遵義市區 : 商丘 : 忻州 : 成都 [顯示全部] : 中國 >湖南 >長沙 > 白雲寺
顯示地圖
目錄
《白雲寺 Baiyun Si》
詩人: 許宏 Xu Hong

白云寺
白云寺
  踏破苔痕一徑斑,白雲飛處見青山。
  不知浮世塵中客,幾個能知物外閑。
《白雲寺 Baiyun Si》
詩人: 黃義貞 Huang Yizhen

  巘雲寶剎誦瑤編,屋上靈雲每見連。
  知是蒼穹相表異,卻教瑞氣日纏綿。
  絪緼像護清虛界,潔白光涵兜率天。
  老我欲過金子{上奧下山},細探靈跡恨無緣。
《白雲寺 Baiyun Si》
詩人: 王商翁 Wang Shangweng

  幽人何處住,古寺白雲高。
  問路不知遠,到山方覺勞。
  半窗看竹石,一枕聽鬆濤。
  我亦清幽者,煮茶讀楚騷。
No. 4
白云寺
白云寺
白云寺
  白雲寺投訴電話長沙市旅遊投訴電話:0731-5810110
  湖南省旅遊投訴電話:0731—4717614
  國傢旅遊投訴電話:010-65275315
  白雲寺位於寧鄉縣城西35公裏的回竜山。始建於唐宣宗大中十二年(公元885年),後毀於火,清順治年間重建,後屢加修葺,寺宇主大小房屋300間,有南楚靈山之稱。。
  
  正殿供二十四位諸天,各殿共有大型佛像30多尊,有左宗棠等名流題寫的匾額40多塊。1951年日新月異後,僧人離寺,房屋被占用。“文化大革命”中,寺院被毀。1988年,群人集資重建山門和正殿,成為縣境內旅遊點,1989年定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No. 5
白云寺
  白雲寺投訴電話忻州旅遊投訴電話:0350-3028354
  山西省旅遊投訴電話:0351-7325012
  國傢旅遊投訴電話:010-65275315
  白雲寺,創建年代不詳,但據明代嘉靖二十五年(公元1546年)的碑刻記載,當時曾對白雲寺內的南殿進行過修補。以後,民國19年時又曾重修。寺院背靠南坡山,面對東山頂,山載危岩,下臨深𠔌,依山做基,就岩起屋,結構奇特,造形協調。其殿宇樓閣的佈局,地方特色頗濃,對稱中有變化,分散中有聯繫。回廊可周旋,街道能上下,是一座勞動人民別出心裁的傑作。在離寺不遠處的西南山岩石縫中,有碗口粗的幾股泉水,𠔌稱“竜崖涌泉”,四時長流,大旱不枯。白雲寺,整座寺院規模宏大,保護完整。全寺占地面積為2800平方米,建築面積1930平方米,有殿堂50餘間,是一處前後三進的幽深院落。在中軸綫上,最南是東西嚮的高大外墻,正中為山門,墻頂築有關公樓。第一進院落,在穿過月臺後即為明代嘉靖年間所建的過殿,面闊三間,進深四間,前後檐帶走廊,前面四根明柱均為八角形石柱,東西兩邊各建有捨房一排。二進院內,地勢明顯升高。院內大殿,是七洞十字窯,外有前檐走廊,正中有釋迦牟尼塑像一尊,刻畫生動逼真。殿頂座樓房三間,正中設置一尊木雕千手觀音像。東西兩邊,是各帶有寬大走廊的窯洞五間。順大佛背後,穿小徑而上,即第三進院。院內,正面三間地窯,東西各有十字窯三間。再沿南面兩條八字形磚梯而上,從兩邊窯頂可進入最高處後殿。後殿是五間十字窯,窯間廣阔,屋宇高大,內有泥塑10尊,外面滿壁裝飾,十分壯觀。整個白雲寺,處於山頂,林木簇擁,佈局別具一格,雕塑栩栩如生,真可謂一處山清水秀、風景宜人的遊覽避暑勝地。
No. 6
白云寺
白云寺
白云寺
  白雲寺聯繫方式地址:河南省民權縣城西南20公裏的白雲焦白雲寺投訴電話商丘旅遊投訴電話:0370-3282036
  河南省旅遊投訴電話:0371—65506775
  國傢旅遊投訴電話:010-65275315白雲寺景區榮譽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白雲寺門票價格10元
  白雲寺位於河南省民權縣城西南20公裏的白雲焦。寺坐北朝南,沿中軸經由前到後為韋馱殿、大雄寶殿、;右側為養心殿,左側為禪堂,共六十餘間。其中羅漢殿面闊五間,單檐懸山式灰板瓦和黃琉璃瓦頂,有月臺。東西兩側各有廂房五間,硬山式灰瓦頂,門下有漢白玉石獅子門枕石一對。羅漢殿兩側有“鐵鍋槐”,周長2.4米,高4米。生長在一口大鐵鍋內。韋馱殿內有大鐵鐘一口,重約750公斤,明朝鑄造。還有香火盆,清康熙年間鑄造,重約500公斤,通體鑄有施主姓名。除上述外,白雲寺最重要的佛教文物還有提薩婆呵經鐘,又名“多寶塔”,在白雲寺大雄殿後,宋代建造。高4米,九級六角,塔身上雕刻禮佛圖、六僧鼓樂頌經圖、《提薩婆呵》經文及日、月、鶴和蓮等圖案。佛公靈塔,在白雲寺東北50米山丘上,建於清朝早期。石築,樓閣式三級六角形,高4米。下部為須彌座,塔身正面陰刻楷書“佛公靈塔傳曹洞宗三十一世佛公大和尚”16字。還雕刻有門窗、花、鳥、蟲、草和走獸等圖案。
