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地圖 |
|
|
郵編:363000 代碼:350602 區號:0596
拼音:Xiāng Chéng Qū 英譯:Xiangcheng District
薌城區位於福建省南部沿海。漳州市政治、經濟、交通,文化中心,國傢歷史文化名城。總面積253平方千米。人口42萬(2004年)。通行閩南方言廈門話。
全區轄6個街道、4個鎮:東鋪頭街道、西橋街道、新橋街道、巷口街道、南坑街道、通北街道、浦南鎮、天寶鎮、芝山鎮、石亭鎮。區政府駐東鋪頭街道南昌路96號。
地處九竜江西、北溪下遊。地勢平坦,水位較低。年均氣溫21.3℃,年降水量1521毫米。境內有花崗岩、磁土、鐵砂、泥煤礦藏及礦泉水等資源。鷹廈鐵路漳州支綫、漳汕鐵路、319、324國道,廈漳高速公路過境。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有芝山紅樓、唐建南山寺、唐陳元光墓,市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有丹霞半月樓、仰文樓、唐鹹通碑、宋經幢、孔廟、明嘉濟廟碑。 |
|
福建省漳州市薌城區
薌城區原稱漳州市,是國務院確定的歷史文化名城之一,位於福建省南部,地處九竜江衝積平原,介於廈門、汕頭兩個特區之間,是閩南廈、漳、泉金三角的重要組成部份,屬南亞熱帶海洋性氣候,年平均氣溫21℃,降雨量1500毫米左右,是天然的“大溫室”,素有“四時有不謝之花,八節盡長春之景”的美譽,盛産香蕉、竜眼、荔枝、柚子、蘆柑、水仙花等名花奇果,享譽海內外。1985年經國務院批準,將原漳州市升格為地級市,原縣級市改為薌城區,現有面積264.6平方公裏,人口43.60萬人,轄4個鎮、6個街道和1個開發區,是漳州政治、經濟、交通、文化中心。薌城區位優勢明顯,環境優美,物産豐富,歷史悠久,古跡衆多,人文薈萃。如今基礎設施日臻完善、文化生活設施配套齊全,投資環境日益優化,2003年國內生産總值41.79億元,工農業總産值87.46億元,地方級財政收入2.76億元。綜合經濟實力位居全市前列。是閩南經濟帶較具活力和潛力的地區,是投資和發展的理想區域。
薌城區位於福建省東南部,北緯24°29′14"~24°42′41",東經117°29′3"--117°43′1",九 竜江下遊漳州平原地帶。
區境地勢西北高,東南低。西北係博平嶺東翼餘脈,屬侏羅係南園組火山岩組成的山 地丘陵。最高峰天寶山的三尖峰,海拔高度928.8米,與五鳳(峰)山(775米)、金沙大嶺 (574.6米)連綿形成天然屏障。東南地勢平坦。九竜江西溪與北溪夾峙區境而過,形成衝 積平原。區境南北長25.l公裏,東西寬23.4公裏。土地總面積264.59平方公裏。其中山 地50.33平方公裏,占 19.02%;丘陵 125.76平方公裏,占 47.53%;平地 84.59平方公裏,占31.97%;低窪地3.91平方公裏,占1.48%。
由於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不僅構築州治之根基,而且釀成豐衣足食之富埠。地理位置於北回歸綫偏北,東南平川,盡沐海洋性之氣候。溫度偏差不大,全年極端氣溫時間極短,鼕無嚴寒,夏無酷暑,氣候爽人,青山緑水。全年花卉常開,春蘭、夏荷、秋菊、鼕水仙;果樹長青,春有梅李桃,夏摘荔枝、芒果,秋收竜眼、橄欖,鼕采柑桔,至於香蕉更是四季不絶,天寶香蕉馳名中外,許多中央領導先後到天寶參觀指導;蔬菜常新,莖菜、葉菜、豆莢、瓜果無時不有。薌城,以地之靈氣,以人之勤奮,使之成為聞名的富庶之州。
薌城是具有悠久歷史的文化名城。據考古發現,早在距今8萬年至4萬年的舊石器時代中期至晚期的過渡階段,蒙古南亞人種即沿着西、北溪河𠔌進入薌城,並在北郊臺地蓮花池山和竹林山一帶繁衍生息。到了距今1萬至9000年,先民已廣泛分佈於天寶山以東,九竜江西、北溪之間隆起地帶,尤以靠近浩瀚大海的臺地南側珠裏至竹林山一綫最為密集。延至距今7000年至6000年,即新石器時代中期,先民即在西郊覆船山一帶活動。原始社會的先民從使用石器發展到使用陶器,並且會製作麯綫貝齒紋、籃紋等壓印陶器,創造了“漳州文化”。在整個原始社會至奴隸社會的中期,古代先民已遍布全境,生活還是比較安定的。到了春秋戰國時期,諸侯國之間激烈爭鬥,越國被楚滅亡後,大批越族人先後入閩,與“土著”人長期共融,形成了古閩越族。這時的中原爭戰尚未殃及閩越族人。秦統一六國後,雖設閩中郡,但鞭長莫及,薌城還是一片樂土。於是中原的一大批士族、貴人、農民、工匠和商人進入境內。漢初,屬閩越國,這片寧靜的樂土被打破。元封元年(前110年)漢武帝滅閩越國,盡遷閩越族人於江淮間,一部分閩越族人逃進山𠔌。以後,歷史紛爭,爭戰不息,一批又一批的中原人進入境地,經過秦漢四百多年與中原的頻繁交往和接觸,閩越族與漢族逐漸融合。三國時,地方經濟已有相當的發展。西晉時,人口有了較大的增長,自西晉到南梁的二百多年中,有幾次北方人入閩高潮,人口大量增加。於梁大同六年(540年)建立竜溪縣,傳說是九竜戲於北溪中而得名。南北朝至隋,人口已有一定的數量。
唐貞元二年(786年)州治遷至縣境的登高山桂林村(今薌城),竜溪縣即為附郭,城關遂得名漳州。既為附郭,漳州城成了竜騰虎躍之地。宋初築土為子城,鑿濠環城以疏靈脈,通潮汐,利舟楫。戶口殷繁,廬捨鱗櫛。明萬歷時,民居“甲第連雲,朱甍畫梁,負妍爭麗”。
