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轄區 : 中國 >安徽 >淮南 > 大通區
顯示地圖
目錄
概況 Datong District
  郵編:232033 代碼:340402 區號:0554
  拼音:Dà Tōng Qū 英譯:Datong District
  
  大通區位於淮南市區東部,舜耕山北麓,淮河南岸。北與潘集區隔河相望,東有上窯山、高塘湖,西與田傢庵區交界,東西長15千米,南北長17千米,總面積350平方千米。總人口18萬人(2007年末)。
  
  全區轄1個街道、3個鎮、1個鄉:大通街道、上窯鎮、洛河鎮、九竜崗鎮、孔店鄉。共有17個社區、51個行政村。區政府駐大通街道。
  
  地勢南高北低。南部和東部是丘陵地帶、兩山與淮河之間是平原。窯河、高塘湖分佈期間,北流入淮。暖溫帶季風氣候,年均氣溫15.3℃,年降水量918毫米。
  
  206國道、京福高速公路引綫淮南連接綫和淮南鐵路穿境而過。名勝古跡有舜耕山自然風景區、古壽州窯(1981年9月省人民政府公佈為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上窯國傢級森林公園、窯神廟、洛澗古渡口等。
大通區
  拼音:dà tōng qū
  英譯:Datong District
  郵編:232033
  代碼:340402
  區號:0554
區情簡介
  安徽省淮南市大通區位於淮南市區東部,舜耕山北麓,淮河南岸。北與潘集區隔河相望,東有上窯山、高塘湖,西與田傢庵區交界,東西長15千米,南北長17千米,總面積350平方千米。總人口18萬人(2007年末)。全區轄1個街道、3個鎮、1個鄉:大通街道、上窯鎮、洛河鎮、九竜崗鎮、孔店鄉。共有17個社區、51個行政村。區政府駐大通街道。
  地勢南高北低。南部和東部是丘陵地帶、兩山與淮河之間是平原。窯河、高塘湖分佈期間,北流入淮。暖溫帶季風氣候,年均氣溫15.3℃,年降水量918毫米。
  206國道、京福高速公路引綫淮南連接綫和淮南鐵路穿境而過。名勝古跡有舜耕山自然風景區、古壽州窯(1981年9月省人民政府公佈為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上窯國傢級森林公園、窯神廟、洛澗古渡口等位於淮河中遊的南岸,轄三鎮一鄉一個街道,全區總人口18萬,總面積350平方公裏。
  大通地理環境得天獨厚,自然條件優越,文化底藴豐富。早在1400多年前,這裏就有土法開採煤炭的歷史,“古壽州窯”遺址、省級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大通“萬人坑”遠近聞名。上窯洞山八景和秀美的高塘湖遙相輝映。安徽省淮南市經濟開發區、洛河發電廠、淮南乳品公司坐落在境內。
  改革開放以來,大通區工業、農業、第三産業得到了較快發展,全區政治穩定,社會安定,相繼榮獲全省“社會治安綜合治理模範區”等稱號。
  目前,大通區面臨着極好的發展機遇,境內京福高速公路淮南連接綫的建成,上窯國傢級小城鎮試點鎮、國傢級森林公園和國傢級“古壽州窯”遺址的開發,將對地區經濟和城市建設發揮很好的拉動作用。作為淮南“中心城區”的有機組成部分,隨着該區總體規劃和舊城改造的實施,淮南市主幹道朝陽東路、洞山東路、田大南路的建成,以及206國道拓寬改造和東部外一環路建設,將有力地拉動需求,優化投資環境,給大通帶來蓬勃生機。大通人民正以全新的姿態,真誠而熱烈地歡迎海內外各界朋友,前來觀光旅遊、洽談貿易、合作開發、投資建設。
街道
  大通街道位於淮南市城區東南部,轄5個社區,辦事處駐居仁村機廠路。區政府駐轄區內。主要幹道有舜耕山路、大通南路、大通街等。
  [沿革]1955年設置。1997年,面積11平方千米,人口3萬,轄居仁村一區、居仁村二區、居仁村三區、居仁村四區、居仁村五區、居仁村六區、新市場、站後、淮鋼、化機廠、機廠、水泥廠、礦南13個居委會。
  [郵編]232033 [2006年代碼]340402001:~001遠望社區 ~002站後社區 ~003居北社區 ~004居南社區 ~005礦南社區
