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地圖 |
|
|
郵編:234200 代碼:341323 區號:0557
拼音:Líng Bì Xiàn 英譯:Lingbi County
靈璧縣位於安徽省東北部,地理坐標為東經117°17′-117°44′、北緯33°18′-34°02′。縣境東臨泗縣,西連宿州市埇橋區,南接固鎮、五河兩縣,北與江蘇省銅山、睢寧兩縣接壤,南北長82千米,東西寬36千米,總面積2054平方千米,總人口118萬人(2007年)。
全縣轄13個鎮、6個鄉:靈城鎮、韋集鎮、黃灣鎮、婁莊鎮、楊疃鎮、尹集鎮、澮溝鎮、尤集鎮、下樓鎮、朝陽鎮、漁溝鎮、高樓鎮、馮廟鎮、嚮陽鄉、朱集鄉、大路鄉、大廟鄉、禪堂鄉、虞姬鄉。縣政府駐靈城鎮。
地處淮北平原東部,地勢由西北嚮東南微傾。海拔27-18.5米,一般多在20米左右,地貌特徵為“大平小不平”,平原面積占總面積的89.6%。東北及中部有少數殘丘,海拔不及200米。沱河、新汴河、濉河流經縣境。年降水量855.7毫米,年均溫度15.5℃。國傢商品糧基地。
201、302、303等多條省道貫通縣境,新汴河可通航。名勝古跡有蔣廟新石器文化遺址、垓下古戰場遺址、虞姬墓、三山漢墓群、磬雲山宋代摩崖石刻等。 |
|
靈璧——古跡遍布,人文薈萃。
靈璧歷史悠久,源遠流長。建縣於1086年,始稱“零璧”。1117年改稱靈璧。這裏是楚漢相爭的古戰場,傳說鐘馗的故裏地,中華奇石的主産區,素有“虞姬、奇石、鐘馗畫,靈璧三絶甲天下”之美譽。
悠久燦爛的歷史文化,給靈璧留下了衆多的人文景觀,靈璧大地到處閃耀着中華古文明的輝煌。
城北有劉邦大敗項羽地——霸王城,城南有韓信瞭望臺——金、銀山,城東南存有垓下古遺址,城東有霸離鋪、虞姬墓。
虞姬墓
虞姬墓幾經整修,擴其舊製,增設新觀,已成為環境幽美、聲播遐邇的名勝景點。無數中外名人、遊客仰姬高風,紛至沓來,吊祭英靈。
此外,還有三山漢墓群、磬雲山摩崖石刻等古跡,令中外遊人流連忘返。
靈璧磬石
靈璧磬石居全國四大奇石之首,鬼斧神工,渾然天成,集皺、瘦、漏、透於一體,以色、形、質、紋等儲美而揚名,享有“靈璧一石天下奇,聲如青銅色碧玉”之美稱。其石質堅貞,其姿千種,其形萬狀,或沉倚偉岸氣勢雄渾,或各顯神態風姿綽約,或晶瑩溫潤風采迷人,或玲瓏幽遂妙趣無窮,為歷代帝王將相、文人騷客所珍藏。在 ’99昆明世博會上,靈璧石榮獲金奬3枚,銀奬6枚,獲奬總數名列全國第一。
鐘馗畫
鐘馗畫,一般特指安徽省靈璧縣所産的鐘馗畫像,傳說可以鎮邪消災。並認為上方要加蓋篆印“靈璧縣印”纔有效。
民間相傳鐘馗打鬼的故事,傢喻戶曉,更敷演出鐘馗為靈璧人,靈璧所繪鐘馗纔是其本像的寫真,並有每年出一張“活鐘馗”的說法。而這一說法在古籍裏也得到驗證,清初著名學者金植在其所著《不下帶編》中曾記載:“……鐘(馗)乃靈璧人,至今後裔在焉,多以丹砂繪其祖像而貨以資食。上有縣篆者,尤靈應雲。”靈璧鐘馗畫所表現的鐘馗,勇猛剽悍,面目猙獰,有一種無敢於敵的氣魄,靈璧鐘馗畫在繼續傳統的基礎上,在造型方面逐漸形成“劍眉虎眼、闊額虯髯,粗獷雄強,威武逼人,粗醜中不乏嫵媚,英武中顯得儒雅,豪放中露出溫柔,雄強中可現 茲 情”等獨具一格的地方特色,躋身於中華藝術之林。隨着時間的推移,在創作題材上更加豐富多彩,在解放前夕,民間畫師韓本貴繪製的《百馗圖》在上海《申報》上刊登,現代畫傢趙英漢所繪的新《百馗圖》長捲,又一次展現在世人面前,它們共同之處表現在或形象怪異,或天真純樸,或綫條粗獷雄強,或敷色驚彩絶豔,既有華夏民族的血液,又繼承我國民間藝術的精華,充分表達了靈璧鐘馗畫的獨到之處。
靈璧鐘馗畫承傳吳道子之法,並與民間技法相結合,風格獨特,自宋至今興盛不衰,已成為中國民間藝術的瑰寶,飲譽全球。
靈璧嗩吶
靈璧嗩吶藝術的廣泛普及,據說與明中晚期的朱元璋九世孫朱載堉有關,朱載堉一生淡泊宮庭生活,熱愛民間藝術,長期在懷慶府(今河南沁陽)一帶,深入到黃河沿岸民間嗩吶班子裏,潛心研究民間音樂的挖掘整理和校堪研究工作,廣泛流傳於中原地帶的幾十個嗩吶麯牌如《叫句子》、《凡字調》、《百鳥朝鳳》、《擡花轎》、《大開門》,是朱載堉整理保留下來的,明天啓二年(1622)和崇禎二年(1629),黃河兩次决口,使得黃淮地區流離失所的災民,輾轉遷徙,有的落戶靈璧,有的外出學藝。嗩吶便成為災民們謀生的手段,每逢過年過節、迎神賽會、男婚女嫁、舉喪祭祀等習俗,均有嗩吶鼓吹,鑼鼓敲打。
到了清末,靈璧尹集周傢嗩吶班(也叫菠林喇叭),開始活躍在蘇、魯、皖廣大農村一帶。第一代周文化出生於江蘇睢寧縣桃園鎮魏凹村,自幼因家庭貧睏,與人學藝吹奏嗩吶,後逃荒靈璧落戶尹集菠林村,民國時期傳至第二代周懷邦、周懷榮兩個兒子時以吹奏嗩吶謀生,正式成立周傢嗩吶班,因當時靈璧及周邊地區嗩吶班子發展迅速,常有鄉裏鄉親婚喪嫁娶,請嗩吶班子熱鬧辦事的習俗,為了在衆多嗩吶班子中站穩腳跟,周傢苦練技藝,取長補短,通過鄉間比武打擂臺等形式,逐漸在當地有了名氣,到了第三代周正玉、周正美、周正民、周亮時,隊伍已經壯大,在蘇魯皖等地名氣也越來越大,常常出現找不到周傢班子來吹奏,男不娶、女不嫁的事情。 |
經濟發展 Economic Development |
靈璧——資源充裕,物阜民豐。全縣盛産小麥,棉花、花生、大豆、水果、蔬菜、煙葉、桑、麻及黃牛、豬、羊、傢禽等,是全國重要商品糧基地、黃牛生産基地、瘦肉型豬生産基地、優質棉繭基地。90年代以來,先後被評為全國糧禽生産百強縣、全國平原緑化先進縣、全省畜牧業生産十強縣、全省農機化十強縣等。全縣名、優、特産品種類繁多,品質優良。主要産品有降解地膜、牛肉製品、碳銨、普鈣、磷肥、白酒、面粉、食油、水泥、紙張、小農機等。潤禾牌可降解除草地膜榮獲 ’99中國國際農業博覽會名牌産品稱號,千禾牌面粉、鐘馗係列酒、金太陽牛肉製品、益美得食品、靈豐牌碳銨、錦綉牌磷肥、磬石牌土工布等分別獲國傢和省優質産品、優質新産品和國傢質量認證。王樹棲小磨麻油質地純正,香味濃郁,遠銷港澳歐美等地。靈璧大理石礦和石礦和石灰石礦儲量豐富,具有較高的開採價值。