郡城的形成,極大地刺激經濟的發展,歷唐、宋後至明朝,漳州城已成為沿九竜江流域的農副産品及手工業的集散地。月港興起後,曾是福建沿海的重要商港和對外貿易的港市。商賈雲集,珠寶洋貨,貿易番銀源源流入,其殆“天子之南庫也”。這是漳州城發展的第一個黃金時期。這時的漳州經濟已出現某些資本主義的因素,漳州城極盛一時,但是以後的封建統治者實行“閉關”政策,把這種因素扼殺在搖籃之中。
清朝是封建社會走嚮沒落的時代。清初,連年兵災,加上清政府的“遷界”政策,漳州社會、經濟、文化遭到了嚴重的破壞。清朝中葉,人民獲得了短暫的休養生息,社會經濟、文化教育也有了相當的恢復。但是,清廷的閉關海禁政策和沉重的苛稅,加上西方列強的侵略,激起民衆反抗,閩南小刀會起義和太平軍李世賢鏖戰漳州,都為漳州人民的覺醒打下基礎。宣統三年(1911年)八月十九日,清王朝終於在人民的反抗聲中垮臺。九月二十一日漳州宣告光復。
但是,漳州光復後,人民又陷入軍閥混戰的深淵。北洋軍閥李厚基部的臧緻平、張毅駐漳期間,政治極端黑暗,“無物不捐,無物不稅”,殘殺無辜,令人發指。民國7年(1918年),孫中山委派陳炯明率粵軍入閩,駐師漳州,開展護法和反軍閥鬥爭。陳炯明一俟軍事甫定,在孫中山直接領導下即着手建設“閩南護法區”。拆城墻建碼頭,拓寬街道,整頓市容市貌,開闢漳州第一公園;振興實業,繁榮市場;辦學堂,發展教育,創辦《閩星》半周刊和《閩星》日刊,推動新文化運動。漳州人民也因改造身受實惠。值得一提的是《閩星》宣傳新文化,宣傳馬列主義,客觀上起到馬剋思主義的啓蒙教育,為“五四”運動後漳州人民的革命鬥爭打下了基礎。經此改造,“五四”時期的漳州,一度被譽為“閩南的俄羅斯”,東方的一顆明星。國民黨的一些上層人物先後訪問漳州,北京學聯、北京大學學生以及北方學生團體,也派代表到漳州參觀學習,一些革命組織在這裏舉行全國性會議。由此迎來列寧代表波達波夫將軍。他在漳時間雖短,但對閩南地區革命産生深刻的影響,此後漳州革命運動風起雲涌。民國14年中共黨員季康從武漢來到漳州城,是漳城的第一個中共黨員。民國15年8月,北伐軍東路軍進占漳州城。同年12月,在振成巷16號成立第一個中共漳州支部。民國16年1月,在漳州成立中共閩南特委。同年4月9日,蔣介石在閩南地區的國民黨右派發動反革命政變,漳州地區的革命力量迅速轉入地下,避免了清黨大屠殺,保存了革命力量。年底,在漳州城建立中共福建臨時省委。在中國共産黨的領導下,漳州城掀起轟轟烈烈的工農群衆運動。地方黨組織根據黨的“八七”會議精神,組織南鄉遊擊隊,發動北鄉農民暴動,開展武裝鬥爭。民國19年12月13日,正式成立中國工農紅軍閩南遊擊隊第一支隊。民國21年,中央紅軍東路軍在毛澤東的率領下,攻剋漳州,推動漳州地區的革命運動。抗日戰爭爆發後,在中國共産黨的領導下,抗日救亡運動如火如荼。民國23年組織薌潮劇社。至民國27年,劇社走嚮街頭,跑遍城鄉,演出22個抗日話劇,宣傳共産黨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綫的方針、政策,號召民衆團结抗日。在薌潮劇社的影響下,組織“薌江民衆歌詠會”、“漳州戰時青年服務團”、“漳州抗敵後援會”、“漳州婦女抗敵慰問團”,發動青年參加新四軍上前綫抗敵。抗戰勝利後,共産黨領導人民開展反饑餓、反內戰、反迫害運動,組織武裝保衛城市。1949年9月19日漳州城解放。
解放後,在中國共産黨的領導下,接管國民黨政權機構,建立人民政權。1951年6月1日,析竜溪縣城關成立縣級漳州市。在市委、市政府的領導下,開展剿匪反霸、鎮壓反革命、抗美援朝運動,鞏固了人民政權,醫治了戰爭的創傷。隨後開展廢除保甲制度、取締反動會道門、禁煙禁毒、土地制度改革等各項社會改革運動和“三反”、“五反”運動,為新民主主義革命過渡到社會主義革命奠定基礎。1956年對農業、手工業和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勝利完成之後,建立起社會主義制度。如何進行社會主義建設,這是全黨面臨的課題。在探索社會主義建設道路問題上既取得成功的經驗,也經歷挫折。開展整風反右、“大躍進”、“反右傾”和以“四清”為主的社會主義教育運動。在這些運動中,有的犯了過左的錯誤。1959年—1961年黨與政府帶領漳州市人民群衆生産自救,渡過連續三年的自然災害。1962年按照中共中央提出的“調整、鞏固、充實、提高”的八字方針,開展了國民經濟調整。1965年完成國民經濟調整,社會各項事業穩步發展,人民群衆的生活水平有了較大的提高。總的來說,1956年—1965年,黨的路綫、方針、政策基本上是正確的,廣大人民群衆迫切要求改變經濟文化落後狀況的熱情十分高昂,黨領導人民卓有成效地進行社會主義建設並取得可喜的成績,大力興修水利,加強農業的基礎性地位;調整工業結構,初步奠定現代工業發展的基礎。百業俱興,使漳州城從半農村性質的消費性城市變為生産性的城市,這是漳州城發展的第二個黃金時期。
但是,大好局面被“文化大革命”破壞了。1966年7月,漳州市開始“文化大革命”。“大批判”、“破四舊”、“奪權”、“武鬥”,打亂人們工作和生活秩序。雖然也軍管,也成立革命委員會,終究不能收拾混亂的局面。“批林整風”、“反擊右傾翻案風”,連續不斷的運動,許多人被錯誤戴上“反黨反社會主義分子”的帽子,人民的思想被搞亂了,國民經濟也到了崩潰的邊緣。1976年10月,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團,結束了“文化大革命”。百廢待興,首先是把被搞亂的思想重新恢復過來,開展了“真理標準”的大討論,平反“文化大革命”中的冤假錯案,落實幹部政策、知識分子政策、僑臺政策、宗教政策、民主黨派政策。調整各種社會關係,統一人民的思想,調動人們的積極性。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後開始實施農村家庭聯産承包責任製,拉開改革開放的序幕。