大通地理
  一、 土 壤
   大通區耕地面積66699畝,主要土壤有硅質黃棕壤、雞肝土、棕色石灰土、紫色土、潮土、淤土。
  硅質黃棕壤:分佈在崗頂、陡坡上,母質為石英岩類殘積,表土多含礫石,中性。土層厚度30-50釐米,水土易流失。
  雞肝土:分佈在丘陵、山坡及山的中下部,棕色石灰土殘積,發育於石灰岩類丘陵下部的坡積物上,經過多年人工耕作,土壤熟化。
  棕色石灰土:分佈於山坡、丘陵,母質為反碳酸岩類殘 積、土質粘重,中性至微鹼性,植被覆蓋率高,部分石灰岩裸露,土層30釐米,50釐米下為母岩層。
  紫色土:零星分佈在上窯林場的丘陵及山坡上,水土易流失,其母質為紫色砂岩、頁岩和泥岩的殘積坡積物,另種紫泥土母質為紫色頁岩和泥岩的殘積坡積物,質地重壤,半風化母岩的碎屑,長有稀疏茅草。
  潮土:河流衝積物經多年沉積,經耕種土壤熟化成旱土壤,質地多沙土、粘土,主要分佈在洛河灣地近淮河處。
  淤土:分佈在距淮河較遠的洛河灣地,地勢平坦。母質為近代黃泛沉積物,質地粘重,土壤膨脹,收縮性大,潮濕粘結,乾燥龜裂,但含水分大,保苗能力強。
   二、植 被
   境內曾有一古老高大銀杏樹,在上窯林場境內,樹齡300多年,樹粗3人合抱,高達10餘米,遠在洛河鎮就能看見它的傲然雄姿。古廟方圓數十公裏遠的村民,每年逢農歷二月十九日廟會這天都到廟內燒香求子,臨走時帶一小塊樹皮回去熬水喝,傳說半年可喜得貴子,“文化大革命”前已枯死。
  石灰岩上土生喬木類有:黃連木、山楂、麻櫟、栓皮櫟。灌木類有:枸杞、柘樹、酸棗、鬍枝子等。建國後,荒山人工造林樹種有:馬尾鬆、黑鬆、側柏、刺槐等。農村“四旁”(宅旁、村旁、路旁、水旁)植樹種類有:槐、棗、椿、桑、柳、楊、榆、楝、泡桐、水柳等。城區緑化樹種有:雪鬆、檜、柏、三角楓、法梧、竜柏、廣玉蘭。果樹類有:桃、柿、蘋果、梨、石榴、山楂、葡萄、李、櫻桃、無花果等。主要農作物有:小麥、水稻、豆類、油菜、花生、芝麻、山芋、棉花、菸葉、麻、薄荷、蔬菜、瓜果等。植被覆蓋率90%。
   三、水係情況
   區境有河流、湖泊、天然降水和地下水四大部分。淮河是生活和工農業生産用水的重要來源,境內長12.2公裏,河道寬65-115米,深2.5-9.5米,也是重要的水路航道。水位最高的是1954年7月 27日達到24.03米,水位最低的是1953年衹有12.36米。據魯臺孜水文資料,50年代,淮河年均流量888立方米/秒。60年代為707立方米/秒。70年代為525.6立方米/秒。60年代比50年代減少20.4%,70年代又比60年代減少25.7%, 比50年代減少40.8%。年平均流量最小為111立方米/秒,多年最小月均流量104立方米/秒,多年平均枯水期流量僅為58.7立方米/秒,最大月與最小月平均流量相差22倍之多。
  高塘湖積水7萬多畝,平均水深入2.5 米,總容水量450萬立方米。山泉、山澗和水庫集中在上窯山內, 共有31處山泉、5條山澗,2條提水壩。主要山泉有:涼泉、竜山泉、果老泉、烏龜泉、大山泉、大沙泉、老泉,它們匯集一條大山澗流入窯河。此外,另有響山泉、硯天泉、雷草窪泉、烏龜泉、牛鼻泉、黃泥泉、爬海泉、石眼泉、高埂泉、蔣壩泉、官泉、黑石大泉、趙橋泉、余家溝泉,共匯成3條山澗,流經大石棚、貢傢庵、霍傢橋流入窯河。還有老壩泉、爛泥泉、攔路泉、狼洞泉、羅泉、狗泉、馬泉、老泉、小橋口泉、小水潭泉,匯集成外窯大澗,流入窯河。泉源水庫大壩長350米,寬18米,高10米,蓄水60 萬立方米。花果山下攔水壩長60米,寬12米,高4米,蓄水量6萬立方米。外窯大橋北攔澗攔水壩,壩長80米,寬 14米,高5米,蓄水量8萬立方米。
  天然降水年降雨量900毫米。正常年景,降水基本滿足麥豆兩季作物的需水量,小麥生長期10-5 月份均降水350毫米,夏播作物6-9月份降水550毫米。地下水主要集中洛河灣,其他地方也有,但分佈不均勻,已開採使用,但儲量不詳,仍需進一步勘測。
  四、氣候情況
   區境屬北半球亞熱帶與溫帶的過渡地帶,屬暖溫帶氣候。其特徵是:熱量豐富,日照充足,氣候溫和、雨量適中,夏季多雨,鼕季幹旱,四季分明,季風顯著,無霜期長。但年際降水量變化大,季節分佈不均勻,易形成旱澇災害,春秋兩季時熱時冷,氣溫不穩定。
