縣級市 : 中國 >遼寧 >錦州 > 北鎮市
顯示地圖
目錄
行政區劃代碼
  210782
市情概況
  北鎮市(前身為北鎮縣,升縣級市後改稱為北寧市,幾年後最終定名為北鎮市)位於遼寧省錦州市東部,醫巫閭山東麓。介於東經 21°33'至東經122°12',北緯41°19'至北緯41°48'之間,東接黑山縣,西鄰義縣,南與盤錦市毗鄰,北與阜新市搭界,東南與臺安縣相望,西南與凌海市相通,南北長53.9公裏,東西寬約53.1公裏,面積1782平方公裏。全市轄3街道、11鎮、6鄉,下設27個居民委員會,324個村民委員會。北鎮市地處連接東北和關內的交通要道,京瀋鐵路、102 國道橫貫東西,境內有火車站5 個。全市有鄉級以上公路32條,520公裏,其中國傢級公路2條66公裏,省級公路3條75公裏,縣 公路4條85公裏,鄉級公路23條290公裏。實現了鄉鄉通油路,村屯網路化。
自然地理
  地形山脈
   醫巫閭(lǘ)山滿語意為“翠緑的山”,簡稱閭山,位於北鎮市西北5公裏處,為國傢級自然保護區,主峰望海峰高達867米。自隋代開始,此山便為“四大鎮山”的“北鎮”,從而聲名鵲起。元、明、清帝王登基時,都照例到山下北鎮廟遙祭此山,故其聲名日隆,一躍而為東北名山之首。
  氣候特點
  北鎮市全境屬溫帶半幹旱季風型大陸性氣候,四季分明,雨熱同季。
地名由來
  北鎮,因醫巫閭山為北方鎮山而得名。據《周禮》記載,東鎮青州沂山,西鎮雍州吳山,中鎮冀州霍山,南鎮揚州金稽山,北鎮醫巫閭山,合稱五座鎮山。據《廣寧縣鄉土志》記載,“舜封十二山以醫巫閭山為幽州之鎮故名北鎮”。在明、清有廣寧大山之稱,至今廣大群衆仍稱其為“大山”。兩漢的無慮縣,唐代的巫閭守捉,都是由醫巫閭而得名。金代開始改為廣寧,沿用至清末。民國二年 (1913年)全國統一縣名,因與湖南廣寧縣重名而改稱北鎮縣。
歷史沿革
  北鎮市歷史悠久,據史料記載,唐堯時地屬冀州,虞舜時屬幽州,夏商時復屬冀州。
  西周時為燕國封地,東周戰國時屬燕國的遼東郡。
  秦屬遼東郡。
  西漢時在此設無慮縣,並於境內置遼東郡西部都尉府,上屬幽州刺史部。
  東漢,無慮縣初屬遼東郡,漢安帝時移屬遼東屬國。三國時,屬魏幽州昌黎郡,西晉屬平州昌黎郡。隋朝,初屬燕邵,大業八年改燕郡為遼西郡。
  三國時屬幽州昌黎郡 (今義縣)。
  西晉時屬平州(今遼陽)昌黎郡 。
  南北朝時屬營州昌黎郡(今朝陽)。
  隋朝時屬燕郡 (今義縣)。
  唐朝,屬河北道之營州,境內置巫閭守捉城,城內屯紮地方駐軍,北鎮市在遼代歷史上占有十分重要地位。
  遼代的九位皇帝有三位葬於閭山,為保護陵寢,置顯州,屬中京道,州下又設三州三縣(奉先、山東、歸義三縣)。
  金滅遼以後,在政權機構設置上是路、府、州、縣四級建製。於金天會元年(1123年)升遼顯州為廣寧府(屬北京路),府址在今廣寧鎮,下設閭陽、望平、廣寧、鐘秀四縣。
  元置廣寧府路轄閭陽、望平二縣。
  明代屬遼東都指揮使司。廣寧是明朝在東北最高的軍政機關駐地,是管理東北女真人的基地,不但是政治中心,軍事重鎮,而且也是東北人民進行經濟、文化交流的繁華城鎮。明末,後金崛起,廣寧城為兵傢相爭之地。
