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地圖 |
|
|
淄博市周村區王村鎮基本概況
王村鎮地處山東省中部,位於周村西南19公裏,東和南與淄川區接壤,西與章丘市毗鄰,西和北與鄒平縣連接,東北與彭陽鄉相連,西距濟南遙墻國際機場50公裏, 距濟青高速公路20公裏,距建設中的濱萊高速公路8公裏。膠濟鐵路王村貨運站坐落境內。309國道從境內穿過,是省道膠王路的起點。
王村鎮地處泰魯山係,是丘陵嚮平原的過渡地帶,南部為丘陵,北部是平原。東西最大距離5.7公裏,南北最大距離9.5公裏,總面積3177公頃,其中耕地面積1546公頃,主要山脈有西寶山、東寶山、衝山、福祿山,其中西寶山最高,海拔3 51.8米。 主要河流有玉帶河、青楊河,境內流長15.6公裏,流域面積31.77平方公裏。適合種植的農作物主要有小麥、玉米、𠔌子、高粱、地瓜等。經濟作物主要有大豆、棉花、花生等。
特色農産品
農藥
民族人口
該鎮轄20個村民委員會,1個居民委員會,總人口4.2萬人,人口自然增長率5.66‰。 少數民族有回族、 滿族、 蒙古族、藏族等,總人數為15人,占全鎮總人口的0.04%。 全鎮有畢、王、尚、張、瀋、孟、邱、郭、楊、等300個姓氏,其中畢姓最多。
經濟發展
該鎮農村經濟收入主要以糧食收入為主, 1978年為569萬元, 2000年為119163萬元。第一、二、三産業占農村經濟總收入的比重分別為5.2∶77∶17.8。2000年完成地方財政收入1021.4萬元。
該鎮財政收入列全區第一名,是全市經濟強鎮,在全省小城鎮試點鎮中綜合實力名列第20位。
鄉鎮榮譽
該鎮獲得的榮譽稱號主要有:全國500傢小城鎮建設試點鎮、全國57傢小城鎮綜合改革試點鎮、山東省“百新工程”試點鎮、山東省中心鎮、山東省村鎮建設新型鄉鎮、山東省體育先進鄉鎮、山東省創安工作先進鎮、全省先進基層黨校、全省社會治安綜合治理模範鎮、全省農村文化先進集體、全省黨員電教科技工程示范镇、全省黨員電化教育先進單位、淄博市“六好”鄉鎮黨委、全市教育強鄉鎮、全市村鎮建設先進單位、全市發展鄉鎮企業明星鄉鎮、全市推行股份合作製先進單位、全市文明鄉鎮示範點、全市十佳基層黨校、全市先進基層黨校示範點、全市社會治安綜合治理模範鎮、全市先進紀檢監察單位、全市先進鄉鎮廣播電視站、全市信訪工作先進單位、全市尊師重教先進單位、全市老齡工作先進鄉鎮、全市電話建設先進鄉鎮、全市村級建檔工作先進集體。
社會進步
文教科技 1916年,建王村小學,校址在王村西首大興教寺,校名為“淄川縣正西路忠信鄉第三國民小學校” 。 教師2人, 學生30餘名,編成一個復式班。以後,“直奉戰爭”、“直皖戰爭”相繼爆發,學校時辦時停,教學倍受影響。1929年,王村的開明士紳聯絡附近的20個村莊,恢復並擴大了王村學校。校名改稱“淄川縣立第十四小學校” 。實行“四、二學製”,設初級4個班,高級3個班,250學生餘名,教職員10人左右,多係師範、中學畢業生。是年起,王村的初等教育發展較快,設學校17所, 學生734人。1948年王村最後一次解放後,幼兒教育、普通教育、成人教育全面展開, 多數村莊先後辦起了鼕學識字班、掃盲班、農民業餘學校。1958年8月建淄博第十七中學,時有12個初中班,學製3年,學生600餘名,教師35人。1965年貫徹中央“推行兩種教育制度,大辦半工(農)半讀學校”的指示精神,建立王村公社農業中學, 有初中班2個,學生95人。到1980年農村少青壯年文化程度,40%達到小學、35%達到初中、16%達到高中,青壯年脫盲的占9%。