1985年,漳州市改稱薌城區。原屬薌城區的82傢國營、集體企業上劃,全區的工業産值銳減為5215萬元(當年價),全區的財政收入從4900萬元減少到788萬元,靠市財政補貼過日子。睏境是壓力,睏境亦使人奮進。全區人民在區委、區政府的領導下,按照黨的中心工作的轉移和鄧小平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理論以及人民迫切希望改變貧窮落後的願望結合起來,認真實施改革開放戰略,製定了“兩年打基礎,三年邁大步”、“中心開花,三綫拓展,民營為主,城鄉聯合”和“中心開花,兩翼推進,重心西移,全面發展”的“三步走”戰略。建區十年,加強黨的領導,帶領全區人民艱苦奮鬥,再造輝煌,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績。薌城社會穩定,人民安居樂業。涌現出人民的“保護神”——“漳州110”全國模範報警臺。薌城發生了深刻的變化,成為薌城區發展的第三個黃金時期。
薌城區的農業,主要是以稻麥為主。唐以前為粗放型農業。春秋時期,吳越和中原文化已傳入漳城,開始推行牛耕技術、養蠶、織布。唐代已開始實行早晚稻連作栽培,糧食已可一年二熟,並且有甘蔗、紫芋經濟作物,還栽種荔枝、竜眼、柑桔、黃橙、粉芭蕉,培植各種花卉。至宋朝已經開始提倡精耕細作,使用先進的生産工具,如水車、戽鬥、犁耙等,適水宜肥,強調鼕耕。明代,註意改良土壤,“郭外之田,畝數石,則糞之,其山陬地寒,各聚草履以泥,狀如墩,以火焚之”,並註意使用緑肥。開始引進種植小麥、大麥、玉米、甘薯、煙葉,引入新稻種,種植茶葉;並有淡水養殖。清初,戰爭和遷界之後,農業生産遭到很大的破壞。以後清廷采取了很多措施,恢復農業生産,農業技術有了一定的提高。由於地理氣候條件優越,水果極負盛名,荔枝、蘆柑、柚子、香蕉已成為名果。飼養業也有了一定的發展,飼養鬥雞相當普遍,引進番鴨、吐綬雞新品種。民國時期,由於戰爭頻仍,農業近乎破産。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實行土地改革,農業生産力獲得解放。初期,糧食作物、水果、花卉、淡水養殖、畜牧飼養、農副業加工都得到全面發展,農業結構協調,加上大抓農業基礎設施建設,興修水利,農業相當繁榮。農業産值1951年比1949年增長23.02%,年遞增7.2%。1958年後,由於“左”的錯誤,實行了所謂以糧為綱、“大躍進”的方針和路綫,農業經濟以水稻、花生種植為主,不允許栽種其他作物和飼養傢禽,大砍“資本主義尾巴”,極大挫傷農民生産的積極性。特別是“文化大革命”期間,衹抓單一糧食生産,不允許家庭副業、農副産品加工業的存在,生産秩序混亂,多種經營被抑製。到1976年,農業産值年均遞減1.8%。1980年—1982年,全市(區)基本實行大包幹為主的聯産承包責任製,不斷完善統分結合的雙層經營體製,農業生産力獲得第二次解放。1985年—1995年,在鄧小平理論的指導下,區委、區政府不斷調整和完善産業結構,確定果、菜、牧、水産、食用菌、花卉為農業的主導産業,建立立體種養基地,加大農業綜合開發力度。至1995年農業總産值達4.9億元(當年價),農民的人均純收入2388.5元,一個郊區型農業經濟新格局初步確立起來。
漳州城的工業是從家庭手工業和手工業作坊發展起來的。五代時期,大量的北方移民進入漳州,也帶來先進的手工業生産技術,除製造簡單的農具以外,還可織苎布。宋代手工業蓬勃發展,苎布生産相當普遍,同時也開始織棉布,釀酒、陶瓷、冶金也有了相當的規模。元代經濟停滯。明朝中葉,漳州城的手工業相當繁榮,特別是月港的興起溝通了海內外貿易,促進境內手工業的迅速發展。紡織品有葛布、蕉布,尤其是漳絨、漳紗、漳緞、刺綉最為出名,有相當部分銷往國外。製糖業已發展到可製白砂糖和冰糖,造船、冶礦、陶瓷、雕刻有相當水平,八寶丹(片仔癀)、神麯茶餅等中成藥也已經相繼問世。這個時期,“城之內,百工鱗集,機杼爐錘,心手俱應”,城市空前繁盛。清中葉,手工業已經有了專業的紡織生産工場,還有許多染坊,所染出的布色彩斑斕。漳州特産八寶印泥已經譽滿全國,開始大量生産地方名牌産品八寶丹。還有許多工藝品,在當時是獨樹一幟的。鴉片戰爭以後,帝國主義嚮中國大量傾銷商品,民族工業和手工業遭到猛烈的衝擊。漳州城的紡織業、糖業、煙業、鐵業、陶器業開始走嚮衰落。辛亥革命後,手工業雖有一段恢復時期,但終不能再現昔日的繁榮。“五四”運動以後,許多有志之士開始尋找民族工業的出路,建設一部分現代工業,有電力、織布、印刷、玻璃等20多傢工廠,但規模小,設備落後,經不起風浪,或倒閉,或成作坊,至1949年,已所剩無幾。9月,漳州解放。在黨和政府的領導下,調解勞資糾紛,組建行業生産合作社,實行工業、手工業的社會主義改造,發展生産力,改革生産關係,從1958年開始至1964年,初步奠定現代化的工業體係。1965年,有國營工廠45傢、集體企業99傢,有食品飲料、服裝、皮革、塑料、冶金、機械、紡織、造紙、電子等17個門類數千個産品,工業産值由1957年的2400萬元增至6925萬元,增長278%。後來由於“文化大革命”,工業生産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壞。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後,貫徹“調整、改革、整頓、提高”的方針,新建、擴建許多工廠,至1984年,工業産值達1.56億元。1985年地改市,原所屬的企業基本劃歸市屬,薌城區衹剩下幾個小弱散的工廠。