靈璧——百業興旺,經濟繁榮。改革開放以來,靈璧根據國傢産業政策和市場導嚮,圍繞發揮資源優勢,明確了全方位改革、多渠道開放、高標準起步的指導思想,製定了強農重工、活商興教的發展戰略,不斷加快靈璧經濟和社會的發展。特別是近幾年,縣委、縣政府把擴大對外開放、招商引資,實施外嚮帶動戰略,作為發展靈璧經濟的突破口,取得了輝煌的成就,全縣各行各業呈現出百花齊放、協調發展、良性互動的好態勢。2007年全縣實現國內生産總值528.5億元,比上年增長9%;職工年均收入4503元,增長4.1%。全年實現農業總産值263.2億元,增長17% 。農民純收入3026.75元,增長15.2% 。全縣工業共完成産值213.8億元,增長8% 。財政收入實現51.5億元,增長11.5% 。社會事業全面進步,精神文明建設不斷加強,社會秩序持續穩定。近年來,靈璧縣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把擴大對外開放,加強招商引資擺在經濟工作的突出位置來抓,做到領導精力嚮招商引資集中,工作重心嚮招商引資傾斜,工作領域嚮招商引資轉移,創新招商方式,拓寬引資渠道,改善投資環境,調整引資結構,加強領導,明確責任,真抓實幹,成效凸顯。 靈璧縣委、縣政府不斷創新思路,加大招商引資力度,全力支持項目建設,優化招商引資“軟”環境。先後出臺了《靈璧縣鼓勵外商投資優惠政策規定》、《關於招商引資目標任務考核奬懲的暫行辦法》、《靈璧縣招商引資項目專傢咨詢論證暫行辦法》等一係列政策措施。實行領導挂帥招商,采取“四個一”的招商工作機製,組成15個招商團並與縣政府簽訂目標責任書,對引進的項目實行“終身幫扶”製,縣委、縣政府對已入駐重點工業項目實行領導幫扶責任製;搞好跟蹤服務,健全外商投訴受理機製。縣政府投訴受理中心對客商投訴,做到有訴必查,有查必果,有果必究,所有投訴案件確保7日內查處辦結,全力營造安商、親商、富商、護商的投資環境,形成優惠投資者、激勵招商者、方便經營者、約束監管者的政府保障體係。
改善招商引資“硬”環境。在完善省級經濟開發區基礎設施,提高開發區承載能力的同時,該縣還融資1.1億元,鋪設了14公裏供排水管道,完成了環城道路改造工程,奇石大道、鐘馗大道、焦山路、汴河路正在施工,竜山莊園、中南花苑、竜山茂和商業廣場等重點工程基本竣工。通村公路完工里程417.5公裏,運料河、奎濉河治理全面完工,進一步改善了群衆生産生活條件和外商投資環境。
該縣還通過召開投資環境暨招商項目推介會,組團參加徽商大會、宿州市第四屆農資博覽會等形式,推行網上招商、項目招商、以企招商、以商引商、委托招商,不拘一格,全面招商,積極探索招商引資的方法和途徑。
載下梧桐樹,引來金鳳凰。隨着招商引資“軟”、“硬”環境的優化和改善,江蘇、浙江等地的客商紛至沓來,形成紮堆效應。2007年,全縣實現協議引資額達18.8億元,引進50萬元以上項目107個,分別是去年同期的1.5倍和1.2倍。入駐經濟開發區的項目達10個,其中,浙江奧吉斯電器有限公司協議固定資産投資1.6億元,占地200畝,在我縣生産傢用電器。
今日靈璧大地上優惠的政策、充裕的資源、淳樸的民風、完備的基礎正在誘天下之賢達、四海之賓朋。勤勞樸實的靈璧人民正以嶄新的姿態,務實的作用,頑強的毅力,拼搏的幹勁,構築開放大格局,實施農業大開發,布建工業大走廊,營造商貿大市場,強攻科技大竜頭,優化發展大環境。目前靈璧天時、地利、人和,全縣上下正以更大的氣魄,呼南應北,承東啓西,大開大合,大進大出,譜寫改革發展的新篇章。靈璧竭誠歡迎海內外客商捷足先登,乘改革開放之東風,抓加快發展之機遇,到靈璧投資興業、發展發財。115萬靈璧人民願與八方有識之士攜手發展,共創未來新輝煌! |
行政區劃 Administrative Division |
靈璧縣轄13個鎮、6個鄉:靈城鎮、韋集鎮、黃灣鎮、婁莊鎮、楊疃鎮、尹集鎮、澮溝鎮、尤集鎮、下樓鎮、朝陽鎮、漁溝鎮、高樓鎮、馮廟鎮、嚮陽鄉、朱集鄉、大路鄉、大廟鄉、禪堂鄉、虞姬鄉。
區劃代碼:341323 政府駐地:靈城鎮 位 置:經度:117°17′—117°44′緯度:33°18′—34°02′
區 號:0557 郵 編:234200 人 口:115.62 萬 積:2054 平方公裏。 |
|
靈璧縣第一中學 靈璧縣教育路23號
靈璧中學(原第二中學) 靈璧縣教育路20號
靈璧縣第三中學(職高類) 靈璧縣竜山路北段
靈璧縣廣志外國語學校 靈璧縣南關東段
靈璧縣飛翔雙語學校 靈璧縣南關東段
靈璧縣黃灣中學 靈璧縣黃灣鎮
靈璧縣韋集中學 靈璧縣韋集鎮
靈璧縣嚮陽中學 靈璧縣嚮陽鄉
靈璧縣下樓中學 靈璧縣下樓鎮
靈璧縣下樓鎮王集中學 靈璧縣下樓鎮王集村
靈璧縣下樓鎮程廟中學 靈璧縣下樓鎮程廟村
靈璧縣下樓鎮謝樓中學 靈璧縣下樓鎮謝樓村
靈璧師範學校 靈璧縣東鳳後街四號
靈璧縣馮廟中學 靈璧縣馮廟鎮
靈璧縣楊疃中學 靈璧縣楊疃鎮
靈璧縣澮溝鎮土山中學 靈璧縣澮溝鎮土東村
靈璧縣澮溝鎮馬莊中學 靈璧縣澮溝鎮馬莊村
靈璧縣大路中學 靈璧縣大路鄉
靈璧縣九頂中學 靈璧縣朝陽鎮
靈璧縣尤集中學 靈璧縣尤集鎮
靈璧縣尤集鎮大康中學 靈璧縣尤集鎮大康村
靈璧縣尹集中學 靈璧縣尹集鎮
靈璧縣尹集鎮張集中學 靈璧縣尹集鎮張集村
靈璧縣尹集鎮李樓中學 靈璧縣尹集鎮霸王城村
靈璧縣曙光中學 靈璧縣嚮陽鄉湯圩村
靈璧縣朱集鄉湖光學校 靈璧縣朱集鄉王店村
靈璧縣楊疃鎮付餘中學 靈璧縣楊疃鎮大亢村
靈璧縣澮溝中學 靈璧縣澮溝鎮
靈璧縣漁溝中學 靈璧縣漁溝鎮
靈璧縣第五中學 靈璧縣南關二環路北
靈璧縣第四中學 靈璧縣靈西鄉張巷村
靈璧縣紅山中學 靈璧縣禪堂鄉鳳河村
靈璧縣菠林學校 靈璧縣尹集鎮菠林村
靈璧縣邱廟中學 靈璧縣楊疃鎮邱廟村
靈璧縣高樓中學 靈璧縣高樓鎮
靈璧縣禪堂中學 靈璧縣禪堂鄉
靈璧縣禪堂雙河中學 靈璧縣禪堂鄉郭海村
靈璧縣範橋中學 靈璧縣虞姬鄉範橋村