  清康熙三年(1664年)置廣寧府,統寧遠州、錦縣、廣寧縣。翌年,移府治所於錦州府。從此,廣寧縣為錦州府所轄。清光緒三十三年 (1907年)屬錦州府置廣寧縣。
  民國元年屬奉天省遼瀋道。
  民國十八年 (1929年)屬遼寧省。
  1932年屬奉天省。
  1934年屬錦州省。
  1949年屬遼西省。
  1954年屬遼寧省。
  1995年3月撤消北鎮縣,設立北寧市(縣級)。
  2006年2月8日,經國務院批準,北寧市更名為北鎮市
文物古跡
  青岩寺
  青岩寺位於北鎮市常興店鎮西部,是閭山主要瀏覽勝地之一。青岩寺有上、中、下三院。進了由趙樸初親筆題字“青岩寺”的山門,踏上石鋪甬道,來到群峰環抱的山腳下,就是青岩寺下院。下院寺門上書“天開靜域”,寺院建有大雄寶殿、天王殿、配殿、禪堂等。大雄寶殿內供奉釋迦牟尼、南海大士等佛像姿態各異,栩栩如生。整個寺院富麗堂皇,氣勢壯觀。
  青岩寺始創於北魏,盛於中唐。至今香火綿延。常盛不衰。青岩寺分上中下三院,下院建於群峰環抱之中,形同坐井觀天;建有“大雄寶殿”、“天王殿”、“鐘樓”、“鼓樓”等,院中青桐翠柏,鬱鬱森森。中院坐落於香爐峰上,香煙裊裊,崗氣蒸騰。上院築於險涯絶壁之畔,勢若凌空飛懸,風景佳絶,數百米峭壁間退出一剎天然階臺,邊緣築一帶磚墻,墻下深淵眩目,群嶺如煙。
  尤為上院“歪脖老母”名聞天下。據《東北古跡軼聞》載:南海落潮,現一青石佛像,請至青岩山雲中古洞,群工人移石像及門不能入,有戲之者曰:老佛若一歪脖則可入,言已,佛像之頸即歪。衆皆駭,吃驚老佛顯聖。從容移入,皆肅然起敬而出,忘請老佛正脖,故至今尚歪。“歪脖老母”是“世界唯一,中國僅有”的一尊佛像,為觀世音菩薩三十二化身之一。
  鼓樓
   
  鼓樓位於北鎮市城內中心,原為遼代顯州城南門,明代擴地時保留下來。遼東總兵李成梁、馬詠曾先後做過點將臺,清代改為鼓樓,為二層單檐歇山式,占地625平方米,大木架結構,重檐建於樓座之上。
  鼓樓的臺基為磚砌,東西長24米,南北寬20米,高8米;樓的上部有女墻,中有券門,門洞高6米,寬4.5米;北面有門,內有40級臺階可上樓臺;臺上正中為兩層閣樓,高8米,有梯可攀。清末民初曾屢加修葺。1929年(民國十八年),在南北兩面新添“幽州重鎮”、“冀北嚴疆”八個大字。
  北鎮鼓樓對研究明代鐘鼓樓的建築結構、形式,有重要價值。它與其南側30米處的李成梁石坊遙相呼映,成為著名的旅遊場所,遊客絡繹不絶。
  崇興寺
  崇興寺位於北鎮市區東北隅。建於遼代,寺在“文化大革命”期間被毀,近年修復。現有正殿5間,進深3間,內塑釋迦牟尼、文殊、普賢像。正殿東、西兩側各有佛殿3間,東塑觀音、竜女、善纔;西塑地藏王菩薩及侍者佛像。東西有僧房10間,前殿有彌勒、韋陀像。
