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轄區 : 中國 >安徽 >安慶 > 大觀區
顯示地圖
目錄
概況 Daguan District
  郵編:246002 代碼:340803 區號:0556
  拼音:Dà Guān Qū 英譯:Daguan District
  
  大觀區為安慶市轄區,位於安徽省西南部,安慶市市區西部。東沿竜山路、菱湖南路、湖心中路與迎江區毗鄰,南與東至縣隔長江相望,西至皖河農場與懷寧縣接壤,北抵集賢北路與宜秀區相連,總面積235.5平方千米,總人口27.68萬人,其中非農業人口20.53萬人。
  
  全區轄7個街道、1個鎮、2個鄉:德寬路街道、玉琳路街道、竜山路街道、菱湖街道、集賢路街道、石化路街道、花亭路街道、海口鎮、十裏鋪鄉、山口鄉。區政府駐德寬路街道。
  
  主要有石英石、白雲石、方解石、石灰石、大理石、鐵、鋁等礦藏。陸運以安(慶)合(肥)公路為主,水運得長江之便。名勝古跡有大觀亭(是“宜城八景”之一,大觀區即由此而冠名)、楊氏試館(係熊成基密謀起義會址,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譙樓、鄧石如碑館、菱湖公園、獅子山公園、革命烈士紀念館、薑高琦墓、嚴鳳英墓、焚煙亭等。
自然資源
  安慶市大觀區地處安徽省安慶市區西部,南瀕長江,東沿竜山路、菱湖南路、湖心中路與迎江區毗鄰,南與東至縣隔江相望,西至皖河農場與懷寧縣接壤,北抵集賢北路與宜秀區相連。據當地人民政府官方資料顯示,全區土地面積235.5平方公裏,人口27.68萬人,其中非農業人口20.53萬人。區轄7個街道和3個鄉鎮。
  大觀區四季分明,氣候宜人,境內及周邊地區風景秀麗,景點衆多,處在景蓋五嶽的黃山、洞齊雲旖的廬山、佛山之首的九華山、水石相搏的石鐘山和古南嶽天柱山等國傢級風景名勝區的幾何中心。
  大觀區轄7個街道、1個鎮、2個鄉:德寬路街道、玉琳路街道、竜山路街道、菱湖街道、集賢路街道、石化路街道、花亭路街道、海口鎮、十裏鋪鄉、山口鄉。
歷史沿革
  清時,境地為懷寧縣在城和淥水鄉。民國19年(1930),懷寧縣鄉改區,設區公所。民國20年,改為自衛區,並設保甲制度。在城和淥水鄉分別改為第一區、第二區。民國24年,第一、第二兩區與第三區(山口鄉)合併為第一區,區內設署,下設鄉、鎮、保、甲。至解放前夕,安慶城內共設有4鎮、37保,其中大觀鎮下轄9個保。
    1949年4月23日,安慶市軍事管製委員會命令接收國民黨懷寧縣政府下屬的大觀鎮公所,並以大觀鎮的行政區劃為基礎,設立安徽省安慶市大觀區,成立大觀區政府。1952年5月,大觀區改稱城西區。1955年9月,城西區改為西市區。1960年5月22日,西市區改稱大觀區(安慶市人民委員會1960年4月報告備案)。1968年8月28日,成立安慶市西市區革命委員會。1979年2月27日,撤銷西市區革命委員會,恢復建立西市區人民政府。1980年,西市區復名大觀區。因古跡大觀亭而得名。
  大觀成立於1949年,又名西市區,是安慶市的始源之地,歷史悠久,文化底藴濃厚,擁有2000多年的燦爛歷史。清末曾國藩在境內創辦了中國第一個軍械所,試製出中國第一臺蒸汽機和第一艘機動船,在中華民族工業發展史上留下了光輝的一頁。
  “五四”運動前後,中國共産黨創始人、馬剋思主義傳播者陳獨秀曾在這裏從事早期革命活動,京劇鼻祖陳長庚、書法傢鄧石如、黃梅戲宗師嚴鳳英等在此留下足跡。境內古跡大觀亭與武昌的黃鶴樓、江州的庚樓相媲美,是“宜城八景”之一。大觀區即由此而冠名。
