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四級行政區劃 : 中國 >浙江 >杭州 >蕭山區 > 益農鎮
顯示地圖
目錄
區域概況
  益農鎮位於浙江省杭州市蕭山區東部,距蕭山城區42公裏,北靠第一農墾場,西連黨灣和黨山兩鎮,東南均與紹興縣馬鞍鎮接壤,離紹興市區25公裏。2000年全鎮總面積45.63平方千米,轄22個村,340個村民小組;集鎮建成區面積0.47平方千米,耕地面積44609畝;總戶數13528戶,總人口41601人,其中非農業人口848人。是年,全鎮國內生産總值43830萬元,工農業總産值168090萬元,財政收入1584萬元,人均淨收入7077元,益農鎮是圍墾新興城鎮。鎮政府駐地紅陽路,西距市治42千米,南離紹興市區25千米。全鎮有鎮村企業122傢,個體私營企業119傢。
歷史沿革
  益農鎮在20世紀50年代大部分還是錢塘江口潮漲潮落的灘塗。其西半部原為夾竈鄉,屬於紹興縣。因當時衆多鄉民以曬????為主,最早以古老的煮????工藝産????,每處以兩竈間隔,故名夾竈。1956年2月劃歸蕭山。1958年為群英人民公社一部分,1959年為黨山公社部分,1961年為夾竈公社。1966年11月開始,夾竈、黨山、長沙、瓜瀝等公社組織農民嚮東部灘塗圍墾,並設立益農圍墾指揮部。至1977年,先後進行5次圍塗。從1971年開始逐步移民定居。1976年2月,成立益農人民公社籌建小組。1978年1月,正式成立益農公社。1984年5月,夾竈、益農兩公社改設為夾竈鄉和益農鄉。1992年5月兩鄉合併為益農鎮
自然環境
  境內東部為新圍墾的錢塘江灘塗,西部以北海塘為界,南為水網平原,北為沙土平原。人工開挖河流縱橫交錯,間隔有序,呈格子狀,主要有趙傢灣、鎮竜殿灣、益農中心直河、白洋川、十二埭橫河等。圍墾大堤堅固,沿堤排灌設施齊全。耕地中新圍墾土地約占二分之一。境內土壤多脫胎於淺海泥沙,為沙地平原。氣溫比蕭山內地稍高,日夜溫差較大。年降雨量少於內地,日照比內地偏少,全年主導風嚮為東風。梅汛洪澇,熱帶風暴和臺風是主要的災害性天氣,風力較內地大1-2級。
人口民族
  益農原是錢塘江口的灘塗,後圍塗墾種,移民定居。1978年為益農公社,1984年設鄉,1992年益農、夾竈兩鄉合併成為建製鎮,人口規模擴大。
  益農鎮歷次人口普查戶口數
  普查年份總戶數(戶) 總人口數(人) 其中非農業人口 合計 家庭戶 集體戶 合計 男 女 1982 1586 157412 7163 3782 3381 1990 4326 4266 60 14495 7774 6721 130 2000 13069 12998 71 41723 20462 21261 930
  1990年第四次全國人口普查時,益農鄉外出人口273人(男184人、女89人),外來人口常住一年以上,戶口在外縣市的230人(男48人、女182人)。2000年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時,全鎮外出半年以上人口3328人(男1869人、女1459人);外來人口1322人(男474人、女848人),兩次普查數據顯示,外出人口男性多於女性,外來人口以女性居多。隨着外來人口的增多,境內的少數民族人數不斷增加。1990年人口普查時,益農鄉有苗族、壯族、彝族、土傢族、回族、布依族、侗族、畲族8個少數民族20人,均為女性。2000年人口普查,全鎮有苗族、壯族、回族、藏族等13個少數民族149人(男24人、女125人)。是年,計劃生育率100%,人口出生率8.98‰,自然增長率3.22‰。
基礎設施
  交通
  益農鎮的交通網主要由4條縣鄉公路和2條鎮級公路構成。4條縣鄉公路分別為:黨老綫,總長8.80千米;轉益綫,總長5.47千米;偉老綫,總長19.5千米;三益綫,錢江三橋至益農,總長39.01千米,益農段總長6.1千米。2條鎮級公路分別為:衆二灣公路,途經衆力、五六二、東灣至東方紅閘,全長6.5千米;紅陽路,從朝陽閘至東方紅閘全長2.8千米。在早期,小型機船和人力船運輸比較繁忙,後來隨着經濟的繁榮,道路建設不斷深化,至20世紀90年代,水路運輸逐漸消失。
  水利
  益農鎮自建鎮以來,每年鼕季開展以疏瀎河道為主的大型鼕修水利工程,1998年投入332.42萬元,建成大型排澇閘一座,裝機容量500千瓦,小型排澇站3座,總裝機容量344千瓦,村級灌渠767條,總長268千米,有排水溝921條,長309千米。至2000年,益農鎮共疏瀎河道72千米,修建大小橋梁46座,修築砌石護岸12.6千米和三面光渠道104千米。
