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轄區 : 中國 >廣東 >江門 > 蓬江區
顯示地圖
目錄
概況 Pengjiang District
  蓬江區位於江門市區蓬江河以北,總面積323.7平方千米。2004年,戶籍人口43.64萬人。
  區人民政府駐環市街道建設二路18號,郵編:529051。代碼:440703。區號:0750。拼音:Pengjiang Qu。
基本概況
  蓬江區地處中國廣東省珠江三角洲西翼,是粵港澳經濟圈的重要區域、全國著名僑鄉——江門市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
  蓬江區毗臨港、澳,北連廣州、佛山,東接珠海、中山,南嚮浩瀚的南海,是珠江三角洲和港澳地區與粵西、中國西南各省陸路交通和水路交通的重要門戶。2002年江門市行政區劃的調整使生機勃勃的蓬江區獲得了更加廣阔的發展空間。轄區面積由原來的72.4平方公裏增加到323.7平方公裏,人口由原來的34.7萬增加到49萬。
  蓬江是貫通江門五邑、連接全省的高速公路網和等級公裏網的樞紐地帶,是即將興建的珠江三角洲城際快速軌道的直接輻射區域。距離國傢一類港口新會港僅20分鐘車程,周邊100多公裏範圍內有廣州、深圳、珠海、香港、澳門等5個機場。完善的交通設施讓蓬江區與世界緊密相連。
  依托中心城市的發展,區域基礎設施合理完備。蓬江區多年來按照“以人為本”的原則不斷推進基礎設施建設。這裏是廣東西南地區的郵電通信中心,電話交換程控化、傳輸數字化覆蓋全區,連接世界。依托江門市創建“國傢信息化試點城市”工作,這裏也成為了貫通五邑各市的高容量信息網的樞紐。區域水、電供應充足、網絡完善,道路規劃建設科學合理。蓬江區近年來隨着江門市區創建“國傢優秀旅遊城市”、“國傢園林城市”、“文明城市”工作的全面開展,蓬江區的基礎設施建設在市、區兩級政府的悉心經營下,與日俱進。
  多年來,蓬江區始終堅持“工業興區”的發展戰略,構築起了紮實的産業基礎。蓬江區目前是全國最大的縣級摩托車生産基地,具備年産160萬輛摩托車,80萬臺發動機的生産能力。其中大長江集團有限公司生産的“豪爵125型”摩托車被評為中國名牌産品。五金機械製造業是蓬江區又一重要的支柱産業,年産值近25億元。目前蓬江區擁有紡織服裝企業近200傢,化工製藥企業70多傢。近年來,電子信息産業也呈現出喜人的發展局面。
  作為江門五邑的首府,蓬江區一直致力於建設一個與現代化城市發展相適應,全面滿足現代生活需求的優良人居環境。經過多年來的努力,全區公共生活設施配套,園林緑化景觀多姿多彩,涌現出灝景園、城市花園、怡康華庭等一批充滿時代理念和人性化特色的高尚居住小區。全區社會治安綜合治理機製完善,是全省治安秩序最好的地區之一。區域大、中、小學教育網絡完善,配套齊全。區委區政府積極開展創建文明村鎮、文明社區活動,努力提高村鎮社區居民素質和環境水平,廣大群衆具有良好的現代文明素質。
  新世紀,蓬江區將堅定不移地着力打造“全面建設小康社會,走新型工業化道路,精神文明建設,尤其是社區建設”三個竜頭,努力實現2010年人均GDP8000美元以上的目標。
經濟概況
  蓬江區地處珠江三角洲西翼,是廣東省江門市轄區,為江門市政治、經濟、文化中心。蓬江區下轄3個鎮、6個街道辦事處,轄區面積324平方公裏,人均GDP近3000美元。2004年,全區生産總值79.82億元,工業總産值227.19億元,實際利用外資7050萬美元。