  白雲寺位於河南省豫東太平原的竜山晚期文化遺址上。相傳由唐貞觀年間(627-649年)高僧傑安創建,取名“觀音堂”。唐開元年間四世方丈一明擴建。因當時正值夏秋時節,煙霧繚繞,白雲掩堂,即更名“白雲寺”。六世主持和尚頭陀略加維修,至五代十國。因兵火頻仍,該寺在戰火中焚毀。宋崇寧年間,十六世和尚若心募化,在白雲寺廢墟上重又建起死回生殿堂、寮房八十餘間,元朝至元二十五年(1288年)黃河决口,寺被大水衝毀大半。明洪武年間,經二十一世慶謀和尚壘年修葺,寺貌宏偉,較前大有改觀。但從成化四年(1468年)至崇禎四年(1631年)的一百六十餘年中黃河又多次决口,白雲寺道當其衝,被洪水淹沒塌毀慘重,長期荒廢。至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衆信從河北保定請來高僧佛定和尚擔任三十一世方丈。因該僧道業專精,才識超人,智慧不凡,贏得了河南布政使牟欽元巡和楊府臺的敬仰支持,使白雲寺得以迅速擴建和發展。寺院在此間占地546畝,聚納僧侶八百多人,有佛殿、廊房、樓閣、僧捨八百餘間,達到白雲寺歷史之鼎盛時期。至此白雲寺躋身於中州四大名寺之列,與少林寺、白馬寺、相國寺齊名。其後又幾經黃河决口,刀戈戰火,社會變革等,寺院遭到嚴重破壞,大多數建築被毀,僅留下三進大殿(現天王殿、觀音殿、大雄寶殿)、方丈式、曬娃娃門樓、佛公靈塔、多寶塔等極少古建築。
  千年古剎白雲寺留下了許多諸如康熙尋父、知府私訪、魯班打工、韋馱化緣等膾灸人口、千古不絶的故事,使白雲寺更富傳奇色彩。相傳在佛定和尚主持擴修白雲寺期間,曾寫詩曰:“十八年來不自由,徵南戰北幾時休;我本西方一衲子,為何生在帝王傢。哪管千秋與萬秋,脫去竜袍換袈裟。”詩中說得是破紅塵、落發出傢的清朝開國皇帝順治曾雲遊至此,引出康熙三次親臨白雲寺尋父的故事。正因順治帝和康熙帝親臨之故,所以遠近信善來此供獻金銀、粟帛、木石和慕名而來的香客終日不計其數,使得聲勢更大。
  現今玉佛殿門前,放着當年康熙皇帝欽筆大石匾,上書“嵩堂常賞”四個柳體大字。相傳當時有一行興和尚又稱“黑和尚”,因犯戒規逃出寺院,到京都買字畫。後康熙聞知,差人將他帶進朝房,宿住暖閣。並與行興和尚製了滿朝彎駕、八櫃藏經和用柳體書寫的“清淨莊嚴”滾竜堅匾一塊,又欽賜“嵩堂常賞”四字,並於康熙四十二年親帶十二傢王爺護送行興和尚以上物件來到白雲寺。皇帝出京,震動天地,引來過往州縣的百姓沿路觀看,從此使白雲寺的名聲響遍全國,黑和尚的名聲也不脛而走。這就是彎駕藏竜臥虎等文物之來源。
  天王殿內安放六尊玉石佛像,為傅作義將軍姑母傅鳳英長老由緬甸所進獻。大雄寶殿東側有棵胸圍近兩米的黑槐樹,因樹根植於鐵鍋內,與鐵鍋交織在一起,造型奇特,形如虯竜,頗為壯觀,故稱“鐵鍋槐”,被譽為白雲寺一大奇觀。相傳,一隻鳳凰叼黑槐籽墜落鍋內,奇跡般地生出一棵幼苗。佛定大師驚喜道:“鳳凰送子,鐵鍋育秀,乃寶剎之吉兆也!”於是精心護理,代代培育,成為一大奇觀。大雄寶殿後有青石雕刻的九級六棱高4米的多寶塔。塔身刻有衆僧拜佛圖、六僧鼓樂誦經圖、一佛圖、《提婆呵》經文及日、月、鶴、蓮花等石刻。
  “文革”期間,這座千年古剎同樣也遭洗劫,佛像被洗劫一空。建築被毀壞,許多珍貴文物被破壞流失。改革開放以來,宗教政策得以落實,白雲寺也煥發了生機。1988年河南省佛教協會派印法和尚到白雲寺主持寺務。印法法師到此後,不顧當時八十餘歲的高齡,四處奔波,歷盡寒暑,募化籌資,各殿堂得到了修葺。整修後的寺院異彩紛呈,閃閃奪目,使古色古香的千年古剎披上了時代的新裝。
  如今的白雲寺座北朝南,天王殿、觀音殿、大雄寶殿、由高到北成一中軸綫;座座殿堂均為琉璃瓦蓋頂,蓮花脊上飾滾竜,岔脊置仙人、走獸,檐下圖案新穎,雕刻精細。其中由中國佛教協會會長趙樸初題寫的“大雄寶殿”,四個大字,在陽光的渾映下熠熠閃光。該殿占地五百餘平方米。彌勒佛供奉於天王殿正中,四大天五殿護衛兩側。觀音殿內觀音菩薩趺坐結印,似在蘭釋佛傢經典;十八羅漢環衛兩邊,韋馱菩薩氣度不凡。大雄寶殿內的的三尊香樟木大佛,眼睛微睜,神態安然,褒衣博帶,結咖趺坐。阿難、迦葉兩位弟子站在世尊兩側合手侍立,畢恭畢敬。觀音菩薩三十二化身站在海島上,表情各異,整個畫面勾劃細膩,儀雋無比。玉佛殿內六尊玉佛,佈局得體,慈悲莊嚴,神態莊嚴,栩栩如生。
