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院校 : 南京市区 : 华盛顿哥伦比亚特区教育 [显示全部] : 中国 >江苏 >南京 > 玄武区 >梅园新村街道 > 东南大学
显示地图
目录
No. 1
东南大学
  东南大学投诉电话南京市旅游投诉电话:025-52260123
  江苏省旅游投诉电话:025-83418185
  国家旅游投诉电话:010-65275315
  东南大学是我国最早建立的高等学府之一,其前身三江师范学堂创建于1902年,1921年经近代著名教育家郭秉文先生竭力倡导,以南京高等师范学校为基础正式建立东南大学,成为当时国内仅有的两所国立综合性大学之一。郭秉文先生出任首任校长。他周咨博访、广延名师,数十位著名学者、专家荟萃东大。遂有"北大以文史哲著称、东大以科学名世"之誉。1928年学校改名为国立中央大学,设有理、工、医、农、文、法、教育七个学院。1952年全国院系调整,文理等科迁出,以中大工学院为主体,先后并入复旦大学、交通大学、浙江大学、金陵大学等校的有关系、科,在中央大学本部的原址建立了南京工学院。1988年5月,复更名为东南大学。2000年4月,南京铁道医学院、南京交通高等专科学校与东南大学合并办学,南京地质学校并入东南大学
  东大百年,是不断探索办学、育人之道的百年,积淀了优良的历史传统。从两江优级师范学堂“嚼得菜根,做得大事”的理念,到“民族、民主、科学”的南高精神;从国立东南大学“止於至善”的校训,到国立中央大学“诚、朴、雄、伟”之学风,一种为发展科学、振兴中华而自强不息、不懈奋斗的精神,激励着一代代东大人创造了辉煌的业绩。东南大学经过一百年的创业发展,如今已成为一所以工为主,工、理、医、文、管、艺协调发展的多学科、综合性的全国重点大学。东南大学是国务院首批可授予博士、硕士、学士学位和审定教授、副教授任职资格,及自批增列博士生导师的全国重点大学。学校现有两院院士7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员1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8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10人,国家“863”计划领域专家委员会和主题专家组成员7人,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973)专家顾问组成员1人,国家信息化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1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培养对象7人,教育部跨世纪优秀人才13人,江苏省“333工程”培养对象72人,“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岗位16个,现已聘特聘教授14人。博士生导师200多人。
  近年来,学校大力加强学科建设,取得了丰硕的成果。2001年,“211工程”“九五”期间建设项目顺利通过教育部验收。目前,学校拥有10个国家重点学科,13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53个二级学科博士点,10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104个硕士点。
  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东南大学加大教育教学改革力度,努力推进素质教育,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1996年通过“本科教学优秀学校评价”,是全国首批获此殊荣的3所高校之一。现学校共有40多个院、系,52个本科专业,在校生30000多人,其中研究生4500多人。2000年,东南大学被教育部批准为远程教育试点高校。2002年又被批准试办示范性软件学院。
  作为全国科研综合实力十强高校之一,东南大学一直以“科教兴国”为己任。学校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出发,积极开展应用基础研究和重大战略高技术研究,已成为在国内外具有较大社会影响的高新技术研究和辐射的重要基地。2001年东南大学科研经费达2.4亿,位居全国高校前列。申请的专利数连续多年在全国高校中保持领先。2001年,东南大学科技园被正式批准为全国22个国家级大学科技园之一。
  新的世纪,新的百年,东南大学又迎来了一个飞速发展的重要时期。所有东大人将秉承东南大学积淀百年的优良传统,发扬“止于至善”的精神,集成创新,团结奋进,向着世界一流大学的奋斗目标昂首迈进。
学校简介 School Profile
  东南大学是中央直管、教育部直属的全国重点大学,是“985工程”和“211工程”重点建设的大学之一,是国务院首批可授予博士、硕士、学士学位和审定教授、副教授任职资格及自批增列博士生导师的高校。学校坐落于历史文化名城南京,占地面积6300多亩,建有四牌楼、九龙湖、丁家桥和浦口校区。
  东南大学是我国最早建立的高等学府之一,素有“学府圣地”和“东南学府第一流” 之美誉。东南大学前身是创建于1902年的三江师范学堂。1921年经近代著名教育家郭秉文先生竭力倡导,以南京高等师范学校为基础正式建立东南大学,成为当时国内仅有的两所国立综合性大学之一。郭秉文先生出任首任校长,他周咨博访、广延名师,数十位著名学者、专家荟萃东大,遂有“北大以文史哲著称、东大以科学名世”之美誉。1928年学校改名为国立中央大学,设理、工、医、农、文、法、教育七个学院,学科之全和规模之大为全国高校之冠。1952年全国院系调整,学校文理等科迁出,以原中大工学院为主体,先后并入复旦大学、交通大学、浙江大学、金陵大学等校的有关系、科,在中央大学本部原址建立了南京工学院。1988年5月,学校复更名为东南大学。2000年4月,原南京铁道医学院、南京交通高等专科学校与东南大学合并组建新的东南大学,南京地质学校并入东南大学
  东南大学不断探索办学、育人之道,积淀了优良深厚的历史传统。从两江优级师范学堂“嚼得菜根,做得大事”的理念,到“民族、民主、科学”的南高精神;从国立东南大学“止於至善”的校训,到国立中央大学“诚、朴、雄、伟”之学风,到南京工学院“严谨、求实、团结、奋进”的校风,百余年来,东南大学为发展科学、振兴中华而自强不息、追求卓越的奋斗精神,激励着每一个东大人去创造辉煌的业绩。
