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州區 : 中國四級行政區劃 : 中國地名 : 巴彥縣 [顯示全部] : 中國 >山東 >棗莊 >山亭區 > 西集鎮
顯示地圖
目錄
棗莊西集鎮
  基本概述
  西集鎮位於山東省棗莊,共有15個行政村,34個自然村,靠山村約占三分之二,群衆吃水難問題歷來比較突出。近年來,該鎮黨委、政府始終把解决群衆吃水問題當作密切聯繫群衆、執政為民、關註民生的重要內容,堅持不懈地投資水利工程建設。近年來,多方協調,纍计投資400餘萬元,新打並配套深水機井11眼,修建水塔8座,解决了16個自然村1.3萬人的飲水難。同時,新建塘壩4座,埋設地下輸水管道4.6萬多米,擴大水澆地面積5000畝,調整種植面積2200畝,為鞏固農業基礎地位、讓農民增産增收、加快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步伐創造了條件。老古泉村是西集鎮最邊遠山村之一,吃水難長期睏繞着這個村的群衆,同時也影響了該村經濟的發展。鎮黨委、政府采納人大代表、政協委員的建議,因地適宜,攔蓄、打井並舉,讓村民吃上了潔淨水。
  2005年以來,西集鎮先後投資100萬元,新建門診綜合大樓一座,建築面積1200餘平方米,購置了先進的生化分析儀、血液分析儀、單導心電圖機等醫療設備,形成了科室配套齊全,服務一流的現代化鄉鎮醫院,全鎮農民新農合參合率達到95.8%,從2007年5月至今已報銷農民看病款112.5萬元;同時,通過與城裏大醫院攀親結對子,先後選送30名醫務工作者到棗莊市立醫院和市中醫院進行培訓,提高了為民服務技能。在此基礎上,加強了鄉村診所建設,對全鎮12個行政村的20家乡村診所,實行統一管理,人員統一培訓,統一藥品購置渠道,嚴厲打擊假冒偽劣藥品和民間遊醫坑農現象,依法文明行醫,使全鎮醫療衛生狀況得到了根本改善,衛生保健服務質量普遍提高,基本實現了小病問醫不出村,為群衆少生快富、提升生活質量和健康水平打下了堅實基礎。
  2006年,全鎮實現國民生産總值 3.63億元,人均國民生産總值達到 12860 萬元,比上年分別增加15.2 %和15%。農民人均純收入3960元,比上年增長12.2%;農業增加值8000萬元,比上年增長19.4%。第一、二、三産業增加值分別完成 0.8億元、1.83億元和1億元,平均增長15.2%。工農業總産值完成 8.8億元,比上年增長 20%;城鄉居民儲蓄餘額達500萬元,地方財政收入621萬元。2006年全鎮人口出生率 10.3 ‰,人口自然增長率6.9‰。
  歷史沿革
  西集鎮古稱西暨,戰國時期即立此名,後因鎮機關駐西集而得名。1944年以前,西集鎮隸屬嶧縣,1944年秋以後,先後隸屬雙山縣、麓水縣。1950年歸屬白彥縣,為第三區;1953年撤白彥縣,重歸嶧縣,編為第二十區。1958年,西集、付莊、張莊、東鳧山合併成立西集人民公社。1962年隸屬棗莊市齊村區,同年分出付莊、張莊、東鳧山,建西集公社。1983年撤銷齊村區,改屬山亭區,1984年改為西集鎮。2001年西集、張莊、東鳧山合併,仍稱西集鎮。2003年,分出張莊、東鳧山恢復稱西集鎮
  主要資源
  鎮內礦産資源豐富,主要有石灰石、粘土等。優質石灰石儲量達到1.2億噸。鎮內水資源豐富,為農作物的生長提供了充足的水源,主要種植小麥、玉米、大豆、花生、地瓜、蔬菜等作物。
  林果生産:
  全鎮糧經比例達到1:9,全鎮林果面積發展到9.8萬畝,其中果樹面積7.2萬畝,全鎮年幹鮮果品總量達到4500多萬公斤,實現産值8000多萬元,2005年,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4120元,其中林果收入占70%以上;先後被評為省級首批“環境優美鄉鎮”和市級“林果標準化生産示范镇”。
  畜牧養殖: 以招商引資、大戶帶動、集中養殖等形式,先後建起了鹿、兔、雞、豬、牛、羊等6個標準化養殖小區,167個養殖場。目前,全鎮梅花鹿存欄達到120多衹,兔存欄達到3.4萬衹、雞存欄達到3.2萬衹、豬存欄達到1.7萬頭、牛存欄達到260頭、羊存欄達到2.1萬衹,每年實現畜牧業産值4000餘萬元,取得了良好的經濟效益。發展水庫養魚500餘箱,養殖戶360多傢,産值實現3000多萬元。
  基礎設施
