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地圖 |
|
|
郵編:456250 代碼:410621 區號:0392
拼音:Xùn Xiàn 英譯:Xun County
瀎縣位於河南省北部,衛河之畔。總面積1088平方千米。總人口71萬人(2006年末)。全縣轄7個鎮、2個鄉:城關鎮、善堂鎮、屯子鎮、新鎮鎮、小河鎮、黎陽鎮、衛賢鎮、王莊鄉、白寺鄉。縣人民政府駐城關鎮。
西臨淇河,衛河、共産主義渠、永通河流貫境內。年均氣溫13.7℃,年均降水量647.8毫米。境內岩礦資源豐富,以青石、花斑石為優,開採歷史悠久。京廣、湯濮鐵路和107國道過境,安(陽)專(垣)、新(鄉)濮(陽)公路在縣內交會。古跡有大坯山天寧寺彌勒佛、浮丘山碧霞宮和千佛洞,均係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91年被國務院確定為遊覽風景區和歷史名城。 |
|
瀎縣物阜源豐,阡陌生金。石灰岩,大理石,頁岩,型砂,鈣基膨潤土等礦産資源儲量大,品位高,開發前景廣阔。衛河,淇河,共産主義渠流經縣境,水資源豐富。土地肥沃,氣候適宜,發展農業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盛産小麥,玉米,大豆,花生,紅棗,蘋果、蔬菜、畜禽等, 自古就有“ 黎陽收,顧九州”之稱。每年糧食産量在50萬噸以上,是全國商品糧基地縣,全國優質小麥基地縣,優質種子基地縣,全國科技興農示範縣,國傢扶持産糧大縣,國傢級小麥原種生産基地縣,全國優質蜂蜜産品基地縣,全國稭稈羊示範縣,全國節水增産重點縣,2006年又被評為全國糧食生産先進縣。
瀎縣地處太行山與華北平原過渡地帶,地形地貌特點是“6架山,3條河,大小32個坡,西有火竜崗,東有大沙窩”。平原面積占82%,丘陵面積占18%。地勢中部略高,西、東部平緩,最高海拔231.8米。屬暖溫帶半濕潤性季風氣候,年均氣溫13.7℃。境內河流總長435.5公裏,分屬黃河和海河兩大流域。
瀎縣位於河南北部,北距首都北京548公裏,南至省會鄭州165公裏,衛河蜿蜒縱貫全境,淇河沿西部邊界南流,處於安陽、濮陽、新鄉、鶴壁等市輻射帶的中心位置。縣域面積1030平方公裏,耕地93.4萬畝,轄8鎮2鄉,489個行政村,總人口66.8萬。瀎縣交通便利,基礎設施完善。京珠高速公路穿境而過,鶴濮高速公路橫貫縣北,境內公路四通八達。城區道路寬敞,城容城貌整潔。 |
|
新石器時代 (約前1萬年—約前2000年)
母係氏族晚期(約前6000年)先民在淇河下遊以東地帶定居,繁衍生息。在今大賚店、劉寨、前公堂、北紙坊、衛李莊、前草店等地發現仰韶文化遺存。
父係氏族時期(約前4000年)先民開發火竜崗東、西兩側沃土,從事原始農牧業。在今姬屯、大八角、小艾莊、塚兒章、大碾、亮馬臺等地發現竜山文化遺存。 五帝末期(約前二十二世紀末)部落間商品交換活動具一定規模。《屍子》載:舜“頓丘(今屯子鄉蔣村附近)買貴,於是販於頓丘;傳虛賣賤,於是債於傳虛。”
夏 (前2070-前1600)
夏初大禹治水到大伾山。《尚書·禹貢》載:禹疏河,“東過洛汭,至於大伾。”大伾山始著於世。
商 (前1600—前1047)
商末瀎地稱黎,屬畿內地。
西周 (前1047—前771年)
周初武王剋殷,分殷畿為邶、鄘、衛三國,瀎地屬邶、衛 。
春秋 (前770—前477年)
周敬王三十九年晉國築頓丘城(今屯子鄉蔣村附近)。
戰國 (前476—前222年)
周元王元年晉在大伾山北設邑,稱黎。
秦 (前221—前207年)
始皇三十三年始皇東巡經黎地,於今白寺山祭祀西嶽,立無字巨碑。此山遂名白祀山,後改今名。
西漢 (前206—24年)
高祖初年置黎陽縣,屬魏郡。縣治在大伾山東北。此為瀎地設縣之始。
東漢 (25—220年)
建武元年劉秀鎮壓河北王郎農民起義軍後,返軍經黎陽,在大伾山築青壇祭告天地。後人曾一度稱大伾山為青壇山。今大伾山仍留有青壇路。
是年光武帝於黎陽縣設黎陽營,並以謁者監管。
建安五年(200年)二月袁紹還軍攻白馬(今滑縣東北)。四月,曹操遣關羽迎戰,斬袁將顔良於白馬坡(今善堂鄉朱村南),袁軍大敗,遂解白馬之圍。
建安六年(201年)袁紹進軍黎陽。
建安七年(202年)正月曹操再剋黎陽。