  经过一百多年的创业发展,如今的东南大学已成为一所以工科为主要特色,理学、工学、医学、文学、法学、哲学、教育学、经济学、管理学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的综合性大学。全日制在校生28000多人,其中研究生1万多人,另有非学历教育研究生3600 多人。专任教师2185人,其中正、副教授1300多人,博士生导师500多人,两院院士11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员2人,国务院学科评议组成员12 人,“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讲座教授28人,国家级教学名师奖获得者4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22人,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13 人,国家“十一五”863计划领域专家2人,人事部“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14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74人,江苏省“333工程”培养对象85 人。
  目前,学校设有建筑学院、机械工程学院、能源与环境学院、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土木工程学院等 34个院系,拥有64个本科专业,16个一级学科博士点,96个二级学科博士点,20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30个一级学科硕士点,210个硕士点,5个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5个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1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6个江苏省国家重点学科培育建设点,16个江苏省省级重点学科,7个江苏省一级学科重点学科,3个国家重点实验室,2个国家工程研究中心,7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4个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9个江苏省重点实验室,5个江苏省工程研究中心,并以此为依托形成了一批重点科研基地。近年来,学校大力加强学科建设,取得丰硕成果。在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2007-2009全国学科评估高校排名中,我校有5个学科进入全国前五名,其中生物医学工程学科位列全国第1位,交通运输工程位列第2位,建筑学和艺术学均位列第3位,土木工程位列第5位;另有电子科学与技术、仪器科学与技术、信息与通信工程、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电气工程、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等6个学科进入全国前10名,高水平学科数量位居全国同类高校前列。
  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东南大学坚持“育人为本”的办学理念,不断加大教学投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努力推进素质教育,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学校共有13个专业入选国家特色专业建设点,27门课程入选国家精品课程,5个实验中心入选国家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及建设点,15项成果荣获近两届国家教学成果奖。学校建有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示范性软件学院、集成电路人才培养基地、电工电子基础课程教学基地等四个国家级基地和12个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吴健雄学院依托学校的重点学科,汇集学校一流教师,享用学校一流资源,采用分级导师制,是东南大学精英教育的“人才培养特区”。学校建有一大批校内外实践基地,课外科技文化活动丰富多彩,学生科学人文素养和创新能力得到很好培养,学生在国内外多项竞赛中成绩优异。2001年和2007年,在第七届和第十届全国大学生课外科技作品竞赛中,学校两度捧得“挑战杯”,成为继复旦大学、清华大学之后两次捧杯的学校。另外,图书馆面积6.1万多平方米,藏有各类图书资料323万多册。
  东南大学以“科教兴国”为己任,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出发,积极开展应用基础研究和重大战略高技术研究,已成为在国内外具有较大社会影响的高新技术研究和辐射的重要基地。2007年,科研经费达到6.46亿元;申请专利681项,授权329 项,其中发明专利申请380项,授权123项;2008年,科研经费达到8.07亿元;申请专利918项,授权477项,其中发明专利申请533项,授权 184项,均位居全国高校前列。学校牵头在研“973”项目3项,参与在研“973”项目41项。近年来,学校相继产生了CDMA移动通信技术、大尺寸全彩色荫罩式PDP平板显示技术和专用集成电路芯片等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成果,突破了一系列关键技术和取得一批专利,成为国内乃至国际3G、4G、平板显示技术、集成电路及微电子技术的重要研究基地。学校服务地方经济建设成效显著,2006年江苏省内高校科技工作为江苏服务情况统计结果显示,东南大学在全部7项指标中均名列前茅,其中科技项目及团队、科技经费、专利、“四技”经费等4项指标位列全省第一。学校的国家大学科技园包括南京长江后街创业园、苏州园区、南京河西新城园区和江宁园区等,培育了以江苏金智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江苏东大集成电路系统工程技术有限公司为代表的一批高科技企业。在 2003年国家大学科技园的评估中,东南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名列全国第八。
