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錄 通過書面或口頭提問的方式,考查知識或技能。 考查,考核。《東觀漢記·吳良傳》:“ 蕭何 舉 韓信 ,設壇即拜,不復攷試。” 對人的知識才能進行考查測驗。《漢書·宣帝紀》:“自丞相以下,各奉職奏事,以傅奏其言,考試 功能。” 五代 王定保 《唐摭言·雜記》:“敕諸州學士及白丁,有明經及秀纔、俊士,明於理體,為鄉麯所稱者,委本縣考試 。” 指考查知識才能等的一種方式。《鏡花緣》第六五回:“其實此番考試 ,原無須迴避,這是卿等過於謹慎之處。” 楊沫 《青春之歌》第一部第二章:“她考試 的成績很好,心裏很高興。” 指主持考試 。《鏡花緣》第六五回:“將來能彀托賴伯母福氣,再遇纔女部試,諸位伯伯同姪女父親都不派入考試 ,那就好了。” 通過書面、口頭提問或實際操作等方式,考查參試者所掌握的知識和技能的活動。即:“除了題目,任何東西都不能看地做功課”。
考試 ,是一種嚴格的知識水平鑒定方法。為了保證結果的公平,考場必須要求有很強的紀律約束,並且專門設有主考、監考等監督考試 過程。絶對禁止任何舞弊行為。
要求考試 者在規定的時間內按指定的方式解答精心選定的題目或按主測單位的要求完成一定的實際操作的任務,並由主考者評定其結果,從而為主測單位提供考試 者某方面的知識或技能狀況的信息。 考試 的方法有筆試、口試、面試和操作考試 等,可根據不同的測試目標和測試內容選擇合適的方式。 考試 有兩種目的:一是檢測考試 者對某方面知識或技能的掌握程度;二是檢驗考試 者是否已經具備獲得某種資格的基本能力。從這兩種目的看,考試 可以分為效果考試 和資格考試 。
1.效果考試
無論從主考者的角度看,還是從學習者的角度看,效果考試 都僅僅是檢驗學習者目前的學習水平,以便更好地製定隨後的教學或學習方略。
在效果考試 中,學習者一定要坦誠地展示自己的知識水平。靠一些小技巧可能會提高自己的測試成績,但這種提高無疑會掩蓋自己的真實水平,從而阻礙了教學者對學習者以及學習者對自己的知識掌握程度的清楚認識。
隨堂考試 是效果考試 的典型形式,此外,每學期的期中考試 、沒有競爭壓力的升級考試 、隨時隨地的自測等都是效果考試 。
學習者一定要記住,參加效果考試 僅僅是為了認識自己!
2.資格考試
自學考試 、中考和高考是典型的資格考試 ,此外,分析師、律師資格考試 、註册會計師考試 、托福考試 、GRE等都是資格考試 。
資格考試 的核心目的是,給予考試 者一個公平競爭的機會,以獲得某個更高層次的學習或工作臺的資格。嚴格地講,資格考試 也是效果考試 ,因為資格考試 的設計假設就是,衹有擁有更高學習效果的學習者才能獲得這一資格。但在某種程度上,會學習不會考試 的學習者往往要敗給不會學習會考試 的學習者,因為前者就是不能在考場上淋漓盡致地發揮出自己的學習水平。
資格考試 常常會嚴重影響一個人的命運,這就决定學習者在資格考試 時會轉化為考試 者——在資格考試 這一高度濃縮的時間段,一個人會不會學習已經不再是關鍵,會不會考試 纔是核心。
資格考試 好比結束語,此前一直進行的學習似乎到這裏便戛然而止。效果考試 則好比一座座小橋,它衹是為了更好地聯繫起橋前和橋後的學習。