五月,袁紹卒,長子袁譚自稱車騎將軍,屯兵黎陽。
秋,曹軍渡河攻譚,袁尚出兵助譚,曹、袁兩軍在黎陽激戰。袁譚兵敗,退守鄴城。操留賈詡守黎陽。
建安八年(203年)曹丕從徵自鄴城至黎陽,寫《黎陽作》詩四首。
西晉 (265—316年)
鹹寧四年(278年)九月蝗災。
鹹寧五年(279年)六月雹災。
太康四年(283年)七月大水,秋禾淹沒,房捨多被衝毀,人有被淹死者。
東晉 (317—420年)
約在大興二年至永和七年(319—351年)後趙主石勒依印度僧人浮圖澄之言,在大伾山東麓依崖鑿大石佛一軀,高22.7米餘,以鎮黃河。
太和五年(370年)前秦王苻堅率軍攻鄴城,擒燕主慕容?後返長安至枋頭,宴諸父老,免百姓徭役,改枋頭城為永昌縣(亦名昌水縣,北魏曾為汲郡治所)。
太元十三年(388年)翟遼殺太守滕恬之據黎陽稱王,僭號“大魏天王”。
南北朝 (420—581年)
太和年間(477—499年)於大伾山東麓建大山寺(今天寧寺),置高閣遮護大石佛。
孝昌年間(525—528年)分汲郡置黎陽郡,轄黎陽、頓丘二縣,編戶11980,人50457口,屬司州。
永安元年(528年)分黎陽縣置東黎縣,縣治在今善堂鄉臨河村南,屬黎陽郡。
天平元年至武定八年(534—550年)間置黎州,轄黎陽郡。移朝歌縣治於今衛賢集。置汲郡,轄朝歌、獲嘉、汲縣、北修武、南修武、山陰6縣。後郡治移至枋頭城(今前枋城)。
北齊天保元年至承光元年(550—577年)間廢黎州,黎陽郡屬司州,廢東黎縣。
北周宣政元年(578年)復置黎州,轄黎陽郡。改汲郡為衛州,州治在枋頭城,後遷至汲縣。
隋 (581—618年)
開皇三年(583年)黎州、黎陽郡俱罷,黎陽縣屬衛州。
開皇十六年(596年)置黎州,轄黎陽、臨河二縣。於枋頭城置清淇縣,屬衛州。
大業二年(606年)廢清淇縣。改朝歌縣為衛縣。改衛州為汲郡,移治衛縣。廢黎州,黎陽縣、臨河縣屬汲郡。
唐 (618—907年)
武德元年(618年)六月宇文化及於江都殺楊廣後,擁兵十餘萬至東郡,留輜重於滑臺,引兵北攻黎陽。徐世盇(懋功)據黎陽,避其鋒,棄黎陽城以固守倉城。
七月李密受東都楊侗之封,放棄與王世充之爭,悉力以對付化及。化及攻倉城屢敗,密偽與和,以痹其衆。化及識計後,大怒,與密大戰於同山下。密中流矢,屯兵汲郡。化及力竭糧盡,部下多叛逃,乃敗走魏郡。密還鞏洛,留徐世盇守黎陽。
十一月徐世盇收到魏徵勸降信後,派人到長安請降。高祖李淵準魏徵奏議,於黎陽設黎州總管府,轄四州(殷、衛、澶、洹)、八縣(黎陽、臨河、內黃、湯陰、觀城、頓丘、繁陽、澶水),委徐世盇為黎州總管,封上柱國,萊國公,賜姓李。
貞觀十七年(643年)廢黎州,黎陽縣改屬衛州。
是年在浮丘山巔始鑿石窟造像。此後,開耀、永淳、如意等年間又有續雕,窟內雕佛像990餘個,後人稱之“千佛洞”。
五代 (907—960年)
後周顯德五年(958年)後周世宗柴榮令天下廢除佛寺,寺僧還俗。相州節度掌書記馬去非與大伾山寺僧衆具表請求保留大伾山寺。柴榮下詔敕準保留。次年,鎸石記其事。今存《準敕不停廢記》碑,為國傢級文物。
北宋 (960—1127年)
端拱元年(988年)宋廷於黎陽置通利軍,屬河北道。軍中設“宣毅”、“威武”、“靜戎駑手”、“清塞”、“保節”、“廣濟”、“裝發”、“安勝”等軍,戍守黎陽津,以抵禦契丹南攻。後通利軍改為安利軍、平川軍、瀎川軍。
政和五年(1115年)置瀎州,州治在浮丘山巔,屬河北路。
金 (1115—1234年)
皇統八年(1148年)改瀎州為通州,州城仍在浮丘山巔。
天德三年(1151年)又改通州為瀎州。
明昌五年(1194年)八月黃河大决,河道南徙數十裏。自此,黃河在瀎州境內斷流。
元 (1206—1368年)
元初瀎州改屬中書省真定路,至元二年(1265年)改屬大名路。
至正十七年(1357年)紅巾軍攻破瀎州城,殺知州王士元及其子緻微,搗毀府衙,火燒清白堂,焚大伾山大佛閣。
至正年間(1341—1368年)東張莊村民恨官府謁祭子貢墓之擾,夜平子貢墓,砸其碑,移子貢石像於大伾山腳下墓塚處。之後,地方官誤祭假塚達二百餘年。
明 (1368—1644年)
洪武三年(1370年)瀎州人口不滿五千,改瀎州為瀎縣,編戶50裏,屬北直隸省大名府。
洪武八年(1375年)首次遷太原、平陽、洪洞、蒲、絳等地民衆來瀎。之後,洪武二十一年、二十五年和永樂三年(1405年)又三次嚮瀎縣遷民。