  蓬江區是我國重要的摩托車生産基地,2002年,全區摩托車行業産值達40億元。目前,全區從事摩托車整車及零配件生産的企業有30多傢,擁有摩托車自主品牌目錄3個,豪爵、豪天、豪江。全區目前具備年産100萬輛摩托車、90萬臺發動機的生産能力。同時,蓬江區也是珠江三角洲著名的摩托車及零配件營銷集散地,有摩托車零配件經營商戶600多傢。
  五金機械製造業是蓬江區的一個重要支柱産業。2002年,全區五金機械製造業産值達4.23億元。涌現出吉事多潔具有限公司、顯浩水暖器材有限公司、廣東現代摩比斯機電有限公司等一批現代化製造業企業。
  蓬江區共有紡織工業企業156傢,2002年完成産值17億元,占全區工業總量的10.7%,共有電子工業企業10傢,2002年完成産值7億元,占全區工業總量的4.4%,共有化學製藥企業50傢,2002年完成産值12億元,占全區工業總值的7.5%。
行政區劃
  蓬江區轄6個街道(環市、倉後、堤東、北街、白沙、潮連)、3個鎮(棠下、荷塘、杜阮)。
  環市街道 地處江門市近郊。2003年,面積約34平方千米,常住人口5萬多人,管轄12個村委會和7個社區居委會。
  堤東街道 位於江門市區東部,主要管轄堤東路、港口路、躍進路、炮臺南路之間的區域,轄區面積3.7平方千米。
  倉後街道 地處蓬江區中心腹地,轄區5平方千米,常住人口6.8萬,轄13個社區。
  白沙街道 2006年,調整沙仔尾街道辦事處行政區劃並更名為白沙街道辦事處。 原沙仔尾街道位於江門市區西南部,東至勝利路,南至江門河,北至天沙河,西、北面與新會區交界。2003年,總面積8.175平方千米,下轄18個社區居民委員會,人口93073人。
  北街街道 位於江門市區東北部,轄地面積8.35平方千米,街道下設9個社區居民委員會。2003年,居民13628戶,常住人口32700人,流動人口12000人。
  潮連街道 是位於西江下遊的一個河島,東臨中山古鎮,南鄰江海區外海鎮,西靠江門市區,北望蓬江區荷塘鎮,轄下6個村民委員會和1個居民委員會,32條自然村,總面積12.68平方千米,常住人口1.2萬人(2003年)。
  杜阮鎮 地處蓬江區西部,西接鶴山市,南倚廣東省級風景名勝區新會圭峰山國傢森林公園,毗鄰港澳,面積80.9平方千米。
  棠下鎮 轄地面積131.1平方千米,人口6.14萬,下轄23個村委會和1個居委會。
  荷塘鎮 位於江門市區的中山、佛山三地的交匯點,面積32平方千米,轄13個村委會,常住人口4.3萬多人(2003年)。
歷史沿革
  解放前郊區各鄉原屬新會縣第二區管轄,區府設在禮樂,行保甲製。1950年8月以後,郊區各鄉相繼成立“臨時鄉務委員會”代替舊鄉政權。
  1951年1月12日新會縣劃出江門鎮成立江門市。同時劃出水南、石衝、紫萊、白沙4個鄉(共12個自然村、4個行政村)歸江門市管轄。
  1951年6月郊區開始土改,至1952年7月夏收前全部完成。土改後各鄉成立鄉人民政府,下按自然村建立聯組,並成立“江門市郊區辦事處”領導白沙、紫萊、水南、石衝、滘北、滘頭六個鄉共23條村,農業人口約11200多人。
  1952年新會縣劃出滘頭鄉和麻北鄉的北街村共8個行政村,歸江門市管轄。江門將滘頭的林村與北街村合併成立滘北鄉。石衝鄉劃出北街圩歸市區。
  1953年郊區開始搞農業互助合作組。1954年下半年開始將互助組合併擴大為農業互助合作社(每條鄉當時有幾個或十多個合作社)。1955年下半年在原互助合作社再發展擴大成為一鄉一社,即有白沙、紫萊、水南、石衝、滘頭、滘北6個高級合作社,下分大隊、小隊。