  东南大学是我国具有较大国际影响的大学之一。改革开放以来,国际交流活动更加活跃,已与美国、德国、日本、瑞士、澳大利亚、英国、法国、意大利、加拿大、韩国等30多个国家及地区的100多所大学和研究机构签订了合作交流协议;邀请包括杨振宁、丁肇中、莱恩、沙巴克等诺贝尔奖获得者在内的一大批国际著名专家学者来校讲学、访问。现有在校外国留学生513人。
  2006年夏季起,学校主教学区迁至九龙湖校区,由此掀开东南大学发展史上崭新的一页。九龙湖校区位于江宁经济技术开发区南部,总面积3752亩。九龙湖校区建筑规划以东南大学的历史文脉为依据,采取公共核心教学组团加专业教学族群组团相结合的校园建筑形态,形成中西合璧、绿色开放的森林之城和活力之城。九龙湖校区一期建设工程包括教学区、行政区、本科生生活区、研究生生活区、教师生活区、后勤保卫区以及体育设施和基础设施建设,总建筑面积约57.4万平方米,总投资约17亿元。
  今日的东南大学将秉承百年优良传统,践行“止于至善”校训,按照开拓创新、争先进位的跨越式发展思路,凝心聚力,集成创新,团结奋进,努力推进综合性、研究型、开放式的国内外知名高水平大学的建设,力争在本世纪中叶建设成为世界一流大学。
杰出校友 Distinguished Alumni
东南大学 杰出校友
  黄纬禄,国家“两弹一星”功臣、英国伦敦大学帝国学院无线电硕士(电机系)。
  任新民,国家“两弹一星”功臣、美国密西根大学机械工程硕士、工程力学博士(化工系)。
  张永和,美国艺术与文学院颁发的学院建筑奖获得者、美国麻省理工学院(MIT)建筑系主任(建筑系,81)
  程泰宁,中国联合工程公司总建筑师、中联•程泰宁建筑设计研究所主持人(56)
  金炯华,美国总统奖获得者,美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大奖获得者(机械工程系)
  黄卫, 北京市副市长、建设部副部长(土木工程系)
  叶茂, 美国康奈尔大学董事(经管学院会计专业)
  华龙兴,中国电子信息产业集团公司桑菲公司主席(无线电工程系)
  吴海军,深圳新天下实业有限公司董事长、深圳神舟电脑公司董事长(电力工程系硕士)
  沈向洋,微软全球资深副总裁兼首席科学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评委(少年班)
  徐少春,金蝶国际软件集团有限公司主席兼行政总裁
  林嘉喜,国金投资顾问首席执行官
  闵瑜,爱迪尔集团(亚洲)有限公司创始人
  孟建民,中国建筑设计大师、深圳市建筑设计总院院长
  张桂平,苏宁环球集团(苏宁集团)董事长张桂平
  陈兴汉,南东栖霞建设(集团)公司党总支书记、总经理,高级工程师
学术成就 Academic Achievements
  20世纪50年代的院系调整中建立的南京工学院为单一的工科大学。进入20世纪80年代,学校领导意识到单一学科对学校发展和学生教育的制约,决意向综合性的大学发展,于1988年由工学院更名大学。经过近二十年的发展,成为以工为主,各学科综合发展的大学,以建筑、土木、交通、通信、电子、生物医学、自动控制、机械、艺术学为学术特色。
  东南大学的工科学术传统由茅以升在出任国立东南大学首任工科主任时奠定,其在工学领域的历史和贡献著于中国。其中,由中国建筑学先驱刘敦桢等人创建的建筑系是中国高等建筑学的摇篮。土木学科由中国土力学的开拓者茅以升创建。无线电系培养了中国第一位女电子学博士韦钰。交通学院培养了中国第一位交通学科博士王炜。在工学之外,东南大学还创建当代中国第一个艺术学系,设立中国国内第一个的艺术学博士点和第一个艺术学博士后流动站。
  东南大学现在拥有三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分别为:“生物电子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移动通讯国家重点实验室”,“毫米波国家重点实验室”。目前,学校拥有60个本科专业,206个硕士点,93个二级学科博士点,16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20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20个国家重点学科(二级学科),5个国家一级重点学科,1个江苏省“重中之重”学科,22个江苏省重点学科,3个国家重点实验室,1 个国家专业实验室,2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7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3个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4个江苏省重点实验室,5个江苏省工程研究中心,并以此为依托形成了一批重点科研基地。
东南大学百年校史上的重大事件 Southeast University, a major event in the history of the school years
  ◆1920年,首开女禁,招收了中国国立高等教育历史上第一批女大学生(共8名),中国第一届男女同校的大学生。
  ◆1937年,因抗战局势转变,内迁,与重庆大学共同办学。
  ◆1949年,改名为国立南京大学
  ◆1950年,改名为南京大学(其中的文理科迁出与金陵大学相关科合并成立为现今的南京大学)
  ◆1952年,在四牌楼原校址上,以工学院,金陵大学机电系为主体,南京工学院成立。文学院、理学院 与金大文学院、理学院合并,迁至原金陵大学校址,仍名南京大学。
  ◆1988年,经原国家教委批准,更名为“东南大学”,从理工大学转变为综合型为主。同年,征地千余亩,于南京市浦口区创建“东南大学浦口分校区”。
  ◆1991年,作为国家教委的改革试点,在全国高校中率先进行了校内管理体制改革。
  ◆1993年,在全国高校中最先进行招生及奖学金制度的改革。
  ◆2000年,四校合并,前中央大学医学院/农学院校区(丁家桥校区)重回母校怀抱。
  ◆2002年,东南大学百年校庆。
  ◆2003年,征地3700亩,于南京市江宁区创建“东南大学九龙湖主校区”。
  ◆2006年,“东南大学九龙湖主校区”正式投入使用。
历任校长 Former President
  1952年前
  缪荃孙 1902年- (三江师范学堂总稽查)
  李瑞清 1905年-1912年(两江师范学堂监督)
