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轄區 : 中國 >山東 >濟南 > 歷下區
顯示地圖
目錄
概況 Lixia District
  郵編:250013 代碼:370102 區號:0531
  拼音:Lì Xià Qū 英譯:Lixia District
  
  歷下區位於濟南市區東南部。是省人大、省政府、省政協等機關駐地,全省政治、經濟、文化中心。總面積100.89平方千米。總人口58萬人(2007年末)。
  
  全區轄13個街道:解放路街道、司裏街街道、趵突泉街道、泉城路街道、東門街道、東關街道、文東街道、建新街道、甸柳街道、和平路街道、姚傢街道、智遠街道、竜洞街道。區政府駐姚傢街道解放東路99號。
  
  東部為丘陵區,東南部為山區,西部有趵突泉、黑虎泉、珍珠泉、五竜潭四大泉群。年均溫14.9℃。年降水量692.3毫米。
  
  北有濟南東站和黃臺火車站,東有濟南國際機場、濟南高速公路。主要道路有泉城路、經十路、歷山路、濼源大街、外環路等。名勝古跡有趵突泉、大明湖、千佛山、竜洞、開元寺、環城公園等。
基本概況
  歷下區位於濟南市老城區,區域面積100.89平方公裏,歷下區轄13個街道:解放路街道、千佛山街街道、趵突泉街道、泉城路街道、大明湖街道、東關街道、文化東路街道、建築新村街道、甸柳新村街道、和平路街道、姚傢街道、智遠街道、竜洞街道,戶籍人口59萬。歷下區素有科技區、文化區、商貿區和旅遊區之稱,是全市的中心城區和重要窗口。
  歷下區集中體現了濟南這座千年歷史文化名城的豐富內涵和底藴。區內自然景色優美,名勝古跡衆多,南部千佛山秀峰疊嶂,北部大明湖碧波蕩漾,形成了“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的湖光山色。千佛山、大明湖、趵突泉三大風景名勝馳名中外。芙蓉街、麯水亭等古老街區的“傢傢泉水,戶戶垂柳”,構成了自然景觀與人文景觀完美結合的獨特韻緻。
  歷下區區域優勢顯著,科技文教事業發達,居民文明素質較高。轄區內駐有省人大、省政府、省政協、省軍區等50多傢省級機關;駐有山東大學、山東師範大學、山東藝術學院等60多傢省部屬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省市新聞單位、文藝團體、醫療機構也大都坐落在歷下區。轄區內商貿、旅遊設施星羅棋布,建有山東大廈、索菲特、玉泉森信、良友富臨等五星級、四星級酒店和銀座商城、貴和購物中心、聖洋物流中心、濟南科技市場以及沃爾瑪、傢樂福等數十處大型商場、市場。濟南高新技術開發區大部分坐落在該區,區內的泉城路中央商務區和山大路科技商務中心區更是人流、物流、資金流、信息流的聚集之地。
  1998年以來,歷下區先後被授予“全國創建文明城市工作先進區”、“國傢級星火技術密集區”、“全國民政工作先進區”、“全國社區建設示範區”、“全國科技進步示範區”、“全國科普示範區”等45項國傢級榮譽稱號和220項省級榮譽稱號。
自然地理
  歷下區位於濟南市區東南部,面積100.89平方公裏。轄區南部群山疊嶂,西部泉水遍布,地勢南高北低。
  千佛山