對待這兩類考試 需有明顯的不同態度,簡略地說,就是:在效果考試 中,“學習者”依然是“學習者”;在資格考試 中,“學習者”則變成為“考試 者”。 如何有效的準備考試 ,可分成:考試 前、考試 中、考試 後三個部分做說明。
一、考試 前:心理的建設是很重要的,俗話說的好,有計劃不會忙,有信心不會慌,有預算不會愁,因此,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在每星期的日志表中,排固定的時間準備功課及收看電視,會是較輕鬆的學習。其次考試 前有三R法則,第一是REPEAT重複,根據研究顯示,若一門功課你第一次花費一小時,第二次做則可能衹花40分鐘,第三次或許衹有花費20分鐘。第二是RECORD,就是運用一些記憶的方法,例如利用五根手指頭來聯想五大河川,第一條是長江,第二條是黃河等做類似的聯想,用新方法來記憶。第三是最重要的RECOGNITION重新再用自己認知的話,嘗試把它寫下來,這樣對答題也會有幫助。第三在考試 前也應註意的:要模擬練習,想像老師可能出的題目,從考古題中,或從自我評量的題目中,從關鍵的詞彙裏嘗試來自我解答,相信在不斷的練習,你可以知道那些部分需要再加強。
二、在考試 中:拿到考卷,(1)先深呼吸,不要慌。(2)要看清楚題意及答題的型式。甚至可模擬作答將大綱先寫出來,進一步嚐試再用工筆字把它寫清楚,因為有時候我們看到有些同學寫成一團亂,老師看不懂,進一步來講,即在作答後,要檢查是否漏答?尤其答題時最好條列分明,盡可能避免自己自作主張,根據題型好好做答。
三、在考試 後:尤其每一堂考試 後不要馬上急着去對答案,讓自己心很慌,或許整天考完試後再做檢討,相信每一次的檢討,都是我們這一項準備的開始。此外,也可跟同學分享討論,並且請教面授老師,相信可以學到更多的答題技巧。尤其是考卷如有機會發下來,或許和同學討論之後,瞭解別人如何做答,也能得到高分,
此外,有榔梅道秘製之利考試 光明符,是為安然應對考試 ,提升考試 成績,順利通過考試 的一個獨特的方法。此符調用文昌帝君、三官大帝、玄武大帝等仙君進行加持佑助,護衛身邊,相感相隨,令考試 者頭腦聰明,思維敏捷,考試 順利,金榜題名。適用學生中考、高考,國傢機關或公司企業的錄用、升遷、晉級考試 等各種重要考試 。 中國古代的科舉考試
科舉考試 是隋唐到清代的封建王朝分科考選文武官吏及後備人員的制度。唐朝文科的科目很多,每年都舉行。明清兩代文科衹設進士一科,考八股文。武科考騎射、舉重等武藝。武則天時設立武舉,即是武狀元.
童生試:也叫“童試”,應試者不分年齡大小都稱童生,合格(學習成績優秀的一二等學生)後取得生員(秀纔、相公)資格,這樣才能參加科舉考試 。
鄉試: 明清兩代每三年在各省省城舉行的一次考試 ,由秀纔參加,考取的叫舉人,取得參加中央一級的會試的資格。第一名叫解元。
會試: 明清兩代每三年在京城舉行的一次考試 (會試在鄉試的第二年舉行),各省的舉人及國子監監生皆可應考,錄取三百名為汞士(又稱中式進士),第一名叫會元。
殿試: 是科舉制度最高級別的考試 ,皇帝在殿廷上,對會試錄取的貢士親自策問,以定甲第。錄取分三甲,賜“進士及第”的稱號,第一名稱狀元(鼎元),第二名稱榜眼,第三名稱探花,合稱“三甲鼎”;二甲若幹名,賜“進士出身”的稱號;三甲若幹名。