  1956年下半年新會縣劃出石山裏、沂水裏、石子潭、鳳溪裏歸江門市紫萊鄉管轄。
  1958年體製改革,政社合一。即鄉、村政權與農業社、隊合併,於10月23日將原來6條鄉和6個公社統一成立“郊區人民公社”,下以鄉為大隊,自然村、行政村為生産小隊,當時郊區有1個公社、6個大隊、?個生産小隊。
  1959年10月21日新會縣劃出杜阮公社的新民、丹竈、篁荘3個大隊和棠下公社的篁邊大隊歸江門市郊區人民公社管轄。
  1977年9月24日經國務院國發105號文同意將新會的外海公社和荷塘公社的潮蓮片6個生産大隊劃歸江門市管轄。於同年11月1日正式移交江門領導,同時潮蓮片成立潮蓮公社,江門郊區有環市、外海、潮蓮3個公社共34個大隊,290個生産小隊,從此江門市總人口達192775人,其中非農業人口117927人,農業人口74848人,總面積為119.6805平方公裏。
  1983年底體製改革,政社分設,政經分離,撤銷人民公社,成立區公所,恢復鄉、村建製,大隊、小隊按原來××鄉、××村。
  1984年正式設立縣級建製區,原名江門市郊區;1994年3月調整管轄區域,8月更名為蓬江區。1994年8月10日,民政部批復(民行批119號)江門市城區更名為江海區,郊區更名為蓬江區
  2000年,蓬江區轄4個街道、2個鎮。總人口347293人,各鎮人口: 倉後街道 60842 沙仔尾街道 91576 堤東街道 64126 北街街道 45018 環市鎮 68303 潮連鎮 17428 (根據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單位:人)
  2002年6月22日,國務院批準(國函56號):原縣級新會市的棠下鎮、荷塘鎮、杜阮鎮劃歸蓬江區管轄。區劃調整後,蓬江區轄5個街道(倉後 堤東 北街 沙仔尾 潮連)、4個鎮(環市 棠下 荷塘 杜阮)。
  截至2005年5月31日,蓬江區轄6個街道(倉後、堤東、北街、沙仔尾、潮連、環市)、3個鎮(棠下、荷塘、杜阮)。
  2006年8月18日,江門市蓬江區人民政府《轉發市政府關於調整蓬江區沙仔尾街道辦事處行政區劃並更名為白沙街道辦事處的批復的通知》(蓬江府22號):將市政府《關於調整蓬江區沙仔尾街道辦事處行政區劃並更名為白沙街道辦事處的批復》(江府函101號)轉發相關部門執行。將環市街道辦事處白沙社區居委會的行政區域並入了沙仔尾街道辦事處,沙仔尾街道辦事處就轄原沙仔尾街道辦事處和原環市街道辦事處白沙社區居委會範圍,共轄羊橋、西園等19個社區居委會,總面積為8.175平方公裏,總人口9.2萬。由於管轄區域的調整,沙仔尾街道辦事處於6月份嚮市政府提出擬將沙仔尾街道辦事處更名為白沙街道辦事處的請示。
蓬江十景
  廣場瑰寶
   位於江門市北新區的五邑華僑廣場,是江門市近年來建成的最大文化工程項目,其中“院士路”兩旁塑有五邑籍院士頭像,是國內目前唯一的以院士來命名的街衢,顯示出五邑僑鄉崇文重教的優良傳統;“華僑博物館”是國內最大的華人華僑歷史示窗口,比較係統展示了華僑的血淚史和奮鬥史;“美術館”是江門市文化藝術特別是美術方面重要的展覽場所。
  良溪古風
   良溪舊稱蓈底,村中有建於乾隆元年(1736年)“旌表節婦羅門吳氏”的貞節牌坊;有占面積2439平方米、建築面積1370平方米、建於康熙46年(1707年)的“羅氏宗祠”。清道光六年進士翰林“粵東四傢”之一的羅天地、近代畫傢羅卓等皆出自良溪村,全村曾有100人在科舉時代考取了功名。良溪村的山、水、樹木、建築與古民環境的組合,展現了古村落 人與自然的和諧。經專傢初步考證良溪為珠璣巷移民落籍終點
