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地圖 |
|
|
郵編:858700 代碼:542335 區號:0892
拼音:Jí Lóng Xiàn,Jilong Xian
吉隆縣位於西藏自治區南部、日喀則地區西南部,與日喀則市區相距490千米,與拉薩相距760多千米。東與聶拉木縣相鄰,北與薩嘎縣相望,南與尼泊爾接壤,邊境綫長達162千米。總面積9009平方千米。總人口1.2萬。
地處青藏高原西南部,由喜馬拉雅山主脈分隔為南坡和北坡兩部分,地勢北高南低。以縣城北部的馬拉山為界,東北部是較為開闊的湖盆草原地帶和雅魯藏布江中遊河𠔌地帶,地勢較為平坦;馬拉山以南至國界,海拔高度由北往南依次降低,國界熱索橋衹有1800米。全縣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縣城海拔4200米,吉隆鎮海拔為2800米。屬高原溫帶半幹旱季風氣候。幹濕季分明,無霜期60天左右,年降水量350毫米,年均溫0℃。境內有莎絨河等幾條河流和多處湖泊。有公路通318國道。屬半農半牧縣。名勝古跡有一千多年歷史的著名寺廟帕巴寺、強真寺、查嘎寺等。 |
|
吉隆縣地質構造是,北部為高原寬𠔌湖盆地,南部為深切級高山峽𠔌,大致以喜馬拉雅山段至希夏幫馬山峰至脊綫為界,其北翼表現為南高北低,南部位於喜馬拉雅中段。 段。一江兩河(雅魯藏布江、東林藏布河、吉隆藏布河)貫穿全境,形成極其豐富的水利資源網絡。吉隆縣土地大致有肥力限製型3452.8畝,土層限製型2248.5畝,礫石限製型17145.5畝,還有風砂土、高山寒漠土、高山草甸性土、石質土等。
吉隆縣地質構造是,北部為高原寬𠔌湖盆地,南部為深切級高山峽𠔌,大致以喜馬拉雅山段至希夏幫馬山峰至脊綫為界,其北翼表現為南高北低,南部位於喜馬拉雅中段。
一江兩河(雅魯藏布江、東林藏布河、吉隆藏布河)貫穿全境,形成極其豐富的水利資源網絡。
吉隆北部地區為藏南寒冷——溫暖的半幹旱高原河𠔌季風氣候區,年平均氣溫為2℃,最暖月平均氣溫為10-18℃,最冷月平均氣溫為-10℃,年降水量為300-600毫米左右,屬於溫濕半幹旱的大陸性氣候區。而吉隆南部地區則為亞熱帶山地季風氣候區,年平均氣溫可達10-13℃,最暖月氣溫為18℃以上,年降水量達1000毫米左右,年無霜凍日數在200天以上。 |
|
1、藏戲
隨着時代不斷前進,人民群衆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對文化生活的需求,傳統的《卓桑姆》、《朗沙哦布》、《索吉尼瑪》、《白瑪偉巴》、《頓葉頓珠》等八大藏戲的格調在許多方面落後於時代,人民群衆為使藏戲更能貼近生活,表現生活,對藏戲稍有改進,如八大藏戲的唱詞、動作、配器等均有改進,使藏戲表演更具特色。
2、音樂舞蹈
(1)音樂,1985-1999年,在縣文化工作人員的組織下,職工業餘表演隊在表演過程中創作了一些音樂作品,如《計劃生育好》、《家乡變了樣》、《幸福生活》等歌麯,激勵着吉隆人民用勤勞智慧建設幸福的傢園。
(2)舞蹈,1989年以來,吉隆縣組織群衆以民間舞蹈為題材,經過粗略的提煉,編排出《吉隆鍋莊》、《呀拉北京》、《蓋新房》、《築墻》、《哈達獻給共産黨》等舞蹈,極大地豐富了人民群衆的文化生活。
3、民間文藝
大量古遺址的發現,說明吉隆縣在唐宋時期,民間歌舞已初具雛形,出現了獨具地方特色的《統加舞》(也叫手鐲舞)以及祭祀舞《哈瑪》。明清以後,隨着各民族的交往不斷加強,《馬燈舞》等傳入吉隆縣。1989年以來,地區專業和業餘文藝工作者不斷深入該縣,搜集整理出一些民間舞蹈素材,編排了很有影響的節目。
樂器主要有:莽筒(宗教儀式吹奏樂器,藏語叫熱阿凍)、羊皮鼓、藏鼓、鈸、骨號等。
4、民歌
由於吉隆縣地理環境的差異,民歌演唱的體裁、音韻、調式和其他地方存在着明顯的不同。流傳至今的情歌、頌歌、悲歌等有固定的唱腔和句式,一首麯調可唱若幹段詞。草地樂歌的音域寬廣,熱情奔放,音韻連貫,節奏自由,展現出牧民豪放的性格。
民歌有情歌、頌歌、悲歌、勞動歌、酒歌。
5、體育