1970年1月建立王村中學,招收高中新生;1983年改稱周村區第五中學,是年王村中心學校初中部並入該校,形成完全中學; 1985年有高中6個班,學生350人,初中15個班,學生889名。楊古、大尚兩處聯中有初中班6個, 在校生574人。境內有22處小學,116個班,在校生3397人。學齡兒童入學率達98.8%,在校學生畢業率達95%。全鎮有幼兒園20處,幼兒入托率達96%。1987年投資40萬元,興建小學教學實驗室11處,被區政府命名為“教學試驗室建設標兵鄉鎮” 。是年,投資86萬元,建起了占地2.1公頃、建築面積3577平方米的王村鎮中學。 1988年1月將楊古、大尚兩處聯中合併到鎮中學,學校共有初中班12個,在校生630名。 同時建楊古、大尚兩處聯小。1989年在全區率先實現九年義務教育。1990年底,全鎮有小學19處、教學班86個、在校生2478名;有中學兩處(含周村五中)、高中班6個、初中班18個,在校學生1239人;有中、小學教師222名。去92名中學教師中有民辦18名、130名小學教師中有民辦84名;有20所幼兒園(其中17所達市級一類園所),幼兒園教師48名,幼兒園入托率達98.6%。1990年9月,周村五中高中部停止招生。是年九年義務教育通過市、區驗收。1986~1990年期間,全鎮用於教育的投資達3 00多萬元。1991年後,為改善教學條件,集中使用師資力量,提高教學質量,先後將19處小學合併為12處。1992年底,全鎮有中學2所(含周村五中) ,初中班24個,在校生1175名;有小學12處,在校生1883名;有中小學教師216人、中學教師91人(其中民辦12人)、小學教師125人(其中民辦82人),師資達標率91%。中小學生畢業率97.5%。 全鎮有幼兒園20處,幼兒入托率98%。1998年投資5萬元為王村鎮中學、王村中心學校配備了微機和語音室, 王村中心學校成為全區第一傢配備微機的農村小學。199 9年9月在王村鎮中學基礎上,投資188萬元,新建3600平方米教學實驗樓1座,擴建操場1.5公頃。 是年將周村五中與王村鎮中學合併成立王村中學。1999年底被評為淄博市首批教育強鄉鎮。 2000年,全鎮有幼兒園16所,入托率90%;小學7所,在校生10 50人;中學1所,在校生981人。
1986年起,利用各種方式對鎮辦企業的職工和基層幹部進行培訓。1987年鎮辦企業培訓各類技術人員108名, 輸送14名青年幹部到大專院校學習。1986~1990年培訓幹部職工3000餘人次。通過學習和培訓,有2人晉升為助理工程師、2人為助理會計師,22名管理幹部中取得大專文憑3人、中專文憑7人。1991年起,先後與山東輕工學院、周村區人才技術開發中心聯合在王村造紙機械廠建立一處人才技術開發試驗廠;與市鄉鎮企業局、市鄉鎮企業職工培訓中心、區職工教育辦公室聯合舉辦了20餘期專業技術幹部培訓班,職工全員培訓達10餘萬人次。1992年成立職工業餘中專班,首批招生100人, 學製2年。是年王村鎮被淄博市政府命名為“職工教育先進單位”。到200 0年,企業職工高中以上文化程度達到80%以上。全鎮科技人員達1000餘人。