  陳垣故居
  位於棠下鎮石頭村委會坑塘村,占地4500平方米,是我國當代著名的史學家、教育傢,一代宗師阿垣出生和生活過的地方,陳垣先生被毛澤東譽為“國寶”,在宗教史、元史、考據學和史論等方面著述豐華,卓有成就;他從事教育工作七十年,桃李滿天下,贏得國內外學術界、教育界和社會輿論界的尊敬和推崇。故居門前塑有陳垣先生銅像,現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雙虹映日
  雙虹是指潮連大橋和荷塘大橋,兩橋相隔不到一公裏,橫跨西江,相互輝映,晴朗的早晨,日出紅霞之中,在濱江大道周郡一帶望去,蔚為壯觀。雙橋對兩鎮的對外交通和經濟發展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
  緑野西坑
  大西坑森林公園,位於環市群星村西北部,西鄰杜阮鬆園,北鄰棠下羅崗,總面積3600畝,水面面積380畝。大西坑距江門市約4公裏。是一個距市區較近,難得一見的“緑色生態區”。這裏環境優美、樹木蔥鬱、空氣清新,是集旅遊、休閑為一體的好去處。
  長堤風貌街
  位於美麗的蓬江河畔,全長0.8千米,是江門市老商業區和歷史街區。這裏的商鋪幾乎是獨具嶺南特色的“騎樓”建築群,充滿了濃厚的文化氛圍和內涵。街內有江門國際青年旅館、高檔的酒吧啡廳以及旅遊購物商店等。
  洪聖公園
  明代建築,原為天後廟,由於潮連四面環海,為保海上出入平安,鄉人立神廟供奉天後娘娘,後改名為洪聖殿。1984年擴建為公園,現有洪聖殿、慈母亭、四眼井等古跡。逢天後誕,前來供奉之遊人不絶。
  洪聖公園位於潮連鎮的北面,臨西江,公園是於1984年在原洪聖殿的基礎上擴建而成。面積為一萬五千餘平方米,公園設計雅緻,造型美觀。人工湖面廣阔,湖心亭通連兩岸,欄桿麯徑,岸邊垂柳,桃紅李白,亭臺閣榭,相映成趣。古樹常青,緑草如茵,時花滿園。公園內主要歷史景點有洪聖殿、慈母亭、四眼井等。
  1、洪聖殿 洪聖殿俗稱大王廟,敕封“南海洪聖廣利昭明竜王”。該廟位於富岡山麓,面臨西江,氣勢磅礴,神靈軼事名揚遐邇。
  該廟始建於明萬歷二十八年(1600)為二進三楹,集磚雕、灰雕、木雕、古刻於一體的建築物。在歷史的長河中,幾經風霜,幾經重修,由於它的建築獨特,也代表着民間藝術精華。經有關學者考察鑒定,認為該廟建築有研究價值,於1998年定為江門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洪聖殿及洪聖竜王人像的由來
  據《潮連鄉志》所載:明萬歷十三年間,潮連北廂盧在鄉試中式,派任安徽蒙城知縣,他為官清廉,勤政愛民,素有聲望。他侍母至孝,因母病纍醫效, 聞大王神靈,求神扶乩開藥,母病漸愈,母感神,囑其任滿離職時,請神回鄉祀奉,盧到廟占卜,得神應允,乃雕新神像放之原廟,擡舊神像回鄉,船行如箭,不日回到潮連,擡着神像選擇廟址,當擡至海邊天後廟時神像忽然重起來擡之不動,占卜得知神意在此建廟,占卜問天後娘娘,應允。故盧與鄉紳商議决定把天後廟改建為洪聖殿。洪聖殿竣工後,洪聖竜王像於正中,左為天後娘娘,右為王巡撫。
  天後娘娘神像
  相傳天後是福建蒲田林氏都巡君的第三女,自小聰明,說話使人高深莫測。年三十死亡,宋元?v年問顯聖靈驗,在州裏立了祠。明洪武初年,海上颳颶風,由於她的顯娃,很多船衹幸免災難。上封為“明應德正靈應孚濟聖妃娘娘”。由於潮連四面環海,為保海上出入平安,鄉人立神廟祀奉之。