  1、日照與輻射
  區境年日照時數為2239.2小時,平均2279.2-2323.1小時。日照時數最多的是8月,平均為247.8-252.4小時。1-2月份最少,平均為149.4-161.5小時。太陽輻射年總量平均為122.5-123.8千卡/平方釐米,月輻射最大值是6月和7月,分別為14千卡/平方釐米和14.5千卡/平方釐米。最小值是12月,為6.2-6.3千卡/平方釐米。
  2、氣溫與積溫
  境內年平均氣溫15.3℃,最高16.4℃,最低14.3℃,一年中氣溫最高的是7月,平均氣溫28-28.4℃,最低的是1月,平均氣溫1.2℃。一年四季中,氣溫春季上升快, 秋季下降快。極端最高溫度是1959年8月28日,達到41.4℃,最低溫度出現在1955年1月16日,為零下22.2℃, 日平均氣溫穩定通過0℃的天數有300-310天。一年活動積溫5414.3-5439.52。穩定通過5℃的天數有250-257天,活動積溫5130-5210℃;穩定通過10℃的天數有213天,活動積溫4752.1-4755.7℃。初霜最早出現10月15日,最晚11月26日,平均11月6日。終霜最早時間是3月1日,最遲4月18日,平均3月27日。無霜期最長245天,最短79天,平均223天。全年中,春季風速最大,為3.2米/秒,夏季平均風速2.8米/秒,鼕季則為2.7米/秒,風速大於秋季,小於春季,主要是夏季大風和雷雨天氣多。秋季風速最小,平均值2.5米/秒,一年中風嚮東南風較多。
  3、降水
  據市氣象多年統計資料,年平均降水量為900毫米,但年度間相差很大,季節雨水也不均勻。降雨量最大的是1956年,達到1428.3毫米,降水量最小的是1966年,衹有471.9毫米。一年之中,夏季雨水最多,占年降水量的50%。春秋兩季次之,分別占24.3%和17.8%。鼕季最少,占7.9%。平均年降水天數為107天,其中,鼕季19.3天,秋季 23.2天,夏季31.6天,春季32.9天。日降水量最大的達136.9毫米,出現在1974年8月13日。1小時最大降水量達77.5毫米,時間是1960年5月7日。由於降雨量分佈不勻,對農業生産影響很大,境內經常發生旱澇自然災害。 1955-1980年統計,正常年景占57%,旱澇年份多達43%,而且呈現出交替性、多發性和連續性發生的特點,成為嚴重影響農業生産高産穩産的主導因素。
  五、地質情況
   大通區南高北低、南部和東部是丘陵地帶、兩山與淮河之間是平原。上窯山石和礦産資源主要有:陶土、紫砂、老泥、粘泥、拌子、迭層石、大理石、花崗岩、石灰岩、白雲石、方解石、冰川石、赤土、輕質陶粒、太湖石、石乳、鐵礦石、煤炭等,儲藏量極為可觀。舜耕山地質年齡約為1.5億萬年,有頁岩、灰岩、砂岩組成,東首為殘積、坡積土壤,多為石灰土。舜耕山下石炭、三疊紀地層有豐富的煤炭賦存,由於板塊活動所致,舜耕山係形成逆掩斷層,區境地層局部倒轉,煤炭均為“立槽”。靠近淮河南岸的河𠔌灣地,屬於第四紀更新世地層,其基質是近代黃泛衝積物構成,經過祖先多代耕作為潮土類土壤,耕地面積3萬畝。河𠔌平原與丘陵之間是凸凹不平的崗地,同屬第四紀更新世地層,基層下蜀係土,為黃棕壤土。
  六、地勢地貌
   地勢:
  大通區位於舜耕山北麓,淮河南岸,東西長15公裏,南北長17公裏,北與潘集區隔河相望,東有上窯山、高塘湖,西與田傢庵區交界,自然形成南高北低的傾斜地貌。
  地形:
  由丘陵、河流、低山、湖泊、河灣構成。分為丘陵和平原兩大地貌。全區有耕地66699畝, 丘陵和河𠔌平原占地50%以上。境內山林植被覆蓋率達90%。上窯群山最高峰是朱傢大山,海拔212米,海拔200米以上的還有光山、東歷山、獨山、大北山、洞山、魏傢大山、鷹咀山、老鴿山等9座山丘。境內多山,綿延40餘裏,有山頭39座。山𠔌幽深、林木蔥鬱,山中多涌泉,主要有珍珠、張果老、天池、馬跑、攔路等山泉,泉水潺潺,四季不絶。同時,山中多勝景,有三宜樓、洞山寺、崇真宮等古廟名剎,每年農歷二月十九廟會會期,遊人如織、香煙繚繞、盛況空前。高塘湖、淮河、31條山泉、5條山澗,為水産養殖提供了天然優越資源條件。沿淮灣地,土壤肥沃,為本區之“糧倉”。
  主要山丘:
  位於外窯村的山頭:東有東歷山、東鬥山、獨山,嚮北交界於懷遠。西有香山、牛餘山、焦山、西歷山,隔大山窪與懷遠相連接。西北有狗山、公歷山、狼洞山。村西還有馬山、光鬥山、毛山、寨子山。
  位於上窯村的山丘有:村北東有綉球山、老鴰山,西有刺山,嚮北有過路山、鷹咀山、大北山、北黃山、千果坂,與懷遠山交界。老鴿山迤北有小烏龜山、大烏龜山、東刺山、媽媽山、狀元山、洞山。上述山中還夾有盧傢黃山、周傢黃山、李傢黃山、張傢黃山、金傢黃山、姚傢黃山等,海拔高度都在160米以下。
  泉源村周圍主要山丘有:西有戰場山、黃山,東有唐山,唐山迤北有大北山、朱傢大山、戴傢頂,再嚮北隔石棚為鬥笠咀,北與懷遠山交界。朱傢大山東北有北山頭、大光山、牽驢坂。再東南隔施傢窪與鳳陽山接壤。施傢窪嚮南經柴王寺、九女墳,山勢已盡。
  舜耕山脈:西與田傢庵區趙傢大山搭界,山的北麓有礦務局林場、市水泥廠、市殯儀館、市福利院。位於境內主要有王山2個、騎山、小平山。 嚮東至十四中山勢已盡。
自然資源
  一、土地資源
  區境兩山與淮河之間為平原地帶,地勢南高北低,南部和東部是丘陵地帶,分別屬於舜耕山脈和上窯山區。地貌有平原和丘陵兩大單元,地形有崗地、灣地、山丘、平原,為衆多的動植物繁衍生息提供了適宜的生存條件。
  全區總面積202平方公裏,耕地面積66699畝,城市郊區和農民住宅占去部分可耕地,占全區耕地近半的洛河灣有3 萬畝耕地,屬耐幹旱的潮土和淤土,為各種農作物的生長提供了優質土壤,還有一部分丘陵地、崗地。上窯山和舜耕山脈、農村庭園、“四旁”(宅旁、村旁、路旁、水旁)種植各類經濟作物和經果林,進行動物養殖,發展農村經濟。
  二、水資源
  區境水資源主要有淮河、高塘湖、地下水和降水。
  降水:年均降水量900毫米,但年度、 季節分配有很大差異。降雨量最大的是1956年1428.3毫米,最小的是 1966年471.9毫米。每年鼕春降水350毫米,夏秋550毫米。 小麥全部生長期需水350-510毫米,略有缺水,夏秋季降水可以滿足大豆生育期需水量。水稻和蔬菜需水量大,需要補充的水分完全依賴灌溉。
  淮河、高塘湖、泉源水庫、蓄水塘壩及工廠排放的無毒廢水均可用於農田灌溉。高塘湖境內3.62萬畝,水質清冽,無污染,水草等天然飼料資源豐富,為水産養殖提供了適宜的環境,也是市區漁業生産基地。在洛河灣取用地下水的有市紡織廠等單位。
  三、生物資源
   區境內的生物資源有:
  野禽類:燕子、貓頭鷹、喜鵲、天鵝、斑鳩、野鴨、叫天、啄木鳥、沙和尚、布𠔌鳥、畫眉、百靈、白頭翁、灰喜鵲、大雁、烏鴉、雉雞、鵪鶉等。
  傢禽類:雞、鴨、鵝、鴿等。
  野獸類:野狼、野貓、兔子、刺蝟、黃鼠狼、狐狸等。
  傢畜類:豬、奶牛、水牛、黃牛、馬、驢、騾、綿羊、山羊、貓、狗、兔等。
  魚類:鰱魚、鯉魚、鯿魚、鯽魚、青魚、黑魚、銀魚、黃桑、鯤魚、季魚、馬浪、參條、鰻魚、黃鱔、泥鰍、蟹、蠃、蚌、鱉等。
  水生植物類:芡實、菱角、蘆葦、蓮藕、菱白、蒲草、金魚、藻、水葫蘆、水浮蓮、水蔥、水竹葉、水花生等。
  中藥材類:野菊花、月季花、地丁草、蒲公英、金伏花、竜膽草、半枝蓮、馬鞭草、大薊、小薊、蒼耳子、牛子、遠志、杏仁、敗醬草、蛇舌草、白花、黑蘇子、蘇子、地竜、天竜、地必蟲、蔗蟲、蟬衣、緑豆衣、蜣螂、白扁豆、蠶沙、木夕、牛夕、仙鶴草、夏枯草、浮萍、苡仁、枸杞子、半夏、銀花、地骨皮、大青葉、瓜婁、板藍根、瓜婁仁、麥鼕、丹皮、天花粉、白芍、青芍、天南星、龜板、鱉甲、澤蘭、茺蔚子、白子仁、蛇床子、竹葉、地夫子、急性子、車前子、夜合花、桑椹子、落石藤、山藥、白豆衣、百合、絲瓜絡、鼕瓜仁、鼕瓜皮、紫河車、石榴皮、小茴、柿蒂、艾葉、銀杏、白茅根、刺蝟皮、薑蠶、雞內金、何首烏、苦參、苦楝子、二醜、柴鬍、薄荷、萊藤子、黑芝麻、蜂蜜、地輿、黨參、山棗仁、威靈仙、蝎子、蜈蚣、白頭翁、丹參、藕節、山楂、魚腥草、蒼耳、馬齒莧、魚腥草、車前草、菟絲子、益母草、沙生、蓮子、𠔌精草、芡實子、野菱、三棱、擬燈心草、蘆葦、浮萍草、水菖蒲、野慈茹、水葫蘆、荸薺、血芡草、桑葉、早蠶、蝮蛇、蟋蟀、水虻、水蛭、紅娘子、蟬蛻、田蠃、蟾蜍。礦物中藥有、竜骨、人中白、銅緑、竈心土、煤珀、生鐵落等。