弘治十二年(1499年)王陽明於大伾山講學。所作《遊大伾山賦》和《登大伾山詩》鎸刻於大伾山巔。王講學處後人稱“陽明書院”(又名東山書院)。
嘉靖三年(1524年)從南京天寧寺移南藏經6053捲於大伾山寺。後因此改大伾山寺為天寧寺。
清 (1644—1911年)
順治初(1646年前後)行緑營兵製,於瀎縣設汛,置把總1員、馬兵10名、弓箭守兵14名、鳥槍守兵16名、字識1名。
雍正三年(1725年)七月河南巡撫田文鏡奏請以河南省磁州換直隸省內黃、瀎縣、滑縣以利漕運事獲準,瀎縣改屬河南省衛輝府。
中華民國 (1912—1949年)
民國二年(1913年)三月廢府設道,瀎縣屬河南省河北道。
民國二十七年(1938年) 二月二十九日黎明日軍擁入縣城,大肆燒殺淫掠。從早至晚,殺害男女老幼4500餘口,焚燒房屋1000餘間,毀壞搶掠各種財物無計。
中華人民共和國
10月中旬瀎縣民主政府改名人民政府,李參之任代理縣長,隸屬平原省安陽專署。全縣有503個行政村(602個自然村),劃為8個區。
1949年內黃縣五區(今善堂)劃歸瀎縣,為第七區。
1950年八區道口鎮、軍莊、白莊、程文莊、河西街劃歸滑縣。縣政府於衛賢周圍設新八區,區政府駐衛賢集。
1952年10月撤銷平原省,瀎縣改屬河南省安陽專署。
1953年崔馬湖、前屯、張徐莊、王渡、雙鵝頭5個區辦農場劃歸縣農業試驗場,改名地方國營瀎縣農場。
1954年調整基層行政機構,改9個區人民政府為區公所,區下設88個鄉政府。
1955年撤銷一、三、八、九區,88個鄉(鎮)合併為55個鄉(鎮)。延津縣兩個鄉(14個自然村)劃歸瀎縣。全縣轄5個區,57個鄉(鎮),617個自然村。
1957年調整行政區劃:保留新鎮區,其餘4個區撤銷。將57個鄉(鎮)合併為19個鄉(鎮)。11月安陽地區與新鄉地區合併,瀎縣劃歸新鄉行署。
1958年將原鄉、鎮改為10個人民公社。
1963年7月河南省第一個縣級博物館——瀎縣博物館在浮丘山碧霞宮建立。
1979年4月8日聯邦德國德中友好協會訪華團一行24人來瀎縣遊覽大伾山。這是瀎縣首次接待外賓。
1981年11月新華影院破土興建。1982年底竣工。
1983年河南省人民政府决定開闢瀎縣大伾山風景旅遊區。10月撤銷安陽地區,瀎縣歸屬安陽市。
1986年國務院批復省政府,將瀎縣由安陽市劃歸鶴壁市。
1987年經省政府批準,瀎縣大伾山風景區為第一批省級風景名勝區。
1994年1月4日國務院公佈第三批國傢歷史文化名城名單(37個),瀎縣名列其中。
1996年原屬瀎縣管轄的大萊店鎮劃歸鶴壁市淇濱區。
1997年,瀎縣面積1088平方千米,人口65.2萬,轄5個鎮、6個鄉:城關鎮、善堂鎮、小河鎮、大賚店鎮、新鎮鎮、城關鄉、王莊鄉、鉅橋鄉、白寺鄉、屯子鄉、衛賢鄉。縣政府駐城關鎮。
2000年,瀎縣轄6個鎮、4個鄉。第五次人口普查,全縣總人口656550人,其中:城關鎮43381人、善堂鎮93023人、屯子鎮75947人、鉅橋鎮40921人、新鎮鎮80226人、小河鎮70204人、城關鄉81870人、王莊鄉70018人、白寺鄉43080人、衛賢鄉57880人。
截至2005年12月31日,瀎縣轄8個鎮、2個鄉:城關鎮、善堂鎮、小河鎮、新鎮鎮、屯子鎮、鉅橋鎮、黎陽鎮、衛賢鎮;王莊鄉、白寺鄉。
2008年9月1日,瀎縣鉅橋鎮整建製正式劃歸鶴壁市淇濱區管轄。 |
|
瀎縣轄7個鎮、2個鄉:城關鎮、黎陽鎮、善堂鎮、王莊鄉、屯子鎮、白寺鄉、新鎮鎮、小河鎮、衛賢鎮。縣人民政府駐城關鎮。
城關鎮 代碼:410621100
2006年,轄10個村委會、1個居委會:西街村、橋西村、順河村、菜園村、南街村、南關村、南關外村、東關村、北街村、北關村;~400_東街居委會。
善堂鎮 代碼:410621101
2006年,轄69個村委會:東善堂村、西善堂村、前村、後村、郭小寨村、史小寨村、齊小寨村、東褡褳村、西褡褳村、柴村、前趙莊村、徐傢村、吳傢村、下河裏村、西白毛村、郭坊村、李坊村、邢坊村、大何村、南韓莊村、光明村、賈村、王禮村、喬禮村、康村、李洪莊村、灣子村、店上村、趙禮村、賈鬍莊村、雙廟村、沙嘴村、黃辛莊村、陳村、麯河村、寨裏村、寨外村、單莊村、東葛莊村、吳村、郭傢營村、東王莊村、田莊村、東海頭村、西海頭村、臨河村、迎陽鋪村、石佛鋪村、九股路村、酸棗廟村、馬村、李村、東什村、西什村、西郭莊村、下河村、了堤頭村、楊梁村、打漁莊村、西韓莊村、軍裏莊村、程莊村、後寨村、東王樓村、西王樓村、東朱村、中朱村、西朱村、楊村;瀎縣農場6分場。
