遵義市區 [顯示全部] : 中國 >湖南 >株洲 > 湘山寺
顯示地圖
目錄
《湘山寺 Gordon Temple》
詩人: 郝顯 Hao Xian

湘山寺
  偃蹇蒼鬆鎖翠岩,邦人云是古湘山。
  寺穿石磴高低處,塔聳雲煙吞吐間。
  物外豈知塵世事,個中衹許老僧間。
  我來策杖登臨罷,落日歸鴉自往還。
No. 2
  湘山寺投訴電話株洲市旅遊投訴電話:0733-8815059
  湖南省旅遊投訴電話:0731—4717614
  國傢旅遊投訴電話:010-65275315
  湘山寺在遵義市城邊。山上怪石嶙峋,古樹虯結。中有元大德年間(1297—1307)興建的護國寺,後毀.清代重修,名湘山寺。分前、中、後三殿,並有左右廂房及回廊。山門兩側矗立七級浮屠5座,宏偉壯觀。結構大體相同,風格因時而異,各具特色。三官祠後面緑草如茵,翠竹成林;旁有魚池、響洞和遊亭。仁立山門,四顧群峰拱衛,青接眉睫;眼底湘水湯湯,萬室鱗鱗。名城勝跡,歷歷可數。
No. 3
  湘山寺投訴電話遵義市旅遊投訴電話:0852-8234910
  貴州省旅遊投訴電話:0851-6818436
  國傢旅遊投訴電話:010-65275315
  湘山寺位於貴州省遵義市中心,雄踞紅花岡區群山環抱、俯臨湘江的湘山之領。古人曾人題師描繪湘山寺美景:“晴風吹皺白練裙,春樹翻杯搖緑雲。流鶯啼到深處,落花如雨吹繽紛。”
  該寺始建於唐代宗大歷年間(766-779年),初名“萬福寺”。元成宗(鐵木耳)大德年間(1297-1307年)易名“護國寺”,明崇禎元年(1628年),因寺擁湘水、踞湘山,改名“湘山寺”。清嘉慶年間(1796-1820年)遵義知府趙遵律以寺臨響水、白雲兩洞,泉水響聲不絶,更名“雙泉禪寺”。但湘山寺之名卻一直沿用至今。
  湘山寺飽經滄桑。宋元兩朝,逐漸興旺。明末平播之役中燒成瓦礫。清初智清卸(雲集道臺)返川經此,捐銀三百兩,重興寺宇。清乾隆丙戌年(1776年),照寬和尚再昌法務法務,歷六年始竣工。乾隆時(1790-1797年),僧普印又灑法雨,率衆維修。光緒八年(1882年),壽林和尚普通話潤群機,捐銀二千兩,修寺院,建圍墻,歷時十年。光緒二十三年(1897年),法雲和尚慧眼雄纔,有碑載:“法雲俗姓高,諱道康,先為蜀人,隨父來遵,以多病祝發,為壽林弟子。訪師潛學,書畫精進,智識銳增。肅清規,嚴戒行,禪風不變,為臨濟正宗嫡傳。改建擴建,寺宇一新。膺府僧綱職,管領諸山……勇於治事,以開風氣,時朝延崇尚新政,袁玉錫知府,創府中暨師範、蠶桑等學校,工浩費絀。上人沐雨櫛風,募得白金六千餘畝兩以為之助,工遂竣。辦百藝廠以闢利源,募設貧兒學堂,以拯童孺。以經典缺乏,乃籌集巨金,赴滬購買三藏經全部一千餘捲(現存於遵義圖書館),不辭萬裏,卒成其志。遵地當孔道,軍隊往來,時有擾民。噤不敢言,上人不計利害,挺身持正,衆深感戴。……趙渝集資,舊疾坐化,時年四十有八。其名當與湘山並存而不朽。”法雲和尚既是尊遵府最後一任僧綱司,又是明國初年首任遵義佛教會會長。民國間,心慧法師戒行嚴謹,道風日盛,香火日隆。