  樹木類:椿樹、柘樹、桑樹、楝樹、槐樹、檀樹、黑鬆、雪鬆、馬尾鬆、柏樹、銀杏、刺槐、側柏、棠梨、皂角、白楊、風楊、黃連樹、絲棉樹、重楊木、核桃樹、香桃樹、法梧、油桐、梧桐、香椿、女貞、梓樹、欒樹、川楝、垂柳、板慄、水杉、杉木、池杉、榆樹、剛竹、毛竹、刺槐、樟樹等。
  花草類:白梅、臘梅、紅梅、海棠、月季、翠蘭、 白玉蘭、廣玉蘭、杜鬆、萬楓鬆、羅漢鬆、芙蓮、俞葉梅、薔薇、竜爪菊、絨綫菊、白菊花、銀須菊、黃菊、 紫薇、柴竹、山葡萄、代代紅、五角楓、莢竹桃、南天竹、仙人掌、美人嬌、牡丹、芍藥、桂花、黃荊、文竹、茶花、丁香、迎春、荷花、玉贊、鳳仙、芭蕉、海桐、紫荊花、半枝蓮、萬年青、楊蘭菊、牽牛花、金銀花、葉下珠、綉球花、杜鵑花、雞冠花、水巴根、蘭草、茴草、巴根草、芳青草等。
  四、礦物資源
  煤炭:大通和九竜崗地下藴藏煤炭,宣統二年(1910年)始建的大通煤礦開採區南靠舜耕山,北距淮河5公裏,礦脈東西嚮,東西長5公裏,南北3公裏,屬二疊紀煤係,煤質含硫、灰分低, 揮發性高,1979年采竭報廢。九竜崗礦區在17世紀就有土窯開採,民國19年(1930年)建礦,煤層屬二疊係山西組與盒子組,均被第四係黃土層覆蓋。煤係地層受舜耕山逆掩斷層擠壓,産生歪斜褶麯,造成地層倒轉,儲量3195萬噸,採煤層14層,採煤厚度23.6米,肥氣煤種,含油20%,發熱5000-7000大卡/公斤, 1982年采竭報廢。
  山石資源豐富,開發價值高的有:石灰石、堊陶土、大理石、太湖石、石英石、方解石、鐵礦石、赤土、石乳、輕質陶粒、礦泉水等。
  以粘土為資源的古壽州窯,始於南北朝中晚期,在隋朝到唐朝為鼎盛期,唐末衰落。主要品種:壺、盆、鉢、孟、碗、罐、枕、杯、豆、紡輪、缸、玻璃筒等,色有黃、醬、黑、青、茶、紫,色均勻,製作精美、光亮如鏡、被陸羽稱為:“ 色紫、茶色黃、聲如磬、明如鏡”。
風景名勝
  萬人坑
  萬人坑位於大通礦南,舜耕山北麓南山腳下的一個亂石崗上,形成於1943年春。日寇侵華期間,占領了大通煤礦,為了掠奪煤炭資源,榨取中國人民的血汗,迫使廣大礦工在極其簡陋的工作和生活環境下工作,經常慘遭殺害。1942年秋,礦工中傳染病流行,死亡率高而快。居仁村的一個厠所裏,一夜之間發現32具屍體;尚義村東門內,一天之內就拖出178具屍體;八道工棚住有五百名工人, 幾個月全部死亡……,大批的工人含恨死去。日寇及其走狗,為了掩人耳目,把這種病說成是“瘟疫”流行,“天意”使然,並在礦南臨時用蘆席搭起大棚,稱之為“大病房”,把成千上萬的工人拖來,關在那裏,不醫、不治、不準外出、不準探視,連開水也不供應。“名曰大病房,就是停屍房,進了大病房,十人九人亡”。大批大批的礦工在這裏死去,屍體滿山遍野臭味難聞。1943年春,日寇指使總監工王長明,糾集軍警、漢姦,用刺刀、皮鞭,硬逼着工人在這裏挖了三條深5米、長20米、寬3米多的大坑,把滿山遍野的屍骨集中拋入坑內, 丟一層屍骨,灑一層石灰,就這樣形成了白骨纍纍的“萬人坑”。 以後凡有礦工死亡就拋進“萬人坑”,有的還活着就被拖入坑內。
  名曰“萬人坑”,又何止萬人? 據敵偽檔案統計, 拋進坑內的多達一萬三千多人。此處是日本帝國主義侵華罪惡的鐵證,也是當前對人民群衆尤其是青少年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的極好場所。一九八六年七月,經省人民政府批準該址被列為省重要文物保護單位。
  碉堡、水牢
  抗日戰爭時期,日寇為了掠奪煤炭資源,在大通地區修建了許多碉堡水牢,一方面為強製礦工為其採煤,一方面防禦我遊擊隊襲擊,僅“南公司”和“大兵營”不足一平方公裏的地區內就修建了十三座碉堡,以維護其法西斯統治。
  1、站後碉堡:位於原大通火車站西面,建造於1943年間,高12米,面積28.27平方米, 是日寇在大通修建的碉堡中最高的一座,控製東西交通的製高點,以防止遊擊隊襲擊和工人造反。
  2、碉堡水牢:位於大通礦南,現大通一小校園西北角,建造於1939年鼕,分上下兩層,上層為碉堡,地平以下為水牢,面積44.18平方米,直徑7米,深2.2米。