  寺南有雙塔,東西相望,間距42米。東塔47米,西塔45米,均為八角十三層密檐式實心磚塔,是我國三千多座古塔中一對著名的姐妹塔。因外形別緻,秀麗挺拔,被譽為“禪塔雙標”。崇興寺雙塔基座每面寬7米,基座上雕有各種花紋,下部雕有獅子、負重力士和蓮瓣。嚮上為仰蓮座,座上承托塔身,塔身每面有拱龕,內雕坐佛,外立脅侍,上飾華蓋、飛天和銅鏡。塔檐十二層,由下至上逐層內收,每層檐角俱挂有風鈴,隨風搖動,聲音清脆悅耳。崇興寺雙塔塔頂的蓮花座、寶瓶、鎏金剎桿、寶珠、相輪均保持得相當完好。西塔的中部還鑲有明萬歷二十八年(1600年)《重修崇興寺塔記》小石碑。1963年崇興寺雙塔被列為第一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李成梁石牌坊
   
  李成梁石牌坊位於北鎮城內鼓樓南,步行街中,為古廣寧府八景之一“石坊聳立”。石坊建於明萬歷八年(公元1580年),明神宗朱翊鈞為表彰當時的遼東總兵官李成梁鎮守遼東功勳,命巡撫遼東地方兼軍務督察院右副督御史周詠等人,為其建造的石質三間四柱五樓式、單檐廡殿頂仿木結構牌樓。
  石坊全部采用暗紫色沉積砂岩建造,高9.25米,寬13.1米,翹檐、通枋及欄板鬥拱等製作精美,間飾人物,四季花卉,鯉魚跳竜門、一品當朝、二竜戲珠、三羊開泰、四竜、五鹿、海馬朝雲、犀牛望月、喜祿長壽封候等浮雕,吸引了無數遊人駐足觀瞻、流連忘返。
  坊額竪刻“世爵”二字,橫額刻有“天朝浩券”及“鎮守遼東總兵官兼太子太保寧遠伯李成梁”字樣;下刻“萬歷八年十月吉日立”中柱柱腳前後各有夾柱石獅兩對,邊柱前後各置鼓心雕花雲形抱鼓石兩對。外側各有石獸一隻,整架石坊精秀俊美,是遼寧地區幾座著名石坊姣姣者。具有較高的歷史、藝術價值。
  李成梁石坊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雖隔四百餘年,仍然保存完好。由於石坊構製的巍峨,奇特,精細壯觀,它博得歷代文人、學者對它的謳歌和評點,尤以清末進士李維楨所作《古風歌行》最具特色。其中有“獨留傑構矗穹空,哲匠雕鏤訝鬼工”的詩句。
  石坊歌形象地描述了石坊的偉麗,肯定了勞動工匠的精巧技藝。簡單的敘述了建造石坊的歷史背景,頌揚李成梁的歷史功績。另對他晚年的賄通權門,驕奢無度等腐敗行為也作了客觀的敘述,可謂褒貶適度。最後以對石坊這一歷史遺跡空留人世而吊古傷今作結,詞語盡而意無窮。
歷史名人
  年羹堯
  年羹堯(?——1726),廣寧人,字亮工,號雙峰,出自名門宦傢。其父年遐齡任至湖廣巡撫;其兄年希堯任至江蘇巡府,曾因受年羹堯株連而落職,後又起用為內務府總管。
  年羹堯勤奮好學,博覽群書,廣擷博採,而於孫子兵法尤為心誦而神維,終成文武兼備之才。他學至康熙進士,康熙末年任四川巡撫,授總督,辦理鬆潘軍務,配合入藏軍平定亂事。世宗(愛新覺羅胤禛)即位,代貝子胤禵為撫遠大將軍,率大將嶽中琪(1686——1754)等到平定青海、羅卜藏丹津。
  年羹堯非但戰績顯赫,而且學識淵博,著作浩如煙海,其中:有《治平勝算全書》十六捲、《年將軍兵法》二捲、《視學》一捲、《測算萬圭》二捲及《面體比例便覽》、《對數廣運》、《萬數平立方表》、《平立方表》、《算法纂要總綱》、《集驗良方》等等。