吉隆人民素以能騎善射,民風強悍著稱。從鬆贊幹布時代起,賽馬就是農牧民群衆喜聞樂見、賞心悅目的體育活動,從吶喊助威到馬上馳騁,從跑馬射箭到馬術表演,都使農牧民興趣盎然。至近代,吉隆騎射活動不但盛行不衰,而因地域文化的差異各具特色。20世紀60年代,在吉隆鎮、貢當鄉、差那鄉等地開展馬上梭標擲投的群衆性體育活動較為普遍。
各鄉鎮體育比賽活動一般在藏歷7月進行,因為牧區海拔比較高,空氣稀薄,馬不耐久馳騁的緣故,賽場少有超過2000米的。賽馬會上各村男女老少聚集,帷幕連綿,是草地上盛大的節日,參加賽馬的成年男子均為赤足無鞍騎賽。
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吉隆縣把每年的8月1日定為傳統節日,在節日期間,各鄉鎮文藝表演隊和體育活動參賽人員聚集縣城的草坪壩上,進行各種體育活動,如拔河比賽、賽馬、射箭、抱石頭等。
體育活動主要有:滑雪、圍多(又叫甩皮繩)、賽氂牛、抱石頭、丟窩窩、轉山、舉皮袋等。 |
|
吉隆縣與整個西藏一樣,脫胎於封建農奴製社會,自給狀態下的農牧自然經濟占主導地位。西藏和平解放以後,生産力得到全面解放和發展。改革開放以來,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取得長足進步,各項事業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特別是中央第三、第四兩次西藏工作座談會以來,在中央的關懷下,在全國人民特別是吉林人民的大力支援下,吉隆縣的經濟建設持續穩步發展,各項社會事業蒸蒸日上,群衆生活日益改善,局勢穩定,邊防鞏固,民族團结,成為吉隆歷史上最好的發展時期。
2002年,全縣國內生産總值完成6943萬元,經濟增長速度達到10.5%以上。其中,第一産業完成增加值2920萬元,第二産業完成增加值1102萬元,第三産業完成增加值2921萬元。在穩定糧食生産的基礎上,擴大了經濟作物和飼草種植面積,糧油總産達到1068.72萬斤,連續奪得第15個豐收年。畜牧業生産穩步發展,肉、奶、皮較上年有較大增長,牲畜年末存欄14.5949萬頭(衹、匹)。扶貧開發進展順利,落實扶貧點建設45戶263人,牧民定居15戶75人。鄉鎮企業和多種經營發展加快,鄉鎮企業産值完成155萬元,多種經營完成産值842.66萬元,分別比上年增長9.93%和19.3%。全縣勞務輸出3555人次,農牧民人均收入達到1415.59元,比上年增長13.7%。地方財稅收入完成92萬元。非公有製經濟有了新的發展,個體工商戶達到168傢,註册資金33萬元,從業人員261人。 |
|
吉隆縣轄2個鎮、3個鄉:宗嘎鎮、吉隆鎮;差那鄉、折巴鄉、貢當鄉。共有42個村委會。 |
|
吉隆,藏語意為“舒適村,快樂村”。
元朝時曾有官員到吉隆處理要事。1778年到1781年間,清朝中央政府曾派兵到吉隆低禦廓爾喀入侵西藏。西藏和平解放前有宗嘎上宗、下宗、吉隆東宗、西宗共四個宗。
1960年7月宗嘎上、下宗,吉隆東、西宗合併成立吉隆縣人民政府。
1961年底,建立了吉隆、宗嘎、江岸、南紮4個區公所,爾後陸續建立了18個鄉人民政府。
1981年、1983年、1987年吉隆縣先後進行了三次大的機構調整和改革。
1995年,吉隆縣轄1個鎮、6個鄉,2個居委會、40個村委會:吉隆鎮、宗嘎鄉、貢當鄉、差那鄉、折巴鄉、莎勒鄉、紮鄉。
1997年,面積9126平方千米,人口1.03萬。轄1鎮6鄉,縣政府駐宗嘎鄉。距日喀則市490千米。
1998年,吉隆縣轄2個鎮、3個鄉:宗嘎鎮、吉隆鎮;差那鄉、折巴鄉、貢當鄉。
吉隆縣轄1個鎮、6個鄉,2個居委會、40個村委會:吉隆鎮、宗嘎鄉、貢當鄉、差那鄉、折巴鄉、莎勒鄉、紮鄉。
2000年,吉隆縣轄2個鎮、3個鄉。總人口12174人(根據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各鄉鎮人口: 宗嘎鎮 3083人、 吉隆鎮 3913人、 差那鄉 2343人、 折巴鄉 1956人、 貢當鄉 879人。 |
|
- n.: Jilong County
|
|
吉隆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