  3、秘密水牢(又名室內水牢):1939年鼕與碉堡水牢同時建造。原位於大通礦南門內東側,因礦區開採塌陷, 1968年按其原結構遷建於“萬人坑”西北面。 水牢長3.5米、寬2.5米、高3.2米。 此水牢建立在一座房子的地下,上面偽裝成“辦公室”,靠墻有四個煙囪,這就是水牢的透氣孔,室內地面裝製鐵板,上面擺着辦公桌,這就是水牢的秘密出口處。在水牢建築時,日寇從蚌埠騙來十八名瓦工,水牢建成後,將十八名瓦工一起關進水牢,四天後,被秘密裝進麻袋,拋入河中殺害,衹留下那沾滿血跡的瓦刀。
  一九八六年七月,省人民政府把這幾處設施作為日軍侵華鐵證列入省文物保護單位。
  窯神廟
  大通窯神廟建於1941年7月,是一座灰瓦屋頂、 鬥拱飛檐的日式建築,位於大通二小校園北面,占地94.5平方米,廟前有開闊的場地,廟內設有神龕。原供有三尊神象,中間是騎着毛驢、脖子上挂着一串銅錢的太上老君,左為火神,右為水神。鑒於年久失修,有倒塌之險,1988年經市政府撥款重修。
  1936年6月,日寇侵占大通煤礦, 為了掠奪煤炭資源,實行“以人換煤”的政策,強迫礦工在採煤方法十分落後、勞動環境極其惡劣、工人的生命全無保障的情況下工作,冒頂、透水、發火和瓦斯爆炸等重大惡性事故不斷發生。 1941年農歷元月初三的下午, 尹耀山櫃上的十一名工人在一號井西部四槽的掌子面上刨煤,因井下透水,工人餘月和、李富先被埋井下十九天零三小時未死。藉此日本侵略軍為維護其統治,大肆宣揚封建迷信,稱之為窯神保佑。糾集各包工櫃頭,從每個工人身上扣除三個班的工錢,集資造起窯神廟,並從外地引來一姓李的老道和二名道徒住持廟內。從此三十二傢大小包櫃,年初年末或者櫃上有工人遇險不死,都要擡出盛滿香燭貢品,豬頭“三牲”集會敬窯神。從此,窯神廟成了日本軍國主義及其走狗利用封建迷信進行思想統治和榨取工人身上血汗錢的工具。
  為了讓廣大人民群衆特別是青少年及子孫後代看清日本侵華惡行及愚弄中國人民的真面目,一九八六年七月經省人民政府批準,該廟被列為省重要文化保護單位。
  上窯森林公園
  上窯森林公園市東北部,他依托鐘靈毓秀的上窯山水,橫臥於美麗富饒的高塘湖之濱。北靠淮河與懷遠的“白乳泉”、“聖泉”、“卞和洞”毗鄰。東鄰鳳陽的“明皇陵”及素有江北第一洞之稱的“韭山溶洞”、“禪窟寺”、“伏虎洞”。西臨八公山的“茅仙洞”、“珍珠泉”及“淮南王劉安墓”。206國道穿境而過,上窯古鎮環抱其中。公園以森林景觀為主體。總面積10.4平方公裏,是一所集生態旅遊、人文景觀、宗教信仰、度假休閑、科普教育、娛樂健身為一體的多功能省級森林公園。她像一株亭亭玉立牡丹,正以她婀娜的嬌姿嚮人們含苞待放。
  公園依山面湖,在雄奇險秀的上窯山中、竹浪滾滾、森林郁郁葱葱、林間小道、藤蘿橫攀、山花爛漫、芳草如茵,無不讓人們沉醉在這如夢似幻的勝境之中。
  這裏的高塘湖水碧波萬頃,煙波浩淼,霞霧氤氳,湖心島、湖心亭、緑樹銀臺。當你乘上水上樂園的摩托艇弛騁湖面,如登仙舟,駛嚮更美好的彼岸。層層白浪翻滾,也可嘗試一下驚險浪漫的時尚感受。在這10.4平方公裏有着無限神奇的山林中,自然人文景觀相映生輝,名勝古跡渾然天成。有晉建雄偉壯觀的“神山古剎”。“洞山寺”始建於明弘治年間,有“大雄寶殿”、“天王殿”、“觀音殿”等廟宇甚多。有堪稱一絶的古存八景:“奇峰障日”、“陡壁摩天”、“岩開鬥石”、“仙人橋”、“仙人洞”、“王母灘”等……古聯雲“山林存八景畢竟是天然神妙,風月絶千秋到處皆畫意詩情。”但她卻踏着世紀的節拍,嚮人們展示着她那遠古迷人的風采。
  這裏有着歷史文化的淵源。留有戰國時期宋玉寫下的千古名篇《高塘賦》。昔日楚襄王與宋玉遊于云夢之臺的遺址--“上天台”。有北魏所建的“道觀廟”。傳說是張果老的成仙之廟。有乞丐皇帝朱元璋的避難之所,神奇的“靈光一現”和他兒時玩耍時的“牽牛巷”等。而這裏的民間故事也多若繁星,枚不甚舉。有“王母灘傳奇”,故而在“王母灘”頭有斑斑點點形似麥仁的印跡,並留有王母的三寸足跡和張果老的神驢蹄印。有“仙人洞的故事”。贊曰:仙洞神奇不虛傳,麯徑通幽達遠山;佳境蹊徑何人見,世人誰曉地中天。在上窯森林公園的園林內,到處充滿着神奇和靈氣。
  公園境內山峰突兀,重巒疊翠,甘泉遍布,幽澗深𠔌,別有洞天,奇花異草競相爭豔,野生動植物資源豐富。這裏繁花似錦,生機盎然。當你走進公園你就走進了世外桃源,仿佛遊到了人間仙境。你定會被這一攬天下秀的湖光山色所陶醉。可以說,任憑誰見到這自然景觀都會為之感慨、贊嘆!