  集鎮建設 撤鄉建鎮後,隨着經濟實力的增強,集鎮建設加快。延伸並拓寬紅陽路至三層橋,對紅陽路老區進行改造。2000年根據《蕭山市基本實現現代化規劃綱要》,益農鎮以“強經濟實力,創新興集鎮”為主題,以建益農大道為軸心,形成企業嚮工業園區、農村人口嚮集鎮集聚,佈局合理,功能完備,承載輻射能力較強的集鎮體係和城鄉一體化格局。
  郵政電信 1979年8月,益農郵電所成立,1980年正式開闢自行車投遞綫路。1998年,電信從郵電所劃分出來,開始獨立經營。
  供電供水
  1963年夾竈鄉開始通電,隨着通電量的增加,1992年益農變電所投用,2000年5月,榮盛變電所投用。2000年益農社會用電量為15537萬千瓦時,其中個私企業用電14411萬千瓦時,農業用電276萬千瓦時,生活用電850萬千瓦時。
社會事業
  文化
  鎮文化中心是鎮民的主要娛樂活動場所,總建築面積2500平方米,內有容納960人的劇院大廳,擁有多功能室1個,圖書館1座,文化娛樂網點17處。1999年,創建為杭州市“東海文化明珠工程”鎮。
  教育 益農最早的學校是創辦於1950年的東灣小學(現益農鎮中心小學),由於當時是藉用教會場地,在當地又被稱為“洋教堂”。1968年,益農鎮(原夾竈鄉)創建3所農業中學,分別是東方紅農業中學,東江村農業中學和紅星農業中學。1971年2月,3所農中撤掉,改建夾竈五七中學,1980年8月更名為夾竈初級中學,在1975年下半年至1980年7月,該校開設過高中班,到1992年5月兩鄉合併後更名為益農鎮夾竈初級中學。2000年,益農共有幼兒園6所,43個班級,在園幼兒1758人;小學8所,97個班級,在校學生3979人;初中2所,42個班級,在校學生1959人。
  醫療衛生
  夾竈、益農兩鄉合併前,各有衛生院1所,村設醫療站。1999年,益農鎮在全鎮範圍內開展“潔美傢園”活動,對環境衛生進行整治,共投資43萬元,新建鎮環衛所,設立垃圾箱97衹,並落實了鎮村專職保潔員。2000年,益農鎮有衛生院1所,村衛生室18個。25個鄉村醫生。
  廣播電視
  1970年11月,益農圍墾指揮部廣播站建立。1978年1月更名為益農公社廣播站,1984年5月改稱益農鄉廣播站,1987年2月改稱益農鄉廣播電視站,1992年5月,夾竈鄉廣播電視站並入。1991年評為杭州市廣播電視係統先進集體。2000年底,全鎮廣播饋綫長31.5千米,入戶喇叭10650衹,有綫電視主幹綫電纜85千米,光纜15千米,用戶1250戶。
經濟發展
  2000年來,益農人民以其特有的圍墾精神,開拓進取,艱苦創業,搶抓機遇,與時俱進,走出了一條以經濟建設帶動集鎮開發,以集鎮建設推動三産興旺的發展新路子。尤其是通過工業重鎮、農業名鎮、經濟強鎮、文明集鎮建設,使全鎮呈現了經濟持續快速健康發展,各項事業紮實穩步推進,新興集鎮加快形成發展、社會政治安定團结的新局面。全鎮初步形成了以輕紡印染為支柱,機械五金、印刷包裝、食品加工、建築建材為重點的工業經濟新格局。
  依托堅強的經濟後盾,年輕的益農鎮已以黑馬奔騰之勢迅速崛起。成功創建杭州市級小康鄉鎮、杭州市新農村鄉鎮,順利通過杭州市東海文化明珠工程驗收,獲“杭州市農業豐收奬十佳鄉鎮”榮譽稱號,蕭山區農業豐收奬一等奬。日趨強盛的經濟實力優勢、不斷改善的軟硬環境優勢、比較完備的基礎設施優勢以及蕭紹結合部的輻射優勢,使益農鎮的發展前景一片光明。
No. 8
  鎮政府駐東沙村,面積46.51平方千米,人口4.16萬。郵編311247。轄19個行政村:衆力、鎮竜殿、五六二、趙傢灣、益農、東村、東江、民圍、群圍、長北、三圍、利圍、群英、東沙、興裕、新發、久聯、星聯、東聯。
浙江省杭州市蕭山區
  杭州市蕭山區益農鎮位於杭州市蕭山區東部,距著名國傢風景旅遊城市──杭州僅40公裏,離悠久歷史文化名城──紹興僅25公裏,現有22個行政村,人口4.3萬,區域面積46.51平方公裏。
  益農鎮地理位置十分優越,道路交通極為便利,104國道穿境而過,黨益公路、新東公路橫貫東西,杭甬高速公路紹興、柯橋、瓜瀝三個道口均在8公裏以內,杭州蕭山國際機場僅20分鐘車程。
  益農鎮農業基礎鞏固,優勢凸現。農業作物以糧食、蔬菜為主、輔以棉花、油料、豆類、瓜果及其他多種經營,盛産“蕭山蘿蔔幹”和“紹興黴幹菜”,被授予“杭州市農業豐收奬十佳鄉鎮”稱號。