  年羹堯能文善武,功垂千古。但因他素為世宗之心腹,並曾參與世宗奪取帝位之籌謀,以致被世宗所猜忌,及至被羅織罪狀,於雍正三年(1726年初)獄並責令自殺。自此,一代英豪毀於莫須有。但其英名業績永存青史。
  年羹堯後人為躲避災禍,隱姓埋名,將年姓改為鄢姓,回到老傢廣寧。有人說在今天的北鎮市中安、青堆子和廣寧城南都有他的後裔。
行政區劃
  北鎮市轄3街道、11鎮、6鄉:北鎮街道、觀音閣街道、廣寧街道、大市鎮、羅羅堡鎮、常興店鎮、正安鎮、閭陽鎮、中安鎮、廖屯鎮、趙屯鎮、青堆子鎮、高山子鎮、溝幫子鎮、富屯鄉、鮑家乡、大屯鄉、吳家乡、柳家乡、遼城鄉。
人口民族
  全市現有人口53.3萬,共158000多戶。有滿、漢、回等19種民族,其中滿族人口32.7萬人,占全部總人口的62.4%。
經濟概況
  北鎮全市有市營工業企業54個,鄉鎮集體工業企業187 個,機械、輕工、紡織、食品加工、化、建材業門類齊全,特別是近年發展起來的蔬菜加工、肉食品加工、花崗岩加工、建材生産、化工生産、冶金熔鍛正在逐步形成支柱産業。遼寧閭山酒廠的礦泉係列白酒在國際海南椰子節博覽會上獲金奬,並獲中國科技新産品、名優産品博覽會金奬和國傢專利及科技新産品展覽會特別奬,並多次評為省級名優産品。北鎮市皮革廠“質次面粗豬皮加工高檔革”和“皮製工作手套”兩種産品,被國傢專利局授予金奬。錦州床單廠的印花床單,是省市優質産品,多次獲金、銀奬是出口免檢産品,遠銷18個國傢和地區。1993年,該廠被國傢定為國旗布生産定點廠和省印花床單出口專廠。
  農業形成了以醫巫閭山為綫7個鄉鎮的林果經濟帶,以102國道為綫10個鄉鎮的高效種植業經濟帶,以瀋山鐵路為綫7 個鄉鎮的糧食、養殖業經濟帶,北鎮市被省和國傢命名為“全國平原緑化先進縣”、“生態農業重點縣”、“糧食生産基地縣”、“花生生産基地縣”、“生豬生産重點縣”、“高效農業先進縣”、“小麥生産重點縣”,水果總産量和豬牛羊肉總産量分別進入全國百強縣(市)行列,全市糧食播種面積5萬公頃,主要品種有玉米、高粱、水稻、麥。年産量35萬噸左右,蔬菜生産達到1.7萬公頃,其中大棚保 護地1.4萬公頃,産量50萬噸,東北最大的蔬菜批發市場--窟窿臺蔬菜市場,吸引了全國50多個市、80多個縣區的客商,年批發蔬菜15萬噸,北鎮市西部山區土壤氣候適宜果樹生産,全市果園面積已發展到1.5萬公頃,有果樹1200萬株。主要有蘋果、梨、葡萄等。
  全市擁有服務單位(含個體、工商戶)1.78萬傢,年創産值1 億元,社會商品零售總額達3.52億元。全市形成了農副産品、機動車輛、牲畜交易、輕工産品等專業市場30處,集市貿易年成交額 3億元。
交通運輸
  北鎮市地處連接東北和關內的交通要道,京瀋鐵路、102國道橫貫東西,境內有火車站5個。全市有鄉級以上公路32條,520公裏,其中國傢級公路2條66公裏,省級公路3條75公裏,縣公路4條85公裏,鄉級公路23條290公裏。實現了鄉鄉通油路,村屯網路化。京瀋鐵路是聯接關內外的主要鐵路綫。它起自北京,經天津、唐山、秦皇島,出山海關,過錦州,到達瀋陽,全長850千米。102國道是北京通嚮哈爾濱的公路,全綫長1337公裏。途經河北,遼寧,吉林,黑江竜省。