  1949年後,人民政府執行黨的宗教政策,流落在外的確良十僧三尼陸返寺。又從金鼎山萬佛寺請來緬甸的所贈玉佛一尊,從竜坪瓦廠寺運來木雕十八羅漢及經文法器等。寺中農祥並舉,精進修持,早晚功課恢復正常。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掌的宗教政府得到貫徹落實。遵義市人民政府對恢復湘山寺十分重視,1981年,將其列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兩年後,經省人民政府批準,定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成為省佛教重點寺院和開放寺院之一。1984年以來,政府已先後拔款230萬元進行修建。先將電池廠車間和占房的45戶遷出。市政府把集旅遊名勝和佛教名剎為一體的湘山寺列為1985年十大建設項目之一。在總體規劃上,建築面積比原來增加一倍,在佈局、規模、造型、風格和質量上要更上一層樓。
  如今湘山寺已初具規模。全寺勢雄姿秀,佈局疏密有緻,結構嚴謹有法,紅柱金頂,工藝精湛。中軸綫上三座殿堂:一、天王殿聳峙前端。二、大雄寶殿屋脊雙竜擁鼎,翹角飛竜戲水。匾額是當代藝術大師劉海粟手筆。重檐之間,“愛國愛教”橫匾和“芬鬱靈臺三際寂光常照徹,華嚴寺地十方法界總含融”楹聯,是中國佛教協會會長趙樸初所書。三、觀音殿亦為重檐,下層是坐嚮相反的玉臥佛殿。殿內塑像雕刻精美,栩栩如生。書畫紛呈的藏經樓與古樸靜穆的捨利塔園分立大殿兩側。塔園旁是碑亭,內供唐代畫傢吳道子所繪觀音像碑,具盛唐“綺羅人物”特點,赤腳立于云端,眉、目、口、鼻傳神處陽刻,其餘部位陰刻。麯眉豐額,衣袂飄舉,風姿綽約,端莊優美。亭亭玉立的鐘樓與壯美的石拱山門相對。各殿兩廂配以廡廊回護,與主體相應,形成院落。各院之間均有玲瓏園門相通,漢白玉石廊相連;院中雅池如菱鏡,供遊客探幽投壺;花壇四時吐豔,盆景四季常青,與紅墻緑樹相互輝映。望江樓位於天王殿左側,是十字型斜頂式三重檐建築,高15米。樓內24根立柱和118棵梁均作隱蔽處理;全樓84根挑檐,下垂84朵吊鐘花;全樓24個翹角,層次交錯,凌空欲飛。一、二樓四面挑梁撐出成廊,潔白欄桿相圍,造型別緻,氣勢非凡。
  湘山寺香火旺盛,先後有新加坡,緬甸、日本、美國、德國、葡萄牙和以色列國外賓到此參觀,來自港澳臺和全國各省市的遊人香客更是不計其數。每年三次觀音會,更是信衆如潮。為了朝山方便,規模宏偉的南山門正在興趣,寺內各項設施也在不斷完善。近幾年來,該寺致力於整頓道場端正道風,健全管理制度,參加社會公益事業。1995年,湘山寺被省宗教事務局評為“兩個文明建設先進集體”。
  湘山寺著名方丈慧海法師,是湘山寺再創輝煌的奠基人,歷任貴陽黔靈山弘福寺方丈、貴州省佛教協會會長。現任方丈月照法師,74歲,貴州人,1989年起任湘山寺住持,續建觀音殿、望江樓等殿宇,積極關註黔北各縣弘法利生的工作,兼任貴州省佛教協會副會長,貴陽市佛教協會會長,省政協委員,市政協常委。現任監院心照法師,27歲,貴州貴陽。兼任貴州省佛教協會副秘書長,貴陽市政協委員。
No. 4
  1
  位於廣西桂林市全州縣城內西隅湘山之麓,素有“興唐顯宋”之美譽,“楚南第一名剎”之雅稱,係公元756年唐代高僧無量壽佛創建。宋朝4位皇帝先後5次加封,宋徽宗親臨膜拜;清初著名畫傢石濤曾住寺為僧21年,留有石刻花圖;清朝康熙皇帝御筆親題崖刻“壽世慈蔭”。寺中還有飛來石,洗鉢泉、妙明塔、壽佛殿、圓通寶殿、放生池動物石雕群等景觀。鼎盛時期寺內建築面積達18000平方米。湘山寺作為廣西最古老的佛教寺院,吸引着衆多海內外遊客前來膜拜、遊覽,特別是三大佛教節日、更是人山人海,絡繹不絶
  2
  湘山寺屹立於名城遵義市中心,雄躆紅花崗區群山環抱、貫城河湘江偎依的湘山之巔。碧波捧蓮蕊,緑葉護紅花,是幽雅秀麗的千年古剎。
  寺建於唐代宗大歷年間(公元七六六-七七九年),名萬福寺,一二○○餘年間,數易其名,元初稱護國寺,明末稱湘山寺,清中稱雙泉禪寺,民國初稱萬壽禪院,但湘山寺之名卻被沿用至今。