靈璧縣虞姬中學 靈璧縣虞姬鄉
靈璧縣虞姬東風中學 靈璧縣虞姬鄉朱橋村
靈璧縣金圩中學 靈璧縣嚮陽鄉王集村
靈璧縣單圩中學 靈璧縣韋集鎮竜崗村
靈璧縣大廟中學 靈璧縣大廟鄉
靈璧縣大廟鄉馬莊中學 靈璧縣大廟鄉馬莊村
靈璧縣大廟鄉沙灘中學 靈璧縣大廟鄉沙灘街 |
|
秦屬泗水郡。漢分屬洨(音淆,xiao)、虹、𠔌陽、符離、夏丘、下邳諸縣領轄。三國屬魏之下邳。西晉屬沛國;東晉屬陽平郡。南北朝改陽平郡為𠔌陽郡,又置連城、高昌二縣,本縣南郊隸屬連城縣。梁置臨潼郡,北齊廢為縣,後又置潼郡,轄今縣境北部。隋初屬彭城郡,後改屬下邳郡。唐初屬𠔌陽縣,隸徐州。顯慶元年(656),夏丘更為虹,廢𠔌陽入蘄縣,本縣分屬虹、蘄兩縣。元和四年(809),虹縣部分屬宿州,隸河南道。五代十國,本縣分屬宿州、泗州之地。
宋元祐元年(1086年)析虹縣之零璧鎮置零壁縣,同年七月復為鎮。據《名勝志》:“以縣産磐石,珍之如壁,故名。”元祐七年二月,零璧復為縣。政和七年(1117年)改為靈壁縣。
屬宿州,隸淮南東路;建炎後沒於金。元初復立靈璧縣,屬宿州,隸河南歸德府。至元四年(1267)改屬泗州;十七年復屬宿州。明初屬宿州,洪武四年(1371),宿州改屬臨濠府;六年屬中立府;七年屬中書省鳳陽府;後屬鳳陽府,直屬南京。清順治二年(1645)改屬江南省鳳陽府;康熙六年(1667)改屬安徽省,先後屬鳳陽府、鳳潁六泗道管轄。
民國元年(1912)四月廢州設縣,本縣直屬安徽省。民國三年置道,屬淮泗道。十六年廢道,又直屬安徽省。二十一年,屬第六行政區。二十四年改為九個行政督察區,本縣屬第六督察區。抗日戰爭期間,先後裁並改設8個專署,本縣屬第六專署。三十四年,屬第四行政區。
1948年11月25日,靈璧解放,屬江淮解放區第三行署。1949年4月21日改屬皖北行署宿縣專區。1952年4月12日改屬安徽省宿縣專區,1956年元月12日改屬安徽省蚌埠專區。1961年4月13日,本縣屬宿縣專區(1971年3月29日改為宿縣地區,現為宿州市),隸屬關係未變。
本縣自置縣至元代,縣境區域無考。至明嘉靖年間,縣域東至虹縣界河北35裏,西至宿州界大店60裏,南至五河界潼河140裏,北至徐州界雙溝140裏;東到虹縣60裏,西到宿州120裏,南到臨淮縣180裏,北到徐州180裏,東南到五河縣120裏,西南到懷遠縣180裏,東北到睢寧縣150裏,西北到蕭縣220裏;南到南京陸路527裏,水路966裏,北到北京陸路1883裏,水路2310裏。
清乾隆年間,縣境東西70裏,南北270裏。縣城東至虞姬墓15裏,與本府虹縣交界;東北至潼郡集90裏,與徐州府睢寧縣交界,至楊傢橋100裏,與徐州府邳州交界;北至黃河120裏,與徐州府銅山縣交界;西北至梅山120裏,與徐州府蕭縣交界;西至宿靈庵55裏,與本府宿州交界;西南至曹老集120裏,與本府懷遠縣交界;南至淮河150裏,與本府鳳陽縣交界;東南至喬傢集90裏,與泗州五河縣交界。
民國期間,本縣區域略有變動。至1949年,全縣總面積為2364平方千米。
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本縣區域縮小。1955年底,先後將九頂、馮廟、城關3區的23個自然村劃歸睢寧縣和泗縣管轄,縣境面積為2288平方千米。1965年7月,以沱河為界,將河南的一個鎮、5個人民公社劃出,歸新置的固鎮縣管轄。
1997年,靈壁縣面積2086平方千米,人口104.8萬,轄13鎮8鄉:靈城鎮、韋集鎮、黃灣鎮、婁莊鎮、楊疃鎮、尹集鎮、澮溝鎮、尤集鎮、下樓鎮、朝陽鎮、漁溝鎮、高樓鎮、馮廟鎮、長集鄉、朱集鄉、大路鄉、大廟鄉、禪堂鄉、靈西鄉、虞姬鄉、嚮陽鄉。縣政府駐靈城鎮。
2000年,靈壁縣轄13個鎮、8個鄉:靈城鎮、韋集鎮、黃灣鎮、婁莊鎮、楊疃鎮、尹集鎮、澮溝鎮、尤集鎮、下樓鎮、朝陽鎮、漁溝鎮、高樓鎮、馮廟鎮、長集鄉、朱集鄉、大路鄉、大廟鄉、禪堂鄉、靈西鄉、虞姬鄉、嚮陽鄉。 根據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全縣總人口1051325人,其中: 靈城鎮 57730 韋集鎮 46373 黃灣鎮 44831 婁莊鎮 43492 楊疃鎮 63077 尹集鎮 65032 澮溝鎮 44860 尤集鎮 47876 下樓鎮 61431 朝陽鎮 67481 漁溝鎮 59036 高樓鎮 63582 馮廟鎮 67189 嚮陽鄉 37589 長集鄉 26848 朱集鄉 38699 大路鄉 35571 大廟鄉 45219 禪堂鄉 45244 虞姬鄉 41985 靈西鄉 48180
2004年,靈璧縣鄉鎮由21個調整為19個。共有524個行政村(另一數據為514個)、4個居委會。2005年2月,正式調整鄉鎮區劃,撤銷靈西鄉、長集鄉建製,分別並入婁莊鎮、靈城鎮。靈壁縣轄13個鎮、6個鄉。
2005年,靈壁縣進行行政村區劃調整。 |
歷史典故 Historical allusions |
靈璧石産地靈璧縣,漢為 、夏丘等縣地,屬沛郡。後漢屬沛國、下邳國(今江蘇徐州沛縣、邳州市)。北周改夏丘為晉陵縣,隋復名夏丘,司下邳郡。唐省夏丘縣入虹縣,屬宿州。《宋史·地理志》:元右元年(1086)析虹縣之零壁鎮置零壁縣,政和七年(1117)改零壁為靈壁。元屬歸德府宿州。明清屬鳳陽府宿州。
靈璧,除《明史》外,各史均作“靈壁”。如《史記·項羽本記》:靈璧奇石項羽大破漢軍,“追擊至靈壁東”。《清史稿·地理志》:靈璧縣“本虹縣靈璧鎮,宋始置縣”。乾隆《靈璧縣志》:舊名“零壁”,因縣産磬石而“神之”,改名為“靈璧”。《名勝志》亦載,靈壁縣産磬石“珍之如璧”,故名。