屯子鎮 代碼:410621102
2006年,轄59個村委會:屯子村、北張莊村、北趙莊村、碼頭村、郭廠村、董廠村、鄭廠村、牛宋村、王村、周村、餘營村、後石橋村、前石橋村、蔣村、西李村、袁範莊村、東王村、鄭莊村、王門村、薑八營村、老觀嘴村、喬村、大屯村、徐化莊村、裴莊村、北孫莊村、南陽澗村、蓮池村、東小寨村、西小寨村、西陽澗村、三角村、原厚村、大黃莊村、郭傢莊村、東張窪村、西張窪村、劉河村、宣黃莊村、夏莊村、閆門村、陳門村、劉門村、毛門村、姚廠村、釗寨村、席營村、韓莊村、荊寨村、園上村、東榆柳村、西大榆柳村、侯鬍寨村、????土莊村、七股路村、蘇莊村、姬村、南趙莊村、小榆柳村。
新鎮鎮 代碼:410621104
2006年,轄50個村委會:新鎮村、新碼頭村、趙擺村、蘭莊村、耿灣村、東郭村、焦行村、馬行村、杜行村、前鬍岸村、後鬍岸村、張莊村、董莊村、李海屯村、田堤村、南劉莊村、申店村、慄莊村、莊頭村、長屯村、張堤村、西皮村、東高宋村、西高宋村、淇門南街村、淇門東街村、淇門西街村、東雙鵝頭村、西雙鵝頭村、孟莊村、前枋城村、後枋城村、東枋城村、和莊村、北劉莊村、於莊村、西郭村、李馬湖村、王馬湖村、崔馬湖村、牛四馬湖村、司莊村、邢固村、彭村、侯村、牛村、大蔣村、官莊村、任寺南村、張寺南村。
小河鎮 代碼:410621105
2006年,轄62個村委會:小河村、掃頭村、杜莊村、石羊村、權莊村、南雷村、郝村、紙坊村、飯店村、前郭渡村、後郭渡村、西郭渡村、西王渡村、東王渡村、柴程莊村、東風村、伯僚村、西雷村、大碾村、前同山村、後同山村、萬莊村、牛寨村、申灣村、梨園村、南張莊村、西張莊村、燒酒營村、前下灘村、後下灘村、吳擺渡村、崔堡村、瓦崗村、曹灣村、康莊村、宗灣村、前劉莊村、後劉莊村、張劉莊村、侯劉莊村、馬莊村、劉賈店村、張賈店村、韓賈店村、小雷村、耿潭村、任賈店村、北張莊2村、徐莊村、西周口村、東周口村、中周口村、柴灣村、劉固屯村、包田莊村、聶渡村、甕城村、袁莊村、亮馬臺村、前馮莊村、後馮莊村、王莊村。
黎陽鎮 代碼:410621106
2006年,轄62個村委會:王可莊村、秦李莊村、前寺莊村、後寺莊村、北陳莊村、東王橋村、北馬村、方莊村、羅莊村、王寺莊村、郭莊村、界牌村、楊堤村、八裏井村、前毛村、後毛村、角場營村、東張莊村、東宋莊村、東楊圮屯村、西楊圮屯村、寺下頭村、大高村、小高村、南二郎廟村、北二郎廟村、高村營村、河道村、前咀頭村、後咀頭村、東屯村、西屯村、東陳莊村、孫莊村、朱莊村、甘草莊村、賈莊村、西馬莊村、常莊村、快莊村、東馬莊村、韓寨府村、西橋莊村、東橋莊村、十裏鋪村、楊馬莊村、城王莊村、西王橋村、於林村、西陳村、東長村、西長村、南楊莊村、秦禹莊村、南高莊村、晏莊村、傅莊村、八裏莊村、西宋莊村、將軍墓村、水峪村、花地村。
衛賢鎮 代碼:410621107
2006年,轄49個村委會:衛賢村、磚城村、前屯村、後屯村、北紙坊村、南紙坊村、袁香菜村、劉香菜村、陳香菜村、劉堂村、張屯村、李屯村、馮屯村、遊屯村、任屯村、溫屯村、姚村、南紙坊村、曹香菜村、侯香菜村、李香菜村、趙崗村、前交卸村、中交卸村、後交卸村、來莊村、前草店村、後草店村、楊馬湖村、尚村、於村、王含珠村、盧含珠村、薑含珠村、赫含珠村、裴村、竜口村、南郭莊村、裴營村、衛李莊村、於營村、高營村、前公堂村、後公堂村、山西村、宋謝莊村、李小屯村、大寬河村、小寬河村。
王莊鄉 代碼:410621200
2006年,轄52個村委會:南街2村、東街2村、北街2村、西街2村、元過村、聶村、小齊村、北王莊村、劉坡村、大齊村、東蘇村、北蘇村、南蘇村、東鬍村、西鬍村、南鬍村、小灘村、南老觀嘴村、孫石井村、李石井村、苑莊村、葛莊村、圈裏村、李新寨村、郭新寨村、牛李莊村、大趙莊村、申窯頭村、王窯頭村、張李甘寨村、吳李甘寨村、喬李甘寨村、軍寨村、西棗林村、東棗林村、周廟村、西沙地村、劉沙地村、東沙地村、南井固東村、南井固中村、南井固西村、小寨村、宋堂村、何井固村、孫井固村、劉井固村、宋井固村、郭井固村、韓井固村、周井固村、東趙莊村。
白寺鄉 代碼:410621201