  白雲寺內,緑樹掩映,蒼鬆翠柏,遒勁挺拔;一年四季,花草飄香,景色宜人,刻石精細。經幢及須彌座石樸大方;雕刻綫條柔韌的六棱三級十八角造型的佛公靈塔,灑脫秀麗、圖案新穎;脊上飾有一對頭頂青天、昂首相望、活拔可愛的胖娃娃門樓引人註目;枝繁葉茂,婆娑如蓋的鐵鍋古槐高約15米,粗可三人轉抱,構成了白雲寺風景區一幅完整的畫圖。
  白雲寺方丈印法法師特別註重對僧人和在傢居士的教育。在各種各樣的繁雜事務之餘,他不失時機地組織寺院僧衆打“觀音七”、“地藏七”並舉行多種形式的傳法活動,吸引更多居士前來聽經求法,並通過不同的途徑嚮僧衆闡明佛學基本理論和慈悲捨之無量心。白雲寺僧人除精研佛經,參禪修行外,還擅長其它技術。特別是印法,對中醫、針灸有頗深造諧,曾義務救治了衆多慕名而來的疑難病患纔,體現了吾佛濟世度人的特色和精神。
  白雲寺的修繕得到海內外知名人士的關註和支持,臺灣如虛法師給予大量捐助,該寺特意如虛法師修建了一座新穎別緻的功德亭。目前,白雲寺建築宏偉,佛像齊全,有數十名僧人在此修習佛學,每日晨鐘暮鼓,禮佛誦經,道風清正,聲名速播。
  白雲寺現任方丈印法法師,87歲,河南桐柏人,1938年出傢,師從海讓法師,兼任河南省佛教協會常務理事,商丘地區佛教協會副會長,民權縣佛教協會會長。現任監院妙情法師,24歲,安徽泗縣人,1995年出傢,師從印法法師。
No. 7
白云寺
  白雲寺投訴電話遵義市旅遊投訴電話:0852-8234910
  貴州省旅遊投訴電話:0851-6818436
  國傢旅遊投訴電話:010-65275315
  白雲寺位於貴州省遵義市中心,地理位置極佳,一年四季遊覽朝拜者絡繹不絶。
  該寺是遵義城內第二座較大的的佛教寺院,是貴州省最早對外開放的寺院之一,是黔北對外開放的第一座寺院。白雲寺初名“蠶神廟”,至今已有兩百年的歷史。據《遵義市地名志》記載:蠶神廟始始建於清代嘉慶年間(1796年左右),原祀皇帝之妻、養蠶始祖蠃祖。
  清道光緒十八年(1838年)編纂的《道導府志》雲:蠶神廟在城外鳳朝關側,中祀先蠶。旁及陳公祠,祀知府陳玉。”據宦懋庸刻《遵義蠶神陳公祠碑》雲:“公得代已去,民被澤者,去送絶聲,猶言報薄,乃即自田之宇建祀西陵氏,而公之像儼然在焉。”陳玉任播州知府是清乾隆三年春至七年鼕(1738-1743年),而建蠶神廟是1796的,比他離任要晚五十三年,很顯然遵義人有意把蠶神與陳玉緊密地聯繫起來。建蠶神廟之初,廟內同時供有西陵嫘祖陳玉及其夫人之像。廟址是以當年陳玉推廠絲織的試驗場改建的。至道光十八年(1839年),即陳玉去任九十六年後,清延下詔把陳玉列為名宦建祠供祀。故在蠶神廟旁(即今天的酒博物館處)專建陳公祠,占地171平方米,供奉陳氏像。而蠶廟仍供奉西陵嫘祖和陳氏夫人像。鹹豐十六年(1864年),香敏,香永二尼師自四川峨眉山學佛歸來,改蠶神廟為白雲寺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得以落實。在遵義市政府的關懷下,白雲寺被列為全省尼衆重點開放寺院之一。
  1993年至1996年對寺內原來不規範的殿宇佛像全部撤除,在原來的寺址上重新營造。經過三年的艱辛努力,一組鋼筋混凝土結構的仿古建築屹立在市中心,總面積898平方米,建築面積488平方米。現除有宏偉的大雄寶殿之外,還有觀音殿、韋馱殿、三聖殿、玉佛殿等。這些大殿均是現代化建築,寬敞明亮,為佛教徒提供很好的活動場所。各種佛像全部重新塑過,並穿金塗彩,威嚴壯觀。
  寺內另珍藏碑刻三塊。白雲寺的重建很大程度上應歸功於第五代應奎尼師,她在此操勞達五十九個春秋,親建殿宇佛像的資金全部是由他籌信集而來。
  白雲寺現任住持應華尼師,71歲,貴州人,1936年出傢,師從相光法師。
河南洛陽白雲寺 Luoyang Baiyun Si
河南洛阳白云寺
  洛陽市欒川縣秋扒鄉之古剎白雲寺,背倚千仞白崖,高聳入雲。古剎始建於漢明帝永平七年(公元70年),與洛陽白馬寺(始建於公元68年)是同時代建造的姐妹寺,距今約2000年,現存四塊碑碣為證。
  昔時,晨鐘暮鼓、僧衆誦經禮佛聲聞十裏開外,香火鼎盛乃豫西一大名寺。土改期間一度遭到破壞,後毀於文革時期,有居士尚記古寺對聯:紅塵滾滾苦海無邊,白雲悠悠回頭是岸。
  今日,古寺在遺址旁邊重建,原遺址依然保存。
安徽廬江白雲寺 Lujiang Baiyun Si
  位於安徽廬江湯池鎮二鼓峰.又名白雲禪寺.明洪武3年(1370年)憎妙寧建.寺內有藏經閣,撞鐘樓,千年海棠,八卦井等.