  道路建設方面,修築生産路120公裏,環山路60公裏,大小橋涵56座;三年來共投資900多萬元,硬化農村道路78公裏,實現了村村通目標。水利工程方面,全鎮新打深水井22眼,其中完成配套16眼,挖渠道3.1公裏,建攔河壩19處,地頭窯180餘個,建蓄水池27座,建低水高調工程11處,復修水渠18000米,鋪設各種地下管道近4萬米,解决了6個村群衆的吃水難問題,增加灌溉面積6000多畝;流域治理方面,全鎮共投工400多萬個,投資1000多萬元,先後在柴鬍、圍泉、東河、楊莊、櫻花山等流域建設優質果品基地2萬多畝。其中,圍泉流域,治理面積4.8平方公裏,纍计投工128萬個,投資220多萬元,栽植側柏等水保林木100多萬棵,發展山楂、大櫻桃、鼕桃、花椒等果樹70萬棵,形成了“山頂側柏戴帽,山腰山楂花椒,山下鼕桃大櫻桃”的格局,實現了産業功能和生態功能並舉,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並重,該流域治理工程被評為國傢級樣板工程。
  農副産品
  全鎮有地瓜棗加工企業20多傢,年地瓜加工量達2000多萬公斤。盛産山楂、柿子、花椒、板慄、金銀花、栝蔞、丹參、遠志、全蝎、小雜糧等,同時也是優質玉米種育種基地。
  市場建設
  投資156萬元,在尚岩村建成了華祥果品批發市場,並於2006年5月下旬全面投入運營,日成交量達20萬公斤左右,進一步規範了李莊、魯南果品批發市場,年銷售各類水果3000多萬公斤,銷售收入4000 多萬元,充分發揮了産地果品批發市場的流通和帶動作用。
  有李莊、甘石橋、竜莊三處農貿市場,共有攤位3000多米,交易物品主要有:食品,包括肉製品、生豬肉、熟肉製品、雞蛋、幹貨等;禽類,包括雞、羊、兔等;青菜,米、油等糧食品種;零售水果,有蘋果、梨、油桃、鼕桃、黃桃、鮮棗等;幹果,有花椒、板慄等;服裝,有鞋、帽、成品衣物、布料等;音像製品、農具及日常生活用品等。
山東省棗莊市山亭區
  西集鎮位於山亭區南部,古稱西暨,戰國時期即立此名,自古為商賈雲集、佛道繁盛之地。總面積140平方公裏,轄5個辦事處,23個行政村,89個自然村,4.96萬人,棗(莊)濟(寧)高速公路、棗(莊)滕(州)公路、店(子)韓(莊)公路貫穿其中,區位優越,交通便利。2002年,全鎮社會總産值2.99億元,全社會固定資産投資7125萬元,地方財政收入971萬元,農民人均收入2449元。全鎮糧經比例為6:4,共有耕地4.76萬畝,其中水澆地2.67萬畝,林地1.03萬畝,主産小麥、玉米、地瓜、花生、棉花、大豆。全鎮規劃建設了伏裏、張莊、常山、劉莊等四處優質大棗和柿子基地,緑色通道建設1200畝,養殖小區13處,全鎮已形成“三條綫四大片”産業結構調整格局。全鎮工業總産值2.9億元,水泥、煤炭、汽配、運輸等成為全鎮工業經濟發展的四大支柱。以喚友水泥有限公司為竜頭的水泥産業年生産能力達70萬噸,創稅800餘萬元;金華飛順車輛有限公司是集鋼圈生産、汽車配件、車輛號牌製造等於一體的大型企業,全年産值達1300餘萬元,創稅38萬多元;張莊煤礦為省級質量標準化礦井,年生産能力達5萬噸;洗滌劑廠、童車廠、塑編廠等企業相繼壯大發展,全鎮斯太爾、斯太爾王、解放半挂等重型運輸車輛達460餘輛,年運輸能力達1200萬噸以上。全鎮新發展民營業戶260傢,新增個體工商戶128傢,私營企業9傢,以種植、養殖、運輸業為主的經濟專業村已達12個,民營經濟已成為全鎮經濟發展的最有力支撐。該鎮立足現有的建材、汽車配件、無污染水煤漿、伏裏土陶藝術、魯南羊肉湯品牌等産業和資源優勢,實施真情招商、誠信招商,構架起北依棗滕路,南到濟棗高速路,西靠店徐路1800畝的工業“黃金三角”,開展零缺陷服務,實現零投訴目標,免費提供土地、水、電。2003年上半年,該鎮已招引過千萬元項目6個,涉及建築、燃料、運輸等産業。該鎮教學設備先進,師資力量雄厚,第十一中學在全區各類教學比賽中位居前列,年升學率穩居全區首位。該鎮歷史底藴豐厚,人文文化繁多,大汶口文化、竜山文化遺址名揚天下,著名文學家賈三近、清道光進士王東槐等著名文人留下碑文真跡,普照寺、伏羲廟等古建築保存完好。
英文解釋
  1. :  Xiji Town
近義詞
西集
包含詞
棗莊西集鎮西集鎮敬老院
分類詳情
馮莊村田莊村西集村北官莊常山村
盧山口村東集村兩河岔村錄井南莊村伏裏村
東伏山村西伏山村馬頭官莊村文王峪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