  溝幫子火車站有瀋陽北-金華西、天津-齊齊哈爾、瀋陽北-鄭州、齊齊哈爾-杭州、上海-長春、通化-青島、丹東-青島、北京-加格達奇、哈爾濱-徐州、天津-哈爾濱、哈爾濱-德州、瀋陽北-包頭、長春-石傢莊、瀋陽北-大同、錦州-哈爾濱、天津-吉林、北京-鞍山等地的列車。
  北鎮市地處連接東北和關內的交通要道,102國道橫貫東西。全市有鄉級以上公路32條,520公裏,其中國傢級公路2條66公裏,省級公路3條75公裏,縣公路4條85公裏,鄉級公路23條290公裏。實現了鄉鄉通油路,村屯網路化。
社會事業
  通訊郵電事業發展迅速,全市24個鄉鎮324 個村全都開通程控電話,裝機總量達1.7萬門,普及率每百人達1.9部。
  北鎮市文化事業的發展頗具特色。先後被文化部、省文化廳命名為“書畫之鄉”、“遼寧省群衆中國畫創作活動基地”。1993年,省政府公佈北寧市為“省級歷史文化名城”。全市有國畫作者500多人,有的成為省市美協會員,有500多幅作品在國傢、省市、展出或在報刊上發表,有30多幅作品在美國、日本、俄羅斯、加拿大、新加坡、臺灣和香港等國傢和地區展出。
風景名勝
  北鎮市歷史悠久,古跡較多,有優越的旅遊環境和條件。北鎮有明代洪武初年在遼金廣寧府舊址修築的磚城,周圍九裏十三步,高三丈。現該城己殘存無幾。東北角有雙塔,係遼代所建。西北角有萬紫山,風景甚佳。城西五裏北鎮廟,初建於金代,元、明、清,歷次重修。北鎮鼓樓位於北鎮市城內中心北鎮鼓樓對研究明代鐘鼓樓的建築結構、形式,有重要價值。崇興寺雙塔1963年被列為第一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醫巫閭山風景名勝區一躍而為東北名山之首。青岩寺風景區是北鎮市寺院中香火最盛的寺院。
  萬紫山
  萬紫山在北鎮市城西北隅,是閭山餘脈的一個小山。古稱“萬字山”。山上有茂密的蒼鬆翠柏,遮天蓋日,後改名“萬翠山”。據傳:遼聖宗耶律隆緒曾來此山遊覽避暑,因又改名“萬歲山”。明太祖朱元璋於洪武二十五年(公元一三九二年)封子簡王朱植為遼王,鎮守遼東。在“萬歲山”建遼王府,為避“萬歲”二字,又改為“萬翠山”。清乾隆年間,因廣寧物産豐富,站在山上,前望平原,後枕城煙,左顧雙塔,右倚閭山,景色絶佳,取萬紫千紅之意,改名為“萬紫山”。
  萬紫山也和其它名勝一樣,有很多傳說:遼聖宗來此遊歷,觀望山景,贊嘆不已。夜宿山上,做了一夢:見一群雲冠羽衣仙女,從天而降,伴隨着笙管笛簫,輕歌曼舞。後面是一座五步一樓、十步一閣的梵宮,橫額上寫“碧霞元君行宮”,放出霞光萬道,瑞氣千條,忽而不見。聖宗醒來,乃是南柯一夢。翌日,就在山上依照夢中所見修築了“碧霞元君行宮”。
  據碑文記載。當時有正殿、配殿各數十間,香亭三間,鐘樓三間,左右回廊數十間。遼末,這些廟宇被金兵燒毀。明代萬歷年間,在遼王府舊址改修了“天元觀”,新建了“崇泉寺”和“祖師廟”等建築。解放後,在這些寺廟的遺址上,修建瞭解放戰爭革命烈士紀念塔。
