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顯示地圖 |
|
|
| 運河鎮地處杭嘉湖平原的西南部,位於余杭區東北部,境內大運河貫穿東西。全鎮總面積40.42平方公裏,轄21個村,3個社區,1個農村社區,總人口4.61萬人,長住外來人口達2.5萬人。運河鎮是全國千強鄉鎮、浙江省百強鄉鎮和杭州市十強鄉鎮。運河鎮自古為著名的魚米之鄉、絲綢之府,2001年上海APEC會議與會國傢的領導人身着的絲綢服裝面料就出自運河鎮。運河鎮還榮獲了“浙江省甲魚之鄉”和“浙江省黑魚之鄉”稱號,也是“臨平”甘蔗的産地。 |
|
運河鎮位於杭州、嘉興、湖州三地區交界處,地貌具有典型的江南水鄉特色,2001年8月由原亭趾、博陸、五杭三鎮合併而成,因地處京杭大運河之濱而定名運河鎮。全鎮面積40.42平方公裏,人口 4.5萬人,2001農業總産值2.72億元,農民人均收人6108元,是余杭區經濟發達,人民生活較為富裕的鎮鄉之一。
運河鎮成立於2001年8月,由原亭趾、博陸、五杭三鎮合併而成,三鎮歷史悠久,物産豐富,經濟發達。運河鎮歷史上,文化淵遠,人才輩出,明有鐘化民、清有瀋近思、近代有姚虞琴、現代瀋虎根等人士。現在的運河鎮,風景秀麗,文化繁榮,建於隋朝的慧日禪寺經過重建,初具規模,寺內古樸典雅,法相莊嚴,是一大旅遊勝地。
運河鎮域屬水網平原地帶,鎮內河港交錯,灌溉便利,農業發達。自古為著名的魚米之鄉、絲綢之府,傳統農業以糧、麻、蔗及蠶桑為主,畜牧業方面以養湖羊和豬為多。其中甘蔗種植歷史悠久,品質優良,是“臨平甘蔗”的産地。隨着城郊型農業嚮都市型農業發展的戰略性調整,該鎮建立了生態鱉養殖、黑魚養殖、瓜菜設施栽培等三個特色農業園區。以甲魚和黑魚為主的特種水産品養殖已成為農業的支柱産業,生態甲魚養殖面積達8000餘畝,産量3300噸;黑魚養殖面積達1800畝,産量4500噸。榮獲了浙江省“甲魚之鄉”、“黑魚之鄉”稱號。農産品深加工勢頭較好,紅燒羊肉、黑魚果肉、黑魚皮等具地方特色的農産品暢銷省內外。
運河鎮地處平原水鄉,古時以水路交通為主,水上交通四通八達。運河北上可直抵南京、上海、天津、北京,境內可通小貨船。建國以後陸路交通逐步得到了發展,臨博公路、荷禹公路和在建的興旺大道、寧橋大道、東西大道及延伸段一起構成了運河鎮的公路網絡,且全鎮二十二個建製村,村村通公路。
運河鎮地處杭嘉湖三市交界處,區位優勢明顯,自古各業發達,在秦漢時期就有了手工繅絲。解放後,特別是改革開放後,工業經濟得到了長足的發展,形成了輕紡、傢用電器、箱包、搪瓷、機械鏈條等五大主導産業,全鎮共有規模以上企業146傢,涌現出了西湖離合器集團、老闆集團、自強集團等8傢産值1億元以上的竜頭企業。2004年,運河鎮工業産值達到101.5億元,成為全區首個百億鄉鎮。
2007年,運河鎮全年纍计完成工業總産值1660371萬元,完成計劃的96%,同比增長8%。出口交貨值纍计完成219939萬元,同比增長14%。其中:自營出口纍计完成131157萬元,同比增長15%。銷售收入纍计完成1519115萬元,同比增長9%。工業利潤纍计完成45547萬元,完成計劃的127%,同比增長23%。工業增加值纍计完成301211萬元,完成計劃的108%,同比增長12%。工業投入纍计完成60112萬元,完成計劃的109%。工業用電量纍计28617萬度,同比增長21%。 |
|
2007年,全鎮工農業總産值初步測算為126.9億元,增長19%,其中新口徑工業産值123.1億元,增長19%;實現出口交貨值21.9億元,增長14%,其中自營出口13.1億元;實現三産增加值2.54億元;實現財政總收入3.3億元,增長20%;農民人均收入11039元,增長10%。
