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層鋪鎮 [顯示全部] : 中國 >湖南 >嶽陽 > 上甘棠村
顯示地圖
目錄
No. 1
  上甘棠村投訴電話嶽陽市旅遊投訴電話:0730-8232528
  湖南省旅遊投訴電話:0731—4717614
  國傢旅遊投訴電話:010-65275315
  如畫的山水,古色古香的建築,樸素的村民,走進上甘棠村就宛如步入了世外桃源。
  上甘棠村距江永縣城西南25公裏,現有453戶居民,共1865人,除7戶人傢是建國後遷入該村的異姓外,其他都是周氏族人。周氏族人自宋代以前就開始定居上甘棠村,世代繁衍,延續至今。該村是湖南省目前為止發現的年代最為久遠的千年古村落。
  村內至今仍保存着200多幢明清時代的古民居。此外,村莊裏留下了大量的明清建築,如明萬歷四十八年的文昌閣、明弘治六年的門樓、明嘉靖十年、清乾隆年的步瀛橋、民國二年的石圍墻等,還有一批明顯帶有宋代特徵的古建築。創建於一千多年前的村莊,在歷經千年風雨後,村莊的村名、位置、居住傢族始終不變。考古專傢稱,像上甘棠村這種同時具有建築、商業、書院、宗教等文化特色並保存完好的古村落,實屬奇跡。
  在上甘棠村“月坡亭”有一摩崖石刻,據考證,該石刻是由上甘棠村周氏傢族在1000年間陸續鎸刻下來的,主要內容是謳歌上甘棠村的美好風光和周氏傢族在該村進行的各項建設,共有功德碑、勸諭文、感懷詩、八景師等24方古代石刻,綿延宋、元、明、清4個朝代,是一部千年石刻傢譜。
  這一處由一個傢族在一千多年的歷史中鎸刻下來的專門反映這個傢族千年發展史的摩崖石刻在湖南省還是第一次發現。它對於研究宋元明清時期的鄉村歷史、民俗,尤其是本地的歷史、文化和宗教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
  上甘棠村南面有一座三孔石拱橋,名曰“步瀛橋”,該橋始建於宋靖康元年,歷經元、明、清修繕,千百年來維係着村前的古驛道,橋長27米、寬4.5米,跨度9.5米,拱淨高5米。拱橋采用半圓型薄拱,造型小巧別緻,與文昌閣的莊重高聳互為襯托,構景成圖,相應成趣。
  石拱橋是湖南省到目前為止發現的唯一一座宋代古橋。此外,還發現了文天祥書法題詞“忠孝廉節”,與上個世紀80年代末在長沙學宮遺址發掘出四方清嘉慶年間的“忠孝廉節”字體一樣,書法風格相同,尺寸大小都差不多。
  上甘棠村的發現為文物專傢們研究封建社會提供了一個完整的組織細胞。在農耕社會裏,血緣村落是一個獨立完整的生活圈或文化圈,是保持着社會各項特徵的最小的單元。上甘棠村的發現就為我們提供了從普通自然人與社會人的角度研究歷史的完整資料。
No. 2
  上甘棠村投訴電話永州市旅遊投訴電話:0746-8368009
  湖南省旅遊投訴電話:0731—4717614
  國傢旅遊投訴電話:010-65275315
  如畫的山水,古色古香的建築,樸素的村民,走進上甘棠村就宛如步入了世外桃源。
  上甘棠村距江永縣城西南25公裏,現有453戶居民,共1865人,除7戶人傢是建國後遷入該村的異姓外,其他都是周氏族人。周氏族人自宋代以前就開始定居上甘棠村,世代繁衍,延續至今。該村是湖南省目前為止發現的年代最為久遠的千年古村落。
  村內至今仍保存着200多幢明清時代的古民居。此外,村莊裏留下了大量的明清建築,如明萬歷四十八年的文昌閣、明弘治六年的門樓、明嘉靖十年、清乾隆年的步瀛橋、民國二年的石圍墻等,還有一批明顯帶有宋代特徵的古建築。創建於一千多年前的村莊,在歷經千年風雨後,村莊的村名、位置、居住傢族始終不變。考古專傢稱,像上甘棠村這種同時具有建築、商業、書院、宗教等文化特色並保存完好的古村落,實屬奇跡。
  在上甘棠村“月坡亭”有一摩崖石刻,據考證,該石刻是由上甘棠村周氏傢族在1000年間陸續鎸刻下來的,主要內容是謳歌上甘棠村的美好風光和周氏傢族在該村進行的各項建設,共有功德碑、勸諭文、感懷詩、八景師等24方古代石刻,綿延宋、元、明、清4個朝代,是一部千年石刻傢譜。
  這一處由一個傢族在一千多年的歷史中鎸刻下來的專門反映這個傢族千年發展史的摩崖石刻在湖南省還是第一次發現。它對於研究宋元明清時期的鄉村歷史、民俗,尤其是本地的歷史、文化和宗教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
  上甘棠村南面有一座三孔石拱橋,名曰“步瀛橋”,該橋始建於宋靖康元年,歷經元、明、清修繕,千百年來維係着村前的古驛道,橋長27米、寬4.5米,跨度9.5米,拱淨高5米。拱橋采用半圓型薄拱,造型小巧別緻,與文昌閣的莊重高聳互為襯托,構景成圖,相應成趣。
