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轄區 : 中國 >山西 >朔州 > 朔城區
顯示地圖
目錄
行政區劃 Shuocheng Qu District
  朔城區總面積1793平方千米,總人口39萬人(2004年)。
  郵編:038500。代碼:140602。區號:0349。拼音:Shuocheng Qu。
  
  行政區劃
  朔城區轄4個街道、2個鎮、9個鄉:北城街道、南城街道、神頭街道、北旺莊街道、神頭鎮、利民鎮、下團堡鄉、小平易鄉、滋潤鄉、福善莊鄉、南榆林鄉、賈莊鄉、沙塄河鄉、窯子頭鄉、張蔡莊鄉。
  合計總面積1788.5平方千米,總人口388689人,其中非農業人口111322人,共計301個村委會。(資料出處,括號裏為自然村)
  
  歷史沿革
  西漢置馬邑縣,南北朝時期,北魏太武帝延和二年於寶襄古城(今內蒙古和林格爾縣)設懷朔縣,到北魏孝明帝,孝昌中改為朔州,朔州之名,即始於此。北齊朔州遷治馬邑,另置招遠縣,隋改招遠為鄯陽縣,為馬邑郡治,唐為朔州治,宋為朔寧府治,遼統和年間升朔州為順義郡,元復為朔州治,屬河東山西道大同路。清仍稱朔州,初屬大同府,雍正三年改屬雁平朔平府(治所在今右玉縣),嘉慶元年撤消馬邑縣為鄉,並入朔州。
  民國元年改朔州為朔縣。民國十六年廢道,設縣直屬山西省政府。抗戰時期,朔縣東部地區和山陰縣部分地區組成山陰縣,屬晉綏邊區。
  1946年朔縣解放,歸察哈爾省。1958年朔縣和平魯合併統稱朔縣,屬晉北專區(1970年改為雁北地區)。1961年恢復平魯(駐井坪鎮)。
  1988年設地級朔州市,朔縣改稱朔城區,歸朔州市管轄。
  
  ?年,朔城區轄2鎮16鄉,面積1780平方千米,人口30.2萬。
  2000年,朔城區轄3街道2鎮15鄉:南城街道、北城街道、神頭街道、神頭鎮、利民鎮、大夫莊鄉、小平易鄉、汴子疃鄉、福善莊鄉、南榆林鄉、神武鄉、賈莊鄉、滋潤鄉、沙塄河鄉、窯子頭鄉、梵王寺鄉、寇莊鄉、暖崖鄉、城關鄉、下團堡鄉。總人口388638人,各鄉鎮人口: 北城街道 60676 南城街道 21094 神電街道 19343 神頭鎮 30403 利民鎮 6812 城關鄉 64273 下團堡鄉 28274 小平易鄉 30092 大夫莊鄉 10914 寇莊鄉 7373 窯子頭鄉 8795 梵王寺鄉 4751 沙塄河鄉 11811 賈莊鄉 18223 滋潤鄉 13474 福善莊鄉 12123 汴子瞳鄉 7822 神武鄉 7491 南榆林鄉 5476 暖崖鄉 2951 平朔虛擬街道 16467 (根據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單位:人)
  
  2001年,朔城區鄉鎮區劃調整(本站缺相關資料)。
  
  (括號裏為自然村,缺居委會名錄)
  北旺莊街道 辦事處駐鄯陽街231號,轄24個村委會:北旺莊、照什八莊、李傢河、北邢傢河、張傢河、油房頭、西什莊、雒兒莊、南泉、新安莊、廈閣、野狐澗、南磨、泥河、曹沙會、七裏河、賀傢河、崔傢窯、東富院、南邢傢河、二十裏鋪、牛傢店、鬍傢窯、十裏鋪。
  南城街道 辦事處駐鄯陽街188號,轄4個村委會:東關、西街、南街、南關。
  北城街道 辦事處駐鄯陽街231號,轄2個村委會:北關、小村。
  神頭街道 辦事處駐神頭一電廠,轄3個村委會:大窪、王圐 、司馬泊。
  神頭鎮 鎮政府駐東神頭村,轄30個村委會,1個自然村:馬邑、小泊、吳佑莊、東神頭、吉莊、苗山(伏莊)、神西、毛道、西神頭、新磨、北邵莊、野場、煙墩、東邵莊、西影寺、下西關、長村、八裏鋪、郭傢窯、大夫莊、紅壕頭、馬跳莊、水磨頭、新文、肖西河底、陳西河底、東榆林、沙瞳、地上、峪溝。
  利民鎮 鎮政府駐利民村,轄37個村委會,4個自然村:利民、東堡、東莊、海子堰、南莊、石咀頭、東窪,山王莊、梁井溝、張傢窯、西郭傢窯、蘭傢窯、蔣傢峪、勒馬溝、嶺東、菜溝、口裏、口外、西辛莊、安子坪、魚渠嶺、井兒上(趕馬道)、賀莊、暖崖(小礁白溝)、西駝梁、東駝梁、楊傢拖臺(蘆傢嶺)、大礁白溝、小北岔、黃土坡、蓬卜峪、鴉兒溝、赤𠔌溝、梁傢窯、范家嶺(井溝)、前豐予、後豐予。
  下團堡鄉 鄉政府駐下團堡村,轄30個村委會,2個自然村:下窯、劉傢口、店坪、沙澗、全武營、小堡、長頭、鋪上、秋寺院、上莊頭、下莊頭、峙峪、上磨石溝、白傢窯、下磨石溝、大白坡、倉房坪、李傢窯(倉房)、小白坡(雙圪塔)、大禹坪、筷子坪、武傢莊、石莊窩、四聖店、鬆子咀、馬營堡、上團堡、下團堡、田傢窯、霍莊。