運河鎮以項目推進和技改創新為抓手,着力化解資金、土地等要素製約,實現新口徑工業産值123.1億元,增長19%,其中規模以上産值81.1億元,增長19%。新增規模企業39傢,達到207傢,産值超億元企業增加4傢,達到14傢。完成工業投入6億元,徵用土地83畝,拆遷農戶159戶。中昊科技、天時輕工、中立印務和海德竜塑膠等項目建成投産。雙華科技、華峰服裝、獅特竜健身、新裕機械、海嘉布藝、浩迪服飾、涌匯工貿、榮強工貿、百匯電器和人和機械等10個項目順利開工建設。出臺了《關於進一步加快工業經濟發展的若幹意見》,鼓勵企業加快技改創新,加強品牌建設。全鎮工業企業技改擴建投資3.5億元,創建省高新技術企業1傢、市企業技術中心3傢。老闆燃氣竈獲得中國名牌,“鐵流”和“老闆”商標躋身全國馳名商標行列,獲得浙江名牌2衹、市區名牌和商標9衹(件)。招商引資取得成效,引進興旺特種鏈、和佰傢居、森匯電子和藝竜墻布等項目,引進莫及普公司重新啓動了余杭港臨平作業區的開發建設。完成協議外資2621萬美元,到帳外資756萬美元。存量盤活取得實效,成功收回廣德國際閑置土地170畝,盤活閑置廠房4萬餘平方米。擔保公司擴股到2055萬元,纍计為企業提供擔保2億元。
2007年實現農業産值3.8億元,增長9%。積極開展河道整治和水利設施建設,完成河道整治和疏瀎4900米,修建河道閘站2座,確保安全度汛。特種水産養殖穩步發展,開展了顆粒飼料、生物製劑和新品種雜交鱧的養殖試驗,甲魚和黑魚養殖面積分別穩定在8000畝和2000畝,全年兩魚産值達2.8億元。甲魚和黑魚特色園區成為市級示範園區,甲魚特色園區成為國傢級高新科技示範園區,運河鎮成為浙江省農業特色優勢産業強鎮。全面開展運河流域禁養工作,關停養殖點20個。認真做好動物防疫安全監管專項執法檢查工作,成立了運河畜牧獸醫合作服務社。完成20個村的政策性農業保險工作,當年賠付保險金13.3萬元。完成博陸村國有水面使用權收回工作,為750名漁民辦理了農轉非和養老保險,發放補償款309萬元。培訓農村實用人才120人,註册農民信箱1900個,啓用率達100%。南柵口村完成股份製改革。
運河鎮的農業資源頗具特色,傳統農業基礎良好。運河鎮一帶,河道交錯,蕩漾密佈,地肥水美,歷史以來,是名副其實的魚米之鄉,絲綢之府。有史料記載以來,運河鎮一帶就盛産絲綢,並積纍了絲綢生産的獨特工藝,絲綢質量上乘,2001年上海APEC會議與會國傢的領導人身着的絲綢服裝面料就出自運河鎮;運河鎮的水産品種豐富,良好的自然環境使得運河的水産風味很有特色,博陸牌黑魚、本牌甲魚等一批水産在浙江省享有聲譽,運河鎮也榮獲了“浙江省甲魚之鄉”和“浙江省黑魚之鄉”稱號;運河鎮也是“臨平”甘蔗的産地,2001年春天,國傢政協主席李瑞環前來博陸時品嚐了臨平甘蔗,稱其口味甚好。
2007年實現三産增加值2.54億元,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2億元。完成運河鎮三産發展規劃編製工作。完成第三産業固定資産投資2535萬元。引進了玉玲瓏房産項目,並實現當年開工建設。上海華聯超市、上海如海超市落戶運河鎮。“千鎮連鎖、萬村放心店”工程全面推進,新建連鎖超市和放心店5傢。農村集貿市場運作規範。開展餐飲服務人員培訓,13傢飯店的65名服務人員取得了區勞保局和農業局頒發的上崗證。年末金融機構各項存款餘額達11.3億元,貸款餘額達11.6億元。 |
|