  江谦 1914年-1919年(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校长)
  郭秉文 1919年-1925年(南京高等师范学校与国立东南大学校长)
  张乃燕 1927年-1930年(第四中山大学、江苏大学、中央大学校长)
  朱家骅 1930年-1931年(国立中央大学校长)
  罗家伦 1931年-1941年(国立中央大学校长)
  顾孟余 1941年-1943年(国立中央大学校长)
  蒋介石 1943年-1944年(国立中央大学校长)
  顾毓琇 1944年-1945年(国立中央大学校长)
  吴有训 1945年-1947年(国立中央大学校长)
  周鸿经 1948年-1949年(国立中央大学校长)
  梁希 1949年-1949年(国立南京大学校长)
  潘菽 1949年- (国立南京大学校长)
  1952年前工科负责人
  1920年-1921年 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工艺专修科、国立东南大学工科主任杨杏佛
  1921年-1924年 国立东南大学工科主任茅以升
  1924年-1925年 河海工科大学校长茅以升
  1925年-1927年 河海工科大学校长杨孝述
  1927年-19##年 第四中山大学、江苏大学、中央大学工学院院长周仁
  1931年-1932年 中央大学工学院院长顾毓琇
  19##年-19##年 中央大学工学院院长陆志鸿
  1944年-1945年 中央大学工学院院陈章
  1946年-1947年 中央大学工学院院长刘敦桢
  1947年-1948年 中央大学工学院院长陈章
  1948年-1949年 中央大学工学院院长卢恩绪
  1949年-1952年 南京大学工学院院长钱钟韩
  1952年后
  1952年-1956年 南京工学院院长兼党委书记汪海粟
  1957年-1959年 南京工学院党委书记、副院长杨德和
  1959年-1968年 南京工学院第一书记兼院长刘雪初
  1973年2月—1974年10月 南京工学院革委会主任何冰皓
  1974年11月—1975年5年 南京工学院革委会主任林克
  1978年5月—1979年8月 南京工学院院长盛华
  1979年—1979年 南京工学院党委书记兼院长吴觉
  1979年-1983年 南京工学院院长钱钟韩
  1983年12月—1986年12月 南京工学院院长管致中
  1985年-1993年 南京工学院院长、东南大学校长韦钰
  1993年11月—1997年10月 东南大学校长陈笃信
  1997年10月—2006年6月 东南大学校长顾冠群
  2006年6月—至今 东南大学校长易红
东南大学校歌 Southeast University, alma mater
  东南大学校歌 (调寄《临江仙》)
  词:王步高 曲:印青
  东揽钟山紫气,
  北拥扬子银涛。
  六朝松下听箫韶。
  齐梁遗韵在,
  太学令名标。
  百载文枢江左,
  东南辈出英豪。
  海涵地负展宏韬。
  日新臻化境,
  四海领风骚。
  赏析
  一
  这是一首以《临江仙》词调写成的歌词。《临江仙》属双调,间于中调与小令间。柳永《乐章集》入 “仙吕调”。“仙吕调”是“黄钟宫”的六调之一,“黄钟大吕”属高亢激越的声调,故极长于抒情。《临江仙》别体很多(共13种),此用第六体(依《词律》)。开头用两个六字句,上下片结尾用两个五字句,字数相同,平仄相反,易于形成对仗。全词仅58字,也方便记诵。
  二
  词用一组工整的对仗句开头:“东揽锺山紫气,北拥扬子银涛”,首先与出东大的地理位置。东大地处南京,又位于锺山之西南。锺山,一名蒋山,乃至南京第一名胜。山高高耸立于城东北,距东南大不仅两三华里,从学校望去,不仅山似乎近在咫尺,甚至草木也依稀可辩。东晋时,因山有紫色石而被南迁的达官贵人改名“紫金山”。其实,真紫金山在山西境内,东晋南渡士人只是借此慰藉自己的思乡之情。这里的“紫气” 不是用老子“紫气东来”之典,而是切“紫金山”这名。庚信《哀江南赋》中便有“昔之虎踞龙盘,加以黄旗紫气”之句。由于山近,仿佛可将山中之山岚紫气“揽 ”之入怀。后一句切东大位于扬子江畔。“北拥”二字又明言学校主要部分在江南却又横跨长江两岸,“江南”是令天下人魂牵梦绕之地,谢脁《入朝曲》云:“江南佳丽地,金陵帝王州。”况且又得锺山之拱卫,依山傍水:山是名扬天下之山,水是全国最大之水,得山水之滋养,诞生这样一所全国名校具有了地域上的优势。
  这里很注意炼字炼句,而着力于两个动词“揽”和“拥”。前者有举手可及之义,明言锺山与该校相邻关系;而一“拥”字,似乎将万里长江“拥”入怀中,既有《岳阳楼记》中“涵远山,吞长江,浩浩荡荡”的磅礴气势,又暗指东大脚跨长江两岸,两岸四地,而长江居其中,似乎“拥”长江入校中,自然气势夺人。
  这两句又运用了工整的对仗句,“东”与“北”同属方位词,“揽”和“拥”均属动词,而主语均为省略了的“东南大学”。“锺山”与“扬子”是地名对(山水对)。“紫气”与“银涛”也对得很工,“紫”、“银”均是色彩。李白写长江时曾云:“解道澄江静如练,令人长忆谢玄晖”,谢玄晖(脁)曾以白“练”比喻长江的静态,“银涛”与“白练”异中有同,拥“银涛”入怀,颇有诗意。这两句不仅写出东大地理位置的优势,也写出其依山傍水之美,给人以美的感受。且“揽”、“拥”气魄宏大,透出东大不凡的“大气”。
  “六朝松下听箫韶”(此处“听”读ting)一句,仿佛电影中由大的广角镜头转为小的特写镜头,从广阔的大江、高峻的大山,转为写一棵老松树。迅速把焦距对准东南大学本身。“六朝松”是东大西北角的一棵古树,相传原来长于六朝宫中。此句由写东大的地理位置转而写其历史,其转折点竟是这棵并不起眼的老松树,它没有栖霞山、庐山的六朝松高大挺拔,却给人以岁月沧桑之感。“六朝”是指历史上东吴、东晋、宋、齐、梁、陈,这几个朝代累计也有三百多年,从陈灭亡至今也已一千四百余年,人活不过百年,而这棵松树竟活了千年以上,树的古老道出这块土地的古老、历史的古老。于此古树下所听之“箫韶”,又是舜时的古乐,这是更古老的文化。《书经.益稷》曰:“箫韶九成,凤凰来仪。”“箫韶”,也就是“韶”乐。《论语》中有“(孔)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六朝松是古老的物质遗产,而“箫韶”则是古老的文化遗产,这是将二者有机结合,说明对古老的传统文化与人文精神的传承。“箫韶”二字乃叠韵字,并不十分通俗。但加一“听”字,则不难理解,显然是可听之物,系音乐之类,与“ 箫韶”的本义便非常接近。“听箫韶”显得典雅、华贵,使东大这块古老的土地也有了一种神圣之感。“六朝松下听箫韶”,显然以中华文明的传承者自居,东大是 “名校”、“老校”,至此已尽在不言之中。