  小平易鄉 鄉政府駐小平易村,轄19個村委會:祝傢莊、安莊、耿莊、穆寨、小平易、大平易、張傢口、元子河、上泉觀、上馬石、陡溝、劉傢窯、林傢口、新楊澗、魏傢窯、擔水溝、東趙傢口、西趙傢口、梁坡。
  滋潤鄉 鄉政府駐滋潤村,轄30個村委會,1個自然村:滋潤、王東莊、大梁、十裏後、姚莊、河淋禽、舊營、小霍傢營、官地上、喬莊、裏沿疃、石都莊、三傢店、永安莊、南西河底、羅疃(羅疃鋪)、東王圐。
  、裏磨疃、新進疃、北喬傢梁、清河寺、劉傢灣、汴子疃、陳莊、夏關城、裏仁村、卜辛莊、五花營、大營、高莊。
  福善莊鄉 鄉政府駐福善莊村,轄20個村委會,1個自然村:福善莊、野狐梁、小岱堡、大岱堡、長潤、下水、白莊、安子、黃水河、西郡、裏林莊、東小寨、寺科、辛村(南壩)、計莊、小壩、東孫傢嘴、南辛莊、北辛莊、白圐。
  南榆林鄉 鄉政府駐東村,轄26個村委會,2個自然村:東村、西村、辛寨、寺臺、牛圈梁、王化莊(第二)、正峪、南辛寨、南白莊、陳傢窯、下寨、沙窪、南磨石、下疃、三泉、東梁窪、大蓮花、何莊、泉子溝、神武、青鐘、蘆子壩、徐村、梁地、保全莊、野豬窪(周傢窯)。
  賈莊鄉 鄉政府駐賈莊村,轄13個村委會,2個自然村:喬傢梁、南曹、北曹(王莊)、朱莊、高升莊、薛傢店、薛傢莊(銀行)、老君廟、化莊、辛莊、西小寨、賈莊、太平窯。
  沙塄河鄉 鄉政府駐上沙塄河村,轄21個村委會,4個自然村:上石碣峪(涼水泉)、下石碣峪、王萬莊(黃傢窯)、扒齒溝、郝傢溝、張傢沮、野河村、河匯、上沙塄河、下沙塄河、三甲村、一半村、東關井、西關井、大塗臯、小塗臯、官地、南坪、石城莊(鄯窯)、前圪塔、後圪塔(南張傢窯)。
  窯子頭鄉 鄉政府駐窯子頭村,轄22個村委會,1個自然村。
  張蔡莊鄉 轄20個村委會,6個自然村:寇莊、張傢堡、九圪塔、狼兒村(東狼兒村、南白傢窯)、黃兒莊、前村、後村、張蔡莊、西新村、高傢莊、魏傢莊、峙莊、山青梁(羊圈圪臺、斑窯坪)、露明村、馮莊、膏腴村、南窪(雙化嶺)、大蟲窩、南西溝、牛傢嶺(靳傢窪)。
基本概況
  朔城區歷史悠久,28000年前的舊石器時代晚期“峙峪人”就在此棲居生息。夏、商為樓煩地,春秋、戰國時為狄人所居。秦代建馬邑縣,北齊置招遠縣,北周為朔州總管府,隋改為鄯陽縣。明清稱朔州。民國元年改稱朔縣,1989年1月朔州成立),同年3月朔縣更名為朔州市朔城區
  朔城區轄4個街道、2個鎮、9個鄉:北城街道、南城街道、神頭街道、北旺莊街道、神頭鎮、利民鎮、下團堡鄉、小平易鄉、滋潤鄉、福善莊鄉、南榆林鄉、賈莊鄉、沙塄河鄉、窯子頭鄉、張蔡莊鄉。
  朔州市朔城區位於山西北部雁門關外,地理坐標為東經112º-112º44'25"。北緯39º7'16"-39º28'27"。境域北起黑駝山與平魯區交界,南至紫金山與寧武、代縣、原平縣相鄰,東到東榆林與山陰縣接壤,西至蘭傢窯與神池縣毗鄰。東西長67公裏,南北寬36公裏,距首都北京502公裏。總面積1793平方公裏,是朔州市府所在地。南到省會太原市226公裏,北到北為重鎮大同市129公裏。
  境內交通便利,北同蒲鐵路、神朔鐵路、朔黃鐵路、同太公路、大運公路縱橫境內,平朔生活區小型飛機場,通航北京。以市區為中心,公路輻射全區所肩鄉鎮和農村,鄉鄉通了油路,一半的農村通了油路。
  境內地勢由西嚮東傾斜,北、西、南三面環山,中部為盆地。山區、丘陵、平原分別占總面積的24%、10.7%、65.3%。屬典型的溫帶大陸性氣候。年均氣溫6.4ºC,年均降水量423.2毫米,全年日照時數2862.6小時,平均無霜期120大。
  全區轄2個鎮,9個鄉,4個街道辦事處,301個行政村,348個自然村,26個居民委員會。2002年6月底全區總人口為38.8萬人,其中農業人口24.7萬人。分區土地總面積269萬畝,可利用土地197萬畝。其中耕地100萬畝,按現有人口計,人均占有耕地近2.6畝。
  境內礦産資源豐富,主要有煤、鐵、鋁礬土、石灰石、大理石、粘土等。其中煤炭儲量195億噸,鋁礬土儲量7000萬噸,石灰石儲量1600億噸,粘土儲量1500萬噸。境內水利資源相對比較豐富、地表水資源總量為3.9億立方米,地下水動態儲最2.02億立方米,年可開採量l.27億立方米。特別是境內最大的涌水點——神頭泉組,涌水量6.4—8.5立方/秒,年涌水量2億多立方米,水質優良,水溫14ºC-14.5ºC。
  朔城區主要糧食作物有小麥、莜麥、高粱、𠔌子、黍、玉米、緑豆、山藥等;主要經濟作物有鬍麻、葵花、甜菜、小茴香和各種蔬菜。境內已發現的陸棲動物達200多種,占全省總數的50%。大型動物有約、豺、狼等,珍稀動物有虹鱒魚等。朔城區現有種子植物900多種,植被類型主要有森林、山地、草甸、草灌草原、草原和????生草甸。樹種以油鬆、雲杉、白樺、楊、柳為主,經濟林有蘋果、梨、桃、杏等,野生牧草種類較多,近100種。藥用植物分佈較廣,主要有黃芪、黨參、柴鬍、甘草、麻黃、遠志等。