王村是一個歷史文化名鎮,早在殷商時期此地就建立了姜姓諸侯國逄國,為山東地區齊文化的發祥地之一。逄陵故城遺址與西漢時期的土鼓縣城遺址即座落於境內的五古城。鎮內西鋪村是明崇禎元年(1628年)戶部尚書畢自嚴的故居。清代著名文學家蒲鬆齡在此任塾師38年,完成了不朽名著《聊齋志異》。現建有“鬆齡書館”,為市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民間傳統文化有燈會、踩高蹺、芯子、舞竜、戲麯名唱、雕刻、琴棋書畫等。建國後,群衆文化生活更加豐富多彩。1973年建廣播站,1975年11月建電影放映隊,1980年建露天放映院。20世紀80年代,機關、企業、學校和各村建立閱覽室、檔案室。1984年建成王村影劇院。1987年成立了鎮電影管理站和書畫攝影協會,該協會有會員30餘人,其中部分書畫作品被海內外人士收藏。1996年建有綫電視臺。1999年後又投資120餘萬元, 進行有綫電視光纜傳輸改造,實現了與區電教中心的光纜並網,全鎮20個行政村實現村村通,入戶率達到90%以上。通過有綫臺開闢了《王村新聞》《黨員教育》《法製教育》《科技教育》《報紙新聞摘要》等節目;以鎮內先進人物和典型經驗為題材,錄製了《俺們村的老年人》《走入股份合作製》《敬老院的當傢人》《晚情》《在希望的田野上》《一顆璀璨的明珠》和為黨旗添光彩、精神文明嶄新篇等專題節目,並在中央、省、市、區電視臺、電臺播放。其中《晚情》被收錄在全省黨員電視教育片。2000年,全鎮有文化娛樂場所100餘處,其中影劇院4處、 中小型舞廳18個、文化活動室24個、老年人活動室2處、書店5處、電影放映隊3個、體育活動場所26處。村村消夏文化活動、老年人健身活動蔚然成風,體現了改革開放以來農村群衆的時代精神風貌。
衛生體育 建國前, 境內衹有6傢私人中藥鋪。建國後,50年代末山東王村鋁土礦、 山東王村耐火材料廠、山東省生建八三廠3傢國營企業建立職工醫院,60年代初相繼建立公社衛生院、肺結核防治醫院。之後,各村相繼成立衛生室,配赤腳醫生,實行合作醫療制度;市麻風病醫院在王村寶山建立。70年代末,建周村區醫院王村分院。1987年將王村分院建成中心衛生院,改造了舊病房,購置了200MAX光機、B超儀、腦電圖機、心電監護儀、全自動洗胃機、生化自動分析儀等設備,與省腫瘤醫院聯合建立了腫瘤專科門診。1990年建病房11間,經省、市驗收合格,正式更名為王村衛生院。1991年,鎮政府籌資90萬元,建成2200平方米門診樓,病床50張。1992年建成周村區紅十字醫院。是年,達到2000年人人享有初級衛生保健的規劃目標。2000年,境內有醫院5處,村級衛生室19處。
境內體育活動活躍,有乒乓球協會、籃球協會、老年門球協會等體育組織,有乒乓球隊、 籃球隊、田徑隊等體育代表隊,有大田徑場一個、小田徑場10個、籃球場17個。 多次參加各級比賽並獲得榮譽。李傢疃村的王強,1990年在省“萌芽杯”舉重比賽中獲2枚銅牌,1991年在市體育比賽中獲2金1銀。同年王強、宋俊平考入市體校,畢瑩考入省體校,西鋪村的趙玉勝在山東省第二屆農民運動會上獲52公斤級摔跤比賽金牌。
人民生活 建國前,農民生活睏難。建國後,隨着農村經濟的恢復發展,農民生活水平不斷改善。80年代,以小麥面粉為主食,穿衣布料、顔色增多。90年代,吃穿住行發生了質的變化,人民生活步入小康水平。全鎮家庭擁有機動車輛的占30%以上,其中擁有小轎車占1/10,安裝程控電話的占80%以上。農民吃水實現了社會化供水,農業主要生産環節實現了機械化。農民由過去以種地為主,轉嚮從事工業、手工業、飲食業、服務業、種養業和商品流通領域,極大地推動了農村生産力的發展。2000年,鎮敬老院被省民政廳授予省一級敬老院,有30多位五保老人在此安度晚年。1994年,跨入全市首批小康鎮行列。2000年,農民人均純收入3972元。