河南商丘白雲寺 Shangqiu Baiyun Si
河南商丘白云寺
  商丘白雲寺臥佛位於商丘市民權縣城西南20公裏處的白雲寺村,為中原四大名寺之一。白雲寺始建於唐貞觀年間(627-649),原名白衣庵。相傳每逢夏秋季節便白雲繚繞籠罩寺院,景色奇異,故名為白雲寺。整體建築古樸典雅,雄偉壯觀。 康熙二下白雲寺尋父的傳說在商丘一帶廣為流傳。康熙為了尋找隱名出傢的父親順治南遊白雲寺,為白雲寺1200名僧人打齋供衆,遇到一位自稱“八乂”的燒鍋僧人。康熙回京後與母後說起,聰明過人的母後將“八乂”二字合成一個“父”字。康熙恍然大悟,火速二下白雲寺,但老僧已不知去嚮。康熙衹得御書“當、堂、常、賞”四個大字,意含將田、土、巾(布)、貝(錢)賞賜僧衆,而後掃興而歸。 寺內原有一施粥捨飯用的大鐵鍋,後棄置不用,卻從中長出一棵槐樹,得名“鐵鍋槐”,成為白雲寺一大奇觀。白雲寺內還有大雄寶殿、多寶塔、佛公靈塔等景觀。 該寺始建於唐貞觀年間。原名叫白衣庵。傳說每當夏秋季節,這裏白雲繚繞,景色奇異,因此,更名為白雲寺。該寺歷史上多次毀於兵火戰亂,又多次重修、擴建。近幾年又進行了一次大的整修。 該寺現占地百餘畝,坐北朝南。寺門雄偉,上書“白雲禪寺”四個大字。中軸綫上依次為天王殿、觀音殿、大雄寶殿。大雄寶殿右側為養心殿,後左側有禪堂,禪堂左右有廂房。均係清代建築。 白雲寺內安放有6尊玉石佛像。這是傅作義將軍的姑母傅鳳英長老從緬甸進獻的,價值30多萬美元。 大殿東側有一棵三人合抱的大槐樹,長在一口大鐵鍋內,鍋體理於土中,稱為“鐵鍋槐”。這是白雲寺的一大奇觀。 大雄寶殿後,有一經棟,又名多寶塔。高4米,九級六棱,青石雕刻。塔身上刻有衆僧拜佛圖、六僧鼓樂誦經圖、《提婆呵》經文、一佛圖及日、月、鶴、蓮花等。刻工精細,古樸大方。 寺東北五十米處有佛公靈塔,高4米,樓閣式,三級六棱,下部為六棱形須彌座。塔正面陰刻“佛公靈塔”、“佛洞宗三十一世佛公大和尚”十六字,塔身還刻有門、窗、花、鳥、蟲、草、獸等。此塔玲瓏小巧,具有較高的藝術價值。
河南輝縣白雲寺 Henan Huixian Baiyun Si
  位於河南省輝縣市西35公裏的白麓山下,境內林木茂密,翠竹蔥籠,汩汩清泉,景色宜人,雖酷署盛夏亦無炎日蒸灼之苦。1992年被林業部批準為“國傢森林公園”和“油鬆種子園”。主要景點有:白雲寺、唐銀杏樹、普照大禪師石塔、風水塔、五百羅漢碑、金沙、銀沙泉、元極寺、竜浴寺、袁氏山莊、竜口風門等。 景區內的主體景點白雲寺,始建於唐代,原名白茅寺,又稱夢覺寺。寺內有單檐懸山大5間。其它中殿、山門、東西陪殿及出廈閣樓等50餘間。寺後有元代石塔2座,雕刻精緻,寺東有宋代五百羅漢碑,紀事翔實。寺西有金沙、銀沙二泉,泉旁有地藏殿,建築奇特。西臨石崖,有窟名黑竜洞,深邃莫測。寺前古樹參天,盛夏不見日色,為避暑勝地。係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普照大禪師石塔坐落於白雲寺,後為一石雕喇嘛塔,五層,高4.9米,是開山住侍佛光普照大師的遷化靈塔。整個石塔刻工精細,造型優美,為元代石雕藝術稀品,有較高的藝術價值,屬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銀杏樹位於白雲寺門前,俗稱白果樹,又名公孫樹,並列五株,寺院中佛殿後一株,共六株。千百年來,雖幾經戰火劫難仍巍然屹立。為白雲寺一大景觀。它是研究太行山植被的活化石,同寺院均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2006年05月25日,白雲寺作為明至清時期古建築,被國務院批準列入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名單。
山西太原白雲寺 Baiyun Si Taiyuan
山西太原白云寺
  古跡列為十方院第一的太原白雲寺 白太原白雲寺雲寺俗稱南十方院,在太原城區東南8公裏的紅土溝。它在我市諸多十方院中,以規模宏大、佈局別緻、環境幽雅而著稱,列為十方院第一。 白雲寺,初名淨業庵,建於明初。明崇禎十三年(1640)嚮東擴展,稱清涼寺。清初又新建、修繕而成禪宗南嶽派臨濟宗的道場。因寺前常有白雲飄飛,故易名“白雲寺”。又因寺在太原南嚮,俗名南十方院,是太原市佛教協會所在地。 寺依山築砌,坐北嚮南,分上下兩院。上院以中軸綫為主,橫軸綫為輔,構成三重院的“十”字形建築規製。依次有樓道、山門、鐘鼓樓、獻殿、大雄寶殿及二層三面圍樓24間。各院兩側各有配殿,供枷藍、關羽、達摩及觀音、地藏菩薩。在橫軸綫上,左有方丈院,右有客堂院。西側另闢觀音堂,自成格局。院中林蔭蔽天,清涼爽人。院內闢麯尺圍廊、蹬道、月門等,可南北穿行,東西貫通。大殿五楹,懸山式九檁結構,內有釋迦牟尼和韋馱的明代脫紗坐像,四周有經櫃,珍藏數千册佛經。另有石碑、鐵鐘、供器等珍貴的宗教文物。