  全區共有115傢工商企業,主要工業産品有原煤、水泥、化肥、電力、箱板紙、瓷、亞麻紗、碳素、精澱粉、酒等。工業總産值達31838.6萬元。農業産業化格局已經形成。建成了玉米、土豆、小雜糧、油料、瓜菜等五大種植基地和牛、羊、豬等三大養殖基地,發展了亞麻、土豆、玉米、小雜糧、畜産品加工業建設了大運蔬菜批發市場,基本形成了種、養、加一條竜,貿、工農一體化的農業産業化格局。在生態農業建設方面,退耕還林還草7萬畝,其中退耕還草3.5萬畝,荒山造林3.5萬畝;京津風沙源治理5萬畝,生態環境治理已取得明顯成效。
歷史概況
  28000年前的舊石器時代晚期“峙峪人”就在此棲居生息。朔城區夏商為樓煩地。春秋戰國時期,為狄人所居。趙武靈王二十年(公元前306),攘地西北,置雲中、雁門、代郡,朔縣地屬趙國的雁門郡。秦始皇三十二年(公元前215),秦始皇派蒙恬率軍北擊匈奴,築土城養馬,故名馬邑。後置馬邑縣,屬雁門郡。西漢襲秦製,稱馬邑縣。新朝王莽改馬邑縣為章昭縣。東漢初稱馬邑縣,屬並州雁門郡。東漢末年廢縣。三國、西晉均稱馬邑縣,俱屬並州雁門郡。永嘉六年(312),馬邑地屬代國。東晉十六國時期,太元元年(376)代國亡,馬邑先屬前秦,不久歸後燕。北魏初,馬邑為京畿內地。太和十七年(493)隸屬恆州。北齊天保八年(557),朔州治所移馬邑故城。同年置招遠縣,隸朔州廣安郡。北周仍稱招遠縣,為廣安郡治。北周武帝建德元年(572),升置朔州總管府。隋大業初,廢朔州總管府,罷朔州,置代郡,後改為馬邑郡,轄鄯陽(今朔城區)、雲內(今大同市口泉附近)、神武(今朔城區神武村)、開陽(今神池縣境)四縣。唐代稱鄯陽縣,為朔州治,屬河東道。武德四年(621)改馬邑郡為朔州,轄鄯陽、常寧兩縣。開元五年(717),於鄯陽縣城東三十裏的大同軍城(貞觀年間置)另置馬邑縣(故治即今朔城區神頭鎮馬邑村),隸屬於朔州。天寶元年(742),復改朔州為馬邑郡。乾元元年(758)又改馬邑郡置朔州。五代後唐稱鄯陽縣,為朔州治。同光元年(923),設在金河縣的振武軍被契丹軍占領,徙治朔州。五代後晉天福元年(936),把包括朔州、寰州在內的十六個州割讓給契丹。遼代稱鄯陽縣,為朔州治,屬西京道。遼聖宗統和年間(983——1012),升朔州為順義軍,領鄯陽、馬邑、廣武三縣。宋宣和五年(1123)金曾將朔州歸宋,改為朔寧府,金天會三年(1125)又為金國占領,仍稱鄯陽縣。元代稱鄯陽縣,為朔州治,屬河東山西道宣慰使司大同路。明代稱朔州。洪武二年(1369)廢鄯陽縣並入朔州,朔州領馬邑一縣,屬山西布政司大同府。清代稱朔州,初屬山西省大同府,順治十六年(1659),裁朔州衛並入朔州。雍正三年(1725)置朔平府(治右玉),轄右玉縣、左雲縣、平魯縣、寧遠廳、朔州和馬邑縣。嘉慶元年(1796)馬邑撤縣為鄉並入朔州。民國元年(1912)改朔州為朔縣,屬山西省行政公署,民國三年(1914)設雁門道,朔縣隸屬雁門道。民國六年(1917)廢道,朔縣直屬山西省政府。1937年屬山西省第二行政督察專員署。1940年朔縣抗日民主政府成立,屬晉西北行政公署第十一專員公署,同年9月改屬晉西北行政公署第二專署。次年朔縣屬第五專署。1942年朔縣屬晉綏分區第五專署,由綏察行署代管。1946年朔縣解放,屬晉綏邊區行政公署第五專員公署。1949年朔縣屬察哈爾省雁北專員公署。1952年朔縣屬山西省雁北專員公署。1958年朔縣改屬晉北專區。1961年屬山西省雁北地區。1989年朔州建市,朔縣改稱朔城區至今。
交通運輸
  朔城區交通便利,以高速公路為骨架、國道省道相連接、縣鄉公路相貫通、村通公路成網絡的暢通、便捷、高效的交通運輸大環境已初步形成。
  至2004年底,全區公路通車里程已達1753.942公裏,其中省道4條124.767公裏,縣公路8條166公裏,鄉公路101條578.47公裏,專用公路1條9.7公裏,村公路209條875.005公裏;按等級劃分:高速公路29公裏,一級路28.2公裏,二級路105.92公裏,三級路601.362公裏,四級路989.16公裏,等外路0.3公裏;按路面劃分:高級路面191.49公裏,次高級路面329.276公裏,中級路面21.42公裏,低級路面957.356公裏,無路面254.4公裏,等級公路所占比重達99.9%,有路面里程為總里程的84.5%。