  千佛山公園位於濟南市南部偏東之處,離市中心不遠。千佛山峰巒起伏,林木森森,恰似濟南的天然屏障。它是濟南三大(趵突泉、大明湖)名勝之一。
  千佛山古稱歷山,亦名舜耕山。相傳上古虞舜帝為民時,曾躬耕於歷山之下,因稱舜耕山。據史載:隋朝年間,山東佛教盛行,虔誠的教徒依山沿壁鎸刻了為數較多的石佛,建千佛寺而得名千佛山。
  沿盤道西路登山,途中有一唐槐亭,亭旁古槐一株,相傳唐朝名將秦瓊曾拴馬於此。半山腰有一彩繪牌坊,即"齊煙九點"坊。登上一覽亭,憑欄北望,近處大明湖如鏡,遠處黃河如帶,泉城景色一覽無遺。 千佛山上的石佛雕刻集中在興國寺後的千佛崖上。興國寺又名千佛山寺,始建於唐代,後經歷代增建,規模漸大。寺門外西南上方的山崖上刻有"第一彌化"四個篆體字,每字約有4米見方。千佛崖上有隋代石佛60餘尊,年代悠久,具有根高的藝術價值。
  千佛山之東,佛慧山上也有雕刻石佛。其中主峰山麓有一佛龕,內有一尊頭部佛像,高7米,寬4米多,俗稱"大佛頭",這是一種十分罕見的石雕。
  大明湖
  大明湖是濟南三大名勝之一。大明湖是一天然湖泊,最早見諸文字在1400多年前北魏酈道元所著《水經註》中,隋唐時名“歷水陂”、“蓮子湖”,宋時又稱“西湖”,金代又稱“大明湖”。其水來源於珍珠、濯纓、芙蓉諸泉,有“衆泉匯流”之說。“恆雨不漲,久旱不涸”是其一大優點,並具“蛇不見,蛙不鳴”的自然生態之謎。 現今大明湖位於濟南舊城區內,公園面積86公頃,湖面46公頃,水深平均2米。“四面荷花三面柳 一城山色半城湖”是她風景特色的寫照。湖上鳶飛魚躍,畫舫穿行,岸邊繁花似錦,遊人如織。
  歷下區屬暖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 區。春季幹旱多風,夏季炎熱多雨,秋季天高氣爽,鼕季寒冷乾燥,四季分明。
  歷下區風景優美,地熱資源豐富。有趵突泉、珍珠泉、黑虎泉等著名溫泉。
歷史沿革
  春秋戰國屬齊國,從明朝始為省、府、縣三級官府駐地。因在歷山之下而得名。1955年9月改稱歷下區
  1985年9月,面積24平方千米。設東關、鐘樓寺、明湖路、泉城路、趵突泉、正覺寺、司裏街、解放閣、文化東路、千佛山、解放路、東門、建築新村13個街道辦事處,146個居委會。
  2000年,歷下區轄10個街道、1個鎮。 
  2001年11月3日,濟南市人民政府《關於同意歷下區部分街道辦事處更名的批復》(濟政字〔2003〕95號)同意將和平路街道辦事處更名為燕山街道辦事處;東門街道辦事處更名為大明湖街道辦事處;司裏街街道辦事處更名為千佛山街道辦事處。年底,全區總面積100.89平方千米。轄10個街道辦事處、1個鎮,共有81個社區居民委員會、20個行政村。
  2002年,歷下區轄10個街道辦事處、1個鎮;24個行政村、82個社區居委會(村改居1個)。全區總面積100.89平方千米。
  2003年,鐵路社區居委會更名為解放路社區居委會;甸北社區居委會更名為甸柳新村第一社區居委會;新設立中創開元山莊社區居委會、緑景嘉園社區居委會、甸北社區居委會(註意前後2個甸北,前者更名,後者屬新設立的)。
  2003年,全區總面積100.89平方千米。轄10個街道辦事處、1個鎮,共有85個社區、17個行政村。