  1949年4月23日,安慶市軍事管製委員會接收國民黨懷寧縣政府大觀鎮公所後,大觀鎮公所下轄太平、大觀、民族、民權、民生、正觀、廣濟、新獅、古獅9 個保改稱大組,實行警政合一製,區內各項工作統一由大觀區直屬派出所代管。1951年8月,廢除保甲制度工作結束,全區共建9個行政大組。
     1952年5月,集賢區的蓬萊、西內兩個大組劃歸大觀區,至此全區共有11個行政大組,各行政大組下設優撫、生救、調解、文教、衛生、治安6個工作委員會,並按街道裏巷的自然劃分編成小組。9至12月,開展民主建政試點工作,劃定每30戶為一個行政小組。全區共設154個行政小組,有5534戶 33898人,建立新獅、廣濟、大觀、新橋、正觀、古樓、太平、西內、月字、民族、民權、民生12個居委會。1953年9月,成立水上港人民政府。 1955年11月,原城中區所轄的四方城、科學街、楊傢塘、碟子塘、北正街、南莊嶺6個居委會劃歸西市區管轄,至此全區共有17個居委會。
    至 1959年9月18日,先後成立楊傢塘、科學街、碟子塘、西內、解放、和平、大觀、廣濟8個人民公社,同時撤銷居委會,將行政小組擴大到50-100戶。 11月,8個人民公社合併為楊傢、大觀、三八3個人民公社。1959年6月27日,按照一市一社的原則,區改為分社,原來的3個人民公社改劃為8個街道委員會,小組改稱管理區。1961年,按照市委一市多社的要求,大觀分社改為安慶市大觀人民公社,街道委員會改為分社,管理區改為街道委員會。同年,大觀區人民公社下設3個分社、17個街道委員會,分別為:竜山路分社(轄南莊、碟子塘、北正街、楊傢塘、四方城、竜山路6個街道委員會),解放路分社(轄解放路、四眼井、五壋坡、玉虹街、蓬萊街、沿江路6個街道委員會),清河路分社(轄廣濟橋、古樓、新月、大觀、清河5個街道委員會)。1963年10月,撤銷市區分社,劃分竜山、解放、清河3個片,由區委直接管理。
    1968年9月12日,撤銷街道委員會,成立街道革命委員會,將原來的17個街道委員會劃為文革、勞動、青年、解放、滅資、紅星、迎新、人武、幸福、紅光、東方紅、工農12個街道革命委員會。1978年,撤銷12個街道革命委員會,成立大慶路、幸福路、解放路、青年路4個街道辦事處,恢復23個居委會。1981年6月16日,成立高花亭街道辦事處(後更名石化路街道辦事處)、菱湖街道辦事處。10月,對街道辦事處和居委會進行更名。1983年,增設湖濱新村、東二巷、城口街、熱電路、蔡山路5個居委會。至此,全區有6個街道辦事處、42 個居委會。
    1985年,成立花亭路街道辦事處,下設4個居委會。1995年,全區共有8個街道辦事處(四方城辦事處衹有建製、未正式挂牌辦公)、57個居委會。
    1997年,大觀區面積11.3平方千米,人口17.7萬,轄8個街道:竜山路街道、玉琳路街道、德寬路街道、集賢路街道、菱湖街道、高花亭街道、花亭街道、四方城街道。
    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全區總人口167860人,其中:德寬路街道16965人,玉琳路街道17642人,竜山路街道25117人,菱湖街道45604人,集賢路街道24071人,高花亭街道28093人,花亭路街道10368人。
    2001年5月,大觀區將57個居委會調整為37個社區,7個傢委會(即蠟燭山、華亭、大湖、馬山、菱北等5個石化總廠傢委會,紡織南村、紡織西村兩個華茂集團傢屬會)。  德寬路街道:馬山社區、德寬社區、臘樹園社區、大觀亭北社區、大觀亭南社區、大王廟社區。  玉琳路街道:濱江苑社區、玉虹社區、沿江社區、四眼井社區、太平寺社區、竜門社區。  竜山路街道:竜山社區、北正社區、榮升社區、三祖寺社區、楊傢塘社區。  菱湖街道:柏子橋社區、公園社區、菱湖新村社區、湖濱新村社區、戲校南路社區、東二巷社區,紡南傢委會、紡西傢委會。  集賢路街道:碟子社區、工農社區、南莊社區、旗桿社區、高花社區、免鑼社區。  花亭路街道:花亭北村社區、花亭南村社區、黃土坑社區、湖心社區、燎原社區。  石化路街道:聯盟社區、茅青社區;石化馬山傢委會、石化華亭傢委會、石化大湖傢委會。
