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地圖 |
|
|
郵編:441100 代碼:420607 區號:0710
拼音:Xiāng Yáng Qū 英譯:Xiangyang District
襄陽區位於湖北省西北部,漢水中遊,東經111°44′-112°23′、北緯31°46′-32°28′。東接棗陽市,西接老河口市、𠔌城縣、南連宜城市、南漳縣,北與河南省的鄧州市、新野縣、唐河縣接壤。總面積2306平方千米,總人口101萬人(2007年末)。全區轄14個鎮:張灣鎮、竜王鎮、石橋鎮、黃集鎮、夥牌鎮、古驛鎮、朱集鎮、程河鎮、雙溝鎮、張傢集鎮、黃竜鎮、峪山鎮、東津鎮、米莊鎮。區政府駐張灣鎮。
地處鄂西北山地與大洪丘陵交會地帶,地勢由四周嚮中部緩緩變低。北部為波狀土崗地,南部為低山後陵區,中部為漢江和唐、白、滾、清河衝積平原。有漢江、唐河、白河、唐白河、滾河、清河、淳河七大水係,共有大小河流82條;唐、白、青、滾4河呈扇狀入漢江。全區崗地面積占總面積的65.8%,低山丘陵占13%,沿江河衝積平原占21.2%。年均溫15.9℃,年降水量878毫米。礦産資源主要有白雲石、膨潤土、硅石、錳等。
工業有機械、電力、建材、化工、陶瓷、紡織、食品等門類。農作物有小麥、水稻、玉米,盛産芝麻、花生、棉花、煙葉。漢丹、焦柳、襄渝三條鐵路,孝襄、襄十、許樊、襄荊四條高速公路,以及316、207國道過境。水運以漢江為主,襄樊機場位於境內。名勝古跡有隆中國傢重點風景名勝區(三顧堂、武侯祠、木馬車、六角井等古跡遺址),鹿門寺國傢森林公園,九天娘娘洞,春秋戰國時期古遺址鄧城,朝陽城,三國關羽水淹七軍鏖戰崗,明代古墓群九女塚等。 |
|
襄陽縣建縣於西漢初年,以縣治位於襄水之陽而得名。新莽時曾一度改稱“相陽”,東漢復稱襄陽。漢屬荊州刺史南郡,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屬襄陽郡;東晉時,因雍州(今陝西一帶)人避難流入襄陽等地,為安置流民,孝武帝於太元十四年(公元389年)以襄陽為中心僑置雍州;以後或屬襄陽郡,或屬襄州,至宋屬襄陽府,元屬襄陽路,明初屬襄陽府,民國初年屬襄陽道,民國16年(1927年)廢道後,縣直屬於省,民國17年(1928年)屬鄂北行政公署,民國21年屬第八行政督察區,民國25年改屬第五行政督察區。其間1930年7月至1932年6月,中國共産黨在黃竜壋一帶建立了襄陽縣蘇维埃政權,屬鄂豫邊區領導。1948年1月,襄陽縣愛國民主政府成立,屬桐柏行政區公署第三專署及漢南辦事處。1949年2月,屬湖北省襄陽行政區專員公署。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屬湖北省襄陽專員公署(1968年8月改稱襄陽地區革命委員會,1978年改稱襄陽地區行政公署)。1983年10月,屬湖北省襄樊市。
1997年,襄陽縣面積3232平方千米,人口131.8萬,轄20鎮8鄉:雙溝鎮、太平店鎮、牛首鎮、黃集鎮、張灣鎮、竹條鎮、竜王鎮、石橋鎮、黑竜集鎮、夥牌鎮、古驛鎮、黃渠河鎮、朱集鎮、程河鎮、張傢集鎮、黃竜鎮、峪山鎮、東津鎮、歐廟鎮、泥咀鎮、朱坡鄉、肖集鄉、馬集鄉、埠口鄉、方集鄉、王河鄉、法竜鄉、新集鄉。縣政府駐張灣鎮。
