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地圖 |
|
|
郵編:434000 代碼:421002 區號:0716
拼音:Shā Shì Qū 英譯:Shashi District
沙市區位於湖北省中南部,長江荊江段北岸,東經112°13′-112°31′、北緯30°12′-30°25′。全區南北最寬相距26千米,東西最長相距29.7千米,市區沿長江自西嚮東呈帶狀分佈。總面積492平方千米(其中城區面積37.77平方千米),總人口55萬人(2007年末)。
全區轄5個街道、3個鎮、3個鄉:中山路街道、崇文街街道、解放路街道、勝利街街道、朝陽路街道、鑼場鎮、岑河鎮、觀音壋鎮、立新鄉、關沮鄉、聯合鄉。共有87個社區、91個行政村。區政府駐中山路街道文化宮路8號。
為長江古河灘,地勢平坦,海拔高度一般在30至36米間。地下水位較高;北臨長湖,最高水位□33.29米;南靠長江,最高水位45.22米。屬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區,四季分明,熱量豐富,雨量充沛。年平均氣溫為16.1℃,年無霜期230-270天,年降雨量一般在958-1325毫米之間,平均相對濕度為80%。
工業以輕紡、化工、機械、建材為主。農業以稻、棉花、油料、蔬菜為主,漁業生産發達,素有“魚米之鄉”的美稱。名勝古跡有周梁玉橋商代文化遺址,楚令尹孫叔敖之墓(位於中山公園內),便河起點附近的關公之磨刀石,明太師太傅張文忠公之墓,萬壽寶塔,等等。 |
|
郵編:434000 代碼:421002 區號:0716 拼音:Shashi Qu
沙市區是湖北省荊州市的一個行政區,國土面積492平方公裏,人口61.04萬,有漢、回、滿、蒙、苗、朝鮮、壯、土傢、維吾爾等28個民族;地處長江荊江段北岸,全境跨東經112°13′~112°31′,北緯30°12′~30°25′,市區沿長江自西嚮東呈帶狀分佈,地勢平坦,西南高,東北低,屬北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區,年平均氣溫15.9℃~16.6℃;為長江中遊良港。荊州市城區工業、商業、交通、郵政、電信、金融的主體分佈在沙市區,是荊州市人流、物流和信息的中心。
早在五六千年前,沙市就有“江漢川澤山林之饒”,有“大溪文化”、“竜山文化”遺存,沙市的先民據此繁衍生息。春秋戰國時期,沙市曾是楚國都城郢的外港,初稱“津”,意即長江渡口。至唐代,始稱沙頭市,簡稱沙市,意為古長江與沮漳河、夏水之間三角洲頂端的市鎮,是著名的魚米市場。明中後期,沙市商業、手工業漸趨發達。《廣陽雜記》稱:“沙市明末極盛,列巷九十九條,每行占一巷,舟車輻輳,繁盛甲宇內。”號稱 “三楚名鎮”,已成為當時長江沿岸著名的商業和手工業城市、全國十二大商業都會之一。鹹豐年間,沙市為湖北中西部貨物和糧、????總匯,全國十餘省、市的商人在沙市組織的行會有十五六個之多。 |
|
1949年沙市由江陵縣劃出,初為省轄市。1956年改為荊州地區轄市,1979年為省轄市,1994年改設沙市區。
沙市發端於先秦。春秋戰國時期(公元前770~221年)名為津、江津(長江渡口)、夏首等稱謂,屬於荊州南國楚郢領域。秦漢時期(公元前221~8 年),沙市名曰津鄉,由荊州臨江郡,郢縣管轄。魏晉南北期(公元220~581年),沙市稱江津,為梁元帝(552年)梁都的外港,隸屬於荊州南郡江陵縣管轄。隋代(581~618年),沙市仍名曰江津,屬於荊州總管的江陵縣。
