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地圖 |
|
|
371102 |
|
日照市東港區地處山東半島南翼,東瀕黃海,隔海與日本、韓國相望,北依青島、南與嵐山辦事處相連,是1992年12月7日國務院批準設立的縣級行政區,是新興的港口城市日照市政府所在地和全市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全區陸域總面積1636.4平方公裏,海岸綫長80公裏,總人口95萬。
東港區歷史悠久,文化爛燦,據專傢考證,距今約四、五十萬年前,人類祖先就在這裏繁衍生息,具有豐富的人文資源,境內有屬於竜山文化的堯王城、東海峪及兩城古遺址等著名古跡,有4000年前“亞洲最大城市--兩城”的記載,有古代名人姜尚出生地、太公島、太公釣魚臺等太公文化及我國歷史上第一個女農民起義領袖呂母起義舊址--呂母崮。東港區還是中國竜山文化的重要發祥地,出土的日照黑陶已有4000多年的歷史,出土文物現分存於臺灣故宮和南京、山東等博物館,成為華夏古文化的瑰寶。
東港區依山傍海,山、海、天融為一體,風景秀麗,氣候宜人,屬暖溫帶濕潤季風氣候,鼕無嚴寒、夏無酷暑,鼕季平均氣溫在0℃以上,夏季平均氣溫25℃,年平均氣溫12.6℃。在八十公裏海岸綫上,優質沙灘海岸達64公裏之多,這裏海岸植被茂密,海灘平闊,海水清澈,潮平坡緩,湖池星羅棋布,島嶼凸現海面,是中國沿海不可多得的天然海水浴場和旅遊休養、避暑勝地及海上運動的天然良址。沿東港區海濱自北嚮南依次有現代萬畝“原始森林”之稱的魯南海濱國傢森林公園,有太公島、桃花島兩個近岸小島以及萬平口兩大天然瀉湖,形成了天然的海濱旅遊度假區。東港城區北約10公裏處的河山,是自然景觀和人造景觀相結合的遊覽區,河山摩崖石刻“日照”二字,為世界漢字摩崖石刻之最,已載入《吉尼斯世界紀錄大全》。近年來,東港區依托豐富的旅遊資源,加快了旅遊業發展步伐,2000年,來東港區海濱旅遊的國內外遊客達300餘萬人次,實現旅遊綜合收入6億多元,東港日益成為聞名中外的旅遊熱點地區。 |
|
東港區海陸並擁,山區、平原、丘陵兼備。
奎山,位於日照市新市區南5公裏,海拔250米,東瀕大海,西攜傅疃河水,北與絲山、河山遙對,南與日照前三島中的平山島相望。
絲山,位於日照市新市區以北12公裏,海拔411米,東接大海,西對河山,北延伸到兩城鎮。山勢迥環,遍山溪水,林木蔥鬱,景色誘人。
巨峰河總流域面積262.7km2,幹流長30.8km,為東港區第三條較大河流。上遊除已建有巨峰水庫(中型,流域面積21km2)及部分小型水庫塘壩。該河道在濤雒鎮大劉莊村西由竹子河、南店河分流入海,其中,竹子河分流口寬100m,南店河分流口寬40m。
東港依山傍海,風景秀麗,氣候宜人,屬暖溫帶濕潤季風氣候,平均氣溫12.6℃,無霜213天,全年平均日照2532.9小時,平均降水量916毫米。 |
|
集市是農村的一種傳統貿易形式,起源於殷、周之際。它是在固定的時間、固定的地點進行的。在我國南方稱墟或場,中原以北稱集。據《易·係辭下》記載:“日中為市,緻天下之民,聚天下之物,交易而退,各得其所。”說的就是當時集市的盛況。
日照境內的集市,歷史悠久,而且興旺發達,有的集市早已聞名四州八縣,並且隨着市場經濟的發展而不斷壯大。
一個地區確定一個集市。經上級批準第一個集日叫“啓集”。為了把這個集立起來,通常都是連續三天。啓集前除了周密的組織貨源外,還要做大量的工作,如集市管理人員、各行各業攤點的劃分、立標竪牌,還要四處張貼廣告、請劇團演戲,集市駐地的群衆引以為榮。