  通鄉油路情況。“十五”期間,全區農村公路建設國債項目共纍计完成投資6000萬元,共完成朔州--利民鎮、朔州--沙塄河鄉、朔州--張蔡莊鄉通鄉油路工程69公裏,新增苗山、小壩等農村公路通達工程30公裏,新建紅旗牧場、曹沙會中橋各1座、涵洞47道,全區縣鄉公路技術等級有了明顯提高。
  村村通油路情況。五年間,該區村村通共纍计新增和續建村通油(水泥)路186個村681公裏,至今年年底,全區基本實現了村村通油(水泥)路。公路建設的快速發展,對拉動經濟增長,特別是拉動建材業和運輸業的發展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2004年全區公路運輸共完成貨運量1346萬噸、貨物周轉量6188萬噸公裏、客運量392萬人次、旅客周轉量1876萬人公裏,比上年同期分別增長11.3%、14.6%、12.4%、9.8%,從事公路運輸業人員增長近800人,為財政收入增加近1800萬元
地形地貌
  境內西、南、北三面環山,中部和東部是平川,整個地勢由西嚮東傾斜。西部山地主要山峰有魚渠嶺、雙華嶺、大梁山等,海拔在1750到2000米之間。南部山區主要山峰紫金山,海拔2127米,山高峰巍,懸崖絶壁,坡度在35到40度間,山上多鬆、樺等。北部山地主要山峰有黑駝山,海拔2147米,為城區最高點。中東部為平川區,面積約占城區總面積的70%,恢河橫跨其間,為主要農産區。境內主要河流有恢河、黃水河、七裏河、源子河等,均為桑幹河支流。
自然資源
  土地資源:全區國土總面積1793平方公裏,其中耕地100.9萬畝,基本農田82萬畝,土質疏鬆肥沃,宜於農業生産。
  氣候資源:屬典型的北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年均氣溫6.4℃,年均降水量423.2毫米,全年日照時數2862.6小時,平均無霜期120天。
  水利資源:境內水資源比較豐富,地表水年來水量3.38億立方米,地下水動態儲量2.02億立方米,占全市水資源總量的25.6%,人均水資源總量532立方米,比全省平均的419立方米高27.7%,年可開採量1.27億立方米,特別是境內最大的涌水點——神頭泉組,涌水量6.4—8.5立方米/秒,年涌水量2億多立方米,水質優良,水溫14℃—14.5℃。全區現有太平窯、趙傢口兩大水庫,下沙塄河、青鐘、蘆子壩、下疃、河匯等小塘小壩40多處,嚮應大渠、劉傢口大渠、臘壑口引水大壩、永豐渠、大東渠、火燒梁渠、躍進渠、水泉梁渠八大壩渠,引水渠道總長2300多公裏,基本形成了縱橫交錯的渠係網絡。同時新打和配套的機井1500多眼,微型井500多眼,全區近40萬畝耕地變成水澆地,並實現了井、渠、田、林、路、機電六配套。
  礦産資源:境內礦産資源豐富,主要有煤、鐵、鋁礬土、石灰石、粘土、雲母、石英和黑砂石等。其中煤炭儲量195億噸,占山西全省煤炭儲量的十分之一,鋁礬土儲量7000萬噸,石灰石儲量1600億噸,粘土儲量1500萬噸。
  生物資源:糧食作物主要有小麥、莜麥、高粱、𠔌子、黍、玉米、緑豆、山藥等;主要經濟作物有鬍麻、葵花、甜菜、小茴香和各種蔬菜。藥用植物分佈較廣,主要有黃芪、黨參、柴鬍、甘草、麻黃、遠志等。
旅遊資源
  旅遊資源
  朔城區旅遊資源較為豐富,境內有國傢級重點保護文物崇福寺、省級重點保護文物峙峪遺址、大型漢墓群。比較出名的風景名勝有“塞上西湖”之稱的神頭海和紫金山自然保護區等
舊城改造
  從2001年開始,全區展開了崇福寺旅遊商業區、金竜小區商業街、馬邑文化廣場、開發南路改造、鄯陽大街改造五大工程,總投資達到3億多元,總占地15萬平方米,總建設面積20萬平方米,涉及拆遷戶780多戶4000多人。目前崇福寺文脈工程和金竜商業小區建設工程已基本完成,鄯陽大街綜合至百貨大樓段、古城墻修復、府前廣場已全部完工,開發路、站前路拆遷也已完成,建設正在緊鑼密鼓進行。
經濟概況
  農業
  農業是朔城區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是農村經濟的重頭戲,是農村居民的主要經濟來源。近年來我區農業生産已經步入了農業綜合開發和農業産業化經營階段。在發展生産上,立足於本區優勢,面嚮市場,對農業結構進行了必要的調整,在不放鬆穩定糧食生産的同時,擴大了經濟作物的比重,增加了肉、蛋、奶、蔬菜。城郊經濟成份,圍繞發展商品農業,增加了農副産品加工業的比重,農業生産已逐步由産品經濟嚮商品經濟、由粗放經營嚮集約經營過渡,一個市場牽竜頭,竜頭帶基地,基地連農戶的産業格局初步形成。