唐朝(618~907年),初見沙頭、沙頭市、沙市等稱謂,意為古長江與沮漳河、夏水之間三角洲頂端的市鎮,屬於山南東道南郡江陵府疆域,係荊州的外港。五代十國(907~960年),南平國王高季興置沙頭鎮,屬於南平國(又稱荊南國)荊州江陵縣所管。宋代(960~1279年),設監鎮,築沙市城,名為沙市鎮,隸屬於荊湖北路,荊南府江陵縣管轄。
元代(1279~1369年),錄事司和江陵縣治設於沙市,名曰沙市司,屬於山南江北道,中興路江陵縣所管。元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朱元璋置湖廣分省於沙市,設荊南行署於沙市三清觀。
明朝(1368~1644年),名曰沙市鎮,屬湖廣省荊州府江陵縣所管。明朝初期,沙市設巡檢司,荊南行署仍設於沙市三清觀、江陵縣治亦立於沙市。
清朝(1644~1911年),稱沙市鎮、沙市司、沙市汛(汛為清朝建政鄉製),荊州通判廳移駐沙市,設置沙市巡橋司署等行政機構。沙市由湖北布政司,荊州府江陵縣管轄。
民國初期(1912年),稱沙市、沙市鎮、沙市汛,先後隸屬於荊南道、湖北省第四和第七行政督察區江陵縣管理。民國十九年(1930年),廢汛團製,改為江陵縣第二區,市區內置有博愛、和平、民權、建設四鎮。民國21年(1932年),沙市屬於湖北省第七行政督察區江陵縣,鎮內實行保、甲制度。日偽時期(1940~1945年),沙市屬於江陵一區,市區內設置博愛、和平、建設、民權4個鎮。
1945年8月,抗日戰爭勝利、沙市光復後,市內分設復興(後改為民族)、民權、建設(後改為民生)3個鎮。屬於江陵縣第二區管轄,湖北省第四行政專員公署、江陵縣政府遷駐沙市。
1949年4月,為迎接沙市解放,在隨縣雙河組建了中共沙市市委,着手進城前的準備工作。5月底,在荊門十裏鋪大余家灣成立市委機關。7月15日,沙市解放。7月17日,沙市市委、沙市人民政府進城,同時宣佈成立中國人民解放軍沙市市軍事管製委員會,對沙市實行軍事管製。
1950年5月底,沙市廢除保甲制度,各街道建立居民小組代表會。8月10日~9月5日,全市開展戶口申報工作。共申報戶口20660戶,83579人(不包括郊區農村戶口)。同時,結合民主建政,全市建立居民小組137個。
1951年10月,全市街道開展民主建政。1952年2月17日結束。全市建立48個居委會。
1953年2月,沙市市政府决定,在市區設立5個區公所,28個居委會。6月30日24時,全國開展第一次人口普查。沙市共有22108戶,87967人。其中,郊區有816戶,3422人。
1955年11月11日,沙市市人委决定將市區4個區公所改為7個街道辦事處(民主街、勝利街、梅臺巷、中山橫街、崇文街、解放路、通衢街道辦事處),並將全市28個居委會劃分為46個居委會(水上區和太師淵鄉的建製未變)。
1962年11月28日,荊州專署將沙市民主公社全部、和平公社5個大隊、荊江公社1個大隊和機械農場3個分場劃歸江陵縣。
1975年1月17日,江陵縣的立新、楊場兩個人民公社和周黃人民公社的竺橋、宿駕兩個生産隊劃歸沙市。3月18日,江陵黃潭堤和楊二月堤一段(450米)交沙市段管理,長湖庫堤雷傢壋至沙橋門的東堤(1813米)、關沮口至塍子頭(1550米)交沙市管理。
1980年4月6日,沙市市革委會將全市60個居委會劃分為80個。5月12日,將5個城市人民公社改名為街道辦事處。