鎮村建設 建國前,除富戶人傢建房為磚木結構外,其餘多為土木結構,坯墻,麥稭頂、 木欞門窗,人均居住面積6平方米左右。飲水靠土井,照明為油燈,交通為土路小道,遇風塵揚,逢雨泥濘。建國後,農村經濟條件逐步改善,各項建設相繼發展。村村戶戶通上了電,部分村用上了自來水。鎮村主要街道鋪設沙石路面。公共建築面積761萬平方米,其中混合結構4.56萬平方米。生産建築混合結構5.33萬平方米。到1986年全鎮磚瓦房占30%,人均住房面積11.5平方米。1987~1990年,本着“繁榮經濟、服務生産、美化鎮貌、方便群衆”的原則,全面進行鎮村建設,80%以上的農戶住上磚瓦房, 5%的村民住上樓房,村內道路明顯改善。1990年後,實施城鎮拉動戰略, 全面拉開小城鎮建設框架。1991年10月,投資460萬元,占地面積8537.6平方米, 建築面積2000平方米的程控電話工程建設竣工。1991年12月,投資250萬元,建築面積3800平方米, 局部7層,高25.1米,集辦公、食宿、接待於一體的王村鬆齡大夏竣工。1992年,被省政府命名為“村鎮建設新型鄉鎮”。1993年以來,投資城鎮開發建設資金3億多元, 先後拓寬3.6公裏長的鎮中心路,3公裏長的鬆齡路,拓寬改造鎮村路26條,總長40多公裏,村內主要街道全部硬化,實現硬化道路村村通。2000年,投資960萬元,建成309國道王村連接綫改建工程(東外環路)。該工程設計標準為一級路, 全長2.6公裏,主車道雙嚮6車道,寬22.5米,占地10.67公頃,拆遷房屋3000餘平方米。當年4月中旬破土動工,歷時近4個月建成通車,是當年淄博市十大路網改造重點工程項目中首傢開工和竣工的工程。至2000年,小城鎮建設框架已形成以三縱三橫道路為骨架,覆蓋面積8平方公裏的小城鎮格局。規劃面積2平方公裏的工業小區、1平方公裏的住宅小區建設和2公裏長的鎮商業中心街建設形成規模,科苑小區、商貿小區建設形成雛型。 先後被列為全國500傢小城鎮建設試點鎮、全國57傢小城鎮綜合改革試點鎮、山東省百新工程試點鎮和山東省中心鎮。1995年編製了第二輪城鎮規劃。1998年,按照科學、合理、超前的小城鎮建設規劃要求,委托省城鄉規劃設計院進一步調整了總體規劃,並嚴格按程序編製、論證、評審和審批。先後完成了寶山住宅小區、 科苑小區、銀杏小區、工業小區、鎮中心商業街的詳細規劃,完成了編製面積3平方公裏的王村東部新區規劃。完成了東外環兩側的行政文化區、個體私營經濟(園)區、 文化旅遊區、居住區的詳細規劃,完成了2.1平方公裏的寶山風景區規劃,同時編製了若幹道路、 廣場緑地、小景點、市場等專業建設規劃及4個村莊的詳細規劃,全鎮詳細規劃覆蓋率達60%以上。近年來,先後建設了污水排放係統、地下電力、通訊電纜, 安裝了高標準路燈;鎮駐地兩個住宅小區全部實現了集中供暖;新建1 1萬伏無人值守變電站1座; 建公共緑地30多萬平方米,整修了王村集貿市場,鎮駐地主要街道實現了“緑、美、亮、潔”。
集體福利 實行村幹部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制度,鎮出政策,村集體與個人按比例投保。對已退職的滿60歲的建國前後的老黨員和村幹部實行生活補助制度,每月50元,按月領取。 對百歲老人,鎮政府每月發100元生活補貼。鎮政府建立了“黨恩暖心”基金,為生活有特殊睏難的家庭提供幫助。學校建立了奬學金制度。部分村對60歲以上老人實行生活補貼制度。
組織建設