  寺的東南懸崖下,另有下院,是多套四合院硬山式瓦房組成的僧人住宅,環境清幽雋秀,現改為南城區腫瘤醫院。另在寺的東南山坡建有墓區,有墓塔數十座,遺跡猶存。 白雲寺鼕無嚴寒夏無炎熱,達官貴人、文人學士登臨遊覽者絡繹不絶。明末傅山先生常在此遊樂住宿,有《續建淨業禪院碑記》、《天澤潤公碑》、《茶毗羊記》碣及許多詞賦傳世。
  白雲寺四周古木環抱,濃蔭四蔽,景色幽邃。該寺利用紅土溝高低地勢鑿修磴道,拾級而上是山門殿,殿額高懸“白雲寺”三個貼金大字,左右門的門楣上書“真境”和“光寐”。寺前置石獅一對,給人一種幽深肅穆之感。殿內四角塑四大天王,大肚彌勒佛端坐殿中央,彌勒佛背後是韋馱。韋馱身穿鎧甲,手執金剛杵。韋馱的塑像通常有兩種:一種是雙手合十,橫寶杵於兩腕上;另一種是右手叉腰,左手握杵尖拄地。韋馱手執金剛杵的姿勢很有講究,據佛門規定,凡是雙手合十,橫寶杵於兩腕上的寺院,是接待寺。反之韋馱杵拄地、右手叉腰的寺院,即為不是接待寺,遊方僧尼一望便知。此寺的韋馱雙手合十,橫寶杵於兩腕上,顯然是接待寺,所謂接待寺,是招待十方遊方僧,故此寺又名“十方寺院”,簡稱“十方院”。由於此寺位於城南,又稱“南十方院”。與城北有“北十方院、”之稱的千壽寺相對應。
  山門殿兩翼是鐘鼓樓,山門殿迎面是前殿,和東、西廂構成一個前院。前殿佈局是十八羅漢朝觀音。西廂旁有尊泥塑“常八十”。所謂“常八十”,就是有人問他多大年紀,他總是說八十歲,再過十年問他,還是八十歲,因此“常八十”叫開了,反把他的真名忘了。相傳“常八十”活了120歲,曾是李自成理發師。當初李自成勸他進京,他堅不相從,後來在此落發為僧。由於他濟施貧睏,免費行醫,威望很高,因此圓寂後,人們為他朔了這尊像,以示懷念。
  後院正中是大雄寶殿,東廂為大士殿,西廂為地藏殿。院內古木參天,環境清幽。其中的白皮鬆,高約30米,是珍稀樹種。大雄寶殿的釋迦牟尼佛,雙目微睜,面相慈祥,踟趺坐在蓮花上,顯得格外莊嚴肅穆。《山西通志》又載:“雍正九年(1731年)僧瞭然重修建毗盧閣。”此閣在大雄寶殿的後面,分為兩層,由於上層供毗盧佛而得名。《山西通志》載:“康熙丙寅二十五年(1686年),都司(官名)陸君興建藏經閣五楹,四十六年(康熙)僧平山重修。”此閣也是兩層,於1959年1月毀於火。
  此寺在“文革”中遭到嚴重破壞寺內木雕泥塑,包括地藏菩薩、騎獅文殊、騎象普賢、騎朝天吼觀音,以及關公和八尊伽藍護法神,全部被砸毀,唯坐像聿馱幸免。在我國佛教中韋馱是護法神,所以他的塑像都是站像。唯白雲寺有一尊韋馱坐像。相傳有一年鬧災荒,白雲寺衹剩幾位老僧守寺,其餘僧人皆云遊方。幾位老僧數日未食,奄奄一息,在生死攸關時,有人從南方送來三車糧食。送糧者言:“前些時白雲寺一名年輕和尚前去化緣,請求員外施捨幾車糧食賑災。恰逢我傢小姐半身風癱,長期臥床,百醫無效。吃了這位和尚兩副藥,病已痊愈。感謝你們醫病之恩,我傢員外特意送來五車糧食。”衆僧聽後甚為震驚,問送糧者:“長相如何?”送糧者在山門殿看見了韋馱,對衆僧說:“化緣的和尚就是他!”衆僧立即在韋馱面前合十,感謝韋馱救命之恩。這批糧食不僅救活衆僧,也使附近七百居民免於餓死。因此,鄉親們集資雕韋馱像。集資者認為韋馱每年三百六十天都站着太纍了,故把韋馱塑雕成坐像。
  天澤和尚墓原在寺西溝口,清朝大書法傢傅山撰文行書《天澤碑》,藝術價值很高,現存市內純陽宮,天澤和尚墓塔在文革中被毀。該寺現存主要佛教建築有天王殿、普光明殿、大雄寶殿、毗盧閣、觀音殿、地藏殿、祖堂(內塑達摩、慧能、百丈、常八十和常九十像)、伽藍殿等,大部為唐狄仁傑和清天澤和尚所建,最後一次整修是1993-1998年。該寺原傳承法係為禪宗南獄派臨濟宗,後改為浮士宗。寺內有清朝碑記八塊,現代碑記二塊;珍藏《竜藏》一部。
  如今的白雲寺已修葺一新,四周古木環抱,濃蔭四蔽,景色幽邃。遊人到此,時而木魚聲聲,時而梵音悅耳,仿佛置身於佛國世界。它和北嚮的雙塔永祚寺,南嚮的狄仁傑故裏、唐槐園,構成太原市區東南的一條旅遊綫路,是太原市民踏青、避暑、秋遊、賞雪的理想去處 .