2007年,運河鎮完成全鎮土地總體利用規劃的調整。積極實施通村聯網工程,戚傢橋村、南柵口村等13個村18.9公裏道路建成通車,鎮內村級道路全部硬化,形成了較為完善的村級道路網。積極實施危橋修復工程,完成全鎮危橋調查,投資42.8萬元修復了東新村寺橋等6座橋梁。投資11.8萬元修建了五杭停車場。臨平開發區“5118”工程道路興元路建成通車。長虹等3個村成為新農村電氣化村。
2007年,通過深化“博陸模式”,啓動了博陸二期農居點建設,已建成40戶。結合拆遷安置,啓動了聖塘河二期、南橫港一期和章傢河6組等農居點建設,200餘戶已經開工建設。灘裏二期、道墩壩一期等已完成招投標,即將開工建設。全年完成99幢農居的建設,大來橋一期43戶已經入住。
運河鎮以陳年垃圾清理、緑化美化、庭院整治為重點,集中在博陸、章傢河、東新、杭信和蠃螄橋等5個村開展了“清潔余杭”和整治村工作。纍计清理道路45.8公裏,清潔河道4.25公裏,清除陳年垃圾1500餘噸,種植樹木2845株,清除堆積物500餘噸,發放垃圾箱1200餘衹。強化農村日常垃圾清運工作,農村環境得到較大改善。博陸和章傢河村通過了考核驗收,博陸村還成為了區首批“清潔余杭”示範村。第二批4個村的“清潔余杭”工作取得初步成效。創建生態村2個,博陸村成功創建市園林緑化村。加強城管和拆控違工作,全年纍计拆除違法建築314處、3.2萬平方米。 |
|
落實科教興鎮戰略,2007年投入教育經費2686.7萬元。中考升學率達99.78%,普高上綫261人。加強計劃生育工作,計劃生育率達98.84%。積極落實奬勵扶助政策,發放奬勵扶助金12.5萬元。認真抓好合作醫療工作,為農民報銷醫藥費540萬元,為1.5萬農民實施了免費體檢,2008年參保率達99.5%。深入開展“全民健康教育活動”,發放《農民健康教育知識讀本》1萬餘份。“八小”行業整治取得成效,查出無證單位260傢。創建市級衛生村2個、市級衛生先進單位4傢、區級衛生村4個、區級衛生先進單位3傢。
大力開展農民素質教育、失地農民培訓和養殖戶技術培訓,纍计培訓1755人次。組建了鎮職業介紹中心,舉辦了二次大型勞動力招聘會,319人與用人單位達成了就業意嚮。對300傢企業實行了勞動監察,督促補簽勞動合同1305份,新增工傷保險5401人,調處勞資糾紛292起,追回工資和賠償款446.5萬元。積極做好被徵地農民社保工作,為被徵地農民辦理農轉非1029人,辦理養老保險971人。認真開展救濟救助工作,發放低保金63.3萬元,發放救濟金32.6萬元,救濟救助124人次,發放助學金10.3萬元,救助睏難學生77人,改造睏難戶危房7幢。認真抓好老齡工作,集中供養五保老人17名,發放老年人補助金231.2萬元。積極開展殘疾人幫扶工作,實施復明手術35例。開展人武部正規化建設,為部隊輸送合格新兵27名。
運河鎮積極開展共建共享“生活品質之城”大討論和文明創建活動,成功創建市級文明村(社區)2個、區級文明村2個、區級文明單位3個。深化“五個一”鄰里文化活動,五杭社區獲區鄰里文化活動先進奬。積極開展殯葬改革,搬遷墳墓1375座、骨灰盒485衹。在博陸、章傢河和杭信村開展墻景美化活動,美化墻體500餘米。積極開展廉政文化“五進”活動,在博陸村修建了明代清官鐘化民的紀念碑和紀念亭。新建全民健身點10個,創建文化村2個、文化示範社區1個、杭州市小康體育特色村1個。挖掘響叉和馬燈二種民間藝術,全鎮民間藝術隊伍達10支。全年舉辦各類文體活動32次,舉辦了鎮首屆職工運動會,開展了元宵民間藝術踩街活動,在吳山廣場與湖濱街道開展了民間藝術交流演出。積極開展文藝電影下鄉活動,共放映電影110場,下鄉演出20場。運河鎮成為杭州市文化示範鄉鎮。 |
|