1985年9月10日,江陵縣的1鄉(鑼場鄉)13村(鑼場鄉的8個村、郢東鄉的4個村和岑河鄉的1個村),面積36.7平方千米,人口1.4萬餘劃歸沙市。
1994年10月22日設立沙市區之初,轄朝陽、解放、崇文、中山、勝利5個街道辦事處和立新、關沮、聯合、鑼場4個鄉。同年12月3日,原江陵縣所轄的岑河鎮、觀音壋鎮及岑河農場劃歸沙市區管理。12月19日,沙市農場從沙市區劃歸市農場管理局管理。12月23日,沙市區轄的聯合鄉劃歸玉橋經濟技術開發區管理。
1995年3月20日,市政府下文將岑河農場劃歸市農業局管理。5月19日市政府又下文將岑河農場劃歸沙市區管理。6月12日, 沙市區正式接管原江陵縣種畜場、農科所,將種畜場劃歸區農牧局管理,將農科所並入岑河農場。2000年7月26日,岑河農場(西湖管理區)劃歸市農業局管理。
2003年12月,鋼管廠社區居委會劃歸玉橋經濟技術開發區管轄。
2003年底,沙市城區總人口為55.86萬人,城鎮人口44.96萬人,人口密度為每平方千米1225人。設中山路、解放路、勝利街、崇文街、朝陽路5 個街道辦事處,轄105個社區;農村設立新、關沮兩個鄉,鑼場、觀音壋、岑河三個鎮,轄4個社區、80個村委會,573個村民小組;代管省畜牧良種場。
2004年底,沙市區總人口540633人。轄5個街道、3個鎮、3個鄉,105個居委會、91個村委會。
2005年底,沙市區轄5個街道、3個鎮、3個鄉。共有87個居委會、91個村委會。 |
|
截至2005年12月31日,沙市區轄5個街道、3個鎮、3個鄉。共有87個居委會、91個村委會。
解放路街道 辦事處駐解放路39號,人口101798人,面積8.4平方千米。轄22個居委會:荊江亭、興盛街、青蓮閣、緑化村、通衢路、迎喜門、白雲橋、荊襄河、塔橋、南湖路、十方庵、太嶽路、武德路、大橋、九麯橋、北湖路、北帆、白雲路、北蓮、北荷、北菱、江津西路。
崇文街街道 辦事處駐崇文街66號,人口49746人,面積3.5平方千米。轄11個居委會:東嶽、民緣、雷傢當、濱湖、川祖宮、洪垸、江津、公園路、惠工街、鳳臺、民樂。
中山路街道 辦事處駐中山路中段,人口59924人,面積2.2平方千米。轄12個居委會:和平街、健康巷、江漢、梅臺巷、平安巷、黃傢塘、化宮、文化坊、長港路、植物園、園林東路、江漢北路。
勝利街街道 辦事處駐勝利街171號,人口62309人,面積4.2平方千米。轄15個居委會:青竜臺、文星樓、江瀆宮、石閘門、工農村、太師淵、孫傢灣、玉竜橋、蛇入山、紅門路、永紅、航空路、謝傢臺、王板橋、劉傢臺。
朝陽路街道 辦事處駐朝陽路19號,人口111723人,面積16.8平方千米。轄22個居委會:朝陽路、紅星路、丁傢莊、文苑、豉湖路、三灣路、高湖臺、紅光路、躍進路、玉橋、海洪、月堤路、銀海、季傢臺、玉和平、五星村、東苑、孫傢河一居、孫傢河二居、周梁玉橋、燎原新村、楊林堤路。
岑河鎮 鎮政府駐岑河,人口45633人,面積150平方千米。轄3個居委會、25個村委會:大橋、南橋、豪橋、岑河、陳竜、黃淵、黃港、沙口、東市、農興、黃場、廟興、木垸、杉木、劉園、定嚮、三岔、洪山、白瀆、𠔌湖、桂花、麻林、西湖、東湖、童河、窯灣、張場、黃傢。
觀音壋鎮 鎮政府駐觀音壋,人口46100人,面積173平方千米。轄2個居委會、29個村委會:觀音壋、丫角、新陽、玉壺、皇屯、鐵剅、張場、觀音壋、高嶺、宜陽、朱場、五一、楊林、二竜崗、金雞、北河、新臺、黎灣、泥港、天星觀、泗場、文崗、偃月、習口、三洲、臺林、豉湖、皇陵、丫角、何橋、北洲。