明代的科舉考試 ,分鄉試、會試和殿試三級進行。鄉試由布政使司主持,會試由禮部主持。凡考中進士的,統統被任命為官員。一般來說,狀元授翰林院修撰,榜眼、探花授翰林院編修,二三甲考選為庶吉士,也都是翰林院官,其他或授給事、御史、主事,或授府推官、知州、知縣等。未考中的舉人,衹授小京官或外地教職。
考取童生(秀纔)要經過縣試、院試和府試三級進行。縣試在2月進行,要求有4名村莊裏的人和1名秀纔保舉方可考試 。院試則要求有4名村莊裏的人和2名秀纔保舉。府試考取的就叫生員(秀纔)。鄉試考中的第一名叫做解元。會試第一名叫做會元。殿試第一名叫做狀元。
科舉是中國古代讀書人的所參加的人才選拔考試 。它是歷代封建王朝通過考試 選拔官吏的一種制度。由於采用分科取士的辦法,所以叫做科舉。科舉製從隋代開始實行,到清光緒二十七年舉行最後一科進士考試 為止,經歷了一千三百多年。
隋朝-中國古代科舉制度的起源
中國古代科舉制度最早起源於隋代。隋朝統一全國後,為了適應封建經濟和政治關係的發展變化,為了擴大封建統治階級參與政權的要求,加強中央集權,於是把選拔官吏的權力收歸中央,用科舉製代替九品中正製。隋煬帝大業三年開設進士科,用考試 辦法來選取進士。進士一詞初見於《禮記·王製》篇,其本義為可以進受爵祿之義。當時主要考時務策,就是有關當時國傢政治生活方面的政治論文,叫試策。這種分科取士,以試策取士的辦法,在當時雖是草創時期,並不形成制度,但把讀書、應考和作官三者緊密結合起來,揭開中國選舉史上新的一頁。唐玄宗時禮部尚書瀋既濟對這個歷史性的變化有過中肯的評價:"前代選用,皆州郡察舉……至於齊隋,不勝其弊……是以置州府之權而歸於吏部。自隋罷外選,招天下之人,聚於京師春還秋住,烏聚雲合。"
唐朝--中國古代科舉制度的完備
推翻隋朝的統治後,唐王朝的帝王承襲了隋朝傳下來的人才選拔制度,並做了進一步的完善。由此,科舉制度逐漸完備起來。在唐代,考試 的科目分常科和製科兩類。每年分期舉行的稱常科,由皇帝下詔臨時舉行的考試 稱製科。
常科的科目有秀纔、明經、進士、俊士、明法、明字、明算等五十多種。其中明法、明算、明字等科,不為人重視。俊士等科不經常舉行,秀纔一科,在唐初要求很高,後來漸廢。所以,明經、進士兩科便成為唐代常科的主要科目。唐高宗以後進士科尤為時人所重。唐朝許多宰相大多是進士出身。常科的考生有兩個來源,一個是生徒,一個是鄉貢。由京師及州縣學館出身,而送往尚書省受試者叫生徒;不由學館而先經州縣考試 ,及第後再送尚書省應試者叫鄉貢。由鄉貢入京應試者通稱舉人。州縣考試 稱為解試,尚書省的考試 通稱省試,或禮部試。禮部試都在春季舉行,故又稱春闈,闈也就是考場的意思。
明經、進士兩科,最初都衹是試策,考試 的內容為經義或時務。後來兩種考試 的科目雖有變化,但基本精神是進士重詩賦,明經重帖經、墨義。所謂帖經,就是將經書任揭一頁,將左右兩邊蒙上,中間衹開一行,再用紙帖蓋三字,令試者填充。墨義是對經文的字句作簡單的筆試。帖經與墨義,衹要熟讀經傳和註釋就可中試,詩賦則需要具有文學才能。進士科得第很難,所以當時流傳有"三十老明經,五十少進士"的說法。