  2006年,歷下區轄10個街道、1個鎮:解放路街道、司裏街街道、趵突泉街道、泉城路街道、東門街道、東關街道、文東街道、建新街道、甸柳街道、和平路街道、姚傢鎮。
    2007年5月28日,經省政府批準,撤銷歷下區姚傢鎮,以原姚傢鎮的行政區域設立姚傢街道、智遠街道和竜洞街道。6月4日正式實施撤鎮設辦。至此,歷下區轄13個街道。
著名人物
  伏生 亦稱伏勝,歷城縣(今濟南)人。秦代博士,西漢經學家,今文《尚書》最早的傳授者。秦始皇焚書時,他藏《尚書》於壁中。漢文帝曾派晁錯嚮他學習《尚書》。西漢《尚書》學者多出於他的門下。今文《尚書》29篇,即由他傳授而存。
  羅士信(599~622)歷城縣(今濟南)人。14歲時為隋將張須陀麾下偏裨,後歸瓦崗軍,又歸唐,驍勇善戰,屢建功勳。20歲任絳州總管,封郯國公。後為劉黑闥所敗,被殺。今縣東巷羅姑泉處,傳為其故居所在。
  魯伯峻(1895~1927)原名魯廣德,濟南人。1920年後參加了王盡美創辦的勵新學會和馬剋思學說研究會,1924年加入中國共産黨。1925年組織領導魯豐紗廠工人罷工鬥爭。1927年春在山東省委負責宣傳工作,同年5月被捕,23日在濟南英勇就義。
名勝古跡
  大明湖 北魏稱歷水陂,唐稱蓮子湖,宋稱四望湖、西湖,金代始稱大明湖。位於轄區西北部。湖面46公頃,水深約3米。湖中有島6個。湖心、側畔有主要古跡景觀1 0多處。 歷下亭位於湖心島上,北魏時在五竜潭附近,北宋時移建大明湖南岸,清康熙三十二年(1693年)移建現址。亭身紅柱碧瓦,八角重檐。匾額和大明湖題詩碑均為清乾隆皇帝所書。亭前楹聯“海右此亭古,濟南名士多”為何紹基所書杜甫詩句,軒內有杜甫和李邕的石刻畫像及何紹基題寫的《歷下亭》詩碑。鐵公祠位於大明湖西北岸。為紀念明代兵部尚書鐵鉉而建,是一座民族形式的建築。鐵公祠西是可觀群山和湖面全景的湖山一覽樓,西南是小滄浪,仿蘇州滄浪亭建成。清鐵保題寫的劉鳳誥詩“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鎸刻在廊壁間。北極閣又名真武廟,位於大明湖東北岸。有正殿三間,內有真武和龜蛇二將的塑像。南豐祠位於大明湖東北岸。為紀念北宋文學家齊州知州曾鞏而建。另有鵲華橋、百花洲、遐園、辛稼軒紀念祠、月下亭、匯泉堂、秋柳園和大明湖噴泉等景觀。
  趵突泉 位於濼源橋南。古稱濼水、檻泉、瀑流泉,列七十二名泉之首,三窟並發,水涌若輪,勢如鼎沸。四周名泉薈萃,景點遍布。濼源堂曾名呂祖廟。由三座大殿組成。第一大殿楹聯為金題寫的趙孟詠泉句:“雲霧潤蒸華不註,波濤聲震大明湖”。第二大殿前尚存一石碑,正面是清代康熙皇帝所書“激湍”二字,背面是清代乾隆皇帝《再題趵突泉作》詩刻。在大殿的圍墻上鑲嵌明、清書法傢墨跡石刻。觀瀾亭位於趵突泉西側,明代改建,稱觀瀾亭。亭南水中石碑“趵突泉”三字,為明朝都察院右副都御史鬍纘宗書。西側墻壁有兩碑,一題“觀瀾”,一題“第一泉”,分別為張欽和王仲霖所書。李清照紀念堂在公園北部,1959年建。整個建築由正廳、亭、軒、麯廊和門樓構成。匾額和楹聯為郭沫若題寫。堂內陳設李清照塑像、畫像、生平事跡及各種版本的詞集。並陳設有當代名人的詩詞、題字等。另外還有望鶴亭、來鶴橋、蓬山舊跡坊、尚志堂、滄園、白雪樓、萬竹園等景點。
