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州区 : 中国四级行政区划 : 中国地名 : 巴彦县 [显示全部] : 中国 >山东 >枣庄 >山亭区 > 西集镇
显示地图
目录
枣庄西集镇
  基本概述
  西集镇位于山东省枣庄,共有15个行政村,34个自然村,靠山村约占三分之二,群众吃水难问题历来比较突出。近年来,该镇党委、政府始终把解决群众吃水问题当作密切联系群众、执政为民、关注民生的重要内容,坚持不懈地投资水利工程建设。近年来,多方协调,累计投资400余万元,新打并配套深水机井11眼,修建水塔8座,解决了16个自然村1.3万人的饮水难。同时,新建塘坝4座,埋设地下输水管道4.6万多米,扩大水浇地面积5000亩,调整种植面积2200亩,为巩固农业基础地位、让农民增产增收、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创造了条件。老古泉村是西集镇最边远山村之一,吃水难长期困绕着这个村的群众,同时也影响了该村经济的发展。镇党委、政府采纳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的建议,因地适宜,拦蓄、打井并举,让村民吃上了洁净水。
  2005年以来,西集镇先后投资100万元,新建门诊综合大楼一座,建筑面积1200余平方米,购置了先进的生化分析仪、血液分析仪、单导心电图机等医疗设备,形成了科室配套齐全,服务一流的现代化乡镇医院,全镇农民新农合参合率达到95.8%,从2007年5月至今已报销农民看病款112.5万元;同时,通过与城里大医院攀亲结对子,先后选送30名医务工作者到枣庄市立医院和市中医院进行培训,提高了为民服务技能。在此基础上,加强了乡村诊所建设,对全镇12个行政村的20家乡村诊所,实行统一管理,人员统一培训,统一药品购置渠道,严厉打击假冒伪劣药品和民间游医坑农现象,依法文明行医,使全镇医疗卫生状况得到了根本改善,卫生保健服务质量普遍提高,基本实现了小病问医不出村,为群众少生快富、提升生活质量和健康水平打下了坚实基础。
  2006年,全镇实现国民生产总值 3.63亿元,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 12860 万元,比上年分别增加15.2 %和15%。农民人均纯收入3960元,比上年增长12.2%;农业增加值8000万元,比上年增长19.4%。第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分别完成 0.8亿元、1.83亿元和1亿元,平均增长15.2%。工农业总产值完成 8.8亿元,比上年增长 20%;城乡居民储蓄余额达500万元,地方财政收入621万元。2006年全镇人口出生率 10.3 ‰,人口自然增长率6.9‰。
  历史沿革
  西集镇古称西暨,战国时期即立此名,后因镇机关驻西集而得名。1944年以前,西集镇隶属峄县,1944年秋以后,先后隶属双山县、麓水县。1950年归属白彦县,为第三区;1953年撤白彦县,重归峄县,编为第二十区。1958年,西集、付庄、张庄、东凫山合并成立西集人民公社。1962年隶属枣庄市齐村区,同年分出付庄、张庄、东凫山,建西集公社。1983年撤销齐村区,改属山亭区,1984年改为西集镇。2001年西集、张庄、东凫山合并,仍称西集镇。2003年,分出张庄、东凫山恢复称西集镇
  主要资源
  镇内矿产资源丰富,主要有石灰石、粘土等。优质石灰石储量达到1.2亿吨。镇内水资源丰富,为农作物的生长提供了充足的水源,主要种植小麦、玉米、大豆、花生、地瓜、蔬菜等作物。
  林果生产:
  全镇粮经比例达到1:9,全镇林果面积发展到9.8万亩,其中果树面积7.2万亩,全镇年干鲜果品总量达到4500多万公斤,实现产值8000多万元,2005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120元,其中林果收入占70%以上;先后被评为省级首批“环境优美乡镇”和市级“林果标准化生产示范镇”。
  畜牧养殖: 以招商引资、大户带动、集中养殖等形式,先后建起了鹿、兔、鸡、猪、牛、羊等6个标准化养殖小区,167个养殖场。目前,全镇梅花鹿存栏达到120多只,兔存栏达到3.4万只、鸡存栏达到3.2万只、猪存栏达到1.7万头、牛存栏达到260头、羊存栏达到2.1万只,每年实现畜牧业产值4000余万元,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发展水库养鱼500余箱,养殖户360多家,产值实现3000多万元。