    2004年底,大觀區南頻長江,東沿竜山路、菱湖南路、湖心路與迎江區毗鄰,西至新河口同懷寧縣接壤,北抵肖坑、五裏墩和郊區連接,面積18平方千米。轄7個街道。
    2005年5月13日,國務院(國函38號)批準調整安慶市部分行政區劃:將安慶市郊區的十裏鋪鄉(包括五裏村、十裏村、林業村、茅嶺村、袁柏村、鳳凰村、臨江村及羅衝村集賢北路以西部分;不含眉山、象册、蘇崗、砂橋、羅衝5個村)和懷寧縣的海口鎮、山口鄉(3個鄉鎮、29個行政村)劃歸安慶市大觀區管轄。調整後,大觀區面積203.9平方千米,人口26.7萬人,其中非農業人口19.5萬人。轄玉琳路、德寬路、竜山路、集賢路、菱湖、花亭路、石化路7個街道辦事處和海口鎮、山口鄉、十裏鋪鄉3個鄉鎮。
經濟發展
  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近幾年來,大觀區的經濟迅猛發展,國民經濟一直保持健康、快速發展的良好勢頭,綜合經濟實力不斷增強。區域産業結構日趨合理,以“一區三園”建設為抓手,鳳凰科技工業園、十裏機構工業園、茅嶺工業園初具規模,吸引了一批工業項目入園建設;以房地産業、餐飲娛樂業為帶動,商服業正迅速發展;以種植業、養殖業為主導,加快發展現代農業。
  大觀區多項工作特色鮮明,獨樹一幟,榮獲全國、全省先進。2001年至今,大觀區先後贏得“全省社會治安綜合治理模範區”、“全省擁軍優屬模範區”、“全國社區建設示範區”“全省科普示範區”、“全省老年工作先進區”、“全省優化民營經濟發展環境先進單位”、“全國先進基層黨組織”等榮譽。
城市建設
  交通十分便捷,南頻長江“黃金水道”,北接206、318國道和滬蓉高速公路,西以皖河大橋與懷寧、望江縣相通,上接贛鄂湘,下通蘇浙滬,形成了便捷的交通網絡。區位優勢明顯,是安慶市的政治、經濟、文化和金融中心,市政府、安慶石化、華茂集團、曙光化工、安慶師範學院(安慶大學)、工商銀行、建設銀行、交通銀行等市區大型企業事業單位。近幾年來,城區面貌發生了顯著變化,先後拓寬改造了五條主幹道,縱橫交錯、四通八達的城區交通網絡已經形成。新建的一批現代化的商務綜合樓拔地而起。長鑫花苑、竜門小區、宏祥山莊、集賢莊苑、宜城水岸、錦銀花苑等環境宜人的居民小區遍布全區,形成城市亮麗的新景觀。
旅遊資源
  安慶市大觀區歷史悠久,人文薈萃,是一塊“物華天寶、人傑地靈”的土地,大觀區坐落在城市西郊,山川秀美,景色迷人,人文景觀豐富,有着發展旅遊業得天獨厚的條件,隨着區劃調整工作的正式開展,大觀區擴大到235.5平方公裏,豐富的山水資源,良好的生態環境和豐富的文化底藴將為大觀區謀劃發展旅遊業贏得體製優勢和持續發展的活力。
  大觀區的主要景觀:
  一、城區
  敬敷書院1、皖江第一勝大觀亭:大觀亭舊址,坐落在安慶市大觀亭街大觀亭小學內,始建於明嘉靖元年,民國二十七年,日軍占領期間被毀,亭的山下東有餘厥祠,西有餘厥墓。登亭回望,可飽攬山色,晝夜可聽滔滔江聲,歷代文人墨客盛誇“大觀遠眺”為“皖江第一勝”,是安慶八景之一。1995年被公佈為市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2、獅子山公園:北依大竜山,南瀕長江,東接城區,西連皖河,依山傍水而建,由獅子山、腳踏嶺、大營盤、小營盤、蠃絲山、周山、烏龜山、蝎型山、鍋鐵山等12座小山組成,山脈綿延蜿蜒,山𠔌幽靜深邃,山泉清冽潺潺,風來鬆濤陣陣,春來花團錦蔟,山上有重翠、大觀亭兩座,造型新穎,凌空聳立,遊人可登臨遠眺大江,觀古城全貌。