常科考試 最初由吏部考功員外郎主持,後改由禮部侍郎主持,稱"權知貢舉"。進士及第稱"登竜門",第一名曰狀元或狀頭。同榜人要湊錢舉行慶賀活動,以同榜少年二人在名園探采名花,稱探花使。要集體到杏園參加宴會,叫探花宴。宴會以後,同到慈恩寺的雁塔下題名以顯其榮耀,所以把又把中進士稱為"雁塔題名"。唐孟郊曾作《登科後》詩:"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朝看遍長安花。"所以,春風得意又成為進士及第的代稱。常科登第後,還要經吏部考試 ,叫選試。合格者,才能授予官職。唐代大傢柳宗元進士及第後,以博學宏詞,被即刻授予"集賢殿正字"。如果吏部考試 落選,衹能到節度使那兒去當幕僚,再爭取得到國傢正式委任的官職。韓愈在考中進士後,三次選試都未通過,不得不去擔任節度使的幕僚,纔踏進官場。
唐代取士,不僅看考試 成績,還要有各名人士的推薦。因此,考生紛紛奔走於公卿門下,嚮他們投獻自己的代表作,叫投捲。嚮禮部投的叫公捲,嚮達官貴人投的叫行捲。投捲確實使有才能的人顯露頭角,如詩人白居易嚮顧況投詩《賦得原上草》受到老詩人的極力稱贊。但是弄虛作假,欺世盜名的也不乏其人。
武則天載初元年二月,女皇親自"策問貢人於洛成殿",這是我國科舉制度中殿試的開始,但在唐代並沒有形成制度。
在唐代還産生了武舉。武舉開始於武則天長安二年,公元702年。應武舉的考生來源於鄉貢,由兵部主考。考試 科目有馬射、步射、平射、馬槍、負重等。"高第者授以官,其次以類升"。
宋朝 - 中國古代科舉制度的改革時期
宋代的科舉,大體同唐代一樣,有常科、製科和武舉。相比之下,宋代常科的科目比唐代大為減少,其中進士科仍然最受重視,進士一等多數可官至宰相,所以宋人以進士科為宰相科。宋呂祖謙說:"進士之科,往往皆為將相,皆極通顯。"當時有焚香禮進士之語。進士科之外,其它科目總稱諸科。宋代科舉,在形式和內容上都進行了重大的改革。
首先,宋代的科舉放寬了錄取和作用的範圍。宋代進士分為三等:一等稱進士及等;二等稱進士出身;三等賜同進士出身。由於擴大了錄取範圍,名額也成倍增加。唐代錄取進士,每次不過二、三十人,少則幾人、十幾人。宋代每次錄取多達二、三百人,甚至五、六百人。對於屢考不第的考生,允許他們在遇到皇帝策試時,報名參加附試,叫特奏名。也可奏請皇帝開恩,賞賜出身資格,委派官吏,開後世恩科的先例。
宋代確立了三年一次的三級考試 制度。宋初科舉,僅有兩級考試 制度。一級是由各州舉行的取解試,一級是禮部舉行的省試。宋太祖為了選拔真正踏實於封建統治而又有才幹的人擔任官職,為之服務,於開寶六年實行殿試。自此以後,殿試成為科舉制度的最高一級的考試 ,並正式確立了州試、省試和殿試的三級科舉考試 制度。殿試以後,不須再經吏部考試 ,直接授官。宋太祖還下令,考試 及第後,不準對考官稱師門,或自稱門生。這樣,所有及第的人都成了天子門生。殿試後分三甲放榜。南宋以後,還要舉行皇帝宣佈登科進士名次的典禮,並賜宴於瓊苑,故稱瓊林宴,以後各代仿效,遂成定製。宋代科舉,最初是每年舉行一次,有時一、二年不定。實英宗治平三年,纔正式定為三年一次。每年秋天,各州進行考試 ,第二年春天,由禮部進行考試 。省試當年進行殿試。
從宋代開始,科舉開始實行糊名和譽錄,並建立防止徇私的新制度。從隋唐開科取士之後,徇私舞弊現象越來越嚴重。對此,宋代統治者采取了一些措施,主要是糊名和譽錄制度的建立。糊名,就是把考生考卷上的姓名、籍貫等密封起來,又稱"彌封"或"封彌"。宋太宗時,根據陳靖的建議,對殿試實行糊名製。後來,宋仁宗下詔省試、州試均實行糊名製。但是,糊名之後,還可以認識字畫。根據袁州人李夷賓建議,將考生的試卷另行譽錄。考官評閱試卷時,不僅僅知道考生的姓名,連考生的字跡也無從辨認。這種制度,對於防止主考官徇情取捨的確發生了很大的效力。但是,到了北宋末年,由於政治日趨腐敗,此項制度也就流於形式了。宋代在考試 形式上的改革,不但沒有革除科舉的痼疾,反而使它進一步惡化。