全區人民在區委、區政府的領導下,大力發展經濟、擴大對外開放,經過十年奮鬥,至1995年,鄉鎮企業、街道工業、“三資”企業成為全區經濟的三大支柱。十年共創辦街道企業502傢、鄉鎮企業1953傢、“三資”企業161傢,實現工業産值33.1億元,建立由食品加工、服裝、皮革、冶金、傢具、電子、造紙等76個工業門類8000種産品的工業體係。薌城罐頭廠、華慶罐頭廠獲得ISO9000質量認證。開闢了前鋒工業加工區、金峰工業區、港橋食品加工區和一批鎮、街工業小區。形成了以非公有製經濟為主體,各種經濟成分並存的經濟體製。
漳州城還是閩南的商業中心,是閩西南物資的集散地。明朝中葉,由於工農業生産的發展和海外貿易的拓展,給商業提供發展的條件。煙葉、糖、果品、茶葉、酒等農副産品和紡織品、瓷器、鐵器、藥材、紙、竹器、漆器等工業品的輸出都是通過西溪、北溪水路運抵漳州城,再經兩溪通過月港輸出,進口象牙、犀角、香藥、棉花、苎麻等原料,引進番薯、煙草、花生、稻穀等物種。清代廈門港取代月港,漳州城的商業進一步發展。這時的商業已經輻射至閩南各縣、竜岩、泉州、廈門。集市和網點數目及規模都在不斷擴大。已有天寶、浦南、東關、北廟、南市、東街、橋南、北聖樓、北橋、浦頭、東鋪頭等10多個專業市場,有的已具有綜合性商業區的雛形。民國時期,建設一些貨物集散碼頭,平和、南靖、華安、竜岩、汀州等地貨物運抵漳州,有紅糖、大豆、大米、木材、土紙、煙葉、藥材、化肥、茶葉、水果、柴炭、布匹、雜貨專用碼頭。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後,經過短暫的休養整頓,1956年完成對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組織起公私合營、集體經營、國營等商業組織99個,網點遍布城區。社會商品零售額3122.9萬元。1958年的“大躍進”,加上以後三年的自然災害,許多生活必需品不得不憑票供應。1963年,商業係統貫徹“調整、鞏固、充實、提高”八字方針,經整頓,商業開始復蘇。1965年商品零售總額5623.57萬元,比1956年增加180%。“文化大革命”時期,商業網點進行大合併,集市關閉,商業再次受挫。1976年商品零售額僅為7300萬元。1980年以後逐步實行改革、開放、搞活,商業實行多渠道、多種經營方式、多種經濟成分並存的體製,廣泛開展橫嚮經濟聯繫,開展工商、商商、農商,跨部門、跨地區、跨行業商業服務,促進了商品經濟迅速發展,至1995年商品零售總額達63624.6萬元。
隨着工、農、商業的發展,交通、郵電、金融等業也相當輝煌,構成大流通的格局。
薌城是閩南的水鄉,境內西溪、北溪水流平緩,江面開闊,利於舟楫。歷史上以水運為主,北自竜岩、汀州順流而下,過漳平、永安、華安集於境內浦南轉至漳州城;西自竜岩適中、平和、南靖沿江而下,匯境內天寶至漳州城。因而漳州城成為閩西南物資集散地。清末民初開始發展陸上交通,清光緒三十三年(1907年)興建,宣統三年(1911年)通車的福建省第一條鐵路——漳廈鐵路,民國初期又修成漳程輕便鐵路;民國8年建成福建省第一條通車公路——漳碼公路;同年,修成福建省第一個軍用機場。但是由於時代的局限和戰亂,發展停頓。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交通事業得到迅速發展。1958年,建成鷹廈鐵路漳州支綫和3613機場;1958年新拓寬改建的319綫、324綫國道和省道210、212綫都在境內交織而過,成為閩粵贛交通樞紐。改革開放以後,農村經濟活躍,促使鄉道、村道數量和質量迅速發展和提高,創歷史新紀錄。1982年2月至1995年底共修建鄉道總里程為122.1公裏,村道138.99公裏,實現鄉鄉通汽車,村村有公路。交通網絡四通八達,從薌城出發,可以到達世界各地。
清以前,漳州城的郵電業和全國其他地方一樣,靠的是驛站、鋪捨、塘遞路投遞官書民信。明清時期,有許多竜溪人出海謀生,這些人和家乡的聯繫,全靠“水客”。清光緒十四年(1888年)十月,廈門電報局在漳州設電報分店。清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七月十八日正式成立大清漳州郵政局,開始官辦郵政。民國14年4月創辦漳州通敏電話有限公司,民國18年12月22日成立中國共産黨秘密交通站,在漳州設分交通處,用秘密遞步哨的辦法傳遞郵件,為閩西南,乃至全國的革命事業做出貢獻。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後,漳州城的郵電事業獲得迅速發展,開闢了至漳屬各縣的郵路、電報、電話綫路,同時和全國各大城市的各種郵電綫路聯成網絡。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漳州城的郵電業務發展迅猛,至1995年,交換機容量達10.65萬門,可以和世界上201個國傢和地區、國內800多個大中城市直撥通話;移動電話容量7.5萬門。郵電通訊達到世界先進水平。