鑼場鎮 鎮政府駐鑼場,人口8892人,面積25.6平方千米。轄8個村委會:鑼場、長湖、嚮湖、河壋、白水、漁湖、花臺、高陽。
關沮鄉 鄉政府駐關沮,人口13842人,面積26.6平方千米。轄8個村委會:關沮、楊泗、合心、清河、江河、鳳凰、嶽橋、白水。
立新鄉 鄉政府駐塔橋路74號,人口6388人,面積26.4平方千米。轄8個村委會:荊江、東嶽、同心、洪垸、白廟、張溝、徐橋、荊沙。
聯合鄉 鄉政府駐季傢廟,人口23100人,面積61平方千米。轄13個村委會:軍劉臺、竺橋、幸福、連心、宿駕、新華、柳林洲、五星、勝利、躍進、三板橋、常灣、園藝場。 |
|
沙市作為百年商埠口岸城市,商貿業始終占有重要的地位。沙市區先後推出“退二進三”、“退城進郊”等舉措,推動民營商業資本嚮規模型、支柱型企業發展。1997年至1998年,重點建設各類專業市場, 2000年,開始實施對國有和集體商貿企業的産權制度改革,14傢公有商業企業有13傢實現民營化改製。2001年以來,着力引進外埠商業資本,武商沙市量販店、新世界購物廣場、大潤發超市等大型商場和超市,吉瑞珠寶有限公司、晶崴大酒店紛紛入駐沙市投産營運,兩湖平原物流交易中心、沃爾瑪美佳華、金石商貿城等項目建設正順利推進;連鎖經營、倉儲超市、物流配送、電子商務等新型流通業態逐漸成為沙市商貿主流形式。建有建材、傢具、傢電、日用批發、汽摩配件、水産養殖、水果批發等專業市場38個,藍特商貿城(原為藍星商貿城,2003年改此名)為中南地區最大的建材專業市場,對外貿易企業由建區時期的空白發展到12傢,外貿出口達到3010萬美元。據統計:沙市區現有工商個體戶數2.97萬戶,從業人員99628人,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69.7億元,其中批發零售貿易總額業43.78億元。
沙市是湖北省有一定知名度的輕紡工業城市。曾先後培育了搖臂鑽床,“鴛鴦”牌床單,“荊江”牌熱水瓶、保溫杯,“沙鬆”牌電冰箱,“活力28”洗衣粉,“金蝶”地毯等一批國傢金、銀牌及名牌産品。1994年10月沙市設區後,區屬工業企業198 傢,無一大型企業,小型企業占90%以上,設備老化,不少企業資不抵債,嚴重製約着全區經濟發展。沙市區委、區政府把工業企業改革的突破口擺在調整經濟結構、組建企業集團上,對扭虧無望的企業,以民營化為主攻方向,按照“創造條件鼓勵發展,發揮優勢引導發展,提供服務幫助發展,製定政策規範發展”的32字方針,用改革的方式使其資産存量嚮優勢企業聚集,實行資産重組。至1995年底,全區共組建興鑫、岑春、正昌、牡丹、建材、藍星、荊威等9傢企業集團,1997~1998年,區委、區政府把工業企業改革的重心定位於建立現代企業制度,着力推行股份製改造。因企製宜,從盤活資産存量入手,通過開展以産權制度改革為基本內容的改製、兼併、聯合、租賃、承包、破産、拍賣等多種資産組合形式,增強企業活力,提高經濟效益。到2004年底,191傢企業通過不同改革形式,完成改製任務。全區93.17%以上的國有、集體企業退出公有序列,實現了民有民營,區域經濟基本民營化。同時在全區範圍內實施“工業興區、商貿活區”戰略,構建了以沙市經濟開發區為竜頭、連接立新、關沮、岑河、觀音當四個鄉鎮工業園的一區四園發展載體,全方位、寬領域地開展招商引資,初步形成了醫藥化工、機電汽配、紡織服裝、建材傢具、食品飼料五大主導産業。江漢精細化工、永貴機械、荊福汽配、金蝶地毯、通威飼料、天澤生物、神明汽配、東信藥業、聯昌紡織、萬樹集團等65傢規模企業落戶園區。2007年全區工業總産值43.66億元。