  五 巡 撫 像
  康熙十八年,清庭下移海界的詔令,命距沿海五十裏的居民,盡遷徙到內地,以杜絶民從接濟鄭成功之子鄭徑和防止海盜搶掠。潮連必遷徙之列,慘狀萬分,王來任出任廣東巡撫時,上奏移民的害處,上命停止移民並村。潮連民從得以回鄉復業,深感其恩德,因而塑像祭祀之。
  慈母亭
  慈母亭是紀念區越“母慈子孝”的故事。區越是潮連富岡人,任官至明朝江西左參政。他八歲喪母,繼母唐氏對其關懷備至,每當區越外出求學,唐氏站在海邊石上候其回歸,此事習以為常,鄉人贊之,稱他站立之石為“慈母石”。區越之老師陳白沙有感於此,為之作了一篇名為“慈母石歌為門人區越作”以贈之,末名詩:“慈孝相感激,天機謝人力,誰來石下歌,見母不見石”。後明知府門人李翔泐石為之紀念。
  區嶽伯大宗祠 區嶽伯大宗祠是九世孫區越於明嘉靖二十五年(1546)集資創建,寢堂三間,貫以八柱,奉祀始祖竹溪等考妣,門樓上書:“大中傢廟”(區越官參政,秩受大中大夫),十世孫元晉改建門樓,由新會知縣林會春改書“嶽伯祖祠”,崇禎十三年竜捲風襲擊,乾隆年間颶風大作,門樓倒塌,之後年代屢經重修,為防風計,將門樓頂改建為四面通風,甚為特色壯觀。70年代末,公社將門樓拆掉改建為農付廠。1988年內外親朋籌資重修,面為貌之一新。
  海邊大步頭
  海邊大步頭總長為135米,共有21步子級全為花崗岩石砌成,始建成時間不祥,據《潮連鄉志》記載,清道光十六年加高二尺,是作防洪和水上交通之用。過去每年大王神誕,外地參神民從船舶碼頭,水泄不通,放水陸炮也在此舉行,觀賞和參加搶炮的真是人山人海,喧聲震天,可謂盛極一時。 解放後,破除迷信,上述情況已無。現在成了人們嬉水的地方,夏天之際每日四時許,男女大小在此遊泳,熱鬧非常。
  四眼井
  位於文閣塔側。文閣塔原坐落洪聖殿後,塔高七層,六角飛檐,內共奉孔子、文昌帝君,魁星等,鄉人稱之為“文筆”,解放初毀壞,現擬重建。相傳當時風水地師認為,有了文筆,必須有墨,四眼井比作墨硯,有筆有墨,潮連就可輩出名人雅士。
  義學
  潮連義學位於洪聖殿左側,由公嘗或善者仁翁出資捐辦,讓那些窮苦人傢的子女有入學讀書的機會,一切費用是免收的。後由於公款不足,停辦已久,衹留下名為“義學”的建築物。
  鄉約
  潮連鄉約位於洪聖殿左側,是過去潮連各姓公共議事的地方。各姓在此商議製定鄉中公約,對好人好事給予表揚奬勵,對建約之人給製裁。在當地治安方面,起到一定的作用。
  蔽天古榕
  三棵古榕樹蔭蔽達一千多平方米,高嵩如傘,形狀獨特,如在公園門口遠觀之,三棵古榕構成一幅栩栩如生的“獅子朝天”圖,氣勢磅礴,形象恰切。詩人羅隱曾來此樹下乘涼看書,相傳羅隱所到之外,絶無蚊咬之災。故此,鄉民夏天多在聳饗魯肆埂?
  有關洪聖竜王神靈軼事
  1、康熙移村 根據《新會縣志》記載:潮連大富山旁有洪聖殿,最為靈驗,康熙年間,詔令移村,群情惶惑,請乩於神,畫一“香”字,人以“香”字拆作“千八日”,後復村時果然。
  2、不怕潮連人,最怕潮連神 清嘉慶九至十五年間,海盜猖狂,掠奪商船,洗劫村莊,人民慘不忍睹。賊首張保見潮連四面環海,孤立無援,早有劫掠之心,但素聞潮連大王菩薩神靈,故此化裝求卜,許願所下“交杯”,不論“聖杯”、“陽杯”、“陰杯”都動掠潮連,可是所下“交杯”全都竪起來。恍惚之間,見神起立,揮手怒斥其走,他急忙帶賊船逃遁,至海中時忽見海面上雲霞滿布,兵船橫排江上,旗幟招展,威武無比,勢不可擋,海盜為之嚇破了膽,(據雲是神顯靈),張賊逃至順德境內時,纔說:“不怕潮連人,最怕潮連神”。