  “齐梁遗韵在,太学令名标”二句,是历史的回顾。是由“六朝松下听箫韶”引发的思古之幽情。就在东大这块古老的土地上,一千八百年来,有多少可歌可泣的历史往事,有多少辉煌的、足以使我辈引以为荣的往事。从东吴永安元年(258年)设“五经博士” 和刘宋时雷次宗在鸡笼山下的这块土地上办学,讲经学、玄学、史学、文学开始,中国便有了高等教育,而东南大学便是其发源地之一。
  “齐梁”只是六朝中的两朝,却是南朝文化高度发展的时期,中国最早的格律诗“永明体”诗就产生于此时,中国最早的文人词梁武帝、沈约等的多首《江南弄》也产生于此时,《昭明文选》也于此时此地编成。祖冲之任职之华林学府,校试指南车之乐游苑也在今东大校园中,而梁钟嵘《诗品》、刘勰的《文心雕龙》等也都产生于齐梁时期,故在中国文化史上常以“齐梁”代六朝。“遗韵”,流风遗韵的缩语,六朝已过去千年,但六朝的文彩风流世代流传,而东大这块神奇的土地正是这六朝文化的源头。
  明代定都南京,洪武十四年(1381年)在东大这块土地上设国子监,后又改名“南雍”,这是当时的太学。加以东吴、刘宋时在此办学,均可称“太学”。“令名”,美名。“名标”,“名标青史”的缩语。明成祖曾于此编成《永乐大典》,成书后藏于南京文渊阁(东大北围墙外和平公园一带)。这两句道出了东大这块土地上曾对中国历史,尤其是对中华文化作出的贡献。虽然这两句较之东大厚重的历史文化积淀而言太简略了,但有此二句,已比全国的其他任何院校显得历史更悠久更深厚,而使东大人产生一种历史自豪感。
  “齐梁遗韵在,太学令名标”二句,又构成对仗。词的对仗没有律诗严格,这里用宽对,整炼之中又有几分松动,反而显得不板滞。此处没有为对仗而追求生硬的字面,而是信口道来,流畅而自然。仿佛千年的历史长河在静静流淌,在柔和的月光下,只是泛起粼粼的水波。这里也未着力去描绘这些“水波”,犹如家财亿万的巨富,对价值连城的珍宝也只是不十分在意的一提,无心着意炫耀,显得更雍容、大度。
  三
  词的下片以“百载文枢江左”一句作转折,把地理的描述、辉煌的校前史的回顾打住,转而写建校以来的峥嵘岁月。“百载”是缩略词,可指目前的建校百年,即便一百多年、二百年也可略称“百载”,例如“二万五千里长征”可略为“万里长征”。“百载”相对于六朝以来的漫长历史而言是很短暂的。但毕竟百年前才有了这所现代意义的大学。这一句也是对百年校史的集中概括。“文枢江左”四字高度凝炼地说出其在中国教育界的地位。“文枢”,文化枢纽,文化中枢。三江师范学堂以来的百余年,使该校成了南方的文化中心之一。“江左”,即江东。古人叙地理以东为左,以西为右,故称江东为江左。万里长江一直由西向东流淌,但到了安徽芜湖以后转向东北再偏北方向流过,所以长江流经南京附近时,几乎作南北流淌,江的两岸不是一边是北、一边是南,而是一边是东、一边是西。人们站在长江大桥上这种感受特别明显。历史上称东吴为“江东”,其疆域大致相当于今江浙皖赣四省。“文枢江左” 一句自负而有分寸,实际上中央大学时期我校远不止是“江左文枢”,而是“天下文枢”(古人称“天下”实仅指中国)。
  “文枢江左”一句较为典雅含蓄,相比较下一句“东南辈出英豪”则较为直白。诗词写作、文章写作均应有变化。古人说:“文如看山不喜平”,含蓄是优点,若句句含蓄则显得晦涩艰深。“东南”二字有二义性,本可指我国的东南一带,明清以来,东南一带是天下人才之渊薮。清朝近三百年间,江苏出的状元就占全国的一半以上。然而“东南”二字现出在东南大学校歌中,它就更多指这所大学。百年以来,东南大学和全国少数几所名牌大学一样,涌现过一大批能改写中国历史的大人物。这里既有大科学家、文学家、艺术家、军事家,也有像江泽民同志那样的大政治家。还有更多名声虽不显赫、却也成就卓著的人物。故云:“东南辈出英豪。”
  “海涵地负展宏韬”一句是下片的过渡,从昨天、今天过渡到写明天,写未来,同时此句又揭示了东大作为名牌大学的办学理念与办学思想。“海涵地负”,谓大地负载万物,海洋容纳百川,形容包罗万象,含蕴丰富,也比喻人的学问博大精深。用在这里,它应具有以下内涵:一是名校的胸襟与器识:从领导到教师,应当有一种雍容阔大的气度,能吸纳各种各样的人才;二是作为一所研究性、开放性、综合性的大学,要给各学科以宽松的生存发展空间,多学科的相互共存与融合,才能造就一个可以造就文化大师、科学大师的人文环境和科学环境;三是作为办学思想,东南大学应当容许各种办学风格、各种学术流派的平等竞争,要能兼容并包;四是作为一所名牌大学,它是知识和学术的海洋,应当有一批博大精深、能在自己某一学术领域内领国际、国内风骚数年、数十年、乃至数百年的大师级的专家,他们今天为东大的辉煌辛苦耕耘、鞠躬尽瘁,也为东大日后的持续发展和创建世界高水平大学奠定基础。
  “展宏韬”意为施展宏图大略。“韬”出于《孙子兵法》,有龙韬、虎韬、豹韬等六韬,此处 “宏韬”指学校的远景规划、宏大的发展计划。用一“展”字,有发挥、实践之意。这里没有半点犹疑和彷徨。有上述“海涵地负”的帅才、将才、人才,实现“宏韬”则毋庸置疑。
  词的结尾二句既是对东大未来的展望,也是全校师生奋斗的长远目标。面对日益激烈的国际、国内的竞争,科学、经济、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对未来的高等教育尤其是象东大这样的名牌大学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日新臻化境”,才能适应形势的变化,“日新”语本《易经.系辞上》:“富有之谓大业,日新之谓盛德。”孔颖达疏:“其德日日增新。”在信息时代的今天,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社会也瞬息万变,人们的思想观念也须日日更新。道德的升华、技术的进步、观念的更新,均须达到一个全新的境界。“化境”原出《庄子》的“物化”思想,即庖丁解牛的以“无厚”入“有间” 的思想。所谓“无厚”者,“金之至精,炼之至熟,刃之至神,而厚之至变,至化者也。”后引申为诗之“化境”,是指诗人举重若轻,不见笔墨痕迹的深厚功力,创作出思想与艺术高度统一的、浑然一体的艺术境界。“化境”是诗歌作品所达到的最高美学境界。进一步引申,“化境”是艺术造诣达到精妙的境界,可与造化媲美。一个人,一个学校达此“仙境”,其精神、科技、文化均臻于最高的境界。“四海领风骚”也就势所必然。
  “四海”一语出自《书经》:“文命敷于四海。”古时认为中国四面皆海,中国为海内,外国是海外,四海即指海内外,也即天下。毛主席也曾云:马列主义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其中“四海”亦指世界。“风骚”本指《诗经》之《国风》和《离骚》,古代读书人认为“风”“骚”是文学的极至。“领风骚”指居世界学界的前列,也即该校要成为世界高水平大学的婉转说话。清人赵翼《论诗绝句》曾去:“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校领导已制定出五十年的远期发展目标,要把东大在21世纪中叶建成世界高水平大学,我们对此将抱定必胜的信念。