  真誠、樸實、勤勞好客的上窯人,熱情歡迎海內外的朋友們前來觀光旅遊,共賞佳趣……
  古壽州窯
  我國六朝至唐朝著名瓷窯之一。1960年以後經多次調查發現,窯址主要分佈在上窯鎮的管傢嘴、余家溝、上窯鎮醫院住院部、外窯村、馬傢崗、泉山、三座窯以及鳳陽縣武店區的臨泉寺、上劉莊、大劉莊等。窯址分佈地跨古壽、濠兩州,東西長約80公裏,主要集中在高塘湖、窯河沿岸,壽州窯從南朝經隋於唐末,延續約350年。
  壽州窯早期産品有罐、四係瓶、豆、盞等,多着淡青灰色釉、青釉,胎質較細。吸水率低,釉色青中帶緑,係用還原焰燒成,釉層薄而透明,腹下部及底足不施釉。盛期産品有碗、盤、杯、鉢、註子、枕、玩具等。釉色以氧化焰燒成,有蠟黃、鱔魚黃、黃緑釉等。釉下施泥質胎衣,釉層呈玻璃狀。 在馬傢崗、余家溝發現唐代圓形窯爐,窯壁用磚砌或用窯棒砌成,直徑約3米,匣鉢上下疊置,匣鉢相互之間留有8釐米左右的火路。匣內裝一件或數件,皆仰燒。早期使用的窯具有圓形多足支托,隋初以後,多用三、四岔支托,支釘支捧三角支托等。
  壽州瓷窯的産品大致分為六期。以隋開皇三年(583年)例證,臨泉寺窯燒造的淡青灰釉産品屬第一期,時代約在南北朝陳至隋;以隋開皇六年為例,臨泉寺窯燒造的青緑釉産品,以及管嘴孜、上劉莊出土青釉器屬第二期,晚者屬第三期,時代約在隋。以地層疊壓關係推斷,大劉莊和余家溝瓷址出土的殘瓷器標本青釉屬第三期,黃釉器屬第四期和第五期,黑釉器屬第六期,時代約從初唐至唐末。
  1985年市文物普查時對保存較好的窯址,劃分成五個保護區,即管嘴孜窯址、高窯窯址、柏樹林東小灣窯址、上窯醫院住院部窯址、余家溝窯址保護區。在每一個保護區周圍均落實了“四有”保護措施(有保護範圍、有保護標志、有保護小組、有記錄檔案)。1986年,市人民政府在上窯鎮興建“壽州窯陶瓷博物館”,1987年完成第一期工程。
  1981年9月省人民政府公佈為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舜耕山自然風景區
  舜耕山自然風景區,主峰海拔297米,舜耕山因上古賢君大舜在此耕耘而得名。這裏山勢綿延起伏,泉涌林茂,雄奇險峻,擁有原始森林植被5000餘畝,樹木蔭蔭,遮天蔽日,風光宜人。
  舜耕山脈橫亙在合肥市長豐縣孔店鄉與淮南市交界處,東西走勢,206國道穿山而過,自206國道進入景區僅百米之遙。山上隨處可以看到刺槐、黑鬆、側柏、黃連、板慄、山棗、野薔薇、滿天星等灌木見縫插針,各種野花野草擇地而生,舜耕山多奇岩怪石,大自然的斧鑿把岩石雕刻成人間成物,千姿百態,栩栩如生,如仙女出浴、神龜聽琴、野豬酣臥、竜眼含珠、背痕坐印、蟾躍鶴翔等等。莫不形象逼真,令人嘆人觀止。更為難得的是,每一處奇石景觀,都有一個美麗的傳說,把景觀與歷史人物或古代傳奇中的人物緊密聯繫起來。如果說奇岩怪石是舜耕山的外在之美,那麽衆多的溶洞則展現它的“內秀”一面,舜耕山的南坡、西坡多洞穴、石窟,皆為自然溶洞,以老佛洞最為出名。洞口為半圓形,高約2米,洞壁刻一碩大的佛字,筆力遒勁,洞內如漆如墨,深不可測,舜耕山到處可見泉水叮咚,溪流歡暢。
  舜耕山的佛教文化源遠流長,相傳過去40多座山頭,山山有廟,老佛洞前的舜王廟更是香火鼎盛,可惜的是大殿早已毀於兵火和動亂,我們僅僅看見它的遺址。在山腳下的山朱村,有一群古建築群,雕梁畫柱,粉墻青瓦,飛檐拱腳,前後四進,這就是晚清四川提督錢鑫的住宅——錢府。
  1949年1月18日大通解放後,設立大通鄉、九竜崗鄉。同年11月改設為大通鎮、九竜崗鎮,隸屬淮南礦區行政辦事處。1950年9月改屬淮南市人民政府所轄。1953年5月,撤銷大通鎮、九竜崗鎮,成立大通區、九竜崗區(科級),直屬淮南市。1955年4月1日,大通、九竜崗兩區合併成立縣級市轄大通區,轄大通、九竜崗兩個城區和新設立的夏郢鄉。1957年6月,設立九竜崗街道辦事處。
歷史沿革
