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轄區 : 中國 >山東 >臨沂 > 蘭山區
顯示地圖
目錄
行政區劃代碼
  371302
基本概況
  臨沂市轄三區九縣。分別是:郯城、蒼山、莒南、沂水、蒙陰、平邑、費縣、沂南、臨沭九縣以及河東區、羅莊區和蘭山區。總人口1000萬,臨沂市是山東省面積最大、人口最多的一個市。 其中:蘭山區位於山東省東南部,東經118°,北緯35°,是中共臨沂市委、市政府所在地,是魯東南的政治、經濟、文化、商貿中心。全區總面積650平方公裏,轄3個辦事處、8個鄉鎮,440個村居,總人口87萬人(2003年)。
  區人民政府駐地郵編:276002。代碼:371302。區號:0539。拼音:Lanshan Qu。
  蘭山區的歷史悠久,文化源遠流長。蘭山區駐地臨沂城已有2490多年的歷史。是“書聖”王羲之、“至孝”王祥的故鄉,素有“魯南古城秀,琅琊名士多”之美譽。1972年在銀雀山漢墓出土的《孫子兵法》、《孫臏兵法》竹簡為建國以來我國十大考古發現之一。在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時期是著名的革命根據地。境內名勝古跡衆多,華東革命烈士陵 園、銀雀山漢墓群、王羲之故居等都坐落在這裏。
  蘭山區的山水壯麗多姿,鐘靈毓秀。境內河流縱橫,風光秀美,雨量充足,氣候溫和,年平均降雨量880毫米,平均氣溫為13.3℃,全年無霜期200天。
  蘭山區的地理位置優越,交通四通八達。京滬高速公路與亞歐大陸橋鐵路在這裏交匯。日東高速公路和東部沿海鐵路穿越區境。205國道、327國道和數條省際幹道縱橫相連。距日照、嵐山、連雲港三大港口100多公裏。距青島港200多公裏,距臨沂飛機場僅5公裏,現已開通20多個城市的航班。具有立體化的海陸空交通優勢。
  蘭山區委、區人民政府駐地臨沂城,東西長6.5公裏,南北長6.3公裏,面積41平方公裏。是沂蒙山區政治、經濟、文化中心,省級歷史文化名城,國務院批準的對外開入城市,也是臨沂市委、市人民政府所在地。
自然地理
  蘭山區有平原和丘陵兩種地形類型,平原為主。北部、西部為丘陵,屬魯中南山地的南緣,海拔在80米至250米之間。臨沂市人民廣場艾山為全區最高峰,海拔254.6米。中部及東南部為山前衝洪積平原,海拔在80米至150左右。整個地勢西北高、東南低,傾傢斜度為3-5。
  地貌形態為兩大區:一是構造剝蝕低山丘陵區,二是剝蝕堆積平原區。前者由單斜山地和部分山間𠔌地組成,成嚮間平行排列,是在構造基礎上,經過流水風化等外力剝蝕作用而形成的。後者是在基岩剝蝕的基礎上,由第四紀衝洪積而成,面積羅廣,地面坡度小。
  蘭山區境北、西部多山,均為沂蒙山脈餘脈,大致分為3支:北支起自蒙山,入境後為芒山、鐵山、尖山、磨山、桃花山、鳳凰山、茶山等;西支與費縣、蒼山縣山脈相接,自北而南為艾山、鐵牛山、臥虎山、霧平山等;南支 金雀山、銀雀山,嚮南與羅莊區的鐵礦山、太雲山、大柱山連成一脈。
  境內有沂、 涑、蒙、柳青、孝、陷泥河等大小河流10餘條。均屬淮河流域的沂沭四水係,流嚮自北而南或自西而東,水量較充足。
氣候狀況
  屬暖溫帶季風區半濕潤大陸性氣候,光照充足,雨量充沛,氣候適宜,四季分明。春季回暖迅速,少雨多風,空氣乾燥。夏季溫高濕大,雨量集中,為全年降水最多季節。秋季氣溫下降迅速,降水變率較大。鼕季寒冷乾燥,雨雪稀少,嚴寒期較長。年均降水量790-920毫米。氣溫歷年平均13.3℃,7月最高,1月最低。地面溫度歷年均為15.3℃,日照時數為2357.5小時,日照百分率為55%。無霜期平均202天。春季多東北風,秋與鼕季多北、東北風,夏季多東、東南風。年平均風速2.6米/秒。風力大於8級的大風,纍年平均出現20天。
  本區屬於暖溫帶季風區半濕潤大陸性氣侯,光照充足,雨量充沛,氣候適宜,四季分明。
  氣溫:歷年平均氣溫為13.3℃,極端最高氣溫40℃(1951年6月20日),極端最低氣溫零下16.5℃(1969年2月6日)。歷年春季平均氣溫為13℃,夏季為25.3℃,秋季為14.6℃,鼕季為0.1℃。月氣溫以1月最低,7月最高。平均氣溫年較差為27.7℃,日較差為10.2℃。平均初霜期在10月20日—25日,初霜最早在10月上旬(1956年李官鄉),最晚在11月上旬,終霜最早在3月中旬,最晚在5月5日(1961年李官鎮),無霜期為平均202天。結冰最 早為10月27日(1958年),最晚為4月12日(1953年),結冰平均為98天。
  日照:年平均日照為2357.5小時,日照時數為5.6月最多,2月最少。光照可滿足農作物生長季節需求。
  降水:本區纍年平均降水量880.2毫微米。最多降水年1417.3毫米(1060年),最少年539.5毫米(1981年)。7、8月降水最多,1月降水最少。月最大降水量為704.1毫米(1957年7月),日最大降水量為257.7毫米(1974年8月13日)。雨季一般始於6月下旬,9月初結束。平均降雪初日為12月上旬,終日為3月中旬,最早降雪初日在11月8日(1959年),最晚終日在4月28日(1965年)。
  氣壓:月平均最高氣壓為1018百帕(1月),最低氣壓為994.5百帕(7月)。纍年極端最高氣壓為1037.9百帕(1970年1月5日),極端最低氣壓為981.5百帕(1963年6月25日)。
  風率:本區春季多東北風,最大風速4.6米/秒,為年平均風速最大季節;夏季多東風、東南風,風速偏小;秋、鼕兩季多北風。風力大於8級者,纍年平均20天左右。
自然資源
  蘭山區自然資源豐富,對工農業及其他各行業的發展,具有十分優越的條件:
  (一) 土地資源。境內多平原,耕地面積43.06萬畝,適宜發展優質、高産、高效 農業和林牧果業。