漳州城物華天寶,經濟繁榮,金融活動十分活躍。自唐以來,城鄉遍設鋪店,構築金融流通渠道,促進社會經濟發展。明中葉,月港興起,洋貨番銀不斷輸入漳州,成為“天子之南庫”。由於對外經濟的交往頻繁,民間私鑄銅錢,大量流入東南亞各國。明末,朝廷在城區設爐鼓鑄“崇禎通寶”。清初,漳州城定為全國鑄錢局之一,鑄有“漳州軍餉”、“康熙通寶”、“同治通寶”、“光緒通寶”。民國時期,還鑄銀毫。漳州的金融業十分繁榮,素有“東門金”之稱的新華東路,當鋪、錢莊、銀莊、銀樓及金箔業林立。特別值得一提的是,漳州城的金融業也曾助中國革命一臂之力。“百川”銀莊出納高捷成,在民國21年紅軍進漳時,協助籌款,捨傢參軍,並從銀莊挪藉2萬多銀元,支持閩南遊擊隊。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後,漳州城的金融業進入一個嶄新的時期。先後成立銀行、非銀行金融機構,促進地方經濟的發展。1980年以後,國傢銀行業務不斷擴大,民間金融業蓬勃發展,至1995年,各項存款餘額21.87億元,各項流動資金貸款餘額22億元,外匯各種存款餘額1200萬美元。形成以人民銀行為中心,專業銀行為主體,多種金融機構並存的金融體係,融通了資金流通的渠道,為繁榮經濟註入活力。
遠古時期,閩越族創造了自己的文化,石器、陶瓷、紡織都有相當的發展。秦漢以後,漳州城的文化深受中原文化的影響。六朝時期,中原的漢文化已紮根於此,特別是中原名人儒士到這裏教化民風。至隋始辦私塾。唐創浦南鬆洲書院(講學堂),陳元光之子陳珦在那裏講學,開福建省講學之先河。元和十一年(815年),周匡物舉進士,是境內科舉第一人。宋設府學和縣學,開辦書院。紹熙間(1190年—1195年),朱熹知漳州時,“每旬之二日必領屬官下州學視諸生,講《小學》,為正其義;六日下縣學,亦如之”。宋時始置學田,促進教育事業的發展,有207人中舉。元雖增社學,但由於統治階級的種族歧視,僅有1人中舉。和兩宋相比,幾乎停滯。明代,無論是經濟還是文化教育,都是漳州城的鼎盛時期。漳州有“海濱鄒魯”之稱,有府學、縣學各1所,社學8所。時已有竜江(芝山)書院,再建有霞文書院、養正書院,士子中舉103人,武進士21人。清代有府學、縣學各1所,社學11所,新建毓德(五經)書院、霞北書院、霞東書院。有30人中進士,5人中武進士。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廢科舉,辦學堂,公私立中、小學堂分別有2所、10所,師範簡易科1所。外國教會也相繼創辦私立小學堂。民國時期改學堂為學校,至解放時,接管有公私立中學7所、小學23所、幼稚園5所及師範和護士學校各1所。解放後,在整頓和改造舊學校的同時,大力發展普通教育,先後增辦小學137所、中學4所、中等專業學校4所和初、高等師範學校各1所,基本形成教育體係。1985年市改區後,市區中學劃歸市屬。薌城區對教育體係作了調整,1995年共有幼兒園189所,普通小學107所,中學8所。同時,在工農群衆中開展掃除文盲和發展成人教育,掃盲率達到96.7%,農民、職工、幹部教育逐步嚮中、高等教育發展。
遠古時期,漳城的先民創造了豐富多彩的史前文化。商周時期,中原文化開始與土著文化交融。秦漢時期,這種融合過程加快了,原始文化逐步被中原文化所代替。經過長期戰亂,至唐初,社會較為穩定,封建文化開始在漳州傳播。陳元光統治時,認為“其要則在興庠序”,培養學子,開始有了縣籍進士、詩人周匡物。五代時期,政治黑暗,文苑蕭條,相反的是佛教大量傳入。後梁貞明二年(916年)建淨衆寺,南唐保大十一年(953年)建法濟寺,可見佛事之盛。兩宋時,大文人、大學者蔡襄任漳州軍事通判,“公餘吟詠最多”,留下許多具有濃烈生活氣息的詩詞;郭祥正也留下許多詩作;大學者、大思想傢朱熹對漳州的文化發展起了很大的作用,采取了一係列抑佛崇儒的做法,培養了許多門徒,其中陳淳是最有成就的門徒之一。王遇、張成大、劉纔邵、孫蕃、劉剋莊、王朝俊、陳經都是同時代的縣籍詩人。兩宋時,開始地方志的編纂。元代,“江南二儒”之一的王禕“以文章名世”,林弼“六歲能詩”、“博洽群書,善書,工詩文”,有文詞,著文集,蜚聲閩浙間。明代,漳州經濟繁榮,促進文化發展,比中原毫不遜色。此時文人開始結社,“文則揚葩吐藻,幾埒三吳”。有詩社“玄雲詩社”,邑人張燮、鄭懷魁、蔣孟育、陳翼飛,同被稱為“玄雲十三子”。張燮較有成就,與蔣孟育、高剋正、林茂桂、王志遠、鄭懷魁、陳翼飛並稱漳州七才子。同時,編修地方志,修成嘉靖志和萬歷志。清初,城區的詩社、文社之風不弱,有“東江文社”,有吟詩論文的“蓮社”。中葉,較有成就的有曾習軒、曾虎文和鬍君海。這個時期的詞、賦、表、記、文都有相當成就,亦有不少作品傳世。地方志繼續發展,編修了康熙志、乾隆志和光緒志。民國時期,文壇寂靜,僅有噓風學社,會員40多人。許多文人開始嚮外發展。其中,許地山、楊騷、林語堂成為中國文壇的驍將,是這一時期漳州城文學成就的代表人物。同時,也有一大部分學子轉嚮自然科學研究,許多人卓有成就。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貫徹“百花齊放,百傢爭鳴”的方針,文壇活躍,綻開專業與業餘兩朵文學之花。1952年5月,成立漳州市文聯,下設文協、美協、音協、劇協。開展各種活動,培養一批業餘作者,出版了《文藝演唱》、《薌江文藝》、《十年文藝創作詩集》、《春蕾》、《薌蕾》、《蓓蕾》、《春鴻》等書籍刊物。“文化大革命”時期,文化受到摧殘。1978年以後,文藝迎來了春天。1979年以後又恢復文藝活動,出版了《水仙花》刊物,培養出一批文藝新秀。
