显示地图 |
|
|
大营乡辖32个行政村,73个自然村,总人口43000人,6.9万亩耕地,近10万亩荒岗林地,属典型的沙区农业大乡。近年来,在乡党委、乡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全乡干部群众的共同努力下,城镇建设、民营经济及各项社会事业也得到较快发展。
[简史]尉氏县大营乡地处豫东平原,南宋时,民族英雄岳飞为抗击金兀术的入侵,收复中原失地,曾在此扎下大营与其对垒,明末农民起义领袖李自成两次进入河南,又在此扎下营寨与官军对抗,于是后人便称这个地方为大营。
该地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根据考古发掘,早在石器时代就有人在这里繁衍生息。发掘出有裴李岗文化遗址、仰韶文化遗址,在我国第一次发掘出对天祭祀遗址,还发现有晏婴冢、陈平墓以及多处汉墓群、唐代的黑风洞、明代山川寺等。大营同时还是南北康沟河、小青河、黑河的发源地。
中国共产党成立后,这里即成为革命根据地,是尉氏县最早的县委书记陈子杰的家乡,也是县委书记的好榜样焦裕禄战斗过的地方。
[地理位置]大营乡地处平原,位于东经114°5′,北纬34°15′,全乡南北长11公里,东西长12公里,总面积92平方公里。西依河南省省会郑州市50公里,东北距古都开封50公里,西南邻魏都许昌45公里,东接尉氏县城10公里,是郑、汴、许三市的金三角地带。
[交通]大营乡西距国家大动脉京广铁路和107国道分别为25公里和30公里,距京深高速公路和郑州新郑国际机场为15公里,省级公路04、07线横贯大营东西全境,是郑州通往豫东各地和安徽、江苏、上海等东南几省、市的要塞,素有郑州"东南门户"之称。大营乡境内乡级公路四通八达,均与省道04、07线相连,拥有得天独厚的交通优势。
[自然条件]大营乡地处豫东平原,黄河下游大冲击扇南翼,属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光明充足,气候温和、雨量适中,年平均气温14.24-14.50度之间,平均降雨650毫米,平均日照时数2500小时,多达2780小时,充足的光照条件和常年平均215天的无霜期为各种农作物提供了优越的生长条件,林木覆盖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
[资源]大营乡所辖区域人类历史悠久,植物资源丰富,陆生植物和水生植物约有800余种。土地均已开垦,是尉氏县重要的商品粮和经济作物生产基地,动物种类繁多,其中,牛、猪、羊已成为开封市重要的繁育基地,2001年被开封市人民政府命名为"开封市畜牧发展十强乡镇"。
大营乡毗邻黄河,属黄(河)、淮(河)、海(河)开发区,地下水资源极为丰富,水质清澈甘甜,沟河渠闸星罗棋布,农田水利设施发展迅速。乡政府东一公里建有110千伏变电站,为大营工农业生产提供了丰富的电力资源。
大营乡劳动力充足,全乡外出务工人员达6000余人,全乡三所中学,每年近500名高、初中毕业生为全乡发展提供充足的人才资源。同时,大营乡邮政、电信等通讯设施齐备,能充分满足与外地的信息交流。 |
|
大营乡 大营乡位于尉氏县城西13千米处。辖大营、黑凡、椅圈马、玉陈、尚王、孙家、陈、东凡、岗陆、芦医庙、枣朱、吕家、祥付张、郝家、寨黄、史家、许家、檀头高、五间房李、祝家、丁香李、黄集、石槽王、芦家、后郑、君李、黄家、梁家、下赵、杨集、安家、三户赵32个行政村。豫04省道过境。 [代码]410223202:~200大营村 ~201黑凡村 ~202椅圈马村 ~203玉陈村 ~204尚王村 ~205孙家村 ~206陈村 ~207东凡村 ~208岗陆村 ~209芦医庙村 ~210枣朱村 ~211吕家村 ~212祥付张村 ~213郝家村 ~214寨黄村 ~215史家村 ~216许家村 ~217檀头高村 ~218五间房李村 ~219祝家村 ~220丁香李村 ~221黄集村 ~222石槽王村 ~223芦家村 ~224后郑村 ~225君李村 ~226黄家村 ~227梁家村 ~228下赵村 ~229杨集村 ~230安家村 ~231三户赵村
[沿革]1958年建大营公社,1983年改乡。1997年,面积97平方千米,人口4.2万,辖东凡、陈村、芦医庙、岗陆、吕家、枣朱、郝家、寨黄、祥付张、史家、许家、檀头高、五间房李、芦家、石槽王、丁香李、黄集、祝家、君李、后郑、黄家、梁家、杨集、下赵、安家、三户赵、大营、孙家、玉陈、黑凡、椅圈马、尚王32个行政村。 |
|
大营乡位于尉氏县的西北部边陲,西、北与中牟县为邻,南和岗李、大马乡接壤,东与邢庄、大桥、门楼乡相通。乡政府驻地大营距县城13.5公里,乡境南北长11公里,东西宽12公里,总面积77.8平方公里,占全县总面积的5.95%,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516人,耕地面积69715亩,人均耕地1,74亩。
大营因宋朝名将岳飞在此扎大营抗金而得名,历属尉氏县辖区。1955年设中心乡,1958年成立人民公社,1983年改公社称乡至今,现辖32个行政村,71个自然村,183个村民小组,8360户,40142口人,除回族10人,藏族1人外均系汉族。