东南大学图书馆 Southeast University Library
  东南大学图书馆是我国历史最悠久的大学图书馆之一,其前身是始建于1902年的三江师范学堂藏书楼。1923年国立东南大学时期,独立建馆,定名为国立东南大学孟芳图书馆,该建筑被称为中国20世纪初期图书馆建筑的优秀作品之一。一百多年来,图书馆先后经历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图书仪器部”、国立东南大学孟芳图书馆、国立中央大学图书馆、南京工学院图书馆等历史发展阶段,1988年,复更名为东南大学图书馆。2000年4月南京铁道医学院等院校与东大合并,2007年3月九龙湖新校区图书馆建成,目前,东南大学图书馆形成了以九龙湖校区馆为总馆、四牌楼校区馆、丁家桥校区馆为分馆的图书馆体系,整体布局合理,功能齐全,图书馆的服务功能得到了进一步提高。
  图书馆现有馆舍面积6.1万多平方米,总阅览座位6000多席,累计馆藏纸质文献293余万册,中文现刊3200多种,外文现刊906多种,中外文电子图书115.91万册,中外文全文电子期刊2.6万余种,各类数据库129个。馆藏文献以理工科、生物医学为主,兼及人文社科、管理学科等,形成了电子信息、土木建筑、生物医学等学科的馆藏特色。各个校区分馆实行统一的开放制度,每周开馆时间达 98小时,主要阅览室从早上8时连续开放至晚间10时,年入馆读者约280万人次。图书馆公共阅览区为读者提供网络连接端口和用于查询的计算机终端,总馆公共区域可通过无线方式接入网络,读者可以方便地查询馆藏信息、使用各类专业数据库等。图书馆每天24小时不间断地提供网络信息服务,学校师生可以通过校园网上任意客户端自由访问各种数据库资源或自行预约和续借图书。
  图书馆设有采编部、系统与数字化建设部、九龙湖流通阅览部、九龙湖信息咨询部、四牌楼流通阅览部、四牌楼信息咨询部、丁家桥分馆、文献情报教研室和行政办公室等9个部门。现有在职职工146人,其中正高职称2人,副高职称15人,中级职称69人,具有博士学位者3人,硕士20人。全体馆员本着“读者至上、服务第一”的宗旨,努力为读者营造文明、有序、舒适、开放的学习和信息利用环境,为东南大学的教学和科学研究提供强有力的文献信息服务保障。
  教育部在东南大学图书馆设有“教育部科技查新工作站”和“教育部外国教材中心”,科技查新工作站面向校内外用户提供科技成果鉴定、评奖及科技项目的查新服务,外国教材中心以土木建筑和力学等学科的外国教材收藏为主。作为CALIS(中国高等教育文献保障系统)成员馆和JALIS(江苏省高等教育文献保障系统)成员馆,东南大学图书馆还担负馆际合作共建的重任。JALIS在东南大学图书馆设有“江苏省高校工学文献中心”和“江苏省高校西文图书采编中心”,工学文献中心承担工程技术文献资源的建设,高校西文图书采编中心承担为江苏高校采集外文图书资源的任务。设于馆内的东南大学情报科学技术研究所,担负着图书馆学硕士点教学和各类型资源培训的工作。
  东南大学图书馆正朝着建设“有特色的,开放式、数字化、研究型的国内一流大学图书馆”目标不断开拓,努力向前!
东南大学医学院 Southeast University School of Medicine
  东南大学医学院源自南京铁道医学院,目前由临床医学院,基础医学院,公共卫生学院组成。下设有:
  ◆2所直属附属医院----附属中大医院(江苏首批三所三级甲等医院之一),南京市第二人民医院,暨南京传染病医院 、南京肿瘤医院
  ◆8所非直属附属医院
  ◆36所教学医院
东南大学九龙湖校区 Southeastern University
东南大学九龙湖校区
东南大学九龙湖校区
  东南大学一校五区的状况给学校的教育和管理,师生的学习、工作和生活带来诸多不便。由于校区过于分散,使得本科教育与研究生教育人为分离,人才培养与科学研究分离,削弱了教师与学生的联系,影响到人才素质的提高;由于校区过于分散,造成了基础设施重复建设,加大了学校管理、运行和控制的成本;由于校区过于分散,难以形成统一的校园文化和人才培养的良好氛围,难以获得可持续发展所必须的成长空间和校园环境。
  此外学校的校园总面积也严重不足,从国内外大学的经验和兄弟高校情况看,象东南这样规模的高校,主校区的面积一般需要3000-5000亩。
  基于上述原因,学校在2002年底做出了学校建设重点南移的战略决策,决定在江宁经济技术开发区征地3700亩建设主校区(称为九龙湖校区)。新校区位于开发区南部的九龙湖畔,机场高速路以东,宁溧路以西,南京市二环路以北,地势开阔、交通便利、环境优美,距四牌楼校区约20公里。江宁是南京市未来发展的主要区域,九龙湖校区所处的江宁经济技术开发区位于南京市区与禄口机场之间。区内路网纵横、山清水秀、基础设施完备、区位优势明显,目前是南京三个开发区中引进资金最多、成长最快、发展势头最好的开发区。现已有河海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新校区,南汽菲亚特、熊猫爱立信等国内知名的大学和企业在区内落户;正在开工建设的IT工业园、外贸工业园、台湾机电工业园、纺织工业园等产业园区也吸引了众多的客商入驻;这些都为学校今后充分发挥以工为特色、多学科综合的优势,与企业和社会形成良性互动,更好地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提供了极为有利的外部环境。
  九龙湖校区的建设不仅为加快新一轮学校建设发展、实现学校奋斗目标奠定了最基本最重要的物质条件,同时也为解决困扰我校多年的“一校多区”问题提供了重要契机。
  随着九龙湖校区即将开工建设,我校新的百年建设和事业发展已拉开序幕。九龙湖校区的建设将极大地拓展我校未来的发展空间,改变目前各校区的功能布局,学校的建设重点和管理重心也将发生很大变化。这是学校发展战略的一次重大调整,必将对未来产生极其深远的影响。
  功能定位
  九龙湖校区将会建设为东南大学主校区。是学校21世纪发展建设的主要区域,东大新百年形象的标志,展示学校形象和对外开放合作的窗口;学校行政管理中枢,本科生和研究生教育基地、留学生培养基地、科学技术研究基地。
  调整的基本设想
  九龙湖校区建设是我校本世纪头十年建设和发展的重中之重,是实现新的百年辉煌的奠基之举,是布局调整的关键环节。新区建设规模大、投资力度强、质量要求高、建设周期长,校区布局和功能定位调整必须从这一实际出发,既要坚定不移地围绕学校总体目标积极推进,又要考虑各方面的实际情况,统筹兼顾、分步实施、实事求是、量力而行。
