣文莊鎮志遠傢具廠 | 碭山縣藝寶軒筆業有限公司 | 碭山縣建材公司構件廠 | 碭山縣李莊鎮金陵紙箱廠 | 碭山縣玄廟鎮羅寨磚瓦廠 | 碭山縣周寨鎮孟憲磊窯廠 | 碭山縣曹莊鎮陳莊磚瓦廠 | 碭山縣曹莊鎮金剛傢具廠 | 碭山縣文莊鎮四方紙箱廠 | 碭山縣劉暗樓鄉罐頭食品廠 | 碭山縣周寨鎮新立窯廠 | 碭山縣周寨鎮李平窯廠 | 碭山縣劉玉仙罐頭廠 | 碭山縣李莊鎮永興紙箱廠 | 碭山縣助力特農用助劑廠 | 碭山縣永昌木業公司 | 碭山縣健康水生活館 | 碭山縣佳緣婚慶禮儀公司 | 碭山縣和平貿易有限公司 | 碭山縣曹莊鎮中興皮革廠 | 碭山縣葛集鎮精神病院 | 碭山縣權集鄉王集村骨傷科 | 碭山縣玄廟鎮賈莊麵粉廠 | 碭山縣官莊壩鎮竜潭窯廠 | 碭山縣周寨鎮朱永栓窯廠 | 碭山縣文莊鎮杜樓泡花鹼廠 | 碭山縣興華電綫電纜廠 | 碭山縣周寨鎮紀海堂窯廠 | 碭山縣華聯罐頭食品廠 | 碭山縣曹莊鎮超時傢具廠 | 碭山縣西南門聯華麵粉廠 | 碭山縣隴海鄉鬍莊磚瓦廠 | 碭山縣西南門沙發廠 | 碭山縣興達皮革有限公司 | 碭山縣劉暗樓鄉雙樓麵粉廠 | 安徽省碭山縣太白酒廠 | 碭山縣劉暗樓鄉綜合罐頭廠 | 碭山縣文莊鎮建軍傢具廠 | 碭山縣唐寨鎮黃河紙箱廠 | 碭山縣利民紙業有限公司 | 碭山縣官莊壩鎮黃集西窯廠 | 碭山縣水利局構件廠 | 碭山縣唐寨鎮魏廣言瓦廠 | 碭山縣玄廟鎮小寨窯場 | 碭山縣官莊壩鎮鬍莊窯廠 | 碭山縣禾邦肥料有限公司 | 碭山縣周寨鎮張振鵬窯廠 | 碭山縣曹莊鎮軍領板皮廠 | 碭山縣官莊壩鎮高新莊窯廠 | 碭山縣城關大洋紙箱廠 | 碭山縣隴海鄉蘇集村四窯廠 | 碭山縣世紀實業有限公司 | 碭山縣李莊鎮恆隆紙箱廠 | 碭山縣周寨鎮董加愛窯廠 | 碭山縣唐寨鎮王凱紅瓦廠 | 碭山縣程莊鎮磚瓦廠 | 碭山縣義和祥麵粉廠 | 碭山縣周寨鎮董傢富窯廠 | 碭山縣隴海鄉城郊磚瓦廠 | 碭山縣西南門傲雪麵粉廠 | 碭山縣唐寨鎮白雪麵粉廠 | 碭山縣官莊壩鎮徐堤口窯廠 | 碭山縣玄廟鎮馬良麵粉廠 | 碭山縣曹莊鎮華竜麵粉廠 | 碭山縣曹莊鎮華光紙箱廠 | 碭山縣唐寨鎮套中村李民生磚窯廠 | 碭山縣唐寨鎮套中村朱子忠磚窯廠 | 碭山縣安居塑鋼門窗有限公司 | 碭山縣糧油食品局文莊鎮紙箱廠 | 碭山縣葛集鎮朱蘭店田樓再生紙廠 | 碭山縣唐寨鎮張安楊景安紙箱廠 | 碭山縣唐寨鎮唐集板材加工廠 | 碭山縣唐寨鎮孫馬路口紙箱廠 | 碭山縣良梨鎮禮河集恆昌網套廠 | 碭山縣唐寨鎮戴莊村宋建設紙箱廠 | 碭山縣西城塗布紙業有限公司 | 碭山縣福源木業有限公司膠廠 | 碭山縣隴海鄉闞油坊盛源果粕廠 | 碭山縣郡城塗布紙業有限公司 | 碭山縣官莊壩鎮朱李樓磚瓦窯廠 | 碭山縣天地面粉實業有限公司 | 碭山縣李莊鎮豐屯村郭志願紙箱廠 | 碭山縣西南門鎮新劉莊磚窯廠 | 碭山縣官莊壩鎮徐堤口中窯廠 | 碭山縣權集鄉大李莊潤發麵粉廠 | 碭山縣緑源生態肥料有限公司 | 碭山縣黃樓鄉薛樓緑洲麵粉廠 | 碭山縣雁發塑膠製品有限公司 | 碭山縣曹莊鎮勝竜化工有限公司 | 碭山縣豐苑紙箱製品有限公司 | 碭山縣勝華罐頭食品有限公司 | 碭山縣官莊壩鎮朱李樓西磚瓦窯廠 | 碭山縣梨都網絡科技有限公司 | 安徽省碭山縣梨文化傳播有限公司 | |
|
|
玄廟鎮 | 周寨鎮 | 城關鎮 | 程莊鎮 | 文莊鎮 | 李莊鎮 | 唐寨鎮 | 葛集鎮 | 關帝廟鎮 | 良梨鎮 | 黃樓鄉 | 趙屯鎮 | 西南門鎮 | 官莊壩鎮 | 曹莊鎮 | 權集鄉 | 趙屯鄉 | 朱樓鎮 | 劉暗樓鄉 | 碭城鎮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