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轄區 : 中國 >廣東 >韶關 > 麯江區
顯示地圖
目錄
行政區劃代碼 Qujiang District
  麯江區總面積1651平方千米,總人口30.8萬人(2006年)。
  面積:1651平方千米
  人口:30.8萬人
  代碼:440205
  郵編:512100
  駐地:馬壩鎮
  拼音:Qujiang Qu
  區號:0751
  車牌:粵F
基本概況
  麯江是13萬年前人類祖先“馬壩人”繁衍生息之地,又是“石峽文化”的發祥地,華夏民族古老文化的搖籃之一。麯江歷史悠久,自漢武帝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置縣,至今已有2116年的歷史。鐘靈毓秀的麯江,曾孕育出盛唐名相張九齡、北宋名臣餘靖等一批歷史名人。2004年5月,經國務院批準,調整韶關市部分行政區劃,撤銷麯江縣,設立韶關市麯江區。同年8月3日,舉行建區挂牌儀式。全區總面積1651平方公裏,現轄10個鎮108個村(居)委,總人口30.2萬人。境內有韶關鋼鐵廠、韶關發電廠、大寶山礦等多傢省屬大型工業企業。
  麯江處於粵北中部,北江上遊,自古為“五嶺南北經濟文化交流之樞紐,湘、粵、贛交通之咽喉”,而今是珠三角資本擴散和産業轉移的連綿區,是泛珠三角經濟輻射內地的戰略通道,是連接長三角經濟圈和珠三角經濟圈的接合部,具有南拓北展的明顯區位優越性。境內鐵路、公路和水路交通便利,京廣鐵路、京珠高速公路、106國道和北江縱貫南北,323國道橫穿東西,省道與地方公路縱橫交錯。
  麯江自然資源豐富,被譽為“有色金屬之鄉”,水能資源藴藏量達26.87萬千瓦,森林覆蓋率達70%以上,是全國400個水電農村電氣化縣之一、全國100個重點産煤縣之一、全省重點林業縣之一。
  麯江旅遊資源豐富,有“南宗祖庭”之稱的千年古剎南華禪寺,有史前期古人類“馬壩人”遺址,有返樸歸真、山光水色交融的2008年的區委、區政府大門小坑國傢森林公園,以及曹溪假日溫礦泉度假村、小坑溫泉、楓灣溫泉等多個溫泉度假基地。
  全區有二千多種植物資源,栽培植物以水稻為主,次有花生、蔬菜、黃豆、蠶桑、紅瓜子、西瓜、茶葉、沙葛、淮山、茨菇、馬蹄、生薑、油菜、牧草等;蔬菜類有荷蘭豆、甜豆、潮菜、西蘭花、韭菜花、茄子、辣椒、通心菜、蘿蔔、椰菜、苦瓜、鼕瓜、節瓜、青瓜、南瓜、馬鈴薯和其它葉菜等;水果類有柚、、桃、李、梅、沙梨、橙、柑、桔、柿、枇杷、葡萄、無花果、石榴、板粟、草莓等;油料用的經濟林有油茶、油桐、山蒼子、烏桕等;藥物類的有金銀花、半楓荷、土茯苓、百合、七葉一枝花等數百種;纖維類的有山棕、黃滕、席草、芒桿、鷓鴣草等。此外還有花卉類的蘭花、杜鵑花、山茶花,可供食用的真菌類有香菇、木耳、靈芝、茯苓及品種優良的南華草菇等。
  麯江區林業資源豐富,全區有林地面積為12.37萬公頃,活立木蓄積量471.43萬立方米,森林覆蓋率為62%,山上有鬆、杉、樟等常見樹種120多種,如木質優良的北江杉,木質精緻的沙樟,木質輕滑的梧桐和鴨腳木,木質堅硬的紅、白椽、綢木和世界稀有珍貴樹種水鬆等。還有發展快,效益大的竹類,如毛竹、篙竹、簫竹、水竹等十多種。生物資源中的野生動物亦很豐富,其中受國傢保護的有穿山甲、白鶴、白鷳、蟒蛇等。
自然地理