  昔年“萬紫山”上有雙泉,終年噴漾不止,泉上建一井,稱“八寶琉璃井”。後建廟,名“崇泉寺”。舊傳:“崇泉寺,翠岩重崗,引睇無際,每旦有輕煙籠罩,故昔人有崇泉曉霧最難描寫之詠,為邑中勝概”(見《遼海叢書·廣寧縣志》)。因之,被列入廣寧八景之一,稱“崇泉曉霧”。
  清代人孫成描寫崇泉曉霧詩曰:“崇泉曉色霧蒙蒙,萬翠山頭四塞同;欲曙漸分城廓形,凝寒猶在雨晴中。嵐光滴露連朝靄,海氣噓雲澹遠空;為道當年煙火盛,霏微猶渦梵王宮。”根據詩詠和史料記載,“崇泉曉霧”,是由每天早晨山下的萬傢炊煙或晨霧籠罩全山,形成的自然景觀。
  醫巫閭山風景區
   
  醫巫閭山雄峻多姿,山奇水秀,是陰山山脈餘脈,屹立於遼寧省北鎮市境內。山勢自東北嚮西南走嚮,縱長四十五公裏,橫寬十四公裏,面積為六百三十平方公裏。有名峰五十餘座,最高峰——望海山海拔866.6米。
  醫巫閭山,古稱於微山、無慮山、扶犁山、醫無慮山、六山等,今簡稱閭山。文獻記載,醫巫閭山是舜封全國十二大名山之一,又是中國“五嶽五鎮”中最北的鎮山之一。《全遼志》記載:“山以醫巫閭山為靈秀之最”,譽為東北三大名山(醫巫閭山、千山、長白山)之首。
  醫巫閭山歷史悠久,以其特有的姿質屹立在東北一方。戰國時代偉大詩人屈原曾對閭山抒發情懷“朝發軔於太儀兮,夕始臨乎於微閭”。歷代帝王多視閭山為風水寶地,加封進爵。遼代,有六位皇帝先後四十多次來閭山狩獵、祭山、祭祖。這裏埋葬着遼的三代皇帝和幾十位皇妃,二十幾位大臣,其中有皇太後蕭燕燕、賢臣韓德讓等歷史上重要的人物,閭山成了遼代帝王的生命之山。明代帝王名臣都稱道閭山可與泰山、華山一並稱雄。
  清代對閭山更加尊崇倍緻,康熙、雍正、乾隆、嘉慶、道光等五帝先後十幾次來閭山祭祀攬勝,留下御制詩文五十餘首,特別是乾隆帝四來北鎮、三登閭山,填詞作賦,名垂青史。從北魏文成帝開始,隋、唐、宋、遼、金、元、明、清歷代朝廷凡遇慶典,都來閭山告祭。隋開皇十四年,詔封醫巫閭山為“北鎮名山”,並就山立祠,建廟設祖。唐天寶十年封為廣寧公,宋、遼、金、皆封為廣寧王,元封為貞德廣寧王。明洪武三年改封為“醫巫閭山之神”,清代沿用此神號。“醫巫閭山之神”至今仍陳列在北京地壇公園陳列館內,揚名四海。
  醫巫閭山風景名勝資源豐富,大自然化育的奇偉山體、峰巒和着林海、果園,構成了一副副自然奇景,一座座古剎殿堂、數以百計的摩崖石刻組成了星羅棋布的人文景觀。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渾然一體,顯示了醫巫閭山獨特神韻。
  1986年閭山自然保護區被批準為國傢級自然保護區,是遼寧省首批建立的、國務院第一批批準的國傢級自然保護區。2002年醫巫閭山經國務院正式批準,列為國傢級重點風景名勝區,躋身於全國風景名勝區行列。
  大洋影視城
   
  北鎮大洋影視基地,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相互交融,渾然一體,具有獨特的神韻。基地景全,景實,連接緊密,為影視製作者提供了極為方便的工作環境。歷年來,有許多電影製片廠、電視臺來基地拍攝外景。《田野又是青紗帳》、《大清炮隊》、《杜十娘》、《努爾哈赤》、《兒女成群》等十多部影視劇的部分場景,都在這裏拍攝。