  (二)水資源。自産水年均總量2.8億立方米。沂、枋、涑等地表水年徑流量近20億立方米,但年際、季節、地區分配不平衡,利用率較低,多年平均為2.3億立方米。地下水年均總儲量為6.2億立方米,可開採量為1.7億立方米,水質較好,是工農業生産和生活用水的重要來源。
  (三)礦産資源。礦産資源:已探明的礦産資源有30多種,分為金屬、非金屬兩大類。金屬類有金、銅、鋁、鐵、鈷、鋅、錳等,大部係復合共生礦床。金、銅主要分佈於李官鎮的鐵山坡一帶。鐵山銅礦以産銅為主,金次之;鐵礦主要分佈於馬廠湖鎮,為雞窩狀礦點。非金屬以煤、石為主。煤儲量大,質量好。瓷土,又名紫焦寶石分佈於李官、朱保等鎮,是製造陶瓷與耐火材料的重要原料,白瓷石分佈於李官、半程,是陶瓷工業的重要原料。總儲量1500萬立方米。石英砂岩,分佈於李官、半程與白沙埠鎮,是製造玻璃、高級耐火材料的重要原料,總儲量3000萬立方米。石灰石分佈廣泛,儲量很大,其中石灰石D級儲量8.5億立方米,含氧化鈣50.3%,是生産水泥、石灰的主要原料,現已廣泛應用。大理石主要分佈於朱保、李官、白沙埠3個鎮,是貴重的建築材料,總儲量約70餘萬立方米。此外,花崗岩、石膏、磷礦石、沂河黃沙等建材儲量甚豐。
  (四)生物資源。有糧食作物10多種,樹木20多種,果木20多種,野生藥材近百種,養殖動物20多種,野生獸類10多種,鳥類50多種,魚類100多種。境內有種子植物600多種。糧食作物主要有小麥、水稻、玉米、𠔌子、地瓜及豆類等10多種。經濟作物有花生、棉花、蠶桑、烤煙、油料、蔬菜等。主要樹種有楊、柳、榆、泡桐、椿、鬆、柏、楸、刺槐等。經濟林木有核桃、板慄、蘋果、山楂、銀杏、葡萄、桃、杏、梨、柿等。藥材有柏子、棗仁、半夏、益母草、薄荷等102種。
  養殖動物有牛、羊、豬、驢、騾、雞、鴨、魚等。畜牧業已形成四大基地,馬廠湖、蘭山街道辦事處的養牛養羊,義堂的養雞,半程的養豬已規模。野生動物中,獸類有狐、狸、黃鼬、刺蝟、獾、野兔、野雞等;鳥類有貓頭鷹、啄木鳥、喜鵲、山雀、燕子等50多種;魚類有53科148種。淡水魚有63種,主要有鯉魚、鰱魚、鯰魚等。此外,還有頭足綱2目5種;甲殼綱11種;兩棲綱5種;爬行綱10種,昆早綱12目541種;蜘蛛綱2目117種。
經濟概況
  近幾年來,蘭山區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依托其商貿及區位優勢,大力實施“依城興區、工業強區、商貿富區、開放活區”戰略,努力打造全國性商貿物流名城品牌。我們看到,一個功能配套齊全、高科技、現代化的物流名區正在崛起,一座與國際經濟接軌的中國商貿城正嚮前走來。
  蘭山區依托批發市場,大力推動商貿業的發展。目前,臨沂商城已擁有專業批發市場68餘處,經營攤位4.6萬個,上市商品3萬多個品牌係列。每天2000多萬噸貨物在這裏吞吐集散,30多萬客商在這裏聚集交易,其中,經營業戶來自全國27個省、市、自治區,僅浙商就達6萬餘人。蘭山區現已成為魯蘇豫皖地區最大的商品集散地和華東地區人流、物流、資金流、信息流中心。
  一季度,蘭山區完成工業總産值149億元,增長27% ;實現銷售收入141億元,增長28.4 %;實現利稅11.6億元,其中利潤9.6億元,分別增長29%和27.4%。全區規模以上工業完成工業總産值93.5億元,增長21%;實現銷售收入91億元,增長24 %;實現利稅7.2億元,其中利潤 5.7億元,分別增長34 %和35 %。一是骨幹企業發展勢頭良好,對全區工業的支撐作用明顯增強。從1—3月份,全區工業産值過2000萬元企業有50傢。利稅過200萬元企業有35傢,共完成利稅6億元,占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完成總量的83%。二是工業品出口保持快速增長。全區規模以上企業工業品出口交貨值3.67億元,比去年同期增長17.4 %。三是技術改造投入步伐加快。完成技改投入6億元,增長20%。
行政區劃
  蘭山區轄4個街道、7個鎮:蘭山街道、銀雀山街道、金雀山街道、南坊街道、白沙埠鎮、棗溝頭鎮、半程鎮、義堂鎮、馬廠湖鎮、李官鎮、朱保鎮。
風土人情
  境內舊俗,男婚女嫁要有“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其主要程序示是:
  提親--媒人提親也叫“說媒”。提親後父母雙方相互瞭解,若中意則請人查男女“生辰八字”,按十二屬相和“金、木、水、火、土”五行推算,若不相剋便選擇吉日“下聘傳柬”,訂下終身。男女不見面,全由父母包辦。男女青年衹好“聽天由命”,故有“嫁雞隨雞,嫁狗隨狗”和“嫁給當官的是官娘子,跟着殺豬的是捋腸子”之說。
  定親--送書子 也叫“定親”。雙方確定聯姻後,男方備好“定親禮(衣料、首飾、現金等)”饋贈女方。書子上要寫明男女年齡、傢長和媒人姓名,雙方交換,作為聯姻依據。又稱“傳柬”、“過紅子”。送日子根據男女雙方的命相,查定結婚日期,通知女方,俗稱“送日子”。將新娘的冠笄、坐帳及上下轎的面嚮、男女送客的屬相等事宜皆書其上。雙方各自通知親友,親友便以錢物為禮品相贈,男方稱“送禮”,女方稱“送填箱”。
  結婚--也叫“娶媳婦”。結婚前幾天選擇吉日,男方派人到女方傢送些新娘嫁衣、魚、肉、雞等物名曰“送催妝”,以示結婚日期將到,要按時發嫁。男方熱鬧非凡,佈置新房,張貼對聯和“雙喜”,請廚師辦酒菜。新娘發嫁有盡早之俗,一般有兩個男大客,又稱“送客”;陪嫁女客一名,又稱“看轎的”或“稱車的”,多是新娘的嫂子或姐妹。新娘穿嫁衣,戴花冠,頭臉蓋着“蒙頭紅”,下轎後,被兩名架媳婦的婦女扶着,男前女後係紅綢子,名曰“領紅”,踏紅氈或紅席入門庭,拜天地,入洞房。撒慄子棗,寓意為“早立子”。撒慄子和大棗者邊撒邊說:“先撒慄子後撒棗,大的領着小的跑。”意多生兒女。新郎踩床後,要大口吃雞蛋,旁白:“大口咬着黃,日子過的強。”夜間新郎、新娘同吃“寬心面”,喝“合婚酒”。鄰里男女不分老少入洞房“鬧房”。洞房內通宵達旦不熄燈,謂之“長明(命)燈”。新郎新娘合房前,由男方的弟弟到洞房送“尿盆”,邊送邊說:“我為哥嫂送尿盆,嫂子為我早生侄。”新郎新娘入睡後,還有人在房外偷聽裏邊的動靜,謂之“聽房”