  該縣境內山地屬南嶺山脈南支,由於地質構造關係,使該縣山川糾結,地形復雜,海拔500米以下山地丘陵面積的17.8%,山坡地約占25%,地勢較平緩。大部分表土、土層較深厚,面積約50多萬畝,多為砂頁岩,紅色砂頁岩,石灰岩類型,是丘陵紅壤土分佈區。由於氣候溫暖、濕潤、多雨,使植物生長繁茂,有利於有機質的分解與合成。但多雨則帶來對土壤的強烈衝刷、淋溶,致使土壤侵蝕較嚴重,瘦脊、酸性、養分較缺。大部分未開墾的山坡地被殘次林和幼林覆蓋,經開墾的山坡地大部分耕地,部分為梯田或茶園、果園。此類山坡地主要分佈在該縣馬壩、白土、竜歸、烏石、樟市、周田、大橋、重陽、犁市、楓灣等鎮。
經濟概況
  麯江區地處廣東省北部,韶關市中部,是一個“八山一水一分田”的典型山區縣。農業資源十分豐富。全區土地總面積為477.7萬畝,耕地面積34.49萬畝,其中水田27.1萬畝,山地360畝,河塘庫水面共27.17萬畝,其中魚塘4.17萬畝。全區有二千多種植物資源,栽培植物以水稻為主,次有花生、蔬菜、黃豆、蠶桑等;蔬菜類有荷蘭豆、甜豆、潮菜、西蘭花、韭菜花等;果樹類有柚、、桃、李、梅、等;油料用的經濟林有油茶、油桐、山蒼子、烏桕等;藥物類的有金銀花、半楓荷、土茯苓、百合、七葉一枝花等數百種;纖維類的有山棕、黃滕、席草、芒桿、鷓鴣草等。此外還有花卉類的蘭花、杜鵑花、山茶花,可供食用的真菌類有香菇、木耳、靈芝、茯苓及品種優良的南華草菇等。
  麯江的“三高”農業和産業化農業發展迅速。目前,全區已培育了“麯江區馬壩油粘米業有限公司”、“金韶速生豐産林有限公司”“麯江繭絲綢有限公司”、“麯江農業經濟發展總公司”、“麯江區南江牛業有限公司”、“韶關市勞萊恩畜牧有限公司”等六大農業竜頭企業,形成了優質米、豐産林、繭絲綢、“麯寶牌”農産品、優質肉牛等五大農業産業化體係,建成了23萬畝優質𠔌、30萬畝蔬菜、24萬畝速生豐産林、20萬畝竹子、20萬畝油料、3萬畝沙田柚、1.2萬畝蠶桑、2萬畝優質玉米、2萬畝果用瓜、3萬畝優質水産、1萬頭肉牛等十大商品農業生産基地。
  工業上,2004年,全區實現工業增加值5.90億元,增長12.3%。其中規模以上2.31億元,增長14.0%,規模以下3.59億元,增長11.2%。全區實現工業總産值18.36億元,增長12.5%。其中規模以上工業總産值6.41億元,規模以下工業總産值11.96億元,分別增長14.4%和11.5%。規模以上工業中,外商及港澳臺經濟表現突出,纍计完成産值2.14億元,增長57.8%;國有完成産值0.96億元,增長26.4%;民營工業企業全年完成産值3.16億元,同比減少4.5%。
  2008年,麯江區着力轉變發展方式,有效破解發展難題,不斷做強特色經濟,剋服了宏觀調控和物價指數居高韶關發電廠不下帶來的不利影響,促使全區經濟平穩運行,健康發展,全區實現生産總值(GDP)91.8億元,比增5.4%。其中,區屬GDP完成38.5億元,比增11.8%,比全市平均水平高1.2個百分點;一二三産業增加值依次為8.39億元、11.5億元和18.61億元,分別比增5.8%、14.3%和12.9%。全區完成固定資産投資49.88億元,比增38.2%,比全市平均水平高7.8個百分點,增幅創近年新高。全區稅收總收入完成8.37億元,比增5.5%。實現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收入3.63億元,比上年淨增5612萬元,增幅達18.3%。實際利用外資2200萬美元,比增166.67%,比全市平均水平高145.28個百分點;外貿出口1.0874億美元,比增51.87%,比全市平均水平高42.35個百分點;全區城鎮居民人均收入達11010元,比增11.9%;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達4591元,比增14.8%。全面完成了年初的各項預期目標,其中,財政一般預算收入總量、全社會固定資産投資總量、實際利用外資及增幅、外貿出口及增幅居全市各縣(市、區)首位。