2006年,轄43個村委會:白寺村、大王莊村、李莊村、大郭莊村、鬍莊村、薑營村、張寨村、蓋寨村、東許莊村、餘窪村、尹莊村、凌湖村、李橋村、劉皮窪村、左窪村、靳莊村、白莊村、民盧莊村、李黃莊村、張七營村、東和營村、西鬍營村、郭村、大郭村、樊莊村、山北後街村、山北東街村、山北西街村、張寺莊村、馬莊2村、鄭崗村、郝營村、韓村、東尚莊村、中尚莊村、西尚莊村、陳窪村、後崗村、中崗村、前崗村、西徐莊村、北盧莊村、輝泉溝村;國營瀎縣農場1分場、3分場、4分場、5分場。 |
|
輕工業彈指一揮間,瀎縣小河鎮工業經濟發生巨變。,該鎮生産總值完成3.2億元,財政收入完成324萬元,實現了由農業鄉鎮嚮工業鄉鎮的跨越。該鎮之所以能在短時間內使鎮工業經濟展翅騰飛,得益於走出了一條以特色經濟為支撐,搭好工業經濟發展平臺,大力實施工業興鎮戰略的路子。
小河鎮前同山村韓秀嶺近幾年依靠發展製鏡業走上了致富路,在她的帶動下,目前該村已擁有製鏡廠36傢、製板廠4傢、框條廠6傢,不但解决了本村富餘勞動力就業問題,還吸納了近千名外村勞動力就業,僅靠製鏡一項該村人均就增收2500多元。小河鎮製鏡業在蓬勃發展。據小河鎮黨委書記呂有信介紹,全鎮僅為製鏡産品外運就購買貨車1200輛,單車年收入達10餘萬元;全鎮已有8000人從事製鏡業,另有3000名銷售人員活躍在全國20多個省市,日銷售收入150萬元,年産值2億多元。前同山村靠特色産業致富的成功之路,使鎮黨委、政府一班人意識到:小河鎮這個農業大鎮要變成工業強鎮,工業化是必由之路,而發展特色經濟就是發展壯大工業經濟的有力支撐。為切實有效地發展特色經濟,該鎮立足特色優勢,轉變服務觀念,創新服務方式,提高服務質量,不斷吸引外來資本在該鎮落戶紮根,重點對現有的工藝製境、水泥、新聞紙等特色經濟産業進一步拉長産業鏈條,提高市場競爭力,推進産業結構優化升級,增強輻射帶動能力,將其做大做強。同時,按照面嚮市場、發揮優勢、規模經營的現代工業生産方式,引進發展一批經營機製新、科技含量高、帶動能力強的竜頭企業,培植民營經濟新的增長亮點,形成新的經濟支撐。目前,小河鎮的特色經濟得到了迅猛發展,年可創産值2.5億元,可實現利稅1200萬元,已形成了以製鏡、棉紡、建材、水泥、鑄造、新聞紙六大支柱産業為主導的特色經濟發展體係。構建經濟發展投資平臺,是工業經濟騰飛的翅膀;良好的環境,是工業經濟快速發展的潛在動力。小河鎮黨委一班人深刻理解環境就是生産力,環境就是效益這個道理。為了加強工業經濟的快速發展,優化經濟發展環境,該鎮製定了“六個放”:即:政策上放寬、放活,思想上放心、放膽,工作上放手、放開。“六個放”放寬了市場準入領域,降低了準入門檻,允許各種資本進入經濟領域。同時,為瞭解除企業的後顧之憂,除了為他們提供優惠的政策環境、優良的機製環境、優越的人文環境之外,小河鎮政府還不斷完善強化服務功能,牢固樹立“小政府、大服務”的服務理念,在對各項手續、證照的辦理上,鎮政府協同工商、稅務、交通、金融等部門上村到廠進行服務,實行“一站式”辦公,使他們足不出村就能辦齊一切證照。在企業的正常生産經營活動中,鎮政府還出臺了一係列的保護制度,如檢查許可證制度、25天安靜生産日制度、挂牌保護制度等等,消除對企業正常生産經營的幹擾,維護企業的利益。此外,該鎮還實行了鎮領導包廠責任製,每位鎮領導都要分包一傢企業,每周都必須最少到企業調研一次,及時把握市場動態,捕捉市場信息,幫助企業解决實際問題。今年春節前夕,河南的一傢玻璃廠在給前同山村玻璃鍍膜廠送玻璃時,讓廠方交現錢,而該廠廠長壽文標因一時流動資金不夠,急得四處求援。分包該廠的小河鎮黨委書記呂有信得知情況後,把自己的積蓄和嚮親戚藉來的5萬元現金交到了壽文標的手中,解了他的燃眉之急。
工業興鎮的突破口是招商引資。為了實現招商引資工作的新突破,小河鎮廣大黨員幹部進一步解放思想,把主要精力放在招商引資和項目建設上。黨政主要領導親自抓、帶頭抓,班子成員有三分之一的領導,一年中利用三分之二的時間去抓招商引資工作。他們發揚衹爭朝夕的精神,爭取各方面的支持,尋求更多的合作夥伴,並敢於走出去,勇於走出去,主動走出去,廣泛推介,廣交朋友。辛勤的汗水換來了豐碩的成果。去年12月份,鎮黨委書記呂有信僅用一個月的時間,就促成了山東菏澤光大公司在該鎮投資5300萬元的鶴壁紫豐瑞通糠醛化工項目的順利落地,為全鎮做好今年的招商引資工作增強了信心和决心。