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全縣總人口1289584人(24個鎮、4個鄉),其中:張灣鎮152391 人,竹條鎮37711人,牛首鎮40210人,太平店鎮66873人,竜王鎮35833人,石橋鎮36149人,黑竜集鎮31330人,黃集鎮51947 人,夥牌鎮48191人,古驛鎮30148人,黃渠河鎮39295人,朱集鎮62662人,埠口鎮30138人,程河鎮33884人,雙溝鎮86456 人,張傢集鎮51652人,黃竜鎮42435人,方集鎮18037人,峪山鎮32112人,東津鎮55258人,歐廟鎮60516人,法竜鎮39042 人,新集鎮28392人,泥咀鎮45180人,朱坡鄉23632人,肖集鄉28894人,馬集鄉25107人,王河鄉42573人,湖北化纖13536 人。
2001年底,經國務院批準,撤銷襄陽縣,成立襄樊市襄陽區。
2004年底,襄陽區總人口1056936人。轄14個鎮,20個居委會、437個村委會:張灣鎮、東津鎮、雙溝鎮、張傢集鎮、嶼山鎮、黃竜鎮、程河鎮、朱集鎮、古驛鎮、夥牌鎮、黃集鎮、石橋鎮、竜王鎮、米莊鎮。
2005年底,襄陽區轄14個鎮。共有34個居委會、421個村委會。 |
|
襄陽區轄張灣、竜王、石橋、黃集、夥牌、古驛、朱集、程河、雙溝、張傢集、黃竜、峪山、東津13個鎮(不含襄樊市高新技術開發區代管的米莊鎮),1個省級經濟技術開發區,1個鹿門風景名勝區,438個村委會,12個居委會,3087個村民小組。 |
|
2006年,襄陽區年報總人口999941人,其中,男性人口512692人,女性人口487249人,人口密度為434人每平方公裏。 |
|
襄陽區位於鄂西北,地處漢水中遊,東臨棗陽,東南與宜城交界,西北接老河口,南與襄樊市襄城區隔漢水相望,北與河南省的鄧州、新野、唐河接壤。區人民政府駐張灣鎮。距省會武漢市347公裏(公路)。地形由四周嚮中部緩緩變低,形成漢水夾道嚮南敞開的不完整盆地。北部是秦嶺和伏牛山支尾的交接地帶,為波形黃土崗地,坡度多為10度左右,高差10至30米,屬有名的“鄂北崗地”的一部分;中部為漢水、唐河、清河、滾河諸河流衝積平原;南部是大洪山和荊山餘脈延伸的低山丘陵。襄陽屬亞熱帶季風型大陸氣候過渡區,處於南北分界綫上,氣候優兼南北,四季分明,降水適中,雨熱同季。歷年平均氣溫,襄北15.3℃,襄南15.8℃;極端最低氣溫,襄北零下17.7℃,襄南零下14.8℃;極端最高氣溫,襄北41℃,襄南42.5℃;歷年各月平均相對濕度,襄北74%,襄南76%。一般春、夏季多東南風,秋、鼕季多西北風。常出現寒潮大風和雷雨大風。年平均降雨量878.3毫米,最多為1251.1毫米,最少為564.2毫米。大致是南部大於北部,東部大於西部;夏最多,鼕最少,春略多於秋。一年中,降水集中在4—9月,占76%左右;7月份最多,12月份最少。主要災害類型為水災、旱災、竜捲風、冰雹等。年平均無霜期,襄北為237天,襄南為245天。 |
|
旅遊景點:國傢森林公園鹿門寺風景區:鹿門山位於襄陽城東南15公裏,原名蘇嶺山,東漢建武中,習鬱立神祠於山北麓,刻二石鹿夾神道口,因而人稱神祠為鹿門寺,蘇嶺山隨之改名為鹿門山。該寺西晉時曾改名萬壽宮,又名萬壽禪寺;漢末襄陽名士龐德公不受刺史劉表數次延請,攜其妻棲隱鹿門。後來,山東麓遂建有龐公祠。唐代孟浩然、皮日休也相繼在此隱居,山上有孟浩然歸隱處和皮日休書屋。因此,唐以後有“鹿門高士傲帝王”之說。鹿門寺原先規模宏大,工藝精巧,古樸雅緻,故歷代常有名僧來此主持佛事。北宋政和年間最為興盛,當時有佛殿、僧寮、齋堂、方丈室共500餘間。在寺後200米遠的山腰處有一口八角井,又稱八卦井,井下泉水往下暗流20餘米,又匯一泉稱天坑,也稱恬靜;再往下暗流,經一天然石洞,洞中鐘乳石紛多,有一大石塊嚮外伸出尺許,泉水順此石突然懸空傾泄,散如珠,垂如簾,稱暴雨池。泉水再流至寺門前,從兩個石雕的竜口中噴入龐公洗鉢池,晝夜不停。1992年被定位國傢森林公園。近年來,經過修復、重建、新建,形成了“三區五綫”的遊覽新格局。三區即“山門翠薇景區”、“園林風光景區”、“鹿門名勝風景區”;五綫即“山門係列遊覽綫”,包括山門牌坊、伏虎碑亭、月牙橋、虎穴、黑白石林等景點;“九園園林風光遊覽綫”,包括牡丹園、植物園、動物園、盆景園、櫻花園、櫻桃園、梅園、柿園、竹園、等景點;“佛殿遊覽綫”,包括佛殿、過殿、廂房、山門、聰明泉、竜泉池、天井、八角井、望江亭等景點;“龐公係列遊覽綫”,包括文物陳列館、孔明拜師堂、浩然墓、龐公製藥洞、漢樓、漢房等景點;“浩然係列遊覽綫”,包括浩然讀書屋、三高祠、碑廊、和尚塔、浩然亭等景點。