沙市襟江帶湖,水資源十分豐富,外靠萬裏長江,境內有長湖、豉湖等衆多湖泊,决定了沙市農業屬城郊特色型農業。依托市場,深度開發,着力發展城郊特色農業和現代農業、市場農業,按照佈局區域化、生産規模化、産品專業化的目標,突出無公害蔬菜、瓜果、水稻和優質水産、畜禽及速生林等特色基地建設,形成特種養殖、畜禽養殖、優質蔬果種植、平原林業四大農業板塊;進入21世紀後,采用公司加養殖戶的模式,投資1.56億元,建成占地6000餘畝的13個大型養殖基地;形成了以觀音壋為主,沿長湖分佈的8000畝養殖水面,2004年,水産品養殖面積已達4.65萬畝,水産養殖業逐步進入精養高産,名、優、特品種全面發展,以龜、鱉、鱘魚等為主的優質魚占水産總量的78%,漁業産值為4.57億元,占農業産值的47.91%,農民人年均收入的70%來自水産養殖。沙市現有耕地175181畝,已基本形成了生豬養殖、優質稻、“雙低”(低芥酸、低硫甙)油菜、蔬菜四大特色板塊,形成了一批特色專業村,2000年以來,創新公司、基地、農戶相互依托的利益聯動機製,發展壯大了一批有競爭力和知名度的農業産業化竜頭企業和市場品牌,提高了農民進入市場的組織化程度。建成市級農業産業化竜頭企業10傢,其中省級1傢,培育了“1116”水藕、“小鬍鴨”、“味之淵”及“大風車”食品等。
建區十年間,沙市區生産總值年平均增長速度保持在10.5%,財政年平均收入增長速度為13.3%。2007年,沙市區生産總值達117.4億元,財政收入3.63億元,是1995年財政的9.58倍,經濟結構不斷優化,三個産業的比重由1995年的9.3﹕43.1﹕47.6,調整為2004年的7.5﹕46.6﹕45.9
隨着經濟建設發展、社會事業進步,沙市區城鎮居民和農村農民收入平穩增長,生活質量日漸提高。沙市區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呈上升趨勢,1996年和2002年增幅最高,分別達到10.82%和19.61%。2007年比1995年增加了4661元,增幅達115%;1995~2007年,農民收入逐年增長,2007年比1995年增加2430元,增幅為112%。城鄉居民耐用消費品越來越多,檔次越來越高。消費結構發生變化,恩格爾係數1995年為51.6,2004年為38.8。服務性、消費性支出比重上升,消費熱點集中到教育、醫療、保健、休閑、娛樂五個方面。人民居住條件逐年改善,大部分城市職工擁有自己的住房,農民自建房面積增大,設施漸趨完善。2004年,全區人均住房面積已超過21平方米。
沙市地處楚文化的發祥地,積澱了衆多歷史古跡,有萬壽寶塔、章華寺、荊江亭等,也孕育了一代又一代的傑出人物,偉大愛國詩人屈原曾在沙市江瀆宮居住;明代首輔張居正,出生在沙市邊的江陵縣草市鎮,逝後葬於沙市荊沙村,沙市的太嶽路即以其號命名;民國首任司法部長張知本也曾在沙市大賽巷居住過;還有李兆竜、張計儲、彭祥麟等革命先烈,他們或生於斯、長於斯,或在沙市鬧過革命被反動勢力殘害,他們的鮮血染紅了沙市的土地。建國後,又涌現了一批知名人物,如“兩院”院士樊明武、王明庥、官春雲、葉聲華,中將何道泉,世界冠軍辜傢明、吉新鵬、喬婭,影視歌明星袁泉、曾黎、夢鴿等
成績屬於過去,面對未來,信心百倍。沙市人民將弘揚先人篳路藍縷的創業精神,堅持科學發展觀,同心同德,艱苦奮鬥,深化改革,擴大開放,促進發展,重振雄風,再鑄輝煌! |
|
萬壽寶塔