集市日當地叫“逢集”,來集市進行交易叫“趕集”,趕集的人散去叫“散集”。它是以農歷計算,都是五天一集。一個集鎮通常一個月有6個集日。集日一般由縣區統一劃分。所以,在一個區域內,有的集鎮每月的五、十日逢集,有的則在二、七,三、八或四、九縫集。這樣劃分的好處是,在一個區域內天天有集,商販們可趕“四集”,便於商品流通,且又方便群衆。
1970年,日照集市改革,把每月的五、十日定為集鎮的集日。理由是為了“農業學大寨”,有利於勞動力集中,便於工商行政部門對集市進行管理和打擊投機倒把分子,但由於此舉有違市場規律和人民群衆的商業活動習慣,沒多久又恢復了原來的集市日。
集市的規模大小是根據這個集的行業齊全與否、趕集的人多少、當天的交易額大小而定。當地叫大集、中集、小集。凡是行業齊全、人多交易額大的叫大集,次之為中集、小集。大集持續時間長,往往早4點前上市,到晚8點纔散集。
還有一種集,衹設肉菜魚市場,趕集的人匆匆來、匆匆去,當地叫“小吃集”,也有的人風趣地稱它是“露水集”。
陳疃有個石墩集,每年衹在臘月二十三逢一個集。所以當地人說,“石墩的孩子,一個集空新長大了”。
集市貨物大體分常銷貨、季節貨和節日貨。常銷貨又叫大路貨,如日用百貨、副食品、生産工具等,常年擺攤,天天暢銷。季節貨是根據人們在不同季節的需要而上市。節日貨衹有到了某個節日,提前十幾天上市,如棕葉,衹在端午節前才能在市面上買賣,而節日一過,棕葉就不見了。
集市的貨物大都擺攤設點,你買我賣,公平交易。
集市的貨物隨經濟的發展而變化。近年來,隨着經濟的發展和科學技術的提高,集市貨物正嚮高檔、新型發展,特別是傢用電器、機械、高檔傢具、服裝等占據主要市場。
山會,是農村集市的一種特殊形式。它分兩種,一種是每年衹在規定的地點進行。日照東關集,每年二月初十為春山,十月二十為秋山。屆時,全國各地都有人來趕會,名優産品四方雲集,人山人海,聲勢浩大。
過去集市的地點大都在村莊裏,近年來,有計劃的將集市遷往城鎮、村外,並設固定攤位、架蓋、大棚,有的集市已變成全日集貿市場。
過去趕集的人都是徒步,貨物均是肩挑手提,車推牲口馱。現在已大不相同了,人們有的騎自行車,有的騎摩托車、三輪車,有的開拖拉機。
趕集不僅是一種商業活動而且是一種交際活動。人們常常藉趕集之便,來完成串親、訪友等活動。有的人把趕集當做一種樂趣,趕集什麽也不買、也不賣,衹是逛一逛、開開心,叫“趕閑集”。
東港的集市,千百年來都是按它的自身規律不斷發展。隨着改革的深入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確立,集市也將不斷發生變化。 |
|
東港區作為新亞歐大陸橋東方橋頭堡日照市的中心區,具有得天獨厚的區位優勢,境內有日照、嵐山兩個國傢一類對外開放港口和兗石、坪嵐兩條鐵路。在國內,處於全國黃金海岸綫的中部和環黃(渤)海經濟圈與新亞歐大陸橋的交匯點。在國際上,處在亞太經濟圈西環形帶,是中國距日本、韓國最近的地區之一。
近年來,東港區基礎設施建設得到迅猛發展,城市現代化綜合功能日趨完善,公路四通八達,長途汽車可直達全國各地,境內日照港是全國沿海十大港口之一,與世界50多個國傢和地區通航,並開通了至韓國、日本 、香港等國傢和地區的定期班輪和集裝箱航綫。與日照港相接的鐵路嚮西延伸,在西安與隴海鐵路交匯,成為中國中部又一條東西大動脈,鐵路經新疆阿拉山口西去出境,直達荷蘭的鹿特丹港和比利時的安特衛普港,構成一條1.1萬公裏的新亞歐大陸橋。1995年日照被國務院正式確認為“新亞歐大陸橋東方橋頭堡”,東港區處於東方橋頭堡中心。東港區北去青島機場、南去連雲港機場、西去臨沂機場均不足2小時里程,航空運輸十分便利。隨着日竹(日照至臨沂竹園)高速公路的開通和同三(同江至三亞)高速公路的興建,特別是日照(東港)至濟南、日照(東港)至北京、日照(東港)至鄭州旅客列車的開通,為東港區的發展創造了良好的機遇。