在招商引資工作中,他們本着跑不來資金跑項目,跑不來項目跑信息,跑不來信息跑感情的原則,經過千方百計,通過千辛萬苦,充分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關係,采取一切可以采取的措施,以百倍的信心,努力做好招商引資工作。同時,他們還依托現有資源優勢和比較優勢,精心策劃包裝了一批大項目,爭取早立項、早落地、早見效;進一步用足用好國傢有關政策,完善地方優惠辦法,拓寬投資領域,創造優良的投資軟環境;進一步整合資源優勢,膨脹經濟總量,提升規模層次,創造優良的投資硬環境;采取産業招商、環境招商、以商招商、網上招商、親情招商等多種招商引資辦法,搭建好招商引資的平臺。2004年,小河鎮共招落地項目11個,達成合作意嚮9個,涉及總投資1.4億元。 |
|
瀎縣民間藝術源遠流長,工藝品久負盛名,是中國民間藝術之鄉。民間泥玩距今有1200餘年的歷史,以種類繁多、造型奇特、風格各異著稱,中國美術館、中央美術學院均有收藏。石雕石刻業歷史悠久、名傢輩出,能工巧匠曾參加過北京十三陵、北京人民大會堂、南京中山陵等多處著名建築和風景名勝區的建設,産品有牌坊、獅、羊、碑等50餘種,遠銷國內外。工藝製鏡業發展迅速,擁有製鏡廠近百傢,鍍鏡廠3傢,日産鏡1萬餘塊,年産值1億多元,産品遠銷內蒙、山西、陝西、河北、天津等十多個省市。主要土特産有小河白菜、新鎮韭菜、善堂花生大棗、王莊茄子、義興蔣燒雞、吳記花生米、王橋豆腐等。 |
|
起源於隋末的“泥咕咕”是瀎縣特産,泥咕咕是瀎縣民間對泥塑小玩具的俗稱,因為能用嘴吹出不同的聲音,所以形象地稱之為“咕咕”。據《資治通鑒》記載,隋末農民起義時,李密領導的瓦崗軍曾在古黎陽也就是現在的瀎縣與隋軍大戰,不少將士和戰馬陣亡,為了紀念這些犧牲的將士和戰馬,軍中一些心靈手巧的人就用當地的黃膠泥捏成泥人、泥馬表示懷念之情。這一技藝就這樣隨着歷史的發展延續了下來,流傳至今。主要集中在縣城東南的楊玘屯,楊玘屯名字來自隋唐之交在此屯軍的大將楊玘。二○○六年五月二十日,泥咕咕列入國務院頒布的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
ngg01 瀎縣城東二裏地的楊玘屯,這裏全村幾乎傢傢都精於泥塑。素有“泥玩具之鄉”之稱。據傳隋末李密領導的瓦崗軍破黎陽倉時,與隋軍在同山相遇,兩軍激戰,隋軍大敗,瓦崗軍將士也傷亡殘重産勁卒良馬多死,士卒疲病。李密部將領楊玘奉命收容疲病士卒紮寨金堤(今楊玘屯)屯兵懇田,休養生息。軍內有會捏泥人的士卒,在稼穡之餘,常捏製一些鴣鴣鳥,戰馬,騎馬人等以懷念陣亡將士,留戀疆場馳騁之情。由此捏製泥玩的手藝流傳至今。泥咕咕分為“泥貨”、“燒貨”兩種,凡是需用嘴吹的泥玩哨,一般都要經過低溫燒製後再施彩叫“燒貨”。未經燒製晾幹的泥塑幹後再施彩刷漆為“泥貨”。瀎縣泥玩的種類很多,根據內容形式可歸納為“鳥類泥玩”、“動物泥玩”“人物泥玩”三大類型。”。每逢瀎縣正月、八月古廟會,衹要你身臨此地便可在街頭巷尾看到很多身着農村服飾的婦女、小姑娘,有的挎着藍筐,有的托着盤子,有的推着三輪車在街頭賣泥玩具。由於瀎縣泥玩具內容豐富,造型古樸,風格各異,紋飾色彩鮮豔,具有濃厚的鄉土氣息和地方特色,不僅逗兒童玩耍喜歡,成年人也感到美不勝收,爭相挑選存玩。
瀎縣泥咕咕發展到現在已有三大類50多個品種。主要有以三國、水滸和瓦崗軍為原型的人物;以及老虎、獅子、大象和燕子、斑鳩、孔雀等形象的動物和飛禽。古老樸素、逗人喜愛的泥咕咕寄托了勞動人民對生活的熱愛和對未來的希望。
瀎縣泥咕咕的特點是以黑色為底色,然後在底色上用自製的毛筆點畫出各種花樣。彩繪是以黑色、棕色打底,再描繪上白土ngg粉、大紅、大緑、大藍、大黃等條紋,大都用原彩色,很少用調和過的中間色。顔色以蛋黃調製而成,能使色彩起明發亮,對比強烈。瀎縣泥咕咕造型古樸拙雅,加之民間大紅大緑的着色,使作品美感頓生。
瀎縣泥咕咕現在還是以小手工作坊生産為主。農閑時節,全家男女老少圍坐在一起,邊製作、邊說笑,氣氛熱烈,和泥、造型各司其職,技藝嫻熟,製作出來的泥咕咕晾幹透後,再在自傢的小土窯進行燒製。一到那個時節,每傢每戶的窗臺上、墻頭上、竈臺上,到處都擺滿他們精心製作的泥咕咕。