  湘山寺飽經滄桑,代有興衰。在智清、照寬、普印和壽林等高僧幾度修繕基礎上,清光緒廿三年(一八九七),擅長書畫的法雲和尚,慧眼雄纔,修葺一新,禪風丕變。林深鳥語,院幽花香。赴滬請回日本磧砂版大藏經一千餘捲(現存於遵義圖書館);襄助地方創辦遵義府中學堂(並設奬學金)、師範學堂、百藝工廠;興辦貧兒學堂;過軍擾民,他不計利害,挺身持正,深得衆愛。一九三五年,住持覺普和尚,掩護一個負傷的紅軍戰士,藏於寺旁貓兒洞(今食品公司),護理兩個月後,傷愈歸隊,覺普還贈川資乾糧。寺為黔北僧綱司所在。
  一九五九年,流落在外的本法住持等十僧三尼,陸續返寺,從金鼎山萬福寺迎來緬甸贈的玉佛一尊,從竜坪瓦廠寺請來木雕十八羅漢及經書、法器等,於是農禪並舉,早晚功課又正常開展起來。後值「文革」,不需贅述。
  中共第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宗教政策大放光輝,遵義市人民政府對恢復湘山寺十分重視,一九八一年,列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兩年後,經省人民政府批準,定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成為省佛教重點和開放寺廟之一;市政府把集佛教名剎、文物古跡和園林風光於一體的湘山寺列為八五年十大建設項目之一,先後撥款二百三十萬元進行修建;遷出占房的某車間和四十五戶;在總體規劃上,建築面積倍增,在佈局、規模、造型、風格和質量上,要求高超一等。
  全寺勢雄姿秀,佈局疏密有緻,結構嚴謹有法,紅柱金頂,工藝精湛。中軸綫上三個殿:一、天王殿聳立南端。二、大雄寶殿屋脊雙竜擁鼎,翹角飛竜戲水;額匾是當代藝術大師劉海粟手筆;翠緑彩繪的重檐之間,「愛國愛教」金色大字和「芬鬱靈臺三際寂光常照徹;華嚴覺地十方法界總含融」的楹聯,是中國佛協會長、書法聖手趙樸初的墨寶;枕匾「人間淨土」是佛學大師虞愚手跡;前門刻二竜擁日,後門雕雙鳳朝陽。三、觀音殿亦為重檐,其下層是坐嚮相反的玉臥佛殿,法像長三米,綫條流暢,凝脂瑩光。各殿雕梁畫棟,塑像栩栩如生。亭亭玉立的鐘樓與敦敦鞍坐的石拱門對峙於前二殿兩邊,秀美寶鼎與金色梵鐘立於院中,新春舉行撞鐘活動,信衆共祈平安多福。書畫琳琅的藏經樓與古樸幽靜的墓塔園分立大殿兩側。塔園旁是碑亭,內供唐代畫傢吳道子繪觀音像碑,具盛唐「綺羅人物」特點,赤腳立于云端,眉、目、口、鼻傳神處陽刻,其餘部位陰刻,麯眉豐頰,衣袂飄舉,風姿綽約,端莊優美,世稱珍品。各殿兩廂,廡廊回護,與主體相應,形成院落。各院之間均有玲瓏園門相通,漢白玉般石廊相連;院中雅池如菱鏡,供遊客探幽投壼;花壇四時吐豔,盆景四季常青;日耀有清蔭,月照有清影,風吹有清音,雨來有清韻,雪臨有清瑩;與紅墻玉欄交相輝映。前人碑刻與名傢題詠,相得益彰。望江樓中西合璧,位於天王殿東側,是十字型斜頂式三重檐建築,高十五米,樓內廿四根立住和一百一十八棵梁均作隱蔽處理;全樓八十四根挑檐,下垂八十四朵吊鐘花;全樓廿四個翹角,層次交錯,凌空欲飛;一、二樓四面挑梁,撐出長廊,王欄相圍。造型別緻,氣勢非凡。憑欄遠眺,疊疊青山爭滴翠;俯視湘江,粼粼碧波竟吐銀。
  湘江遠行,品千水慧語;湘山默坐,鏡萬峰佛心。千百年來,高僧大德,傳經數不盡;騷人墨客,詩畫道不完。