  3、抗洪救災 清鹹豐六年(1856),六月西江洪峰洶涌而下,水漲丈餘,潮連海面汪洋一片,很多堤圍漫頂,搶救的人擔泥高築提面,忙個不停,對岸荷塘鄉崩提鑼聲不斷傳來,潮連民工睹狀,驚恐萬分,幸而沒有崩圍。洪峰過後,荷塘救堤民衆說,親睹潮連堤圍,驚恐萬分,幸而沒有崩圍。洪峰過後,荷塘救堤民衆說,親睹潮連堤圍人群有如千宮萬馬,冒雨築堤,有個坐着鑾輿撐羅傘穿着紅衣的人往回指揮。民衆估料必是大王菩薩顯靈,使潮連百姓免除一場災難。
  叱石風景區
  叱石風景區位於新會市杜阮鎮的羊石坑,離新會市區14公裏,距江門市區9公裏。
  叱石山是圭峰山緑護屏嚮東北延伸的一條支脈,山勢雄偉,古鬆參天,奇石磷響,更有泉水棕棕清如白練。早上雲霧繚繞。
  景緻變化無窮。晨登山頂觀日出,遠眺銀湖,旭日東升,霞光波影,蔚為壯觀。傍晚,可欣賞江門萬傢燈火,競豔爭輝。晴天,山下村莊成片,風景秀麗,令人心曠神怡。
  此處之所以稱為“叱石”,相傳古時有一個人名叫黃初平,年幼上山放羊,遇英石公。英石公認為其有仙骨,遂收其為徒。怎料羊群散失,其兄找到追問,英石公聞之,便說羊群藏於亂石之中,授予黃初平一鞭,囑嚮群石叱之,羊便走出。初平依囑,大叱一句“羊群在此!”果然群石皆變為羊。由此,便有黃初平叱石成羊之說。後來,黃初平在金華得道升仙,世人稱為黃大仙,並將叱石寺“大雄寶殿”左廳定名為“小金華”,並建造“黃大仙祠”。明朝亡後,遺臣大司馬黃公輔擁着太子南奔到此,見到此地亂石無數,狀如山羊,贊嘆不已,遂據“神仙傳”中黃初平DC石成羊的故事,將此山改名為“叱石”,一直流傳至今。
  叱石山海拔380米,山勢峻峭,繞着羊腸麯徑盤旋而上,一入山門,便見門媚上有清嘉慶辛末年間舟山所書的“Dt石岩”三字。岩在山腰,有兩巨石壁立,一石橫覆其上,為屋形,石壁上刻有“天然石屋”四字,因岩中置觀音像,故亦名“觀音岩”,石屋旁有禾雀花藤盤石而攀,清明時節,雀花盛開,為石室增添美景。
  沿“天然石屋”拾級而上便是“叱石寺”,寺門依山建築,寺內由佛堂、客廳等組成。寺中堂為清乾隆時建造的佛堂“大雄寶殿”,殿堂金碧輝煌,香火繚繞,莊嚴肅穆。堂前有逾百年老桂花兩株,四季常開,清風吹來,花香陣陣,飄溢寺內。“大雄寶殿”前面是叱石下院客廳,左側有“小金華”、“留香閣”、“木蘭堂”。“木蘭堂”是由鄉人籌資所建。門口上方的“木蘭堂”題匠,摹拓白居易姑蘇“木蘭堂”字跡刻成。“木蘭堂”前有一株相傳是宋代留下來的古樹“木蘭”,高十餘丈,樹幹粗大,四人不能合抱,每年初夏吐蕊開花,奇香四溢,擴散周圍,沁人肺腑。可惜此樹於1976年被雷電擊斷,現衹留下兩丈多高枯幹。Dt石寺的右邊有“讀泉亭”,亭側兩壁峭立,終年飛泉,自石壁直下,激石淙淙。石壁上刻有“一洗紅塵”四個約三尺見方的大字,雄揮有力,為清代畫傢鄭績所書。壁下水匯成池,遊人到此休憩,用此泉水洗臉和濯足,頓覺清涼,疲勞盡消。
  沿“讀泉亭”再上,是“地藏閣”、“文昌閣”、“黃公祠”、“車公廟”、“長壽橋”等名勝。在“文昌閣”上是“北燕岩”。此處鬆林茂密,溝深徑陡,環境幽雅。岩側有“太子亭”,相傳明亡後太子南奔到此,為明遣臣大司馬黃公輔匿藏於岩中。“北燕岩”、“太子亭”是為紀念大宗伯陳子壯、明太子大司馬黃公輔忠烈所建。
  沿“太子亭”再上,就是叱石八景之一的岩際平臺了,平臺上是黃公輔墓。沿路再上九十九個灣(取九九重陽之意),便可到山頂,一覽勝景。