文物古跡:襄陽區有省級文物保護單位5處,分別為:朝陽城遺址、楚王城遺址、鹿門寺、水星臺、“湖廣北界”碑,市級文物保護單位2處,分別為:祖師爺像、鳳凰咀遺址。館藏國傢一級文物有獸紐素面鏡、圜底扁足竪耳圓穿大鐵鼎。其中,獸鈕素面鏡為唐代用品,直徑21釐米,緣寬1.6釐米,鏡面圓整平滑,鏡背略內凹,獸形鈕,獸腹中有一穿孔,無座,鏡緣凸起呈尖唇,內區有三圈凸弦紋,重量2400剋。1989年在黃竜鎮陳崗村徵集,1994年1月由省文物鑒定專傢組鑒定為國傢一級文物;圜低扁足竪耳圜穿大鐵鼎為宋代用品,口徑88釐米,通高83釐米,耳高17.5釐米,圓穿直徑11釐米,腹深44釐米。尖唇,多沿,鼓腹,圜底,最大直徑在腹中部,竪耳有一仿銀錠圓穿,扁足。1993年4月在石橋鎮莊闊村收交。1994年1月由省文物鑒定專傢組鑒定為國傢一級文物。
革命勝地:1、紅二十六師師部舊址:位於黃竜鎮境內,1930年5月29日,農民自衛軍鄂北總隊在太山廟整編,正式成立“中國工農紅軍第九軍第二十六師”,餘益庵任黨代表,張香山、謝耀武任正副師長,趙英任政治部主任,師部設在月兒衝馬槽嶺,後因革命低潮時,建築物被破壞,現已無任何遺物。1984年被市人民政府公佈為文物保護單位。2、襄陽縣蘇维埃政府舊址:位於峪山鎮姚崗村,1930年7月,襄陽縣蘇维埃政府在此成立,下轄4個區,20多個鄉。主席趙英,黨代表朱佑文。1931年12月,圍剿襄棗宜蘇區的國民黨五十一師占領並燒毀了縣蘇维埃所在地姚崗村全部建築物。1984年被市人民政府公佈為文物保護單位。 |
|
襄陽歷史悠久,物華天寶,人傑地靈,名人輩出。東漢時期,有著名隱士、諸葛亮之師龐德公,與諸葛亮齊名、人稱“風雛”的龐統,著名將領習珍、習禎、蔡瑁、楊儀、廖化、張悌等。東晉時,有著名的史學家習鑿齒。北齊時,有“昭明太子”蕭統。南朝時有著名高僧慧達、慧曠。隋朝時,有名將羅藝,高僧法琳、法喜。唐朝時,有著名詩人杜審言、孟浩然、杜甫、張繼、皮日休、杜易簡、張子容、柳識。北宋時,有著名的書法傢米芾、米友仁,著名女詞人魏玩。清朝時,有著名的白蓮教起義領袖王聰兒、宋之清、齊林、姚之富、高均德、王廷詔等,還有翰林院編修、文淵閣大學士單懋謙,紅巾軍起義首領郭大安、高二先、馮三典等。清末有辛亥武昌首義領導人之一劉公,辛亥志士雷炳焜、鄭江顥、潘公復等。
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襄陽人民為了新中國的建立,付出了巨大的犧牲,僅有名可查的烈士就有857名。有早期傳播馬列主義,1926年加入中國共産黨的董曦轡,有中國工農紅軍第九軍二十六師的創建者和領導人謝耀武、趙英,有新四軍六師參謀長兼第十六旅旅長羅忠毅和抗日女英雄楊威。襄陽還為新中國培養了一批高級幹部,如曾經擔任過中共滿洲省委書記、建國後任中央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司長的李實,曾任湖北、廣東省委書記的王全國,國傢計委副主任周仲英,北京大學黨委第二書記、副校長馬適安,著名的作傢、文藝評論傢、文化部顧問陳荒煤,郵電部副部長彭洪志等。著名人物還有我國著名藥物化學家、九三學社常委薛愚,國傢運動健將、獲全國第五屆運動會舉重金牌的劉宗友,亞運會賽艇金牌得主周秀華;全國第八屆“梅花奬”得主李喜華;全國勞動模範姬建強;全國三八紅旗手陶桂芬;全國五一勞動奬章獲得者魏傢讓;全國優秀人民警察張光新;共和國衛士餘愛軍;全國先進工作者鬍顯珍。此外,還有國民黨上將朱綬光,原臺灣“外交部長”朱撫鬆等。 |