東港區山地、平原、丘陵兼備,農業資源十分豐富,是國傢商品糧基地縣(區)和山東省花生生産基地。全區有蘋果、板慄等經濟園林20多萬畝,年産果品1.5億公斤;有茶園10萬畝,其中投産茶園3萬畝,茶葉年産量達180萬公斤,面積和産量均居山東省第一位,是長江以北最大的緑茶生産基地。以“河山青”牌、“碧緑茶”、“雪毫茶”、“鳳眉茶”等係係列為主的30多個品種的日照緑茶飲譽國內外。東港區有沿海灘塗36萬餘畝,淺海可供養殖的水域30多萬畝,是山東省重要的海産品生産基地,盛産黃花魚、對蝦、扇貝、鮑魚、西施舌、文蛤、烏魚蛋、梭子蟹、羅氏沼蝦等86種魚類及各種名貴海珍品,是中國海珍品的重要産地之一,水産品年産量23.6萬噸,年加工量已達11.24萬噸,其中出口水産品已有40多個品種,産品遠銷世界10多個國傢和地區。
東港區是南茶北移最成功的地區,在茶樹栽培、管理、科研、試驗、示範等方面積纍了許多成功的經驗,尤其在茶樹無公害栽培方面,采用農業防治、物理防治和生物防治病蟲害等措施,杜絶使用農藥,重施有機肥,全區5萬畝茶園己發展成為生態茶園,所産緑茶獲緑色食品認證。東港區屬江北茶區,一年四季都可生産茶葉,在鼕季采用茶葉反季節栽培方法,建起鼕暖式塑料大棚生産茶葉,所産大棚緑茶每年在春節前上市。
東港區工業起點高,發展較快,現已形成了以高新技術産業為先導,以電子、機械、輕工、化工、建材、紡織等為主體的門類齊全的工業體係。東港區不斷拓展對外經貿新領域,外商投資已涉及機械、化工、電子、食品、建材、輕工、紡織、房地産、農業和旅遊服務業等行業領域,全區已建立起花生、果品、水産、畜牧、蠶繭等農副産品出口生産基地,出口産品有20多個大類100多個品種。
東港區還是山東四大僑鄉之一,有華僑、外籍華人和港澳臺同胞3.4萬人,分佈在20多個國傢和地區,當代著名高能物理學家、諾貝爾奬金獲得者丁肇中先生的故裏就在東港區濤雒鎮。
東港區建區以來,得到了海內外各界人士的關愛和支持,在跨入21世紀之初,面對國內外經濟發展的新形勢,東港區委、區政府審時度勢,把擴大開放,對外招商,引資合作作為全區工作的着力點來抓,積極改善投資軟硬環境,製定靈活的政策。出臺了《山東省日照市東港區招商引資優惠政策》和《山東省日照市東港區投資指南與招商項目》,並對來東港區投資者實行所有手續“一站式”服務,在水、電、道路、通訊、建設用地、收費、資金等方面,政府給予最大扶持,為國內外客商投資提供可靠載體。 |
|
日照街道
石臼街道 石臼街道地處山東半島南翼的日照新市區境內,東波瀕黃海,是日照的海隅要塞,對外開放的窗口和新亞歐大陸橋東方橋頭堡的前沿。現轄16個居委和2個社區,轄區面積13.5平方公裏,區域人口5.95萬,流動人口1.9萬,是日照市第一個純城市性質的街道。
秦樓街道 轄68個村(居)、社區,11萬口人,陸域面積92.6平方公裏,海岸綫長17.5公裏。
兩城鎮
河山鎮
濤雒鎮
西湖鎮
南湖鎮
陳疃鎮
三莊鎮 |
|
1988年4月1日,撤銷日照市日照鎮、嵐山頭鎮,分別以原鎮的行政區域設立日照、嵐山頭2個街道辦事處。
1992年12月19日,設立日照市前三島鄉,隸屬日照市東港區,轄平島、達山島、車牛山島。
1995年11月30日,撤銷東港區絲山鄉,設立秦樓街道辦事處。
1996年5月24日,撤銷東港區河山鄉、西湖鄉,設立河山鎮、西湖鎮(魯政函民字25號)。