除詩文創作以外,戲劇、舞蹈、書畫、燈謎、攝影都有悠久的歷史和相當的成就。自南宋以來,民間戲劇長盛不衰,每當農閑或迎神賽會,各地農村𠔌場,爭相賽戲,短則三五天,長則達旬月。推動了戲劇的引進與改良,從明至今先後引進和改良八個劇種,而且也寫出許多優秀的劇本;特別是保留了古老的麯藝——錦歌;書畫自南宋以來,創作不絶,有絶代作品存世,如王朝俊的《千山萬壑之洞》,黃玉靚(女)的《九畹圖》,書法有唐參軍劉鏞的鹹通碑文,李宓的《修建嘉濟廟聖跡碑記》。漳州刺綉自清代起,暢銷海內外。還有藝術奇葩漳州木版年畫,興於明,盛於清,可以與天津柳楊清媲美。這裏的木偶頭、泥偶的雕塑工藝也相當出色。
漳州燈謎自明以來逐漸成為群衆廣泛參與的一項活動。如今,漳州燈謎已成為聯繫海內外人士的紐帶。
薌城區內具有許多傳統性、群衆性的體育項目,競技水平不斷提高。從1990年—1996年,共獲國際比賽金銀銅牌31枚,全國比賽金銀銅牌33枚,省級83枚。先後為國傢培養和輸送不少體育人才,體操名將李奕芳、陳美、李仁傑,航模名將餘斌,羽毛球運動員鄭堅等在國際大賽中都獲得好成績。衛生事業自陳元光入漳帶來醫官,革除巫醫劣俗,中醫發展很快,世傢林立,名醫輩出,歷宋、元、明、清。光緒十六年(1890年)西醫傳入,中西醫開始並立。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後,貫徹以防為主,中西結合的方針,開展群衆性的愛國衛生運動,消滅古典型疾病,控製地方病。1958年被評為全國“四無”城市。改革開放以後,醫療技術得到提高,各種疑難雜癥和傳染病得到控製。擁有各類衛生機構486個。由於體育衛生事業的發展和人民生活的不斷改善,區內人口平均壽命明顯增長,由1953年的53歲增至1990年70歲。全區科學事業蓬勃發展,各類專業技術人員3743名。1982年—1995年共有76項科技成果獲國傢、省(部)、市(地)奬勵,其中國傢奬2項、省部級奬20項。1995年全區科技貢獻率為42%。
薌城區人文薈萃。唐以前,這裏遠離中原,是一片地廣人稀的蠻荒之地。唐朝,乃為東南邊陲。隨着漳州的開發,朝廷派遣北方官員入漳施治。這些官員不乏詩人好友贈頌,留下一些不朽的詩文。如郎士元《送陸員外赴漳州》、顧況《酬張九使君》、白居易的《送呂漳州》、柳宗元的《寄漳汀封連四州》,還有曾到此任刺史的張登、徐放、韓泰、歐陽詹、史淮翰等以及縣籍第一個進士、詩人周匡物都留下許多詩作。兩宋時,王安石、蘇軾、蔡襄、王朝俊等也留下許多不朽之作。
至明朝,縣籍文人墨士鄭懷魁、蔣孟育、陳翼飛、張燮等,把漳州的文化推嚮一個高度。近現代,祖籍漳城的許地山、楊騷、林語堂是國內外的知名人士。陶鑄、郭化若來漳時,也留有感懷詩篇。
千百年來,漳城英才輩出,燦若群星。他們之中有名臣賢宦,也有能工巧匠;有氣壯山河的英烈,也有驚天動地的民族英雄。唐時,陳元光開漳,勸農重本,興庠序,舉賢能,其子陳珦,舉明經,成為登科第一人。至宋朝,黃彥臣、顔師魯、朱熹、孫昭先等官員,或剛正不阿,或修正法度,抑製豪強,或賑濟災民,益事於民。明清時,汪凱、謝璉、鄭懷魁、陳孟貞、柯應鳳、謝亦驥、鬍必奇、黃可潤等,或不避權勢,懲姦激濁,或論時政利弊,平冤獄,寬徵輸,省徭役,或教化子民,或清正廉潔。此外,近現代史上漳州城做為閩南重鎮,在反帝反封建的革命鬥爭中,做出了突出貢獻。明末清初,鄭成功反清復明,收復臺灣;清朝中葉,太平天國侍王李世賢,都把漳州城做為復興的基地。民國時,漳州城的政治、社會經濟經歷過激烈的動蕩,在中國共産黨的領導下,革命烈火越燒越旺,許多共産黨員英勇地獻出年輕的生命。李金發、王占春、翁澤生、許土淼、莊剋、高捷成、柯聯魁等烈士功昭日月。
薌城經濟的發展,還賴於許多能人,如冶鑄能手黃取,巧匠張甫太,丹青、肖像和泥雕能手李明月,公路工程先驅施大鎏,片仔癀傳人黃攏等等。我國神經外科醫學創始人趙以成,全國著名的天文學家戴文賽等為新中國的科學事業貢獻畢生的精力,實業傢楊天恩、蔡竹禪、陳榮芳、鄭萍、陳文通、周廷揚、林杏雨等是漳城現代經濟的先驅。正是這些薌城兒女的奮鬥不息,推動着薌城的社會進步,生産發展,文化繁榮,家乡興旺。
九竜江水日悠悠,物換星移幾度秋。古城薌城已經走過千年的歷程,創下艱辛的業績,今天,正在意氣風發朝前走。縱觀發展的整個歷史,社會穩定、政治寬鬆,經濟即朝前發展,反之,則經濟破産,人們顛沛流離。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為我們開闢了發展經濟的廣阔前景,在鄧小平理論的指引下,中共薌城區委、薌城區人民政府將帶領全區人民建設嶄新的薌城。薌城將昂首闊步地邁入21世紀。 2008全年薌城實現生産總值85.15億元,增長18.67%。第一産業增加值5.68億元、第二産業增加值47.24億元、第三産業增加值32.23億元,分別增長1.86%、22.91%、15.60%。三大産業結構比例從上年的6.00∶51.00∶40.60調整為667∶55.48∶37.85。城鎮以上固定資産投資45.52億元,增長39.45%。財政總收入10.01億元,增長24.16%,占GDP比重11.76%,比上年提高0.36個百分點;本級財政收入6.01億元,增長20.84%;本級財政支出5.03億元,增長24.50%。