  著名導演陳傢林。著名電影演員郭振清、李仁堂、劉曉慶、潘虹、倪萍、丁嘉莉等,都曾隨劇組到這裏拍過戲。北鎮大洋影視城,它是影視基地的中心和大本營,隸屬於錦州新華實業(集團)有限責任公司遼寧大洋影視製作公司,位於醫巫閭山腳下,北鎮廟西側,占地五萬平方米,屬大型古典園林式建築,風格各異,壯麗多姿。
北鎮特産
  葡萄
  北鎮市葡萄生産進入全國前列。北鎮市被國務院農業發展中心、中國農學會、中國特産報社評為“中國葡萄之鄉”。
  北鎮鴨梨
  醫巫閭山山麓出産的北鎮鴨梨,堪稱我國關外的産鴨梨中佼佼者,北鎮市是我國東北地區最早栽培梨樹的市,迄今為止已有300多年的歷史了。此鴨梨外形美觀,果實為短葫蘆形,果個大而整齊,平均單果重130剋左右。北鎮鴨梨的最大特點是果皮極薄,果肉細嫩,質地酥脆,果汁很多,味道甜美。此鎮鴨梨適應性廣,抗旱、抗寒力較強,管理得當可年年豐産,其壽命長達70-80年。
北鎮美食
  北鎮風味小吃-面茶
  北鎮,這座悠久且優美的重鎮,不但有東北三大名山之首而馳名中外,熏雞、豬蹄也名揚四海。凡到此一遊的人們,總是流連忘返,記憶尤深。多少年來,許多仁人志士慕仰感嘆,山水如畫,古剎樓亭讓人緻身於篷萊仙境之中。北鎮面茶,這個老牌地方風味,雖名不見經傳,可也風霏古城,值得品嚐,假如你喝過幾次,那種滾燙、芳香的口感保你癮性大發。
  雄雞報曉,東方剛亮魚肚白時,步入老街行至廟頭,總會看到賣面茶的小推車被人們圍在當央,尤其數九隆鼕,喝碗面茶真是爽心肺腑。手捧面茶碗象手爐那般熱乎,稠而不幹,淡而不稀的面茶,如醇香的甘泉,喝入口中感覺舒服至極,心窩裏頓時暖融融,驅寒禦冷妙在其中。
  趙傢面茶據說是正宗,到如今已傳宗接代幾輩子了,人們認準了趙傢面茶,不惜起大早,趕場來到鼓樓下,非喝他一碗兩碗不可,每碗衹五毛錢,經濟實惠不過了。趙傢面茶賣得飛快,衹兩三個點,便可賣出四五百碗,銷量甚是可佳。如今,幾個大市場都有賣面茶小車,又分離出張傢、李傢、朱傢等,各有名號。北鎮人都愛喝,特別是上了年歲人,癮頭賊大。一位80多歲的老者,他說從年輕時就喜歡喝面茶,一直喝了五十多年,還拍着胸脯崩崩山響,示意面茶給身子骨帶來的硬朗。與賣面茶主也深入淺出的咨詢過幾次,可主人哪有閑工夫答對你,況且不會輕易把秘方抖摟出來,以防專利被竊與其競爭。
  喝過幾次面茶,忽而上癮,不喝肚子咕咕直叫,索性天天去喝。起早步行15分鐘便可抵達賣面茶攤,晚一點還要排號等待。面茶是北鎮的一絶,據說有幾百年的歷史,過去喝面茶不用湯匙,不坐着,用嘴唇吸噬,碗在手中轉着,喝完碗淨如洗。一碗面茶,上邊放兩勺果子蛋,真是別有一番滋味,怪不得多少年來常盛不衰。
  隨着改革的不斷深入,喝面茶主兒越來越多,問其緣由,答得更是幹脆,一為開脾健胃,二為過過口癮,三為晨練充饑,蠻有幾分道理。不過,北鎮面茶還固守田園,不為外地人熟知,去年梨花節閭山賞花會時,面茶倒顯示一把身價,很多外地客商纔一飲而留名。一位家乡人在大城市工作多年,每次探親總忘不了喝喝家乡面茶,還深有感觸地說:“北鎮面茶如能舉薦到大都市去,一定深受寵愛,一本萬利呀!”