  千佛山 位於轄區南部。古稱歷山、舜耕山。山上有興國禪寺和歷山院兩處寺院及古跡景觀多處。興國禪寺位於山陰峭壁下。建於隋開皇年間,原名千佛寺,唐代重修改今名。寺內建有大雄寶殿、玉佛殿、菩薩殿。供奉釋迦牟尼、觀世音、彌勒佛等塑像。 南側千佛崖上的極樂洞和竜泉洞內鎸刻着130餘尊佛像。極樂洞東為黔婁洞,洞口石刻記載了黔婁身世。寺內還有“洞天福地”石坊和對華亭。長廊墻上鑲嵌董必武、郭沫若和趙樸初遊千佛山的詩刻題記。寺西有乾隆皇帝所書《千佛山極目有作》石碑。歷山院位於興國禪寺東面。院內有文昌閣、魯班祠、舜祠,分別供奉文昌帝君、魯班、舜的塑像。文昌閣北側為一覽亭。飛檐起脊,玻璃門窗。兩側麯廊西接歷山門,東接四面亭。亭廊皆懸空中,猶如棧橋飛架。依欄北望,泉城風光一覽無餘。黃石崖造像黃石崖在千佛山南。臨近山頂,鎸有北魏、東魏時期的佛像92尊和北魏至北宋年間題記11處。 佛慧山位於千佛山東南。山峰崖壁上有一巨大佛龕,高約9米,內有宋代佛像一尊,高約7米,寬約4米。山下開元寺遺址尚存部分佛像和石刻。另外還有唐槐亭、齊煙九點坊、雲徑禪關坊、望岱亭、賞菊閣、萬佛洞等景點。
  植物園 位於轄區西南部。1989年9月建成,面積43.6公頃。其中有7個植物展區和14個專類園。 栽培植物935種,其中近20種屬國傢珍稀瀕危保護植物。園內還有映日湖、荷花池、薔薇池、垂楊溝、翠屏灣、防長亭等景點。
  環城公園 位於轄區西北部。1986年建成,全長6.26公裏。以緑地、水係把黑虎泉、趵突泉、五竜潭、大明湖、珍珠泉連接起來,形成以泉水為特徵的園林緑化中心。有泉石園、鑒泉園、“五三”紀念園等景觀。
  竜洞風景區 位於轄區東南部竜洞莊南。竜洞在陡峭的竜洞山上。洞口高2.7米,寬1.3米, 洞長約百米,東西相通。洞壁有石刻造像50餘尊。周圍山崖有多處題字石刻。壽聖院遺址尚存封竜洞神敕牒碑。竜洞山東南有佛嶼。山岩下有般若寺遺址和摩崖造像。秋季紅葉滿山,景色尤佳。
  濟南解放紀念閣 位於黑虎泉西路東端。 為紀念中國人民解放軍於1948年9月24日首先在此突破國民黨城防奪得濟南戰役偉大勝利而建。西面石碑記載了濟南戰役概況及建閣歷史,東壁有《解放濟南戰役革命烈士紀念碑》,閣名為陳毅題寫。
  辛亥革命烈士陵園 位於千佛山東北麓。為紀念辛亥革命烈士而建。有碑碣、紀念塔。塔北有23位烈士之墓。
  濟南“五三慘案”紀念碑 位於趵突泉北路南端。為紀念“五三慘案”而建。臥碑鎸刻《濟南慘案紀略》。
風土人情
  濟南市民自古人人愛蓮。1986年大明湖市人民代表大會第九屆第二十次常務委員會順應群衆心意,正式批準荷花為濟南市市花。當年舉辦了我國有史以來的第一次荷花展覽,從此每年7月都有荷花展在大明湖出臺。到時,湖中“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沿湖風景點上陳列數千盆盆栽荷花,形成一個巨大的荷花會,數量之多,品種之全,足可使人目不暇接,眼界大開。著名的荷花品種有:粉千葉(有單花心、雙花心、三花心、多花心等細別)、重臺蓮、佛見笑、紅千葉、大灑錦、佛座蓮、大紫蓮、單灑錦、一丈青、明湖白蓮、嬌容蓮、舞飛蓮、緋雲蓮、錦邊蓮、豔陽天、喜相逢、壽星桃、白娃娃、白衣戰士、秋水天長、碧血丹心、天高雲淡、碧落留紅、唐招提寺蓮、孫文蓮、中日友誼蓮、尼赫魯蓮等等。