  寡婦改嫁--喪夫之婦稱“寡婦”。舊時寡婦不嫁稱“守節”。有“嫁夫隨夫,喪夫隨子”之倫,即寡婦不允許再過第二道門檻。如若再嫁,公婆視為不孝,鄰里斥為“不守貞節”。社會輿論則認為死後一劈為二,兩個男人各得一半。改嫁者娘傢反對,公婆阻攔,衹好深夜孤身逃走。離走之後亡夫傢在身後用𠔌稭“火”燒,意為燒走“喪門星”。
  境內居民自古以來以農為主,崇尚勤勞細作,勤儉持傢之風。歷來以“人生天地間,莊戶最為先”為信條,有“玩竜玩虎不如玩土”之說。對一年四季“面朝黃土背朝天”的莊稼人,看成是“安分守己”,男耕作女理傢世代相傳。
  舊時,農民勞動時間長,強度大。春節過後,便“開凍先出糞,備好鐝和鍁”,開始勞動。春種、夏鋤、秋收、鼕藏,一年四季周而復始。春天開始,忙於倒糞、送糞,備足土肥,為一年豐收打下基礎。素有“種地不施糞等於瞎鬍混”和“莊稼(是)一枝花,全靠肥當傢。”接着整地,適時下種,即“𠔌雨前後,種瓜點豆。”隨後便是以鋤草、滅蟲為主的田間管理,使其苗全苗旺,“通收之年,不收無苗之田”。夏天因多風雨冰雹,故收麥有搶收搶打的習慣一般是“八分熟十分收”,“忙不忙先打場”。麥收後搶墑下種,爭日爭時,俗話說:“五月田,早一宿高一拳”。如墑情好,下種忌深,素有“五月豆,半邊露”之說。夏天鋤過地便來到了立秋季節,雜草生長開始緩慢,“立了秋的草棒打倒”,於是出現了“立了秋挂鋤鈎”之俗。秋收秋種是一年中最忙的季節,俗話說:“三春不如一秋忙”。這時日出而做,日落而息。早、午兩餐都在地頭吃,邊收邊耕邊種,不敢怠慢。種麥宜早不宜晚,有“白露兩邊看早麥”和“早種麥強起晚施糞”之說。“人勤地不懶”,莊稼長不好皆以“懶”論之。
  過去,農業生産力底下,農民常說,“有飯天給吃”。莊稼長得好,稱“神長”,打糧多謂之“神收”,有天旱“祈雨”和久旱逢雨而“敬天”的迷信習俗!
歷史沿革
  1994年12月17日,撤銷臨沂地區和縣級臨沂市,設立地級臨沂市。臨沂市設立蘭山區、羅莊區和河東區。蘭山區轄蘭山、金雀山、銀雀山3個街道辦事處和白沙埠鎮、義堂鎮、大嶺鎮、李官鄉、半程鎮、棗溝頭鎮、南坊鄉、朱保鄉、馬廠湖鄉。區人民政府駐原縣級臨沂市人民政府駐地。
  原縣級臨沂市部分年份區劃調整情況:1991年1月14日,撤銷臨沂市九麯鄉,設立九麯鎮;撤銷臨沂市白莊鄉,設立盛莊鎮。1993年9月8日,撤銷臨沂市大嶺鄉,設立大嶺鎮;撤銷臨沂市南坊鄉,設立南坊鎮;撤銷臨沂市册山鄉,設立册山鎮。1994年9月7日,撤銷臨沂市梅埠鄉、重溝鄉、芝麻墩鄉、半程鄉、棗溝頭鄉,設立梅埠鎮、重溝鎮、芝麻墩鎮、半程鎮、棗溝頭鎮。
  1996年12月29日,撤銷馬廠湖鄉,設立馬廠湖鎮(魯政函民字[1996]64號)。
  1999年:蘭山辦事處 21個村委會,12419戶、35868人;金雀山辦事處 8個村委會,5222戶、16001人;銀雀山辦事處 12個村委會,11454戶、34795人;馬廠湖鎮 21個村委會,8633戶、32948人;朱保鄉 33個村委會,9920戶、36179人;棗溝頭鎮 54個村委會,14819戶、53913人;半程鎮 51個村委會,12559戶、43142人;白沙埠鎮 50個村委會,15019戶、52813人;大嶺鎮 51個村委會,20326戶、79283人;李官鄉 49個村委會,12140戶、37851人;南坊鎮 55個村委會,19178戶、74038人;義堂鎮 35個村委會,14640戶、51998人。(數據來源:《臨沂市2000年統計年鑒》)
  2000年4月19日,將大嶺鎮前欽宿、後欽宿、葛傢王平莊、曹傢王平莊、蔣傢王平莊、八裏屯、小官路、西張莊、毛傢莊、溝上、前韋傢屯、後韋傢屯、韋傢屯等13個村劃歸蘭山街道辦事處管轄(魯政函民字[2000]30號)。
  2000年,蘭山區轄3個街道、7個鎮、2個鄉。 根據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938159人,其中:蘭山街道 213102人、銀雀山街道 137696人、金雀山街道 100017人、南坊鎮 74887人、白沙埠鎮 56121人、棗溝頭鎮 58921人、半程鎮 47517人、大嶺鎮 71249人、義堂鎮 61022人、馬廠湖鎮 33237人、李官鄉 41701人、朱保鄉 42689人。
  2000年:蘭山區辦事處 34個村委會,18333戶、48478人;金雀山辦事處 8個村委會,5473戶、16325人;銀雀山辦事處 12個村委會,11433戶、33845人;馬廠湖鎮 21個村委會,8909戶、29332人;朱保鄉 33個村委會,10533戶、36522人;棗溝頭鎮 54個村委會,15620戶、54799人;半程鎮 51個村委會,12711戶、43329人;白沙埠鎮 50個村委會,15294戶、52813人;大嶺鎮 38個村委會,16986戶、60600人;李官鄉 49個村委會,12140戶、37851人;南坊鎮 55個村委會,19278戶、74138人;義堂鎮 35個村委會,15496戶、52302人。(數據來源:《臨沂市2001年統計年鑒》)
  2001年,蘭山區由3個街道、7個鎮、2個鄉調整為3個街道、6個鎮、2個鄉:蘭山街道、金雀山街道、銀雀山街道、義堂鎮、白沙埠鎮、南坊鎮、棗溝頭鎮、半程鎮、馬廠湖鎮、李官鄉、朱保鄉。