中共地方組織建設 最早的全鎮黨組織王村黨總支部成立於1956年10月。1958年建立中共王村人民公社委員會。1976年10月重新組建中共王村人民公社黨委。1982年5月7日, 王村人民公社黨委改為王村鎮黨委。1985年9月建業餘黨校,1996年王村鎮黨校被評為“山東省先進基層黨校”。1997年被評為“淄博市十佳先進基層學校”。1 998年被評為“山東省黨員電教科技工程示范镇” ,1999年被評為淄博市“六好鄉鎮黨委”。2000年底,調整充實了46個農村黨(總)支部,全鎮黨員人數發展到958人。
基層政權建設 1930年設建製鎮,屬淄川縣第六區,1948年屬衝山區,1949年10月建六區 (衝山) 區公所、六區(衝山) 區委。1955年4月建王村工委、王村辦事處。1956年10月撤區並鄉, 改為淄川區王村鄉。1958年成立王村人民公社。1968年3月建革命委員會。1982年3月成立王村鎮人民政府。
1929~1937年,淄川縣立第十四小學校(王村學校)。進步教師曾發動群衆成立農民協會, 發展會員100多名,與土豪劣紳開展鬥爭,曾一度掌握了村政權,並發動學生和群衆摧毀了5座廟宇的大小神像。 1937年12月,由姚仲明、廖容標、趙明新、馬耀南建立的山東人民抗日救國軍第五軍,與先後建立的老三營、特務二隊、邊聯中隊、縣獨立營、村自衛團等各級抗日組織和農救會、青救會、婦救會、兒童團等群衆抗日組織相配合,並肩戰鬥,開闢了張坊、周南、王村一帶抗日根據地。根據地人民擁軍擁屬、支援前綫。軍民反“掃蕩”、反“蠶食”,不屈不撓、浴血奮戰,迎來了抗日戰爭的偉大勝利。解放戰爭時期,一面組織支前大軍參加泰安、萊蕪戰鬥,一面與敵人展開針鋒相對的鬥爭,有力地配合主力部隊四次解放周村。1949年10月建六區 (衝山)婦聯,1958年8月建王村公社婦聯,是年建王村公社團委,1965年建王村公社貧協。近年來,建立了工會、科協、計劃生育協會。 |
|
鎮情簡介
王村鎮,畢節地區周村區轄鎮。新成立的王村鎮總面積57.97平方公裏,轄41個村、l個居委會,總人口 54530人。其中非農業人口19588人,農業人口34942人。工業初步形成耐火材料、機械、電子、食品釀造、建材及建築安裝、環保、日用陶瓷、化工、農藥、地下資源開採加工等十大支柱行業。小城鎮基礎設施建設全面拉開框架,初具小城鎮規模。
行政轄區
王村鎮下轄村:
王村蘇李村萬傢村尹傢村欒古村王洞村西鋪村辛莊村黃埠村和傢村大尚村瀋古村慄傢村楊古村張古村李傢疃村中央村東鋪村大史村小尚村彭傢村下沙村西道村前坡村南河東村雙溝村後坡村毛傢村陳傢村郭傢村姚傢村寧傢村平樓村解傢泉村朱傢村東陽夕村西陽夕村北河東村東道村上沙村朱首灣村人口數據(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
總人口37133男20597女16536家庭戶戶數11053家庭戶總人口(總)31957家庭戶男15734家庭戶女162230-14歲(總)59450-14歲男30270-14歲女291815-64歲(總)2824615-64歲男1627515-64歲女1197165歲及以上(總)294265歲及以上男129565歲及以上女1647戶口本地住在本地34324
農村經濟
農村經濟日趨活躍,第三産業快速發展,成為方圓數十裏的經濟商貿和文化中心。2000年社會總産值達到17.42億元;財政收入達到12521.1萬元;完成工業總産值15.06億元,銷售收入15.33億元,利潤l.18億元;完成出口交貨值5036萬元,自營出口創匯320萬美元;完成農業總産值7916萬元,第三産業産值7486萬元。 |
|