自然資源
  麯江物華天寶,資源豐富,是全省重點林業縣區之一,擁有小坑國傢森林公園和羅坑、沙溪兩個省級自然保護區韶鋼集團,活力木蓄積量達800萬立方米。麯江被譽為“有色金屬之鄉”,鐵礦儲量在1億噸以上,占廣東省總儲量的1/8,鉛、鋅、銅礦儲量名列全省第一,銻礦儲量居全省第二。境內的韶鋼集團年産能達800萬噸,韶關發電廠總裝機容量達100萬千瓦。全區水電站星羅棋布,已建成小水電站143宗、總裝機容量18萬千瓦。
行政區劃
  麯江區轄9個鎮:馬壩鎮、大塘鎮、小坑鎮、沙溪鎮、烏石鎮、樟市鎮、楓灣鎮、白土鎮、羅坑鎮。共有102個村(居)委會。區人民政府駐馬壩鎮。
歷史沿革
  麯江是13萬年前人類祖先“馬壩人”繁衍生息之地,又是“石峽文化”的發祥地,華夏民族古老文化馬壩人遺址公園的搖籃之一。麯江歷史悠久,自漢武帝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置縣,至今已有2120年的歷史。
  鐘靈毓秀的麯江,曾孕育出盛唐名相張九齡、北宋名臣餘靖等一批歷史名人。 
  2004年5月29日,國務院批準(國函40號)調整韶關市部分行政區劃:撤銷韶關市麯江縣,設立韶關市麯江區麯江區轄原麯江縣的馬壩鎮、羅坑鎮、樟市鎮、大坑口鎮、烏石鎮、沙溪鎮、大塘鎮、小坑鎮、楓灣鎮、白土鎮,區人民政府駐馬壩鎮。麯江區於8月3日挂牌成立。
  截至2005年12月31日,轄10個鎮(馬壩、羅坑、樟市、大坑口、烏石、沙溪、大塘、小坑、楓灣、白土)。
  原:麯江縣 2004年5月29日,國務院批準(國函40號)撤銷麯江縣,設立韶關市麯江區
  麯江縣總面積3176平方千米,總人口41萬人(2002年)。
  縣人民政府駐馬壩鎮,郵編:512100。行政區劃代碼:440221。區號:0751。拼音:Qujiang Xian。
  漢武帝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置縣。
  2000年,麯江縣轄23個鎮。根據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全縣總人口366031人,其中:馬壩鎮 111623人、大橋鎮 8019人、周田鎮 17643人、大塘鎮 22761人、楓灣鎮 13722人、小坑鎮 5180人、沙溪鎮 12434人、大坑口鎮 8854人、烏石鎮 8866人、樟市鎮 21143人、自土鎮 10178人、竜歸鎮 22310人、重陽鎮 12865人、犁市鎮 29116人、花坪鎮 6163人、黃坑鎮 10922人、火山鎮 7087人、靈溪鎮 3128人、白沙鎮 6544人、羅坑鎮 7694人、江灣鎮 5367人、風田鎮 5642人、梅村鎮 4618人、三〇九廠虛擬鎮 1749人、韶關電廠虛擬鎮 2403人。
  2002年,麯江縣轄23個鎮(馬壩 大橋 周裏 大塘 楓灣 小坑 沙溪 烏石 樟市 白土 竜歸 重陽 犁市 花坪 黃坑 火山 靈溪 白沙 羅坑 江灣 鳳田 梅村 大坑口),182個村委會、28個居委會。