  種植業。從全市乃至全省來看,城區農業基礎是比較好的,面積1793平方公裏,平川區占70%,耕地面積100.9萬畝,農民人均耕地4畝,其中基本農田面積82萬畝,平川水澆地面積就達40多萬畝,農民人均水澆地1.7畝,糧食産量基本穩定3億斤左右,最高達到4億斤,農民人均糧食占有量1250斤。全區蔬菜總面積基本穩定在15萬畝左右,其中智能溫室大棚6個,日光節能溫室大棚1000多個,蔬菜總産6億多斤,人均蔬菜占有量1600多斤。
  畜牧業。2004年全區大牲畜飼養量達到11.84萬頭,其中牛7萬頭,奶牛2.03萬頭,同比增長41.2%;羊55.3萬衹,豬18.13萬頭,雞189萬衹,其中肉雞108萬衹;肉、蛋、奶産量分別為26070噸、8100噸、58500噸。2004年農村經濟總收入23.5億元,農民人均純收入3080元。近年來我們抓住國傢三大生態項目在我區實施的機遇,建起了金沙園、紅旗園、世紀園三大養殖園區和峙莊、利民、紅壕頭等十個肉羊養殖小區。
  林業。全區現有林業用地62萬畝,占國土總面積的23.5%,其中有林地26萬畝,疏林地5萬畝,天然草地10.2萬畝,加上近年來京津風沙源治理的26萬畝,退耕還林的14萬畝,首都水資源治理的12萬畝,全區生態治理總面積將近100萬畝,已經占到國土總面積的37%。
  加工業。全區已形成了以馬鈴薯加工、玉米加工、肉業加工、乳製品加工、蔬菜加工和飼草加工為主的六條竜型經濟。①以嘉利科技股份公司為竜頭,全區15萬畝馬鈴薯種植為基地的馬鈴薯産業一條竜。引進中國農機研究院成立的嘉利科技有限公司,憑藉其強大的技術開發能力,在馬鈴薯的綜合加工利用等領域不斷打造自己的優勢産品,“薯樂”牌澱粉在天津、北京、廣東等地供不應求,市場潛力很大。同時,在嘉利公司的帶動下,全區形成了以利民鎮、窯子頭鄉、張蔡莊鄉、南榆林鄉等邊坡山區為主的四大馬鈴薯種植基地,面積近10萬畝,産量可達2億多斤;②以渝源公司、六旺公司、雁峰公司為竜頭,全區40萬畝玉米種植為基地的玉米産業一條竜。渝源公司以玉米為主要原料生産澱粉、高麥芽糖漿等産品,年可處理玉米1億斤,再加上六旺飼料公司和雁峰飼料加工廠,消化玉米將占到全區玉米産量的一半。在這一竜頭企業的帶動下,穩定了玉米種植基地,延伸了玉米産業鏈,提高了玉米附加值,形成了玉米生産一條竜;③以三佳公司、雁峰公司為竜頭,興隆養殖公司、弘源公司和千傢萬戶養殖為基地的肉業産業一條竜。三佳肉業有限公司年可處理1萬頭牛和20 萬衹羊,主要産品有冷凍肥牛,冷卻、冷凍肥羊肉和以牛、羊為主要原料的熟肉製品。興隆養殖公司和弘源公司是我區較大的兩個繁育基地,在這三傢企業的帶動下,全區畜牧業養殖、加工轉化勢頭越來越強勁,到2003年底全區的肉羊、肉牛大戶已發展到1351戶,肉牛、奶牛發展到近9萬頭,初步形成了基地、畜養、加工一條竜完整的産業鏈;④以玉容乳業公司為竜頭,金沙畜牧園和世紀畜牧園為基地的乳業産業一條竜。玉溶公司占地209畝, 總投資1.1億元,建成後日處理液態奶300噸。金沙、世紀畜牧園分別占地1300畝、1100畝,是兩大奶牛養殖基地;⑤以大運路蔬菜批發市場、新世紀批發市場為竜頭,全區15萬畝蔬菜種植為基地的蔬菜産業一條竜。大運路批發市場總投資1250萬元,年交易量20萬噸,年交易額3億多元,基本上輻射到全國各大城市。新世紀批發市場年交易量5萬噸,年交易額3000萬元,其産品遠銷河北、北京、天津、內蒙、廣州等地。這兩大市場的建立,有效地帶動了全區的蔬菜種植。⑥以旺發加工廠為竜頭,全區10萬畝紫花苜蓿為基地的草業産業一條竜。飼草加工業成為發展生態畜牧業,增加農民收入的關鍵環節。為此,該區通過招商引資建起了旺發和潤澤起兩個草加工企業。這兩個企業全部完工後,將使20多萬噸飼草得以消化,直接可增加農民收入近2000萬元,人均靠飼草增收100元
  工業
  二○○四年,全區實現國內生産總值24.4億元,同比增長15.9%,財政收入完成3.32億元,同比增長34.5%,工業總産值完成14億元,同比增長了55.6%,工業企業實現利稅2.3億元,同比增長了101%,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總資産28.3億元,同比增長了53.5%,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8.2億元,同比增長了23.8%。
  地面工業:地面工業原下屬14傢企業,骨幹企業主要有亞麻廠、炭素廠、啤酒廠、獅頭水泥廠等,主要産品有亞麻紗、石墨電極、水泥、啤酒等。
  煤炭:朔城區煤炭資源總賦存面積620平方公裏,纍计探明總地質儲量195億噸。煤炭是我區的支柱産業。二○○四年煤炭企業實現工業總産值和實現利稅分別占全區工業總産值和工業稅收的28.1%和30.9%。