宋代科舉在考試 內容上也作了較大的改革。宋代科舉基本上沿襲唐製,進士科考帖經、墨義和詩賦,弊病很大。進士以聲韻為務,多昧古今;明經衹強記博誦,而其義理,學而無用。王安石任參知政事後,對科舉考試 的內容着手進行改革,取消詩賦、帖經、墨義,專以經義、論、策取士。所謂經義,與論相似,是篇短文,衹限於用經書中的語句作題目,並用經書中的意思去發揮。王安石對考試 內容的改革,在於通經致用。熙寧八年,神宗下令廢除詩賦、貼經、墨義取士,頒發王安石的《三經新義》和論、策取士。並把《易官義》、《詩經》、《書經》、《周禮》、《禮記》稱為大經,《論語》、《孟子》稱為兼經,定為應考士子的必讀書。規定進士考試 為四場:一場考大經,二場考兼經,三場考論,最後一場考策。殿試僅考策,限千字以上。王安石的改革,遭到蘇軾等人的反對。後來隨着政治鬥爭的變化,《三經新義》被取消,有時考詩賦,有時考經義,有時兼而有之,變換不定。
明朝 - 中國古代科舉制度的鼎盛時期
元代開始,蒙古人統治中原,科舉考試 進入中落時期,但以四書試士,卻是元代所開的先例。
元朝滅亡後,明王朝建立,科舉製進入了它的鼎盛時期。明代統治者對科舉高度重視,科舉方法之嚴密也超過了以往歷代。
明代以前,學校衹是為科舉輸送考生的途徑之一。到了明代,進學校卻成為了科舉的必由之路。明代入國子監學習的,通稱監生。監生大體有四類:生員入監讀書的稱貢監,官僚子弟入監的稱蔭監,舉人入監的稱舉監,捐資入監的稱例監。監生可以直接做官。特別是明初,以監生而出任中央和地方大員的多不勝舉。明成祖以後,監生直接做官的機會越來越少,卻可以直接參加鄉試,通過科舉做官。
參加鄉試的,除監生外,還有科舉生員。衹有進入學校,成為生員,纔有可能入監學習或成為科舉生員。明代的府學、州學、縣學、稱作郡學或儒學。凡經過本省各級考試 進入府、州、縣學的,通稱生員,俗稱秀纔。取得生員資格的入學考試 叫童試,也叫小考、小試。童生試包括縣試、府試和院試三個階段。院試由各省學政主持,學政又名提督學院,故稱這級考試 為院試。院試合格者稱生員,然後分別分往府、州、縣學學習。生員分三等,有廩生、增生、附生。由官府供給膳食的稱廩膳生員,簡稱廩生;定員以外增加的稱增廣生員,科稱增生;於廩生、增生外再增名額,附於諸生之末, 稱為附學生員,科稱附生。考取生員,是功名的起點。一方面、各府、州、縣學中的生員選拔出來為貢生,可以直接進入國子監成為監生。一方面,由各省提學官舉行歲考、科考兩級考試 ,按成績分為六等。科考列一、二等者,取得參加鄉試的資格,稱科舉生員。因此,進入學校是科舉階梯的第一級。
明代正式科舉考試 分為鄉試、會試、殿試三級。鄉試是由南、北直隸和各布政使司舉行的地方考試 。地點在南、北京府、布政使司駐地。每三年一次,逢子、午、卯、酉年舉行,又叫鄉闈。考試 的試場稱為貢院。考期在秋季八月,故又稱秋闈。凡本省科舉生員與監生均可應考。主持鄉試的有主考二人,同考四人,提調一人,其它官員若幹人。考試 分三場,分別於八月九日、十二日和十五日進行。鄉試考中的稱舉人,俗稱孝廉,第一名稱解元。唐伯虎鄉試第一,故稱唐解元。鄉試中舉叫乙榜,又叫乙科。放榜之時,正值桂花飄香,故又稱桂榜。放榜後,由巡撫主持鹿鳴宴。席間唱《鹿鳴》詩,跳魁星舞。