  一期调整安排
  时间安排为2003-2005年,2005年8月一期工程建成,入驻九龙湖校区的单位和部门为:
  学校党政机关的大部和部分院系机关的主体搬到九龙湖主校区;
  学校直属单位和教学、实验等教学辅助部门、后勤服务部门根据需要将主体大部搬入九龙湖主校区;
  除建筑系、医学院等少部分院系外,绝大部分一至三年级本科生教育全部搬到九龙湖校区;
  部分院系的四年级本科生与研究生搬至九龙湖校区;
  为本科教育服务的基础实验室、专业基础实验室,部分为高层次人才培养和科研服务的专业实验室搬迁至九龙湖校区。
  二、三期调整安排
  时间安排为2005-2015年,二、三期工程建成,基本完成校区归并和功能调整:
  全部的全日制本科教育集中在九龙湖校区,其他校区不再承担本科教育功能;
  除少数专业学位等特殊情况,研究生教育基本上在九龙湖校区完成;
  大部分科研实验室和研究基地入驻九龙湖校区。
  学生规模
  九龙湖校区一期学生规模为本科生12000左右;研究生3400人,其中博士生900人。
  二、三期完成后学生总规模在3.2万人左右,其中本科生2万人,研究生1.2万人。
  【院系与专业设置】
  东南大学院、系、教研室及干部名单
  吴健雄学院
  荣誉院长 丁肇中 院长 易红(校长兼)
  副院长 李久贤 钟辉
  理学院
  院 长 陆祖宏
  副院长 王明新 黄洪斌 孙岳明(兼) 罗立民 陈建龙(兼) 顾宁(兼)
  数学系
  主 任 陈建龙
  副主任 张福保 董梅芳 薛星美 杨 蕙 (兼)
  教研室 应用数学、概率统计、计算数学、基础数学、高等数学 应用数学研究所 概率统计研究所
  物理系
  主 任 杨永宏
  副主任 翟 亚 朱 明 施智祥 钱 锋 章荣琦(兼)
  教研室 大学物理 应用物理 实验物理 医学物理
  学科组 凝聚态物理 光学 理论物理 课程与教学论
  生物科学与医学工程学院
  院 长 顾 宁
  副院长 孙 啸 汪 丰 洪宗训(兼)
  学科组 分子及生物分子电子学 医学图象处理 医学成像 医用仪器
  化学化工 学院
  院 长 孙岳明
  副院长 林保平 周钰明 肖国民 熊仁根 邱佳川(兼)
  教研室 普化 无机及分析 有机化工 物理化学
  人文学院
  院 长 樊和平
  副院长 张天来 黄士明 董群 高晓红 王兵(兼) 李宇青(兼)
  哲学与科学系
  政治与公共管理系
  中国语言文学系
  旅游学系
  医学人文学系
  经济管理学院
  院 长 徐康宁
  副院长 何建敏 仲伟俊 李 东 陈良华 祝虹(兼)
  管理科学与工程系
  工商管理系
  经济贸易系
  金融系
  财务与会计系
  经济学系
  电子商务系
  物流管理工程系
  土木工程学院
  院 长 李爱群
  常务副院长 王锦麒(兼)
  副院长 邱洪兴 张 星 郭小明 李兆霞 陈 镭(兼)
  建筑工程系
  工程力学系
  环境工程系
  建设与房地产系
  交通学院
  院 长 王 炜
  副院长 程 刚 黄晓明 陈一梅 秦 霞(兼)
  道路工程系
  道路与铁道工程研究所
  交通工程系
  交通工程研究所 交通信息工程与控制研究所
  桥梁工程系
  桥梁与隧道工程研究所
  运输与物流工程系
  载运工具运用工程研究所
  地下工程系
  岩土工程研究所
  测绘工程系
  南京北极测绘研究院
  港航工程系
  港口航道与水利工程研究所
  地理信息工程系
  地进信息工程研究所
  交通规划设计研究院
  建筑学院
  院 长 王建国
  副院长 董 卫 刘博敏 冷嘉伟 钱 强 段 进(兼) 高 嵩(兼) 郑 炘
  建筑所所长 齐 康 副所长 高 晶
  城市规划与设计研究院
  名誉院长 齐 康
  院长 王建国(兼)
  常务副院长 段 进
  总建筑师 杜顺宝
  总规划师 段 进(兼)
  教研室 建筑设计城市规划 风景园林 建筑物理 建筑技术 建筑历史 美术 CAD
  机械工程学院
  院 长 汤文成
  副院长 倪中华 陈云飞 贾民平 孙莉玲 张文锦 冀民
  工培中心主任 冀民(兼) 副主任 张文锦(兼)
  学科组 机械学 机电控制及自动化 现代制造技术机械动态分析与控制 电子机械设计 工业控制与质量保证 电子设备 结构工程技术与成型技术
  能源与环境学院
  院 长 金保升
  副院长 张小松 王明春 陈晓平 郝英立 傅行军(兼) 吕锡武 蔡 亮(兼)
  热能工程研究所所长 金保升(兼)
  副所长 张小松(兼)王明春(兼)陈晓平(兼)郝英立(兼)傅行军(兼)
  教研室 电厂热能动力工程 工程热物理 热能工程 生产过程自动化 热工基础
  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
  院 长 尤肖虎
  常务副院长 张锡昌(兼)
  副院长 洪 伟 吴镇扬 孟 桥 陈晓曙 陈 涛(兼)
  教研室 无线电技术 电子仪器及测量技术 电磁场与微波技术 水声电子工程 信息工程 电子线路 电路基础 无线电应用软件
  电子科学与工程学院
  院 长 黄庆安
  副院长 崔一平 堵国梁 雷 威 张晓坚(兼)
  电子所所长 王保平(兼) 副所长 黄庆安(兼)崔一平(兼)
  教研室 电子技术 电子物理 微波毫米波 光纤技术 电子束与显示 真空物理与技术 光电子技术 电子材料与元器件 集成电路与系统 半导体器件与微电子学 分析测试中心 集成电路CAD与制版中心
  自动化学院
  院 长 费树岷
  副院长 袁晓辉 孟正大 叶 桦 金立左(兼)
  学科组 自动化仪表及装置 电力拖动及自动化 自动控制理论及应用 电路系统及CAD 模式识别与智能控制 工业自动化 自动化研究所
  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
  院 长 罗军舟
  副院长 翟玉庆 金远平 刘国兴(兼)
  学科组 计算机应用技术 计算机网络和通信 人工智能及CAD 基础及理论 系统结构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院 长 潘冶
  副院长 余新泉 潘钢华 薛 烽 封卫东(兼)
  教研室 金属材料 建筑材料及制品
  电气工程学院
  院 长 程 明
  副院长 黄学良 谭东伟(兼)
  教研室 电力系统及自动化电气技术 电工基础 电机
  外国语学院
  院 长 李霄翔
  常务副院长 刘思明(兼)
  副院长 徐思雄 施培芳 刘须明
  教研室 大学英语第一教研室 大学英语第二教研室 英语专业教研室 研究生英语教研室 少数语种、成人英语教研室