  全區現有各類煤礦29座,其中,按隸屬關係分區營8座,鄉鎮13座,村辦8座,按生産能力分45萬噸以上礦井1座,21萬噸以上礦井6座,15萬噸以上礦井12座,9萬噸以上礦井5座,6萬噸以上礦井5座,隨着煤炭市場的逐步回升,該區煤炭主導産業的地位又進一步顯化,産量由2000年的166.42萬噸,2001年的209.18萬噸,到2004年達到366.7萬噸,同比增長12.6%,煤炭生産企業實現利稅7135萬元,同比增長131%。
  全區共有朔西煤站、劉傢口集運站、前寨煤站和劉傢口洗煤廠四傢煤運企業。駐朔煤站有馬邑煤站、礦業大新、平魯大新、鴻運煤站和元子河煤站。
  電力
  2004年完成發電量9.2億度,同比增長了8%,而且開始嚮下遊産品延伸,使電石和石墨電極産量均有可喜的增長勢頭。其中電石2004年産量完成5.9萬噸,同比增長10.5%,石墨電極産量完成1萬噸,同比增長82.5%。
  建材
  我區建材工業産要是水泥、磚瓦、石料等。其中水泥産量2004年完成27萬噸,較上年增長了6%,由於近年來國傢大規模的基礎設施建設及我市城市建設的迅猛發展,我區的建材工業在工業經濟中的地位也愈來愈突出。
  食品
  全區食品行業主要有三禾釀酒公司、嘉利澱粉公司、三佳肉業等企業,其中啤酒産量2004年完成5129噸,白酒完成300噸
  第三産業
  全區有各類商業網點6000多處,其中規模較大的民營商業企業有綜合商廈、金城百大、永佳商廈、美聯商廈等,餐飲業較大的企業有三源大酒店、北方美食城等。各類各級市場30多個,其中大運路蔬菜批發市場已成為晉北重要的蔬菜批發基地 ,在2005年全區第三産業纍计完成16億元.比04年同期增長11.4%.
  財政收入
  財政收入在2002年徹底扭轉了1996年以來連續6年在1.6億元左右徘徊不前的被動局面,首次突破2億元大關,2003年近2.5億元,2004年突破3億元,達到3.32億元,同比增長34.5%,其中一般預算收入1.17億元,同比增長22.4%。到2005年底財政總收入達到4.8億,同比增長46.29%其中一般預算收入為1.63億,同比增長39.98%.
教育事業
  城區第一中學簡介
  朔城區一中始建於1956年,占地197畝,1980年被省教育廳確定為山西省首批重點中學之一。現有教學班52個,學生3600餘人。有教職工260人,其中一綫教師學歷合格率達90%以上,具有高級教師50人,省學科帶頭人、教學能手、骨幹教師30多人。現有教學樓、學生宿舍樓各兩棟,實驗樓一棟,有四百米田徑場地一個,禮堂一個,學生食堂三個,總建築面積近兩萬平米。教學、生活服務設施完備,辦學條件居朔州市上遊。恢復高考制度以來,為國傢輸送合格大學生3400餘名。學校先後榮獲“全國電化教學先進單位”、“山西省體育傳統項目先進單位”、“全國中學生實踐教育活動先進單位"、“山西省特色中學”、“山西省緑化先進單位”、“山西省德育示範校”、“山西省文明學校”等榮譽稱號。2002年高考達本科綫318人,其中600分以上者34人,並且奪得全市文理科狀元。在新形勢下,學校堅持“以育人為本、全面發展”的辦學指導思想,在全面推行素質教育的基礎上,把工作重點放在“深化改革,優化結構,提高辦學質量和辦學效率”上來。學校工作堅持高標準、規範化,不斷探索新途徑,新方法,為把學校辦成省級示範性高中校而努力。
  朔城區第二中學
  學校概況
  朔城區二中創建於1978年,是朔城區一所四八軌製的完全重點中學。學校位於朔城區原舊城西關,占地55000平方米,校捨建築面積10540平方米。多年來,該校從規範、科學、嚴格的管理入手,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全面實施素質教育,堅持“德育為首,五育並舉”的辦學思想和“一切為了學生,為了一切學生,為了學生一切”的育人宗旨,形成“了嚴謹、活潑、求實、創新“的校風和”全面+特色“、”合格+特長“的全新育人格局。1995年,學校被省教委、團省委等六傢單位聯合命名為“青少年科技試點校”,1996年被朔州市委、市政府評為“文明單位”和“規範化建設先進學校”,1997年被朔州市教委命名為“特色學校”,1998年被省教委、朔州市教委評為“文明學校”,1999年,被省委、省政府評為“省級文明單位”、被省紀委評為“行風建設先進單位”。
  教學設施
  學校現有教學樓一棟,標準教室48個;實驗樓一棟,設有物理、化學、生物實驗室,且設有省中學一類美術室1個,音樂室1個,多媒體語言教室一個,微機室一個(配有586微機50臺),配有遠程教育網,綜合活動室一個;行政辦公樓一棟,設有圖書室3個,閱覽室一個,文體活動室一個;學生公寓樓一棟,床位700張。設有400米跑道的體育場,還有足球場,兩個籃球場,一個網球場,一個羽毛球場,文娛,體育器械齊全,有食堂餐廳,生活設施完善。高中教學樓正在籌建,預計明年秋季開學便可使用。