  2001年:蘭山辦事處 72個村委會,32925戶、110467人;金雀山辦事處 8個村委會,5048戶、16084人;銀雀山辦事處 12個村委會,8540戶、26490人;馬廠湖鎮 21個村委會,10031戶、33501人;朱保鄉 33個村委會,10010戶、36719人;棗溝頭鎮 54個村委會,15895戶、55792人;半程鎮 51個村委會,13025戶、43574人;白沙埠鎮 50個村委會,16387戶、56612人;李官鄉 49個村委會,12604戶、37961人;南坊鎮 55個村委會,19162戶、72278人;義堂鎮 35個村委會,13854戶、45365人。(數據來源:《臨沂市2002年統計年鑒》)
  2002年3月22日,省政府批復同意:臨沂市蘭山區撤銷朱保鄉,設立朱保鎮,其行政區域和人民政府駐地不變;撤銷李官鄉,設立李官鎮,其行政區域和人民政府駐地不變。截至2002年12月31日,蘭山區轄3個街道、8個鎮。
  2002年:蘭山辦事處 72個村委會,18個居委會,33728戶、112211人,面積90.91平方千米,鎮區人口3010人;銀雀山辦事處 12個村委會,8個居委會,8711戶、27810人,面積17.13平方千米,鎮區人口2884人;金雀山辦事處 8個村委會,5223戶、16117人,面積15.26平方千米,鎮區人口4528人;南坊鎮 55個村委會,19691戶、72818人,面積56.31平方千米,鎮區人口7199人;白沙埠鎮 50個村委會,15748戶、57109人,面積70.26平方千米,鎮區人口4592人;棗溝頭鎮 54個村委會,16178戶、56803人,面積64.46平方千米,鎮區人口7216人;半程鎮 51個村委會,13070戶、44108人,面積81.34平方千米,鎮區人口23760人;義堂鎮 35個村委會,15614戶、52727人,面積53.17平方千米,鎮區人口39938人;馬廠湖鎮 21個村委會,9097戶、30376人,面積69.86平方千米,鎮區人口6202人;李官鎮 49個村委會,12649戶、37658人,面積82.86平方千米,鎮區人口5063人;朱保鎮 33個村委會,10031戶、36716人,面積4.81平方千米,鎮區人口17182人。合計:440個村委會,159740戶、544453人,面積650.37平方千米,鎮區人口121574人。(數據來源:《臨沂市2003年統計年鑒》。註:該年鑒“分縣區年末戶數、人口數”中蘭山區是241876戶、856157人)
  2003年1月17日,省政府批復同意臨沂市蘭山區撤銷南坊鎮,以原南坊鎮的行政區域設立南坊街道辦事處,辦事處機關駐原南坊鎮人民政府駐地。2003年5月13日,省政府批復同意將費縣汪溝鎮石傢莊、東石溝、西石溝、後社、三勝莊、永太莊、任傢莊等7個村劃歸臨沂市蘭山區半程鎮管轄。
  2004年,南坊街道將55個行政村調整為17個。
  2005年8月4日,蘭山區人民政府《關於同意棗溝頭鎮調整部分行政村規模的批復》(臨蘭政發[2005]37號):同意棗溝頭鎮將原有的54個行政村合併為50個。調整方案為:1、東河南、西河南、圍子裏、北東樓合併為大薑莊,辦公地點設在原東河南。2、廟後、全家莊合併為廟後,辦公地點設在原廟後。其他未調整的行政村規模保持不變。
  2005年8月4日,蘭山區人民政府《關於同意半程鎮鎮調整部分行政村規模的批復》(臨蘭政發[2005]38號):同意半程鎮將原有的58個行政村合併為50個。調整方案為:1、前南莊、中南莊、後南莊、西南莊合併為南莊,辦公地點設在原中南莊;2、前大郝埠、中大郝埠合併為前大郝埠,辦公地點設在原前大郝埠;3、前孫溝、中孫溝、後孫溝合併為孫溝,辦公地點設在原中孫溝;4、前沙汀峪、西沙汀峪合併為前沙汀峪,辦公地點設在原前沙汀峪;5、劉傢峪、魏傢峪合併為劉魏新村,辦公地點設在原劉傢峪;其他未調整的行政村規模保持不變。
  2005年8月4日,蘭山區人民政府《關於同意李官鎮調整部分行政村規模的批復》(臨蘭政發[2005]39號):同意李官鎮將原有的49個行政村合併為39個,調整方案為:1、後元沂、大元沂合併為元沂,辦公地點設在原大元沂。2、上峪子、下峪子合併為峪子,辦公地點設在原下峪子。3、劉傢村、崔傢村、張傢村、高傢村、苗傢村合併為五村,辦公地點設在原張傢村。4、南官莊、曹傢寨、高傢店子,西官莊、北梨杭合併為五屯,辦公地點設在原南官莊。其他未調整的行政村規模保持不變。
  2005年8月4日,蘭山區人民政府《關於同意白沙埠鎮調整部分行政村規模的批復》(臨蘭政發[2005]40號):同意白沙埠將原有的50個行政合併為36個。調整方案為:1、南大薑村、北大薑村合併為薑村,辦公地點設在原南大薑村。2、十字路、白沙埠合併為白沙埠村,辦公地點設在原白沙埠。3、後石梁頭、前石梁頭合併為石梁頭村,辦公地點設在原前石梁頭。4、餘糧村、建設村合併為嚮陽村,辦公地點設在原建設村。5、紅旗新村、篙傢莊合併為新篙莊村,辦公地點設在原篙傢莊村。6、李傢村、尤新村合併為尤新村,辦公地點設在原尤新村。7、北孟傢莊、毛傢村、馬合莊、玩花樓合併為合興園,辦公地點設在原毛傢村。8、後隅、後城西合併為後城西村,辦公地點設在原後城西。9、大安子、小安子合併為小安子村,辦公地點設在原小安子。10、郝沂宅子、玉平村合併為玉平村,辦公地點主設在原玉平村。11、前船流、西船流、船流街合併為船流村,辦公地點設在原船流街。其他未調整的行政村規模保持不變。
  茶山風景區
旅遊景點
  蘭山區境內有大小山頭10餘座,均為沂蒙山脈之餘脈。大致分為3支;北支起自蒙山,有蘆山、鐵山、尖山、磨山、桃花山、鳳凰山、白土山、茶山;西支與費縣、蒼山縣境內山脈相連,由北到南有艾山、鐵牛山、臥虎山、霧平山、薛南山等;南支起自金雀山和銀雀山,由北到南伸展到羅莊區境內的鐵礦山、慶去山、大柱山。