  真希望北鎮面茶能隨着閭山的名份也沾上點光彩,為世人所叫好
  水餡包子 
  北鎮溝幫子水餡包子,以其獨特的口感,油而不膩的感覺,而得到了多數人的青睞,在錦州可以說是傢喻戶曉。據《北鎮縣志》記載,老馬傢老爺子馬殿福(已故)從解放前就開始做水餡包子了,這個是最正宗的了。不過在錦州並沒有標出是馬傢還是張傢,常以“溝幫子水餡包子”的招牌居多。味道真的都不錯,都有特點,尤其是咬一口,包子餡中的水就流了出來,因此起名叫水餡包子吧。
  北鎮豬蹄 
  北鎮豬蹄具有悠久歷史,風味獨特,做工考究,用陳年老湯熏製而成,富含礦物質、膠蛋白等多種營養成份,是聞名全國的地方傳統風味食品。北鎮豬蹄曾獲中商部、遼寧省人民政府優質産品,“92”中國友好觀光年組委會標志産品,遼寧省食品工業協會優秀産品,“85”工業新産品開發成果展評組委會優勝杯金奬,“85”農業星火科技成果博覽會優秀奬,中外名優産品國際博覽會金奬,遼寧省人民政府名牌産品。
  溝幫子熏雞 
  溝幫子熏雞始於清光緒年間。據說,創始人叫劉世忠,光緒二十五年從原籍安徽遷來遼寧北鎮縣溝幫子街,即現在的溝幫子鎮落戶。劉在安徽老傢就是售賣熏雞的,到了溝幫子後仍以熏雞為業,為了使熏雞好吃,在當地老中醫的提示下他增加了調味藥品,又對加工工藝、配方下料進行了改進,質量明顯提高。“雞熏劉”之名傳遍遼西。到1927年前後,加工溝幫子熏雞的店鋪已增到十幾傢,其中以杜、齊、孫、張、馬等傢的熏雞最為著名。
  經過多年積贊,反使用的煮雞原湯湯鮮味美,製作的熏雞色澤棗紅明亮,味道芳香,肉質細嫩,爛而連絲,食者贊不絶口。
  溝幫子熏雞之所以好吃,主要在於選料精良,配料有方,製作精細。它選用一年生公雞。因為一年的公雞一則肉嫩,二則味鮮。母雞膛內脂肪太多,吃起來膩口。從選雞到熏成要經過十六道工序。雞經整形後,先置於加好調料的老湯中略加浸泡,然後入鍋慢火煮二小時熟時放????,煮至爛而連絲時出鍋隨後趁熱熏烤,先刷上一層香油,再放入帶有鐵子的鍋中,鍋底燒至微紅時,投入白糖,將鍋蓋嚴,兩分鐘後將雞翻動一次再蓋嚴,經二、三分鐘即可熏好。
近義詞
北鎮, 北寧市
相關詞
地理遼寧省行政村
包含詞
北鎮市高級中學北鎮市第一高級中學北鎮市山慶製藥有限公司
分類詳情
張開中安鎮張開大屯鄉張開遼城鄉張開常興店鎮張開趙屯鎮
張開溝幫子鎮張開觀音閣街道張開吳家乡張開廣寧街道張開北鎮街道
張開大市鎮張開羅羅堡鎮張開正安鎮張開閭陽鎮張開廖屯鎮
張開青堆子鎮張開高山子鎮張開富屯鄉張開鮑家乡張開柳家乡
張開廣寧鄉張開新立農場青堆子農場高山子監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