  傳說一,狄仁傑為太原人。武則天時期宰相,傑出的封建政治傢。狄仁傑為官,始終保持了體恤百姓、不畏權勢的本色,流傳有許多精彩的傳奇故事,荷蘭漢學家高羅佩更是以此為題材,編了一本《大唐狄仁傑斷案傳奇》,即後世四大公案之《狄公案》。傳說,有一年夏天,在外地做官的狄仁傑回傢探親,路經古寺休息。在乘涼的銀杏樹下有一石桌,上面已罷好一盤棋。狄仁傑欲嚮寺院藉傘遮陽,老僧指棋盤對狄亡傑說:“傢有傢法,寺有寺規,想藉寺院的東西必須在棋盤上戰勝出傢人。”一嚮愛好下棋的狄仁傑便和老僧對弈起來,經過三十回合較量,老僧招架不住狄芒傑的“馬後炮”,推棋認輸。當狄仁傑一行準備離寺上路時,老僧並未拿傘,而說:“施主路上有人替你撐傘。”原來在他們頭上有塊白雲一直跟着也們飄浮,恰似一把“天”字號的大傘替他們遮太陽。這時狄仁傑纔意識到老僧臨別時所說的“路上有人替你撐傘”這句話並不是戲語,因而他斷言:古寺的老僧道行非淺。當狄仁傑一行將要走進狄村時,頭頂上的白雲不跟他們飄浮了,而是孤零零地停在紅土溝上空,令人不得其解。原來狄仁傑之母前幾天得重病時曾在觀音菩薩前許了願,病愈康復即重建觀音堂再塑金身。現在狄母病已痊愈,正準備選地建觀音堂。狄仁傑聽後,當機立斷將觀音堂建在白雲之下的紅土溝。現今白雲寺就是由這座觀音堂上屢加擴建而成的。原觀音堂三間(今仍存),坐北朝南,堂內原有塑像三尊,正中是觀音菩薩,身旁兩側是手執寶瓶的金童和手拿楊柳枝的竜女。
  清朝時有位和尚將觀音堂擴建為寺院,取名“白雲寺”,命名乃取飄浮在狄仁傑頭上的白雲停在紅土溝上空的傳說。
  傳說二,坐像聿馱。在“文革”中寺內木雕泥塑全部遭到嚴重破壞,唯聿馱幸免。韋馱身穿鎧甲,手執金剛杵。韋馱的塑像通常有兩種:一種是雙手合十,橫寶杵於兩腕上;另一種是右手叉腰,左手握杵尖拄地。韋馱手執金剛杵的姿勢很有講究,據佛門規定,凡是雙手合十,橫寶杵於兩腕上的寺院,是接待寺。反之韋馱杵拄地、右手叉腰的寺院,即為不是接待寺,遊方僧尼一望便知。此寺的韋馱雙手合十,橫寶杵於兩腕上,顯然是接待寺,所謂接待寺,是招待十方遊方僧,故此寺又名“十方寺院”,簡稱“十方院”。由於此寺位於城南,又稱“南十方院”。與城北有“北十方院、”之稱的千壽寺相對應。在我國佛教中韋馱是護法神,所以他的塑像都是站像。唯白雲寺有一尊韋馱坐像。相傳有一年鬧災荒,白雲寺衹剩幾位老僧守寺,其餘僧人皆云遊方。幾位老僧數日未食,奄奄一息,在生死攸關時,有人從南方送來三車糧食。送糧者言:“前些時白雲寺一名年輕和尚前去化緣,請求員外施捨幾車糧食賑災。恰逢我傢小姐半身風癱,長期臥床,百醫無效。吃了這位和尚兩副藥,病已痊愈。感謝你們醫病之恩,我傢員外特意送來五車糧食。”衆僧聽後甚為震驚,問送糧者:“長相如何?”送糧者在山門殿看見了韋馱,對衆僧說:“化緣的和尚就是他!”衆僧立即在韋馱面前合十,感謝韋馱救命之恩。這批糧食不僅救活衆僧,也使附近七百居民免於餓死。因此,鄉親們集資雕韋馱像。集資者認為韋馱每年三百六十天都站着太纍了,故把韋馱塑雕成坐像。
  傳說三,“常八十”。山門殿兩翼是鐘鼓樓,山門殿迎面是前殿,和東、西廂構成一個前院。前殿佈局是十八羅漢朝觀音。西廂旁有尊泥塑“常八十”。所謂“常八十”,就是有人問他多大年紀,他總是說八十歲,再過十年問他,還是八十歲,因此“常八十”叫開了,反把他的真名忘了。相傳“常八十”活了120歲,曾是李自成理發師。當初李自成勸他進京,他堅不相從,後來在此落發為僧。由於他濟施貧睏,免費行醫,威望很高,因此圓寂後,人們為他朔了這尊像,以示懷念。
  寺內還有一特色-白皮鬆。後院正中是大雄寶殿,東廂為大士殿,西廂為地藏殿。院內古木參天,環境清幽。其中的白皮鬆,高約30米,是珍稀樹種。不知何時被人們當做神樹供奉,你細看我拍攝的圖片,就會發現,樹旁懸挂着“有求必應”的旌旗。就我而言,所旅遊的地方,還從未見有這種樹木。