會試是由禮部主持的全國考試 ,又稱禮闈。於鄉試的第二年即逢辰、戍、未年舉行。全國舉人在京師會試,考期在春季二月,故稱春闈。會試也分三場,分別在二月初九、十二、十五日舉行。由於會試是較高一級的考試 ,同考官的人數比鄉試多一倍。主考、同考以及提調等官,都由較高級的官員擔任。主考官稱總裁,又稱座主或座師。考中的稱貢士,俗稱出貢,別稱明經,第一名稱會元。
殿試在會師後當年舉行,時間最初是三月初一。明憲宗成經八年起,改為三月十五。應試者為貢士。貢士在殿試中均不落榜,衹是由皇帝重新安排名次。殿試由皇帝新自主持,衹考時務策一道。殿試畢,次日讀捲,又次日放榜。錄取分三甲:一甲三名,賜進士及第,第一名稱狀元、鼎元,二名榜眼,三名探花,合稱三鼎甲。二甲賜進士出身,三甲賜同進士出身。二、三甲第一名皆稱傳臚。一、二、三甲通稱進士。進士榜稱甲榜,或稱甲科。進士榜用黃紙書寫,故叫黃甲,也稱金榜,中進士稱金榜題名。
鄉試第一名叫解元,會試第一名叫會元,加上殿試一甲第一名的狀元,合稱三元。連中三元,是科舉場中的佳話。明代連中三元者僅洪武年間的許觀和正統年間的商輅二人而已。
殿試之後,狀元授翰林院修撰,榜眼、探花授編修。其餘進士經過考試 合格者,叫翰林院庶吉士。三年後考試 合格者,分別授予翰林院編修、檢討等官,其餘分發各部任主事等職,或以知縣優先委用,稱為散館。庶吉士出身的人升遷很快,英宗以後,朝廷形成非進士不入翰林,非翰林不入內閣的局面。
明代鄉試、會試頭場考八股文。而能否考中,主要取决於八股文的優劣。所以,一般讀書人往往把畢生精力用在八股文上。八股文以四書、五經中的文句做題目,衹能依照題義闡述其中的義理。措詞要用古人語氣,即所謂代聖賢立言。格式也很死。結構有一定程式,字數有一定限製,句法要求對偶。八股文也稱製義、製藝、時文、時藝、八比文、四書文。八股文即用八個排偶組成的文章,一般分為六段。以首句破題,兩句承題,然後闡述為什麽,謂之起源。八股文的主要部分,是起股、中股、後股、束股四個段落,每個段落各有兩段。篇末用大結,稱復收大結。八股文是由宋代的經義演變而成。八股文的危害極大,嚴重束縛人們的思想,是維護封建專製治的工具,同進也把科舉考試 制度本身引嚮絶路。明末清初著名學者顧炎武憤慨地說:"八股盛而《六經》微,十八房興而二十一史廢"。又說:"愚以為八股之害,甚於焚書。"
清代 - 中國古代科舉制度的滅亡
清代的科舉制度與明代基本相同,但它貫徹的是民族歧視政策。滿人享有種種特權,做官不必經過科舉途徑。清代科舉在雍正前分滿漢兩榜取士,旗人在鄉試、會試中享有特殊的優特,衹考翻譯一篇,稱翻譯科。以後,雖然改為滿人、漢人同試,但參加考試 的仍以漢人為最多。
科舉製發展到清代,日趨沒落,弊端也越來越多。清代統治者對科場舞弊的處分雖然特別嚴厲,但由於科舉製本身的弊病,舞弊越演越烈,科舉製終於消亡。 kaoshi
考試
examination
學校檢查學生學業成績和教學效果的一種方法。一般包括期中考試 、學期考試 、學年考試 和畢業考試 。考試 的方式有口試、筆試和操作考試 。口試,可較深入確切地瞭解學生的學習質量。筆試,便於教師較準確地評價和比較學生的成績。筆試分閉捲考試 、開捲考試 ,閉捲考試 多用於檢查基本知識或記憶性的題目;開捲考試 則多用於創造性、綜合性的題目。操作考試 則用於檢查學生掌握技能的情況和理論聯繫實際的能力。