瀎縣泥咕咕一般有四種製作形式。一是模具製作,有扁頭獅、小燕子、小丫鬟等;二是手工捏製,有小馬、小猴、豬八戒;三是模子和手捏相結合,有騎馬人等;四是在泥玩具身上加鋼絲、彈簧,有活頭馬、活頭獅子等。藝人們用的泥料和工具都非常簡單。就地取材,把村邊的黃膠泥挖回傢,加水和成泥巴,用木棍捶打幾遍,使其變得柔軟細膩,如面團一般。工具是一根竹棍兒,削成一頭粗一頭尖,用以雕畫泥玩具的鼻、眼、嘴和身上地花紋;再根據其形狀,在不同地部位打眼通孔,用嘴能吹出不同的聲音,群衆稱它為咕咕小哨兒。 |
|
子貢,姓端木,名賜,字子貢。春秋衛國黎(今瀎縣)人,孔子七十二弟子之一。生於周景王二十五年(前520年),卒年不詳,終於齊。
李崇(454—525),字繼長,小名繼伯,北魏頓丘(今瀎縣)人。文成皇后第二兄李誕之子。14歲拜主文中散,襲爵陳留公。後為高祖、世宗、肅宗三朝元老,歷治8州,5拜都督將軍,政績顯赫,戰功卓著,堪稱一代名臣。
王梵志,一名梵天,隋唐時衛州黎陽縣(今瀎縣)人,著名白話詩人。
謝偃,衛縣人,本姓直勒氏。仕隋為散從正員外。貞觀初,應詔對策及第。駕幸東都,詔求直諫,偃極言得失,太宗稱美,引為弘文館直學士。為塵、影二賦甚工,嘗奉詔撰《述聖賦》,又獻《惟皇誡德賦》以申諷。時李百藥工五言詩,偃善作賦,時人稱為李詩、謝賦。出為湘潭令。集十捲,今存詩四首。
盧楠,字次,又字子木,今瀎縣城關鎮人。明代著名文學家。生年不詳,卒於隆慶三年(1569年)。其先世業農,傢頗富有。楠少負纔敏,博聞強記,讀書一再過,終身不忘。父費資供其入太學生上捨。楠好古文辭,落筆數千言。因其文章不拘舊例,屢試未中。處身鄉間,生不得志。性情豪放,不拘小節,嗜酒如命,時常暴飲大醉,使酒駡座。有“纔壓江南”之譽。著有《蠛蠓集》五捲。
王越(1423—1498年),字世昌,今瀎縣鉅橋鄉崗坡村人。少時儀表奇邁,穎悟過人,讀書過目不忘,補縣學生。景泰元年(1450年)鄉試中第三名,會試中第三十三名。二年登進士第,授監察御史。三年,出按浙江,警懾貪污,激濁揚清,議論英發,見事風生,衆皆佩服。翌年,父卒,返原籍服喪。天順元年(1457年),起掌諸道章奏。四年,超擢山東按察使,深得憲體。七年,升右副都御史,巡撫大同,力修廢政,整飭邊務,深得信賴。成化元年(1465年),母卒,奔喪還傢。三年,署都察院事。六年,赴延綏禦敵有功轉左,又以黃草梁功升右都御史。八年,於河套破敵大捷,斬二百八十,加太子少保,增奉一級,提督十二團營。十三年,加太子太保、兵部尚書兼左都御史。十六年,出大同禦敵,於威寧海剋捷,斬敵四百,封威寧伯,食祿一千二百石。十七年,出寧夏西徵,佩將軍印,任總兵官,初鎮大同,移鎮延綏,戰功卓著,加太子太傅,增祿四百石,總製寧夏、甘肅軍事,提督團營。十八年,受汪直牽連,奪封除名,謫居湖廣安陸。弘治元年(1488年),上疏陳冤,請許還鄉,未準。七年,再上疏陳冤,廷議功過,復官左都御史。十年鼕,甘肅邊塞有警,廷擬復設總製官,先後舉七人皆不稱職,經吏部尚書屠?薦舉,王越就任,加太子太保,總製寧、甘、涼軍務兼巡撫並經略哈密。翌年,於賀蘭山剿敵獲勝,加少保兼太子太傅。是年,又受李廣牽連,憂恨綿綿,病死甘州軍中。朝廷聞訃,上為震悼,輟朝一日。贈太傅,謚號襄敏。 |
|
瀎縣古廟會歷史悠久。明代中期,浮丘山正月會興起並逐漸發展。清康熙年間,瀎縣古廟會已頗為興盛。清末至民國年間延續不衰。新中國建立後,政府揚其利,抑其弊,扶持改造古廟會,使其在經濟、文化交流中發揮更大作用。1952年和1954年,瀎縣人民政府曾兩次發出發展物資交流大會的通知。1958年集市貿易被取消,古廟會一度衰落。1961年開始恢復,到1965年逐漸達到原有規模。“文化大革命”期間,古廟會被視為“四舊”而加以限製。1976年初,瀎縣革命委員會發佈通告,取締浮丘山正月大會。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隨着農村商品經濟的發展,廟會得以恢復和發展。原有古廟會規模擴大,有些村莊起了新會。今全縣每年有廟會257起,三天兩頭有會。瀎縣的古廟會不但多,而且規模大。浮丘山正月大會,會期半月有餘,高峰日趕會人數達二十餘萬。 |
|
國傢AAAA級景區,大伾山浮丘山風景區。有全國最早,北方最大”之譽的國傢級文物保護單位大石佛就在大伾山東麓。大伾山