  石拱橋是湖南省到目前為止發現的唯一一座宋代古橋。此外,還發現了文天祥書法題詞“忠孝廉節”,與上個世紀80年代末在長沙學宮遺址發掘出四方清嘉慶年間的“忠孝廉節”字體一樣,書法風格相同,尺寸大小都差不多。
  上甘棠村的發現為文物專傢們研究封建社會提供了一個完整的組織細胞。在農耕社會裏,血緣村落是一個獨立完整的生活圈或文化圈,是保持着社會各項特徵的最小的單元。上甘棠村的發現就為我們提供了從普通自然人與社會人的角度研究歷史的完整資料。
No. 3
  說明:千年古村落
  介紹: 聚村千古不為奇,三紀華居可謂稀。先祖圖文昭梓裏,炊煙裊裊緊相依。
  上甘棠村距江永縣城西南25公裏,現有453戶居民,共1865人,除7戶人傢是建國後遷入該村的異姓外,其他都是周氏族人。周氏族人自宋代以前就開始定居上甘棠村,世代繁衍,延續至今。該村是湖南省目前為止發現的年代最為久遠的千年古村落。
  村內至今仍保存着200多幢明清時代的古民居。此外,村莊裏留下了大量的明清建築,如明萬歷四十八年的文昌閣、明弘治六年的門樓、明嘉靖十年、清乾隆年的步瀛橋、民國二年的石圍墻等,還有一批明顯帶有宋代特徵的古建築。創建於一千多年前的村莊,在歷經千年風雨後,村莊的村名、位置、居住傢族始終不變。
  唐初以前,江永是荒蠻之地。唐自觀末年(641年),鄱陽林士弘自稱楚帝,據江南,六州(梁、濂、白、橫、欽、化)之亂曠日持久,未平。至唐玄宗開元時(720年)欽定周氏如錫、如鏑弟兄挂印南徵。平定了叛亂以後,周氏弟兄已近年邁,子嗣 24個,其後人族譜稱之為“二十四宏”。至天寶年間,以寧遠縣大陽洞為中心,分脈到寧遠四宏,道縣二宏,恭城二宏,富川一宏,長沙一宏,韶州二宏,回山東青州一宏。在永明縣擇地落籍的有十一宏,即今之疊樓、城下、竜門田、周塘、雄川、甘棠、界頭、周傢邦、三元宮、達灘等村,皆是肥田沃土,糧豐果香之地。周氏後裔繁衍至今,全縣約一萬八千人。有史料可考,他們是江永縣內屯住的第一批漢人。到了元明之際,一部分雜居到了瑤區,成了瑤人。 今上甘棠村有450戶,1700餘人。留下古建築甚多,體現了中古時期文化的精華。如1200年前的石板路,500米長的謝沐河防洪墻,4座古代六樓,68座清代居民,(其中近三個世紀的還有七、八座),一座寬暢的祠堂“忠厚詞”。我國農村一般的住房是使用百年左右,因建築質量和社會原因,很難適應瞬息萬變的生活方式,因而民居使用達到300年者,實屬彌足珍貴。請有識之士選擇考察參觀。
  忠厚祠和民居的基本情況: 名稱 地址或門牌 宅寬 宅深 宅高 建宅年代 保存特色
  忠厚祠 村南口中有天井右有膳食廳 13.73
  9.5
  3.1 21.93
  6.85
  21.93 6.95 乾隆初年(1740年) 十根中柱、前後兩進、屋宅寬暢明亮,仍堅固適用
  周加德(原地主周竈善屋) 132號 9.72 7.81 10.5 乾隆年間 雕竜畫鳳,濃厚的清代窗欞特色
  周騰雲等(原周翰宗將軍屋) 141—143號 11 7.4+5.56 9.8 乾隆年間民國復修 前後兩進有走馬樓
  周九盛 169號 9.8 6.2+2 10.4 乾隆年間 前後兩進,有清代古樸典雅之風
  貫穿全村有一條古老的石板路,路兩邊都建有鋪店。明、清時期,這裏這農村集市貿易中民心,至今還有濃厚的商賈氣息,昔日酒肆之店跡猶存,遊人到此自然會聯 想到杜牧的“水村山廓酒旗風”的詩句。 周氏在此定居1240餘年,是“忠孝廉節”和崇文尚武的教化之鄉,歷代出過節度使、尚書、宣政大夫、太守、刺使、知州、通判、縣令、文林郡、將軍等100人。解放後,又出了工程師、科長、中學校長、教師、醫師40多人。舊時官宦除周翰宗軍長外,其餘官員都有水粉肖像,張挂於忠厚祠內供遊人觀看。
  周氏在此定居1240餘年,是“忠孝廉節”和崇文尚武的教化之鄉,歷代出過節度使、尚書、宣政大夫、太守、刺使、知州、通判、縣令、文林郡、將軍等100人。解放後,又出了工程師、科長、中學校長、教師、醫師40多人。舊時官宦除周翰宗軍長外,其餘官員都有水粉肖像,張挂於忠厚祠內供遊人觀看。
  村人信奉壽龜、神龜,因而有龜山、龜形臺地、龜塔、壽龜涼亭等人文古跡、古代建築。村南一裏許建有壽龜涼亭,是古代通嚮廣西桂林、八步的必經之路,建亭宗旨是保佑村人出行吉利、平安,過往行人,都要休息片刻,用手去摸一摸壽龜的頭和背,以保佑旅途平安。
英文解釋
  1. :  Shanggantang Village
近義詞
上甘棠
包含詞
永州上甘棠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