2000年,東港區轄5個街道、13個鎮、5個鄉:日照街道、石臼街道、奎山街道、秦樓街道、嵐山頭街道、汾水鎮、碑廓鎮、西湖鎮、河山鎮、三莊鎮、巨峰鎮、後村鎮、兩城鎮、陳疃鎮、南湖鎮、高興鎮、濤雒鎮、黃墩鎮、大坡鄉、尹傢河鄉、竪旗山鄉、虎山鄉、前三島鄉。 根據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1148190人,各鄉鎮人口: 日照街道 178166 石臼街道 77223 奎山街道 41484 秦樓街道 80572 嵐山頭街道 40540 河山鎮 30717 兩城鎮 41110 濤雒鎮 65272 高興鎮 33098 巨峰鎮 44926 後村鎮 56452 西湖鎮 33963 陳疃鎮 28511 南湖鎮 45810 三莊鎮 39967 黃墩鎮 49897 汾水鎮 39057 碑廓鎮 47122 大坡鄉 28247 竪旗山鄉 24135 尹傢河鄉 19610 虎山鄉 54558 前三島鄉 4823 日照開發區虛擬街道 42930
2000年12月27日,東港區撤銷竪旗山鄉,將其行政區域並入三莊鎮;撤銷尹傢河鄉,將其行政區域並入南湖鎮;撤銷大坡鄉,將其行政區域並入巨峰鎮;撤銷汾水鎮,以原汾水鎮的行政區域設立安東衛街道辦事處,辦事處機關駐原汾水鎮人民政府駐地(魯政函民字87號)。
截至2002年12月31日,東港區轄6個街道、13個鎮、1個鄉。
2004年9月9日國務院批準(國函71號):將東港區的嵐山頭、安東衛2個街道和虎山、碑廓、黃墩、後村、高興、巨峰6個鎮劃歸嵐山區管轄。行政區劃調整前,東港區面積1915平方千米,人口117萬(面積人口數據根據簡册2004)。
鄉鎮簡介
石臼街道:地處山東半島南翼的日照新市區境內,東波瀕黃海,是日照的海隅要塞,對外開放的窗口和新亞歐大陸橋東方橋頭堡的前沿。現轄16個居委和2個社區,轄區面積13.5平方千米,區域人口5.95萬,流動人口1.9萬,是日照市第一個純城市性質的街道。石臼建村於宋代以前,考石臼之稱,一傳自宋代始,有漂泊海洋的漁傢在東南隅岬角駐足拴纜,上岸舂米為食,形成多處臼狀石坑,故稱“石臼”。歷代建置變遷,有“石臼所口”、“石臼裏”、“石臼社”、“石臼所”等稱謂,1985年由石臼鎮改置石臼辦事處,1998年改名石臼街道至今。
前三島鄉:設立於1992年,轄前三島和王傢海屋、劉傢海屋、代傢莊子、秦傢官莊四個村居,總面積2.12平方千米,人口2842人。2005年由嵐山區管轄。 |
|
- n.: Donggang District
|
|
東港市, 東港, 東港村 |
|
城東港區 | 東港區民間故事 | 日照市東港區利國賓館 | 日照市東港區水産賓館 | 日照市東港區萬寶大酒店 | 日照市東港區日升賓館 | 日照市東港區衛生防疫站 | 日照市東港區金都大酒店 | 日照市東港區印染廠 | 日照市東港區人民醫院 | 日照市東港區婦幼保健站 | 山東省日照市東港區絲織廠 | 日照市東港區絲織廠 | 日照市東港區第二服裝廠 | 日照市東港區南湖鄉服裝廠 | 日照市東港區匯源大酒店 | 山東省日照市東港區 | 日照市東港區日照中路飯店旅社 | 日照市東港區嵐山藍天大酒店 | 日照市東港區大嶺中醫正骨院 | 日照市東港區新星針織服裝廠 | 日照市東港區工藝服裝對外貿易公司 | 日照市東港區舒麗服裝有限公司 | 東港區濤雒鎮成人教育中心學校 | 日照市東港區濤雒鎮供銷合作社賓館 | |
|
|
河山鎮 | 日照街道 | 高興鎮 | 後村鎮 | 碑廓鎮 | 石臼街道 | 西湖鎮 | 虎山鎮 | 黃墩鎮 | 北京路街道 | 濤雒鎮 | 巨峰鎮 | 兩城鎮 | 陳疃鎮 | 安東衛街道 | 前三島鄉 | 南湖鎮 | 秦樓街道 | 三莊鎮 | 奎山街道 | 嵐山街道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