  濟南的荷花節每年兩次,農歷六月二十四日,俗稱荷花生日,湖中有迎荷花神節;農歷七月三十日,舊日的盂蘭盆會,當地則稱為送荷花神節。
  農歷六月二十四日的迎荷花神節,遊湖赴會的多是新婚夫妻和攜帶兒童的中年夫婦。其時,荷花剛剛開滿湖面。遊湖的人盛裝打扮,有的沿湖賞花,有的租一條小船,自己劃着,在荷花蕩中穿來穿去,有的帶上酒食在湖畔或島上野餐一頓。遊罷湖景,買些荷花荷葉:連同那特有的清香一起帶回傢去。一路上說說荷花生日的來歷,更增加了對地方湖山的熱愛。
  農歷七月三十日的送荷花神節,赴會的人多是老太太和兒童,但是,比起迎荷花神節來,這一日更加熱鬧,郊區農村的老太太和孩子們紛紛趕來參加,使遊湖的隊伍分外浩蕩。農歷七月三十日本來是佛教信徒的“盂蘭盆會”,按佛傢傳說,和尚目連的母親死後極苦,如處倒懸,求佛救度,佛告訴目連,在僧衆夏季安居終了之日,備百味飲食,供養十方僧衆,他的母親可得解脫。中國各地都有“盂蘭盆會”的節日,節期都在七月十五日,唯獨大明湖在七月三十日,這大約是為了趕趁大明湖中賞荷的最後一個高潮。盂蘭盆會,本是佛傢的活動,但大明湖北岸北極閣的道士歷來積極參加。這一天,北極閣的道士和匯泉寺的和尚一樣穿着齊整。敲起鐃鈸,吹奏笙笛,歡迎前來燒香上供的施主。他們還用彩紙紮成大型“法船”,放在廟前寺後的湖水中,黃昏時,吹打作樂,將彩船燒掉。來赴會的老太太們,帶來面燈,點燃放在湖中,用以“超度亡靈”。此時,油燈滿湖,燦爛如繁星在天,主事人將匯波樓下的水閘打開,湖中的燈便順流飄入小清河裏,孩子們結隊衝出北城墻,沿河追燈,歡樂流得極遠。大約是“盂蘭盆會”藉大明湖中的荷花才能保持其盛大與不衰,日久就變成了送荷花神節。
  大明湖的連天荷花不僅為遊人提供了飽眼福的別緻景色,還為人們提供了飽口福的別緻食品。30年代,在濟南教書的老捨先生,到友人傢中赴宴,吃到了主人親手做的香油炸蓮花瓣,感到新奇,寫下了《吃蓮花瓣》的散文短章,稱之為“濟南的典故”。時至今日,吃蓮花的方法更加精緻了。通常是選擇微微開放的白蓮花,摘取內層花瓣,洗淨,平鋪在案板上,抹一層豆沙餡,然後順長對折,將折好的花瓣沾上用雞蛋和面粉攪成的泡糊,一片一片下至燒為七成熱的香油中,炸至淺黃色,撈出放在盤內,撒上白糖。吃起來外酥內軟,最美的是淡淡的荷花清香味。
  蓮葉的吃法,主要是做“蓮葉粥”。夏季裏,用沙鍋盛湖水,放旺火上燒沸後,下入大米或小米,再沸後放上白糖,用鮮荷葉蓋在鍋口上,或直接將荷葉放入鍋內,壓上鍋蓋,用文火慢熬成粥,粥熟,揭開鍋蓋,取出荷葉,稍晾一下,成淡緑色,粘稠而透亮,清香醇甜。
  自古流傳至今的,還有用荷葉飲酒的習俗。唐代段成式《酉陽雜俎》記載:“歷城北(即今大明湖一帶),三伏之際,賓僚避暑於此,取大蓮葉盛酒,以簪刺葉,令與莖柄通,吸之,名為碧筒飲。…歷下學士言:酒味雜蓮香,香冷勝於水。”至於遊湖食鮮蓮蓬,又吃又玩,小攤上用荷葉裹肉裹面食,在當地人,隨隨便便,習以為常,在外鄉人眼中也盡都是別具一格。
2008年經濟概況