萬壽寶塔是第七代遼王朱憲節奉嫡母毛太妃之命,於嘉靖三十一年(公元1552年)為嘉靖皇帝祈壽而建,它依江傍水,自然風光得天獨厚。塔高七成,八角形,高達40餘米,塔身高出荊江大堤堤面20餘米,塔身外墻現還存漢玉佛像87尊,石牌102塊。登塔遠眺,南觀滔滔江水,北澉新城風光,東看旭日東升,西望三國古城。園內建有接待廳,怡壽軒、壽苑、九竜壁、長廊、望江亭、觀音閣、迎賓樓等建築。在萬餘株銀杏、臘梅、雪鬆、水杉、石榴、桂花等奇花異木的裝點下更是古韻悠遠,引人駐足。素有“萬裏長江第一磯”之稱的觀音磯,伸入江中二百多米,始建於南宋年間,頂承江流,保護江堤,化解荊江危險。觀音磯還留下1998年長江歷史最高的水位綫和1954年荊江分洪水位綫的歷史刻痕。1998年夏,長江全綫迎戰8次洪峰後,觀音磯旁修建“98抗洪紀念亭”這裏成了抗洪鬥爭勝利的紀念地。萬壽園已成為集文物古跡、長江防洪史跡為一體的特殊園林景點。
江瀆宮
江瀆宮位於沙市區江漢南路東側,這裏曾是我國偉大的愛國詩人屈原的故居和寫作詠讀的地方。其不朽名著《天問》就是在這裏問世的。江瀆宮內的“天問閣”因此而得名。
屈原,名平,出生郢都貴族家庭。楚懷王時任大臣左徒,因其富國強兵、聯齊製秦的政治主張遭令尹子蘭、上官大夫靳尚等人的反對讒毀,被貶為僅管楚國三大王族內部事務的“三閭大夫”,後又相繼兩次遭黜流放漢北和江南。因憂傷國事,發憤而作《離騷》,開創楚辭先河,在我國文學史上樹起了一座不朽的豐碑。他流放江南後,當得知秦將白起“撥郢”,國之將亡時,他懷着滿腔的哀怨和憤懣,以身殉國投汨羅江而逝。
屈原出生楚地,在楚國擔負要職近20年,他那憂國憂民的偉大愛國情操和曠世巨著,對我國乃至世界都産生了深遠的影響。1954年國際文聯理事會將這位偉大的文學巨匠列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人們世世代代的懷念他,每年農歷五月初五端午節祭祀他。楚地的人們更是尊崇有加,荊州古城附近曾先後建有四處三閭祠,江瀆宮便是其中之一。南宋嘉定六年重建江瀆宮時,殿內立有《重修江瀆宮記》石碑一塊,碑文中有“此宮相傳為三閭大夫故宅”的記述。1991年再度重修江瀆宮,主建築為三層閣樓式建築,天問閣紅墻緑瓦,氣勢恢宏。天問閣內底層立有三閭大夫塑像,其兩側的楹聯援引葉劍英元帥的詩句“行廉志潔泥無滓,一讀騷經一肅然”。這貼切的寫照,體現了人們對這位歷史文化巨人的由衷贊美之情。
關廟與春秋閣
荊州關廟與春秋閣,都是因關羽鎮守荊州後的紀念性建築。 關廟位於古城南門內,始建於明太祖洪武二十九年(公元1396年),原建築規模宏大,氣勢雄偉,與山西解州關祠、湖北當陽關陵並列為全國三大關公紀念聖地。荊州關廟後毀於侵華日軍的戰火。1985年國傢旅遊局等部門撥款在原址重建,曾改稱關公紀念館。重建的儀門懸挂有清乾隆禦錫的“澤安南紀”匾額。儀門後院內,兩側立有石碑,正面為重建關廟碑文,背面為隱喻關羽氣節的竹葉詩,正殿基本維持原關廟風貌,門首上方為清同治皇帝御賜匾額“威震華夏”。殿中塑有關羽夜讀春秋和關平、周昌侍立兩旁的塑像,上方懸挂清雍正御賜的“乾坤正氣”匾額。正殿後的庭院內有兩株參天古銀杏樹,為元末明初所植。另有清代碑刻一塊。後院為三義殿,塑有劉備、關羽、張飛三結義坐式像。
春秋閣原位於荊州城東郊金竜寺,建於清嘉慶年間,1931年重建於現沙市中山公園內東北隅。閣內供奉關羽拜讀《春秋》塑像,故名春秋閣。閣宇建在高大厚實的臺階之上,面闊三間,分上下兩層,上為閣、下為室。正面置有橫嚮石梯兩道,由此入閣。整座閣宇建築精巧,三面環水,緑樹掩映,似瑤臺瓊閣。該閣現為市文物重點保護單位。