石佛是一軀善跏趺坐式大型彌勒佛像。高23米。豐滿適中。目平視,唇緊閉,挺兩肩,表情莊重。左手覆膝,右手麯肘前舉,示無畏印。坐四方墩,腳踩仰蓮,腳面平直,五趾平齊。《準敕不停廢記碑》載:大石佛“首簇連珠,肩偎合壁”。今大石佛係蠃髻發式,披雙領下垂式五彩方格袈裟。
大石佛鑿於十六國後趙主石勒時期,距今已有1600餘年歷史。據《瀎縣志》載,大石佛係依佛圖澄之言而鑿。佛圖澄是天竺高僧,晉永嘉四年(310年)來中國傳教,以幻術騙取後趙主石勒信任。東晉大興二年(319年),石勒建都襄國(今河北邢臺西南),疆域轄今河南、山西、陝西等地,為十六國中疆域最大的國傢。佛圖澄藉助石勒勢力,大興佛寺。黎陽是後趙重邑,興佛寺當在其列。
大石佛俗稱鎮河將軍。當時,古黃河流經大伾山之東,水患頻仍,為害黎陽甚烈。人民苦於水患,卻又無力抗拒。“鑿大石佛以鎮河”,迎合了廣大人民的宿願。鑿石佛是一件浩大工程,後趙時期是不可能全部完成的。1984年4月,國內一些專傢莅瀎考察大佛,一致認定,瀎縣大石佛是“全國最早、北方最大”的一軀大型摩崖造像。古時建樓保護,因佛像高於樓,故有“八丈佛爺七丈樓”之稱,堪稱奇觀。
有國傢級、省級文物保護單位碧霞宮、千佛洞、天寧寺、恩榮坊等。今存縣城為明代所建,現有部分城垣,城內有清代民居。 |
|
瀎縣於1994年被國務院命名批準為國傢級歷史文化名城,是河南省七座國傢歷史文化名城中唯一一傢縣級國傢級歷史文化名城.是省政府1987年首批公佈的省級風景名勝區,它與城區聯為一體,交通便利,吃住方便。經過十幾年的開發建設,如今已經成為一處假日旅遊,觀光覽勝的好去處。先後接待了德國、法國、美國、加拿大、荷蘭、日本、韓國及港澳臺等三十多個國傢和地區的客人,年客流量達200餘萬人次。2002年通過國際ISO9001和ISO14001質量和環境管理體係認證。2003年7月被國傢旅遊局公佈為AAAA級旅遊景區。
大伾山風景區包括大伾山、浮丘山這兩座在千裏平原上突起的秀麗青石山峰。雖然海拔衹有135米,但因當年大禹治水登臨此山,被載入 我國最早的史書《尚書.禹貢》篇中,歷代稱為“禹貢名山”。現有大石佛等國保級文物1處10項,省保級文物8處,歷代摩崖題刻460餘處,漢唐古柏400餘株。如果您到大伾山風景區旅遊觀光,其深刻的歷史文化內涵會使您回味無窮,流連忘返,優美的山頂風光又會使您如入仙境,飄飄欲仙。
歷史上,有十幾位帝王將相親臨大伾山,一旦您踏入山門,您就會感受到充盈於山山石石之間的王者之氣。在草叢石徑中,說不定,一不留神就會踩上某一位皇帝當年留下的足跡。大伾山又以其獨特的地理優勢,吸引了無數歷史名人或登臨高歌,或賦詩摩崖。千百年來,有王維、範成大、王陽明等二十多位著名詩人墨客留下膾炙人口的詩篇。名人大傢的到來,極大的提高了大伾山的文化品位,並為其賦予了永久的魅力。
景區內現有佛道建築9處,亭臺樓閣、寺廟宮觀遍布兩山。北魏的天寧寺,因保存有八丈石佛七丈樓而聞名遐邇。大石佛高22.29米, 已1600餘年, 全國最早, 北方最大,是河南旅遊精品。它所包含的宗教文化、石刻藝術、歷史政治等早已引起專傢學者的驚嘆。2001年6月被國務院公佈為國保文物,唐代的石刻瑰寶千佛洞是中原石刻藝術的精典之作。道教的聖地碧霞宮始建於明代,規模宏大,構造精美,萬仙客用懸塑、壁塑等手法、塑造出道傢典籍中記載的神仙人物3千餘位成為集中國官方與民間神仙人物之大成的藝術殿堂。一處處保存完好的名勝古跡和一幅幅歷史畫捲,再現了宗教文化在中原傳播、發展的歷程。特別是一年一度的正月古廟會, 長達月餘,朝拜者蜂擁而至,人如潮涌,高潮日達20萬人,為宗教文化和經濟信息的傳播推波助瀾。
大伾山是一座美麗的山,大伾山是一座神奇的山。來吧,朋友們,大伾山將敞開胸懷,以優良的環境,優質的服務,安全的遊覽秩序迎接四方賓朋的到來。 |
|
- n.: Xun County
|
|
淇縣 | 林州市 | 詩經 | 輝縣 | 河南 | 泥塑 | 民間美術 | 非物質文化遺産 | 旅遊 | 佛教 | 石佛 | 奇觀 | 屯子 | 花生 | 瓜果之鄉 | 紅棗之鄉 | 衛河 | 大坯山 | 淇河 | 淇門 | ????業公司 | ????業管理局 | 鶴壁 | 三高 | 善堂鎮 | 更多結果... |
|
|
屯子鎮 | 城關鎮 | 新鎮鎮 | 王莊鄉 | 黎陽鎮 | 小河鎮 | 善堂鎮 | 衛賢鎮 | 白寺鄉 | 鉅橋鎮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