  体育系
  主 任 陈 瑜
  副主任 蔡晓波 章 迅 朱道友 方信荣
  军事教研室 主任 杨向东(兼)
  教研室 基础 女生 专项
  仪器科学与工程 学院
  院 长 宋爱国
  副院长 倪江生 况迎辉 黄曙平(兼)
  教研室 测试技术及仪器 检测技术及系统 精密机械仪器及惯性技术 精密仪器及智能机械
  医学院
  院 长 浦跃朴(兼)
  副院长 刘乃丰(兼) 王振芬(兼) 谢 维(兼) 黄培林(兼)
  兼职副院长 滕皋军 赵春杰
  基础医学院
  院 长 谢 维
  副院长 张建琼 刘汉义 李新荣 曾水林 姜平波(兼)
  临床医学院
  院 长 刘乃丰
  副院长 陈宝安 刘志勇 刘必成 蒋 犁 张俊琴(兼) 刘岐山
  公共卫生学院
  院 长 刘 沛
  副院长 尹立红 沈孝兵 邱振清(兼)
  苏州研究院
  院 长 胡敏强(兼)
  常务副院长 张为公
  副院长
  海外教育学院
  院 长 黄 凯
  副院长 杨智勇
  艺术学院
  副院长 王廷信(主持工作)
  副院长 程明震
  法学院
  院 长 周佑勇
  副院长 孟 红 高 歌(兼)
通信地址 Mailing address
  本部四牌楼校区:
  地址:南京市四牌楼二号
  邮政编码:210096
  九龙湖校区:
  地址:南京市江宁区东南大学
  邮政编码:211189
  丁家桥校区:
  地址:南京鼓楼区湖南路丁家桥87号
英文解释
  1. n.:  Southeastern University
相关词
人物国民党北大个人科学领域中国高校经济学投资
硕士南京河海大学大学教育高等教育实验室移动通信
重点生物吴健雄科学先进光子更多结果...
包含词
东南大学路南京东南大学
国立东南大学东南大学教授
东南大学招生东南大学分校
东南大学学报东南大学学生会
张小松东南大学东南大学图书馆
东南大学体育系东南大学医学院
东南大学广播台东南大学法学院
东南大学出版社东南大学副教授
东南大学生物工程东南大学赛扶协会
东南大学研究生院东南大学艺术学院
东南大学成贤学院东南大学交通学院
东南大学软件学院东南大学人文学院
美国欧洲东南大学东南大学建筑学院
东南大学浦口校区东南大学永乐相声社
东南大学临床医学院东南大学大学生合唱团
东南大学工业工程系东南大学学生团体联合会
东南大学电气工程学院东南大学男声合唱团
东南大学余音女子合唱团东南大学学习科学研究中心
东南大学常州研究院东南大学继续教育学院
东南大学大学生创业协会东南大学丁家桥校区
东南大学电气工程系东南大学九龙湖校区
东南大学吴健雄实验室东南大学物理实验中心
东南大学基础医学院东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东南大学信息安全研究中心东南大学公共卫生学院
东南大学机械工程学院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
东南大学自动化学院东南大学外国语学院
东南大学集成电路学院东南大学IC学院
东南大学动力工程系东南大学化学化工学院
东南大学吴健雄学院东南大学青少年红十字会
东南大学SIFE协会南京东南大学大礼堂
东南大学土木工程学院东南大学苏州研究院
东南大学极坐标话剧团东南大学能源与环境学院
东南大学模拟联合国大会桃园东南大学浦口校区
东南大学江宁校区西门东南大学远程教育学院
东南大学自动化仪表研究所南京东南大学旅行社
东南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东南大学芜湖电大教学点
东南大学院附属扬州医院江苏省东南大学医院
东南大学康复保健中心3.东南大学副教授
东南大学生物电子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东南大学硕博连读生录取、培养与管理暂行办法
东南大学学生团体联合会联合影音工作室东南大学“发育与疾病相关基因”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东南大学毫米波国家重点实验室东南大学艺术学院师生作品集
常春藤名校历史新篇章:当选康奈尔大学董事的东南大学校友东南大学儿童发展与学习科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东南大学生物科学与医学工程学院东南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东南大学电工电子实验中心东南大学移动通信国家重点实验室
东南大学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东南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
东南大学仪器科学与工程学院东南大学电子科学与工程学院
东南大学集团经济与产业组织研究中心东南大学无线电工程系多媒体研究所
东南大学电子系统可靠性研究中心东南大学硕博连读生录取培养与管理暂行办法
东南大学发育与疾病相关基因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常春藤名校历史新篇章当选康奈尔大学董事的东南大学校友
同仁医院东南大学九龙湖校区东南大学装饰安装工程公司兰州装饰部
东南大学医学院附属江阴医院南京铁道医学院附属医院现更名为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
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原南京铁道医学院附属医院东南大学设计院暨东大环境设计公司
分类详情
行政区体育设施森林之城
九龙湖四牌楼陈光
吴觉吴有训潘菽
吴健雄丁肇中朱家骅
罗家伦周鸿经南京工学院
李瑞清江谦郭秉文
张乃燕顾孟余顾毓琇
梁希汪海粟刘雪初
林克钱钟韩管致中
韦钰顾冠群李文正
长江学者奖励计划沙巴克陈笃信
交通运输工程莱恩吴健雄学院
计算中心建筑学院机械工程学院
艺术学国家精品课程示范性软件学院
实验中心教育部直属南京铁道医学院
三江优级师范学堂两江优级师范学堂何冰浩
盛华北大以文史哲著称东大以科学名世嚼得菜根做得大事
止於至善诚朴雄伟能源与环境学院
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土木工程学院控制科学与工程
信息与通信工程教学区本科生生活区
更多结果...
江苏大学国立中央大学金陵大学
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国立南京大学第四中山大学
南京交通高等专科学校