靈璧建縣,有所反復。《宋史·地理志》:元右元年(1086)始置零壁縣,當年七月即廢去。元右七年(1092)再擬建縣之際,蘇軾曾持異議,事見《蘇東坡集·奏議集》。當時蘇軾新任兵部尚書,建立新縣屬“兵部所管”。蘇軾視察宿州,得悉“乞改零壁鎮為縣”,乃是“本鎮豪民靳琮等私自為計”,並以自籌置縣費用,毋須撥支公款為由,取得朝廷批準。但所謂“自備錢物”,其實是嚮百姓攤派,“深為不便”。預計建縣“用錢四千五十餘貫”,衹徵收半數稍多,“其餘未納錢數”難以催納。“縱使盡行催納”,也不夠實際開支。如今縣署已興工構築,“恐維中輟”。為此,蘇軾建議:停建宿州外城,從一萬貫建城經費中撥出款項,用於靈壁建縣,不再嚮百姓徵收錢物,“未納到錢數”,均予“放免”。由此可見,蘇軾辦事公正,頗能體恤民間疾苦。
靈璧縣舊城久圮,明弘治八年(1495)始築土城。正德六年(1511)重建,周圍六裏許,開四門:東鹿鳴門;南對懷遠荊山,名為望荊門;西有鳳凰山,名為鳳儀門,北嚮磬石山,名為來璧門。縣城北倚竜車山,山麓有瀏清、壇西,白蓮等湖。竜車山東北三註山,有雲洞、蜘蛛洞 。鳳凰山在城西北五裏。鹿鳴山今司泗縣。山均低矮,是平原丘陵。
靈壁東北有潼河,潼河北岸有潼郡,因北魏臨潼郡故城而名。潼郡是否即秦漢取慮縣故城,前人有爭議。《方輿紀要》:“取慮城,(虹)縣北百二十裏,漢縣,屬沛郡”,“後魏(即北魏)亦日取慮縣,置臨潼郡。”這是說,臨潼郡治即取慮縣城城。乾隆《江南通志》以為非是,在《辨訛》中指出:“舊志謂取慮漢縣,後魏置臨潼郡,”“在虹縣(今泗縣)北一百二十裏。”“按:虹縣北六十裏睢寧縣(今屬江蘇),取慮既在虹縣北一百二十裏,尚得謂虹縣地乎?”“又按:臨潼故城在今靈壁縣東北七十裏。金志元光初,議於靈壁縣潼城鎮設倉都監,是也。而取慮又在臨潼東北,屬睢寧界。”此說以為取慮縣故城不在泗縣,更不在靈璧。唐人李賢等註《後傳書》,也以為取慮故城在睢寧。《後漢書·陶謙傳》:曹操與陶謙作戰,“過拔取慮”。註:“取慮,音秋閭,屬下邳郡,故城在今泗州下邳縣西南。”下邳縣故城在今江蘇邳縣東,其西南即是睢寧縣境。
舊時靈璧縣境南北狹長,北界抵黃河故道,南界在淮河之濱,包括今固鎮縣地,與懷遠縣接壤。城北六十裏有睢水 東流,俗稱小河,是項羽大敗漢軍處。《水經·睢水註》:“睢水又東逕彭城郡之靈壁東,東南流。項羽敗漢王於靈壁東,即此處也。”
《通鑒紀事本未·高帝滅楚》:漢高祖三年(前204),劉邦占領彭城,項羽率精兵三萬來戰,“大破漢軍”,漢卒淹死於𠔌水、泗水者“十萬餘人”。楚軍“又迫擊至靈壁東睢水上”,漢兵“十餘萬人皆入睢水,水為之不流”。劉邦陷入重圍,幸而大風驟起,飛沙走石,纔“與數十騎遁去”。縣志記載傳說:劉邦見楚軍追來,藏匿於枯井,坐騎隱入於山洞。追兵過後,坐騎將繮繩垂入枯井,救出劉邦。後人稱此井為“垂繮井”,在靈壁城北七十裏。五河縣也有類似傳說。楚漢戰場“靈壁”,不是今靈璧縣城,而是另一地名。《元和郡縣志》在宿州苻離縣下註:“靈壁故城,在(苻離)縣東北九十裏。”苻離縣故城在今宿城北苻離集。今靈璧縣城在苻離集東偏南,而不在東北。光緒《宿州志》:“宋元右時復置於宿州之東者,乃今之靈壁縣,非古地靈壁也”。靈璧縣城近汴水,古靈壁則近睢水。
《靈璧縣志》:城西北七十裏三村集有霸王城,是項羽軍壘,附近有“吹簫臺”,又名“散楚臺”。漢高祖五年(前202),距項羽大破漢軍、劉邦落荒逃遁僅兩年,形勢急轉直下,霸王被圍於垓下,聞“四面楚歌”,以為劉邦已盡得楚地,大勢已去,悲歌泣下,突圍逃奔,全軍覆沒。但垓下决戰,主戰場不在靈璧縣城西北七十裏,而在靈璧縣東南地區。垓下聚在漢 縣,古 水(今沱河)之濱,即今固鎮縣濠城集。縣志所記“散楚臺”,屬於傳說;若有所依據,衹能是外圍戰場。
靈城城東十五裏,與泗縣接界外有虞姬墓,至今墓碑尚存,額刻“巾幗千秋”四字。舊有聯語:“虞兮奈何,自古紅顔多薄命;姬耶安在,獨留青塚嚮黃昏。”此墓出自“霸王別姬”故事。項羽軍壁垓下,陷入重圍,“兵少糧盡”,憂心忡忡,夜飯帳中,面對美人虞姬、駿馬烏雅,慷慨悲歌:
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項王歌罷而泣,虞姬歌而和之。“左右皆泣,莫能仰視”。《史記正記》引《楚漢春秋》所載虞姬歌詞:
漢兵已略地,田方楚歌聲。大王意氣盡,賤妾何聊生!
虞姬歌罷,拔劍自刎;項羽突圍,倉惶南走。成語“拔山蓋世”、“霸王別姬”、“四面楚歌”均由此而來。虞姬墓不止一處。《史記正義》引《括地志》:“虞姬在濠州定遠縣東六十裏,長老傳云項羽美人塚也。”定遠虞姬墓,又稱嗟虞墩。北宋熙寧四年(1071),蘇軾赴杭州就任通判,途中作《濠州七絶》,其一為《虞姬墓》:
帳下佳人拭泗痕,門前壯士氣如雲。倉黃不負君王意,衹有虞姬與鄭君。
蘇軾之詩作於濠州定遠。鄭君,指項羽忠臣鄭榮,被漢軍俘獲而堅貞不屈。劉邦欲考察被俘楚臣是否戀舊主,均令改名為“籍”(項羽又名項籍),唯獨鄭榮拒絶,因此被逐。蘇軾之北蘇轍,亦有《虞姬墓》詩,記詠黥布叛楚投漢,範增受項羽疑忌而離去,霸王成為孤傢寡人,衹有虞姬與之共患難:
布叛增亡國已空,摧殘羽翮自今窮。艱難獨與虞姬共,誰使西來敵沛公?
靈璧虞姬墓,有南宋詩人範成大題詠,範成大出使金國,途經泗州、宿州,有詩多首,其一為《虞姬墓》,詩人自 註:墓“在虹縣(今泗縣)下馬鋪北三十七裏”,即今靈壁虞姬墓。詩云:
劉項傢人總可憐,英雄無策庇嬋娟。戚姬葬處君知否?不及虞兮有墓田。 |
|
靈璧縣位於安徽省淮北平原東部,地理坐標為北緯33°18′—34°02′,東經117°17′—117°44′。
縣境東臨泗縣,西連宿州市埇橋區,南接蚌埠市固鎮、五河兩縣,北於江蘇省銅山、睢寧兩縣接壤交通地圖(單擊看大圖),南北長82公裏,東西寬36公裏,總面積2054平方公裏,耕地面積180.7740萬畝。北顧徐州,南臨蚌埠,西接宿州,處於徐州都市圈、黃淮海經濟圈和長江三角洲的經濟輻射圈內。
全縣地勢低平,地形為北高南低,呈西北東南傾斜。海拔27—18.5米,一般多在20米左右,地貌特徵為“大平小不平”,平原面積占總面積的89.6%,黃泛衝積土層較厚、土壤肥沃,適宜於機械化生産、人工種植優良牧草。境內主要山丘屬低山丘陵和剝蝕殘山,屬淮陽山係,徐淮山脈餘脈。主要山峰有54座,海拔超過100米的有24座,最高峰為下樓鎮西部的靈覺峰!