  境內有沂、沭、枋、涑等大小河流10餘條,均屬淮河流域之沂沭泗水係,流嚮自北而南或自西而東。註入沂河的主要有蒙河、白雲河、孝感河、柳青河、枋河、涑河、陷泥河、李公河、燕子河。這裏僅將著名山川作一介紹。
  茶山
  古稱嵯岈山,又名茶芽山、茶葉山。位於臨沂城北22.5公裏處。山體由紅雜石、石灰石構成 ,海拔高度227.1米,四周綿亙1平方公裏。孤峰秀出,雄踞沂河西岸,素聞有“臨沂鎮山”之稱。
  民國五年(1916年)修《臨沂縣志·山川》雲:“茶芽山去城四十五裏,臨沂之鎮山也。上建文昌宮,古鬆幹章,蒼黝隱然,山陰有石洞。其東麓為諸葛城,舊有諸葛書院,久廢矣。茶芽山之南為桃花嶺,孝河源出於此,又南為八字山。”據說山巔舊有文昌宮,山腰建有白雲寺,寺前有澄金泉,每日所澄之金,適供寺僧一日生活之資。寺僧欲多澄,將泉眼鑿大。神惡其貪,金遂絶跡。山陰那個石洞,稱為王敖洞,據說是王敖修煉之所,後為婦女說破,遂遷去,洞逐漸被泥沙淤沒。
  相傳諸葛城乃諸葛亮故裏。孝河岸邊的孝友村為王祥故居,八字山相傳係王祥墓地,均在茶山之陽。因而歷代風鑒傢認為:泰山山脈迤邐東南行,連綿數百裏結聚為茶山,靈氣所鐘,不但出了諸葛亮、王祥那樣的忠臣孝子,而且琅琊臨沂王氏家庭代産偉人,如東晉開國元勳王導、王敦、書聖王羲之等,莫不是茶山風水所致。此山過去並不産茶葉,自從南茶北移後,這裏成為産茶區,茶山之名,方得名副其實。茶山附近,有諸葛祖墓和無梁殿等古跡,旅遊事業尚待進一步開發。
  艾山
  又名華艾山、艾花山,以産艾而得名。位於臨沂城西北14.5公裏處。山體由石灰石構成,海拔254.6米,綿亙數十裏,為區境第二高峰 。《臨沂縣志·山川》稱:“艾山,城西三十五裏,鐵牛山在其東”。鐵牛山,亦稱小艾山。故前人有“大艾如馬小艾駒,兩山相逐 類聯呼”之詩句。早在2700多年前,魯侯與齊侯曾在艾山會盟(《春秋·隱公六年》:“公會齊侯盟於艾”)《沂州志·艾山懷古詩》寫道:“滿山鬆檜待長空,流水漂花繞澗香;盟會有基人到少,但聞啼鳥送斜陽。”抒發了深深的懷古之情。
  艾山多石,遠望如羊群臥起之狀。神話傳說東海竜王之女,為夫傢虐待,在艾山牧羊,後經書生柳毅傳書,得返竜宮,而群羊遂化為石。該山東麓的廟上村,立有艾山神祠,本祠山神及神夫人,後論為柳毅竜女,俗呼為“娘娘廟”。今廟上村即由娘娘廟簡化而來。娘娘廟以外,立有柳公祠專祠柳毅,唐《傳奇》中的柳毅傳書故事,被附會移植於此。由於“竜女”之故,此地成為歷代天旱祈雨之處,民間說“有求必應”,靈驗無比。清康熙時兗東道徐惺作《艾山紀事》,記述祈雨靈跡,事雖荒唐,但卻反映艾山香火不絶之盛況,不知何時,“竜女”升為“竜母”,竜母廟前的那口井,便成為“柳毅傳書”之處了。
  金雀山與銀雀山
  金雀山與銀雀山,舊稱金雀環、銀雀環,位於臨沂城南隅。山體由石灰岩、紫色頁岩構成,海拔衹有88米。兩山崗東西對峙,因盛開金黃色、銀白色兩種草花得名。《臨沂縣志·山川》載:“山上舊有王氏書院,係元王佐建。今遺址無考矣。”
  這兩座小山山崗之所以名聞遐邇,乃因此山係西漢墓葬區的緣故。1972年至1986年,先後清理古墓70餘座。1972年4月,考古工作者在銀雀山一、二號西漢墓中出土了舉世聞名的《孫子兵法》、《孫臏兵法》等10多部先秦古籍。1976年5月,在金雀山9號漢墓中出土了帛畫,並先後在兩山出土了銅器、漆器、貨幣等大批珍貴文物。現在,金雀山和銀雀山墓群被列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沂河
  又稱沂水,發源於沂源縣西北部的鬆山北麓。流經沂源、沂水、沂南、蘭山、河東、羅莊、蒼山、郯城8縣區,由郯城縣吳傢道口村入蘇北平原,由新沂河註入黃海。全長574公裏,流域總面積17325平方公裏,大小支流100多條。區境內,流長34.9公裏,流域面積64.93平方公裏,河口最寬處1540米。1957年7月,沂河橋頭最大流量為15400立方米/秒。
  沂河屬山洪河道,源短流急,歷史上經常發生水患。《尚書·禹貢》中有“淮沂其義,蒙羽其藝”之載,說明4000年前,大禹曾對沂河進行過治理。北魏酈道元《水經註》一書,對沂河發源、支流的匯合及沿岸古跡、地名敘述甚祥。新中國建立後,黨和政府對沂河進行大規模綜合治理,相繼開挖分沂入沭、武河分洪道等工程,減輕了下遊地區的災害。
  孝河
  又稱孝感河,位於城北白沙埠鎮境內。發源於茶山南麓之桃花嶺。“東南經孝友村。村,為王元公故裏。河,所由名也……至諸葛村入於沂。”(《臨沂縣志·山川》)王元公即王祥,其“臥冰求鯉”故事,婦孺皆知。孝河夏季蘆蒲夾岸,菱荷滿池。鼕季上下冰封如玉,稱為“孝河凝冰”,列臨沂八景之一。明人有“銀屏皎潔連川合,碎玉樓層映月寒”詩句予以贊美。由於名人之故,孝河隨之身價百倍,吸引着衆多的文人墨客。
  柳青河
  因兩岸多柳而得名。《臨沂縣志·山川》載:“柳青河二源:一出茶芽山前雲北湖,西南流;一出費縣汪溝,東至潭傢莊入縣境。又東南會半程、棗溝各湖之水與東支會,又東南至岔河村入於沂。”全長34公裏,流域面積240平方公裏;境內長20.75公裏,流域面積218.8平方公裏,最大流量531立方米/秒。
  柳青河支流除費縣汪溝及區境內小柳青河、鴨子溝等較大略見河形外,其餘皆由李官、白沙埠、半程、棗溝頭境內之溝水匯集而成,每遇大雨,必致泛濫。據史料記載,民國二十四年(1935年)暴雨,中下遊村莊、農田均遭水淹。1993年8月4日-5日的特大暴雨,河堤多處决口。徹底治理柳青河,需要進一步努力。
  涑河
  發源於費縣馬莊鄉的魚鱗山、天井汪山附近。嚮東流至西單村入區境,經水磨頭村折而北流,過大芝房村折而東南至朱裏村,經堰東、堰西村,在蘭山街道的南郭莊分成兩支,南支稱為南涑河,北支為北涑河。