  名山勝景,到來遊覽者衆多,每年接待海內外遊客達15萬人次。每逢九九重陽都有—t—多萬人登高,蔚為壯觀。1991年重新裝修的叱石賓館和鬆濤園餐廳,內有歌舞廳等娛樂設施,可供百人以上住食宿玩樂,並設有百人會議廳。此外,風景區還建有燒烤場、停車場等,實為旅遊觀光的好去處。
  陳白沙紀念館
  陳白沙紀念館是在陳白沙詞的基礎上擴大而成的座落在江門市兩區大道旁。
  紀念館先後於1996年、1999年進行了兩次擴建及修繭。在1996年進行的首期工程中,以白沙詞為中綫,依南北兩側分佈。北有書畫廊、楚雲臺、懷沙亭,南有文獻樓、嘉會樓、春陽臺、講學亭。在懷沙亭和講學亭之旁有池,池中有色戲水。在1999年進行的二期工程中,分詞堂區、展覽區、民俗村落瀏覽購物區和小廬山花園區四大區進行改造。經改造後,現東邊建成了陳白沙先生字跡陳列館,館內展出陳白沙先生的生平、事跡簡介、哲學思想作品及大批遺物、墨寶。兩邊建成白沙故裏。在紀念館邊,建成了小廬山花園,興建了孝思亭、觀最長廊等。
  陳白沙紀念飽正門有—高高的牌樓,上書“陳白沙紀念館”,五個大字。進入門樓,迎面的是陳白沙先生的銅像,矗立在花崗崗廣場的中央。廣場麯徑通幽,翠草如茵,樹林扶疏,置身中,令人頓生莊嚴肅穆之感。
  江門市東湖公園
  東湖公園位處市區中心,1958年建園,占地53公頃,其中湖水面積17公頃,分內湖區、外湖區和北園區三大區域。園內山水相依、林泉幽勝,自然環境優越。2003年被評為“江門五邑僑鄉新八景”之一。
  公園以緑色生態為主題、南國“葵鄉”為特色,橋連山徑、樓臺枕碧,景色晴雨有別、四季不同:春臨東湖繁花鋪就,每年一屆的“東湖迎春花會”成為了江門市一大盛事,中外賓客無不慕名而至、踏青春茗;至秋高氣爽則澄湖映碧、寒鶯蕭唱,駕輕舟遊逸於青山緑水之間,令你煩囂頓消;每當夜幕降臨、華燈初上,另有一番景象,瓊樓玉宇連同遠山畫橋,倒影在澄澈的湖面上、浮光泛彩,湖中的彩色音樂噴泉形聲俱備地演繹着現代都市的樂章。
  園內有環境優雅的食府和茶藝館、以及僑鄉特色的美食,讓你在餐飲之餘飽覽東湖秀色;遊泳場裏碧波暢泳,可以洗卻你身心的疲憊,令你神采再現;還有30多項遊樂設施,成人小孩都可以找到自己喜歡的項目。
  東湖公園潺湲的山澗溪流、桃花夾岸,有茂林修竹之屬,處身其間妨似世外桃源;氣勢磅礴的瀑布,飛珠濺玉、滌盡塵囂;熱帶雨林景區蔭蓊生涼、春光常駐;湖畔垂柳依依、波光瀲灧、鴛鴦戲水、天鵝遨遊,自然與人文在這裏巧妙結合。領略這四季如春的南國“葵鄉”風情,東湖公園歡迎您!
英文解釋
  1. n.:  Pengjiang District
近義詞
蓬江
相關詞
廣東江門市
包含詞
蓬江區府江門市蓬江區衛生防疫站江門市蓬江區白石正骨醫院
江門市蓬江區華僑咨詢公司蓬江區永隆玻璃工藝廠江門市蓬江區宏發工藝品廠
江門市蓬江區皮革廠江門市蓬江區長潤大酒店江門市蓬江區白沙皮革有限公司
江門市蓬江區新美華皮革製品廠江門市蓬江區嘉成針織綉花廠江門市蓬江區鴻業紡織機械配件部
江門市蓬江區高馬服裝貿易部江門市蓬江區東大紙木工藝製品廠江門市蓬江區裕昌工藝品有限公司
江門市蓬江區譽誠服裝布業公司江門市蓬江區譽誠服裝布業有限公司江門市蓬江區金寶工藝首飾行
江門市蓬江區恆志汽車貿易有限公司江門市蓬江區泰卓汽貿有限公司華南農業大學獸醫院江門蓬江區小動物診所
江門市蓬江區環市鎮東風管理區衛生所
分類詳情
張開白沙街道張開北街街道張開潮連街道張開荷塘鎮張開杜阮鎮
張開棠下鎮環市街道堤東街道倉後街道沙仔尾街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