★民間故事★
①小白竜探母的傳說(在靈璧東北三十公裏大廟街西一裏處,有個莊子叫陳宅子,有一座高大的墳塋,傳說這是小白竜母親的墳。)
傳說在很久以前,陳宅莊有一傢姓陳的大財主,傢有良田千頃,瓦房百間,結發妻亡故,小婆子又沒生養,膝下衹有一個獨生女兒,名叫翠娥。陳翠娥十七歲那年,陳宅莊下了一場百年罕見的大雨,下雨的時候,風很大,碌碡磙子都被颳到了很遠處。當時閃電雷鳴,轟隆不斷,傾盆大雨像是天要塌下來似的。當大雨下了好大一會,突然又打了一個勾子閃大炸雷,隨即從黑雲中跑出兩條白竜,前面粗大是一條母竜,後面瘦小是一條公竜。母竜在前面跑,那公竜在後面攆,邊跑邊嗷嗷直叫,這叫雙竜戲交,公竜若是攆不上母竜便會亂撒竜籽,碰不巧還會下界傷人毀物。所以一般上點年歲的人都懂得這件事情,若見此情形,就得趕快叫小孩子關門躲進屋裏。
偏巧陳大財主那天趕集去了,還沒有回傢。陳小姐年幼又不懂事,看到有兩條竜在天上亂跑,覺得很好玩,便大開房門,兩眼瞪着嚮天上張望。陳小姐看着看着口渴了,本想回身進屋倒茶喝,又怕耽誤看這個稀罕景。又看到不停流下的屋檐水怪清潔的,便伸出一雙玉手,在屋檐下接了一捧雨水隨即喝了下去,她一邊喝水,還一邊兩眼直瞪那天上的雙竜呢。
誰知陳翠娥喝了屋檐流下的雨水,卻喝進了一顆竜籽,隨即懷上身孕,數月以後陳翠娥的肚子便漸漸隆起。
女孩子未婚肚子突然隆起,沒有比這事再丟人嘍!翠娥又羞又怕,又弄不清到底是怎麽回事,還不敢對爹爹講,整日愁眉苦臉。
陳財主呢,畢竟是當爹的,女大須避父。翠娥的事情他也就沒有發現,翠娥繼母雖然看出點蹊蹺,一來她自己沒有生養過,二來不是親生女兒,也就懶得過問。
時間過的很快,轉眼到了五月二十五日,這天陳大財主正在賬房算賬,突然聽到女兒在房中哭喊起來,他不知出了什麽事,連忙跑到女兒房前,一推門推不開,聽女兒還在大聲哭喊。他急了,急忙又跑到窗戶跟前喊問:“女兒,女兒,你怎麽了?”衹聽翠娥一邊哭一邊說道:“哎呦,疼死我了,疼死我了!爹你快去叫先生。”陳大財主一聽顧不得再去推門,轉身就去找看病先生。
等他帶着看病的先生回來,剛走進院子,衹聽轟隆一聲,女兒的房門撞開,衹見一道白光射出房門,騰空飛走!同時即聽翠娥慘叫一聲,便無聲無息了。陳大財主大驚,急忙快步跑進女兒房中,衹見女兒渾身血跡,已經死去,他大叫一聲也昏了過去。等到陳大財主的小婆子和傢人把他叫醒,他纔知道女兒是懷胎九月,剛生下的是一條小白蛇。陳大財主大怒,顧不得父女情份,便叫長工趕快把翠娥拉去亂葬崗子埋了。長工不敢違拗,找了一條蘆席,裹了翠娥剛想往外拖。突然,天空中咔啦一聲,晴空萬裏卻打了一個大炸雷,轉眼狂風大作,烏雲漫天,暴雨就像那天河决了口子似的往下倒,大白天黑得不見五指。此情景足足折騰了一頓飯功夫之後,便又云散風息雨止,太陽也出來了。
衹是陳傢大院出了怪事,不但小姐屍身不見,連小姐房中一應穿戴、使用物件都不見了,傢人長工們傢前園後到處尋找,後發現陳傢老墳地裏出現一座新墳,墳前還樹一石碑,上書:“先妣陳氏之墓”、“小白竜立”。原來那剛纔的狂風暴雨是小白竜作的法,陳翠娥剛生下它時,它雖是竜種,但當時的身形是一條小蛇,不敢在人間多停留,必須立馬升空,得到九天仙氣之後,方能成竜。它感念翠娥懷它九月,搖身變成竜體,便顧不得到天宮回報,立即下凡探望母親。誰知剛到陳宅莊上空,見母親已死,陳大財主正在喝斥長工要把他母親拖到亂墳崗子去埋,他不由大怒,便作法呼風喚雨,令天昏地暗。藉機將母親屍體及母親日常使用之物,一起捲到村後掘土掩埋,並從泰山頂上搬來一塊青石,竜爪一揮,寫下了如上碑文。
陳大財主及陳宅莊子上的人見到碑文不由大驚失色,一齊跪下望着天空祈禱真竜息怒。小白竜在空中看見後,這纔息怒離去。他原來是想把陳宅莊子毀掉的,但後來想到,陳宅子畢竟是生母娘傢,母親雖死,外公還在。二來想到,外公不分緣由,生氣要埋掉母親,也是人之常情,現在又已認錯,衹得罷了。小白竜回到天宮被玉帝封鎖三天,原因是它不該不到天庭報到,就私自下凡,但念其一片孝心,也沒重責,並降旨封為孝竜。特許小白竜每年五月二十五日下界探母,但給他立了一條規矩,下去時衹許輕風細雨以免驚擾人間。不過小白竜思母心切,註重孝心,所以每年下界時總是比較慌促,有時也會帶來狂風大雨,霹靂閃電。但不管是天作大雨或零星小雨,那都是小白竜在雲中擺尾現身時,望着母親的墳墓哭拜的淚水。玉帝雖然知道此情,也一笑了之,不再責問。
自從那年之後,每年的五月二十五日,小白竜都要來給他的母親添墳。每次來都是惡風暴雨,據說,這件事後來被上天知道了,說他給百姓帶來災難,限製他每六十年纔準來一次。所以,小白竜母親的墳越來越小。1966年文革開始了,因為這座墳具有迷信色彩,是典型的“四舊”,被“紅衛兵”們鏟去一部分墳土,村中的“小白竜母塑像”同時被毀掉。至今,小白竜母親的墳墓遺址尚在,衹不過規模比文革前要小得多了。
②唱 大 鼓(一手敲擊大鼓,手打着鋼板或木板)
③《水漫蘭橋》(明朝萬歷年間一位村姑與趕考舉子的愛情故事,有遺址)
④虞姬墓(虞姬墓,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於縣城東7.5公裏處,是項羽愛姬之墓。據《史記》載,公元前202年,項羽被漢軍睏於垓下,夜聞漢軍四面楚歌,料大事已去,遂夜飲帳中,慷慨悲歌,虞姬和之“漢兵已略地,四面楚歌聲。大王意氣盡,賤妾何聊生。”吟罷自刎身亡,後被部屬安葬於此。墓園占地3942平方米,墓塚和墓碑修復一新。墓園外建門樓、圍墻,內建展廳、草坪、碑廊,供人遊覽憑吊、棲息或潑墨揮毫。 )
⑤“驅魔大神”--鐘馗( 鐘馗,是中國民間傳說中驅鬼逐邪之神。民間傳說他係古老的靈璧人落第進士,因科舉不中,撞死於階前,生得豹頭環眼,鐵面虯鬢,相貌奇醜;然而卻是個才華橫溢、滿腹經綸的風流人物,平素為人剛直,不懼邪祟。現有鐘馗步行街,並且有大量的鐘馗畫和石像) |
|
靈璧石的特點是具備“聲、形、質、色、紋、意”六美。獨特的音響美 靈璧石質細膩,堅如貞玉,扣之拂之有“玉振金聲”之美稱。“聲”是靈璧石的産要特點,它“聲如青銅,餘音悠長”。早在三千年前人們就用磬石製成“編磬”,我國第一顆人造衛星對外播出的“東方紅”就是用編磬演奏的。靈璧石文化有着悠久的歷史,早在唐代就有賞石的民族記載。宋明兩代賞石文化進一步發展,出現了《雲林石譜》、《素園石譜》、《靈璧張氏園亭記》、《靈璧石考》等一大批賞石文獻,形成了東方愛石文化,並傳播到日本、朝鮮及東南亞各國。
靈璧石,又稱磬石(八音石),産於本縣漁溝鎮磬石山北麓平疇間。宋人杜綰在《雲林石譜》中匯載石品116種,靈璧石位居首位。“靈璧一石天下奇,聲如青銅色如玉”,這是宋代詩人方岩對靈璧石發出的由衷贊嘆。靈璧石的開發已有三四千年的歷史,《尚書·禹貢》載“泗濱浮磬”;殷商時期有靈璧石雕製宮廷樂器——虎紋石磬的記載;《晉書》載:皇帝勒令鎮西將軍謝尚來靈璧采磬石以備大樂江左……靈璧石除磬石以外,還有更奇特的觀賞石,其出産地也不限於磬石山一帶,主要分佈在縣境北部,如靈覺山、朝陽山、白馬山、耳毛山、邵山、九頂山等,在縣境中部的三註山和南部的大山,峨山一帶也有少量的分佈。從已産出的靈璧石來看,其真正魅力不僅在於天賦其內在的靈氣和形態的神奇,而其質、形、色、紋皆俱有很高的藝術欣賞價值,故乾隆帝也曾贊譽它為“天下第一石”。