  南涑河為涑河南流之故道,流經羅莊區的盛莊、馬廠湖、岑石、羅莊、傅莊等鄉鎮,至郯城縣境註入武河,全長41.2公裏,流域面積249.18平方公裏,區境長9.9公裏,最大流量416立方米/秒。過去,南涑河由於中下遊河道彎麯和分支處無法控製,每到汛期,南北混流,常泛濫成災。1961年,在分支處的郭莊村北建水閘一座,後又進行5次治理,已變害為利。
  北涑河為明代嘉靖年間由涇王朱佑舜集民衆開鑿的人工河。引涑河之水直達臨沂城,環城北註入沂河。在城西門外,開鑿分支東南流入青竜河(習稱護城河),環城南於大埠東村北註入沂河,全長30公裏(南郭莊以上河段長30.4公裏除外),流域面積126.77平方公裏,洪峰流量529立方米/秒。
  祊 枋(beng)祊河 祊
  得名於古代之枋邑,係沂河西岸的一級支流。全長137公裏,流域面積3376平方公裏,河床平均寬1200米,入沂口處寬2034米,區境長26.7公裏,流經朱保、義堂、棗溝頭、南坊等鎮,於臨沂城東北隅註入沂河。流域面積32.3平方公裏,最大過水量6600立方米/秒。
  枋河為山洪河道,歷史上為害河。建國後,上遊實行封山造林,並修建了水庫,洪災已基本上得到控製,枋河兩岸為小麥、玉米、水稻主要産區之一。
  翻花泉
  位於半程鎮韓傢村。《臨沂縣志·湖泉》雲:“翻花泉,城北四十裏,泉瀕小河,沙隨水涌,勢若翻花。對岸有石洞 ,可容數百人。”所謂小河,係指柳青河上遊支流。“石洞”民間傳說乃王敖修仙之所。
  翻花泉水質甘洌,有舒神暢思之效。可惜一直未能很好的開發。韓傢村民以泉水釀酒,味美稱佳。若得重視利用,定有廣阔前景。
  銀雀山漢墓竹簡博物館
  銀雀山漢墓竹簡博物館位於臨沂市政府院內,1982年建立。博物館大門嚮西,共占地15畝,周圍紅墻環繞,內植鬆柏花竹。主體竹簡墓廳,每一座仿古建築,歇山鬥拱,灰陶瓦頂。廳內為銀雀山一、二號漢墓復原墓型,原墓中出土文物的復製品按原位置陳放。這兩座漢墓於1972年4月發現並發掘。一號墓出土竹簡4942枚,係《孫子兵法》、《孫臏兵法》、《六韜》、《尉繚子》、《墨子》、《管子》、《晏子春秋》、《相狗經》、《曹氏陰陽》、《風角占》、《災異占》、雜占》等先秦古籍;二號墓出土竹簡32枚,係《漢武帝元光元年歷譜》。《孫子兵法》和《孫臏兵法》的同時出土,解决了千百年來關於兩部書有無和真偽的歷史疑案,成為新中國建國以來考古十大發現之一;《歷譜》是迄今我國發現的最早、最完整的歷譜。
  竹簡墓廳後面有一荷池,通過拱形石橋入文物陳列大樓。樓內陳列着上述出土竹簡、大批出土漆器和漢畫像石等文物。其中的西漢帛畫,為珍貴文物。這幅帛畫於1976年5月在金雀山九號墓中出土,置於墓主人棺蓋的麻布之上。是長江以北地區唯一出土的西漢帛畫。畫呈T型,長200釐米,寬42釐米,以紅色細綫勾勒,平塗色彩,有紅、藍、白、黑等色。畫面主要內容分為天上、人間、地下3部分。天上有日月,日中有金鳥,月中有蟾蜍和玉兔;人間有蓬萊、方丈、瀛洲3座仙山,山前有一建築物,內有一貴婦人端坐右方,前有侍婢模樣的3個女子侍立,另有一女子手捧容器跪於女主人之前作奉獻之狀。由此開始,連續出現幾組人物生活場面,其中包括樂舞,迎送賓客、紡織、問醫、角抵表演等 ,與長沙馬王堆漢墓出土的帛畫大體相似,充分反映了當時中國民間繪畫藝術已居傢到很高的水平。
  華東革命烈士陵園
  華東革命烈士陵園位於市區東南部。東瀕沂河,風景秀麗。陵園於1949年2月由中共華東中央局揭底,山東省人民政府决定建立,翌年7月1日産體工程烈士紀念塔、紀念堂相繼落成。後經陸續增建,現有塔、堂、亭、館、墓、坊等15處。陵園占地19.2萬平方米,規模宏大。1986年10月,經國務院批準,列為全國第一批烈士紀念建築重點保護單位。
  革命烈士紀念塔: 為五角亭柱式建築。塔高47.5米,塔身正面“革命烈士紀念塔”7個金字,為毛澤東同志題寫,每字高1.5米。塔臺正面為山東省人民政府建塔碑文,其它分別是華東局、華東軍政委員會、華東軍區和老一輩無産階級革命傢劉少奇、朱德、劉伯承、陳毅等題詞。塔頂鑲有一顆外接加圓直徑2米的景泰藍質紅五星,光芒耀眼。
  革命烈士紀念堂: 坐落在紀念塔以北100米處,為傳統宮殿式建築,寬45米,高21.4米,進深19米。聊門影壁之上有周恩來題詞:“人民革命的烈士們永垂不朽!”壁前兩側,陳列着王麓水、趙 、劉炎、張元壽烈士半身石質浮雕像。巨大的石碑上,鎸記得着62576位烈士英名,其中縣團級以上的烈士372名。
  紀念塔前的兩側,有7座造型各異的陵墓,分別掩埋着羅炳輝、王麓水、漢斯·希伯、張元壽、劉炎、常恩多、陳明和辛銳(合葬)的忠骨。此外,還有“粟裕將軍骨灰安放處”。
  革命戰史陳列館: 位於革命烈士紀念堂左側,1980年興建。館正廳迎門是一題為《氣壯山河》大型群雕,表現工農兵群衆在中國共産黨領導下經過艱苦奮鬥取得了偉大勝利。環廳殿陳着各種圖片、圖表、實物和文字解說,展示出山東省以至華東地區人民革命的鬥爭史,再現了很多具有深遠歷史意義的重大革命事件。內容共分為大革命、土地革命戰爭、抗日戰爭、解放戰爭4個部分;在前兩個部分中,有沂水黨組織的建立和日照、沂水、蒼山三大暴動。第三部分包括1938年的徂徠山起義,1939年八路軍一一五師入魯和白彥爭奪戰,沂蒙山區抗日根據地的建立,1940年聯合大會的召開和山東省最高政權機關“戰時工作推行委員會”的成立、大規模的反“掃蕩”鬥爭等。第四分部是中共華東局、新四軍軍部北移山東和華東局組成,七戰七捷的蘇中戰役,宿北戰役和魯南戰役,華東軍區和華東野戰軍的成立,萊蕪戰役,孟衣崮戰役,豫東戰役,濟南戰役,淮海戰役,中國人民歡慶新中國誕生等。
  烈士事跡陳列館:位於紀念堂右側,1980年建立,次年8月1日開放館內通過文字說明、圖片、文物等,介紹革命戰爭時期華東地區著名烈士的事跡。內容分為3個部分:第一部分介紹犧牲於大革命、土地革命戰爭時期的王盡美、尹景伊、李清漪、劉之言、孫善師、安哲、鄭天九等11位烈士事跡。第二部分介紹抗日戰爭時期犧牲、病逝於華東地區的羅炳輝、陳明、符竹庭、趙 、王麓水、陳若剋、張元壽、漢斯·希伯等14位烈士事跡。第三部分介紹解放戰爭時期在華東戰場上英勇捐軀的王吉文、郭繼勝、林茂成、劉加其、鬍鳳誥等7位戰鬥英雄事跡。館前廳有一題為《前赴後繼》大型群雕,表現革命戰士踏着烈士足跡奮勇前進的豪邁壯舉。