  2004年5月29日,國務院批準(國函40號)調整韶關市部分行政區劃:撤銷韶關市麯江縣,設立韶關市麯江區麯江區轄原麯江縣的馬壩鎮、羅坑鎮、樟市鎮、大坑口鎮、烏石鎮、沙溪鎮、大塘鎮、小坑鎮、楓灣鎮、白土鎮,區人民政府駐馬壩鎮;將原麯江縣的花坪鎮、犁市鎮劃歸韶關市湞江區管轄;將原麯江縣的重陽鎮、竜歸鎮、江灣鎮劃歸韶關市武江區管轄;將原麯江縣的黃坑鎮、周田鎮、大橋鎮劃歸仁化縣管轄。
  截至2005年12月31日,轄10個鎮(馬壩、羅坑、樟市、大坑口、烏石、沙溪、大塘、小坑、楓灣、白土)。
民俗風情
  麯江有漢、瑤兩個民族,共有姓氏380多個。瑤族人口占全區總人口的0.8%,全區75%的人口使用客傢方言,其次還有白話、虱婆聲、連灘話等方言。瑤族以瑤話為其民族語言,服飾與漢族差異不太,僅有少數婦女用珠帕與圍裙裝飾自己。麯江有喝糯米酒(農村稱黃酒)的習慣,常以黃酒煮雞蛋、煮油糍待客,婦女産期必喝黃酒,婚嫁習俗有的地方仍保留“定親、定禮、報期、完婚”。元宵節有舞獅、十點梅花舞竜、鬧花燈等習俗。
  每年農歷二月初八(六祖慧能的生誕)和農歷八月初三(慧能忌日)的兩次“南華誕”為南華寺最為重要的寺廟節日,是日,全國各地乃至國外前來南華寺禮拜六祖真身的佛教徒以及遊覽觀光的群衆達三、四萬人,其盛況為省內僅有。
  “十點梅花”歷史悠久,是群衆喜聞樂見的民間擊樂鼓點,在麯江農村流傳甚廣,據民間老藝人說,“十點梅花”遠在唐朝時就有,麯江各鄉鎮至今還保留着,尤其以樟市、馬壩、大塘等鄉鎮流傳達“十點梅花”較廣,表演技巧極高。目前會打“十點梅花”鑼鼓的衹有六、七十歲以上的民間藝人。為了搶救、繼承、保護這一民間藝術遺産,區宣傳文化部門組織有關人員到農村進行收集、整理,並準備申報廣東省文化遺産。圖為從樟市鎮北約、坑子、廖屋村邀請到的四位老藝人現場表演“十點梅花”。
城市建設
  麯江按照“規範控製、市場運作、以地生財、滾動發展”的原則,不斷創新城市經營理念,充分挖掘城市發展潛能,大力盤活城區土地資源,改造了舊城區,整治了馬壩河“一河兩岸”,建設了江畔花園、源河豪庭、源河豪苑、中華園、碧華園、東城花園、君悅華庭、麯江劇院、城南小學、麯江中學等一批城市建設重點項目,有效拉大了城市框架,不斷完善了城市功能,提升了城市品位,增強了城市的凝聚力、服務力和輻射力。
交通通訊
  一、交通
  1、鐵路:京廣綫縱貫麯江南北,沿綫設有7個火車站,並有大寶山、韶鋼、麯仁礦等專用支綫。馬壩站年貨運吞吐量200多萬噸。火車提速後,2小時可到達廣州、北京西、上海至香港九竜的客車、韶關有上落站,當天可來回。
  2、公路:縣內公路四通八達,連成網絡,通車里程逾千公裏。106、323國道和1946、1949、1951三條省道通過境內。地方公路連接各村,通往鎮一級的公路已全面改造為二級水泥路面。建設中的京珠高速公路貫穿境內,竣工通車後,距廣州197公裏,二小時可到達廣州。
  3、水路:湞江、武江匯成北江在縣境內順流而下,可通航120噸船舶,距縣城5公裏的韶關新港集裝箱碼頭,可辦理封關手續,直抵香港等地。境內沿河共有18個碼頭,年貨運量逾30萬噸。
  二、通訊
  全縣均開通了程控電話、模擬和數字移動電話、傳呼電話,並與韶關市8個縣(市)聯網,可直撥國內各大中城市和世界150多個國傢和地區。
英文解釋
  1. n.:  Qujiang District
近義詞
麯江, 麯江縣
分類詳情
張開白土鎮張開沙溪鎮張開馬壩鎮張開大塘鎮張開烏石鎮
張開羅坑鎮張開樟市鎮小坑鎮楓灣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