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地圖 | | | 371602 | | 濱城區是一座新興城市濱州市的中心城區,地處黃河下遊魯北平原。東鄰東營市,西接惠民、陽信兩縣,北連沾化縣,南接博興、高青二縣。面積1040平方公裏,總人口60萬。是濱州市委、市政府駐地,也是全市的政治、經濟、文化和信息中心。濱城區地勢西南部偏高,黃河從市區南端穿境而過,氣候屬溫帶季風氣候,大陸性較強。四季分明,日照充足,年平均氣溫12.5°C,年平均降水量583.2毫米。黃河過境流量1500立方米/秒。 濱城區1990年被評為全國"十佳"衛生城,1992年順利通過國傢衛生城市鑒定。被譽為黃河三角洲上的一顆明珠。 | | 濱城區資源豐富 有可利用土地 118.6 萬畝,其中耕地68萬畝,近25萬畝的荒地、荒灘、荒塗資源有待綜合開發。黃河橫貫境內38.5公裏,徒駭河縱貫南北,市區內有大中型水庫4座 ,水資源充足,能確保全區生産、生活用水。石油、 天然氣資源藴藏豐富,是勝利油田的重要産區。
交通便利 濱州黃河大橋,黃河二橋,濱州公鐵兩用特大橋是連接蘇、魯、京、津的重要交通樞紐,濱博高速公路、 205國道、220 國道構成了高等級公路框架。距濟南機場130公裏,距青島機場、港口250公裏。濱州至埕口鐵路、萬噸級港口黃驊港正在建設。2007年12月28日上午9點30分,一列滿載貨物的列車,在“東風12”型機車牽引下,經由濟南鐵路局淄東綫小營站駛入濱港鐵路一期工程,小營—濱州—沾化區間,結束了濱州“城區”在山東省十七個市中無鐵路的歷史。過去若幹年,濱州鐵路由於黃河的阻隔,到濱州郊區小營站為止就無法穿越黃河走進城區,這次小營-沾化區間的貫通,標志着濱港鐵路一期工程的正式竣工。
工農業發達 濱城區是國務院批準的對外開放城市之一, 初步形成了以紡織、輕工、化工、食品、機械、建築為主的六大産業,擁有大中型企業13,已培育起以亞光紡織、春曉、黃河紙業、裕華實業、環宇紡織等企業為主的骨幹企業群。有亞光、春曉2個省級名牌 , 出口産品有紡織、化工、棉花、糧食、工藝品等13大類,100多個品種。濱城區屬溫帶季風大陸性氣候,主要農作物有棉花、鼕棗、小麥、玉米、水稻。濱城區是農業部確定的優質棉基地區。同時,有萬畝韭園、2萬畝桑園。雁來紅牌鼕棗被稱為天下奇果,已成為國內知名品牌。
基礎設施、服務業完善 市區內有管道燃氣公司2,熱電廠4,自來水廠2, 近5年完成固定資産投資55億元,農村電網改造、國傢糧食儲備庫等重點項目完成。小營鎮、濱北鎮成為省級中心鎮。商業、物資、供銷、金融、保險業發展迅速 , 建有副食品、服裝、蔬菜、建材等大型批 發市場8處,是魯北重要的物資集散地。有省旅遊局驗收的四星級、三星級酒店數傢。有大型百貨連鎖超市數傢 ,2002年商業零售額,14.8億元。
招商引資 近幾年,,全區新建三資企業36,實際利用外資 8000 餘萬美元,2003 年是全區的" 招商引資年",來濱城區投資的外資企業土地無償使用,稅收在執行國傢及省市優惠政策的基礎上又加大了優惠力度,另外, 在涉外政務公開、收費、投訴、工作用車、年檢、收費等方面建立了完善的規章制度。 | | 濱城區轄11個街道、2個鎮、2個鄉:市中街道、市西街道、北鎮街道、市東街道、彭李街道、濱北街道、裏則街道、小營街道、梁纔街道、杜店街道、沙河街道、舊鎮、堡集鎮、尚集鄉、單寺鄉。其中,杜店街道、裏則街道、沙河街道由濱州經濟開發區管理。 | | 五代置濱州。《太平寰宇記》:“濱州治渤海縣,以在渤海之濱為名。”1913年設濱縣。1982年設濱州市。2000年改設濱城區。
商、周時期屬薄(蒲)姑地。秦屬齊郡。西漢武帝年間置濕(漂)沃縣,屬青州刺史部千乘郡,治濕沃城(《中國歷史地圖集》標註當在今濱城鎮西莫李傢、周傢集一帶)。南北朝時期徙濕沃縣治亂城(今北鎮附近),公元596年(隋開皇十六年)改濕沃為蒲臺縣,因境內有蒲臺(今名秦臺)而得名,仍治亂城。唐朝,688年(垂拱四年)析蒲臺、厭次置渤海縣(治所在濱城東4O裏。天寶五年移治李邱村,今濱城北垣外)。後周顯德三年(956年),置濱州,領渤海、蒲臺二縣。1368年(明洪武元年)撤銷渤海縣將其屬地直隸於濱州。1734年(清雍正十二年)濱州降為不領屬縣的散州。1913年(民國二年)改濱州為濱縣。1958年12月8日撤濱縣並入惠民縣。1961年恢復濱縣建置。
1982年8月2日,析濱縣北鎮、博興縣小營人民公社和蔡寨人民公社朱全鎮管理區設立濱州市,置1鎮3鄉3個辦事處。1987年2月25日,撤銷濱縣,將其行政區域並入濱州市。
2000年6月10日,國務院批復同意撤銷濱州地區和縣級濱州市,設立地級濱州市;設立濱州市濱城區,以原縣級濱州市的行政區域為濱城區的行政區域,區人民政府駐黃河六路530號。2001年1月正式挂牌。
1989年12月22日,將高青縣的舊鎮劃歸濱州市。
