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轄區 : 中國 >遼寧 >本溪 > 平山區
顯示地圖
目錄
行政區劃代碼 Administrative area code
  210502
區情概況 Regional situation Overview
  平山區位於遼寧省東南部,遼東半島腹地,是中國遼寧省本溪市所轄的一個市轄區,是本溪市的政治、經濟、文化、商貿中心。平山區轄一個鎮、八個街道辦事處,總面積為177平方公裏,占全市面積的2.1%,其中,城區面積17平方公裏,占全市城區面積的24.6%。
自然地理 Natural and geographical
  地形地貌
  平山區屬遼東丘陵地形,地勢南高北低,四周群山環繞,境內千岩萬壑,大小山嶺九座,還有細河、千金河、太子河,有八山一水一分田。群山之中的平頂山海拔六百五十七點八米,為市區群山之首。市區內的紫金山上有大型淨水場,供全市生産和生活用水。市區房屋,依山而竪,山中有城,城中有山,平山區是名副其實的山城之區。
  境內群山環抱,群山之中的平頂山海拔六百五十七點八米,為市區群山之首。
  氣候特徵
  平山區屬北溫帶大陸性氣候,最高氣溫可達38℃,最低氣溫為零下37℃。無霜期一百四十天左右,年降雨量在800毫米以上,結冰期約120天。夏季溫暖多雨,鼕季氣候寒冷。
  水文狀況
  有細河、千金河、太子河從平山區境內流過。太子河是遼寧省較大河流之一,流貫本溪境內。太子河古稱衍水,漢稱大梁河,遼稱東梁河,金時稱無魯呼必喇沙,滿語意為蘆葦河。明稱太子河,清稱太資河,即今之太子河。
地名由來 Place names origin
  平山區因境內有市區最高的山峰平頂山而得名。
歷史沿革
  早在堯時,本地區屬青州;舜時本地屬營州;禹時本地屬青州;商朝本地區屬營州;周朝本地屬幽州。
  戰國時期、燕時本地屬燕國遼東郡;秦分天下為三十六郡,本地屬遼東郡襄平縣。
  漢初本地為遼東郡;武帝時,本地屬為遼東郡幽州所轄;東漢本地區改屬玄菟郡。
  三國時期,魏晉時本地區屬遼東國(郡)襄平縣,為平州所轄;“十六國”時期,本地先屬前燕,繼屬後燕、北燕、北魏,後屬高句麗,其後本地屬東京道遼陽府白岩縣。
  唐高宗時,本地屬遼城州地,金時,本地屬遼陽府石城縣。
  元代時,本地區屬遼陽路東寧府遼陽縣。
  明初時,本地區先屬草河千戶所,後屬東寧衛。
  平山區前身叫宮原區,是東北淪陷時期隨着煤鐵工業的發展逐步建立起來的新興城區。平山區所在地曾叫“長壠地”,意思是一片農田,人煙稀少。
  1904年,安奉鐵路本溪段完工後,設置在這裏的宮原火車站逐漸成為當地的貨物集散地,周圍居住的人口不斷增加。
  1937年,本溪湖煤鐵股份有限公司開始宮原區建設。經過幾年的發展,初步形成了以宮原火車站為中心,西邊廠區、東邊居民住宅的城區格局。
  1941年,日偽正式建立了宮原區。
  1945年8月,抗日戰爭勝利結束後,冀熱遼軍區十六軍分區部隊收復了本溪。同年10月,將原來設置的16個區的建製改為6個區,即河東、河西、彩屯、宮原、大峪、福金。當時的宮原區駐地在永豐街。
  1946年5月,國民黨軍隊進攻本溪地區,根據中央關於“建立鞏固的東北根據地”的指示精神,宮原區委、區政府隨市委、市政府撤出了市區。至此,宮原區委、區政府也自行撤消。
  1946年10月,國民黨占領本溪後,為消除殖民地遺痕,將宮原區改為工源區。
  1948年10月30日,本溪解放後,於同年11月2日成立了工源區委、區政府。
  1955年12月1日,經國務院批準,本溪城市規劃方案正式實施,工源區與彩屯區合併,成立平山區。當時平山區下轄12個街道辦事處和10個村政府。
  1957年7月,又將12個街道辦事處調整為10個,即南地、北地、工人、平山、明山、曙光、崔東、彩屯、竪井、彩北街道辦事處。
  1958年大躍進時期,相繼成立了人民公社。
  1968年7月成立了平山區革命委員會,轄7個公社革命委員會。
  1979年1月,將7個公社革命委員會改稱7個街道辦事處。
  1983年9月,平山區又新增了8個街道辦事處,至此,全區共有15個街道辦事處。
  1985年1月,全市重新劃區調整,將原來的三個城區劃為四個城區,即平山區、明山區、溪湖區、南芬區。重新劃區後,平山區下轄南地、工人、千金、福金、光明、平山、東明、崔東、站前9個街道辦事處和橋頭鄉。
  1986年,經省政府同意,又將橋頭鄉劃分為橋頭鎮、北臺鎮。
  2000年6月,將9個街道辦事處合併為7個,即站前、崔東、東明、平山、工人、南地、千金街道辦事處。