  基础设施
  道路建设方面,修筑生产路120公里,环山路60公里,大小桥涵56座;三年来共投资900多万元,硬化农村道路78公里,实现了村村通目标。水利工程方面,全镇新打深水井22眼,其中完成配套16眼,挖渠道3.1公里,建拦河坝19处,地头窑180余个,建蓄水池27座,建低水高调工程11处,复修水渠18000米,铺设各种地下管道近4万米,解决了6个村群众的吃水难问题,增加灌溉面积6000多亩;流域治理方面,全镇共投工400多万个,投资1000多万元,先后在柴胡、围泉、东河、杨庄、樱花山等流域建设优质果品基地2万多亩。其中,围泉流域,治理面积4.8平方公里,累计投工128万个,投资220多万元,栽植侧柏等水保林木100多万棵,发展山楂、大樱桃、冬桃、花椒等果树70万棵,形成了“山顶侧柏戴帽,山腰山楂花椒,山下冬桃大樱桃”的格局,实现了产业功能和生态功能并举,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并重,该流域治理工程被评为国家级样板工程。
  农副产品
  全镇有地瓜枣加工企业20多家,年地瓜加工量达2000多万公斤。盛产山楂、柿子、花椒、板栗、金银花、栝蒌、丹参、远志、全蝎、小杂粮等,同时也是优质玉米种育种基地。
  市场建设
  投资156万元,在尚岩村建成了华祥果品批发市场,并于2006年5月下旬全面投入运营,日成交量达20万公斤左右,进一步规范了李庄、鲁南果品批发市场,年销售各类水果3000多万公斤,销售收入4000 多万元,充分发挥了产地果品批发市场的流通和带动作用。
  有李庄、甘石桥、龙庄三处农贸市场,共有摊位3000多米,交易物品主要有:食品,包括肉制品、生猪肉、熟肉制品、鸡蛋、干货等;禽类,包括鸡、羊、兔等;青菜,米、油等粮食品种;零售水果,有苹果、梨、油桃、冬桃、黄桃、鲜枣等;干果,有花椒、板栗等;服装,有鞋、帽、成品衣物、布料等;音像制品、农具及日常生活用品等。
山东省枣庄市山亭区
  西集镇位于山亭区南部,古称西暨,战国时期即立此名,自古为商贾云集、佛道繁盛之地。总面积140平方公里,辖5个办事处,23个行政村,89个自然村,4.96万人,枣(庄)济(宁)高速公路、枣(庄)滕(州)公路、店(子)韩(庄)公路贯穿其中,区位优越,交通便利。2002年,全镇社会总产值2.99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7125万元,地方财政收入971万元,农民人均收入2449元。全镇粮经比例为6:4,共有耕地4.76万亩,其中水浇地2.67万亩,林地1.03万亩,主产小麦、玉米、地瓜、花生、棉花、大豆。全镇规划建设了伏里、张庄、常山、刘庄等四处优质大枣和柿子基地,绿色通道建设1200亩,养殖小区13处,全镇已形成“三条线四大片”产业结构调整格局。全镇工业总产值2.9亿元,水泥、煤炭、汽配、运输等成为全镇工业经济发展的四大支柱。以唤友水泥有限公司为龙头的水泥产业年生产能力达70万吨,创税800余万元;金华飞顺车辆有限公司是集钢圈生产、汽车配件、车辆号牌制造等于一体的大型企业,全年产值达1300余万元,创税38万多元;张庄煤矿为省级质量标准化矿井,年生产能力达5万吨;洗涤剂厂、童车厂、塑编厂等企业相继壮大发展,全镇斯太尔、斯太尔王、解放半挂等重型运输车辆达460余辆,年运输能力达1200万吨以上。全镇新发展民营业户260家,新增个体工商户128家,私营企业9家,以种植、养殖、运输业为主的经济专业村已达12个,民营经济已成为全镇经济发展的最有力支撑。该镇立足现有的建材、汽车配件、无污染水煤浆、伏里土陶艺术、鲁南羊肉汤品牌等产业和资源优势,实施真情招商、诚信招商,构架起北依枣滕路,南到济枣高速路,西靠店徐路1800亩的工业“黄金三角”,开展零缺陷服务,实现零投诉目标,免费提供土地、水、电。2003年上半年,该镇已招引过千万元项目6个,涉及建筑、燃料、运输等产业。该镇教学设备先进,师资力量雄厚,第十一中学在全区各类教学比赛中位居前列,年升学率稳居全区首位。该镇历史底蕴丰厚,人文文化繁多,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遗址名扬天下,著名文学家贾三近、清道光进士王东槐等著名文人留下碑文真迹,普照寺、伏羲庙等古建筑保存完好。
英文解释
  1. :  Xiji Town
近义词
西集
包含词
枣庄西集镇西集镇敬老院
分类详情
冯庄村田庄村西集村北官庄常山村
卢山口村东集村两河岔村录井南庄村伏里村
东伏山村西伏山村马头官庄村文王峪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