  1992年2月,大通區將2個街道、3鄉、2鎮調整為三鎮一街道。其中,淮豐鄉和九竜崗街道合併為九竜崗鎮。
  1997年,大通區面積170平方千米,人口12.6萬,轄1個街道、3鎮:大通街道、九竜崗鎮、洛河鎮、上窯鎮。共有13個居委會、33個村委會。區政府駐大通街道轄區內。
  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全區總人口129039人,其中:大通街道28244人,上窯鎮28347人,洛河鎮35070人,九竜崗鎮31955人,淮南乳品公司虛擬鎮5423人。
  2004年5月29日,國務院批準(國函39號),將長豐縣的孔店鄉劃歸淮南市大通區管轄。調整前,大通區面積202平方千米;人口13萬(2001年)。2004年底,大通區轄1個街道、3個鎮、1個鄉:九竜崗鎮、洛河鎮、上窯鎮、孔店鄉,大通街道。
歷史沿革
  大通早在楚國、秦朝,這裏就是繁華的集鎮,故《懷遠縣志》載為秦墟。初産青瓷,至唐改為黃瓷。往昔自上窯至外窯、余家溝、洞山一帶地區遍布古瓷窯址,為著名的壽州窯集中地區,所産瓷器聞名宇內。唐朝陸羽在《茶經》以品茶為標準,定青瓷“茶色緑”為最佳,黃瓷“茶色紫”居次,因而品出瓷品為越州青瓷、邢州白瓷為上,壽州黃瓷、洪州褐瓷為次。長期的瓷器生産,形成工商集鎮,至明定名上窯鎮。今從鎮上的“窯鎮明朝始賜名”的石刻詩句,也證明此鎮因産名瓷,明太祖朱元璋賜名“上窯”之說成立。一說秦墟是東晉與前秦“淝水之戰”前,前秦嚮南推進新建軍壘,在與東晉戰役中夷為廢墟而名。洛河鎮座落在洛水入淮口,以地近洛水為名,古代洛水又名洛澗,又有以洛澗為洛河地名,又稱洛口。洛河鎮自古就是軍事要塞,曾置軍戍於此。東晉與前秦展開的“淝水之戰”,這裏就是主戰場之一。晉軍在初戰洛澗大捷後,使淝水戰爭全局有了大的轉機。南北朝期間,這裏不僅是軍事要地,也是區域政治中心。梁朝在西麯陽城僑置彭沛二郡、九江郡,這一帶分別為中陽、洛陽、南陽等縣。由於淮、淝、洛水運輸業及工商經濟的雙重作用,明代的洛河已是商業大鎮。由於清至民國間,淮河泛濫,導致洛澗淤塞幹涸,纔使洛河鎮衰落。現隨着大型洛河電廠建成投産,洛河鎮將成為新興的電力工業新城。該區較大的建成區還有隨着近代對煤礦的開採而形成的大通街、九竜崗,是解放前後淮南三鎮之一。1949年1月18日淮南礦區解放後,劃屬礦區。11月21日,設大通、九竜崗鎮。1953年5月13日,設大通區。1968年5月,大通區改名為東風區。1972年7月25日,復名大通區
  1992年2月,區將2個街道、3鄉、2鎮調整為三鎮一街道。其中,淮豐鄉和九竜崗街道合併為九竜崗鎮。
  1997年,大通區面積170平方千米,人口12.6萬,轄1個街道、3鎮:大通街道、九竜崗鎮、洛河鎮、上窯鎮。共有13個居委會、33個村委會。區政府駐大通街道轄區內。
  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全區總人口129039人,其中:大通街道28244人,上窯鎮28347人,洛河鎮35070人,九竜崗鎮31955人,淮南乳品公司虛擬鎮5423人。
  2004年5月29日,國務院批準(國函39號),將長豐縣的孔店鄉劃歸淮南市大通區管轄。調整前,大通區面積202平方千米;人口13萬(2001年)。2004年底,大通區轄1個街道、3個鎮、1個鄉:九竜崗鎮、洛河鎮、上窯鎮、孔店鄉,大通街道。
英文解釋
  1. n.:  Datong District
近義詞
大通
相關詞
淮南市行政區劃安徽省鄉鎮
包含詞
淮南市大通區聚仙大酒店淮南市大通區東亞皮革廠淮南市大通區衛生防疫站
淮南市大通區教育委員會高校招生辦公室
分類詳情
張開上窯鎮張開孔店鄉張開洛河鎮張開大通街道張開九竜崗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