文星樓
文星樓位於沙市區民主街沿江大道南側,緊傍荊江大堤,市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文星樓始建於康熙年間,位於荊江大堤內側。清代中期,遷建於現址。清同治三年(公元1864年)重建。文星樓為亭閣式建築,磚木結構,高約15米,樓四周成正方形,邊長約10米,閣門上刻“文星樓”三字,樓後有“同治甲子年夏季月重立”的題刻,樓下正殿有奎星神像。整座建築精巧玲瓏風格別具。 文星樓是科舉時代莘莘學子們祈求神靈保舉和如願之後叩謝神恩的場所。傳說上天主宰文道的星宿為二十八宿之一的奎星。舊時讀書人為求科舉仕途順暢亨通,每年春秋兩季應考之前,必來此虔誠拜謁奎星,祈求保佑;有幸及第者,亦必再來叩奎星的在天之靈。
荊江分洪紀念亭
荊江分洪工程紀念碑有毛澤東題詞:為了廣大人民的利益,爭取荊江分洪的勝利。周恩來題詞:要使江河對人民有利,紀念亭上有荊江分洪工程軍民功勳人物、勞動模範人名碑刻。 |
|
1996年,沙市區成立勘界工作領導小組,正式啓動勘界工作。2001年完成與相鄰縣、市、區的踏界、核界、勘定及資料歸檔工作。勘界確定沙市區與周邊界綫為:
沙市—荊州綫沙市、荊州綫涉及雙方5個鎮、3個街道辦事處。邊界綫由北嚮南從沙洋、沙市、荊州三縣區邊界綫交會點起,到沙市、荊州、公安三區、縣邊界綫交會點止,全長25.3公裏。界綫北端基本上以長湖和太湖港渠中心綫為界,南端多屬市區。兩個交會點之間的邊界綫上埋有界樁。
沙市—潛江綫沙市、潛江兩地行政區域界綫屬傳統習慣綫,雙方共涉及4個鄉鎮。邊界綫由北嚮南從沙洋、沙市、潛江三縣、區市邊界綫交會點起,到沙市、江陵、潛江三區、縣、市邊界綫交會點止。界綫基本上以中幹渠中心綫和農田為界,全長16.5公裏,界綫穿過宜黃高速公路。由於界綫短,兩交會點之間邊界綫上沒有埋設界樁。
沙市—公安綫沙市、公安兩地邊界綫共涉及雙方7個鄉、鎮、街道事處。邊界綫由北嚮南從沙市、荊州、公安三縣區邊界綫交會點起,到沙市、江陵、公安三縣區邊界綫交會點止,全長12.55公裏。邊界綫以長江航道中心綫為界,兩交會點之間邊界綫上沒有埋設界樁。
沙市—江陵綫沙市、江陵兩地邊界綫共涉及5個鄉鎮。邊界綫由西嚮東從沙市、江陵、公安三區、縣邊界綫交會點起,到沙市、江陵、潛江三區、縣、市邊界綫止,全長43.5公裏。因界綫不長,在兩交會點之間邊界綫上沒有埋設界樁。
沙洋—沙市綫 沙洋、沙市兩區邊界綫屬傳統習慣綫,雙方共涉及4個鎮。邊界綫由西嚮東,從沙洋、沙市、荊州三區邊界綫交會點起,到沙洋、沙市、潛江三區、市邊界綫交會點止,全長20.9公裏。由於邊界綫距離較短,兩個三交點之間沒有設立界樁,實地埋設界樁4個。 |
|
- n.: Shashi District
|
|
沙市 |
|
|
|
長沙市區 | 荊州市沙市區 | 沙市區婦幼保健院 | 荊州市沙市區委黨校 | 瀏陽市沙市區服裝二廠 | 荊沙市沙市區衛生防疫站 | 荊州市沙市區動物檢疫站 | 荊州市沙市區自學考試辦公室 | 荊州市沙市區職工教育培訓中心 | 荊州市沙市區中小學教師建教育中心 | |
|
|
中山路街道 | 聯合鄉 | 岑河鎮 | 崇文街街道 | 關沮鄉 | 觀音壋鎮 | 解放路街道 | 朝陽路街道 | 立新鄉 | 鑼場鎮 | 勝利街街道 | 西湖管理區 | 沙市農場 | 勝利街道 | 觀音當鎮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