八十年代以後,在我國掀起了賞石熱,靈璧人也加入了采石、藏石的行列。九九年世界園藝博覽會在昆明舉辦,在大會舉辦的奇石展評中靈璧石獲奬21塊,位居世世界100多個國傢之首,靈璧石真正成為“天下第一石”,為此奠定了靈璧石在國際觀賞石中的地位,成為世界收藏傢的首選。 |
|
張學棟(1921--1953),戰鬥英雄。安徽靈璧縣人。1949年參加中國人民解放軍。同年加入中國共産黨。1953年7月17日在圍殲進犯福建東山島214高地臺灣國民黨軍隊的戰鬥中,在排長受重傷,副排長犧牲,兩次攻擊受挫的着急時刻,挺身而出,從負傷戰友手中接過輕機槍,嚮敵人衝去。胸部和大腿負重傷,仍堅持戰鬥。子彈打完後,用身體堵住敵地堡眼而犧牲。同年被追認為模範共産黨員,被華東軍區追授予戰鬥英雄稱號。戰後,中國人民解放軍華東軍區授予張學棟“黃繼光式的一級戰鬥英雄”和“模範共産黨員”光榮稱號,並授予他生前所在班為“張學棟班”。
劉成 安徽靈璧縣人,明朝開國將領。懷遠將軍。
以統兵總管從耿炳文定長興,為永興翼左副元帥,數佐炳文敗士誠兵。李伯升以十萬衆來攻,城中兵僅七千。太祖遣兵援之,未至,炳文嬰城守。成引數士騎出西門,擊敗伯升兵,擒其將宋元帥。轉至東門,敵悉兵圍之,遂戰死。贈懷遠將軍,立廟長興。
汪洋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中共廣東省委書記。
男,漢族,1955年3月生,宿州市靈璧縣人,1975年8月入黨,1972年6月參加工作,中央黨校大學 學歷,工學碩士。
1972-1976年 安徽省宿縣地區食品廠工人、車間負責人
1976-1979年 安徽省宿縣地區“五七”幹校教員,教研室副主任,校黨委委員
1979-1980年 中央黨校理論宣傳幹部班政治經濟學專業學習
1980-1981年 安徽省宿縣地委黨校教員
1981-1982年 共青團安徽省宿縣地委副書記
1982-1983年 共青團安徽省委宣傳部部長
1983-1984年 共青團安徽省委副書記
1984-1987年 安徽省體委副主任、黨組副書記
1987-1988年 安徽省體委主任、黨組書記
1988-1992年 安徽省銅陵市委副書記、代市長、市長(其間:1989-1992年中央黨校函授學院本科班黨政管理專業在職學習)
1992-1993年 安徽省計委主任、黨組書記,省長助理
1993-1993年 安徽省副省長
1993-1998年 安徽省委常委、副省長(其間:1993-1995年中國科技大學管理科學係管理科學專業研究生課程班在職學習,獲工學碩士學位;1997年3月-5月中央黨校省部級幹部進修班學習)
1998-1999年 安徽省委副書記、副省長
1999-2003年 國傢發展計劃委員會副主任、黨組成員(其間:2001年9月-11月中央黨校省部級幹部進修班學習)
2003-2005年 國務院副秘書長(負責國務院辦公廳常務工作,正部長級)、機關黨組副書記
2005-2006年 重慶市委書記
2006-2007年 重慶市委書記、市人大常委會主任
2007年- 中央政治局委員,中共廣東省委委員、常委、書記
第十六屆中央候補委員,十七屆中央委員、中央政治局委員。
劉亞洲 宿州靈璧縣人.中共黨員。1975年畢業於武漢大學英文係。1968年應徵入伍,歷任蘭州軍區二十一軍六十三師一八七團戰士、班長、排長,空軍政治部聯絡部幹事,中央軍委辦公廳幹事,裝甲兵裝備技術研究所政治委員、黨委書記,北京軍區空軍政治部主任,空軍少將軍衍。1978年開始發表作品。1984年加入中國作傢協會。
1952年10月出生,1968年參軍,1972年入武漢大學英文係學習,1974年開始文學創作,處女作長篇小說《陳勝》於1977年出版。大學畢業後到空軍聯絡部工作,以敏銳的目光和寬闊的胸懷捕捉國際軍事鬥爭新動嚮,創作了一係列國際軍事題材的報告文學,代表作品有《惡魔導演的戰爭》,《攻擊、攻擊、再攻擊》等。1984年,南國有戰事,隨軍采訪,負傷,創作了戰爭題材的小說《一個女人和一個半男人的故事》,引起反響。1984年在第四次全國作傢代表大會上當選為中國作傢協會理事。1986年,任美國斯坦福大學東方語言係客座教授。1990年後創作了《廣場》、《鬍耀邦之死》、《實錄》等作品。多次獲奬。不少作品被翻譯成外文在國外出版。
趙匯川 宿州靈璧縣人,1913年出生.
1931年9月在鳳陽五中加入中國共戶主義青年團。鼕因鬧學生運動被開除。九一八事變後去張傢口投軍。
1933年5月轉入中國共産黨,參加察哈爾抗日同盟軍,是政治交通員。1933年在抗日同盟軍的平定堡戰鬥中,身負六處重傷。
1935年趙匯川回到家乡,以教書為掩護,在師生中進行抗日宣傳。
1939年,在張愛萍領導下,開闢皖東北抗日根據地。
1948年投入淮海戰役。1949年1月20日蚌埠解放,1949年4月參加渡江戰役。後又參加解放上海的淞滬戰役。進駐上海後不久,參加創建新中國海軍的工作。
1952年1月19日,趙匯川奉命調離青島,赴京籌建海軍航空部的工作。 6月,趙匯川被任命為海軍航空部參謀長,緊接着曾剋林任海軍航空部副司令員,李剋如任政治部主任、頓星雲任司令員,海軍航空部的機關,是以陸軍第10軍軍部為基礎組建的。
1953年,趙匯川赴蘇聯,在伏羅希洛夫海軍學院學習。1957年畢業回國,任海軍航空兵部副司令員兼參謀長、北海艦隊副司令員。
1959年4月14日,國防部批準,以海軍青島基地防空兵部為基礎,組建青島基地航空兵部。6月1日,“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青島基地航空兵部”正式成立,國防部任命海軍航空兵副司令員趙匯川兼任青島基地航空兵司令員。他經常來到青島,主持青航的軍事工作。
1961年晉為少將。獲二級獨立自由勳章、一級解放勳章、二級紅旗勳章。
1964年4月,趙匯川調任北海艦隊副司令員,分管艦隊航空兵。到達青島,他就全力投入到航空兵的戰備工作之中,主持領導截擊美蔣P-2V偵察飛機的訓練,在海航時他已經參與了這項工作。經過數百次的飛行和各兵種的配合演練,提高了北航部隊的空中打擊能力。
1964年6月11日,駐萊陽機場的海軍航4師獨立5大隊,在北航作戰指揮所和駐流亭航4師作戰指揮室的指揮下,擊落入侵的臺灣當局P-2V偵察機一架。
趙匯川在“文革”中遭受磨難,但是他剛正不阿,百折不撓;“文革”後,恢復工作,徹底平反。膠南小口子軍港是他的傑作;
1988年授予我軍一級紅星功勳榮譽章;
離休後,與病魔做頑強的抗爭,意志堅強。他喜好書法,頤養晚年。他一生鐘愛大海……
1996年5月27日安詳逝世。享年84歲。
馬秀英 明朝朱元璋的皇后
大腳馬皇后,芳名秀英,宿州靈璧縣人,生於公元至順三年(公元1332年)八月初八,時值壬申,肖猴,幼年失怙。在以三寸金蓮為美為貴,婦女皆纏足的元代,馬秀英堅不裹腳,故被人稱為〃馬大腳〃。馬秀英十二歲時為其父好友紅巾軍首領郭子興收養,二十一歲時嫁給朱元璋,與其共同渡過十五年患難與共的徵戰生涯。公元1368年朱元璋在南京稱帝,立國號為大明,建元洪武,册立馬秀英為皇后。洪武十五年(公元1382年)八月,積勞成疾的馬皇后在南京病故,終年51歲。死後被溢為孝慈高皇后,葬於鐘山之陽,即朱元璋死後合葬的明孝陵。