  完成地區生産總值502億元,增長14.6%。其中,第二産業增加值97億元,增長10%;第三産業增加值405億元,增長17.4%。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302億元,增長15.7%。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完成增加值64億元,增長16.3%;完成産品銷售收入275億元,增長22.1%。
  一、二、三産業的比重調整為0:19.3:80.7,服務業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達到92.4%,拉動GDP增長13.5個百分點,以服務業為主導的城區經濟更具發展活力。高新技術産業産值的比重達到34.9%,同比提高了3個百分點。大力推進節能減排,二氧化硫和化學需氧量排放量分別下降6.8%和13.7%,萬元GDP綜合能耗下降5.9%。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22800元,增長15%。
  ――財政稅收大幅增長。實現地方財政收入16.2億元,增長28.8%,比2007年淨增3.6億元。收入結構進一步優化,稅收占財政收入的比重已達到95.4%,同比提高1.4個百分點,為歷年來最好水平。
  ――發展後勁明顯增強。預計完成全社會固定資産投資131億元,增長24.7%;其中,服務業投資128億元,占總量的97.7%。實際利用外資1億美元,出口創匯4億美元。招商引資100億元,增長23.2%,其中過億元項目25個。渤海銀行、工商銀行濟南分行、太平洋保險等10余家金融機構相繼落戶我區,經營面積8萬平方米的銀座購物廣場燕山店開業。
行政區劃
  下區位於濟南市區東南部。總面積100.89平方千米。
  0531
  370102
  省人民政府駐地, 未來市人民政府駐地{位於歷下區東部奧體中心附近}
  歷下區轄13個街道辦事處,轄64個社區居委會、19個行政村。
  2006年,歷下區轄10個街道、1個鎮:解放路街道、千佛山街道、趵突泉街道、泉城路街道、大明湖街道、東關街道、文東街道、建新街道、甸柳街道、燕山街道、姚傢鎮。
英文解釋
  1. n.:  Lixia District
近義詞
歷下
相關詞
濟南劉志遠辦事處山東人物領導人政治
包含詞
歷下區高中濟南市歷下區丁傢莊小學濟南市歷下區人民醫院
濟南市歷下區環竜賓館濟南市歷下區華誼大酒店濟南市歷下區第二人民醫院
濟南市歷下區中心醫院濟南市歷下區中醫院濟南市歷下區腫瘤醫院
濟南市歷下區衛生防疫站濟南市歷下區解放路商業服務公司青南飯店濟南市歷下區飲食服務公司青竜橋飯店
濟南市歷下區解放閣生和飯店
分類詳情
張開解放路街道張開東關街道張開和平路街道張開東門街道
張開趵突泉街道張開泉城路街道張開文東街道張開建新街道
張開甸柳街道張開竜洞街道張開千佛山街道張開大明湖街道
張開燕山街道張開姚傢鎮文化東路文化西路
山師東路洪傢樓解放路辦事處司裏街辦事處
趵突泉辦事處泉城路辦事處東門辦事處東關辦事處
文東辦事處建新辦事處甸柳辦事處和平路辦事處
司裏街街道姚傢街道智遠街道
千佛山公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