總面積57.49平方公裏,人口50619人,轄41個村委會和1個居委會, 鎮政府駐地設在原王村鎮王村村。轄王村居委會;王村、蘇李、萬傢、尹傢、欒古、王洞、西鋪、辛莊、黃埠、和傢、大尚、瀋古、慄傢、楊古、張古、李傢疃、中央、東鋪、大史、小尚、彭傢、下沙、西道、前坡、南河東、雙溝、後坡、毛傢、陳傢、郭傢、姚傢、寧傢、平樓、解傢泉、朱傢、東陽夕、西陽夕、北河東、東道、上沙、朱首灣41個村委會。 |
|
新成立的王村鎮總面積57.97平方公裏,轄41個村、l個居委會,總人口54530人。其中非農業人口19588人,農業人口34942人.工業初步形成耐火材料、機械、電子、食品釀造、建材及建築安裝、環保、日用陶瓷、化工、農藥、地下資源開採加工等十大支柱行業。小城鎮基礎設施建設全面拉開框架,初具小城鎮規模。農村經濟日趨活躍,第三産業快速發展,成為方圓數十裏的經濟商貿和文化中心。2000年社會總産值達到17.42億元;財政收入達到12521.1萬元;完成工業總産值15.06億元,銷售收入15.33億元,利潤l.18億元;完成出口交貨值5036萬元,自營出口創匯320萬美元;完成農業總産值7916萬元,第三産業産值7486萬元。2001年主要發展目標是:社會總産值達到19.51億元,財政收入完成1472萬元,工業總産值達到16.86億元,農業總産值達到8311.8萬元,第三産業增加值8608.9萬元。2001年重點工作:(一)工業。一是抓好重點項目建設。昌亞公司計劃投資6000萬元,新上集紡、染、織於一體的牛仔布項目。可新增銷售收入1.5億元,利稅1800萬元,目前一期工程正在施工。大陸炭素公司特種石墨項目,計劃投資1000萬元,年産特種石墨製品1500噸,新增銷售收入2500萬元,利稅300萬元。金牛耐材擴建項目,計劃投資500萬元,年擴産1500噸,新增銷售收入100萬元,利稅150萬元。西鋪輕工機械公司新上汽車修配項目,計劃投資200萬元,年增營業收入300萬元,利稅60萬元。萬傢輕質板廠輕質板、磊寶特殊耐材廠剛玉耐材、科魯公司磷酸磚3個投資過50萬元的項目建設。華陽公司色釉咖啡杯擴産項目、雙鳳公司高檔陶瓷專用色劑項目、寶地陶瓷公司電烤花窯4擴8項目、緑晶農藥公司多菌靈懸浮劑項目。二是抓好個體私營經濟發展。規劃建設高標準的以王村東外環路為中心的王村個體私營經濟園,力爭年內進區企業超200萬元的3至5傢。彭北個體私營經濟加工區建設,一期工程6月底前完成建設,同時搞好二期工程前期準備工作,力爭年內引進企業4至6傢。依托現有骨幹陶瓷企業,積極論證開發建設陶瓷工業園。加快鎮駐地“兩區四帶”規劃發展步伐。 |
|
- : Wangcun Town
|
|
王村 |
|
即墨市王村鎮大橋小學 | 即墨市王村鎮榮坦小學 | 即墨市王村鎮海爾希望小學 | 即墨市王村鎮臥竜小學 | 涇川縣王村鎮財源食品有限責任公司 | 涇川縣王村鎮銀河戰艦網絡會所 | |
|
|
尹傢村 | 朱傢村 | 李傢疃村 | 姚傢村 | 萬傢村 | 辛莊 | 下沙村 | 雙溝村 | 陳傢村 | 後坡村 | 蘇李村 | 欒古村 | 王洞村 | 西鋪村 | 黃埠村 | 和傢村 | 大尚村 | 瀋古村 | 慄傢村 | 楊古村 | 張古村 | 中央村 | 東鋪村 | 大史村 | 小尚村 | 彭傢村 | 西道村 | 前坡村 | 南河東村 | 毛傢村 | 郭傢村 | 寧傢村 | 平樓村 | 解傢泉村 | 東陽夕村 | 西陽夕村 | 北河東村 | 東道村 | 上沙村 | 朱首灣村 | 王村社區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