大腳馬皇后本是一位極具反叛精神的平凡女子。她生於亂世,有膽有識,在艱難逆境中,全力幫助朱元璋成就大業,五次救朱元璋死裏逃生。做了皇后後,雖大富大貴,仍不嬌,始終不忘民間勞苦,不改勤儉本色,不變平民心態,時常用自己的言行規勸、影響朱元璋。她懲姦佞亳不手軟,扶良善鞠躬盡瘁,保忠臣機智靈活,助皇上能屈能伸,革陋習堅决果敢,倡新風大馬金刀。朱元璋稱她〃傢有賢妻,猶國之良相〃。她對後世影響極大,明、清諸後乃至命婦民婦皆以其為楷模,爭相仿效。她是史傢公認的中國封建時代的第一賢後 |
|
◆飲食文化 靈璧這個古老的大地千百年來受楚漢文化影響甚深,是南北方文化的交融地,既有北方人的粗獷豪放,又有南方人的精明小氣。靈璧的飲食習慣一概同北方,主食以面食為主,午飯吃米飯,晚上一般還是面食。米類製品通常衹有端午節的粽子。其他的飲食還有饅頭、米飯、燒餅、麵條、稀飯、包子、煎餅…
◆節日習俗 春節前,從臘月二十四開始,百姓就開始準備年貨。還要蒸饅頭、炸出各式的面製小糕點。第一鍋饅頭出爐後要燃放鞭炮以祭竈神。早晨時傢裏傢外不但要打掃得幹幹淨淨,還要貼門神、春聯、年畫、挂門箋,人們則換上帶喜慶色彩和圖案的新衣。中午時是正餐,菜類相當豐盛,在吃飯前要祭祀祖先,即把菜或者酒水,丟/灑在竈前或者正門前,好讓祖先們也能一起過個新年,以求在新的一年裏能平平安安!除夕之夜,全家人在一起吃“團圓飯”,吃團圓飯時,桌上的“魚”是不能動的,因為這魚代表“富裕”和“年年有餘”,象徵來年的“財富與幸運”,它屬於一種裝飾,是碰不得的,晚飯後開始捏扁食(即素餡水餃),全家動手。扁食是作為年初一的早飯,素餡,主要以青菜、雞蛋末、粉絲末作為原料,包製時隨機放進一些硬幣、一元、一角、五角等。扁食完工後,會有一個自願“守歲”的傢人照看。初一早飯時,誰吃到包有硬幣的扁食,就代表誰會在這一年裏財運亨通,而且硬幣面值越大,就證明賺的錢越多。除夕的晚上,小孩子會守歲(在舊年的最後一天夜裏不睡覺,熬夜迎接新一年的到來的習俗!),凌晨12點左右會放鞭炮或者禮花以迎接新的一年,新的氣象!。大年初一挨傢拜年,小孩子可以問長輩們要壓歲錢,以及進城逛街趕集。
元宵節做雜面油燈,置於門前、雞圈等處闢邪,有的地方會放禮花或者玩花燈之類的節目。
清明節掃墓時,人們要攜帶酒食果品、紙錢等物品到墓地,將食物供祭在親人墓前,再將紙錢焚化,為墳墓培上新土,折幾枝嫩緑的新枝插在墳上,然後叩頭行禮祭拜,最後吃掉酒食回傢。
端午節在門口挂艾草以驅邪避鬼,中午時吃粽子,喝雄黃酒,和全國其他地方一樣的風俗習慣。
中秋節這一天人們都要吃月餅以示“團圓”。 每逢中秋圓月升起時,人們早早便在庭院、樓臺,或屋前的禾坪對着月亮升起的地方,擺出月餅、花生、蘋果等果品,準備“敬月光”活動。 一般拜過月後,桌子南面的位置是不準人做的,因為那是祖先或者神仙之類要做的位置。
◆婚嫁習俗 聯姻程式有:說媒、過柬、出嫁、迎娶、陪嫁、拜堂、鬧房、回門。說媒,即媒人說合。過柬即定親以後,男方要到女方去“過柬”,也稱“過紅”。“過書子”後就可擇期完婚,由男方托媒出面邀請女方喝一次‘哈親酒”,雙方言定完婚日期,並分頭準備嫁娶的各項準備工作。前三天要過紅,就是送些雞、煙、酒、肉(現在一般都送金豬,裏面塞上錢就可以了)、炮、糖,彩禮依家庭情況而定。
結婚:男大當婚,女大當嫁。舊時,男女一般在十八周歲以上結婚。婚期選擇雙日子,以求吉利。婚期定後,女方置辦嫁妝,稱為“陪送”;親友們贈送禮物,稱為“添箱”。男方設新房,打製傢具,鋪新床,辦酒席。婚期當天早上發轎/發車,轎桿上放一隻公雞隨帶四色禮,回來時,女方給一隻母雞名為“跟轎雞”,表示雙雙對對,回來時不走原路,沿途要燃放鞭炮。(不過現在都是轎車接送的)女方有送親的,一般都是新娘的叔伯、哥哥、舅舅,送親的稱“上客”、“大賓客”。喜轎或喜車回到男傢時,新娘、新郎互相攙扶。這時開始放鞭炮,以示中午的正餐開始。吃飯時,新郎新娘要敬親朋好友以及長輩們的酒,給長輩們磕頭要彩禮!晚上,鬧房的便開始了,你的朋友,親戚會問你要煙或者喜糖之類的東西,不給就會鬧你們!新房內充滿歡樂和詼諧。晚上還有“聽房”的習俗。婚後第一天新郎新娘依次嚮長輩們行見面禮,並上墳祭祖。三天夫妻雙雙回門省親,當天返回。六天娘傢來人看望新娘,十二天娘傢接回新娘,稱“回門”。
◆喪葬習俗 舊時喪葬禮俗亦極為隆重以至過於繁瑣,大致可分為“送終、報喪、入殮、請七、出喪、安葬”等等。
送終:老人病危,傢人站立床前,聽候交待後事,老人神情有變,即將咽氣,已出嫁的女兒要回避,兒孫立病榻前,高聲呼喚,直到咽氣,全家人跪在床前嚎啕大哭,此為“送終”,遠方的兒孫須在老人咽氣前趕到傢,否則就被認為沒有能為之送終,或者說是沒能盡孝,是一大憾事。
報喪:完成送終前後的種種程序後,便嚮親友報告死訊,此為報喪。報喪者,是長子身戴重孝,腰係麻繩,手執哀(喪)棍,在親房長輩的帶領下到其姥姥、舅舅傢去跪拜,報告父母去世的消息。
入殮:將死者裹棉穿戴整齊入棺,謂之“入殮”。各地均有專事為死者入殮的人,有求必應。
請七:喪亡之日起,每7天為一七,七七共49天,逢七,兒孫們備香燭貢品,在靈前或墳上祭奠,俗稱“請七”。
出殯:由於選擇墳地或其他原因,停柩做喪,最短3天,最長經年,一般是49天,把靈柩送往墓地,謂之“出殯”。出殯時要沿路撒紙錢。死者的長子雙膝跪倒 ,手捧燒紙錢的瓦盆,痛哭失聲,然後把喪盆在地上摔破,稱之為“摔牢盆”。民間認為,摔破喪盆,死者就可以把所有燒化的紙錢帶到陰間去用了。孝子孝孫要加穿粗麻衣、草鞋、係草繩,持孝杖棍。送葬隊伍,由持引魂竹的引路,此人負責丟引路紙。接着是持旌旗的、抱靈牌的、樂隊、祭軸、花圈、送葬的親朋、靈柩、子孫。行至村外交通道口處(城市、集鎮走出街口)“謝孝”,由孝子孝婦等跪嚮送葬的親朋叩首。謝孝後,孝子纔孫扶柩至墳前,把草鞋、孝棍、花圈等丟在墳地上,即參加築墳。墳築好後,有喝彩、撒糧米習俗。
安葬:出殯前,先請風水先生選定墳地穴位,破土挖坑,坑內傾石灰。靈柩到達,坑內再燒一些豆萁麻拮,並留火種,然後才能陳棺擺正。還要宰雄雞淋血於棺蓋,放爆竹,燒紙錢,最後一次焚香跪拜。圓墳即送葬後的第三天,死者家庭親人包餃子,數量與死者年齡同等,帶到墓地去,沿墓周圍轉三圈後,把餃子埋在墳四周作供品,嚮死者致祭行禮,表示崇拜並求保佑,最後加高加大墳墓。
◆拉魂腔 〖拉魂腔〗泗洲戲的舊稱,又稱柳琴戲。據徐州方志載:早年這種地方戲,人們叫它為:"肘古子",後來又改名為:"拉魂腔"。因那拉魂動魄之處極為使人念想,這劇種便因此有了一個最初的名稱--"拉魂腔"。它以豐富的花腔和獨有的拖腔翻高,有別於其他劇種,感染力極強。這裏至今還流傳着“拉魂腔一來,跑掉了綉鞋,拉魂腔一走,睡倒了十九”的民諺,足見這個劇種在民間受歡迎的程度。但是在當地民間很多老百姓還是一直叫它為:“拉魂腔”。那是因為:這種戲麯從音樂伴奏,鑼鼓點子到唱腔表演都是十分地讓人們"着迷",衹要小鑼子一響,琴聲一起真的就能夠把人們的"魂"給勾拉了過去.可見當地老百姓對"她"的癡迷程度!