  一九八四年,慧海法師來湘山寺,篳路藍縷,統籌興建,是再造輝煌奠基人,後調貴陽黔靈山弘福寺任方丈和省佛協會長。一九八九年,月照法師繼續運籌,逐步完善,後任湘山寺方丈和市佛協會長。湘山寺,一九九三年被中國佛協列為全國重點寺院;一九九五年被省宗教事務局評為「兩個文明建設先進集體」,一九九八年七月,就讀於閩南佛學院、從新加坡參學回來的心照法師,出任監院,現任住持,省佛協常委和副秘書長,英俊有為,革故鼎新,弘法利生,熱心公益,重現古剎風采有望,再顯名寺魅力可期。
  晨鐘警醒,暮鼓振聵,縷縷香火,裊裊梵音,湘山寺更加旺盛。先後有新加坡、緬甸、日本、美國、德國、葡萄牙和以色列等國貴賓到此參觀,港澳臺和各省市的客人絡繹不絶。平時遊人如織,每年三次觀音會等更是信衆如潮。為了朝山方便,規模宏偉的南山門正在興建,並不斷完善硬件和軟件。
  歷史背景:
  湘山寺位於廣西壯族自治區全州縣城西一公裏的湘山腳下,該寺始建於唐至德元年(756年),初名“淨土院”,杭州徑山得道高僧全真和尚為該寺開山祖師。該寺歷唐、宋、明、清、民國,到今已有1250多年,期間雖經多次修葺,但至明清之際漸衰,後屢遭兵燹戰禍。尤其是1944年日寇鐵蹄入桂,全州淪陷,毀寺殘佛,湘山寺遭劫最甚。今僅存依石雕成的鳥獸蟲魚等藝術品,以及高達七層、銅葫蘆頂的“妙明塔”。山頂有飛來石,傳為自須彌山飛來。東有洗鉢岩和轉身岩等勝跡。四周峰林蓊鬱,岩洞幽深。立於寺前,可一覽全州城風光無餘。
  湘山寺歷史上在湘桂地區影響甚大,歷代皇朝王公對該寺院也極為重視,僅宋代就有敕賜文牒五道。宋天子禦封全真和尚為“慈佑寂照妙應普惠大師”。全真現世壽160餘歲,有異行,屢現阿彌陀佛,傳為阿陀佛應化。該寺屢有高僧出世,如臨濟宗第六代祖師慈明楚元和尚、清代畫僧石濤等均出傢剃度於此。宋高宗景德年間改“淨土院”為“湘山名剎”至今,朝廷敕封其為“楚南第一叢林”。清康熙皇帝有親筆御書“壽世慈陰”靳刻於寺後石壁。明萬歷年間改湘山寺所在的清湘縣為全州,取全真和尚之“全”冠以州名之首。以出傢人之號冠地名在中國地名史寶屬罕見,足見全真大師和湘山寺在當時文化地位之高。
  聞名遐邇的妙明塔就在湘山寺腳下,係宋淳祐年間為安葬全真大師肉身所建,其時香火甚旺,北宋徽宗遊南嶽時前來頂禮膜拜,南宋高宗欽賜名為“妙明塔”,係廣西最古之寺塔。
  妙明塔為七級浮圖,高26米,底層直徑6.8米,結構奇特,巍峨壯觀。它外八方,內六方,中空,壁道回麯,蠃旋而上。內在歷代碑刻二十餘幅;塔頂呈葫蘆狀,懸有銅鈴數十個;風拂鈴響,悅蕩虛空;憑欄遠眺,清風羽、玉華山、三江水及古城新貌盡收眼底,令人心曠神怡,其樂無窮哉。
  妙明塔周轉秀地堪稱“藝術寶庫”,設有歷代摩崖石刻、詩詞、芳蘭石碑等數十塊,尤其著名有清代石濤和尚的石刻蘭花,康熙御筆親題“壽世慈陰”,與當代全州文橋籍人任純道教授題辭“妙明塔”交相輝映,崖壁生輝,吸引中外香港睹而忘歸,嘆為觀止。妙明塔歷經千餘載,仍雄立楚南。登塔觀光,已為中外遊客一大樂事。湘山寺現存佛教文物有各類石刻,觀音像、妙明塔等;另外還有著名的自然遺産“洗體岩泉”。
  志載昔日湘山寺占地2平方公裏,有過48殿、108房的興盛場面。經歷史演變,特別是1943年日寇轟炸和1944年日軍侵占後,僅剩十餘間寮房和妙明塔。再經文革浩劫,所餘殘屋亦蕩然無存。改革開放以後宗教政策逐步落實,1986年-1988年由政府組織、懷善法師設計施工,重建無量壽佛殿、放生池、圓通殿和三棟寮房,新雕無量壽佛像一尊,觀音像三尊,圓通菩薩25尊,文殊,普賢菩薩像各一尊,千年古剎至此煥然一新,法燈續燃。
包含詞
遵義湘山寺全州湘山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