大营乡屑黄河故道带,由于风沙的作用,形成了其独特的岗洼相间的“川”形地貌,大小岗丘遍布全境,多为南北走向,共有软硬岗陵1l条,大沙丘4座,境内最高点在芦家西岗,海拔112.8米,最低点在寺东张村西河岸,海拔75.1米,过境主要河流有南康沟河、北康沟河及小清河三条。南康沟河、北康沟河均发源于本乡的西北部,东流汇入康沟河;小清河发源于本乡的西南部,南下注入杜公河。
农业 境内土壤属风沙土类,质地多变,漏水漏肥,但钾素含量较高,适合多种作物特别是花生作物的生长。粮食作物以小麦为主,描种面积较为稳定,1988年播种面积为55285亩;玉米、红薯、大豆等作物波动较大,逐步由原来的粮食作物转为饲料和经济作物,播种面积越来越小;经济作物主要是花生,面积较为稳定,近几年来略有增加,播种面积为21773亩。1988年全乡农作物复播面积达123683亩,复种指数为177.4%,粮食总产1455.25万公斤,农业总产:值995.8万元,占工农业总产值的28.3%。
水利 由于受风沙气候及土壤特点的影响,过去的大营是十年九灾,非旱即涝。解放后全乡人民大搞了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大部分农田能旱涝保丰收,截止1988年,全乡共开挖农支斗渠292条,打机井625眼,配套565眼,修建大小桥涵346座,使全乡的有效灌溉面积达到2.58万亩,占耕地面积的37%,其中旱涝保收田面积L?9万亩,占耕地面积的25.7%。
农机具 以小型机械为主的农业机具近年来有了较快的发展,在农业生产中所占的比例也越来越大。截止目前全乡农机总动力已达9001千瓦,相当于1979年的2.12倍,其中大中型农用拖拉机3台,小型拖拉机193台,柴油机23台,电动机1190台,排灌机械d?9台,喷灌机具20套,此外还有收割、脱粒、播种、加工:、植保等机械700多台,机耕面积达到3.8万亩,占耕地面积的54.5%。
林业 大营乡从六十年代开始大面积栽种防护林,如今已大见成效,生态环境得到了改善,形成了农田小气候。截止目前全乡实有林木面积7万亩,覆盖率为35%,其中农桐间作面积2.36万亩,刺槐林1万亩,农田林网4.46万亩,四旁植树93.5万株,果林4000亩,活木蓄积量为8万立方米,林业年产值77.1万元。
养殖业 大牲畜及猪、羊、家禽为该乡群众的主要养殖品种,1980年农村承包责任制以后,大牲畜数量有了明显的增加,用以养殖间农业耕作,全乡共养殖大牲畜12071头(牛8935头,马168匹,驴1608头,骡1360匹),户均1.4头,生猪存栏14650头,山棉羊11496只,家禽11万只,坑塘养鱼20万尾,牧业年产值263.5万元。
工副业 随着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大营乡的工副业生产得到了较快的发展,电力的使用又加速了企业的发展步伐,截止1988年底,全乡共架设高低压线路75公里,安装变压器32台,总容量250千伏安,月用电量15万度,以乡办企业砖瓦厂、农机修造厂、面粉厂、造纸厂、木器厂为主体的各类经济实体(包括联合及个体企业)达263个,主要从事机修、面粉加工、建筑、建材、造纸等行业,1988年完成产值2520万元,占工农业总产值的71.7%。
文化 广播电视电影业的兴起大大改观了大营乡的文化落后面貌,乡设电影管理站1个,电影队17个,年放映电影1900场;设广播站1个,农村有线广播喇叭入户率达100%;乡文化站1983年被定为文化中心,设文化专干1人,并置有图书,阅览室,同时全乡还有业余创作、美术、书法人员151人。
教育 1958年大营乡始办第一所中学,截止目前已发展到6所,学生1487人,教师138人:小学28所,学生4187人,教师176人;学前班32处,教师32人,学生950人,全乡适龄儿童入学率为99.5%,巩固率为86%,普及率为98%。
卫生 建国前夕大营乡只有9名个体行医人员,1959年成立乡卫生院,至目前已发展成为拥有医务人员51人(其中有技术职称者31人),病床位80张的综合性医院,设有中西医内外科、骨科、眼科、心电图、超声波室等十多个科室,其中的骨科、眼科有较长的历史且能做难度较大的手术,方园百里内享有较高的声誉,有村卫生室31个,乡村医生36人。
交通运输 大营地处交通要塞,密(县)杞(县)公路经大营横贯中部,境内长12公里,土公路沿密杞公路辐射各行政村,共有主要土公路4条,总长52公里,已形成了较为密集的交通网络。
古代遗址 境内有县级文物保护单位三处:陈平墓、晏婴冢和裴李岗古文化遗址。 |
|
- : Daying township
- n.: Dàyíng Xiāng
|
|
大营 |
|
许家村 | 安家村 | 吕家村 | 尚王村 | 郝家村 | 史家村 | 祝家村 | 黄集村 | 芦家村 | 后郑村 | 黄家村 | 梁家村 | 下赵村 | 杨集村 | 黑凡村 | 椅圈马村 | 玉陈村 | 东凡村 | 岗陆村 | 芦医庙村 | 枣朱村 | 祥付张村 | 寨黄村 | 檀头高村 | 五间房李村 | 丁香李村 | 石槽王村 | 君李村 | 三户赵村 | 陈村村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