其唱腔南、北方風格交融,婉約與豪放並蓄。尤其是女聲唱腔,婉轉揉情、優美動人。被群衆稱譽為“有拉魂的魅力”。戲劇的藝術表演以“壓花場”為基礎,分“單壓”和“雙壓”兩種,具有明快爽朗、粗獷有力的鮮明特色。 戲劇目豐富,如傳統劇目《大出觀》、《三踡寒橋》、《樊梨花點兵》、 《走娘傢》、《拾棉花》、《喝面葉》等長期盛演不衰。
一方水土養一方人。世世代代居住在這裏的人們,連目不識丁的人也能一套一套地唱拉魂腔。有了拉魂腔,生活便變得有滋有味。高興時唱快板,把五腑六髒都蕩滌得幹幹淨淨;悲苦時,唱慢板,那撕心裂肺的情調便撫平了心中痛苦的皺紋。
每到農閑的夜裏,村裏傳來幾聲鑼響,戲便開場了。一片空地,一座寺廟,就成了古今真樂府,天地大梨園。每一村,每一地,都有自己的絶對權威。權威一出場,整個戲場立即鴉雀無聲。吹、拉、彈、唱、翻、打、念,提袍甩袖,吹鬍子瞪眼睛,一套功夫,十分嫻熟。唱到動人之處,人人嘖嘖贊嘆。還有獻殷勤的則提着水壺,拿着茶杯,不斷地給演員們敬茶。上了年紀的老大爺老大娘或慢慢地扇着芭蕉扇,或津津有味地抽着香煙,慢慢將唱腔品賞。一聲叫板,便可以使他們墜入藝術之宮,"聽了拉魂腔,啥肉酒不香",他們自是體會得最深。月在西天,戲畢人散,心滿意足地回傢敲門去了。在鄉黨們眼裏,這個人生的世界,就是拉魂腔的舞臺,人衹要在舞臺上,生,末,旦,淨,醜,纔各顯了真性,惡的誇張其醜,善的凸現其美,善使他們獲得了美的教育,惡的也使醜裏化作了美的藝術。農村的人們每在戲中認定"好有好報,惡有惡報"的人生結局,聊以自慰,也以此慰人,雖然這"精神食糧"有時還有騙人的毒素,他們也樂意喝下這杯酒。"人生如戲","戲如人生",純樸的鄉人並沒有接受多少教育,但是他們在戲臺上接受倫理綱常,在戲臺下感受悲歡離合,戲臺就是他們的學堂。
◆行酒令 靈璧人喝酒一般是比較會“磨蹭”的,就是和你“耍賴”,一直到你醉倒。但是靈璧人喝酒是非常講究的,酒一定管你喝足、喝好。在酒桌上是先要敬年齡最長,輩分最大的人,一般是晚輩或者年輕人敬長輩2次酒,但是碰杯時要低於長輩的酒杯,要一次喝盡(這是代表對長輩們的尊敬)!如果有遲到的,可以先讓他一次喝完3杯酒,以示懲罰。關係好的,可以先和他們每人喝2次酒。我們靈璧人還有一個絶招就是“勸酒”,把你勸的不得不喝酒,如果你不喝就是不尊重我!最後,大傢共同喝完最後一杯,酒席就正式結束了。
我們喝酒的行酒令主要有以下幾種方法:
猜拳 即用手指中的若幹個手指的手姿代表某個數,兩人出手後,相加後必等於某數,出手的同時,每人報一個數字,如果甲所說的數正好與加數之和相同,則算贏傢,輸者就得喝酒。如果兩人說的數相同,則不計勝負,重新再來一次。一般會說:“哥倆好啊,五魁手,六六順…”
炸雷子 即一小杯白酒沉到一大杯啤酒裏,一般沒有人這般喝法,不過為了證明、打賭之類的人群喜歡這樣喝酒!這種喝法猛的不得了!喝多了,容易昏迷,甚至死亡。許多真正北方的人都傻眼了!!
虎棒雞蟲令 即有四種動物,老虎、棒子、雞、蟲,一物剋一物,兩人相對,各用一根筷子相擊,同時口喊“棒子棒子棒子……”或喊老虎,或喊棒,或喊雞,或喊蟲。規定:以棒擊虎,虎吃雞,雞吃蟲,蟲吃棒;負者飲酒,若棒子與雞,虎與蟲同時喊出,則不分勝負。此遊戲適合兩個人玩,因為出口很快,老虎,棒子,雞,蟲都是脫口出的,所以玩起來速度很快!可一人當莊,多人輪流玩。 |
|
垓下之戰遺址位於北緯33°21′,東經117°38′處,在今靈璧縣城東南,韋集鎮單圩村老莊鬍莊附近。公元前202年,楚漢兩軍决戰於此,劉邦大敗項羽,迫使項羽演出“霸王別姬”和自刎烏江的歷史悲劇。
如今,這片土地已經很難找到當年戰爭的痕跡,不過依然留下了許多傳說和紀念建築。
虞姬墓:坐落在今靈璧縣城東15華裏,宿(縣)泗(縣)公路南側。虞姬為項羽的寵妾,當年楚漢相爭,項羽四面楚歌時,虞姬自刎而葬於此。
公元前202年楚漢决戰垓下(今靈璧縣南沱河北岸的韋集鎮城後村),項羽兵少糧盡,四面楚歌,陷入重圍,遂夜飲帳中,面對寵妾虞姬、駿馬烏騅,慷慨悲歌:“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項王歌罷而泣,虞姬知軍情突變,哀嘆大勢已去,歌而和之。《史記正義》引《楚漢春秋》雲,虞姬歌詞為:漢兵已略地,四方楚歌聲。大王意氣盡,賤妾何聊生!“左右皆泣,莫能仰視”。虞姬歌罷,拔劍自刎;項羽突圍,倉皇出走,途中築塚葬此。
霸王城(古稱靈壁):位於靈璧縣城西北,今尹集鎮濉河北。公元前204年,楚漢兩軍大戰濉水之濱,項羽大敗劉邦於此。 |
天津話發源地 If the birthplace of Tianjin |
宿州-徐州方言——天津話的根源.
尤其是“靈璧話”對其影響甚深,也屬中原官話(宿州-徐州片區)。
“燕王掃北”歷史上稱此事為“靖難之變”,即明成祖朱棣在登基之前被封為燕王,被明太祖朱元璋派往北京、天津一帶戍邊。同時他也帶去了不少家乡及附近的人——包括大量安徽北部人和江蘇北部人等——戍邊屯墾。後來朱棣奪取帝位,親賜天津這個地名,在此築城設衛,即天津衛。至此,天津成為真正的城市,並且從安徽及蘇北來的軍人是最大的群體。他們的傢眷、親屬等也隨他們遷入天津。這樣,他們占據了當地的上層地位,其使用的江淮方言也成為強勢語言。而天津衛內其他地區的人較少,所以形成北京音與靜海音包圍天津方言島的態勢。
發音特點
中國人類學家李世瑜通過實地考察發現,天津話與以宿州為中心的淮北地區的方言最為接近,並認為,天津話脫胎於此。這個地區的發言屬於中原官話的宿州-徐州片區,而淮河以南則屬於江淮官話,還是有不少差別的。
蚌埠、鳳陽一帶方言衹與天津話的陰平(一聲)都讀低平調,其他的音調都與天津話有差距,特別天津話是沒有入聲字,而蚌埠、鳳陽的方言都保存了許多入聲字。而宿州地區的方言則與天津話非常接近,李世瑜用天津話與當地人對話中,當地人甚至沒能認出李世瑜是外地人,可見其接近程度。 |
|
- n.: Lingbi County
|
|
靈璧 |
|
????業公司 | ????業 | 國企 | ????務管理局 | 安徽 | 人物 | 靈璧石 | 靈璧信息 | 藝術 | 特産 | 奇石 | 小學 | 臨潁二高 | 安溪鐵觀音昌藝茶業 | |
|
|
靈璧縣中醫院 | 靈璧縣實驗小學 | 靈璧縣第一中學 | 靈璧縣鎮情概況 | 靈璧縣鳳山飯店 | 靈璧縣中醫醫院 | 靈璧縣焦山醫院 | 靈璧縣????務管理局 | 靈璧縣教育服裝廠 | 靈璧縣衛生防疫站 | 安徽省靈璧縣農藥廠 | 安徽省靈璧縣通達化工廠 | 安徽省靈璧縣教育服裝廠 | 靈璧縣第二人民醫院 | 靈璧縣地稅局信息中心 | 靈壁縣靈璧縣第一中學 | 宿州市靈璧縣第三中學 | 靈璧縣糧油食品貿易中心糧貿賓館 | |
|
|
禪堂鄉 | 漁溝鎮 | 虞姬鄉 | 高樓鎮 | 嚮陽鄉 | 朝陽鎮 | 韋集鎮 | 婁莊鎮 | 楊疃鎮 | 尹集鎮 | 尤集鎮 | 馮廟鎮 | 朱集鄉 | 大廟鄉 | 靈城鎮 | 大路鄉 | 黃灣鎮 | 澮溝鎮 | 下樓鎮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