  2002年1月,國傢進行“撤鄉並鎮,北臺鎮改為北臺街道辦事處。
行政區劃 Administrative divisions
  全區轄8個街道、1個鎮,71個社區居委會、14個村委會,面積177.07平方千米,總人口35.14萬,其中漢族27.07萬人,滿族1.37萬人:
  東明街道辦事處駐東明,人口4.93萬人,面積1.53平方千米,轄10個社區居委會:東明、東進、東光、振興、高中、新聞、東園、群策、中心、立信。
  站前街道辦事處駐豐光,人口2.15萬人,面積2.26平方千米,轄5個社區居委會:迎賓、豐盛、豐光、市府、鐵運。
  崔東街道辦事處駐建工,人口5.04萬人,面積2.00平方千米,轄12個社區居委會:崔東、春麓、英勇、三合、合山、合峰、清榮、建工、建平、嚮陽、民主、崔勝。
  工人街道辦事處駐工人,人口3.67萬人,面積1.84平方千米,轄9個社區居委會:工人、和平、新麓、新德、育陽、轉山、曙光、育明、新和。
  南地街道 辦事處駐興勝,人口4.19萬人,面積1.95平方千米,轄9個社區居委會:南地、福利、德太、興勝、光華、聯利、永強、廣裕、廣山。
  平山街道辦事處駐平山,人口5.46萬人,面積3.20平方千米,轄11個社區居委會:平山、春建、永興、春合、前進、平麓、藝紅、藝術、學院、光明、溪園。
  千金街道辦事處駐永順,人口3.84萬人,面積39.4平方千米,轄10個社區居委會:千金、永順、長山、泉涌、石子、西泊、山城、興安、福金、化肥;個2個村委會:千金、興安。
  北臺街道辦事處駐北臺,人口3.06萬人,面積23.2平方千米,轄3個社區居委會:河西、河東、北鋼;2個村委會:北臺、寧傢。
  橋頭鎮鎮政府駐河東,人口2.79萬人,面積101.7平方千米,轄1個社區居委會:橋頭;10個村委會:興隆、臺溝、尚傢、河東、房身、橋頭、金傢、嶺下、富傢、梨溝。
人口民族 Population and Ethnic Groups
  平山區內居住着漢、滿、回、蒙古、朝鮮等29個民族,人口總數35.6萬。
社會經濟 Socio-economic
  國民經濟快速增長。2004年全區實現國內生産總值15.6億元,比1955年增長283倍,年均增長11.5%,年固定資産投資額從760萬元增長到2.5億元,增長34倍;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32.18億元,比1955年增長515倍,年均增長13.3%。財政收入從2002年的0.6億元,增加到2005年的1.6億元,年均增長27.2%;
  農業和農村經濟全面發展。2004年,年農林牧漁業總産值達10300萬元,比1949年增長52倍,年均增長8.2%。特別是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在農村實行了以家庭聯産承包責任製和統分結合的雙層經營體製後,大力推廣農業適用先進技術和優良品種,農業的生産力有了較大的提高。2004年與1955年相比,糧食産量增長13倍,年均增長5.2%;肉類總産量達5188噸,增長35倍,年均增長6.4%。2004年農民人均純收入4214元,是1995年的124倍。全區已基本消除貧睏人口,農民的生活得到了極大提高,農村經濟全面發展。
  工業經濟發展迅猛。解放初期全區工業産值衹有685萬元,企業生産設施簡陋,生産方式簡單,基本上是手工作坊。經過五十年的發展,全區工業企業已發展到672傢,2005年實現工業産值6.5億元,比1955年增長102倍,年均增長9.6%。尤其是“十一五”以來,一批投資規模超千萬的工業項目建成投産,推動了工業經濟的快速發展。 
  商貿中心地位得到鞏固。建區初期全區衹有5處小的集貿市場,全部是露天經營,破舊不堪,從業人員不足三千人。經過五十年的發展,全區商貿業已形成了以永豐商業區、一洞橋商貿區、東明文化休閑一條街、站前商貿區、南地餐飲商業街為骨架的商業中心。其中,永豐商業區占地面積14萬平方米,匯集了世界各地上百傢知名品牌在此經營,年交易額達6億元。一洞橋商貿區是全市是大的副食品批發市場,占地面積25萬平方米,年交易額在8.2億元。現在,全區共有集貿市場34處,從業人員4萬多人。