  朔城區第七中學簡介
  新建朔城區第七中學是市委、市政府、區委、區政府為民辦的好事、實事之一。該校位於開發路東、北興街南,占地79.2畝,計劃投資3100萬元,建築面積27219平方米。其中綜合教學樓一幢, 11219平方米;學生公寓樓三幢, 12000平方米;多功能學生餐廳一個, 4000平方米;標準體育場一個。學校為16軌寄宿製初中。標準教室48個,階梯教室、語音教室、微機室、圖書室、閱覽室、理化生實驗室等專用教室齊全,並配備遠程教育網絡,該校將建成朔州市規模最大、標準最高、設備最完善的寄宿製初中學校。
  朔城區第五中學
  學校概況:
  朔城區五中位於古北西街中段,府南小區南端,北鄰市實驗小學,南依朔城區教育局,是一所頗受社會青睞的十軌製初級中學。學校建於1989年,占地面積12760m2,現建築面積6289m2,現代化教學設備完善,在市區範圍內首傢采用多媒體教學。現有教職工142人,其中達本科學歷127人,高級教師13人,其中69名教師先後被授予省、市級學科帶頭人、教學能手等光榮稱號。現有在校學生2400多人。
  建設成就:
  2002年中考報名487人,考取城區一中106人;2003年由於非典影響,中考科目減少,總分360分,中考報名526人,達城區一中分數綫118人,300分以上城區共36人,五中占有20人,重點班按分數取得38人中,五中26人,前4名均出自五中.2004年中考報名546人,達城區一中分數綫127人,太原提前招生考試中,山大附中錄取市區12人,五中占4人;在全省報考實驗中學的3000多名考生中,我校田煦同學以366分的高分榮獲第一,也是城區唯一被錄取的考生,城區一中按分數錄取的重點班40人中,五中24人.同年全國中學生化學競賽中趙越同學獲全市第一,2005年,中考報名537人,達綫146人,曾穎寧同學以總分613分榮獲全區第一,600分以上全區13人,五中7人。且有數學滿分1人,物理滿分2人。全國初中英語競賽的特別奬朔州賽區四個全被五中囊括。2006年全區報名人數9306人,我校參考人數為656人,城區一中招生620人,五中達綫人數為149人。
行政區劃
  朔城區轄4個街道、2個鎮、9個鄉:北城街道、南城街道、神頭街道、北旺莊街道、神頭鎮、利民鎮、下團堡鄉、小平易鄉、滋潤鄉、福善莊鄉、南榆林鄉、賈莊鄉、沙塄河鄉、窯子頭鄉、張蔡莊鄉。
  北旺莊街道 面積104.5平方千米,總人口26810人,其中非農業人口1677人。 辦事處駐鄯陽街231號,轄24個村委會:李傢河、張傢河、油坊頭、西什莊、雒兒莊、南泉、新安莊、廈閣、野狐澗、南磨、泥河、曹沙會、七裏河、賀傢河、崔傢窯、東富院、牛傢店、鬍傢窯、十裏鋪、北旺莊、照什八莊、北邢傢河、南邢傢河、二十裏鋪。
  南城街道 面積16.6平方千米,總人口31604人,其中非農業人口21130人。 辦事處駐鄯陽街188號,轄5個居委會、4個村委會:西北居委會、西南居委會、東北居委會、東南居委會、火車站居委會、東關村、西街村、南街村、南關村。
  北城街道 面積2.4平方千米,總人口41435人,其中非農業人口1677人。 辦事處駐鄯陽街231號,轄10個居委會、2個村委會:發路居委會、建設路居委會、市府街居委會、北關居委會、站北居委會西興街居委會、古北街居委會平朔二區居委會、平朔五區居委會、包鋼粘土礦居委會、北關村、小村。
  神頭街道 面積7.6平方千米,總人口23598人,其中非農業人口19643人。 辦事處駐神頭一電廠,轄11個居委會、3個村委會:神頭一電廠第一居委會、神頭一電廠第二居委會、神頭二電廠居委會、電建二公司居委會、水泥廠居委會、啤酒廠居委會、神頭肉聯廠居委會、采石場居委會、雁建居委會、神頭職中居委會、神頭鎮居委會、大窊、王圐圙、司馬泊。
  神頭鎮 面積162平方千米,總人口36061人,其中非農業人口13340人。 鎮政府駐東神頭村,轄30個村委會,1個自然村:馬邑、小泊、吳佑莊、東神頭、吉莊、苗山(伏莊)、神西、毛道、西神頭、新磨、北邵莊、野場、煙墩、東邵莊、西影寺、下西關、長村、八裏鋪、郭傢窯、大夫莊、紅壕頭、馬跳莊、水磨頭、新文、肖西河底、陳西河底、東榆林、沙瞳、地上、峪溝。