工業經濟。年實現總産值188.33億元,增長26.50%;上繳稅收4.63億元,增長13.30%。工業企業規模不斷發展壯大,新增規模工業企業42傢,規模工業企業總數達253傢,實現産值154.63億元,增長30.96%,其中新增産值超億元工業企業6傢,達到34傢,占規模工業企業總數的13.44%,纍计實現工業産值111.45億元,占全部規模工業企業總産值72.08%。機械製造、電子鐘錶、傢具、食品、建材、化工等六大主導産業實現産值120.67億元,增長33.90%,占規模工業總産值78.04%。新增馳名商標1件、著名商標2件、國傢免檢産品1項、省名牌産品2項、省級高新技術企業5傢,纍计擁有馳名商標2件,著名商標7件,知名商標28件,國傢免檢産品2項,省名牌産品15項。全年新辦註册資金300萬元以上工業企業37傢,註册資金總額3.78億元,其中18傢已投産,占全區新辦工業企業總數48.65%。園區建設全面推進,新徵工業用地153.47公頃,新平整工業用地209.07公頃,新建標準廠房33.20萬平方米,金峰經濟開發區金星片區、謝溪頭片區、金星片區和正興集團公司總部片區開發建設全面提速。全年實際實施投資500萬元以上工業項目83個,纍计已完成投資9.72億元。
第三産業。全年營銷總額162.62億元,增長17.03%,其中商貿流通業營銷額101.55億元,占全區三産營銷總額的62.45%。全年區級商貿稅收完成3.49億元,增長29.04%,其中91傢年納稅30萬元以上的三産企業實現稅收1.39億元,增長80.44%。做大做強現有專業市場,新城綜合大市場、新城茶葉大市場、東南藝術古玩市場、建材專業市場、水産品批發市場等專業市場年貿易總額達到46.96億元,其中閩南批發市場、鋼材批發市場等5個專業批發市場年貿易額均超億元。全年引辦註册資金100萬元以上的第三産業企業100傢,纍计註册資金3.52億元,其中註册資金500萬元以上三産企業15傢。香港島內價超市、國美電器、香格裏拉和中旅商廈、嘉信茂廣場商場、永樂思文華聯商廈店、人民水産批發市場、閩緑農産品批發市場、岱山蔬菜批發市場等一批大型商場和專業批發市場相繼開業投入運營。大力發展特色商業街區,推進零售網點嚮專業化、規模化方向發展,鑫榮小區美食休閑文化街、高校園區商貿街、新浦路建材街等三大商業街區建設初見規模,已有546傢商傢入駐營業。
招商引資。全年引辦外資企業31傢,合同外資額7200萬美元,增長7.78%;實際利用外資3731萬美元,增長4.19%。在“4·9”漳臺經貿懇談會、“9·8”廈門貿易洽談會和“11·18”花博會上,共簽約合同項目42個,簽約合同外資額26915萬美元。組織招商隊伍前往江蘇、上海、廣東、海南等地招商,簽約了江淮汽車、科摩電子、摩托車離合器等7個科技含量較高的項目,簽約合同外資額17860萬美元,占全年簽約合同外資額的66.36%。全年新辦港臺企業21傢,占新辦外資企業數67.74%,註册外資額4966.43萬美元,占總註册外資額的75.51%;19傢外資企業增加合同外資額1232.22萬美元,占全年合同外資額的15.78%。全年外貿出口總額3.50億美元,增長18.32%,其中民營企業出口1.35億美元,增長27.90%。
城市建設。全區建成區面積達到29.90平方千米,比上年新增1.90平方千米;城市化水平達到72.70%,比上年提高0.20個百分點。組織實施了漳華路、瑞京路、鐘法路南段等9條市區主幹道的拓通擴建工程,道路總長9.94千米,完成投資9.12億元;組織實施了益民花園、福海陽光、丹霞星城二期、鐘法路南段片區二期、傢薌·0596、文化街等一批舊城區改造建設項目;在城市道路拓建和舊城區改造建設項目中,纍计拆遷建築面積92.60萬平方米,涉及拆遷戶5506戶、企業121傢。全年商品房竣工面積63.17萬平方米,比上年增加1.5倍;銷售面積72.88萬平方米,增長37.59%。拆除違法占地和違章建築共計136起,總建築面積13.50萬平方米。投入資金1630萬元,硬化市區路寬6米以下道路74條近4萬平方米,創建樣板路7條,市容面貌明顯改觀。
農村經濟。全年實現農業生産總值11.14億元,增長2.05%。鼕春修水利工程建設完成投資1488萬元,完成土石方11.00萬立方米,修復重點水毀工程15處。完成村級飲水工程5個,節水灌溉工程33.33公頃,治理水土流失60.00公頃。整頓和規範九竜江西溪、北溪的河道采砂秩序。創建省第四批初級水利化縣(區)建設通過省級驗收。總投資150萬元的田寮-過塘200公頃標準農田示範片通過驗收並被評為省級優秀工程。區、鎮(街)兩級防汛抗旱指揮部規範化建設竣工投入使用。大力發展公司+基地+農戶運作模式,18傢區級以上竜頭企業實現産值10.85億元,增長10.71%,帶動農戶1.80萬戶,戶均增收1000元以上;薌安、豐潤等4個單位被確定為福建省第三批城市副食品基地,萬桂農業香蕉、裕豐養殖場瘦肉型商品豬等5個基地入選漳州市首批現代化農業示範基地;成立石亭揚美生豬、天寶莊泰食用菌專業合作組織。“天寶香蕉”獲國傢地理標志産品保護。動植物疫情疫病防控成效顯著,全區共免疫禽類26.49萬羽,豬口蹄疫34.48萬頭,高致病性藍耳病35.35萬頭,動物免疫率達100%,植物食心蟲、紅火蟻等植物疫病防治面積達0.77萬公頃。全區農産品批發市場、無公害農業生産種植及養殖基地100%納入農産品質量安全監管。完成4個村“創緑色傢園、建富裕新村”任務,種植各類珍貴樹種1萬多株。天寶鎮成為全省首個農村信息化服務中心示范镇,張坑村列入海西新農村“百村示範”信息化工程試點村。