在中國教育史上,考試 曾是選拔人才的重要手段。兩漢、魏晉南北朝的選士,雖以選舉為主,但也有考試 。隋唐以後的科舉則以考試 為主。自隋唐至清末,科舉制度在中國延續達 1300年之久,不論是兩漢、 魏晉南北朝的選士制度,還是隋唐以後的科舉制度,對封建社會學校的培養目標和教育內容的影響都是很大的。取士的標準無形中成為學校的培養目標;考試 的內容便成為學校的教育內容。由於當時的考試 衹註重帖經墨義,考一些與實際生活相脫離的記問之學,使得翰苑清纔,“而竟有不知司馬遷、范仲淹為何代人,漢祖、唐宗為何朝帝者”(康有為:《請廢八股試帖楷法試士改用策論折》)。從而影響了人才的培養,並使學生衹重記誦而不求義理,善於文辭而缺乏實學。在長期的教育實踐中,中國在考試 方面也積纍了不少有益的經驗。如在考試 形式上,不但有筆試,還有口試、答辯式的策問等,並註意到它們各自的利弊而設法相互彌補。另外,還註意到用考試 推動學校教學內容的擴充,推動教育的發展。
當代資本主義國傢出於政治和經濟的需要,力圖把考試 作為促進有效利用人才的一種工具。因此,各國在考試 制度、內容和方法上都不斷有所改革。如舉行共同學力考試 ,采用智力測驗,運用電子技術於考試 等。
當代中國,學校的考試 ,一般遵循教育、教學的客觀規律,考試 的安排、方式的選擇和內容的設計,要有利於促進學習和改進教學,有利於人才的培養、選拔,有利於學生身心發展。考試 前,教師要預先研究教學大綱的要求, 瞭解學生的學習情況,組織、 幫助學生進行復習;同時註意培養學生正確的復習方法,端正他們對待考試 的態度。考試 時,一般要求對學生進行知識和能力的綜合考核,要能準確地反映學生的真實發展情況。考核學生的知識, 着重在檢查學科的基本原理、 概念和規律性知識的掌握;考核學生的能力,主要在於檢查學生分析問題、解决問題的水平。有些學科還重視實際操作能力的考核。能力的考核,要把一般能力和特殊能力結合起來進行。考試 後,須對考試 進行質量分析。考試 質量的反饋信息,對改進以後的考試 ,使之科學化、合理化是必不可少的。考試 質量的檢驗,可通過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來進行。定性分析是對考試 作出基本估價;定量分析主要是通過對試卷的效度、信度、難度的計算和分析來反映考試 質量。
(章婉興)
: examination n.: exam, go in for, sit for, pass an examination, fail in an examination, head above water, test, testing of knowledge or ability by means of questions, practical exercises, etc v.: examine n. examen, épreuve 獲授予 高等教育 高考 成人教育 成人高考 教育 英語 計算機 國傢計算機等級考試 等級考試 心理 智力 特殊能力 文化 生活 初中 化學 藥學 執業藥師 學習 時間 臨床助理醫師 2B鉛筆 研究生 碩士 考研 更多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