  利民鎮 面積266.1平方千米,總人口21261人,其中非農業人口298人。 鎮政府駐利民村,轄37個村委會,4個自然村:利民堡、東堡、東莊、海子堰、南莊、石嘴頭、東窊、山王莊、梁井溝、張傢窯、西郭傢窯、蘭傢窯、蔣傢峪、勒馬溝、嶺東、蔡溝、田裏歇頭場、口外歇頭場、西辛莊、安子坪、魚渠嶺、井兒上(趕馬道)、賀莊、暖崖(小碓臼溝)、西駝梁、東駝梁、楊傢圪臺(蘆傢嶺)、大碓臼溝、小北岔、黃土坡、蓬卜峪、鴉兒溝、赤𠔌村、梁傢窯、前豐予、後豐予、范家嶺(井溝)。
  下團堡鄉 面積116.3平方千米,總人口31483人,其中非農業人口11240人。 鄉政府駐下團堡村,轄30個村委會,2個自然村:下團堡、下窯、劉傢口、店坪、沙澗、全武營、小堡、長頭、鋪上、秋寺院、上莊頭、下莊頭、峙峪、上磨石溝白傢窯、下磨石溝、大白坡、李傢窯、小白坡、(倉房、雙圪塔)、倉房坪、大禹坪、筷子坪、武傢莊、石莊窩、四聖莊、孫子嘴、馬營堡、上團堡、田傢窯、霍莊。
  小平易鄉 面積76.1平方千米,總人口30191人,其中非農業人口3442人。 鄉政府駐小平易村,轄19個村委會:小平易、林傢口、張傢口、魏傢窯、楊澗、擔水溝、祝傢莊、耿莊、陡溝、大平易、上泉觀、上馬石、劉傢窯、安莊、梁坡、木寨、元子河、西趙傢口、東趙傢口。
  滋潤鄉 面積138.2平方千米,總人口23100人,其中非農業人口584人。 鄉政府駐滋潤村,轄30個村委會,1個自然村:滋潤、王東莊、大梁、十裏後、姚莊、河淋禽、舊營、小霍傢營、官地上、喬莊、裏沿疃、石都莊、三傢店、永安莊、高莊、東王、裏磨疃、羅疃(羅疃鋪)、新進疃、清河寺、劉傢灣、北喬傢梁、汴子疃、陳莊、夏關城、裏仁村、卜辛莊、五花營、大霍傢營、南西河底。
  福善莊鄉 面積86.6平方千米,總人口22823人,其中非農業人口409人。 鄉政府駐福善莊村,轄20個村委會,1個自然村:福善莊、野狐梁、小岱堡、大岱堡、長潤、下水、白莊、安子、黃水河、辛村(南壩)、東小寨、裏林莊、西郡、寺科、小壩、計莊、東孫傢嘴、南辛莊、北辛莊、白圐圙。
  南榆林鄉 面積195.5平方千米,總人口20966人,其中非農業人口448人。 鄉政府駐東村,轄26個村委會,2個自然村:南榆林東村、下疃、三泉、東梁窪、大蓮花、南榆林西村、何莊、泉子溝、神武、青鐘、樓子壩、徐村、梁地、保全莊、野豬窪、(周傢窯)、辛寨、寺臺、牛圈梁王化莊、(第二)、正峪、南辛寨、南白莊、陳傢窯、下寨、沙窪、南磨石。
  賈莊鄉 面積92.9平方千米,總人口22382人,其中非農業人口472人。 鄉政府駐賈莊村,轄13個村委會,2個自然村:賈莊、南曹、北曹(王莊)、朱莊、高升莊、薛傢店、薛傢莊(銀行)、老君廟、化莊、辛莊、西小寨、喬傢梁、太平窯。
  沙塄河鄉 面積196.3平方千米,總人口22801人,其中非農業人口333人。 鄉政府駐上沙塄河村,轄21個村委會,3個自然村:王萬莊(黃傢窯)、石城莊(鄯窯)、扒齒溝、郝傢溝、張傢嘴、野河村、河匯、三甲村、南坪、官地、一半村、東官井、西官井、大塗臯、小塗臯、前圪塔峰、後圪塔峰、上沙塄河、下沙塄河、上石碣峪(涼水泉)、下石碣峪。
  窯子頭鄉 面積136.5平方千米,總人口20500人,其中非農業人口585人。 鄉政府駐窯子頭村,轄22個村委會,1個自然村:窯子頭、豐予村、裕民村、瓦窯頭、井子窊、上中坡、(南辛村)、官堡溝、麻子溝、梨元頭、前寨、稻畦、後寨、梵王寺、沙河、青圪塔、水泉梁、下圪、趄坡、上圪 西套、馬傢梁、下坡。
  張蔡莊鄉 面積190.9平方千米,總人口13674人,其中非農業人口170人。 鄉政府駐張蔡莊村,轄20個村委會,6個自然村:張蔡莊、高於村、九圪塔、牛傢嶺、(勒傢窪、露明村)、露明村、魏莊、南西溝、張傢堡、高傢莊、峙莊、三青梁(羊圈圪臺、班窯坪)、後村、前村、西辛村、寇莊、馮莊、大蟲窩、南窪、黃兒莊、狼兒村(南白傢窯、東狼兒村)。
  合計總面積1788.5平方千米,總人口388689人,其中非農業人口111322人,共計301個村委會。
英文解釋
  1. n.:  Shuocheng District
近義詞
朔城, 朔縣
相關詞
朔州學校高中初中
包含詞
朔城區五中朔城區二中朔城區七中
朔城區一中朔城區朔城區朔城區金沙公園
朔城區第六小學朔城區第四小學朔城區第一中學
朔城區第二中學朔城區第七中學朔城區衛生防疫站
朔城區紅十字門診部朔城區醫學會門診部朔州市朔城區中醫院
朔州市朔城區職工醫院朔州市朔城區人民醫院朔州市朔城區棉毛針織廠
朔州市朔城區百貨紡織品批發有限公司
分類詳情
張開神頭鎮張開利民鎮張開下團堡鄉張開滋潤鄉張開南城街道
張開北城街道張開小平易鄉張開賈莊鄉張開神頭街道張開北旺莊街道
張開福善莊鄉張開沙塄河鄉張開窯子頭鄉張開張蔡莊鄉張開南榆林鄉
張開南榆嶺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