|
劉備三訪諸葛亮 漢獻帝建安十二年(207年)鼕,劉備前往隆中草廬三次拜訪諸葛亮,諸葛亮分析了當時的政治、軍事形勢,嚮劉備提出了三分天下、聯吳抗曹的戰略,即著名的《隆中對》。
韓夫人築城 晉孝武帝寧康三年(375年),前秦苻丕進攻襄陽,守將朱序之母韓夫人率城中婦女在城墻單薄的西北角築起新城,擋住秦軍,後人稱此城為“夫人城”。
李自成建立大順國 明崇禎十五年(1642)年,農歷12月,李自成進駐襄陽,改稱襄陽為襄京,建立義軍政權,國號大順。
紅巾軍起義 鹹豐六年(1856年)農歷8月,高二先、範二娃、馮三典等率衆在竹條鋪舉行起義,好稱紅巾軍。義軍取樊城,攻襄陽,後轉戰鄂、豫兩省二十餘州縣,給清統治者以沉重打擊。
襄陽光復 宣統三年(1911年)武昌起義後,11月30日張國荃、黃仁炎率光化義軍自小北門入城,襄陽光復。
蕭楚女來襄宣傳革命 1921年和1923年,蕭楚女先後兩次到襄陽傳播馬列主義,宣傳新文化,播下革命火種。
襄陽縣蘇维埃政權建立 1930年7月,縣蘇维埃政權在黃竜壋建立。次年鼕,國民黨鄂北蘇區發動“圍剿”。縣長趙英、黨代表朱佑文被叛徒出賣,在武昌遇害,縣蘇维埃政權遭破壞。
襄陽解放 1948年1月襄北解放,襄陽縣愛國民主政府在古驛鎮張坡村建立。同年7月2日至16日,人民解放軍攻打襄陽,歷時半月,活捉國民黨將領康澤,襄樊獲得解放。1950年5月1日,襄樊市人民政府建立,市、縣分治。
襄陽撤縣建區 2001年8月31日,國務院批準撤銷原襄陽縣建製,成立襄陽區。2001年12月29日,襄樊市人民政府正式宣佈:撤銷襄陽縣、與襄樊市合併,設立襄陽區。將襄陽縣17個鎮分別劃入襄城區、樊城區以及新成立的襄陽區。具體劃分如下:歐廟、泥嘴2個鎮劃給襄城區;牛首、太平店2個鎮劃入樊城區;張灣、東津、峪山、黃竜、張傢集、雙溝、程河、朱集、古驛、黃集、夥牌、石橋、竜王以及原樊城區的米莊鎮(由襄樊市高新技術開發區代管)等14個鎮新組建為襄陽區,襄陽區政府駐地為原襄陽縣政府所在地。建區後,下轄13個鎮,版圖面積2400平方公裏,443個村,17個居委會,總人口1001409人。 |
|
- n.: Xiangyang District
|
|
襄陽 |
|
泗洪縣 | 行政區劃 | ????業公司 | 襄城區 | 樊城區 | ????務管理局 | 湖北 | 襄樊 | 文化 | 民間音樂 | |
|
|
襄樊市襄陽區 | 襄陽區獸防站 | 襄陽區動檢所 | 襄陽區第二中學 | 襄陽區第三中學 | 襄陽區第一中學 | 襄陽區第五中學 | 襄陽區????務管理局 | 襄陽區衛生防疫站 | 襄陽區雙溝鎮一中 | 襄陽區雙溝鎮二中 | 襄陽區程河鎮中學 | 襄陽區黃竜鎮中學 | 襄樊市襄陽區人民醫院 | 襄樊市襄陽區第一高級中學 | 襄樊市襄陽區中醫院 | 中共襄樊市襄陽區委黨校 | 襄陽區程河鎮埠口中學 | 襄陽區石橋鎮黑竜村中學 | 襄陽區古驛鎮第三中學 | 襄陽區古驛鎮第二中學 | 襄陽區張傢集鎮中學 | 襄陽區張灣鎮劉集中學 | 襄陽區供銷社職工學校 | 襄陽區古驛鎮第一中學 | 襄陽區張灣鎮第二中學 | 襄陽區成人中等專業學校 | 湖北省農業廣播電視學校襄陽區分校 | |
|
|
竜王鎮 | 黃竜鎮 | 夥牌鎮 | 古驛鎮 | 石橋鎮 | 雙溝鎮 | 張灣鎮 | 黃集鎮 | 朱集鎮 | 東津鎮 | 峪山鎮 | 程河鎮 | 張傢集鎮 | 米莊鎮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