  王祥故裏
  王祥故裏位於城北白沙埠鎮的孝友村。因地處於管子湖、澇子湖之間,原名王傢雙湖。明萬歷年間為紀念王祥、王覽兄弟,易名孝友村。
  王祥,字休徵,東漢末年琅琊臨沂人,歷仕漢、魏、西晉三朝,晉代魏後,拜太保,進封為公爵。晉人幹寶所著《搜神記》中,記王祥在嚴鼕季節臥冰求鯉奉母故事。《晉書·王祥傳》亦記其“風雨守柰”、“黃鳥入幕”等孝行。元郭居敬將王祥列為“二十四孝”之一。其異母弟王覽以友於兄弟聞名,其母虐待王祥,他百般庇護史長,官至太中大夫。王覽之孫王導,為東晉開國功臣。其曾孫王羲之,係蜚聲海內外的“書聖”。
  孝友村南有孝感河,河畔有“王祥臥冰處”碑亭。河北岸有河友祠,內祀王祥、王覽、王羲之像。今僅存遺址。
  王羲之故居
  位於市內硯池街中段北側,為王羲之幼年居住處。王羲之(303—361年)字逸少,東晉官吏、著名書法傢。因作過右軍將軍,故世稱王右軍。建興元年(313年)王羲之11歲時,“臨沂諸王”舉族南遷建康(今江蘇南京市),舊居捨為佛寺。後歷代屢有興廢。唐稱開元寺,宋稱天寧萬壽寺。偽齊劉豫時,改名為普照寺。寺內有金代妙濟禪師覺海集唐柳公權之字而成的《沂州普照禪寺興造記碑》,稱為“集柳碑”。《集柳碑》記載了王羲之舊居“東有曬書臺,南有澤筆池,一曰洗硯池,皆其遺跡”等情況。
  為了紀念王羲之,人們在普照寺和洗硯池之間增建了一座左軍祠,內祀王羲之像,兩邊各有一個童子,左抱“文房四寶”,右抱白鵝,院內立一竜鳳碑。明崇禎十二年(1960年),將原在城南關的忠孝祠移此,建於普照寺西南隅。清乾隆二十四年(1970年),知州李希賢在右軍祠內設立琅琊書院。同治年間,在忠孝祠西側修建了萬善庵,其東原有五賢祠、關公廟,今已無存。
  近幾年,人民政府在原址修建了王羲之故居,是以陳列書法、繪畫作品為主的文化公園。內有洗硯池、曬書臺、碑廊、書院等,吸引着衆多的海內外遊人。
  孔子廟(現已成為臨沂市博物館)
  位於市區蘭山路中段北側,整個建築呈長方形,南北長155米,東西寬45米,總面積6975平方米。該廟始建於金代,明、清兩代均重修並增建。《臨沂縣志·秩祀》記載甚祥:“孔子廟,在縣治西,舊在東南,宋靖康毀於火。金守臣高召,卜遷今地,其後再毀再葺,元末兵燹,故址僅存。明洪武二年,知州羅希孟重修。正統年間,知州賀禎再修。弘治間,知州張鳳、吳寅,正德年間知州朱袞,相繼增修。嘉靖三十五年,東兗道任希祖見廟廡圮壞,呈請拆經府殿房重建。清乾隆初,知府李希賢、道光十五年知府熊遇泰、光緒九年知府錫恩,重加修繕。其製:中為大成殿。東西為兩廡。廡北為神廚、神庫。南為戟門。南門為泮池,上有石梁;東門南為照壁。廟後迤東為崇聖祠。”
  孔子廟普稱“文廟”,民國三年(1914年)九月為尊孔而改“孔子廟”。現有大成殿、明倫堂及古銀杏樹等,列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娘娘廟
  娘娘廟位於城西北蘭山街道廟上村。始建年代不詳,北宋景德年間、清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重修。廟長10.6米,寬9.4米,歇山式頂,頂上走獸等飾型毀於“文化大革命”中,現有一明兩暗的3間殿堂及前廊。
  該廟門朝東,意在竜女觀海。廟前原有柳毅廟、關帝廟、鐘樓、戲臺等建築,現僅存幹圍8.2米的古銀杏樹一株。列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集柳碑
  金皇統四年(1144年),普照禪寺主事和尚妙濟禪師覺海對寺院進行擴建和修繕,一面請仲汝尚撰寫《沂州普照禪寺興造記》的碑文,一面奔波集唐著名書法傢柳公權的墨跡,最後由名記得工仲汝羲精刻於石上。此碑被稱為“集柳碑”。碑高8尺6寸,寬3尺9寸,厚2尺1寸,字徑1.5寸,共1261字。西安碑林裏有柳公權的《玄秘塔碑》,因而臨沂的《集柳碑》被稱為“東柳”。
  集柳碑於康熙七年(1668年)臨郯大地震中倒丈人城數截,雖經精心復修,但殘缺128字。道光年間,一和尚對該碑加以颳洗,臻使筆劃粗肥,失去原來風貌。日本侵略軍盤踞臨沂時,計劃將這一文物盜走,幸未能得逞。可惜在“文化大革命”中被當作“四舊”砸碎。現存於臨沂市博物館內的集柳碑,1979年對照數種拓本復製而成。
  禹阝國故都遺址
  位於城北8公裏處的南坊鎮古城村。禹阝係西周初年的封國,乃夏後氏之裔,子爵,姒姓,魯哀公三年(前493年)被魯國吞滅。在古城遺址,曾發現周代至漢代陶器殘片和銅戈、銅、箭鏃等文物。今古城村南“林子”,相傳為禹阝子之墓地。
  魯昭公十八年(前525年),禹阝國國君出城督耕,邾人乘機攻襲禹都。禹阝國守門人準備關閉城門時,被邾國人羊羅殺死,遂攻入城內。後把禹阝君傢屬全部俘虜而走。禹阝子嘆道:“我無傢可歸了!”隨妻子一起到邾國。邾莊公將禹夫人還給他,而將其女兒留下,翌年,禹阝夫人娘傢親戚、宋國大臣嚮寧請求宋郡出兵伐邾,圍困了邾國的蟲邑,把禹阝國人全部要回。魯哀公三年魯國伐邾,邾國戰敗,魯國吞併了一度被邾國占領的禹阝國“沂西之田”。
  諸葛城
  諸葛城位於城北白沙埠鎮東北6公裏,東臨沂河。這座古城遺址,周長4.5公裏,今衹存殘碑及銀杏樹一株等物。《沂州府志·古跡》稱:“諸葛城,亦名中邱城,在縣東北三十裏。《後漢志》琅琊臨沂縣有中邱亭,即此。後諸葛亮來居於此。”這說明諸葛城最早稱為中邱城。中邱城於公元前716年由魯國建築,這從《左傳·隱公七年》“夏,城中邱”的記載中可以證明。