  寺內新恢復了文革中被損毀的關公塑像。關羽,字雲長,我們山西運城人。尊稱為“關公”。三國時期蜀國名將。被後來的統治者崇為“武聖”,與號為“文聖”的孔子齊名。唐朝時,關羽被列為古今六十四名將之一,放進武廟。宋、元、明、清統治者,不斷將其升級為“三界伏魔大帝神威遠震天尊關聖帝君” “忠義神武仁勇威顯護國保民精誠綏靖翊贊宣德關聖大帝”,又把關羽廟長格為“武廟”,與文廟—孔廟並列。在全國普建關廟,按時奉祀香火。武聖關公廟數量之多,遠遠超過了文聖孔廟。有人說,關公是一種文化;也有人說,關公是一種精神。 “對國以忠、待人以仁、處事以智、交友以義、作戰以勇”。
  如今的白雲寺已修葺一新,並成為太原市佛教會所在地。該寺每年為國泰民安、世界和平舉行大型祈禱法會,將當日布施收入捐助社會公益事業。
山西五臺山白雲寺 Wutai Mountain in Shanxi Baiyun Si
山西五台山白云寺
  坐落在中國佛教四大名山聖地,以文殊師利菩薩為駐持道場的山西省五臺山縣五臺山中,它位於臺懷鎮南十裏處,東北沿臨石涼公路,西南遙望聖地佛母洞;該寺周圍群山環抱,涓水潺流,風光秀麗,景色怡人,是從東中進入五臺山風景區處的必經之地。 白雲寺,據史册記載:她佈局嚴謹,建築古樸,巍峨挺拔,宏偉壯觀,是五臺山四大名寺古剎之一;享有“南有九華金鼎寺,北有五臺山有五臺白雲寺”的美譽,其古老的文化歷史悠久遠長。在當時,該寺大殿內主要供奉的是想享譽全國的高17米的千手千眼佛像;就連所供奉的羅漢尊者塑像,其高度也是全山寺公有獨一無二的。同時,她也是全國高僧師和賢達信衆們前來五臺山紜聚參修朝拜禮佛的首當寺院之一。其宏魄的規模,浩大的聲勢,精嚴的教威,真是享譽空前。 白雲寺始建於唐朝,由於當時太原的一位道臺人士所建,道臺是太原一位七品官。提起道臺建寺,還有一段生動真實的公案:當年,道臺的綫親身患重病而久治無效,並求取秘法良方。機緣成熟,化做過路和尚的文殊菩薩嚮道臺說之:“令賢老母的病,快是不行了吧”,聞聽此言一愣的道臺心想:既然這位和尚知道母親身着病難,就一定能夠治療此病,隨即乞請和尚傢中面醫。化做和尚的文殊菩薩來到病人床前,舉臂擡手輕輕地在病人身上的上空來回一劃,病母立刻痊愈。感激不盡的道臺母子,問詢和尚的來由身歷,和尚說了句“我是五臺山白雲寺的和尚”,說完話便轉身即自離去。不久,心懷感恩之情的道臺前往五臺山去尋找白雲寺。可是,整個五臺山山上山下角落裏外找了一個遍,仍是尋之不見。當走到現在白雲村的這個地方時,疲憊不堪,心有傷感委屈的道臺仰無長嘆,雙眼淚下地唉惜道:“阿彌陀佛呀,這白雲寺到底在何方啊!”就在這時,萬裏無雲突然在道臺的頭上,出現蓮花白雲。雪棉濃厚並且凝聚不動,道臺擡頭一看,文殊菩薩騎着獅子穩坐白蓮花雲,文殊菩薩嚮道臺微微一笑。這下,道臺纔全部的恍然大悟,“啊,原來白雲寺就在於此啊!我知道該幹什麽了!”於是,欣喜不禁的道臺便發心和修建了當時在五臺山上建造最早規模最大的名剎古跡—白雲寺! 在當時,修建白雲寺所波及覆蓋的領地範圍之大,無一寺院能夠比及。村民間經常流傳一句“先造南山白雲寺,後起西址碧山寺”的佳謠。因為謠中人們可以想象的到,就當時的修建工程是多麽宏魄與盛大啊! 在白雲寺聲勢顯赫,聞名遐邇,是歷代皇帝巡遊五臺山時所朝拜禮佛的改臨就駕之地。康熙曾就親駕住宿二月間,乾隆皇帝在第三巡遊五臺山時,亦曾作文寫詩,狀景抒懷。詩曰“一《白雲寺》:春雲出各如流,十年一度來遊,底識峰臺殊勝,今朝名實兼收。二《跋馬》:跋馬臺山路,綏綏雨雪蒙:凍凝雖未寧,旭隱不為烘;慮恐寒過甚,如去景最工;輕與寧弗逸,欲與人同。至於古往今來的文人,墨這和雅士賢達們所遺留下來的絶句佳言,更是數之不盡,千古傳芳! 歷經數代,白雲寺院香火繁盛,信衆,絡繹,高僧倍出。宋代朝代,有一位方丈統領白雲寺、碧山寺、金燈寺和連金寺的總持管理,他就是一代著名高僧,當時白雲寺的主持方丈——北風大師。在北風大師時代,四大寺院道風純正,治學嚴謹,修行精苦,是五臺山衆多寺院中,參修佛法成就的最顯著最殊勝最有威望的寺院之一,也是白雲寺不斷擴充修建和日趨完美的鼎盛時期。 令人痛惜的是:白乾隆十三年間,白雲寺被一場大火燒至半月有餘而嚴重損壞。隨着歷史的變遷,該寺又屢自然災害的不斷侵毀;加之抗日戰爭和“文革”期間和兩次大破壞,致使現在的白雲寺院公存三間竜王殿、五間五觀堂和兩塊殘缺的石碑。其零落的瓦和頽廢的荒墟,慘的真是使人目不忍觸,傷感緻極!