社會事業。薌城實小新城分校主體工程、薌城中學學生宿舍樓均已封頂;薌城第二實驗小學和蝦浦小學教學樓,北斗中學實驗樓和宿舍樓已奠基;啓動正興學校建設;投入2000萬元,收購置換市電(業)大和竜師附小校捨,妥善解决了區屬中小學校擴容問題。老年大學順利通過省級示範校驗收。林語堂紀念館二期擴建工程並重新開館。改造20個村(居)電視網絡。提高參合農民住院補償報銷比例,下調起付綫,實行區屬定點醫院直接報銷補償,農民參合率95%,位居全市第二名。市區6所街道衛生院全部轉型為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其中4所已通過省級驗收。在全市率先建立計生利益導嚮機製,比上年增加1185例;徵收社會撫養費624萬元,比上年增加2.94倍,出生人口政策符合率達96.57%。
人民生活。全年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性收入14381元,增長13.1%;農民人均純收入6033元,增長12.51%,其中農民人均牧業純收入達1569元,占農民人均純收入的26.01%,增長89.50%。城鎮新增就業8569人,轉移農村勞動力5638人。全年發放養老和失業保險金3548萬元;提高城鄉低保標準,城鄉低保享受人數、發放金額分別增長655%和54.16%;發放城鎮低保家庭生活補助金、醫療救助金和救災資金806.50萬元;社會治安保持良好態勢,公衆安全滿意率達到97.2%,比上年提高0.1個百分點。 |
|
南朝梁大同六年(540)建竜溪縣。唐設漳州郡治,貞元二年(786)州治遷至竜溪縣。
1951年6月,析竜溪縣城關區(共2個區)設漳州市(縣級),屬竜溪專區;1961年6月,析竜海縣部分地屬漳州市。1985年5月改縣級漳州市為薌城區。
1986年,薌城區分為市區、郊區2部分。市區設東鋪頭、西橋、新橋、巷口、南坑5個街道,共轄48個居委會。郊區設浦南、天寶2個鎮及芝山、石亭2個鄉,共轄82個村、2個居委會。
1988年,市區增設5個居委會(湖內、南豐、東湖、東嶽、南坑北);新橋街道船民委員會改稱九竜居委會。郊區浦南鎮增設鬆州村。
1990年,市區南坑街道增設洋筠居委會。至年底,薌城區轄5個街道(東鋪頭、西橋、新橋、巷口、南坑)、2個鎮(浦南、天寶)、2個鄉(芝山、石亭),共有56個居委會、83個村。
1996年5月31日,國務院批準(國函38號):將薌城區芝山鎮的古塘、群勇、市尾、塔後、土白、下洲6個行政村,南坑街道辦事處的東嶽、嶽北、漳糖、東關、南坑、洋筠6個居委會和洋筠1個行政村,巷口路以東屬新華東居委會的部分劃歸竜文區管轄。
1997年,面積264.6平方千米,人口36萬,轄5個街道、4個鎮:東鋪頭街道、南坑街道、西橋街道、新橋街道、巷口街道、芝山鎮、浦南鎮、天寶鎮、石亭鎮。區政府駐南昌路。
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薌城區總人口433194人,其中:東鋪頭街道43885人、西橋街道32048人、新橋街道40147人、巷口街道 58730人、南坑街道64759人、通北街道50245人、浦南鎮29526人、天寶鎮45683人、芝山鎮27657人、石亭鎮40514人。
2003年,薌城區轄6個街道、4個鎮:東鋪頭街道、西橋街道、新橋街道、巷口街道、南坑街道、通北街道、浦南鎮、天寶鎮、芝山鎮、石亭鎮。 |
|
- n.: Xiangcheng District
|
|
薌城 |
|
福建省 | 漳州市 | 漳州 | 海西 | 市中心 | 通知 | 實施方案 | 中小學 | 校捨安全 | |
|
|
漳州市薌城區 | 薌城區檔案館 | 薌城區奶牛場 | 薌城區衛生防疫站 | 漳州市薌城區醫院 | 漳州市薌城區衛生防疫站 | 漳州市薌城區中醫院 | 漳州市薌城區禮興玩具商行 | 漳州市薌城區漳華針織廠 | 漳州市薌城區嶽口針織廠 | 薌城區高等學校招生辦公室 | 薌城區業餘教育成人辦 | 漳州市薌城區中小學校捨安全工程實施方案 | 漳州市薌城區新華東針織服裝廠 | 漳州市薌城區東鋪頭針織服裝廠 | |
|
|
石亭鎮 | 天寶鎮 | 東鋪頭街道 | 芝山鎮 | 巷口街道 | 新橋街道 | 浦南鎮 | 五峰農場 | 大房農場 | 天寶林場 | 後房農場 | 薌城區奶牛場 | 通北街道 | 南坑街道 | 西橋街道 | 南山路 | 圓圈 | 三連冠 | 郭坑 | 南山寺 | 五香 | 九竜城 | 雞仔胎 | 四果湯 | 漳州東站 | 貓仔粥 | 手抓面 | 雲洞岩 | 片仔癀 | 魚粥 | 沙茶面 | 瑞竹岩 | 圓山 | 開心湯姆 | 香港路 | 民主裏 | 港腳 | 扁食 | 華港 | 批發城 | 博愛道 | 臺灣路 | 客運中心站 | 桃林路 | 騰飛路 | 大通北路 | 錢隆首府 | 北橋市場 | 豆花粉絲 | 東嶽新村 | 東南海鮮館 | 薌江賓館 | 鑽石大酒樓 | 新行街 | 四仙女 | 竜澤大廈 | 中閩百匯 | 閩南日報 | 小坑頭 | 洋筠張 | | | | | | 更多結果...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