  對外開放邁出新步伐。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後,平山的改革開放進入新的發展階段,特別是近幾年來,區委、區政府把對外開放招商引資作為全區的一號工程,工作力度不斷加大。 2001年全區實現招商引資9807元,是去年同期的5倍;2002年引資額實現1.31億元,同比增長34.1%;2003年全區實現招商引資3.53億元,同比增長68.7%;2004年引資額實現4.5億元,同比增長27.3%。從2000年至今,纍计引進域內外資金12億元,實施項目210個;其中,引進外資企業19傢,實際到位資金680萬美元。引進企業經營範圍涵蓋了鋼鐵加工、機械製造、化工醫藥、餐飲服務等多個領域,合作夥伴涉及8個國傢和地區。2004年實現出口商品供貨總值465萬元,實現利用外資260萬美元,出口創匯162.8萬美元。
  城市基礎設施日益完善。固定資産投入的大小,决定着經濟發展速度。據統計,五十年來,纍计完成固定資産投資67億元,其中基礎設施建設投入56億元,固定資産投資總量的增大,為社會的發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奠定了堅實的物質基礎。區內相繼開通數字程控電話、數字移動電話;投資3300萬元修建了細河堤路,解决了全區工業發展用地不足和防洪抗災問題;實現了村村通油路、通電話、通有綫;省道305綫和瀋丹高速公路穿境而過;北臺的小城鎮建設有了質的飛躍,投資環境得到極大的改善,市區公交車、出租車密集如織,經濟建設駛入了發展的快車道。
  人民生活水平顯著提高。解放五十年來,該區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綜合實力明顯增強,經濟總量不斷擴大,城市面貌日新月異,人民群衆安居樂業,正朝着文明、和皆、富強平山的宏偉目標大步邁進。社會事業全面進步,人民生活水平顯著提高。五十年來,科技成果在該區得到廣泛應用,科技對經濟的貢獻越來越大。教育事業蓬勃發展,“兩基”、“普九”全面達標,教育佈局、資源配置日趨合理,教育質量不斷提高。文化體育事業長足發展,先後成功舉辦了五屆全民運動會。廣播電視事業發展迅速,有綫電視網絡覆蓋全區。醫療衛生事業顯著提高,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處理機製初步建立。計劃生育基本國策全面落實,人口與計劃生育工作保持全市領先。環境保護、勞動就業、生活保障、民政救濟、文史檔案等方面都取得了明顯進步。2005年農民人均純收入為4550元,比1955年增長128倍,年均增長10.2%;城鎮人均居民可支配收入6930元,比1955年增長22倍,年均增長6.3%。
交通運輸
  本溪市公共汽車公司、市電車公司和市長途汽車客運站設置在平山區境內,瀋丹、遼溪、溪田鐵路和公路以該區為中心呈放射狀通往省內、市內各地,客貨運輸十分方便。遼溪鐵路通過該區。遼溪鐵路,原稱遼公聯絡綫。建於1938-1942年。綫路自瀋大綫上的遼陽站嚮東引出,經寒嶺,達瀋丹綫上的本溪站。是溝通瀋大、瀋丹兩大幹綫的聯絡綫。沿綫工業發達,物産豐富,有弓長嶺、八大溝、大河沿鐵礦,有雙廟子石灰石礦和寒嶺稀土礦。遼溪鐵路也是連接鞍鋼和本鋼的交通綫。
  平山區北臺站在遼寧省本溪市平山區北臺鎮解放路西側。建於1942年。離遼陽站55公裏,離本溪站14公裏。客運:辦理旅客乘降;行李、包裹托運。貨運:辦理整車貨物發到。
風景名勝
  平頂山
  平頂山位於本溪市區南,海拔六百五十七公尺,山勢巍峨,為本溪市區擎天之石。頂部平坦,面積有二百五十餘畝,故名“平頂山”。山頂四周有絶壁圍繞,似刀削斧劈,崢嶸俊秀。置身北端崖上,偌大山城,一覽無餘,實為觀賞山城絶佳之地。山南有公路直通山頂。新建的索道可為您代步,不必受登山之苦。山頂碑石林立,有古廟、長廊、電視轉播臺、戰爭遺跡等。將逐步把山頂建成為高山植物園。平頂山是本溪市的衛士,自古以來就是兵傢必爭之地。
  望溪公園
  望溪公園是建在市中心的一座大型綜合性公園,位於平山區,在市政府東側。它形如馬鞍,海拔二百四十公尺,占地面積四十二公頃。登山環視,山城景色盡收眼底,太子河穿城而過,故名“望溪公園”。園內各種樹木郁郁葱葱、亭臺樓閣高低錯落、珍禽異獸悠閑漫步,奇花異草奼紫嫣紅。公園最高點,屹立着人民英雄紀念碑。鏤刻着董必武、朱德、謝覺哉等老一輩無産階級革命傢的親筆題詞,碑座四周鑲嵌着大理石浮雕,由公園正門登四百三十多級臺階可直達紀念碑。
近義詞
平山縣, 平山
相關詞
平頂山本溪
包含詞
本溪市平山區華詳服裝廠本溪市平山區翺翔飯店本溪市平山區中醫院
本溪市平山區人民醫院本溪市平山區廣裕飯店本溪市平山區如意飯店
本溪市平山區遊園大酒店本溪市平山區衛生防疫站本溪市平山區企業公司三角地飯店
分類詳情
張開千金街道張開站前街道張開橋頭鎮張開崔東街道張開工人街道
張開平山街道張開北臺街道張開東明街道張開南地街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