1993年9月11日,撤銷郭集鄉,以原郭集鄉的行政區域和梁纔鄉的宋黑、方傢、崔魏傢、崔貨郎、周馬、王花、官莊、孫傢樓8個自然村設立市東街道辦事處。
1995年11月27日,撤銷彭李鄉,設立彭李街道辦事處。
1998年3月10日,撤銷蒲城鄉,設立蒲城街道辦事處(魯政函民字6號)。
2000年,濱城區轄6個街道、6個鎮、5個鄉:市東街道、市中街道、市西街道、彭李街道、北鎮街道、蒲城街道、濱城鎮、杜店鎮、裏則鎮、堡集鎮、小營鎮、舊鎮、張集鄉、梁纔鄉、楊集鄉、尚店鄉、單寺鄉。 根據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600883人,各鄉鎮人口: 市中街道 40838 市西街道 50515 北鎮街道 42474 市東街道 42388 彭李街道 28529 蒲城街道 14952 濱城鎮 42511 杜店鎮 55925 裏則鎮 43371 堡集鎮 41766 小營鎮 37298 舊鎮鎮 28188 楊集鄉 19100 尚店鄉 31528 張集鄉 25252 單寺鄉 24995 梁纔鄉 31253 。
2001年底,原濱城鎮和張集鄉合併為濱北鎮。
截至2002年12月31日,濱城區轄6個街道、6個鎮、3個鄉:市東街道、彭李街道、市西街道、市中街道、北鎮街道、蒲城街道、濱北鎮、裏則鎮、堡集鎮、小營鎮、舊鎮鎮、尚集鄉、單寺鄉、梁纔鄉、杜店鎮。(其中杜店鎮實際上由濱州經濟開發區管轄)。
2003年11月3日,濱城區將尚集鄉的王木匠、張八寨、牛傢廟、張念佛、大河於、宋傢、大尚傢、東尚傢等8個村劃歸杜店鎮管轄;將尚集鄉的新莊村、於傢廟、南石傢、大河孫、大河盧、大河王、大河劉、大河姚等8個村劃歸彭李街道辦事處管轄。
濱城區總面積1041平方千米,總人口621966人。轄9個街道、3個鎮、2個鄉,全區共有20個社區、94個居委會、850個村委會,807個自然村。
市東街道 面積30.39平方千米,人口39667人。轄3個社區、22個居委會、4個村委會,4個自然村。辦事處駐渤海五路754號,郵編3370034。
市中街道 面積25.69平方千米,人口68952人。轄4個社區、18個居委會、14個村委會,14個自然村。辦事處駐黃河二路686號,郵編256600。
市西街道 面積7.8平方千米,人口50235人。轄4個社區、16個居委會。辦事處駐渤海十路561號,郵編256600。
彭李街道 面積18.75平方千米,人口34747人。轄3個社區、18個居委會。辦事處駐渤海六路513號,郵編256601。
北鎮街道 面積7.5平方千米,人口49224人。轄6個社區、19個居委會、3個村委會,3個自然村。辦事處駐黃河三路692號,郵編256600。
濱北街道 面積172.7平方千米,人口67370人。轄154個村委會,142個自然村。辦事處駐梧桐四路69號,郵編256651。
裏則街道 面積94.33平方千米,人口45479人。轄97個村委會,83個自然村。辦事處駐裏則,郵編256656。
小營街道 面積83.61平方千米,人口37895人。轄1個居委會、79個村委會,78個自然村。辦事處駐小營竜騰六路,郵編256623。
梁纔街道 面積74.34平方千米,人口32085人。轄74個村委會,74個自然村。辦事處駐梁纔,郵編256658。
堡集鎮 面積99.76平方千米,人口44291人。轄77個村委會,75個自然村。鎮政府駐堡集村,郵編256653。
舊鎮 面積69.26平方千米,人口44291人。轄74個村委會,67個自然村。鎮政府駐舊鎮村,郵編256660。
尚集鄉 面積119平方千米,人口44285人。轄107個村委會,104個自然村。鄉政府駐尚店村,郵編256655。
單寺鄉 面積133.64平方千米,人口20836人。轄50個村委會,45個自然村。鄉政府駐單傢寺村,郵編256606。
杜店鎮 面積107.678平方千米,人口57807人。轄117個村委會,117個自然村。鎮政府駐黃河二路399號,郵編256606。
2005年,撤銷杜店鎮,以原杜店鎮的行政區域設立杜店和沙河2個街道辦事處。區劃調整後,濱城區轄11個街道、2個鎮、2個鄉。 | | - n.: Bincheng District
| | 濱城 | | 濱城區實驗小學 | 濱州市濱城區區委黨校 | 濱城區街道辦事處防保站 | 濱州市濱城區衛生防疫站 | |
| | 舊鎮鎮 | 濱北鎮 | 尚店鄉 | 小營鎮 | 市西街道 | 市東街道 | 堡集鎮 | 單寺鄉 | 市中街道 | 北鎮街道 | 小營街道 | 沙河街道 | 杜店鎮 | 裏則鎮 | 梁纔鄉 | 杜店街道 | 尚集鄉 | 彭李街道 | 濱北街道 | 裏則街道 | 梁纔街道 | 市中辦事處 | 市西辦事處 | 北鎮辦事處 | 市東辦事處 | 彭李辦事處 | 蒲城辦事處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