運河紅燒羊肉 :“紅燒羊肉”根據運河當地區域特色和資源條件,采用民間傳統配方,結合現代先進技術燒製而成,口味酥而不膩,深受廣大消費者的喜愛。由於企業重質量、重口味,以緑色無公害為發展前提,所生産的“臨平”牌真空包裝紅燒羊肉産品,在杭州、上海等大都市中贏得了良好的市場信譽,産品供不應求。
運河甲魚 :運河鎮農民養殖甲魚有着較長歷史,是全省乃至全國有名的甲魚之鄉。全鎮甲魚養殖面積在萬畝以上,年産值可望突破1億元。
運河黑魚 :黑魚是余杭水産“一蝦二魚”三大主導産品之一,得到快速發展。運河鎮是水産養殖大鎮,素有“黑魚之鄉”的美稱,全鎮黑魚養殖面積達1800畝,每年有數百萬條黑魚銷往各地,平常餐桌上的黑魚很多産自運河。從黑魚的養殖、加工到銷售,運河鎮黑魚養殖已形成了數億元産值的産業鏈。 |
|
| 面積40.42平方千米,人口4.54萬人。代碼330110101。鎮政府駐興旺村,郵編311102。轄3個社區、22個行政村。 |
|
運河鎮地處杭嘉湖平原的西南部,位於余杭區東北部,境內大運河貫穿東西。全鎮總面積40.42平方公裏,轄22個行政村,3個居委會,總人口4.61萬人,長住外來人口達1.2萬人。
運河鎮成立於2001年8月,由原亭趾、博陸、五杭三鎮合併而成,三鎮歷史悠久,物産豐富,經濟發達。運河鎮歷史上,文化淵遠,人才輩出,明有鐘化民、清有瀋近思、近代有姚虞琴、現代瀋虎根等人士。現在的運河鎮,風景秀麗,文化繁榮,建於隋朝的慧日禪寺經過重建,初具規模,寺內古樸典雅,法相莊嚴,是一大旅遊勝地。
運河鎮域屬水網平原地帶,鎮內河港交錯,灌溉便利,農業發達。自古為著名的魚米之鄉、絲綢之府,傳統農業以糧、麻、蔗及蠶桑為主,畜牧業方面以養湖羊和豬為多。其中甘蔗種植歷史悠久,品質優良,是“臨平甘蔗”的産地。近年來隨着城郊型農業嚮都市型農業發展的戰略性調整,該鎮建立了生態鱉養殖、黑魚養殖、瓜菜設施栽培等三個特色農業園區。以甲魚和黑魚為主的特種水産品養殖已成為農業的支柱産業,2004年底,生態甲魚養殖面積達8093畝,産量3300噸;黑魚養殖面積達1800畝,産量4500噸。榮獲了浙江省“甲魚之鄉”“黑魚之鄉”稱號。農産品深加工勢頭較好,紅燒羊肉、醬黑魚等具地方特色的農産品暢銷省內外。
運河鎮地處平原水鄉,古時以水路交通為主,水上交通四通八達。運河北上可直抵南京、上海、天津、北京,境內可通小貨船。建國以後陸路交通逐步得到了發展,臨博公路、荷禹公路和在建的興旺大道、寧橋大道、東西大道及延伸段一起構成了運河鎮的公路網絡,且全鎮二十二個建製村,村村通公路。
運河鎮地處杭嘉湖三市交界處,區位優勢明顯,自古各業發達,在秦漢時期就有了手工繅絲。解放後,特別是改革開放後,工業經濟得到了長足的發展,形成了輕紡、傢用電器、箱包、搪瓷、機械鏈條等五大主導産業,至2004年底,全鎮共有規模以上企業131傢,涌現出了西湖離合器集團、老闆集團、自強集團等7傢産值1億元以上的竜頭企業。在2003年,該鎮還引進了國際著名運動休閑用品生産商——廣德國際公司,預計該公司全部建成後年産值將達4.5億元人民幣。
2004年,全鎮共實現工業産值101.5億元,同比增長44.8%,成為全區首個百億鄉鎮,繼續保持全區領先水平;出口交貨值13.85億元,同比增長41%,其中自營進出口額達5500萬美元,同比增長325.7%;工業利潤2.15億元,同比增長29.5%;完成工業投入4.47億元;工業用電量18728萬度,同比增長36%。輕紡服裝、箱包、五金機械等支柱産業保持了良好的發展勢頭,三大産業的産值總量達90.4億元,占全鎮工業經濟總量的89%。