  3、敬敷書院:是安徽省第一所高等學府,也是清代安徽辦學規模最大、時間最長、層次最高的官辦書院,始建於清順治九年,舊址位於安慶師範學院校園內,占地8000多平方米,有5000多平方米的清代建築群,安慶師範學院按照原來的面貌重新修復。
  4、安徽大學紅樓:位於安慶師範學院校園內,是三、四十年代的主教學樓,是安徽省高等教育的標志性建築,1995年確定為安慶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5、焚煙亭:紀念了安徽都督柏文蔚在安慶焚煙的歷史,現亭內碑刻上的《焚煙亭記》記述了當年焚煙的經過。
  6、西段古城墻:位於玉虹街地段,全長200米,高6米,依坡而築,南北走嚮,高低起伏,明代修建,2002年修復。
  7、中共安徽地委舊址:坐落在安慶市竜門口街安慶一中校園內,1926年,中共安徽地方執行委員會在此成立,同時也是共青團安慶地方委員會舊址,1998年,公佈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8、菱湖公園位於安徽省安慶市菱湖南路,環菱湖而建,菱湖以多菱而得名,原是一片天然湖泊,與石塘湖、破罡湖相通。辛亥革命前後建園,面積38.64公頃,是安徽省建成最早的園林式公園,以菱荷景觀和”菱湖夜月”景點聞名。 二、山口鄉
  石門湖山口鄉以境內山口鎮而得名,古稱皖口,其歷史悠久,人傑地靈。起境內有恢復的700多年歷史的府城隍廟、禦葬、古井、古城墻遺址,圓寂塔、古錢幣遺跡、官債渡古橋遺跡、皖口老街、古戰壕址等;位於直轄村柏子村內的中共柏子山區委舊址“殺盡(汗)姦”石刻、柏𠔌墓、柏子晴覽景點、修復的金嶺寺、萬佛洞等都遠近聞名。遊水可觀“石門秋泛”、“雁叉魚燈”、竜舟觀賞、畫舫遊船、桃源裏景點、七裏亭遺跡等。
  三、海口鄉
  1、“海口洲獨立區農協會遺址”現坐落在河口村皖江小學。
  2、“中國人民解放軍渡江烈士墓”現坐落在海口村海口小學。
  3、“鎮海庵”位於河口村,建於清朝末期。
  4、“永寧禪寺”位於安寧村,建於明代洪武十九年。
  5、“鎮江寺”位於鎮江村,建於清末年間。
  四、十裏鄉
  1、獨秀園:獨秀園位於十裏鋪鄉林業村境內,陳獨秀是中國近代歷史上最具爭議,也是最具人格魅力的人物,是〈新青年〉的主編,新文化運動的旗手,“五四”運動的總司令,中國共産黨的創始人。1987年,市政府撥款對墓地進行擴修,1991年,別列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現在的陳獨秀陵園占地150畝,墓地1058平方米。目前市政府正組織市文化局等多方力量進行獨秀園二期工程,修建陳獨秀博物館。
  2、安慶獨秀農傢樂休息山莊:集休閑、餐飲、住宿、健身、垂釣、娛樂等於一體的股份製企業,位於十裏鋪鄉林業村。於2004年批復立項,當年完成投資150多萬元用語湖塘修整徵地,基礎設施水、電、路全面貫通;2005年至2007年為二期投資,計劃投入800萬元用於主體綜合樓、個體農傢小院、網球場等活動場館建設;2008年- 2010年所有軟硬件設施配套齊全。
英文解釋
  1. n.:  Daguan District
近義詞
大觀, 大觀村
相關詞
安徽安慶行政區劃鄉鎮
包含詞
安慶市大觀區山口初級中學安慶市大觀區紅星初級中學安慶市大觀區十裏中心學校
安慶市大觀區巨網初級中學安慶市大觀區高花亭小學安慶市大觀區海口中心學校
安慶市大觀區人民醫院
分類詳情
張開十裏鋪鄉張開海口鎮張開山口鄉張開竜山路街道
德寬路街道玉琳路街道菱湖街道集賢路街道
石化路街道花亭路街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