湖南寧鄉白雲寺 Hunan Ningxiang Baiyun Si
湖南宁乡白云寺
湖南宁乡白云寺
  位於湖南寧鄉縣西南麥田鄉回竜山山頂的天然盆地上,始建於唐初。白雲寺規模宏大,共有大小寺屋300多間。香火旺盛時,有僧人300餘人。寺中共有大型佛像30多尊,其中以二十四諸天菩薩最為威風,形象生動。舊時寺前井中有數十衹刻有明、清年號被寺中和尚放生的烏龜,一聽到公雞報曉或僧敲木魚開餐時,便結隊而出,探頭探腦食取施捨的飼餌。
  白雲寺山門由花崗石壘成,正中頂上石額鎸刻清代名臣左宗棠題寫的“南楚靈山”四大字。山門兩旁刻有民國時湖南省政府主席何鍵題寫的對聯:
  地淨囂塵,在緑樹叢中,白雲窩裏;
  緣多香火,是西天活佛,南國名山。
  大殿門上方“回竜古寺”四字,竜飛鳳舞,係國民黨元老、書法傢於右任的筆跡。寺壁題聯甚多,其中有寧鄉光緒進士張萼林《題回竜山寺壁》的長聯,聯雲:
  山林常譴責,窮措大何事歸來,東走東,西走西,
  想當年景況猶佳,貪得了兩袖清風,一囊明月;
  菩薩獨慈悲,老書憨尚能勇退,治非治,亂非亂,
  把近日情形打算,倒不如上參禪伯,下課沙彌。
  大雄寶殿之外,還建有關公殿。邑人譚其羽《題白雲寺關公殿戲臺》聯雲:
  白雲生處,白日放歌,聽白雪陽春,白叟也來消白晝;
  青史留芳,青山依舊,揠青竜偃月,青眼猶復仰青天。
  這些文物古跡在“文化大革命”中毀滅殆盡。上世紀80年代寧鄉縣人民政府批準建立“寧鄉縣回竜山旅遊區管理委員會”,並决定恢復具有千年歷史的白雲古寺。1989年白雲寺公佈為寧鄉縣文物保護單位。經過十多年的建設,回竜山又滿目蒼翠,郁郁葱葱,白雲寺也恢復如初,於2001年舉行了盛大的開光典禮。擬公佈為長沙市文物保護單位。
山西平遙白雲寺 Pingyao, Shanxi Baiyun Si
山西平遥白云寺
  白雲寺(第四批省保)
  時代:明
  地址:平遙縣卜宜鄉梁傢灘村
  古稱西域寺,相傳創建於唐,重修於明嘉靖十六年 (1537年)。後經過九次增補維修。寺坐北朝南,依山築基,就岩起屋,南北高差30米,四進院落,層次有緻,六十間殿宇盡藏於山坳叢林之中。總面積7792.6平方米。現存主要建築有山門、彌陀殿、觀音閣、大雄寶殿、七佛殿、觀音殿、地藏殿等。
  彌陀殿、大雄寶殿、觀音閣內均有彩塑。
廣東肇慶白雲寺 Zhaoqing, Guangdong Baiyun Si
  位于云溪上遊的雲頂峰山麓,又稱鼎湖古寺。唐高宗儀鳳三年(678),禪宗六祖慧能高徒智常禪師創建。明萬歷三十五年(1607)在白雲寺舊址興建鼎湖古寺,至萬歷三十九年竣工。清鹹豐九年(1859)、光緒二十九年(1903)重修。古寺由山門、花園、庭院構成,主體建築分前後橫排兩列,中間以庭院相隔,內有大雄寶殿、五佛堂、檀越堂、祖堂、韋陀殿,寺前和寺側有花園。寺內庭園古樹蒼鬱,環境清幽。有明萬歷年間重修白雲寺碑記等碑刻5件及石匾1件、石楹聯1副。
近義詞
白雲寺
白雲寺居委會, 白雲寺社區
包含詞
白雲寺村白雲寺街
輝縣白雲寺太原白雲寺
徐州白雲寺白雲寺景區
白雲寺的傳說白雲寺風景區
白雲寺居委會聽白雲寺清師琴
偕十友避暑白雲寺酬汪將軍攜遊白雲寺
同劉朔齋遊白雲寺二首五代建安白雲寺約禪師
自鄞江東泛舟至黃山橋度嶺遊白雲寺念奴嬌(寶祐丁已閏四月,偕十友避暑白雲寺
念奴嬌寶祐丁已閏四月偕十友避暑白雲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