2004年,全鎮實現工農業總産值104.7億元,增長43.2%;實現農村經濟總收入93.4億元,增長49.7%;財政總收入1.36億元,增長10.6%;農民人均收入8296元,增長11.5%。城鄉居民儲蓄餘額3.99億元,人均儲蓄存款達到8645元,增長6.7%。是全區綜合經濟實力首強鄉鎮,名列杭州市綜合經濟實力十強鄉鎮第九位。 |
|
余杭區運河鎮地處杭嘉湖平原的西南部,位於余杭區東北部,境內大運河貫穿東西。全鎮總面積40.42平方公裏,轄22個行政村,3個居委會,總人口4.61萬人,長住外來人口達2.5萬人。
運河鎮成立於2001年8月,由原亭趾、博陸、五杭三鎮合併而成,三鎮歷史悠久,物産豐富,經濟發達。運河鎮歷史上,文化淵遠,人才輩出,明有鐘化民、清有瀋近思、近代有姚虞琴、現代瀋虎根等人士。現在的運河鎮,風景秀麗,文化繁榮,建於隋朝的慧日禪寺經過重建,初具規模,寺內古樸典雅,法相莊嚴,是一大旅遊勝地。
運河鎮域屬水網平原地帶,鎮內河港交錯,灌溉便利,農業發達。自古為著名的魚米之鄉、絲綢之府,傳統農業以糧、麻、蔗及蠶桑為主,畜牧業方面以養湖羊和豬為多。其中甘蔗種植歷史悠久,品質優良,是“臨平甘蔗”的産地。近年來隨着城郊型農業嚮都市型農業發展的戰略性調整,該鎮建立了生態鱉養殖、黑魚養殖、瓜菜設施栽培等三個特色農業園區。以甲魚和黑魚為主的特種水産品養殖已成為農業的支柱産業,生態甲魚養殖面積達8000餘畝,産量3300噸;黑魚養殖面積達1800畝,産量4500噸。榮獲了浙江省“甲魚之鄉”、“黑魚之鄉”稱號。農産品深加工勢頭較好,紅燒羊肉、黑魚果肉、黑魚皮等具地方特色的農産品暢銷省內外。
運河鎮地處平原水鄉,古時以水路交通為主,水上交通四通八達。運河北上可直抵南京、上海、天津、北京,境內可通小貨船。建國以後陸路交通逐步得到了發展,臨博公路、荷禹公路和在建的興旺大道、寧橋大道、東西大道及延伸段一起構成了運河鎮的公路網絡,且全鎮二十二個建製村,村村通公路。
運河鎮地處杭嘉湖三市交界處,區位優勢明顯,自古各業發達,在秦漢時期就有了手工繅絲。解放後,特別是改革開放後,工業經濟得到了長足的發展,形成了輕紡、傢用電器、箱包、搪瓷、機械鏈條等五大主導産業,全鎮共有規模以上企業146傢,涌現出了西湖離合器集團、老闆集團、自強集團等8傢産值1億元以上的竜頭企業。2004年,運河鎮工業産值達到101.5億元,成為全區首個百億鄉鎮。
2005年,全鎮實現工農業總産值130.51億元,增長24.7%;實現農村經濟總收入116.45億元,增長24.7%;財政總收入2.01億元,增長48%;農民人均收入9159元,增長10.4%。綜合經濟實力名列杭州市綜合十強鄉鎮第6位、浙江省百強鄉鎮第42位、全國千強鄉鎮第175位。 |
|
- : Yunhe Town
- n.: Yunhe Zhen
|
|
| 運河 |
|
| 運河鎮索傢小學 | 邳州市運河鎮北小學 | 邳州市運河鎮西橋南飯店 | |
|
|
| 雙橋村 | 五杭社區 | 南園村 | 費莊村 | 新圩村 | | 莊前村 | 南石橋村 | 長春村 | 長虹村 | 興旺村 | | 東新村 | 亭趾村 | 灘裏村 | 湖津蕩村 | 南柵口村 | | 大來橋村 | 南橫港村 | 楊傢墩村 | 章傢河村 | 道傢圩村 | | 褚傢壩村 | 長子村 | 金傢埭村 | 戚傢橋村 | 蠃螄橋村 | | 五杭村 | 杭南村 | 唐公村 | 郭信村 | 杭北村 | | 中水渭村 | 雙條壩村 | 道墩壩村 | 黃傢橋村 | 聖塘河村 | | 杭信村 | 博陸村 | 明智村 | 新宇村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