  西漢元封五年(前106年)置臨沂縣治。對此,《水經註》、《太平寰宇記》等書都有明確記載。隋大業初年(605年),臨沂、開陽、即邱3縣合併為臨沂縣,治於開陽(今臨沂城),臨沂故城曾因“諸葛亮來居於此”之此,遂易名為諸葛城。
  諸葛城舊有“武侯祠”,碑文記載諸葛傢族來此“避兵”等事,可惜在“文化大革命”中被毀。歷代文人墨客將諸葛城當作諸葛故裏,留下諸多詩文。明代大臣陳玉《諸葛武侯祠》詩云:“鹿走人間漢鼎移,南陽山色草廬低。臥竜不起扶江表,瞞賊長驅到隴西。謂水古川春雨滑,丈原壘高陣雲迷。年來獨有祠前柏,歲照籠蔥越鳥啼。”明萬歷進士周京《諸葛城》詩云:“三分籌 已茫茫,魚腹千秋戰壘黃。馬上欲尋臥竜處,空城斜日下牛羊。”
  劉疵墓
  位於城北南坊鎮洪傢店村西北隅。1978年5月臨沂市廣物組對該墓進行發掘。出土一套包括頭、手、足5個部位的金鏤玉衣。玉衣由1140塊玉片組成,從頭罩到腳套長1.8米。是我國迄今發現的唯一的西漢早期金鏤玉衣。墓主人劉疵身着玉衣,有瑪瑙印章一枚,3把隨葬的鐵劍和兩件銅弩機,說明當係漢宗室成員或有功之臣。
  《史記·高祖功臣侯者年表》和《漢書·高惠高後文功臣表》記載:奚涓為漢高祖劉邦捨入,隨劉邦起兵於沛,入鹹陽後,官拜郎中。劉邦封漢王後,他為將軍。漢高帝六年(前201年),以軍功封魯侯,食邑4800戶,功比舞陽侯(樊噲)。奚涓死後,因無子,封其母疵為侯。疵在位10年,呂後五年(前183年)薨,封除。墓主人劉疵,很可能就是奚涓之母“疵”(《漢書》作底)。
  諸葛亮祖塋
  諸葛亮祖塋位於茶山東麓。《臨沂縣志·古跡》雲:“諸葛武侯先塋,《府志》:蘭山縣北茶芽山東,其墳砌以碎石,灌以鐵汁。”並作了這樣的註:“諸葛傢傳為武侯祖母墓。”光緒三十年(1904年)清明節,臨沂諸葛氏於墓前立石碑一通,作“諸葛武侯先塋”。
  “文化大革命”期間,該墓被石傢屯村民毀壞,出土文物散失,現衹有一面銅鏡和一件銅俑存於臨沂市博物館。
  中共中央華東局舊址
  1945年9月19日,中共中央發出《目前任務和戰略部署的指示規定黨的戰略方針是“嚮北發展,嚮南防禦”。决定陳毅、饒漱石等到山東工作,華中局北移山東,和山東分局合併組成華東局,另在華中成立華中分局,受華東局領導。按照中央的部署華中局和山東分局於10月25日在臨沂合併組成中共華東中央局(簡稱華東局),統一領導華中和山東的全盤工作。華東局機關設在西裏路南原“德國醫院”的舊房子裏(現市電影發行公司),直到1947年2月撤離。其間,臨沂成為華東戰略區政治、軍事中心。
  山東省政府舊址
  1945年8月13日,山東省政府成立。9月11日臨沂城解放,中共山東分局和山東省政府機關從莒南縣大店遷駐臨沂。省府機關設在原偽“沂州道尹公署”舊址(現臨沂供銷學校)。省交際處設在原“美國醫院”(現臨沂市人民醫院)。此後,臨沂成為山東解放區的首府。
  1946年6月全國解放戰爭爆發後,省府除留少數人員在堅持工作外,各廳局大部人員疏散到城南農村辦公。翌年2月中旬,國民黨軍隊大舉進改山東時,山東省政府離開臨沂。
  新四軍軍部舊址
  1945年9月,中共中央决定:新四軍江南部隊撤到江北,軍部率部分主力挺進山東,陳疫、饒漱石到山東工作。新四軍軍部於10月上旬率部分主力到達山東,陳毅從前綫趕到臨沂。軍部設在臨沂西門裏路北原“德國天主教堂”後院。羅榮桓在這裏嚮陳毅等人介紹了山東當時的形勢及部隊狀況,共同研究了堵擊徐州國民黨軍隊北上的作戰方案。
  1946年1月7日,中央軍委正式决定,新四軍軍部與山東軍區合併,統一指揮山東和華中部隊。陳毅任新四軍軍長兼山東軍區司令員,饒漱石任新四軍政委兼山東軍區政委,黎玉任副政委,陳士榘任參謀長,袁仲賢任副參謀長,鄶同任政治部主任,唐亮任副主任。12月,軍部移至臨沂城東北、沂河東岸的前河灣村(現屬河東區)。次年2月離開臨沂。
  山東大學舊址
  1945年8月22日,山東省政府委員會第一次全體會議决定,在臨沂建立山東大學,任命李澄之為校長,田佩之為副校長,仲煥章為教育長,並成立由李澄之、田佩之、楊希文、陳沂、孫陶林、薛暮橋、仲煥章、張凌青、劉導生、白備五、張立吾為委員會山東大學管理委員會。山東大學設在臨沂前經文中學。於1946年1月5明晃晃會行開學典禮。陳毅和黎玉親臨並講話,要求把青年學生培養成為政治的、軍事的、經濟的、文化的各方面人才,去為人民服務。山東大學設政治、經濟、教育、文藝等係科,並有代辦的合作訓練班、財經隊、文化隊、郵政訓練班等。8月間,山東大學撤離臨沂。
英文解釋
  1. n.:  Lanshan District
近義詞
蘭山
相關詞
臨沂電視新聞媒體地理審計????業公司????務局
????業國企教育學校
包含詞
蘭山區審計局蘭山區????務局
蘭山區童裝廠臨沂蘭山區普村
蘭山區第二印染廠蘭山區第一綜合高中
臨沂市蘭山區衛生防疫站臨沂市蘭山區第二人民醫院
臨沂市蘭山區第一人民醫院臨沂市蘭山區中醫院
臨沂市蘭山區第三人民醫院臨沂市蘭山區中醫醫院
臨沂市蘭山區童裝廠臨沂市蘭山區物發大酒店
臨沂市蘭山區化纖印染總廠臨沂市蘭山區針織總廠
臨沂市蘭山區針織廠臨沂市蘭山區鳳凰賓館
臨沂市蘭山區華豐賓館臨沂市蘭山區九洲大酒店
臨沂市蘭山區金馬大酒店臨沂市蘭山區銀雀山街道辦事處杭頭黨總支企業支部書記房慶飛
臨沂市蘭山區飛躍鞋業有限公司臨沂市蘭山區朱保鄉木質工藝廠
臨沂市蘭山區廣播電視大學臨沂市分校臨沂市蘭山區千櫻消毒櫃經營部
臨沂市蘭山區銀雀山辦事處順達賓館臨沂市蘭山區凱恩集團公司凱恩賓館
臨沂市蘭山區銀雀山辦事處開泰大酒店
分類詳情
張開李官鎮張開蘭山街道張開銀雀山街道張開白沙埠鎮張開棗溝頭鎮
張開半程鎮張開義堂鎮張開朱保鎮張開馬廠湖鎮張開南坊鎮
金雀山街道南坊街道
茶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