  全鎮工業以紡織印染、機械五金、印刷包裝、食品加工、建築建材行業為主。近年來,隨着投資環境的改善,益農鎮的工業經濟得到了快速發展,年平均遞增速度達到了45%以上,經濟總量已突破65億元大關。
蕭山區益農鎮名片-浙江省杭州市
  益農鎮位於錢塘江南岸,地處蕭紹平原中心,是蕭山東部工業重鎮,農業名鎮。下轄22個行政村,區域總面積46.51平方公裏,人口41486人。益農東鄰紹興濱海開發區,西靠黨山瓜瀝,南接紹興馬鞍,北依臨江工業區,地理位置優越,交通條件便捷,新東綫橫貫東西,黨益綫、三益綫連接南北,偉老綫貫穿全鎮,滬杭涌高速公路紹興、柯橋、瓜瀝三個出口均在8公裏以內,距杭州蕭山國際機場僅20分鐘車程,優越的地理位置和便捷的交通,使益農鎮具備了無與倫比的發展潛力。
  多年來,益農鎮歷屆黨委政府堅持“與時俱進”的執政理念,圍繞“創現代化經濟強鎮,建都市圈農業名鎮”目標,做好“經濟大發展、事業大建設、品位大提升、社會大穩定、素質大提高”五篇文章,認真貫徹黨的路綫、方針、政策,解放思想,實事求是,搶抓機遇,深化改革,經濟和社會各項事業取得了可喜成就。近幾年工業經濟發展速度直綫上升,2003年當選“全區十強鎮(街道)”;2004年又躋身“全區十強鎮(街道)”第七位。
  益農鎮始終堅持把發展作為第一要務,把工業興鎮作為第一選擇,通過催人奮發的思想鼓動、持之以恆的政策推動和富有成效的服務帶動,充分營造了齊發展、快發展、大發展的良好態勢,使全鎮經濟實現了又好又快發展。工農業總産值從2001年的24.67億元上升到2006年的134.37億元,增長444.67%。
  工業總量不斷攀升,運行質量不斷提高。目前,益農已形成了紡織化纖、機械五金、印刷包裝、食品加工、建築建材、衛浴裝飾六大主要行業。工業産值由2001年的22.8億元上升到2006年的130.87億元,增長473.99%,創造了兩年翻一番的奇跡,增幅已連續四年名列全區前列;銷售産值由2001年的22.48億元上升到2006年的129.32億元,增長475.27%;工業利潤由2001年的0.9億元上升到2006年的4.76億元,增長428.84%;工業增加值由2001年的2.85億元上升到2006年的17.47億元,增長512.98%;所有者權益由2001年的5.13億元上升到2006年的32.04億元,增長524.56%;企業總資産由2001年的13.48億元上升到2006年的87.93億元,增長552.3%;五年中,已有3年榮獲蕭山區“經濟發展優勝鎮﹙街道﹚”和“招商引資奬”。目前,全鎮擁有中國著名企業1傢,國傢級高新技術企業1傢,省、市級名牌産品企業3傢,省知名商號、著名商標3衹,市馳名商標1衹;擁有省級企業技術中心1傢,市級企業技術中心2傢,區級企業技術中心6傢。五年來,以榮盛化纖集團為竜頭,以大自然控股集團和衆力村為代表的重點骨幹企業和村,為益農工業的提質增效作出了突出貢獻。
  農業顯現優勢效應,基礎地位更加穩固。五年來,益農按照“農業增效、農民增收”這一總體要求,圍繞建設“農業名鎮”目標大力發展“特色農業”。高效農業、緑色生態農業成為益農的亮點。農副業總收入由2001年的1.87億元上升至2006年的3.5億元,增長87.17%。目前,我鎮已形成了15000畝黴幹菜、蘿蔔幹生産基地,8000畝苗木基地,2500畝大棚蔬菜基地,6000畝中高檔水産養殖基地,以及以紫香集團為竜頭的農産品加工基地。全鎮各行政村逐步形成了“一村一品”的特色。與此同時,我們加大了農業基礎設施建設力度,在上級的大力支持下,五年來,共投入3500多萬元,改造了45000畝標準農田,為農業的持續發展創造了條件。
  第三産業穩步推進,發展呈現良好勢頭。目前,全鎮擁有服務業企業和個體服務業641傢。全鎮第三産業增加值由2001年的0.92億元上升到2006年的3.8億元,增長313.04%。
英文解釋
  1. :  Yinong Town
近義詞
益農
包含詞
蕭山市益農鎮利民化纖布廠蕭山市益農鎮利興化纖廠蕭山市益農鎮竜殿化纖廠
蕭山市益農鎮東江化纖廠蕭山市益農鎮長峰化纖網絡絲廠
分類詳情
鎮竜殿村敬老院東一村東江村久聯村
利圍村長北村群圍村民圍村益農村
五六二村衆力村興裕村趙傢灣村東沙村
東灣村東聯村長江村群英村星聯村
新發村三圍村東村村夾竈村轉塘頭村
久新村閃農村清聯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